现代汉语中的歧义问题

更新时间:2023-11-13 10:08: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现代汉语中的歧义问题

【摘要】:平时,要求我们在说话,写作中,一定要语言规范,清晰,明白,也就是言简意赅,但往往有些句子,言简了,意未明,容易让人产生误解,这就是歧义现象。歧义是自然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歧义现象的研究对探讨语言形式和内容的关系,揭示语法规律是很有意义的,“一种语言语法系统里的错综复杂和精细微妙之处往往在歧义现象里得到反映。因此,分析歧义现象会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使我们对于语法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更深入。”

【关键字】:歧义;歧义类型;歧义解决方法

歧义是指在言语交际的过程中,听话人对一个小句或句子的语言意义或言语意义有着两种或两种以上理解的言语现象。现代汉语之所以会有歧义现象的产生,是因为,语言结构是有限的,用有限的结构去表达无限的意义必然会出现一个结构表达多种语义的现象,这样看来,多义现象自然也就不可避免了。

这里,我不想多说关于歧义界定的问题,也就是歧义与多义,歧义与歧解,歧义与笼统,歧义与模糊之间如何划分和区分的问题,只是稍作解释。

1:歧义与多义。目前语言学界对多义与歧义并没有严格的区分,一般认为歧义指结构(包括词组和句子)的多义;多义指词的多义。

2:歧义与歧解。学界较一致的看法是歧义指语言层面静态的抽象多义,歧解只言语层面动态的具体多义。歧义可能导致歧解,而歧解并非都是由歧义引起。歧义指句法歧义,歧解指语境歧义。

3:歧义与笼统。歧义重在所指对象的真假情况不确定,笼统重在指所指对象个别成员不具体。

4:歧义与模糊。歧义与模糊的争议不大。模糊单纯由词义的模糊性引起,与歧义的争议不大。

歧义的定义研究缩小了歧义的定义面,多数人赞成笼统,模糊,双关,含混等形式不宜认为是歧义,因而划定了外延,一遍歧义定义作出明确规定。

由于歧义的产生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就需要详细地剖析一下。 (1):多音词引起的歧义

一个汉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读音以及意义使得在没有语境情况歧义现象的产生,比如说“都”,没有一定的语境,谁也不知道它到底是什么意思,是“dou”

呢,还是“du”呢?这种歧义只能用词音分析法,也就是组成词,换成“都是”,“首都”就可以理解了。

(2)词义不同引起的歧义

汉语的一个词往往会代表多重意思,比如说“仪表”,它既可以表示人的外表气质,又可以指用于测量的一种仪器,利用词义分析法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随着现代生活的发展,语言的可创造性越来越强,越来越多的附加意义可以说是“横空出世”,这个时候,对词义的不同理解往往更容易引起歧义和误会,所以,词义分析法虽不是最重要的,却也是不可忽视的。

(3)结构层次不同引起的歧义

一个句法结构内部包含了不同的构造层次,便会产生句法歧义,这类歧义结构可用层次分析法来解决。

例:中国历史悠久。 A:中国\\历史悠久 B:中国历史\\悠久,都是主谓短语;

两个学校的老师。 A:两个\\学校的老师 B:两个学校的\\老师,都是偏正短语; 只是因为划分的层次不同,也就产生了不同的意义。

(4)结构关系不同引起的歧义

结构关系指通过语序和虚词反映出来的各种语法关系,例如主谓,动宾等,这种结构关系是显性的,相同的结构层次包含不同的结构关系,这也是造成语法结构歧义的一个因素。结构关系不同的歧义也是可以用层次分析法来解释的。

例:雕刻\\工艺品 A:定中 B:动宾 学习资料 A:动宾 B:定中 (5)语义关系不同引起的歧义

语义关系是指隐藏在显性结构关系后面的各种语法关系,通常表现为“施事—动作”,“动作—受事”等关系。有的句法结构虽然没有不同的结构层次,也没有不同的显性关系,但仍有歧义,这歧义是由于隐性关系不同而引起的。

例:“反对的是我”,这句话是有歧义的,通过增添,它可以变成下面两句话: A:我反对这件事情。(“我”是施事) B:别人反对我。(“我”是受事)

在屋顶上发现了小王。(这句话可以表达三个不同的意思)

A:可以同时表示施事者和受事者的位置,即发现小王的人和小王都在屋顶上;

