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 精品教案(大赛一等奖作品)
更新时间:2023-04-16 13:19: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21邹忌讽齐王纳谏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有关《战国策》的文学常识。
2.读准字音,结合注释及积累,明确文言重点字词含义,疏通文义。(重点)
3.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深入理解课文。(重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若想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作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地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来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预习展示
1.了解相关文常。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后期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由于《战国策》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末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2.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重点实词:
邹忌讽.齐王纳谏.(讽:用委婉的语言暗示、劝告或指责。谏:臣子向国君提出的意见。) 能谤讥
..于市朝(谤讥:公开指出。谤,公开地指责,没有贬义;讥,微言讽刺。注意区别:诽,背地里议论、嘀咕)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刺:指责)
上书.谏寡人者(书:信函,亦泛指文书、文件。这里指奏章)
期.年之后(期:一周年叫期年;一整月叫期月)
(2)词类活用:
①朝服
..衣冠(朝,名词作状语,在早上;服,名词作动词,穿)
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美)
③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名词作状语,当面)
④闻.寡人之耳者(闻,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
3.把握句式。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判断句)
②忌不自信。(宾语前置)
③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省略句)
④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介词结构后置句)
⑤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⑥王之蔽甚矣。(被动句)
三、合作探究
(一)初步感知文意
本文讲述了什么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邹忌以家庭琐事设喻劝谏齐威王和齐威王勇于纳谏的故事。说明国君必须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弊,才可以兴国的道理。也告诉我们要广泛听取他人的批评建议,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
(二)深入理解课文
1.邹忌是从什么地方看出齐威王受了蒙骗的?
明确:“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2.齐威王设上、中、下三等奖赏的区别在哪里?为进谏者颁奖意味着什么?
明确:批评者勇气的大小。有改正缺点的勇气,振兴国家的决心。
3.劝谏的结果如何?
明确:齐威王接受了邹忌的谏言,立即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求谏。
4.文中依次叙述“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进谏者的人数,这是为什么?
明确:说明齐国的政治日益清明。
四、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分析人物形象。(重点)
2.理解文章的劝谏技巧。(难点)
3.理解文中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重难点)
4.认识邹忌劝谏成功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疏通了文意,了解了一段历史佳话。今天,让我们在复习中再次走进课文,对其进行深度探究。
二、预习展示
上节课我们大致疏通了文意,现在我们来尝试翻译下面的句子。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孰与:与……比谁更……)
翻译:我与城北的徐公比谁更美呢?
2.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判断句式,……是……)
翻译: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
3.忌不自信。(自信:相信自己)
翻译: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
4.与坐谈。(省略句)
翻译:(邹忌)与(他)相坐而谈。
5.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认为……美)
翻译: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因为偏爱我。
6.王之蔽甚矣。(被动句式,蔽:被蒙蔽,受蒙蔽)
翻译:大王受蒙蔽太厉害了!
7.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闻:使……听闻)
翻译:能够在公共场所议论指责我,并能使我听闻的。
三、合作探究
(一)人物形象
本文运用语言描写和细节描写,刻画出了邹忌和齐威王两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
明确:(1)邹忌:课文首先通过“三问”“三思”写出了邹忌头脑冷静,实事求是,善于思考,能够透过现象发现本质;然后写邹忌进谏时的“三比”,表明他又是一个忠君爱国、勇于进谏、善于进谏的人。
(2)齐威王:从一个“善”字,可以看出齐威王是一位善于纳谏的开明君主;从“三赏”可以看出齐威王的明智果断和兴利除弊的决心。而“三进”“四国朝齐”则从侧面表现出齐威王措施得力、改革成效十分显著。
(二)讽谏艺术
邹忌进谏之所以取得成功,其原因有哪些?
明确:(1)从家庭小事入手,以家事类比国事。邹忌将“妻私己、妾畏己、客欲有求于己”类比“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有很强的说服力。(2)寓治国安邦之道于形象的比喻之中,语言委婉含蓄,容易让人接受。邹忌没有直言齐威王的弊病,而是正面设喻来说明君王易于受蒙蔽的道理。(3)讽谏有针对性,设身处地地为齐王着想。邹忌针对“王之蔽甚矣”的现实和齐王希望修明政治、兴利除弊的愿望进行讽谏,让齐威王欣然接受。(4)运用排比句,增强了说服力。邹忌在讽谏时,连用了排比句,增强了语言气势。
(三)写法探究
本文写法上有哪些特点?
