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更新时间:2024-05-11 12:1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 第二章大圣归来小说推荐度:
- 相关推荐
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学生心理特征及其发展规律是教育的基本依据,教育工作者要想取得预期的效果,必须了解学生心理特征及其发展规律、学生的个别差异,从而使教育活动与学生的心理特点相适应。本章主要涉及的内容便是让我们更进一步了解我们的教学对象——中学生。
本章重点:
这一章主要涉及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中学生在认知、人格方面的发展特点;个体差异与因材施教。
难点:中学生人格发展
本章内容琐碎,细节比较多。近几年来的教育心理学考试中,涉及的题目多为选择题和填空题,也会出现名词解释和简答题,论述题不多见。重点要识记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学习准备、自我同一性、最近发展区和关键期等基本概念;理解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心理发展与教学的关系、自我意识、认知方式的差异及其教育意义;评价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及其教育意义。
第一节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一、心理发展及其主要特点 (一)心理发展的含义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是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在相应环境的作用下,整个反应活动不断得到改善,日趋完善、复杂化的过程,是一种体现在个体内部的连续而又稳定的变化。
(二)个体心理发展的特点
个体心理发展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连续性与阶段性。
1
在个体的心理发展过程中,既体现出量的积累,又表现出质的飞跃。当某些新的特征进行量的积累时,体现出连续性,导致质的飞跃时,也即表现出阶段性的发展。
在青少年心理发展过程中最能体现连续性和阶段性的时期是第二性征出现的时期,第二性征出现的整个过程为连续的变化,但是这前后有着质的差别,又体现为阶段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
正常情况下,心理发展呈现一定的定向性和顺序性。尽管个体心理发展的速度不尽相同,但每个阶段的发展是不可逆且不可逾越的。
如个体动作发展时,就遵循自上而下(从头到脚)的发展规律,这些规律都是不可逆的;
3.不平衡性。
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并不总是按相同的速率直线发展,而是体现出多元化的模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同一阶段,个体不同的机能系统在发展速度、起止时间、成熟水平上不同;另一方面,个体的同一机能系统在不同时期(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速率。
如在儿童期,个体的性征发展速率等明显要低于个体的身高发展,就身高发展单方面来说,在青春期后的发展速率明显慢于儿童期;
4.差异性。
尽管任何一个正常个体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些共同的基本阶段,但发展的个体差异仍然非常明显,每个人的发展优势、发展速度、高度(达到的水平)往往是千差万别的。
如有的人观察能力很强,有的人记忆力很好,;有的人爱动,有的人爱静等等,这些都俸现了心理发展的差异性。
核心要点提示
这部分内容对于考生来说不太容易理解,
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一)少年期
2
少年期是指11、12岁到14、15岁的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
这一时期的心理发展主要体现为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交杂,抽象逻辑思维占主导地位,并出现了反思思维。思维的对立性和批判性有所发展,但仍有主观性和片面性。少年期的心理活动随意性增强,能随意调节自己的活动;独立意识增强;社会高级情感迅速发展,道德行为更加自觉。
(二)青年初期
青年初期是指14、15岁至17、18岁时期,相当于高中时期。这是个体在生理、心理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
青年初期个体的心理发展特点为:智力水平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经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占主导地位的情感是与人生观相联系的情感,道德感、理智感、美感都有了深刻的发展;形成了理智的自我意识,但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仍面临分裂的危机,自我肯定和自我否定常发生冲突;意志水平上也会出现和生活相脱节的幻想。
核心要点提示
少年期和青年初期心理发展的特点方面,识记内容时容易遗漏,考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来回忆这两个时期的心理发展特点。1.思维水平;2.情感水平;3.自我意识;4.意志水平。
三、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
学生心理特征及其发展规律是教育的基本依据,教育工作者要想取得预期的效果、必须了解学生心理特征及其发展规律、学生的个体差异,从而使教育活动与学生的心理特点相适应。
(一)学习准备
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学习准备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纵向方
3
面是指从出生到成熟的各个年龄阶段的学习准备。横向方面的学习准备是指每个年龄阶段出现的各种内部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动力结构。
学习准备与学习的关系:学习准备不仅影响新学习的成功,而且也影响学习的效果,与此同时,学习也会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新的发展又为进一步的新学习做好准备。
(二)关键期
关键期最早由奥地利动物习性学家洛伦茨在研究小鸭的习性时发现,动物追随行为——印刻现象,只在特定的时期出现,即关键期。关键期的基本特点是,它只发生在生命中的一个固定的短暂时期。
印刻现象(imprinting)是在对动物行为进行研究时发现的,是指刚获得生命不久的小动物追逐它们最初看到的能活动的生物,并对其产生依恋之情的现象。
心理学家将动物关键期的概念引入儿童行为学习的研究领域。这里所讲的关键期是指个体的行为和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时间,在此期间(见表2—1),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减弱或没有影响。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应抓住关键期的有利时机,及时进行适当的教学,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表2-1 一些心理发展的关键期 关键期 2岁左右 4岁左右 4-5岁 5岁左右 5岁以前 10岁以前 心理发展的内容 口语学习的关键期 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 书面语言学习的关键期 掌握数的概念的关键期 音乐学习的关键期 外语学习的关键期
