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全文译文1
更新时间:2023-07-17 14:53: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孙子兵法
孫子兵法全文譯文
一、始計篇
二、作戰篇
三、謀攻篇
四、軍形篇 2 5 8 11
五、兵勢篇 14
六、虛實篇 17
七、軍爭篇 21
八、九變篇 25
九、行軍篇 27
十、地形篇 32
十一、九地篇
十二、火攻篇
十三、用間篇
一、始計篇
【原文】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譯文】 孫子說:戰爭,是國家的頭等大事,是關系民衆生死的所在,是決定國家存亡的途徑,不能不認真加以考察、研究。
【原文】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故可以與之死,可以與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陰陽,寒暑、時制也。地者,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將者,智、信、仁、勇、嚴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者不勝。故校之以計,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衆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
【譯文】應該以五個方面的情實爲綱,通過具體比較雙方的基本條件來探討戰爭勝負的情形: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將”,五是“法”。所謂“道”,就是從政治上使民衆與君主的思想一致,這樣,民衆就能與君主同生死共患難,誓死效命,毫無二心。所謂“天”,就是氣候的陰晴、寒暑、四季節令的更替規律等。所謂“地”,就是指行程的遠近、地勢的險峻或平易,戰地的廣狹,是死地還是生地等。所謂“將”,就是看將領們是否具備智、信、仁、勇、嚴五種素質。所謂“法”,就是指部隊的組織編制制度,軍官的職責範圍規定,軍需物資的供應管理制度等。大凡這五個方面,將領們沒有誰沒聽說過,但只有透徹掌握了的人才能取勝,沒有透徹掌握的人則不能取勝。因而,還要通過比較雙方的具體條件來探究戰爭勝負的情形。這些條件是:雙方君主哪一方施政清明、有道?將領哪一方更有才能?天時、地利哪一方占得多?軍中法令哪一方執行得好?兵力哪一方更強大?士兵哪一方更訓練有素?獎賞與懲罰哪一方更嚴明?我憑著對這些情況的分析比較,就可知道戰爭勝負的情形了。
【原文】將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計利以聽,乃爲之勢,以佐其外。勢者,因利而制權也。
【譯文】如果您能接受我的軍事思想,任用我領兵作戰一定勝利,我就留下;如果您不能接受我的軍事思想,用我領兵作戰必定失敗,我就離開。我的軍事思想您認爲好並且能夠接受,我將爲您造成軍事上的勢,從外輔佐您。所謂造成軍事上的勢,就是在戰爭瞬息萬變的情況36 44 47
孙子兵法
中抓住有利的時機采取恰當的應變行動。
【原文】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譯文】用兵,是以詭詐爲原則的。因而,“能”要使敵人看成“不能”,“用”要讓敵人看作“不用”。“近”要讓敵人看作“遠”,“遠”要讓敵人看作“近”。敵人貪利,就誘之以利而消滅它;敵人混亂,就抓緊時機立刻消滅它;敵人實力雄厚,則須時刻戒備它;敵人精銳強大,就要注意避開它的鋒芒;敵人褊急易怒,就挑逗它,使它失去理智;敵人小心謹慎,穩紮穩打,就設法使它驕傲起來;敵人內部和睦,就離間其關系。在敵人沒有准備的情況下進攻,在敵人意想不到的條件下出擊。這些,是軍事家用兵之佳妙奧秘,是不可事先規定或說明的。
【原文】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于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
【譯文】未開戰而在廟算中就認爲會勝利的,是因爲具備的致勝條件多;未開戰而在廟算中就認爲不能勝利的,是具備的致勝條件少。具備致勝條件多就勝,少就不勝,何況一個致勝條件也不具備的呢?我從這些對比分析來看,勝負的情形就得出來了!
二、作戰篇
【原文】孫子曰: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驷,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千裏饋糧,則內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然後十萬之師舉矣。其用戰也勝,久則鈍兵挫銳,攻城則力屈,久暴師則國用不足。夫鈍兵挫銳,屈力殚貨,則諸侯乘其弊而起,雖有智者,不能善其後矣。故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故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
【譯文】孫子說,根據一般作戰常規,出動戰車千乘,運輸車千輛,統兵十萬,沿途千裏轉運糧草,內外的日常開支,使者往來的費用,修繕武器用的膠漆、戰車所需的膏油、修甲所需的金革等等,每日須耗費千金,作好了這些准備後,十萬大軍才能出動啊!所以,用兵打仗就要做到勝任裕如,舉兵必克,否則,長久僵持,兵鋒折損、銳氣被挫,攻城就力竭,長期陳兵國外則國內資財不足。如果兵鋒折損,銳氣受挫、兵力耗盡、財政枯竭,那麽,其他諸侯國就會趁這個困頓局面舉兵進攻,即使睿智高明的人也難以收拾好這個局面。用兵打仗,只聽說計謀不足但靠神速取勝的,沒有聽說有計謀卻要拖延戰爭時日的。戰爭時間長而對國家有利這種事,從來就沒有過。因此,不能全面了解戰爭害處的人,也就不能真正懂得戰爭的有利之處。
【原文】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糧不三載;取用于國,因糧于敵,故軍食可足也。
【譯文】善于用兵的人,兵員不再次征調,糧饷不再三轉運。各項軍用從國內取得後,糧草補給在敵國就地解決,那麽,軍糧就可滿足了。
【原文】國之貧于師者遠輸,遠輸則百姓貧。近于師者貴賣,貴賣則百姓財竭,財竭則急于丘役。力屈、財殚,中原內虛于家。百姓之費,十去其七;公家之費,破車罷馬,甲胄矢弩。戟楯蔽橹,丘牛大車,十去其六。
【譯文】國家由于興兵而造成貧困的原因是長途運輸。長途轉運軍需,百姓就會貧困。軍隊經過的地方物價高漲,物價上漲就會使百姓財物枯竭,財物枯竭就汲汲于應付賦役。民力耗盡,財物枯竭,國內家家空虛,百姓的資財耗去了十分之七。國家的資財,戰車破損了,戰馬疲病了,盔甲、矢弩、矛盾、牛、車之類,耗去了十分之六。
【原文】 故智將務食于敵。食敵一鍾,當吾二十鍾;芑稈一石,當吾二十石。
【譯文】因而,高明的將領務求從敵方奪取糧草。就地從敵方奪取糧食一鍾,相當于自己從本國運出二十鍾;就地奪取敵人飼草一石,相當于自己從本國運出二十石。
孙子兵法
【原文】故殺敵者,怒也;取敵之利者,貨也。故車戰,得車十乘已上,賞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車雜而乘之,卒善而養之,是謂勝敵而益強。
【譯文】激勵士卒奮勇殺敵,是使之威怒;鼓勵將士奪取敵人資財,要用財物獎勵。因此在車戰中,凡繳獲戰車十輛以上的,獎賞那先奪得戰車的士卒,並且更換敵戰車上的旌旗,將其混合編入自己的車陣之中,對于俘虜,則予優待、撫慰,任用他們作戰,這就是所謂戰勝敵人而使自己日益強大。
【原文】 故兵貴勝,不貴久。故知兵之將,生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也。
【譯文】 所以,用兵作戰以勝任裕如,舉兵必克爲貴,不主張力不從心,僵持消耗。深知用兵之法的將帥,是民衆命運的掌握者,是國家安危的啊!
