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1+1社团活动资料
更新时间:2024-05-04 14:3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 五菱宏光推荐度:
- 相关推荐
五年级数学“1+1” 社团活动资料
孙秀红
五年级数学“1+1” 社团活动计划
孙秀红
数学“1+1”活动计划
孙秀红
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根据学校的社团活动安排,为了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观念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学会正确、合理地进行运算,逐步学会 观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同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策略,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逐步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实事求是的态度,力争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特制定我们数学“1+1”社团活动计划。 一、活动的目标:
1、激发学生联合会学习数学的兴趣。
2、开放学生思维,努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等。 3、扩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并学会用最佳的方法来解题。
4、增加了实践的机会,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
5、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及多种能力 ,学生进行活动时,可以互相合作,也可以借鉴其他同学的不同想法,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二、活动重点: 增加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活动地点: 五(1)教室 四、活动时间:每五下午的第三节课 五、活动形式:
课内辅导为主,课外自学为辅;讲解,自主学习和分组合作学习相结合。 六、活动思路:
1、处理好课内和课外、基础与兴趣之间的关系。
2、精心准备,上好每一节兴趣培养课,注重知识的现实性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培养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直接兴趣,不能强制要求训练和辅导。 4、注重知识的连贯性,合理安排各个知识的先后顺序。
5、贯彻集体讲解与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学习形式。
6、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朋友关系,切实培养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兴趣。 7、通过兴趣班的活动,切实调动学生与数学的感情,对今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大有帮助。 七、活动内容安排:
周次 内容 第七周 最大和最小 第八周 第九周 第十周 第十二周 第十三周 第十四周 第十五周 第十六周 第十七周
循环小数 小数除法
用小数除法解决问题 分数加减法的简便运算 相遇问题(求路程) 1 相遇问题(求时间) 相遇问题(求路程)2 一般应用题 倒推还原应用题
五年级数学“1+1” 社团活动教案
孙秀红
最大和最小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一些关于求最大最小的问题。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提高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关于求最大最小的问题的知识。 教学难点: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二、新课
1、用36米的竹篱笆围成一个长方形采用,围成菜园的最大面积是多少?
分析与解:已知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36米,即四边之和是定数。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因为长+宽=36÷2=18
由结论知,围成长方形的最大面积是9×9=81(平方米) 说明,周长一定的长方形中,正方形的面积最大。
2、两个自然数的积是48 ,这两个自然数是什么值时,它们的和最小?
分析与解:48的约数从小到大依次是 1,2,3,4,6,8,12,16,24,48。 所以,两个自然数的乘积是48,共有一有5种情况:
48=1×48, 1+48=49 48=2×24, 2+24=26 48=3×16 ,3+16=19 48=4×12 , 4+12=16 48=6×8, 6+8=14
两个因数之和最小的是6+8=14。 结论:两个自然数的积一定时,两个自然数的差越小,这两个自然数的和也越小。 3、要砌一个面积为72平方米的长方形猪圈,长方形的边长以米为单位都是自然数,这个猪圈的围墙最长是多少米?
解:将72 分解成两个自然数的乘积,这两个自然数的差最小的是9-8=1,由结论,猪圈围墙长9米、宽8米时,围墙总长最少,为:(8+9)×2=34(米) 答:围墙最长是34米。 三、练习
1、现计划用围墙围起一块面积为5544平方米的长方形地面,为节省材料,要求围起最短,那么这块长方形地的围起有多少米长?
2、把19分成几个自然数的和,怎样分才能使它们的积最大?