第二节 中学生认知发展与教育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4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是20世纪杰出的认知发展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专家。他的研究把众多心理学家的目光引向了认知过程,促使研究者重新思考人的认知发展是如何发生的这一问题。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不是一种数量上的简单积累的过程,而是认知图式不断重构的过程。他认为逻辑思维是智慧的最高表现,他从逻辑学中引进“运算”这一概念来划分智慧的发展阶段。他将人的认知发展依次划分为四个主要阶段,每个阶段都大致对应一定的年龄范围,每个阶段都以“运算”质变为特征。
(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一阶段的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特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儿童只有动作层面上的智慧,语言和表象尚未产生。初生时,儿童仅有一些笼统的反射,靠感觉动作的手段来适应外部环境,在这一阶段后期,感觉和动作出现分化,思维开始萌芽。
这一阶段儿童认知上获得了两大成就:一是主体与客体的分化。例如,这时的儿童可以学会看着镜子,用手来摸自己的鼻子,而不是镜子中的自己。二是因果关系的初步形成。例如儿童在这一时期可以学会用手够到面前的毯子,拿到毯子上放置的玩具,这就意味着因果性认识已经产生。
(二)前运算阶段(2—7岁)
处于这一阶段的儿童和上一阶段的儿童相比,思维有了质的飞跃。这一阶段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特征表现为:
1.出现了语词或其他符号,开始出现表象和形象图式;
2.儿童的概念是具体的、动作的,而非抽象的,思维具有不可逆性; 3.认为外界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 4.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三)具体运算阶段(7—11、12岁)
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正在小学阶段读书,此时的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特征为:
1.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 2.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等方面的守恒关系;
3.能凭借具体事物或从具体事物中获得的表象进行逻辑思维和群集运算。
5
(四)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以上)
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最大的特点是已经摆脱了具体可感知事物对思维的束缚,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这个时期的儿童能根据假设进行推理.相信演绎得到的推论,使认识指向未来。主要的思维特征体现为以下几点:
1.命题之间的关系
本阶段儿童的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他们不仅能考虑命题与经验之间的真实性关系,而且还能看到命题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并能推论两个或多个命题之间的逻辑关系。
2.假设一演绎推理
这一阶段儿童能够运用假设一演绎的推理方式来解决问题。他们能在考察问题细节的基础上,提出假设理论或解释的正确性,再从假设中演绎出从逻辑上讲现象的合理性,然后检验其理论,看这些预见是否确实出现。
3.抽象逻辑思维
本阶段儿童能理解符号的意义、隐喻或直喻,能作一定的概括,其思维发展水平已经接近成人水平。
4.可逆与补偿
本阶段儿童具备了逆向性和补偿性的可逆思维模式。 5.思维的灵活性
本阶段儿童不再刻板地恪守规则,而是常常由于规则与事实不符而违反规则。
核心要点提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是教育心理学中考查的重点,掌握时,要对应好阶段、年龄、特点。由于我们所学习的是中学生的认知发展,所以形式运算阶段又是重中之重。
二、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 (一)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在皮亚杰看来,学习从属于发展,从属于主体的一般认知水平。因此,各门具体的学科应该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提出既不超过当时的认知同化能力,又能促使他们向更高阶段发展而富有启迪作用的适当的内容和教
6
学方法。核心要点提示
认知发展制约着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例如,对于处予前运算阶段的4岁儿童来说,学习形状时要采用具体的实物来讲解;而对于处于具体运算阶段的8岁儿童来说,学习形状可以在采用具体的实物讲解的同时采用图示来进行。4岁的儿童多学习的是“水果”“蔬菜”这样的概念,而8岁的儿童学习的是“哺乳动物”这样的抽象性更高的概念。
(二)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适当的教育训练可以加快个体认知发展阶段转化的速度,只要教学内容和方法得当,系统的学校教育可以起到加速认知发展的作用。
(三)最近发展区
关于教学和发展的关系,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教学必须要考虑儿童已达到的水平,并要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考虑到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如儿童已经掌握的概念、规则等。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即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可以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也就是说,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的过渡状态。
提出最近发展区的意义在于,它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其对教摹的启发是:教学不应该只看到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还应该看到仍处于形成、正在发展的状态。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潜在的发展水平变成现实的发展,并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强调教学应适应最近发展区,走在发展的前面,并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达到新的发展水平。
第三节中学生的人格发展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不仅指认知的发展,还包括人格等社会性的发展,本节将主要介绍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和自我意识的发展。
7
一、人格的发展
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一)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论
埃里克森认为,个体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它经历,一系列顺序不变的阶段,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由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每一个危机都涉及一个积极的选择与一个潜在的消极选择之间的冲突。如果个体能够成功而又合理地解决每个阶段的危机或冲突,就会形成积极的人格特征,有助于健全人格的发展,反之,个体就会形成消极的人格特征,导致人格向不健全方向发展。
