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心理学

更新时间:2023-03-10 07:23:01 阅读量: 经典范文大全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篇一:公共心理学重点

公共心理学考核大纲

第一章绪论

识记:

心理学:研究心理和行为的科学P1

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1879年,德国莱比锡大学教授冯特在该校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冯特被誉为实验心理学之父,或敬称为心理学之父)P9

领会:

科学研究的特征:P3

1、客观性,科学研究要依据客观事实,遵循公认的基本程序和规范。

2、验证性,科学研究的结果或依据研究结果所建立的科学理论,要经得起他人的重复检验。

3、系统性,科学研究必须按照一定的程序,系统全面的搜集数据,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综合得出结论。 科学研究的方法P5-9

1、观察法,指研究者直接观察、记录研究对象的行为,从而了解事物的特征或规律的方法。

2、实验法,是指控制无关变量,系统地操纵自变量,观测因变量随自变量改变而受到的影响,验证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方法。

3、相关法,是指研究两种变量之间的关联程度的方法。

4、调查法,指预先拟定好所要了解的问题,让被调查者回答这些问题,以获得研究所需的资料的方法。(包括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结合使用)。

5、个案法,是指对某个人或某个团体(一个团队、企业、家庭或班级等)进行全面、深入了解的方法。

1.从人的角度而言,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的科学。

2.人的心理现象可以分为个体心理现象和社会心理现象。

3.从认知心理学的观点来看,认知过程也就是信息加工的过程。

4.意志这种心理活动是人类有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

5.注意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始终伴随着各种心理过程而存在。

心理学三大流派:(行为主义、精神分析、人本主义)P11-13

行为主义:美国心理学家华生,标志1913年发表《一个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标志着行为主义的诞生,行为心理学以行为作为研究对象。另一位代表人物:斯金纳。(主张研究行为,揭示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系,反对研究意识)

精神分析:奥地利精神病医学家弗洛伊德,主要观点:潜意识(也叫无意识),自由联想,梦的解析。 .人本主义: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主张崇尚人生价值,自我实现。

应用和分析:

学习心理学的意义:P17

1、理论意义,学习心理学有助于我们掌握科学的心理知识,正确认识各种心理现象,知晓心理活动规律,避免陷入一些似是而非的经验、常识的误区,不被那些“伪心理学”所诱惑。

2、实践意义,心理学的知识绝不仅仅是拿来宣讲的,而是用来指导每个人的心理生活,让自己受用的。若能自觉地践行心理科学理论,对自己的毕生生活和专业发展都会大有裨益。

大学生要善于从心理学中汲取营养,不断完善自己的心理功能,优化自己的人格特质。

第二章心理的实质与青少年心理发展

识记:

心理的器官:脑是心理的器官P21

神经元: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称为神经元。神经元由神经细胞体及其发出的两种突起——树突和轴突构成。P33

神经系统的结构:神经系统有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之分,中枢神经系统是指脑腔内的脊髓;外周神经系统是指自中枢神经系统生发出的纤维,即脑神经、脊神经和植物神经。(神经系统是产生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P33 领会:

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P24

1、无条件反射,是指先天遗传的、不学而能的、固定的反射,它也叫做本能。

2、条件反射,是指后天形成的、经过学习才会产生的反射。条件反射不是固定的不变的,它是一种暂时神经联系,是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完成的。

大脑两半球的功能差异:脑的左右半球存在一些机能的不对称性。多数人的语言机能主要由左脑管理,而右脑则在语言机能(如音乐、手工、美术)上占一定优势。

语言功能主要定位在左半球,该半球主要负责言语、阅读、书写、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等;而知觉物体的空间关系、情绪、欣赏音乐和艺术等原则定位于右半球。P37

心理的实质: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应。P29

应用和分析:

心理发展的一般特性:1、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2、心理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P40