循环小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循环小数、有限小数、无限小数,认识循环节,学会循环小数的简便写法。
2、使学生经历观察和比较循环小数特点的过程,提高他们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循环小数、有限小数、无限小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理解依次重复出现的意义。
(1)出示月历表。月历表中的星期几是按照怎样的规律排列的?(星期一后是星期二,直到星期天,再回到星期一,继续重复)这种情况我们可以称它为“依次不断重复”,或者说是“循环”。
(2)观察月历,理解依次重复和循环的含义。
2、导入:生活中有这些重复现象,数学计算中也会遇到一些重复现象,这节课我们大家就一起探讨吧。 二、小组合作,探索新知 1、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的情景图,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图意。 师:请看屏幕,它都提供了哪些数学信息? (2)学生独立列出算式:400÷75。 (让学生试着计算,看他们有什么发现。)
(3)前面我们发现有些除法总是除不尽,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除不尽时商有没有规律,有什么规律? (4)全班交流。
问:在计算过程中是否遇到什么问题? (它的商有除不尽的现象。) (5)如果继续除下去会是什么情况?(余数的数字和商的数字还会不断重复现) 2、出示例题:28÷18 78.6÷11 男生做第一题,女生做第二题。(体验余数的数字和商的数字不断重复出现的况。) 3、讨论:怎样表示这个除不尽的商呢?讨论除不尽的现象。 4、你知道这样的小数叫什么小数吗? 循环小数有什么特点呢?在循环小数里,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字叫什么呢?怎样表示循环小数呢? 5、看教材理解。
三、理解循环节、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 1、(1)举例说明循环小数中的循环节。 (2)怎样简便表示循环小数?
(3)什么是有限小数?什么是无限小数?请举例说明。循环小数属于哪一种? 2、练习反馈。
(1)下面几个数中,是循环小数的有( ),请用简便方法表示出来。
4.2 0.6666… 2.7467467… 3.08787… 5.47676 3.1415926… 5.7676…
(2)你还能给它们分一分类吗? 分类:可分成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无限小数中又可分为循环小数和无限不循环小数。
3、取近似值。 对于循环小数,有时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取它的近似数。任取上面练习中的两个循环小数,取它们的近似值。
4、试做:如果有需要请老师帮助。
0.6666?≈( )保留一位小数 0.6666?≈( )保留两位小数 2.7467467?≈( )保留一位小数 2.7467467?≈( )保留两位小数 2.7467467?≈( )保留三位小数 (1)你是用什么方法取近似值的?
(2)比较 0.6666?? 和 2.7467467? 在保留一位、两位、三位小数时有什么不同?
(比较区别得出:保留几位小数,就看几位小数的后一位,如果大于等于5,则向前进一;反之,则舍去。) 四、实践、练习
1、判断正误,并改正。
(1)一个小数从小数部分的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循环小数。( ) (2)9.666是循环小数。( ) (3)循环小数是无限小数。 ( )
(4)3232.32是有限小数,也是循环小数。 ( ) (先独立判断,再交流评价。) 2、选一选。
(1)循环小数( )无限小数,无限小数( )循环小数。 A、是 B、不是 C、不一定是 (2)3.223223 的循环节是( )。 A、233 B、223 C、322
3、小刚练习书法,他把“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这句话依次反复写,第62个字应写什么字?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交流收获,并提出问题。
小数除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有特殊数量关系的连除问题。 2、使学生会解决有关小数除法的简单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连除解决问题的数量关系,学会两种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连除应用题的两种解题思路.
教学关键:认识连除解决问题的数量关系,学会两种解答方法. 解决问题方法:从量的角度来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口算:
0.18÷9 5.2÷0.2 6.9÷0.3 1÷0。5 7.2÷0。72 8。25÷0.5 0。35÷0。5 7.4÷0.1 二、引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小数除法的计算,那么你会解决下面的问题吗?(板书课题)三、自主探索
(出示)张燕家养的3头奶牛上周的产奶量是220.5千克,每头奶牛一天产奶多少千克?
同学们,你们见过奶牛吗?张燕家养了3头奶牛,她正在和爸爸一起挤牛奶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图),从图中,大家能得到什么数学信息? 1、读题,理解题意,独立思考,尝试分析数量关系。 2、问:这题能一步算出最后结果吗? 3、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呢? 4、请学生在小组内谈谈自己的想法。 5、指名有代表性的算法板书在黑板上:
方法一:220.5÷7=31.5(千克),31.5÷3=10.5(千克) 方法二:220.5÷3=73.5(千克),73.5÷7=10.5(千克) 方法三:220.5÷(3×7)=10.5(千克) 请同学说一说每道算式求的是什么?