埃里克森认为,人格的发展贯穿于个体的一生,整个发展过程可以划分为八个阶段。前五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
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
这一阶段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对周围世界以及社会环境的基本态度,培养基本的信任感。这是人格健康的基础。一个婴儿出生后最迫切的要是父母爱他、照顾他。如果他能得到合理的照顾、哺育、关切与爱护,就会感到世界是个安全而可信赖的地方,因而发展起对他人信任的人格。反之,如果父母照顾不周,环境多变,哺喂欠缺,对他态度恶劣,就会使儿童对周围环境产生猜疑,面对新环境时会焦虑不安,形成不信任他人的人格。
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
这一阶段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培养自主性。这一阶段儿童开始独立处理事情。开始学会许多动作,如独立穿衣、吃饭、走路等。他们开始试探自己的能力,不愿他人干预。如果这种试探得到父母或照顾者的允许,并鼓励其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幼儿会逐渐体会到自己的能力,出现自主的感觉,养成自主发展的人格。反之,如果父母或照顾者过于溺爱和保护儿童,或者是过分批评指责,对他们独立行动表现出不耐烦,横加干涉,孩子就会对自己的能力表示怀疑,怀疑自己对自我和环境的控制能力,使之产生一种羞耻感,而发展成羞怯与怀疑的人格。
8
3、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
这一阶段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主动性。这一阶段的儿童由于身体活动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发展,儿童开始把他们的和大范围扩展到家庭之外,开始对发展其想象力与自由参与活动感兴趣。儿童喜欢探索环境,承担并学习掌握新的任务。此时,如果父母或教师对儿童的问题耐心听取并认真回答,对儿童的建议适当地鼓励与妥善处理,则儿童的主动性就会加强,从而发展了解是非的良知,培养出明辨是非的道德感。反之,父母或者教师对儿童提出的问题不肖一顾或者嘲笑、禁止儿童的建议和活动,则儿童会形成退缩、压抑与被动而内疚的人格。当儿童的主动性和别人的主动性产生冲突时,也有可能引发内疚感。
4.勤奋感对自卑感(6—1l岁)
这一阶段发展的主要任务足培养勤奋感。这是儿童进入学校掌握知识、技能的时期。儿童在这个时期第一次接受社会赋予他的期望去完成社会任务。他们所追求的是自己的学习任务等获得成就与成绩,并因此得到家长和老师的认可和赞许。如果儿童在学习、游戏等活动中能够得到家长和教师的支持、鼓励,并经常获得成功的经验和赞许,儿童将会以成功、嘉奖为荣,勤奋感就会加强,进而培养起乐观进取和勤奋的人格。反之,如果对儿童教育不当,或儿童屡遭败绩,或其成绩受到冷漠对待,则儿童就会自视不如他人,形成自卑感,发展出自卑的人格。
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
这一阶段发展的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所谓自我同一性是指个体组织自己的动机、能力、信仰及其活动经验而形成的有关自我的一致性形象。就是个体尝试把自己有关的各个方面统合起来,形成一个自己觉得协调一致的整体。这些层面包括自己的身体相貌、自己以往的状况、自己的现状、环境与条件的限制以及对自己未来的展望等。个体综合这砦侧面,判断“我是个什么样的人”。自我同一性的建立可以使青少年了解自己,了解自己和周围环境之问的关系,能与环境保持协调和谐,这些心理特质对青少年走向社会、走向生活,接受人生挑战都是至关重要的。自我同一性的形成要求谨慎的选择和抉择,在职业定向、性别角色等方面体现得尤其明显。如果个体不能整合这些方面和各种选择,或根本就不能进行选择,不能建
9
立自我同一性,青少年就会产生自我否定的情绪,就会导致角色混乱,无法觅得关于自我一致的见解。
埃里克森非常重视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并认为同一性的发展与前几阶段有着密切的关系。前几个阶段发展得不顺利,那么同一性发展就相当困难,甚至不可避免地发生同一性混乱。同一性不是在青春期才出现.儿童在之前已经形成了各种同一性,但是进入青春期后,之前形成的同一性不能应付眼前的选择和决断了,同一性的发展成为了这一阶段的首要任务。
6.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
这一阶段是人们解决婚姻问题和过早期家庭生活的时期。个体往往十分关注自己的形象,注重印象管理、关注自身的前途和发展。这一时期,出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新关系,如果个体在与人交往中,建立友谊,分享苦乐,而在其中又不失掉自己,则其获得亲密感。反之,如果一个人不能在朋友之间、夫妻之间建立一种友爱关系,他会产生孤独感。
7.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
这一时期是成家立业的阶段。如果个体事业成功,能够关爱下一代,造福社会,尽到做父母的责任,就会有充沛感、责任感和义务感;反之,就会陷入自我专注的状态,颓废迟滞,缺失生活意义。
8.自我整合对绝望感(成年晚期)
这是一个人一生主要努力趋近完善的时期。在这一阶段,人们回顾自己的一生,解决最终的同一性危机。不悔恨当年,认为自己为社会尽了力,对来日不多也不恐惧,随心所欲,安享余年。反之,对过去悔恨不迭,想要重新开始又年迈无力,从而产生一种绝望感。
核心要点提示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论的内容比较多,考生在掌握时,要把每一阶段对应的时间、主要的矛盾(发展任务)、该阶段的特点,一一对应起来掌握,由于前五阶段属于青少年发展的阶段,要重点掌握。
(二)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的教育意义
埃里克森的发展理论指出了人生每个阶段的发展任务和需要的支持帮助,并给出了解决危机、完成任务的具体教育方法,这有助于教育工作
10
者了解学生在不同发展阶段所面临的各种冲突,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如,初、高中阶段的青少年开始建立自我同一性,教师要理解学生需要大量的机会来体验各种职业和角色,同时提供给学生机会让其了解社会、了解自我。教师可以采用讨论的形式使他们解决自身面临的问题。教师要始终给学生有关其自身状况的真实的反馈信息,以便学生能正确认识自己,确定合理、适当的自我同一性。
(三)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
人格发展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影响儿童社会化和人格发展的因素主要来自于家庭、学校、同伴以及电视、电影等文化传播媒体。
1.家庭教养方式
家庭是儿童最初的生活场所,儿童的社会性发展首先从家庭开始。通过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的抚养与教育,儿童逐渐获得了知识和技能,掌握了各种行为规则和社会规范。在诸多影响儿童发展的家庭因素中,父母的教养方式是最重要的一个。父母通过对子女的教养行为,把社会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态度体系及社会道德规范传递给儿童。
鲍姆宁根据控制、成熟的要求、父母与儿童的交往、父母的教养水平等指标,将父母的教养方式分为专制型、放纵型和民主型三种。不同的教养方式对儿童人格发展的影响不同。专制型的教养方式下父母要求儿童绝对服从自己,常常以冷漠、忽视的态度对待儿童,对儿童违反规则表示愤怒,甚至采用严厉的惩罚措施,这样的方式下成长的儿童常常表现出焦虑、退缩、怀疑、不太知足,不喜欢与同伴交往,易产生敌对反应,自我调节能力和适应性都比较差。放纵型的家长对儿童抱以积极肯定的情感,但缺乏控制。父母放任儿童自己作决定,即便是他们还不具有这种能力,在这种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儿童最不成熟,往往具有较强的冲动性和攻击性,缺乏责任感,合作性差,很少为别人考虑,自信心不足。民主型的教养方式下儿童是最成熟的,他们有能力,独立性强,自信,知足,爱探索,善于控制自己,喜欢交往,自我肯定。