B:只表示主动者的位置,不表示受动者的位置,即发现小王的人在屋顶上,而小王并不在屋顶上;

C:只表示受动者的位置,不表示施动者的位置,即小王在屋顶上,发现小王的人并不在屋顶上。

(6)语义指向引起的歧义

我们知道,在汉语的句子中,不只是动词跟名词发生关系,句子的句法成分之间在语义上也是有联系的,如状语、补语等并不是像过去我们认为的只能与发生联系。在句子中,某个成分在语义上跟哪个成分发生最直接的关系,这种联系我们就称做语义成分的指向。

运用语义指向分析法,可以帮助我们分化某些因语义关系不同而造成的歧义句。如“他只吃了一个面包”,这是一个歧义句。一个意思是他没吃什么别的东西(如米饭),只吃了面包且只吃一个。另一个意思是他吃了面包,但吃得不多,只吃了一个。这个歧义句不能用层次分析法和变换法来分析,但如果用语义指向分析一下就解决了。这个句子之所以会有歧义,是由于作状语的范围副词“只”既可以指向“一个”,又可以指向“面包”。

由此可见,多指的语义成分往往造成歧义句。再如“保安在屋顶上发现了小偷”这个句子之所以会有歧义,是由于“在屋顶上”这个成分是多指的。它既可指向“保安”,也可指向“小偷”,还可以同时指向“保安”和“小偷”。

(7)语义特征引起的歧义

例:他走了两个月了。这里的“走”字有两种语义特征,【+持续的状态】,【+完成时态】

灯笼挂了三天了。这里的“挂”字可以有如下分析,【+静态存在】,【+动态进行,完成】,【+动态进行,未完成】

基本上,一般歧义产生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上几点,还有一些比较少见的,比如说,标点的使用不当造成的歧义: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对照整篇文章来看,应是: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而不是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

还有,比如说“和”字对前后内容的管理:身长等于头长和尾长的一半,这里的一半究竟指头长和尾长加起来呢还是仅仅只尾长呢,这就是“和”字管理界限引起的歧义。

还有,再如,轻重音引起的歧义:他一个早晨就写三封信。句中的“就”轻读时意思是说“他”效率高;重读时意思是说“他”效率低。这个句子说起来没有歧义.但表达在书面上就有歧义了。

不同的歧义问题解决的方法自然也就不同,歧义产生本来就是由于词汇,语法和语义的问题,词汇比较简单,对于语法和语义,在特定的语境中,我们可以通过语音,上下文,增添,移位,替代,环境,情理等手段,有效消除结构语义。

以上归纳的几种引起歧义的原因以及解决方法具体又可以归入以下四个方面:

1、 语音手段:轻声,声调,重音,停顿

2、 词汇手段:同义词替换,添加虚词,增补省略词语 3、 语法手段:换位思考,同义句式变换 4、 语境手段:上下文,情境,场景,文化背景

因为歧义问题,朱德熙先生提出了“歧义指数”这一概念,它是指某个歧义格式可能有的语义解释个数,用p表示,用n表示动词“向”的数目,m表示在动词结构里出现的主语和宾语的总数。P=n-m,当p=1时,格式无歧义,当p>1时,格式有歧义。

例如:

1:反对的是他 (n=2,m=0,p=2),句子有歧义

另外两个句子:反对这个意见的是他 (n=2,m=1,p=1);小王反对这个意见 (n=2,m=1,p=1)

这两个句子就都没有歧义。 2:来的 (n=1,m=0,p=1) 买的(n=2,m=0,p=2) 我买的(n=2,m=1,p=1) 买书的(n=2,m=1,p=1) 送的(n=3,m=0,p=3)

我送的(n=3,m=1,p=2) 送书的(n=3,m=1,p=2) 我送书的(n=3,m=2,p=1)

“歧义指数”为一定范围内的歧义问题的分析提供了一种便捷可靠的方法,由于汉语语言的特殊性,歧义的存在是必然的,要消除歧义,也是不大可能的,那么,歧义研究的就趋向于以下一些方面:加强对某些难以分化的结构的研究;要更重视不同平面的研究;重视演绎分析和调查分析;另外,要重视歧义相关的研究,不断拓宽歧义研究的视野。

参考文献:

朱德熙 《汉语句法里的歧义现象》 中国语文 1980,2 邵敬敏 《关于歧义结构的研讨》 语文出版社 1984,4 吕叔湘 《歧义类型》 中国语文 1984,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8se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