三、謀攻篇
【原文】孫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國爲上,破國次之,全軍爲上,破軍次之;全旅爲上,破旅次之;全卒爲上,破卒次之;全伍爲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譯文】孫子說:大凡用兵的原則,使敵舉國不戰而降是上策,擊破敵國使之降服是次一等用兵策略;使敵全軍不戰而降是上策,擊破而取勝是次一等用兵策略;使敵全旅不戰而降是上策,擊破敵旅而取勝是次一等用兵策略;使敵全卒不戰而降是上策,擊破敵卒使之降服是次一等策略;使敵全伍不戰而降是上策,擊破敵伍而取勝是次一等策略。因此,百戰百勝,並非好的用兵策略中最好的,不交戰而使敵屈服,才是用兵策略中最好的。
【原文】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爲不得已。修橹轒辒,具器械,三月而後成,距堙,又三月而後已。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殺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災也。
【譯文】因而,最好的用兵策略是以謀略勝敵,其次是以外交手段勝敵,再其次是通過野戰交兵勝敵,最下等的是攻城。攻城是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才采取的(辦法)。爲了攻城,修造望樓車、車,准備各種攻城器械,三個月才能完成;堆積攻城的土丘,又需三個月才能完成。這時,將帥們已焦躁忿怒異常了,驅趕著士兵像螞蟻一樣去爬城,士卒傷亡三分之一而城還不能攻下,這便是攻城的災害啊!
【原文】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于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譯文】因此,善于用兵的人,使敵軍屈服而不用野戰交兵的辦法,奪取敵城不用蟻附攻城的辦法,消滅敵國而不采用長久用兵的辦法。一定本著不訴諸兵刃就使敵完整地屈服的原則爭橫天下,做到軍隊不受挫而勝利可全得,這便是謀攻的原則。
【原文】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
【譯文】根據用兵規律,有十倍于敵人的兵力就包圍殲滅敵人,有五倍于敵人的兵力就猛烈進攻敵人,有多一倍于敵人的兵力就分割消滅敵人,有與敵相當的兵力則可以抗擊,比敵人兵力少時就擺脫敵人,不如敵人兵力強大就避免與敵爭鋒。小股兵力如果頑固硬拼,就會被強大的對方俘獲。
【原文】夫將者,國之輔也。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
【譯文】將帥,是國君的輔佐。輔佐得周密,國家就強盛;輔佐有疏漏,國家必然衰弱。
【原文】故君之所以患于軍者三:不知軍之不可以進而謂之進,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縻軍”;不知三軍之事,而同三軍之政者,則軍士惑矣;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則軍士疑矣。三軍既惑且疑,則諸侯之難至矣,是謂“亂軍引勝”。
【譯文】君主對軍隊造成危害的情況有三個方面:不懂得軍隊不可以前進而命令他們前進,不懂得軍隊不可以後退而命令他們後退,這叫束縛、羁縻軍隊;不懂軍中事務卻幹涉軍中行
孙子兵法
政管理,那麽,軍士就會迷惑;不知軍中權謀之變而參與軍隊指揮,那麽將士就會疑慮。如果三軍將士既迷惑又疑慮,諸侯乘機起而攻之的災難就到來了。這就叫自亂其軍而喪失了勝利。
【原文】故知勝有五: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衆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禦者勝。此五者,知勝之道也。
【譯文】預測勝負有五條:懂得什麽條件下可以戰,什麽條件下不可以戰的,勝;懂得衆與寡的靈活運用的,勝;上下一心,同仇敵忾的,勝 以有准備之師擊無准備之敵的,勝 將領富于才能而君主又不從中幹預牽制的,勝。這五條就是預知勝負的途徑。
【原文】故曰:知彼知己者,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
【譯文】因此,可以說:了解對方也了解自己的,百戰不敗;不了解對方而了解自己的,勝負各半;不了解對方,也不了解自己的,每戰必敗。
四、軍形篇
【原文】孫子曰:昔之善戰者,先爲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故善戰者,能爲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可勝。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爲。