2.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在学生社会化中的作用主要通过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作用来
11
实现。教师的品德修养、知识经验、教育和教学技巧、对学生的态度等,对学生社会化与人格的发展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学校教育按照一定社会的教育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对青少年学生施加影响,因而直接制约着学生人格发展的方向和基本质量。
3.同辈群体
与同辈群体的交往使儿童能够进行人际关系和交流的探索,并发展人际敏感性,奠定儿童今后社会交往的基础,促进儿童的社会化和人格的发展。同辈群体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 同辈群体是儿童学习社会行为的强化物}
② 同辈群体又为儿童的社会化和人格发展提供社会模式或榜样; ③ 儿童从同伴那里获得情感支持和帮助,同伴关系能够满足儿童安
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以及成就感;
④ 与同伴交往可以促进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同伴的影响越来越强,在某种程度上甚至会超过父母的影响。
二、自我意识
(一)自我意识的含义及成分 1.自我意识的含义
所谓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以及对周围事物关系的认识。自我意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主观的我,即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察者;另一个是客观的自我,即被觉察到的我。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人格各个组成部分整合和统一的核心力量。同时一切社会环境因素对人发生影响,都必须通过自我意识的中介而发挥作用,因而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2.自我意识的成分
具体来说,自我意识由三种心理成分构成: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这三种成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自我认识,是个体对自己的心理特点、人格特征、能力及自身社会价值的自我了解与自我评价。是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的认知与评价。
12
自我体验,是个体对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态度。自尊、自信、自爱、自豪、自卑及自暴自弃等都是各种自我体验。
自我监控,属于对自己的意志控制,是个体对自身行为和心理活动自觉而有目的的调整和控制。如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调节、自我追求等。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
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1.生理自我
生理自我是个体对自己的生理属性的意识,包括占有感、支配感、爱护感和认同感等。生理自我是自我意识最原始的形态。
儿童在1周岁末,开始将自己的动作和动作的对象区分开来,把自己的动作和自己区分开来.并在与成人的交往中,按照自己的姓名、身体特征、行动和活动能力来看待自己,并作出一定 的评价。生理自我在3岁左右基本成熟。
核心要点提示
生理自我使一个人把自我和非我区别开来,意识到自己的生存在寄托在自己的躯体上的。例如,儿童在照镜子时,看到自己的脸上有脏东西时,不是抓镜子中的自己,而是根据镜像摸了自己的脸,当儿童出现的行为时,表明儿童已经有了生理自我的意识。
2.社会自我
社会自我是指个人对自己的社会属性的意识,包括个人对自己在各种关系中角色、地位、权利、义务等的意识。是个人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并在其中扮演各种社会角色而逐渐产生的。
儿童在3岁以后,自我意识开始进入社会自我发展阶段。他们从轻信成人的评价逐渐过渡到自我独立评价,自我评价的独立性、原则性、批判性迅速发展,对道德行为的判断能力也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从对具体行为的评价发展到有一定的概括性。但自我评价常常不涉及个人的内心世界和人格特征,自我调节控制能力较差。社会自我至少年期基本成熟。
核心要点提示
13
在日常生活中,当儿童意识到“我是谁”时,即是社会自我意识的体现。当儿童意识到“我现在非常生气”时。即心理自我意识的体现。
3.心理自我
心理自我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心理属性的意识,包括对自己的感知、记忆、思维、智力、性格、气质、动机、需要、价值观和行为等的意识。心理自我是在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成的。这时的青少年开始形成自觉地按照一定的行动目标和社会准则来评价自己的心理品质和能力。他们的自我评价越来越客观、公正和全面,并具有社会道德性,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我理想,追求最有意义和最有价值的目标。
核心要点提示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将自我意识分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是从意识活动的内容来说的。生量自我最早开始发展,然后是社会自我出现,最终是心理自我产生,它们只是开始发展的先后不同,并不意味着发展一种自我意识时,其他方面不存在或不发展,录它们都出现后,生量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意识的三种内容而已。
(三)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
初中生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将很多心智用于内省;自我意识高涨,使其人格出现了暂时的不平衡性。
高中生的自我意识中独立意识日趋强烈;在心理上将自我分成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两部分;强烈关心自己的个性成长;自我评价成熟;有较强的自尊心;并且道德意识得到高度的发展。
第四节 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个别差异是指个体之间在稳定的心理特征上的差异,包括认知、性格、能力或兴趣等方面的差异。在学校环境中,学生的个别差异主要表现在学生的家庭文化背景、志向水平、智力、学习风格等方面,所有这些差异都直接或问接地影响着教育教学活动。本节主要探讨认知风格、智力和性格
14
方面的差异及其与教学的关系。
一、学生的认知差异及其教育意义
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作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认知过程方面的差异主要存在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智力)两方面的差异。
(一)认知方式差异
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了解学生在完成各种学习任务过程中所采取的典型思维方式,有助于教师据此引导学生,采取与学习任务相吻合的认知方式。目前研究较多的是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认知方式、冲动型与沉思型认知方式、辐合型与发散型认知方式。
1.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见表2—2)