明确:(1)本文采用了“三叠法”。排比句不仅增加了语言的节奏感,更造成一种步步紧逼的语势,给人以无可辩驳之感,有力地阐明“王之蔽甚矣”的论点。
(2)本文巧妙地运用了设喻(类比)的手法。
(3)通过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塑造人物形象。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我发现采用系列问题的形式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专注于对课文内容的探究。而且,通过分析人物形象也能够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另外,我在教学过程当中清晰地认识到,中学生早就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有一些同学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老师们感到惊异。在这堂课上,我让学生结合现实谈自己的体会,引起他们对生活的思考,在帮助学生认识“纳谏除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基础上,引用
名言加以共勉。这样的效果很明显,学生们很乐于将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表达出来。我觉得这样至少对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会有一定的帮助。
不足之处:对文言基础知识的梳理不够多,可能会导致学生对课文理解不透彻。15
枣儿
【学习目标】
1.熟悉剧情。(重点)
2.分析剧中的人物形象,理解其中反映的社会现实。(重点)
3.把握本文运用的象征手法,培养学生对戏剧的品评鉴赏能力。(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童年往事,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我们记忆的长河里。有人说,它像一幅画,充满种种绚丽的色彩;有人说,它像一首歌,闪烁着串串快乐的音符;它天真烂漫纯洁,时时给我们带来美好的遐想。然而,《枣儿》中的小男孩却有自己独特的童年经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孙鸿的戏剧——《枣儿》。
二、预习展示
1.了解作者。
孙鸿,当代剧作家。他所写的话剧小品《枣儿》,发表于《剧本》1999年第1期,曾荣获“1999年中国曹禺戏剧奖”小品小戏奖一等奖。
2.积累词语。
竹匾.(biǎn) 掸.去(dǎn)
囫囵
..(jǔ jué)
..(hú lún) 咀嚼
津津有味:指吃得很有味道或谈得很有兴趣。津津,兴趣浓厚的样子。
踌躇:迟疑不决的样子。犹豫不决,不敢前进。
蹑手蹑脚:形容放轻脚步走的样子。也形容偷偷摸摸、鬼鬼祟祟的样子。
3.通读话剧,概括剧情。
明确: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一位老人遇到了一个捡枣儿的男孩,这一老一少交谈起来,十分亲热。在谈话中,老人回忆有关“枣儿”的往事,流露出自己对儿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枣儿”留给父亲吃,流露出自己对父亲的盼望。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故乡,回到自己身边,来吃这家乡的“枣儿”。
三、合作探究
(一)分析人物形象,理解社会现实
1.怎样认识本文中的老人和男孩的人物形象?
明确:剧中的老人是一个农民形象:他满怀亲情,富有爱心。他念旧而又传统,面对生活的变化不失爱心、不失希望而又有所失落。
剧中的男孩是年幼的新生一代的形象:他思念父亲,喜爱心疼自己的老人,天真而又懂事,在他身上处处表现了儿童纯真可爱的天性,他的这种天性又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2.你对剧中未出场的两个人物怎么看?这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明确:老人的儿子,不再像老一辈那样,终身不离乡土,而是远离故乡和亲人,闯荡于外面的世界;男孩的父亲,离开乡村而定居于城里,抛弃了旧家而另成新家。这两个人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社会的变化。
(二)把握象征手法
1.揣摩语言,分析下列台词的象征意味。
(1)老人老子个儿大……就叫“枣儿”。
(2)老人(捏捏男孩的脸)爷爷小时候……不中看,谁要啊。
(3)老人听好,我讲完一个故事,你才能吃一颗枣。噢,慢慢吃才能吃出个甜味。
(4)男孩枣儿叔叔……爷爷,你怎么了?
(5)男孩爹回来会带……你的枣儿甜!
(6)男孩我娘说,出远门的人有时候不认识回家的路了,只要家里人天天喊,他早晚会回来的。
明确:(1)并非指个子,隐含了永不褪色的亲情,永远割舍不了的乡情。
(2)老人内心呼喊儿子,因儿子没有回应而伤心;老人年老,被儿子遗忘,透出一种深深的失落感。
(3)不仅是对吃枣而言,也不是对一般生活哲理的泛指,其中隐含的是对既往岁月、对传统生活、对精神家园的感情。
(4)“迷路”是喻指情感的迷失、人生的迷失,表现了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
(5)“巧克力”具有与“枣儿”相对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内涵,它是现代生活的象征。走出去的人们,往往迷恋于外在世界,忘记了回家的路,但他们最终会回来的,喧嚣之后是平静,躁动之后是安宁。
(6)道德、伦理、亲情是每个人必须有的,但日益强劲的现代化浪潮却不可阻挡地席卷着一切,迫使许多人不得不放弃他们熟悉的生活。
2.剧本采用了象征手法,“枣儿”象征着什么?如何理解作品的主题?