【譯文】孫子說:古代善于指揮作戰的人,總是先創造條件使自己處于不可戰勝的地位,然後等待敵人能被我戰勝的時機。做到不可戰勝,關鍵在于自己創造充分的條件;可以戰勝敵人,關鍵在于敵人出現可乘之隙。因而,善于作戰的人,能做到自己不可戰勝,不能使敵人一定被我戰勝。所以說,勝利可以預測,但不可強求。
【原文】不可勝者,守也;可勝者,攻也。守則不足,攻則有余(竹簡爲:守則有余,攻則不足)。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動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勝也。
【譯文】有了不可戰勝的條件,就可以守;敵方出現了可勝之隙,就可以攻。守,應依靠自己不可戰勝,力有裕如;攻,要針對敵方弱點、不足,舉兵必克。善于防守的人,如同深藏于地底,使敵人無形可窺;善于進攻的人,如同神兵自九天而降,使敵措手不及。因而,既能有效地保全自己,又能獲取全面的勝利。
【原文】見勝不過衆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戰勝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舉秋毫不爲多力,見日月不爲明目,聞雷霆不爲聰耳。古之所謂善戰者,勝于易勝者也。故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故其戰勝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勝,勝已敗者也。故善戰者,立于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是故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爲勝敗之政。
【譯文】預見勝利不超過一般人的見識,不算高明中最高明的 經過力戰而勝,天下人都說好,也不算好中最好的。就像舉起秋毫不算力大,看見太陽、月亮不算眼明,聽見雷霆不算耳聰一樣。古代善戰的人,總是取勝于容易戰勝的敵人。因而,這些善戰者的勝利,既沒有智謀的名聲,也沒有勇武的功勞。他所進行的戰爭的勝利是不會有絲毫誤差的,之所以沒有誤差,是因爲他們所進行的戰鬥舉動是必勝的,是戰勝那已處于失敗地位的敵人。善于作戰的人,總是自己先立于不敗之地,而不放過任何一個打敗敵人的時機。因此,勝利之師是先具備必勝條件然後再去交戰,失敗之師總是先同敵人交戰,然後期求從苦戰中僥幸取勝。善于用兵的人,總是注意修明政治,確保治軍法度,所以能成爲戰爭勝負的主宰。
【原文】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數,四曰稱,五曰勝。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數,數生稱,稱生勝。故勝兵若以镒稱铢,敗兵若以铢稱镒。勝者之戰民也,若決積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
【譯文】用兵必須注意:一是土地幅員,二是軍賦物資,三是部隊兵員戰鬥實力,四是雙方力量對比,五是勝負優劣。度産生于土地幅員的廣狹,土地幅員決定軍賦物資的多少,軍賦物資的多少決定兵員的質量,兵員質量決定部隊的戰鬥力,部隊的戰鬥力決定勝負優劣。所
孙子兵法
以勝利之師如同以镒對铢,是以強大的軍事實力取勝于弱小的敵方,敗亡之師如同以铢對镒,是以弱小的軍事實力對抗強大的敵方。高明的人指揮部隊作戰,就像決開千仞之高的山澗積水一樣,一瀉萬丈,這就是強大軍事實力啊!
五、兵勢篇
【原文】孫子曰:凡治衆如治寡,分數是也;鬥衆如鬥寡,形名是也;三軍之衆,可使必受敵而無敗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者,虛實是也。
【譯文】孫子說:大凡治理大部隊與治理小分隊原理是一樣的,抓住編制員額有異這個特點就行了;指揮大部隊戰鬥與指揮小分隊戰鬥基本原理是一樣的,掌握部隊建制規模及其相應的名稱不同這個特點就行了。統帥三軍兵士,能讓他們一定立于受敵而不敗的地位的話,就在于巧妙地運用奇兵、正兵;軍隊所指之處,像以石擊卵一樣,就在于靈活運用虛實,以實擊虛。
【原文】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河。終而複始,日月是也;死而複生,四時是也。聲不過五,五聲之變,不可勝聽也;色不過五,五色之變,不可勝觀也;味不過五,五味之變,不可勝嘗也;戰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奇正相生,如循環之無端,孰能窮之?
【譯文】大凡作戰,以正兵交合,以奇兵取勝。善于出奇制勝的人,他的妙法是豐富多彩、層出不窮的,就像天地萬物的變化無窮,就像江河流水的奔騰不息。周而複始,日月運行就是這樣;去了又來,四季更替就是這樣。音階不過五個,但五個音階融合演奏的音樂卻是賞聽不盡的;原色不過五種,但五種顔色調和繪成的畫圖之美是觀賞不完的;原味不過五種,但五味調配的滋味卻是品嘗不盡的;作戰的基本方式,不外乎奇正兩種,但奇正的變化運用,卻是無窮無盡的。奇與正相互轉化,就像順著圓環旋轉一樣沒有盡頭,有誰能窮盡它呢?