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这两个概念最初来源于美国心理学家赫尔曼·威特金对知觉的研究。威特金在其实验研究中发现,有些人在知觉时较多地受他所看到的环境的影响;而有些人则较多地受来自于身体内部的线索影响。他把受环境因素影响大者称为场依存型,把不受或很少受环境因素影响者称为场独立型。后来研究发现,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是两种普遍存在的认知方式。
场独立型者很容易将一个知觉目标从它的背景中分离出来。具有场独立型认知方式的人,对客观事物作判断时,倾向于利用自己内部的参照(主体感觉),不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在认知方面,独立于周围的背景,倾向于在更抽象和分析的水平上加工,独立对事物作出判断。
场依存型者在将一个知觉目标从它的背景中分离时感到困难。具有场依存型认知方式的人,对事物的知觉倾向于依赖外在的参照(身外客观事物),难以摆脱环境因素的影响;他们的态度和自我知觉更容易受到周围人,特别是权威人士的影响和干扰,善于察言观色,注意并记忆言语信息中的社会内容。
15
表2—2场独场者与场依存型者的学习特点比较 学习兴趣偏好 学习成绩倾向 学习策略特点 教学方式偏好 2.沉思型与冲动型
沉思与冲动的认知方式反映了个体信息加工、形成假设和解决问题的速度和准确性。
沉思型认知方式的学生在碰到问题时不急于回答,倾向于深思熟虑,用充足的时间考虑、审视问题,权衡各种问题解决方法,评估各种可替代的答案,然后从中选择一个满足多种条件的较有把握的最佳答案,因而错误较少。
冲动型认知方式的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很快形成自己的看法,在回答问题时,往往根据问题的部分信息或未对问题作透彻的分析就仓促作出决定,反应速度快,但容易发生错误。
研究表朗,约30%的学前儿童和小学生属于冲动型。但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反应快的学生都属于冲动型,有的学生反应快可能是由于任务简单或对任务很熟悉,或者是思维敏捷的缘故。
3.辐合型与发散型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的研究,辐合型认知方式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常表现出辐合思维的特征,表现为搜集或综合信息与知识运用逻辑规律,缩小解答范围,直至找到最适当的唯一正确的解答。发散型认知方式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常表现出发散思维的特征,表现为个人的思维沿着许多不同的方向扩展,使观念发散到各个有关方面,最终产生多种可能的答案而不是唯一正确的答案,因而容易产生有创见的新颖观
16
场独立型者 理科、自然科学 场依存型者 人文、社会科学 理科、自然科学成绩好;人文、社会科学科学成绩差 独立自觉学习,由内在动机支配 结构不严密的教学 理科、自然科学成绩差;人文、社会科学科学成绩好 易受暗示,学习欠主动,由外在动机支配 结构严密的教学
念。
(二)智力差异 1.智力与智力测验
众所周知,智力反映了一个人的聪明程度。智力是指处理抽象观念、处理新情境和进行学习以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在我国,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智力是指认知方面的各种能力,即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的综合,其核心成分是抽象思维能力。
为了对人的智力作定量的分析,心理学家创造了许多测量工具,这些测量工具被称作智力量表。
(1)斯坦福一一比纳量表。世界上第一个标准化智力测验量表是1905年由比纳和西蒙编制的比纳西蒙量表,后经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推孟修订,于1916年发表斯坦福 比纳量表(简称S—B量表)。该量表以后又经过多次修订,现在已经成为世界上著名的心理测验量表。
智力测验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智商,简称IQ,它是通过智力测验所得的分数来表示人的智力水平高低的一种相对指标。斯坦福 比纳量表所采用的是比率智商,即用智力年龄(MA)和实际年龄(CA)的比值来反应智商,其计算公式为:
IQ=(MA/CA)×100
上述公式中的实际年龄指从出生到进行智力测验时的年龄,简称CA。智力年龄是根据智力测验计算出来的相对年龄,简称MA。智力测验的题目是按年龄分组的。
(2)韦克斯勒智力量表。由于个体的智力年龄并非随着实际年龄呈线性增长,而是到了一定的年龄后出现停滞不前的趋势,因此比率智商受到人们的质疑。1936年,美国的心理学家韦克斯勒编制了另外一套智力量表,包括学龄前智力量表(wPPIS)、儿童智力量表(wISC)和成人智力量表(wAIS)。该量表采用了“离差智商”的概念,其基本思路是:假定每个人的年龄阶段总体智力分布为正态分布,计算个人得分在该年龄组中离开平均数的距离,换算成标准分数,看他的位置离平均分有几个标准差,从而判断他智力的高低。在采用标准分表示智商的正态分布时,智商的平均数为100,标准差为15,将个人测验的原始分数转化为IQ的公式为:
17
IQ=100+15×(个体测验分数一同年龄组的平均分)/同年龄组的标准差
不管是斯坦福比纳量表还是韦克斯勒智力量表,在选择测试题时都严格控制各种因素的影响,使测试题对所有儿童都有同样的检验效果。所以,儿童在回答测试题的数量与质量便成为其聪明程度的指标。
2.智力差异
由于智力是个体先天禀赋与后天环境教育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个体智力发展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
(1)智力的个体差异
智力的个体差异主要体现在个体间和个体内。
个体间的差异指个人与其同龄团体的常模比较表现出来的差异。主要体现为个体在IQ分数上的不同。大量的研究表明,人们智力水平的分布呈近似正态分布。大多数人的1Q在85—115之问,约占总人数的68%。他们的聪明程度属中等。智商分数极高与极低的人很少。一般认为,IQ超过140的人属于智力超常,IQ低于70的人属于智力低下,他们在人口中都不到1%。
智力的个体内差异,即个人智商分数的构成成分的差异。心理学家研究认为,智力由许多不同的心理构成,一般的智力测验都是由许多表现不同心理方面的分测验构成。如韦克斯勒儿童智力量表中有12个分测验,其中6个分测验是通过言语问答进行的,被认为是测量言语智力,另外6个分测验是通过动手操作完成,被认为是测量操作智力。这样,即使两个受测者的总体分数相同,在各个分测验中也会存在很大的差异,他们的智商分数构成上可能有很大的差异。
核心要点提示
智力的个体差异所体现的个体间和体内的两方面差异,或者可以说成智商分数的量和质两方面的差异。个体间的差异指每个个体IQ分数(量的方面)不同;个体内的差异指IQ构成成分上(质的方面)的表现各不相同。
(2)智力的群体差异
智力的群体差异是指不同群体之间的智力差异,包括智力的性别差
18
异、年龄差异、种族差异等等。目前研究比较多的是智力的性别差异问题,尽管研究的结果各异,但在以下两方面基本一致:第一,从总体水平上看,男女智力大致相当,但男性智力分布的离散程度比女性大。换言之,很聪明的男性和很笨的男性都比女性多;智力中等的女性比男性多。第二,从智力的结构上看,男女存在性别差异,各有自己的优势与劣势领域。
(三)认知差异的教育意义
总体来说,认知方式没有优劣之分,只是表现为学生对信息加工方式的某种偏爱,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智力也是影响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传统的教学中,智力是学习成绩的一个可靠的预测指标,它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速度、数量、巩固程度和学习迁移能力。认知差异的存在,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根据学生认知方式和智力方面的特点与作用,不断改进教学,努力做到因材施教。
1.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斯托达德提出了一个双重进度方案,一部分课程(必修课)采用年级分班,而其余课程则采用能力分级制,力图使年级制和非年级制两种教学形式有机地统一起来。也有心理学家提出同质分组、留级和跳级等教学组织形式。