示例:生1:枣儿象征着亲情。老人思念儿子,男孩想念父亲,枣儿凝聚着老人与男孩的情感困惑。
生2:枣儿象征着故乡。老人喜欢怀旧,表现了老人对故土的挚爱;儿子久出未归,离开故土追寻心中的梦。
生3:枣儿是传统生活的象征、精神家园的象征。枣儿代表亲情、故乡,更代表一种文化传统、一种生活方式,它所牵涉的老人与儿子、男孩与父亲等人物之间的关系,是当今社会的缩影,喻示的是社会转型期人们普遍面对的现实:在剧烈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人们的情感、心态、思想观念、生存方式、精神归宿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教师总结:在剧中,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故乡的象征,也是传统生活的象征和精神家园的象征。剧本巧妙地运用象征手法,赋予了“枣儿”以丰富而深刻的社会内涵,使全剧具有了深厚的思想内蕴。请大家谈谈对作品主题的认识。
生1:剧本表现了感人至深的亲情,也表现了老一辈的深厚乡情。
生2:剧本反映了当今社会家庭关系的变化,呼唤人们的温暖亲情和心灵沟通。
生3:剧本反映了现代化进程中,青壮年离开乡土、老人孩子留守家园的农村状况。
生4:剧本表现了社会变革时期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以及人们对传统、对精神家园的追寻。
生5:剧本表现了社会的深刻变迁,企盼和呼唤人们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家园、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而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
教师总结:优秀的剧本,其主题思想往往是多义的,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供人思考,令人遐想,让读者的想象尽情飞扬。
四、板书设计
正在阅读:
考研英语复试自我介绍05-12
大跨桥梁工程课程设计毕业论文07-02
项目管理流程04-19
初中科学探究复习模式的探索与实践03-12
天然第一抗生素 - 鱼腥草 - 图文12-30
居住证明格式03-31
2015洛阳市高一理科质检成绩04-05
企业管理如何解决地域差异、文化差异06-19
- 教学能力大赛决赛获奖-教学实施报告-(完整图文版)
- 互联网+数据中心行业分析报告
- 2017上海杨浦区高三一模数学试题及答案
- 招商部差旅接待管理制度(4-25)
- 学生游玩安全注意事项
- 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文档模板供参考)
- 叉车门架有限元分析及系统设计
- 2014帮助残疾人志愿者服务情况记录
- 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 中国食物成分表2020年最新权威完整改进版
- 推动国土资源领域生态文明建设
- 给水管道冲洗和消毒记录
- 计算机软件专业自我评价
- 高中数学必修1-5知识点归纳
- 2018-2022年中国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产业深度分析及发展前景研究报告发展趋势(目录)
- 生产车间巡查制度
- 2018版中国光热发电行业深度研究报告目录
- (通用)2019年中考数学总复习 第一章 第四节 数的开方与二次根式课件
-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4课说数课件粤教版
- 上市新药Lumateperone(卢美哌隆)合成检索总结报告
- 齐王
- 纳谏
- 一等奖
- 教案
- 大赛
- 精品
- 作品
- 邹忌讽
- 梦想工场智能玩具公司创业项目计划书
- 11《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填表说明222
- 工地食堂承包合同协议书范本模板
- (完整word版)一人一档制作操作规范
- SketchUp 8设计复习资料资料讲解
- 书香伴我成长作文450字
- 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平均数》单元测试卷
- 工业机器人技术课后题问题详解
- 2022春沪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14单元测试卷
- 2022年高考政治全真模拟预测试卷及答案(七)
- 统编人教版高中必修第二册地理《第一节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 《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
- 2022-2022年河源市田园综合体深度调研及投资可行性咨询报告(目录
- 水利调度工作个人总结
- 食堂管理具体实施方案
- 模具车间安全生产注意事项范本
- 最新计算机中职生自我介绍
- 高一上学期数学学情调研(一试卷真题
- 实用文档之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植树问题》
- 江苏省宿迁市三校联考2014_2015学年高一物理下学期4月月考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