【原文】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勢也;鸷鳥之疾,至于毀折者,節也。是故善戰者,其勢險,其節短。勢如彍弩,節如發機。
【譯文】湍急的流水疾速奔瀉,以至于能沖走石頭,這便是勢;鸷鳥疾飛,竟至于毀折,這是擊發節奏掌握得准確。因而,善于作戰的人,他所造成的態勢是險峻的,他發動攻勢的節奏是短促的。勢就像張滿待發的弓弩,節就是觸發的弩機。
【原文】紛紛纭纭,鬥亂而不可亂也;渾渾沌沌,形圓而不可敗也。亂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強。治亂,數也;勇怯,勢也;強弱,形也。故善動敵者,形之,敵必從之;予之,敵必取之,以利動之,以卒待之。
【譯文】人馬攢動,紛紛纭纭,在混戰中指揮戰鬥一定不可使行陣混亂 渾渾沌沌,結爲圓陣就不會戰敗。戰場上,一方的混亂産生于對方的嚴整;一方的怯懦産生于對方的勇敢;一方的弱小産生于對方的強大。或嚴整或混亂,是由各自部隊素質決定的;或勇或怯,是由各自所處態勢決定的;或強或弱,是由各自的軍隊實力表現出來的。因而,善于調動敵人的高明的指揮員,就善于故意給對方以假的表象,敵人就會根據這個假像作出相應的錯誤舉動;給敵人一點利益,敵人就一定來取。以小利來調動敵人,以嚴整的伏兵來等待敵人進入圈套。
【原文】故善戰者,求之于勢,不責于人,故能擇人而任勢。任勢者,其戰人也,如轉木石。木石之性,安則靜,危則動,方則止,圓則行。故善戰人之勢,如轉圓石于千仞之山者,勢也
【譯文】因此,高明的指揮員,總是從自己造“勢”中去追求勝利,而不苛求部下以苦戰取勝。因而,他能恰當地選擇人材巧妙地任用“勢”。善于任用“勢”的人,他指揮軍隊作戰,就像轉動木、石一樣。木、石的禀性,置于平地則靜止,置于高峭之地則滑動;方形靜止,圓形滾動。善于指揮作戰的人所造成的態勢就像從千仞之高的山上滾下圓石一樣。這便是兵法上的“勢”。
六、虛實篇
孙子兵法
【原文】孫子曰: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後處戰地而趨戰者勞,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能使敵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敵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敵佚能勞之,飽能饑之,安能動之。
【譯文】孫子說:大凡先到達戰地而等待敵人到來就沈穩、安逸,後到達戰地而疾行奔赴應戰就緊張、勞頓。因而,善于指揮作戰的人,總是設法調動敵人而自己不爲敵人所調動。能使敵人主動來上鈎的,是誘敵以利;能使敵人不得前來的,是相逼以害。因而,敵若閑逸,可使它勞倦,敵若飽食,可使它饑餓,敵若安穩,可使它動亂。
【原文】出其所不趨,趨其所不意。行千裏而不勞者,行于無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故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敵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至于無形;神乎神乎,至于無聲,故能爲敵之司命。進而不可禦者,沖其虛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故我欲戰,敵雖高壘深溝,不得不與我戰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戰,雖畫地而守之,敵不得與我戰者,乖其所之也。
【譯文】在敵人無法緊急救援的地方出擊,在敵人意想不到的條件下進攻。行軍千裏而不勞頓的原因,是行進在敵人無設防的地方;進攻而必取的原因,是進攻敵人不能固守的地方;防守而一定穩固,是在敵人不可能進攻的地方防守。因而,善于進攻的人,敵人不知該于何處設防;善于防守的人,敵人不知該于何處進攻。微妙啊,微妙啊,達到了無形可窺的境界;神奇啊,神奇啊,以至于不露一絲聲息的程度,因而能成爲敵人命運的主宰者。進攻而敵方不可抵禦,那是沖擊在敵人的薄弱環節;撤退而敵人不可追及,那是行動神速,敵人追之不及。我想與敵交戰,雖然敵人高築防禦工事也不得不出來與我交戰,是因爲我攻擊它必然要救援的地方;我不想同敵交戰,只要在地上畫個界線便可守住,敵人無法與我交鋒,是因爲我設法調動它,使它背離所要進攻的方向。
【原文】故形人而我無形,則我專而敵分;我專爲一,敵分爲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則我衆而敵寡;能以衆擊寡者,則吾之所與戰者約矣。吾所與戰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則敵所備者多;敵所備者多,則吾所與戰者寡矣。故備前則後寡,備後則前寡;備左則右寡,備右則左寡;無所不備,則無所不寡。寡者,備人者也;衆者,使人備己者也。
【譯文】因此,示敵以假像而我不露真情,那麽,我就可以集中兵力而敵勢必分散兵力。我集中兵力爲一處,敵分散兵力爲十處,這就形成局部的以十攻一的態勢,那麽,我就兵力衆多而敵人就兵力寡少了;能以衆多兵力對付寡少兵力,與我交戰的敵人就陷入困境了。我與敵交戰的地點敵人不知道,不知道,那麽敵人防備的方面就多;敵人防備的方面多,在局部與我交戰的敵兵就少了啊。著重防備前方,後方就薄弱;著重防備後方,前方就薄弱;著重防備左翼,右翼就薄弱;著重防備右翼,左翼就薄弱;無處不防備,那就無處不薄弱。造成兵力薄弱的原因就是處處設防啊,形成兵力集中的優勢在于迫使敵人處處防備我啊。
【原文】故知戰之地、知戰之日,則可千裏而會戰;不知戰地、不知戰日,則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後、後不能救前,而況遠者數十裏、近者數裏乎?以吾度之,越人之兵雖多,亦奚益于勝敗哉?故曰:勝可爲也。敵雖衆,可使無鬥。