2.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布卢姆通过长期的教学实验,提出了著名的掌握学习理论。所谓掌握学习,是指向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最佳的教学和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而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掌握的程度(通常要求80%—90%的学生成功地完成80%—90%的教学内容和评价项目)。
3.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等人提倡程序教学,即依靠教学机器或程序化呈现学习内容的程序,使学生循序渐进地进行个别学习。在现代,程序教学又发展为计算机辅助教学,它是一种根据程序教学原理将电子计算机技术运用于教学的手段。
二、学生的性格差异及其教育意义
(一)性格的定义
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性格具有直接的社会意义,不同性格特征的社会价值不同,是人与人相互区别的主要方面,是人格的核心。
19
核心要点提示
应当注意的是,性格是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并不是人对现实的任何一种态度都代表他的性格特征。在生活中,我们通常会把性格和气质混为一谈。在心理学中,这是不同的两个概念,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气质是先天的,是神经类型的自然表现;性格是后天的,是人与社会相互作用的产物。和性格相比,气质的变化较慢,可塑性较小。气质无好坏善恶之分,而性格有好坏善恶之分。气质和性格会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二)性格的个体差异
性格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在性格的特征差异和性格的类型差异两方面。
1.性格的特征差异
关于性格的特征差异,我国和苏联心理学家常用描述性方法对性格的静态结构进行分析,通常情况下,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是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人对现实的态度体系的个性特点是性格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个人对待社会、集体、他人的态度;对待学习、工作、劳动的态度;对待自己的态度中所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这些方面存在着很大的个别差异。例如,个体在对待自己的态度中所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有的人自信、自强,有的人自负、自卑等。在对待社会、集体、他人的态度中所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有的人善于交际、正直、诚实,有的人孤僻、狡诈、虚伪等。
二是性格的理智(认知)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是指人们在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等认识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例如,在感知方面表现出来的性格差异,有的人是被动感知型(易受环境刺激的影响、易受暗示),有的人是主动观察型(自己的主见不易被环境刺激所干扰)等等。这些差异在一个人的完整的性格中具有一定的意义。
三是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是指人们在情绪活动时在强度、稳定性、持续性以及稳定心境等方面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例如,有的人情绪活动一经引起,就比较强烈,很难用意志控制;有的人情绪体验比较微弱,总是冷静对待现实,容易用意志控制情绪。有的人情绪易起伏
20
变化,时而激动,时而平静;有的人遇到大事也看不到情绪上的波动。
四是性格的意志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是性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表现在个体对自己行为的控制和调节方面。例如,有的人遇事情沉着冷静,有的人则张皇失措;有的人果断勇敢,有的人则优柔寡断;有的人坚韧不拔,有的人半途而废,等等。在评价和培养性格的意志特征时,必须要考虑它的内容,因为性格的意志特征是受人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制约的。
2.性格的类型差异
性格的类型是指一类人身上所共有的性格特征的独特结合。由于性格现象极端复杂,在心理学中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有充分科学依据的性格分类原则。心理学家们曾以各自的标准和原则,对性格进行了分类,例如,依据个人的心理活动倾向性,可以把人的性格分为外倾型与内倾型两种;依据个体的独立或顺从程度,把人的性格划分为独立型和顺从型,等等。
(三)性格差异的教育意义
个体的性格不会直接决定学习是否发生,但它却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性格作为动力因素而影响学习的速度和质量。性格的性别差异会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而且还会影响学生的社会性学习和个体社会化。
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学生培养和形成稳定而一致的性格特征,学校教育应该更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使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更好地适应学生的性格差异,加深学生对活动意义的认识和提高学生行为的动机水平。
课后师生交流
【问】老师您好,这一章的题目是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但是本章主要讲了认知和人格方面,能谈谈它们的关系吗?
【答】心理发展包括了认知和人格的发展,但不仅仅指这两方面的发展,还有情绪、语言等社会性的发展,但是认知和人格的发展是心理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两个方面,所以本章中重点讲述了这两方面的发展。
【问】老师,能谈谈人格和性格的关系吗?
【答】严格来说,人格这一概念的范畴要比性格的范畴更为广阔,人格主要由气质和性格组成。但是在很多情况下,我们会将人格和性格这两个概念等同。
21
【问】老师,关于最近发展区这部分内容理解起来有点困难,可以举例说明一下吗?
【答】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一名4岁的儿童可以独立地用勺子吃饭(现有水平),在妈妈的帮助下可以用手持着筷子夹菜(协助下能迭到的水平),这两个精细动作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那么,在锻炼孩子的精细动作时,就要多协助他去用筷子吃饭,而不是停留在用勺子吃饭的现有水平,也不是让他去完成更加困难的在协助下都无法完成的活动。最近发展区理论提醒我们,教育要适合最近发展区,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问】请谈谈“认知”具体是指什么?
【答】我们这里所讲的认知是一个比较广义的概念,它主要包括注意、感知能力、记忆、心象、思维等方面,我们在本章所讲的认知发展,也主要是指这几方面的发展。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中,主要涉及的是思维的发展。
【问】老师,在文中提到了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那么是不是还有相对的自然因素会对人格发展有影响呢?