6、观察对比: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和相同的地方? 四、应用小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1、完成做一做。
(1)先让学生独立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2)根据小明的提示列式计算。
(因为付钱时,一种情况付到角,另一种情况付到分,由于本题的单价是2.50元,所以根据实际情况,本题要求保留两位小数。
(3)提问:每一步在求什么?乘除混合的算式应该怎样计算?
(4)探索一题多解。根据小红的提示,也可以先算出平均每人用了多少吨?再算出平均每人付水费多少元? 2、一只蜻蜓0.5小时飞行9.3千米,是一只蝴蝶飞行速度的2.4倍,这只蝴蝶每小时飞行多少千米?
3、用一部收割机收大豆,5天可以收割20.5公顷,照这样计算,7天可以收割多少公顷?62.4公顷大豆需要多少天才能收完?
4、小结:一般情况下,遇到除不尽的情况通常保留一位、两位或三位小数。解决问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以及实际需要取商的近似值。 五、教学总结:
1、今天你有什么收获?有没有问题跟老师或同学交流? 2、出一道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题考考同桌。
用小数除法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取近似值的不同情况,并能联系生活实际正确应用“进一法”和“去尾法”。
2、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取近似值的方法。
教学关键:取近似值的方法。
解决问题方法:联系生活实际,灵活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小数四则混合计算。
0.75÷0.3+3.2 3.6÷0.4-1.2×5
4.8÷1.2+0.5×5 0.4×(3.2-0.8)÷1.2 二、学习根据实际情况取商的近似值
1、创设情境:小强妈妈前几天买来了一桶香油,重2.5千克(出示实物),因这桶过大,小强妈妈使用起来十分不方便。请你们帮她想一想该怎么办?(分装在小瓶里)
这个主意好!瞧,(出示小瓶子)我找来了一些小瓶子,每个瓶子最多可盛0.4千克香油,那小强妈妈需要准备几个瓶子呢? 出示例题
(1)独立审题,分析条件与问题,然后列式解答。
(2)引发学生思考:需要准备6.25个瓶子吗?瓶子数可以是小数吗? 如果用“四舍五入”法保留整数,应是多少上瓶子?
根据实际情况,用6个瓶子能将2.5千克的香油全部装进去吗?
(3)师:从这一道题中,我们知道,有时要根据实际情况,要采用“进一法”来求近似数,也就是无论这题中的十分位上的数是多少,一律往整数部分进一。 2、出示例题
(1)独立审题,分析条件与问题,然后列式解答。
(2)提问:礼盒的数量必须是整数,那这一道题用“四舍五入”法保留整数,是多少个呢?25米够吗?
(3)师:在这一道题中,我们根据实际情况,要采用“去尾法”求近似数,也说是无论十分位上的数是多少,一律去掉。
3、引导学生比较(1)和(2)两题在取商的近似值时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都不采用“四舍五入法”。不同点:(1)是向整数部分进一;而(2)只取整数部分,小数部分舍去。) 4、小结:“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只适用于一般情况,在现实生活中解决问题时,
有时要根据实际需要,用“进一法”或“去尾法”来取商的近似值。 三、深化方法、巩固应用 四、课堂总结,课外延伸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吗? 课外请你们各自搜索一些生活中需要用“进一法”和“去尾法”取近似值的例子。
分数加减法的简便运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2、使学生了解整数加法的运算律和减法的运算性质,同样适用于分数加减法,并能应用运算律或运算性质进行一些分数加减法的简便运算。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数学学习的挑战性,体验成功学习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发现分数加减法也可以应用减法的性质和加法交换律、结合律来简算。 教学难点:
能正确应用运算律或运算性质进行一些分数加减法的简便运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读出下面算式并计算 7/8-1/4+1/2 1—(1/6+1/3) 二、教学实施
1、出示题目:小强做作业时,碰到了两道比较大小的题目: 3/7+2/5○2/5+3/7
(2/3+1/4)+3/4○2/3+(1/4+3/4)
师:你能很快帮小强写出答案吗?同桌交流。
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白整数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对分数加法同样适用。 2、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2/7+3/8+5/8 3/7+5/6+4/7 5/8-(3/8+1/12) 2/3-1/4-1/4
5/6+2/5+1/6+3/5 5/9+(4/5+4/9)
㈠、指出:整数加法运算律在分数中同样适用,整数减法运算性质在分数中也同样适用。
㈡、学生独立完成,六人板演。
㈢、小组交流计算方法、运用的运算定律或性质与计算结果。
(1)加法结合律;(2)加法交换律;(3)(4)减法运算性质;(5)(6)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㈣、教师介绍一个妙招: “算”有妙招 同级运算可交换 符号跟着数来跑 括号前面是减号 去掉括号要变号 3、列式计算
(1)从3里面减去5/8与1/6的和,差是多少? (2)13/4减去2的差,再加上4/3,和是多少? (3)1/2与1/3的和减去2/3的差是多少? 三、综合练习
下列各题能简算的要简算 3/8+1/5+5/8 2/5+3/5-5/7 5/12-1/6-5/6+7/12 2-2/7-5/7
4/7+(17/24-4/7) 12/13-(12/13-2/3)+1/3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相遇问题(求路程)
教学目标
1.理解相遇问题的基本特点,并能解答简单的相遇求路程的应用题. 2.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渗透运动和时间变化的辩证关系. 教学重点
掌握求路程的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相遇问题中时间和路程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
(一)口答列式,并说明理由.
1.一辆汽车每小时行60千米,4小时行多少千米? 2.一辆汽车4小时行了240千米,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3.一辆汽车每小时行60千米,行驶240千米需要几小时? 教师板书:速度×时间=路程 (二)创设情境 1.录音(或录相)“有一天,张华放学回家,打开书包正准备做作业.发现没在意将同
桌李诚的作业本带回了家,她赶紧给李诚打电话通知他,两人在电话中商量了一会,如果步行的话,有几种办法可以让张华把作业本还给李诚呢?同学们你能帮助他们想出几种办法呢?” 2.小组集体讨论
(1)张华送到李诚家; (2)李诚来张华家取走;
(3)两人同时从家出发,向对方走去,在途中相遇,交给李诚. 3.认识相遇问题
(1)找两名学生表演第三种情况,其余学生观察并说出是怎么走的?(同时,从两地,相对而行)
(2)两个人之间的距离有什么变化?(越来越近,最后变为零)教师指出:当两个人的距离为零时,称为“相遇”具有“两物、同时从两地相对而行”这种特点的行程问题,叫做“相遇问题”板书课题:相遇问题 (三)出示准备题:
张华距李诚家390米,两人同时从家里出发,向对方走去.张华每分走60米,李诚每分走70米. 思考:
1.出发3分钟后,两个人之间的距离是多少?说明什么?(相遇)
2.两个人所走路程的和与两家的距离有什么关系?(两人所走路程和=两家距离)
二、教学新课
小强和小丽同时从自己家里走向学校,小强每分走65米,小丽每分走70米.经过4分钟,两人在校门口相遇.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 1.教师指名读题,并在例题中“同时”、“相遇”的下边用红笔做上标记. 请同学解释这两个词的含义.
2.由学生尝试解答例3 4.结合线段图订正答案.
方法一:65×4+70×4 方法二:(65+70)×4 =260+280 =135×4 =540(米) =540(米) 速度和×相遇时间=路程 5.比较
(1)两种算法哪一种比较简便? (2)两种算法之间有什么联系? 三、巩固练习
(一)志明和小龙同时从两地对面走来,志明每分走54米,小龙每分走52米,经过5分钟两人相遇,两地相距多少米?
