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中看世界 看自己

更新时间:2024-05-25 07:2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镜头中看世界看自己

王瑶的摄影之路上,留下了太多闪光的印记。她11岁拿到全国好新闻奖,22岁获得中国新闻奖,26岁成为中国第一个采访奥运会的女摄影记者,28岁成为第一个获得“全国十佳摄影记者”的女记者,30岁获得世界新闻摄影最高级别赛事“荷赛”艺术类金奖,2002年王瑶赴美国做访问学者,拍摄出版了摄影专集《后9.11》,被美国人称为“非凡的摄影师”。

摄影,不仅使王瑶掌握了一种艺术技能,培养了她的综合素质,还令她更加细致地品味世间百态。她的作品里,那些别人的悲喜苦乐,同时激荡着自己内心的共鸣感,酝酿着属于王瑶的美丽人生。

“女摄影家”栏目的第1期,就让我们来走近这位中国的摄影大使――王瑶。

与王瑶面对面

(以下记者简称J,王瑶简称w)

J:王老师,您好!我们都知道您是著名的摄影记者,请问您是怎么走上新闻摄影这条道路的?

w:我是比较幸运的,出身在一个摄影家庭,我父亲是一个超级的摄影发烧友。在我童年时期,我的同龄人很少接触照相机的时候,我就开始受到熏陶了,五六岁开始拿像机,那时胶卷算是奢侈品,我是沾了热爱摄影的父亲的光。等到上了学,学校老师也很鼓励我发展摄影特长,每逢有活动就让我去拍,别人正襟危坐的时候,我端着相机转来转去找新闻找角度,就自我感觉很不错。我大学读的专业就是新闻摄影,然后毕业了就开始做摄影记者。

J:摄影记者很辛苦,经常站在新闻发生的第一线,而且我听说您为了一个满意的专题,连续跟拍几个月甚至一两年。这期间是不是也有感觉枯燥无味、或者特别艰苦的时候? w: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曾有一年多的时间,我觉得每天的工作只是单纯得像录音机一样翻版生活,那时我很沮丧,几乎想放弃这个职业。后来,就是突然想通了。角色本无大小,差别只在于你怎样看待。摄影记者应当主动出击挖掘新闻点,而不能仅仅把摄影当成新闻报道的被动从属。经历了那一段迷茫期,我就又找回了照相机带给我的快乐,它让我重新发现很多平时用眼睛看不到的东西,给予了我很多看的机会和看的权利。而且作为摄影记者,总会很多时候,工作环境很艰苦。现在我回想1996年采访亚特兰大奥运会的时候,每天只吃一盒方便面,只睡三个小时,30天每天如此,真是不堪回首;还有拍摄桂林空难,化装成农民混进现场;

采访三峡截流,在大坝上一呆就是一天;采访北京奥运,40摄氏度的高温,背几十斤的器材,爬10米高的灯架??我觉得这时个人的意志是非常重要的。需要每天咬牙含泪梃过去,虽然痛苦,但是值得。

J:确实,新闻摄影首先要选择好的切入点。您认为选择角度的关键是什么?

w:新闻摄影不同于其他摄影题材,因为媒体有自己的使命和受众,摄影者不能孤芳自赏、随意而为。在新闻现场,面对同一事件,100个记者脑袋里想的可能是100个新闻点,每个拍摄者,他们的背景、使命、年龄、性别都不一样。这其中,站在本媒体的读者、观众的角度想问题是尤其重要的一点。作为最抢眼球的摄影图片,得让读者身临其境,最直观地从各个角度感受新闻发生的现场、感受新闻事件和人物的情绪。

J:在拍摄时,您认为应该怎么去诠释被摄者的心理状态呢?

w:实际上我觉得照片,不光是一个窗口,它是一面镜子,它不光是在展示被摄者,也在展示我个人。在选择拍摄角度时,我首先是细心观察,打动自己再打动别人。我所聚焦的被摄者,首先必然是激发出我内心的一种感动,而这些人跟我本人,或多或少总会有一些很相通的东西在里面。就是说我在采访拍摄当中,很可能在拍别人,但同时我有一种

感觉,我是在自拍。所以我每次都是用心采访,平等对待,换位思考,才能真正用图片完整地去展示他们的内心世界以及情感世界的东西。

J:给《旅游纵览》的读者朋友介绍一下您近期较为满意的作品吧。

W:2008年我出版了一本关于中国京剧的摄影作品集,叫《看不见的京剧》。这是生在北京、长在北京的我,献给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礼物。我感觉2008年是一个向世界介绍中国的非常好的机会,除了体育赛场窗口向大家展示,实际上也可以通过中国的传统文化向世界展示中国。所以我就选择了京剧,希望以独特的视觉语言来挖掘中国京剧所蕴涵的民族文化,将京剧背后所包含的中国历史人文展示给读者,以感动对中国京剧还有距离、还有疑惑的人,去感动世界上那些看不到京剧,但对京剧却有着无限向往的人。

链接王瑶

王瑶,1970年4月出生于北京。

6岁开始学习摄影,1992年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新闻摄影专业毕业后,分入中国新闻社,现任副总编辑。 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女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联第七届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参加过亚特兰大奥运会、法国总统访华、澳门回归、桂林大空难等重大事件的摄影报道。代表作有《开学了》《特首董建华为香港回归首个赛马日开锣》、组照《60岁舞蹈家重返舞台》等。在美国,荷兰、意大利等国家举办过多次摄影作品展,并应邀担任世界新闻纪实摄影最高奖“尤金?史秘斯“摄影奖的评委,出版有《中国故事》《后9.11》《看不见的京剧》专集。曾获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荷赛)金奖,中国新闻奖二等奖,全国好新闻一等奖,中国摄影传媒大奖等各种摄影奖项,中国新闻记者最高荣誉“范长江新闻奖”,“全国德艺双罄文艺工作者”,中央机关“十大杰出青年”、“全国十佳摄影记者”等称号。先后担任“华赛”,中国新闻奖,国际影展等评委。2004年被中宣部中组部列为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首批入选者之一,2008年被中国新闻出版总署列为全国新闻出版界领军人物,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8rb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