【答】除了社会因素影响人格的发展外,生物方面的因素也会或多或少影响人格的发展,其中我们所说的气质就是一个影响因素,气质是一个人先天就有的,这里所说的气质和我们平时所讲的不同。比如说,有的儿童一出生就安静,而有的儿童出生时特别爱哭,那么在今后的人格方面就会有这方面的影子。另外的生物方面的影响因素还有个体的体貌、发育状况等。但社会因素是人格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问】老师,请问什么是正态分布呢?
【答】正态分布属于统计学的概念,又称为常态分布,其分布图形像一个钟,又称钟形分布。实际工作中,正态曲线下横轴上一定区间的面积反映该区间的例数占总例数的百分比,或变量值落在该区间的概率(概率分布)。不同范围内正态曲线下的面积可用公式计算。正态分布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概率分布,是很多统计数据处理的基础。一般情况下,统计量越大,呈正态分布的可能性越大。
1.学生心理发展主要表现出四个基本特征一是连续性与阶段性,二
22
是定向性与顺序性,三是不平衡性,四是( )。
A. 不同步性 B.规律性 C.共同性 D. 差异性 【答案】D
【名师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理发展的特征,这一知识点作为考点在历年的各地考题中经常出现,通常的出题形式多为选择题和简答题,需要考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
2.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发展的形式运算阶段是在( )。
A.O 2岁 B.27岁
C.7—11、12岁 D.11、12岁以上 【答案】D
【名师点评】本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来自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只考查了年龄阶段,属于比较简单的题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这一知识点比较重要,要求考生具体掌握每一阶段的年龄和特点,第四阶段一一形式运算阶段属于中学生发展阶段,因此又要着重掌握。
3.某人智力年龄是8岁,实际年龄是10岁,此人的比率智商是( )。 A.80 B.90 C.100 D.125 【答案】A
【名师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内容是比率智商IQ的计算方法,即用智力年龄(MA)和实际年龄(CA)的比值来反应智商,其计算公式为:IQ一(MA/CA)×100,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
4.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中学生人格发展主要任务是 。 【答案】培养自我同一性
【名师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回答时首先要考虑到中学生的年龄阶段处于12—18岁左右,在埃里克森的理论中,这一年龄阶段主要出现的是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的矛盾,发展的主要任务便是自我同一性整合。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需要大家重点掌握对应中学生发展的这一阶段,在天津2009年的考试中也出现了关于
23
此考点的题目,其中具体的特点要求理解。其他几个阶段相对这一阶段而言重要性有所下降。
5.学生现有水平与经他人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间的差距,维果斯基称之为 。
【答案】最近发展区
【名师点评】雏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在很多省的历年考试中都有出现,大家不仅要识记教材中的表述,还要理解掌握这一概念。
6.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这个时期称为 。
【答案】关键期
【名师点评】关键期这一名词来源于生物学研究,由奥地利生态学家洛伦茨提出。用在儿童心理发展中,是一个较为重要的概念,2009年的江苏考题中以填空题的形式考查了这一概念,需要大家重点掌握。
7.学生性格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性格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在性格的特征差异和性格的类型差异两方面。
(1)性格的特征差异
关于性格的特征差异,我国和苏联心理学家常用描述性方法对性格的静态结构进行分析,通常情况下,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二是性格的理智(认知)特征。三是性格的情绪特征。四是性格的意志特征。
(电)性格的类型差异
性格的类型是指一类人身上所共有的性格特征的独特结合。由于性格现象极端复杂,在心理学中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有充分科学依据的性格分类原则。心理学家们曾以各自的标准和原则,对性格进行了分类,例如,依据个人的心理活动倾向性,可以把人的性格分为外倾型与内倾型两种;依据个体的独立或顺从程度,把人的性格划分为独立型和顺从型,等等。
【名师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属于个体差异与因材施教方
24
面。性格的差异大家主要应掌握两方面的差异,每一方面又分了几个小的方面,在头脑中建立知识体系回答起来就会容易多了。
课后习题自测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哪项内容不是学生心理发展的特性?( )
A.跳跃性 B.定向性与顺序性C.不平衡性与差异性 D.连续性与阶段性
2.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这出现在哪个时期?( )
A.青年期 B.青年初期C.少年期 D.成年期 3.皮亚杰认为,智慧的最高表现是( )。 A.抽象思维 B.逻辑思维
C.形象思维 D.概括思维
4.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是( )。 A.2岁 B.3岁
C.4岁 D.4到5岁
5.心理发展的过程中,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出现在哪个时期?( )
A.童年期 B.少年期
C.青年初期 D.青年期
6.“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特征出现在( )。 A.感知运动阶段 B.具体运算阶段 C.前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7.在认知方式中,有一种思维沿着许多不同的方向扩展,使观念发散到各个有关方面,因而容易产生有创见的新颖观念,这种认知方式是( )。 A.沉思型
` B.辐合型
C.冲动型
D.发散型
8.在自我意识的发展中,社会自我成熟的年龄是在( )。 A.童年期 B.少年期
C.青年期 D.成年期
9.儿童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关系,这一思维特征出现在( )。
A.具体运算阶段 B.前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25
C.感知运动阶段
10.个体的动作发展的规律,遵循自上而下,由躯体中心向外围、从大肌
肉动作到精细动作的发展规律这种规律现象说明心理发展具有( )。 A.差异性 B.顺序性和定向性 性和阶段性
二、填空题
11.决定个性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是 。
12.鲍姆宁将家庭教养方式分为三种类型:专制型、放纵型、 。 13.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 、自我体验和自我监控。 14.针对认知差异,提出著名的掌握学习理论这一教学计划的是——。 15.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中,有抽象逻辑思维,思维具备可逆性、补偿性和灵活性是认知发展的 阶段。
三、名词解释 16.学习准备 17.最近发展区 18.关键期 四、简答题
19.简述认知差异的教育意义。 20.简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 五、论述题。
21.结合实例,简要说明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C.不平衡性 D.连续
参考答案及名师详解
一、单项选择题
1.A[解析]学生。理发展的特征包括: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与差异性。
2.B[解析]青年初期是指14、15岁到17、18岁的时期,相当于高中时期,青年初期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他们的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
26