(二)两列火车从两个车站同时相向开出.甲车每小时行44千米,乙车每小时行52千米,经过2.5小时相遇.两个车站之间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讨论:行程问题在出发地点、出发时间、动动方向、运动结果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板书:
出发地点:两地 出发时间:同时
运动方向:相向(相对、对面) 运动结果:相遇
(三)两只轮船同时从上海和武汉相对开出.从武汉出发的船每小时行26千米,从上海
开出的船每小时行17千米,经过25小时两船相遇.上海到武汉的航路长多少千米?
(四)两辆汽车同时从一个地方向相反方向开出.甲车平均每小时行44.5千米,乙车平
均每小时行38.5千米.经过3小时,两车相距多少千米? 1.由学生用手势表述题意.
2.比较:与前面题目相比,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共同之处?
(五)甲、乙两列火车从两地相对行驶.甲车每小时行7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69千米.
甲车开出后1小时,乙车才开出,再经过2小时相遇.两地间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1.由学生用手势语言向同组同学介绍题意. 2.由学生独立解答
3.出示四种不同解法,请同学小组讨论并做出判断.
方法一:75×1+75×2+69×2 方法二:75×(1+2)+69×2 方法三:75×1+(75+69)×2 方法四:(75+69)×(2+1) 四、课堂小结
通过上面两个例题我们可以看出,行程问题也还有许多变化,请你猜一猜,行程问题还可能有哪些变化? (相背、同向、不同时、不相遇、相遇后返回第二次相遇,三个物体运动??)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行程问题中最基本的一种,求路程,它需要告诉我们哪些
条件?怎样求?如果要求“相遇时间”该告诉我们哪些条件?怎样求呢?请同学们在课下思考? 五、课后作业
(一)两只轮船同时从上海和武汉相对开出.从武汉开出的船每小时行26千米,从伤害开出的船每小时行17千米,经过25小时相遇,上海到武汉的航路长多少千米?
(二)两辆汽车同时从一个地方向相反的方向开出.甲车平均每小时行44.5千米,乙车平均每小时行38.5千米.经过3小时,两车相距多少千米?
相遇问题(求时间)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求相遇时间”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并能正确解答求相遇时间的应用题.
2.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大胆尝试,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找到与求路程应用题的内在联系. 2.正确分析解答求相遇时间的应用题. 教学难点
掌握求相遇时间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一)出示复习题
小东和小英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对走来.小东每分走50米,小英每分走40米.经过3分钟两人相遇.两地相距多远? 1.画图,列式解答. 2.订正答案
3.小组讨论:试着改编一道求相遇时间应用题. 二、探究新知
两地相距270米.小东和小英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对走来.小东每分走50米,小英每分走40米,经过几分两人相遇?
1.讨论:复习题的线段图该怎样改一改.并试着画一画. 2.联系复习题的解法,尝试解答 3.订正思路 想法一:两人相遇时,所走的路程是270米.几分走270米,就是几分相遇. 270÷(50+40).
想法二:根据复习题“速度和×相遇时间=路程”,依据乘法的因积关系可得:
相遇时间=路程÷速度和. 三、反馈调节
两人同时从相距6400米的两地相向而行.一个人骑摩托车每分行600米,另一人骑自行车每分行200米,经过几分两人相遇?
1.学生独立分析解答. 2.订正答案.
3.质疑:对于“求相遇时间”应用题还有什么问题? 4.教师提问
(1)要求“相遇时间”题目中需告诉我们哪些条件? (2)例题与复习题之间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区别? 四、巩固练习
(一)从北京到沈阳的铁路长738千米.两列火车从两地同时相对开出,北京开出的火车,平均每小时行59千米;沈阳开出的火车,平均每小时行64千米.两车开出后几小时相遇?
(二)两艘军舰同时从相距948千米的两个港口对开.一艘军舰每小时行38千米.另一艘军舰每小时行41千米.经过几小时两艘军舰可以相遇? 教师提问:怎样验证结果是否正确?
(三)两个工程队合开一条670米的隧道,同时各从一端开凿.第一队每天开12.6米,第二队每天开14.2米.这个隧道要用多少天才能打通?打通时两队各开凿多少米?