【譯文】知道作戰的地點、知道作戰的時間,哪怕奔赴千裏也可如期會合交戰;不知作戰地點、不知作戰時間,那就左翼也難救右翼,右翼也難救左翼;前軍難救後軍,後軍難救前軍;何況遠者相隔幾十裏、近者相隔幾裏的呢?依我推測,越國的兵力雖然衆多,又于勝利有何補益呢?敵人雖多,可使它無法戰鬥。
【原文】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計,作之而知動靜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處。故形兵之極,至于無形。無形,則深間不能窺、智者不能謀。因形而錯勝于衆,衆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勝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勝之形。故其戰勝不複,而應形于無窮。
【譯文】分析研究雙方情況,可得知雙方所處條件的優劣得失;挑動敵人,可了解敵人的行動規律;偵察戰地,可知戰地各處是否利于攻守進退;小規模的兵力與敵試探性較量,可知
孙子兵法
敵人兵力部署的或有余或不足等虛實情況。以假像迷惑敵人的用兵方法運用到極至程度,就會不露一絲真迹,使人無形可窺,那麽,即使埋藏狠深的間諜也不能窺測到實情,即使狠有智謀的人也無法設謀。通過以假像迷惑敵人的“示形”方法取得的勝利放置在衆人面前,衆人不能了解其中的因由,衆人都知道我取勝的外在作戰狀況,而沒有誰了解我導致勝利所用的內在方略。因而,我取勝的謀略方法不重複,而隨著敵情變化所采取的應變“示形”方法是無窮無盡的。
【原文】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故五行無常勝,四時無常位,日有短長,月有死生。
【譯文】用兵的規律有如流水的規律。流水的規律是避開高處趨向低處;用兵的規律是避開實處攻擊虛處。水流根據地形決定流向,用兵根據敵情采取致勝方略。戰爭無固定不變的態勢,流水無固定不變的流向。能隨著敵情發展變化而采取靈活變化的措施取勝的人,才稱得上是神秘莫測的高明者。須知五行是沒有常勝的,四時是沒有不更替的,日照的時間也有短有長,月亮也有晦有朔。
七、軍爭篇
【原文】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將受命于君,合軍聚衆,交和而舍,莫難于軍爭。軍爭之難者,以迂爲直,以患爲利。故迂其途,而誘之以利,後人發,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計者也。
【譯文】孫子說:根據一般戰爭規律,將帥向君主領受命令,聚集民衆,組編軍隊,到與敵軍兩相對壘,沒有什麽比兩軍相對爭奪制勝條件更難的了。兩軍相對爭利之所以難,就難在以迂回的手段達到直捷的目的,就難在化禍患爲有利。采取迂回的途徑,但引誘凝滯敵人,後于敵人發動,卻先于敵人達到目的,這便是懂得變迂爲直謀略的人。
【原文】故軍爭爲利,軍爭爲危。舉軍而爭利,則不及;委軍而爭利,則辎重捐。是故卷甲而趨,日夜不處,倍道兼行,百裏而爭利,則擒三將軍;勁者先,疲者後,其法十一而至;五十裏而爭利,則蹶上將軍,其法半至;三十裏而爭利,則三分之二至。是故軍無辎重則亡,無糧食則亡,無委積則亡。
【譯文】軍爭是有利的,軍爭也是危險的。全軍帶著全部辎重去爭利,就會行動遲緩而趕不上;全軍舍棄笨重器械去爭利,那麽辎車又損失了。卷起铠甲,輕裝快跑,日夜不停,以加倍的速度兼程行進,奔襲百裏去爭利的話,那麽,三軍將領都可能被擒;精悍的士卒在前面,疲弱的士卒在後面,按通常規律只有十分之一的人能到達;像這樣奔赴五十裏去爭利的話,那麽前軍將領必然受挫,按通常規律只有一半人能到達;像這樣急行三十裏去爭利的話,也只有三分之二的人能到達。然而,軍隊沒有辎重就會滅亡,軍隊沒有糧食就會滅亡,軍隊沒有物資儲備就會滅亡。
【原文】故不知諸侯之謀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險阻、沮澤之形者,不能行軍;不用鄉導者,不能得地利。故兵以詐立,以利動,以分合爲變者也。故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震。掠鄉分衆,廓地分利,懸權而動。先知迂直之計者勝,此軍爭之法也。
【譯文】不了解諸侯國的企圖,不能參與結交;不了解並善于利用山林、險阻、沼澤等地形條件,不能率軍行進;不使用向導,就不能得到有利的地形。用兵靠詭詐立威,依利益行動,把分散與集中作爲變化手段。部隊快速行動起來猶如疾風;舒緩行進起來猶如森林;侵掠起來猶如烈火;不動時候穩如山嶽;難以窺測有如陰雲蔽日;發起進攻有如迅雷猛擊。掠奪敵鄉,應分兵進行;開拓疆土,應區別利害。這些都須比較利害、權衡輕重後才能采取行動。先懂得以迂爲直計謀的人才會取得勝利,這就是軍爭的原則。
【原文】《軍政》曰:“言不相聞,故爲金鼓;視不相見,故爲旌旗。”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人既專一,則勇者不得獨進,怯者不得獨退,此用衆之法也。故夜戰多火
孙子兵法
鼓,晝戰多旌旗,所以變人之耳目也。
【譯文】《軍政》上說:“用言語指揮聽不清就用金鼓,用手勢指揮看不清就用旌旗。”金鼓旌旗這些工具是用來統一軍隊視聽的。軍隊行動統一以後,那麽,勇武的人不得擅自前進,怯懦的人也不能單獨後退,這就是指揮大部隊作戰的辦法。夜間作戰,多使用火與鼓;白天作戰,多使用旌旗。這是適應將士們視聽的辦法。
【原文】故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是故朝氣銳,晝氣惰,暮氣歸。故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此治氣者也。以治待亂,以靜待嘩,此治心者也。以近待遠,以佚待勞,以飽待饑,此治力者也。無邀正正之旗,勿擊堂堂之陳,此治變者也。