青少年心理的基本特点:1、过渡性。2、矛盾动荡性。3、社会性。P42

遗传、(环境)、教育与青少年心理发展:P43-46

1、遗传和生理成熟的早晚。

2、家庭环境,1)家长自身特点,2)亲子关系,3)兄弟姐妹,4)家庭环境。

3、学校教育环境,1)教师的影响,2)教学与课程,3)学校环境。

4、同伴关系与活动,1)青少年的友谊,2)青少年的同伴群体。

5、传播媒介和社会文化环境,1)传播媒介(图书、电视、因特网)。2)社会文化。

结合第十一章

性格的形成和发展P226-228

(1) 生物学条件在性格形成中的作用。

(2) 家庭因素在性格形成中的作用

(3) 学校教育在性格形成中的作用

(4) 文化、社会因素在性格形成中的作用

(5) 影响性格形成的心理原因

第三章 感觉和知觉

识记:

感觉:感觉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P49

感觉的种类:根据所处的位置和适宜刺激的来源来分可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外部感觉主要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等。内部感觉主要有:运动觉(动觉)、平衡觉(静觉)和肌体觉。P51

知觉的种类:P52

根据在知觉中起主导作用的分析器的特征,可以把知觉分为视知觉、听知觉、触知觉、嗅知觉、味知觉等。根据事物的时间、空间和运动特征。可把知觉分为时间知觉、空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叫感受性。感受性是人的感觉系统机能的基本指标。所谓感觉阈限是指人感受到的某个刺激的存在或变化的量。P55

领会:

深度知觉的单眼线索??单眼线索指一只眼睛就能感受到的深度线索

1 对象重叠(遮蔽)2 线条透视3 空气透视4 相对高度5 纹理梯度(结构级差)6 运动知觉

感受性及其变化规律P55-57

(1) 感受性和感受阈限

(2) 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受阈限

(3) 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阈限

统一感觉的变化 1.感觉适应 2.感觉后效 3.闪光融合 4.感觉对比 5.感觉的互相作用(感觉的现象)

感觉的现象:(感觉适应、感觉后效、闪光融合、感觉对比、感觉的相互作用)

感觉适应:感受器在刺激物的连续刺激作用下,感受性提高或降低的现象叫做感觉适应。

感觉后效: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后,感觉现象并不会立即消失,它能保留一个短暂的时间,这种现象称为感觉后效。包括正后像与负后像。

闪光融合:与视觉后像相联系的一种视觉现象。

感觉对比:同一刺激因背景不同产生的感觉差异现象叫做感觉对比。

感觉的相互作用:感觉并不是孤立的,感觉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感觉的相互作用可分为同一感觉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不同感觉之间的相互作用。同一感觉之间的相互作用即可由刺激作用的时间顺序不同引起,也可以由感受器的各部分受到不同刺激引起,前者如各种感觉适应,后者如感觉对比等。不同感觉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指一种感觉器官受到刺激引起另一种感觉器官产生感觉或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通常情况是对一种感觉的弱刺激会提高另一种感觉的感受性,而对一种感觉的强烈刺激会降低对另一种感觉的感受性,如弱光刺激可以提高听觉感受性。极端的表现实感觉补偿。

(4)

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值在数量上成反比 。可表示为E=I/R E代表绝对感受性; I代表标准刺激量的强度; R代表绝对感觉阈值。

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阈限:刺激物的强度会发生变化,但并不是任何变化都能被感觉到,只有当刺激变化达到一定量时,我们才能感受到差别。

ΔI/I=K(韦伯定律)

I为原刺激物;ΔI为刺激物的变化量;K为常数。

应用和分析:

知觉的规律:1、知觉的整体性。2、知觉的选择性。3、知觉的理解性。4、知觉的恒常性(包括亮度恒常性、颜色恒常性、方向恒常性、形状恒常性、大小恒常性)。P58-61

第四章 注意与观察

识记:

注意的概念:注意通常指选择性注意,是指有选择地加工某些刺激而忽视其它刺激的倾向。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P65

注意的特征:指向性和集中性。注意的指向性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所具有的选择性。注意的集中性是指人们把心理活动集中并维持在某一对象上,使心理活动不断地深入下去。P65