(四)长沙到广州的铁路长726千米.一列货车从长沙开往广州,每小时行69千米.这列货车开出后开往广州,每小时行69千米.这列货车开出后1小时,一列客车从广州出发开往长沙,每小时行77千米.再过几小时两车相遇? 五、课后小结
我们今天所学的相遇问题与以前学习的行程问题有什么主要联系和区别?通过学习你有什么体会?
相遇问题(求路程)2
教学目的:
1.理解相遇问题中速度、时间、路程这三个数量间的相依关系,以及\相向而行\、\相遇\等术语的含义。
2.能根据相遇问题的题意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并说出解题步骤。 3.能正确解答相遇问题中求路程的应用题。
4.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探究和创造精神。 教学重点:
相遇问题中数量关系的理解和解题思路的分析。 教学过程: 一、展示设疑 (一)前提诊测
1.张华每分钟走65米,走了4分钟,一共走了多少米? (65×4=260米)
提问:为什么这样列式?谁会用一个数量关系式表示? (板书:速度×时间=路程) 2.李诚每分钟走70米,走了4分钟, ? (由学生补充问题再列式计算) (二)引人课题
我们以前学习的都是一个人或一个物体运动的情况,如果是两个人或两个物体同时相对运动将会出现什么情况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应用题。(板书课题:应用题)
二、引导思疑
1.创设动态情境,准确理解题意。.
屏幕显示准备题:张华家距李诚家390米,两人同时从家里出发,向对方走去。张华每分走60米,李诚每分走70米。
师:请同学们看屏幕,张华、李诚是怎样走的?结果会怎样? 屏幕显示张华、李诚两家用太阳表示并不断闪烁,当发出一声悦耳的响声后,张华、李诚分别从两家同时出发,相对而行,经过3分钟后两人相遇,这时又发出一声悦耳的响声,张华走的路程用蓝色表示,李诚走过程的路程用红色表示,屏幕底色是浅黄色,色彩清晰艳丽。
学生观察后提问:有几个人在运动?出发时间怎样?从哪里出发?出发后方向怎样?结果怎样?
板书:人:两个 时间:同时 地点:两地 方向:相向(相对) 结果:相遇
\两地、同时、相遇\关键词的分析和领会,形象深刻地提示了事物的发展、变化与结果,使学生准确理相遇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功能优势,为后面的例题教学扫除了障碍。 2. 观察、思考、分析、填表。
教师利用微机逐分逐分地演示两人走的时间与路程变化情况,让学生一边观察一边思考,完成下准备题中的表格。.
根据以上微机的演示让学生填写下面他们两人走的时间和路程的变化情况表。
走的时间 张华走的路程 李诚走的路程 两人所走的路程的和 现在两人的距离
填完上表后让学生讨论:
①出发3分钟后,两人之间的距离变成了多少?
②两人所走的路程的和与两家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三、引思解疑
l.出示小强和小丽同时从自己家里走向学校。小强每分走65米,小丽每分走70米,经过4分,两人在校门口相遇。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 2.理解题意,画出线段图。
①让学生说说小强和小丽是怎样运动的?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
②根据学生的回答,微机屏幕显示线段图(标出运动方向、有关数据及问题)。 ③让学生根据线段图复述题意,同时想象两人同时从家里走向学校的过程。 (3)分析数量关系及解题方法。 问:怎样求两家的距离? 启发学生说出两种解法:
① 求两人各自的路程,再加起来。 64×4+70×4
②求每分两人所走的路程和,再求4分两人所走路程的和。 (65+70)×4
4.比较两种算法。
让学生说说两种解法分别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再引导学生观察两种解法的算式之间有什么联系?(为什么两种解法算式不同却结果相等?)(符合乘法分配律)
5.做一做(投影)①甲乙两人同时从两地面对面走来,经过6分钟两人相遇(如图),求两地间的路程.