【譯文】敵之兵衆,可剝奪其士氣;敵之將領,可動搖其決心。初戰時氣銳,繼戰時氣衰,戰至後期,士氣就消亡了。因而,善于用兵的人,總是避開敵人的銳氣,攻擊敵人的惰氣、歸氣(乘敵士氣衰敗、消亡時實施攻擊。)這是從士氣上制伏、戰勝敵人的辦法。用嚴整的部隊對付混亂的部隊,用沈著、冷靜的部隊對付浮躁喧亂的部隊,這就是從心理上制伏、戰勝敵人的辦法,用靠近戰場的部隊等待遠途來奔的敵軍,用休整良好的部隊等待疲勞困頓的敵軍,用飽食的部隊對付饑餓的部隊,這就是從體力上制伏、戰勝敵人的辦法。不要攔截敵人嚴整的軍隊,不要攻擊敵人盛大的軍陣,這是以權變對付敵人的辦法。
【原文】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從,銳卒勿攻,餌兵勿食,歸師勿遏,圍師必阙,窮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譯文】用兵的原則是:占據高地的敵人,不要去仰攻;背靠山丘的敵人,不要去迎擊;假裝敗退的敵人,不可跟蹤追趕;精銳的敵軍,不要去進攻;充當誘餌的小部隊,不要去吃掉;回撤的敵人,不要去遏止;包圍敵人要網開一面;陷入絕境的敵人,不可逼迫太甚。這些都是用兵的原則啊。
八、九變篇
【原文】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將受命于君,合軍聚衆,圮地無舍,衢地交合,絕地無留,圍地則謀,死地則戰。途有所不由,軍有所不擊,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爭,君命有所不受。故將通于九變之地利者,知用兵矣;將不通于九變之利者,雖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治兵不知九變之術,雖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
【譯文】 孫子說:根據用兵的規律,將領向國君領受命令,聚集民衆組成軍隊,在“圮地”不要駐紮,在“衢地”要結交諸侯,在“絕地”不可滯留,在“圍地”要巧出奇謀,在“死地”則殊死奮戰。有的道路不宜通過,有的敵軍可以不擊,有的城邑可以不攻,有的地盤可以不爭,甚至國君的命令有的也可以不接受。將領能通曉靈活機變的好處的,就算懂得用兵了;將領不通于靈活機變的好處,即使了解地形,也不能得到地利;治軍不了解機變的權術,即使懂得“有的道路不宜通過”等“五利”,也不能充分發揮士卒們最大的戰鬥能力和作用。
【原文】 是故智者之慮,必雜于利害。雜于利而務可信也;雜于害而患可解也。
【譯文】 因而,高明的將領考慮問題,一定兼顧利與害兩個方面。在不利的條件下看到有利的一面,事情就可以順利進行;在有利條件下看到不利的因素,禍患便可及早解除。
【原文】 是故屈諸侯者以害,役諸侯者以業,趨諸侯者以利。
【譯文】 這就是要以禍患威逼諸侯屈服,以各種貌似正經的大事來役使諸侯,用各種小利來引誘諸侯疲于奔命。
【原文】 故用兵之法: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也;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譯文】 打仗的原則是:不要寄希望于敵人不來,而要依靠自己有充分准備,嚴陣以待;不要寄希望于敵人不會進攻,而要依靠自己有敵人不可攻破的條件。
【原文】 故將有五危:必死,可殺也;必生,可虜也;忿速,可侮也;廉潔,可辱也;愛民,可煩也。凡此五者,將之過也,用兵之災也。覆軍殺將,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孙子兵法
【譯文】 將領有五個方面的性格偏執是危險的:勇而無謀、一味死拼,可以誘殺;貪生怕死,畏葸疑懼,可以俘獲;浮燥易怒,剛忿偏急,可以淩侮;矜于名節,可以汙辱;過于仁慈,可予煩擾。大凡這五個方面,都是將領素質上的缺陷,是用兵的大害。全軍覆沒,將領被殺,一定因爲這五個方面的危險因素,因而,不能不看清這個道理啊。
九、行軍篇
原文: 【行軍第九】
【原文】孫子曰:凡處軍相敵,絕山依谷,視生處高,戰隆無登,此處山之軍也。絕水必遠水,客絕水而來,勿迎之于水內,令半渡而擊之利,欲戰者,無附于水而迎客,視生處高,無迎水流,此處水上之軍也。絕斥澤,唯亟去無留,若交軍于斥澤之中,必依水草而背衆樹,此處斥澤之軍也。平陸處易,右背高,前死後生,此處平陸之軍也。凡此四軍之利,黃帝之所以勝四帝也
【譯文】孫子說:在各種不同地形上處置軍隊和觀察判斷敵情時,應該注意:通過山地,必須依靠有水草的山谷,駐紮在居高向陽的地方,敵人占領高地,不要仰攻,這是在山地上對軍隊的處置原則。橫渡江河,應遠離水流駐紮,敵人渡水來戰,不要在江河中迎擊,而要等它渡過一半時再攻擊,這樣較爲有利。如果要同敵人決戰,不要緊靠水邊列陣;在江河地帶紮營,也要居高向陽,不要面迎水流,這是在江河地帶上對軍隊處置的原則。通過鹽鹼沼澤地帶,要迅速離開,不要逗留;如果同敵軍相遇于鹽鹼沼澤地帶,那就必須靠近水草而背靠樹林,這是在鹽鹼沼澤地帶上對軍隊處置的原則。在平原上應占領開闊地域,而側翼要依托高地,前低後高。這是在平原地帶上對軍隊處置的原則。以上四中“處軍”原則的好處,就是黃帝之所以能戰勝其他四帝的原因。
【原文】凡軍好高而惡下,貴陽而賤陰,養生而處實,軍無百疾,是謂必勝。丘陵堤防,必處其陽而右背之,此兵之利,地之助也。上雨水流至,欲涉者,待其定也。
【譯文】大凡駐軍總是喜歡幹燥的高地,避開潮濕的窪地;重視向陽之處,避開陰暗之地;靠近水草地區,軍需供應充足,將士百病不生,這樣就有了勝利的保證。在丘陵堤防行軍,必須占領它向陽的一面,並把主要側翼背靠著它。這些對于用兵有利的措施,是利用地形作爲輔助條件的。上遊下雨,洪水突至,禁止徒涉,應等待水流稍平緩以後。
【原文】凡地有絕澗、天井、天牢、天羅、天陷、天隙,必亟去之,勿近也。吾遠之,敵近之;吾迎之,敵背之。軍旁有險阻、潢井、葭葦、林木、翳荟者,必謹覆索之,此伏奸之所處也。