注意的外部表现:1、适应性运动。2、无关运动的停止。3、呼吸变得轻微而缓慢。P67

注意的种类P67

1.无意注意:指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无疑注意是一种初级的、被动的注意。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1、刺激物的特点(刺激物的强度、新异性、对比关系、运动变化)。2、人的主观因素(人的需要、兴趣和情感,已有的知识、经验,人对事物的期待,人的身心状态)。

2.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作出一定努力的注意。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1、明确的活动目的和任务。2、培养间接兴趣。3、合理的组织活动。4、用坚强意志与干扰作斗争。

3.有意后注意:是指有自觉的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也叫随意后注意,通常是有意注意转化而成的。 领会:

观察的原则:1、在观察重要充分尊重客观事实,以事实为依据。P80

2、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是观察取得成功的根本。

3、观察的成功要依赖一定的知识、经验和技能。

4、观察过程中要对每一个环节都要做详细、准确、具体的记录。

5、在观察是要加入思维因素。

应用和分析:

三种注意的影响因素:1、注意的稳定性。2、注意的广度。3、注意的分配。4、注意的转移。P67

第五章 记忆与遗忘

识记:P90

记忆:心理学将记忆定义为人们对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应用的过程,即对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记忆的类型(1)1.感觉记忆:是指当外部物理刺激停止作用于感觉器官后,感觉信息在大脑中保持的极短时间的记忆。P90

2.短时记忆:是指感觉记忆中注意的信息保持在1分钟以内的记忆。短时记忆的容量为7±2个组块。

3.长时记忆:是指信息在大脑中长时间保持的记忆,其中大部分大部分信息是经过短时记忆加工后转入的,还有少数信息是由于刺激达到感觉记忆的那一刻留下深刻印象而得以长期保持。长时记忆保持信息的时间是从1分钟以上到数日、数年,甚至终身。

(2)1.内隐记忆:是指不需要意识参与或不要求有意回忆的条件下,大脑自动、无意识地提取信息的记忆。

2.外显记忆:与内隐记忆相对,是指有意识地提取信息的记忆。

记忆的基本过程:编码、存储、提取P92

领会:P103

(理解)遗忘的几种现象:1、舌尖现象。2、系列位置效应。3、动机性遗忘。4、顺行性遗忘。逆行性遗忘。 遗忘的一般规律及原因:规律:在学习后段时间内遗忘特别迅速,然后逐渐变得缓慢,即遗忘速度是先快后慢。 原因:1、记忆痕迹衰退。2、材料间的干扰。3、压抑。4、编码与提取一致性。P106

应用和分析:

提高记忆力及减少遗忘的方法:1、在学习中提高记忆的方法,1)组织材料,2)编码策略,3)整合性复述,4)交叉学习。2、在复习中提高记忆的方法,1)及时复习,2)加强中间部分材料的复习,3)及时反馈与反思。3、减少遗忘的方法,1)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2)明确提取线索,3)情境回忆。P107-109

第六章 思维与问题解决

领会:P118

篇二:公共心理学

第一章

1、心理学:是一门与人们日常生活和社会各个领域密切相关的学科,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广泛的实用性。 2、研究对象:心理现象(包括人与动物)及其发展规律 3、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4、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产生5、心理学的任务

?(一)任务:描述和阐明人的心理现象;测量和预测人的心理现象;调节和控制人的心理活动 ?(二)性质: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三)学习心理学的意义:有助于提高教学工作的质量;有助于提高思想教育工作的效果 ? 有助于进行教育科研工作; 有助于促进自身的发展 6、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观察法:(自然观察法)○2调查法:书面调查(问卷法) ○3口头调查(晤谈法) ○

4个案研究 ○5测验法○5实验法 :自然实验 实验室实验 ○

第二章

1、辩证唯物主义的心理观: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反射:有机体借助神经系统对刺激物有规律的应答 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2、两种信号系统