每分60米 每分75米
a.相遇时甲行了多少米?()×()=()米 b.75×6表示( )
c.两地间的路程:()×()+()×()=()米 另一种解法:
a.两人每分所走的路程的和是:()+()=()米 b.两地间的路程是[()+()]×()=()米
②两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开出,4小时相遇,一辆汽车每小时行48千米,另一辆汽车每小时行52千米,求两地之间相距多少千米?(两种方法解答) 四、拓思创新
1.甲乙两个工程队同时修筑一条公路,14天修完,甲队每天修280米,乙队每天修300米,这条路全长多少米?
2.甲乙两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出发,甲车每小时行4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50千米,6小时后两车还相距30千米,求两地之间相距多少千米?
一般应用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会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正确解答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2.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3.初步培养学生认真审题和检验的习惯. 教学重点
学会用综合算式解答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教学难点
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教师:我们解答过许多应用题,有一步计算的、也有两步计算的.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解答较复杂的应用题,并归纳出解答应用题的步骤和检验的方法.板书:应用题
二、讲授新课
(一)教学例题: 一个服装厂计划做660套衣服,已经做了5天,平均每天做75套,剩下的要3天做完,平均每天要做多少套? 1.学生分组讨论思考题 (1)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2)怎样用线段图表示题意?如何分析数量关系? (3)怎样分步列式?怎样列综合算式? (4)怎样验证是否正确? 2.汇报讨论结果
(1)课件演示:一般应用题1(出示摘录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及线段图)
(2)提问:要求剩下的平均每天做多少套,要先求出什么?后3天做了多少套怎么求呢?已经做的套数怎么求? (3)学生列式
(4)教师小结检验过程.
方法一:按照原来的题意,依次检验每一步列式和计算是不是对.
方法二:把最后结果当做已知数,按照题意倒着一步一步地计算,看结果是不是符合原来的一个已知条件. 3.规纳概括
(1)课件演示:一般应用题2
(2)教师提问:这四步你感觉你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哪一步上?哪一步最重要? (3)小结:解答应用题时,我们应把主要精力放在理解题意上,因为解题思路是根据题意确定的.第二步是最重要的,它决定着思路是否正确. 三、巩固练习
(一)四年级和五年级要给500棵树浇水,四年级每天浇50棵,浇了4天;剩下的由五年级来浇,浇了5天.五年级每天浇多少棵?
(二)李小胜拿3.2元钱买文具,买了4支铅笔,每支0.6元.剩下的钱买图画纸,每张0.2元,可以买几张?
(三)新丰农具厂赶制540件农具,前10天平均每天制32件,余下的要在5天完成,平均每天要制多少件?
(四)一个装订小组要装订2640本书,3小时装订了240本.照这样计算,剩下的书还需要多少小时能装订完? 1.学生独立完成.
2.教师出示不同算法,请同学讨论是否正确. 四、质疑调节
1.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审题除了以上方法外,还有什么方法检验呢?解答应用题为什么要检验?(讨论)
五、课后作业
(一)学校买来280千克大米,计划吃7天,实际每天比计划少吃5千克,这批大米实际吃了多少天?
(二)甲乙两地相距300千米,一辆大车从甲地到乙地计划行6小时,实际每小时比原计划多行10千米,实际几小时到达?
(三)装订小组计划装订一批书,每小时装订180本,10小时可以装订完.如果每小时比原计划多装订20本,几小时可以装订完?
倒推还原应用题
教学目标:
1、 掌握倒退方法
2、 会利用线段图解决复杂的倒推
3、 学会利用表格同时解决多个东西的倒退
教学过程:
一、基础概念
有些应用题解题的思考,是从应用题所叙述事情的最后结果出发,利用已知条件一步一步倒着分析推理。追根究底,逐步靠拢所求,直到解决问题。这种从结论出发找答案的方法,通常我们把它叫做还原法,也叫推倒法。如“一个数加上5,再乘以5,再减去5,最后除以5,结果还是5,那么原来这个数是多少?” 二、例题教学
例1 小明说:“用我的年龄数减8,乘以7,加上6,除以5,正好等于4.请你算一算,我今年几岁?”