【譯文】凡遇到或通過“絕澗”、“天井”、“天牢”、“天羅”、“天陷”、“天隙”這幾種地形,必須迅速離開,不要接近。我們應該遠離這些地形,而讓敵人去靠近它;我們應面向這些地形,而讓敵人去背靠它。軍隊兩旁遇到有險峻的隘路、湖沼、水網、蘆葦、山林和草木茂盛的地方,必須謹慎地反複搜索,這些都是敵人可能埋設伏兵和隱伏奸細的地方。
【原文】敵近而靜者,恃其險也; 遠而挑戰者,欲人之進也; 其所居易者,利也; 衆樹動者,來也; 衆草多障者,疑也; 鳥起者,伏也; 獸駭者,覆也; 塵高而銳者,車來也; 卑而廣者,徒來也; 散而條達者,樵采也; 少而往來者,營軍也;
【譯文】、敵人離我狠近而安靜的,是依仗它占領險要地形;敵人離我狠遠但挑戰不休,是想誘我前進;敵人之所以駐紮在平坦地方,是因爲對它有某種好處。許多樹木搖動,是敵人隱蔽前來;草叢中有許多遮障物,是敵人布下的疑陣;群鳥驚飛,是下面有伏兵;野獸駭奔,是敵人大舉突襲;塵土高而尖,是敵人戰車駛來;塵土低而寬廣,是敵人的步兵開來;塵土疏散飛揚,是敵人正在拽柴而走;塵土少而時起時落;是敵人正在紮營。
【原文】辭卑而益備者,進也; 辭強而進驅者,退也; 輕車先出居其側者,陳也; 無約而請和者,謀也; 奔走而陳兵者,期也; 半進半退者,誘也;
【譯文】敵人使者措辭謙卑卻又在加緊戰備的,是准備進攻;措辭強硬而軍隊又做出前進姿
孙子兵法
態的,是准備撤退;輕車先出動,部署在兩翼的,是在布列陣勢;敵人尚未受挫而來講和的,是另有陰謀;敵人急速奔跑並排並列陣的,是企圖約期同我決戰;敵人半進半退的,是企圖引誘我軍。
【原文】杖而立者,饑也; 汲而先飲者,渴也; 見利而不進者,勞也; 鳥集者,虛也; 夜呼者,恐也; 軍擾者,將不重也; 旌旗動者,亂也; 吏怒者,倦也;殺馬肉食者,軍無糧也; 懸缸不返其舍者,窮寇也; 諄諄翕翕,徐與人言者,失衆也; 數賞者,窘也; 數罰者,困也; 先暴而後畏其衆者,不精之至也;來委謝者,欲休息也。 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謹察之。
【譯文】抵兵倚著兵器而站立的,是饑餓的表現;供水兵打水自己先飲的,是幹渴的表現;敵人見利而不進兵爭奪的,是疲勞的表現;敵人營寨上聚集鳥雀的,下面是空營;敵人夜間驚叫的,是恐慌的表現;敵營驚擾紛亂的,是敵將沒有威嚴的表現;旌旗搖動不整齊的,是敵人隊伍已經混亂。敵人軍官易怒的,是全軍疲倦的表現;用糧食餵馬,殺馬吃肉,收拾起汲水器具,部隊不返營房的,是要拼死的窮寇;低聲下氣同部下講話的,是敵將失去人心;不斷犒賞士卒的,是敵軍沒有辦法;不斷懲罰部屬的,是敵人處境困難;先粗暴然後又害怕部下的,是最不精明的將領;派來使者送禮言好的,是敵人想休兵息戰;敵人逞怒同我對陣,但久不交鋒又不撤退的,必須謹慎地觀察他的企圖。
【原文】兵非貴益多也,惟無武進,足以並力、料敵、取人而已。夫惟無慮而易敵者,必擒于人。卒未親而罰之,則不服,不服則難用。卒已親附而罰不行,則不可用。故合之以文,齊之以武,是謂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則民服;令素不行以教其民,則民不服。令素行者,與衆相得也。
【譯文】打仗不在于兵力越多越好,只要不輕敵冒進,並集中兵力、判明敵情,取得部下的信任和支持,也就足夠了。那種既無深謀遠慮而又輕敵的人,必定會被敵人俘虜。士卒還沒有親近依附就執行懲罰,那麽他們會不服,不服就狠難使用。士卒已經親近依附,如果不執行軍紀軍法,也不能用來作戰。所以,要用懷柔寬仁使他們思想統一,用軍紀軍法使他們行動一致,這樣就必能取得部下的敬畏和擁戴。平素嚴格貫徹命令,管教士卒,士卒就能養成服從的習慣;平素從來不嚴格貫徹命令,管教士卒,士卒就會養成不服從的習慣。平時命令能貫徹執行的,表明將帥同士卒之間相處融洽。
十、地形篇
原文: 【地形第十】
【原文】孫子曰:地形有通者、有挂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險者、有遠者。我可以往,彼可以來,曰通。通形者,先居高陽,利糧道,以戰則利。可以往,難以返,曰挂。挂形者,敵無備,出而勝之,敵若有備,出而不勝,難以返,不利。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曰支。支形者,敵雖利我,我無出也,引而去之,令敵半出而擊之利。隘形者,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敵。若敵先居之,盈而勿從,不盈而從之。險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陽以待敵;若敵先居之,引而去之,勿從也。遠形者,勢均難以挑戰,戰而不利。凡此六者,地之道也,將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譯文】孫子說:地形有“通”、“挂”、“支”、“隘”、“險”、“遠”等六種。凡是我們可以去,敵人也可以來的地域,叫做“通”;在“通”形地域上,應搶先占開闊向陽的高地,保持糧道暢通,這樣作戰就有利。凡是可以前進,難以返回的地域,稱作“挂”;在挂形的地域上,假如敵人沒有防備,我們就能突擊取勝。假如敵人有防備,出擊又不能取勝,而且難以回師,這就不利了。凡是我軍出擊不利,敵人出擊不利的地域叫做“支”。在“支”形地域上,敵人雖然以利相誘,我們也不要出擊,而應該率軍假裝退卻,誘使敵人出擊一半時再回師反擊,這樣就有利。在“隘”形地域上,我們應該搶先占領,並用重兵封鎖隘口,以等待敵人的到來;如果敵人已先占據了隘口,並用重兵把守,我們就不要去進攻;如果敵
孙子兵法
人沒有用重兵據守隘口,那麽就可以進攻。在“險”形地域上,如果我軍先敵占領,就必須控制開闊向陽的高地,以等待敵人來犯;如果敵人先我占領,就應該率軍撤離,不要去攻打它。在“遠”形地域上,敵我雙方地勢均同,就不宜去挑戰,勉強求戰,狠是不利。以上六點,是利用地形的原則。這是將帥的重大責任所在,不可不認真考察研究。