第一信号系统:由具体刺激物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第二信号系统:由语言文字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两种信号系统的关系 1)区别

a.所属不同:第一信号系统是人和动物共有的, 第二信号系统是人所独有的;

b.基础不同:第一信号系统是在无条件反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第二信号系统是在第一信号系统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c.广度和丰富性不同:第一信号系统限于具体刺激物,第二信号系统代表一类刺激物。 2)联系

a.第二信号系统以第一信号系统为基础;

b.第二信号系统对第一信号系统有调节作用; 3、作为现实反映的人的心理 (1)客观现实是人心理的源泉

客观现实指主体意识以外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

包括(1)自然现实;(2)加工改造后的物质现实;(3)社会现实;(4)人体现实 人脑——客观现实——心理 加工厂——原材料——产品

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社会生活实践起制约作用;心理是人对客观现实的能动的反映

第三章

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的反映。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与解释过程。 感觉和知觉的关系 (考) 区别:(1)反映的内容不同(2)产生的生理机制不同(3)影响因素不同 联系:(1)两者同属认识活动的初级形式,都是 对当前事物的直接反映。

(2)感觉是知觉的基础。(3)知觉并不是感觉的机械相加。

3、知觉的特征: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恒常性 4、感受性的变化规律

(1)感觉适应(2)感觉对比:1、同时对比2、先后对比(3)1、相互影响2、相互补偿3、联觉 5、知觉的总类:

(1)物质知觉:1、时间知觉2空间知觉3运动知觉

(2)社会知觉:1、他人知觉:在与他人交往中,通过感知他人的外部特征,了解他人的内心世界,形成对他人的整体印象。

(他人知觉偏差:1、第一印象:与他人第一次接触所形成 的对他人的最初印象。

主要依据:外部特征;间接信息的影响。2、光环效应;(考)3、近因效应;4刻板印象;5投射效应) 2、自我知觉;3、人际知觉

6、错觉: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必然产生的某种有固定倾向的歪曲的知觉。 (1、视错觉;2、行重错觉;3、时间错觉;4、运动错觉;5、方位错觉)

第四章

一、记忆:1. 是人脑对经历过事物的反映。2.是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3.是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信息加工的观点)

二:记忆的三个过程

1、识记:识别并试图记住事物的过程。2、保持:识记过的事物的映象在头脑中得到巩固的过程。3、(1)回忆:经验过的事物不在眼前,能把它重新回想起来的过程。(2)再认:经验过的事物再度出现时,能把它辨认出来的过程。 三;记忆分类

(一)根据记忆材料在头脑中保持的时间 1、瞬时记忆(感觉记忆):感觉刺激停止之后所保持的瞬间映像。 特征:(1)在瞬时间能储存大量的信息。(2)保持时间极短(视觉信息在1秒钟内衰退,听觉信息在4秒钟内衰退)(3)感觉记忆中的信息是未经任何加工的,按刺激的物理特征编码。(4)感觉记忆中的部分信息能被识别,部分信息不被识别。

2、短时记忆:记忆信息保持时间在1分钟以内的记忆。

短时记忆是服从当前工作的需要,是正在操作着的记忆,故而又称为操作记忆或工作记忆。 短时记忆特点:

1时间很短 ○2容量有限(7±2) ○3意识清晰 ○4操作性强 ○

3、长时记忆:是指信息在记忆中的储存超过1分钟以上直至许多年,乃至终生的记忆。

1容量无限 ○2保持时间长 长时记忆的特点:○

四、遗忘:对识记过的客观事物不能再认和回忆或错误的再认和回忆。 永久性遗忘和暂时性遗忘 2、遗忘的理论

(1)衰退说(2)干扰说(3)提取失败说(4)动机性遗忘说

五、影响回忆效果的主要因素

1、信息储存的组织水平2、联想线索(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 3、干扰的影响4、主体的情绪状态 六、记忆的品质(考)

1、记忆的敏捷性2、记忆的持久性3、记忆的准确性4、记忆的准备性

七、记忆术:1、直观形象记忆法2、歌诀记忆法3、特征记忆法4、谐音记忆法5、比较记忆法6、重点记忆法7、自编提纲记忆法8、图表记忆法

第五章

一、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 二、思维的种类

(一)根据思维凭借的对象:1、动作思维2、形象思维3、抽象思维(理论思维、逻辑思维) (二)根据思维的指向性:1、发散思维2、聚合思维 考 (三)根据思维的独创性:1、习惯思维2、创造思维 三、思维方法与思维策略