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3.B[解析]略
4.A[解析]已经有研究指出,2岁是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4到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
5.B[解析]11、12岁到14、15岁的阶段属于少年期。是个体从儿童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6.C[解析]前运算阶段思维的主要特征:认为外界的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还不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思维不具有可逆性。
7.D [解析]发散型认知方式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常表现出发散思维的特征,表现为个人的思维沿着许多不同的方向扩展,使观念发散到各个有关方面,最终产生多种可能的答案而不是唯一正确的答案,因而容易产生有创见的新颖观念。
8.B[解析]儿童在3岁以后,自我意识的社会自我方面开始发展,到少年期社会自我基本成熟。
9.A[解析]具体运算阶段(7—11、12岁),这个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有了抽象概念,思雏可以逆转,因而能够进行逻辑推理。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关系。
10.B[解析]略 二、填空题
11.人格[解析]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12.民主型[解析]鲍姆宁根据控制、成熟的要求、父母与儿童的交往、父母的教养水平等指标,将父母的教养方式分为专制型、放纵型和民主型三种,不同的教养方式对儿童人格发展的影响不同。
13.自我认识[解析]自我意识由三种。理成分构成: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这三种成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自我认识,是个体对自己的心理特点、人格特征、能力及自身社会价值的自我了解与自我评价。是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的认知与评价。自我体验,是个体对自己的情感体
27
验和态度。自尊、自信、自爱、自豪、自卑及自暴自弃等都是各种自我体验。自我监控,属于对自己的意志控制,是个体对自身行为和心理活动自觉而有目的的调整和控制。如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调节、自我追求等。
14.布卢姆[解析]布卢姆是美国当代著名的教育。理学家,率先建立了教育目标分类系统。布卢姆整个教学理论的核心内容是“掌握学习”理论。20世纪70年代初,布卢姆针对美国现行教育制度只注意培养少数尖子学生而牺牲大多数学生的弊端认为,当今教育不能再满足于只有一小部分学生充分学会学校所教的东西;也不应有这样的心理定势:1/3的学生能完全掌握教师所教的知识,另1/3的学生成绩一般,再1/3的学生可以不及格。布卢姆认为,解决上述问题的最好办法在于改变我们对学习者及其学习的看法,实施“掌握学习”教学。所谓“掌握学习”,就是在“所有学生都能学好”的思想指导下,以集体教学(班级授课制)为基础,辅之以经常、及时的反馈,为学生提供所需的个别化帮助以及所需的额外学习时间,从而使大多数学生达到课程目标所规定的掌握标准。
15.形式运算[解析]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四个阶段。有抽象逻辑思维,思维具备可逆性、补偿性和灵活性是认知发展的形式运算阶段。
三、名词解释
16.[参考答案]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17.[参考答案]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的过渡状态。
18.[参考答案]关键期:指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者没有影响。
四、简答题
28
19.[参考答案]认知方式没有优劣好坏之分,只是表现为学生对信息加I方式的某种偏爱,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
首先,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
其次,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 最后,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20.[参考答案]皮亚杰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个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2)前运算阶段(2—7岁),这个阶段的儿童的各种感知运动图示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
(3)具体运算阶段(7—1l、12岁),这个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因而能够进行逻辑推理。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关系。
(4)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以上)这个阶段的儿童思维已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
五、论述题
21.[参考答案]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连续性与阶段性。在个体的心理发展过程中,既体现出量的积累,又表现出质的飞跃。当某些新的特征进行量的积累时,体现出连续性,导致质的飞跃时,也即表现出阶段性的发展。
(2)定向性与顺序性。正常情况下,心理发展呈现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尽管个体心理发展的速度不尽相同,但每个阶段的发展是不可逆且不可逾越的。
(3)不平衡性。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并不总是按相同的速率直线发展,而是体现出多元化的模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同一阶段,个体不同的机能系统在发展速度、起止时间、成熟水平等方面不同;另一方面,个体的同一机能系统在不同时期(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速率。
(4)差异性。尽管任何一个正常个体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些共同的基本阶段,但发展的个体差异仍然非常明显,每个人的发展优势、发展速度、高度(达到的水平)往往是千差万别。小贴士学完这章内容后,大家是不是特
29
别想知道自己是属于哪一类认知方式呢?场独立型?场依存型?下面介绍一个小方法,来简单地判断自己的认知方式。
我们可以准备一个不超过45度角的斜角,在上面站立,让周围人观察一下,如果自己站立时身体是与水平面垂直的,那么是场独立型;如果站立时身体是与斜面垂直的,那么是场依存型。
30
31
正在阅读:
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05-11
深圳市梅林中学语文组2018-2019上期工作总结03-16
2.9光的横波性与五种偏振态(修正版)05-15
未来的超市作文500字07-16
学会衍纸画作文550字06-19
山东省济南市2006-2007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物理统一考试卷06-03
雨落在学校里作文350字06-12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中学生
- 第二章
- 心理
- 发展
- 教育
- 双开式模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发改立项备案+2014年最新案例范文
- 平遥古城保护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
- 电子密码锁课程设计
- 田统期中-答案
- 应收账款与商帐追收管理制度
- 上海市外滩地区公有房屋置换暂行规定发展与协调
- 全面风险管理相关术语和知识解读十一
- 中国变速箱垫行业市场前景分析预测年度报告(目录) - 图文
- Access上机操作题库
- 安全设计专项方案
- 高考化学-第一轮-水的电离及弱电解质的水解
- 工程保障部服务规范与工作流程
- 基于单片机的脉搏心率测量仪-参考论文
- 教育技术培训题库(多)
- 教牧辅导学
- 地基与基础试题库(含答案)
- 管理数学(2)(高起专)阶段性作业4
- 农用地土壤样品采集流转制备和保存技术规定
- 思修复习题整理 详细版
- 高分子化学近百道填空题及50多题计算题和简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