例2 一捆电线,第一次用去全长的一半多3米,第二次用去余下的一半少10米,第三次用去15米,最后剩下7米,这捆电线原来有多少米?
例3 货场原有煤若干吨。第一次运出原有煤的一半,第二次运进450吨,第三次又运出现有煤的一半又50吨,结果剩余煤的2倍是1200吨。货场原有煤多少吨?
例4一班,二班,三班各有不同数目的图书。如果一班拿出本班一部分图书分给二班、三班,使这两个班的图书各增加一倍;然后二班也拿出一部分图书分给一班,三班,使这两个班的图书各增加一倍;接着三班也拿出一部分图书分给一班,二班,使这两个班的图书各增加一倍。这时,三个班的图书数目都是48本。求三个班原来各有图书多少本?
例5 某月底,甲、乙、丙三人领取了数额不同的奖金之后,甲把自己的一部分奖金分给乙、丙二人,使他们的奖金各增加了一倍;然后乙又拿出一部分奖金分给甲、丙二人,使他们的奖金额各增加一倍,接着,丙再拿出一部分奖金分给甲、乙两人,使他们的奖金额各增加一倍。这时三人的奖金金额都是24元。问甲、乙、丙三人原来各领奖金多少元? 三、总结 四、练习
1、有一捆电线,第一次用去2米,又用去余下的一半;第二次用去2米,又用去余下的一半,还剩12米。这捆电线原有( )米。 2、小明和小英在玩弹球。小英问小明:“你现在有多个小弹球?”小明说:“把我的弹球数乘以3,再减去22,再加上7,再除以3,正好是7。”小明有( )个弹球。
3、一根长木棒,第一次截去木棒的一半又0.5米;第二次截去余下的一半又一米,还剩下0.5米。原来这根木棒有( )米。
4、小宇在做一道减法题的时候,由于粗心,把被减数个位上的3写成了8,十位上的0写成了9,结果差是185。这道题的正确结果是( )
五年级数学“1+1” 社团活动总结
孙秀红
\数学1+1\社团总结
孙秀红
按照本学期初制定的数学社团活动计划,在本学期我们组织并开展了一系列活动,通过数学社团的学习,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提高, 学生的知识面得到了拓展,能力得到加强,我自己也得到了再学习的机会。下面就这学期数学社团的活动所得作一次小结:
一、培养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我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入手,让同学们逐步对数学学习感兴趣。 参加社团的同学都有这么一个感受:就是以前做数学或许只是应付老师的作业,有时甚至是为了向爸爸妈妈“交差”。但通过学习他们意识到他们不再是被动的而是变成主动的学习,他们的学习能够自觉完成了而且还能头头是道地向同学介绍他所学习到的知识。
二、拓展学生知识并提高学生的能力。
在这次的社团活动中,我让学生不但加深了课堂数学知识而且更多的是让学生讲述一些与数学相关的知识,很多同学在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丰富了语文的功底,对其他学科的知识也有不同程度的理解,使他们的知识面得到很大的拓展,同时我也培养他们的解题能力,在辅导的过程中进行了各种数学思想方法的训练。
三、增加了实践锻炼的机会。
由于社团活动不仅有室内的理论学习而且还参与了实践,所以给很多同学以动手的机会,使他们认识到数学并不是仅仅用在“无聊”的计算上,而更大的就是“从实践中来,服务于实践”,使他们意识到学习数学的用处。
当然,这项工作还存在不足,下一学期如有可能我相信能够将得到更快的完善,得到更好的发展。当然我更期待着学校领导的支持,使我们的数学社团活动越办越好。
正在阅读:
五年级数学1+1社团活动资料05-04
冷链管理与实践08-08
2018年第二十一批就业补贴申请情况公示06-01
新东方语录02-16
天津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申报书05-21
早泄有几种类型与怎么诊断04-23
打印版 新湘教版六年级上册音乐教案05-11
《客房基础操作程序》-清洁工具配置及工作车摆放标准 - 图文03-27
北京生育津贴怎么算08-05
关于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参考建议08-01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社团活动
- 年级
- 数学
- 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