(一)分析与综合(基本过程)(二)比较与分类(三)抽象、概括(四)具体化(五)演绎、归纳、类比 四.影响解决问题的心理因素

1、知觉特点 2、心理定势的影响 (功能固着)3、酝酿效应4、动机状态5、实践知识6、个性差异 五、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事物新形象的过程。 六、想象的功能1、预见功能2、补充功能3、代替功能

七、无意想象: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想象。无意想象的极端形式——梦

有意想象:有预定目的,需要意志努力的想象。

1、再造想象:根据语言描述或实物标志(图形、图表、模型等),在头脑中产生相应的事物新形象的过程。(考) 2、创造想象:根据一定目的,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事物新形象的过程。 3、幻想:一种与人的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于未来的想象。(1)科学幻想(2)理想(3)空想 (考)

第六章

一、情绪:是人对待认知内容的一种特殊的态度,它包含情绪体验、情绪行为、情绪唤醒和对情绪刺激的认知等复杂成分。情感:是情的感受方面,即情绪的主观体验。 二、情绪与情感的主要区别与联系 (一)区别

1、需要及所属不同:情绪是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为人和动物所共有;情感则与社会需要相联系,为人所独有。 2、稳定性不同:情绪具有较大的情境性,激动性和暂时性;情感则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 3、外显性:情绪有明显的冲动性和外部表现,情感则多以内心体验的形式存在 4、发展时间:情绪发生在先,情感发生在后 (二)联系

1、情绪是情感的基础,情感离不开情绪 (1)情感在情绪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情感通过情绪表现出来。 2、情绪离不开情感,是情感的具体表现 情绪的不同变化,一般都受到个人已经形成的社会情感的影响。 三、情绪的功能

(一)动机作用

1、情绪是伴随动机性行动产生的;在某些情况下,情绪情感本身就具有动机的作用。

2、情绪情感的动机作用有正反两方面:积极的情绪对行为有促进作用;消极的情绪对行为有抑制作用。 (二)组织功能:积极的情绪如快乐、兴趣、喜悦等的作用具体体现以下方面: 1、促成知觉选择。2、监视信息的移动。3、影响工作记忆。4、影响思维活动。

(三)信号作用:情绪和情感在人际交往中起着信号作用,是人际交流的重要手段,尤其是情绪情感的外显形式——表情。

(四)感染作用:情绪情感的感染功能是指某个人情绪情感的表现具有对他人情绪情感的影响功能。 (五)迁移作用:一个人对他人的情感会迁移到与他人有关的对象上的效能。

四.表情动作

(一)表情种类:面部表情;身段表情;言语表情

(二)表情特性1、表情的先天遗传性2、表情的社会制约性 五.情绪和情感的种类

一、情绪的基本形式(原始情绪):快乐、愤怒、恐惧、悲哀情绪的种类 (一)心境:心境是比较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2、良好心境形成的条件:

(1)消除过重的自私心理(2)期望值符合实际(3)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4)要达观而明智(5)不自卑,不过分自责(6)坦诚开朗,学会发泄不良情绪

(二)激 情:是迅速爆发、强烈而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

特点:冲动性、爆发性 原因:(1)生活、工作中的重大事件(2)对立意向的冲突或过度的兴奋与抑制(3)应激 六、情感的种类

(一)道德感:是关于人的思想、言行等是否符合人的道德需要而产生的社会情感。 (二)理智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某种认识需要而产生的社会情感。 (三)美 感: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个人美的需要而产生的社会情感。

第七章

一、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的心理过程。 二、意志行动的特征

1、自觉目的性(1)符合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 (2)符合社会准则 2、行为调节和控制:激励功能和抑制功能

3、与克服困难相联系(1)行动目的 (2)对行动后果的认识 (3)知识和物资的准备 三、知、情、意三者的关系

(一)意志与认识:首先,意志的产生是以认识过程为前提的。其次,意志对认识过程也有很大影响。 (二)意志与情感:情绪既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也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阻力。 四、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

(一)动机斗争(心理冲突)

A从形式上将其分为:1、双趋式冲突2、双避式冲突3、趋避式冲突4、多重趋避冲突 B从内容上将其分为:1、原则性冲突2、非原则性冲突 (二)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

A采取决定阶段1、目的的确定2、方式、方法的选择 B执行决定阶段

五、挫折:是人从事有目的的活动中,由于遇到障碍和干扰其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时的一种情绪状态。 六、意志的品质:1、自觉性2果断性3坚持性4自制性

第八章

一、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选择性集中。

注意的外部表现○

1适应性动作○2无关运动停止○3呼吸轻微而缓慢 二.注意的种类

(一)无意注意: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无意注意产生条件:(考)

1、客观条件(1)刺激物的强度(2)刺激物间的差异程度(3)刺激物的运动和变化(4)刺激物的新异性2、主观条件(1)个体的需要和兴趣(2)个体的身体及情绪状态(3)个体的知识经验(4)期待的事物

三、无意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考)

1、在教学环境方面:应避免分散学生注意的因素。

2、在教学内容方面:要丰富、科学、系统;避免思维混乱及吃不饱、吃不了现象;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

3、在教学方法方面:生动、灵活,防止单调呆板,充分贯彻启发教学指导思想。 4、在教学语言方面:音量、速度、节奏适中;说普通话;防止口头禅。

四、注意的品质

(一)注意的范围(广度):在同一时间内,所能清楚注意到的对象的数量。 (二)注意的稳定性:把注意保持在一定对象上的持久程度。(注意的起伏现象) (三)注意的分配: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

(四)注意的转移: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第九章

一、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体心理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个体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比较稳定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

需要:是由生理上或心理上的缺失或不足所引起的一种内部紧张状态;是机体自身或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二、分类:

1、根据需要的产生和起源:a生理性需要 b社会性需要 2、根据需要的对象:a物质需要 b精神需要

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 (考) 评价:

贡献:反映了人的基本需要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趋势,反映了人的需要和行为之间的关系,为研究人类需要提供了有意义的线索,在管理科学和教育领域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局限:1.带有一定的机械性; 2.缺乏实验依据和客观测量的指标;

3.脱离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抽象谈人 4.性和人性的自我实现。 对现代教育教学的启示:

1. 创设合适的学习环境,关心学生基本的生理需要

2. 让学生在学习中有足够的安全感;热爱、关心学生,在教学中满足学生的归属与爱的需要 3. 平等施教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在教学中满足学生尊重的需要 4. 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在教学中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 5. 巧妙组织教学内容,在教学中满足学生的成功需要

四、动机:是直接推动个体进行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叶克斯-多德森定律) 动机与需要的关系 动机的分类

1、根据需要的种类:(1)生理性动机(2)社会性动机 2、根据动机内容的性质:(1)正确动机(2)错误动机 3、根据动机的作用:(1)主导性动机(2)辅助性动机 4、根据动机持续作用的时间:(1)短暂性动机(2)长远性动机

第十章

一、能力:是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人格心理特征。 二、能力和知识、技能的关系:

区别:1.知识就是信息在头脑中的储存。2.技能是个人掌握的动作方式。

篇三:1.公共心理学教案

第一章 绪 论

“一勺水便具四海水味,世法不必尽尝;千江月总是一轮月光,心珠宜当独朗。” ----- 洪应明《菜根谈》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性质、任务、研究方法及心理学史等基本知识,为深入学习心理学奠定基础。 教学重点: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2.心理学研究原则与研究方法

教学难点:

1.心理现象结构剖析

2.心理学流派及其主要观点

教学方法:

本章主要采用讲授法进行教学,辅助运用多媒体课件。

第一节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心理学的概念

(一)心理学的定义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

(二)对心理学定义的理解:

科学不同于学科。科学是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学科是按照学问性质而划分的门类。心理学是一门科学,体现在它有自身的分科的知识体系。 独特的研究内容:心理学各分支学科众多

2.心理学是揭示人的心理规律的科学。

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事物之间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不同于经验,规律一经揭示,则带有普遍意义。心理学的任务就是认识与发现规律,并更好的利用规律为人类服务。因此必须克服以经验代替规律或把经验当成规律的误区。

3.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

人有哪些心理现象,人的心理现象是如何产生、发展的,心理的发展变化受哪些因素的影响等等,都是心理学研究的问题,弄清这些问题,则有利于把握人类自身的心理发展。

二、人的心理现象

(一)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指心理现象的动态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认知过程又可以分为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心理现象。心理过程是人们心理活动的共性过程,并且有注意始终伴随。

(二)个性心理

个性心理指人和人之间的心理差异。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部分。个性倾向性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系统,包括个体的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等。

(三)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的关系

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是统一的、具体的人的心理现象的两个方面,二者是不可

分割的。具体表现在:

1.个性心理是通过心理过程形成并表现出来的;

2.已形成的个性心理又制约着人的心理过程的进行。

第二节 心理学的任务和意义

一、 心理学的任务

(一)认识心理现象

认识心理现象包括对心理现象的分析、描述、测定等过程,为总结心理现象的规律奠定基础。

(二)揭示心理活动的规律

揭示心理活动的规律是心理学研究的根本任务,只有发现了心理活动的规律,才可以应用规律,指导实践活动,为人类预测心理发展、调控心理活动服务。

二、 心理学的意义

(一) 理论意义

1.学习心理学有助于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2.心理学研究可以为相关科学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二) 实践意义

1.学习心理学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2.学习心理学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

3.学习心理学有助于学生的自我发展与完善。

第三节 心理学研究的原则与方法

一、心理学研究的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这条原则要求在心理学研究中要实事求是,尊重客观事实,按事物的本来面目来反映事物。

“从众效应”、“权威效应”都是阻碍个体坚持客观性原则的心理效应。

(二)发展性原则

这条原则要求在探讨人的心理和行为时,不要用孤立静止的观点看问题,而必须要考虑心理和行为发展变化的可能。

(三)教育性原则

这条原则要求在进行心理研究时,所有的研究必须对学生身心发展有利而绝不能有害。也称人道主义原则。

(四)系统性原则

这条原则要求在心理学研究时应从人的心理的整体性出发,进行多层次、多水平、多角度的分析和研究,力求全面了解人的心理。

二、心理学研究的方法

(一)基本方法

1.观察法:在自然生活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通过被观察者的外部行为了解其心理的方法。

优点:自然、真实、可信;

缺点:费时、难以控制和重复。

2.实验法

(1)实验室实验法:严格的控制并创设一定的条件,主动引起某种心理想象以进行研究的方法。

优点:精确、可重复。

缺点:打破了人的自然生活状态,在现实中推广受限。

(2)自然实验法:在自然生活条件下,有目的地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以引起某种心理现象进行研究的方法。

优点:真实、可信、便于推广;

(二)辅助方法

1.测验法

采用标准化量具测量人的某些心理品质的方法。常用的心理测验可以分为智力测验、人格测验、心理健康测验等。

2.个案分析法

个案分析法是收集单个被试的资料以分析其心理特征的方法。

第四节 心理学的历史与现状

一、 心理学的历史——古老的过去

(一)中国古代的心理学思想

中国古代思想体系中中蕴涵着许多心理学思想,古代的学者中都有对心理学思想的论述。例如,荀子、董仲舒、朱熹等人为代表的学者认为,人贵于万物,是由于人具有很多社会性心理素质,孔子再三千多年前关于“温故而知新”等学习心理的论述,都较深刻的反映了古代学者对心理学现象的深刻反思。

(二)西方古代的心理学思想

亚里斯多德所著的《灵魂论》一书被西方定为最早的阐述心理现象的专著,距今已有两千四百年的历史。

西方许多哲学家、教育家也在各自领域中阐述了自己的心理学思想,为心理学独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 心理学的现状——年轻的现在

(一) 心理学的独立

1.心理学独立的基础

(1)心理学知识积累日渐丰富,已形成了自己的内容体系;

(2)心理学有了自己的研究方法,已有别于哲学的思辨方法。

2.心理学独立的标志

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二) 当代心理学的发展与主要心理学流派

表1-1 当 代 心 理 学 流 派汇总表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8s5b.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