【原文】凡兵有走者、有馳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亂者、有北者。凡此六者,非天地之災,將之過也。夫勢均,以一擊十,曰走;卒強吏弱,曰馳;吏強卒弱,曰陷;大吏怒而不服,遇敵怼而自戰,將不知其能,曰崩;將弱不嚴,教道不明,吏卒無常,陳兵縱橫,曰亂;將不能料敵,以少合衆,以弱擊強,兵無選鋒,曰北。凡此六者,敗之道也,將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譯文】軍隊打敗仗有“走”、“馳”、“陷”、“崩”、“亂”、“北”六種情況。這六種情況的發生,不是天時地理的災害,而是將帥自身的過錯。地勢均同的情況下,以一擊十而導致失敗的,叫做“走”。士卒強捍,軍官懦弱而造成失敗的,叫做“馳”。將帥強悍,士卒儒弱而失敗的,叫做“陷”。偏將怨仇不服從指揮,遇到敵人擅自出戰,主將又不了解他們能力,因而失敗的,叫做“崩”。將帥懦弱缺乏威嚴,治軍沒有章法,官兵關系混亂緊張,列兵布陣雜亂無常,因此而致敗的,叫做“亂”。將帥不能正確判斷敵情,以少擊衆,以弱擊強,作戰又沒有精銳先鋒部隊,因而落敗的,叫做“北”。以上六種情況,均是導致失敗的原因。這是將帥的重大責任之所在,是不可不認真考察研究的。
【原文】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敵制勝,計險隘遠近,上將之道也。知此而用戰者必勝,不知此而用戰者必敗。故戰道必勝,主曰無戰,必戰可也;戰道不勝,主曰必戰,無戰可也。故進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而利于主,國之寶也。
【譯文】地形是用兵打仗的輔助條件。正確判斷敵情,考察地形險易,計算道路遠近,這是高明的將領必須掌握的方法,懂得這些道理去指揮作戰的,必定能夠勝利;不了解這些道理去指揮作戰的,必定失敗。所以,根據分析有必勝把握的,即使國君主張不打,堅持打也是可以的;根據分析沒有必勝把握的,即使國君主張打,不打也是可以的。所以,戰不謀求勝利的名聲,退不回避失利的罪責,只求保全百姓,符合國君利益,這樣的將帥,才是國家的寶貴財富。
【原文】視卒如嬰兒,故可以與之赴深溪;視卒如愛子,故可與之俱死。厚而不能使,愛而不能令,亂而不能治,譬若驕子,不可用也。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敵之不可擊,勝之半也;知敵之可擊,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擊,勝之半也;知敵之可擊,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戰,勝之半也。故知兵者,動而不迷,舉而不窮。
【譯文】對待士卒象對待嬰兒,士卒就可以同他共患難:對待士卒象對待自己的兒子,士卒就可以跟他同生共死。如果對士卒厚待卻不能使用,溺愛卻不能指揮,違法而不能懲治,那就如同驕慣了的子女,是不可以用來同敵作戰的。只了解自己的部隊可以打,而不了解敵人不可打,取勝的可能只有一半;只了解敵人可以打,而不了解自己的部隊不可以打,取勝的可能也只有一半。知道敵人可以打,也知道自己的部隊能打,但是不了解地形不利于作戰,取勝的可能性仍然只有一半。所以,懂得用兵的人,他行動起來不會迷惑,他的戰術變化無窮。
【原文】故曰:知彼知己,勝乃不殆;知天知地,勝乃可全。
【譯文】所以說:知彼知己,勝乃不殆;知天知地,勝乃可全。
十一、九地篇
【原文】孫子曰: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輕地,有爭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圮地,有圍地,有死地。諸侯自戰其地,爲散地。入人之地而不深者,爲輕地。我得則利,彼得亦利者,爲爭地。我可以往,彼可以來者,爲交地。諸侯之地三屬,先至而得天下之衆者,爲衢地。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爲重地。行山林、險阻、沮澤,凡難行之道者,爲圮地。
孙子兵法
所由入者隘,所從歸者迂,彼寡可以擊吾之衆者,爲圍地。疾戰則存,不疾戰則亡者,爲死地。是故散地則無戰,輕地則無止,爭地則無攻,交地則無絕,衢地則合交,重地則掠,圮地則行,圍地則謀,死地則戰。
【譯文】孫子說:根據用兵的原則,戰地有散地、輕地、爭地、交地、衢地、重地、圮地、圍地、死地等多種。諸侯在自己領地內作戰,這種戰地稱爲散地。進入敵境不遠的戰地,稱爲輕地。我先占領于我有利,敵先占領于敵有利,此爲爭地。我可以前往,敵人也可以進來,此爲交地。多國交界,先得到便容易取得天下支持的,爲衢地。入敵境縱深,穿過敵境許多城邑的地方,稱爲重地。山森、險阻、沼澤等大凡難行的地方,稱爲圮地。進入的道路狹隘,回歸的道路迂遠,敵人以少數兵力便可抗擊我大部隊的地方,稱爲圍地。迅速奮戰便可生存,不迅速奮戰就會滅亡的爲死地。因而,在散地不宜交戰;在輕地不要停留;在爭地,敵若占據,不可進攻;在衢地則注意結交諸侯;在重地,則掠取資糧;在圮地則迅速通過;在圍地則巧設計謀;在死地則殊死奮戰。
【原文】 所謂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敵人前後不相及,衆寡不相恃,貴賤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離而不集,兵合而不齊。合于利而動,不合于利而止。敢問:敵衆整而將來,待之若何?曰:先奪其所愛,則聽矣。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譯文】 通常人們稱贊的古代善于用兵的人,能使敵人前後不相連續,大部隊與小部隊無法相依恃,官與兵無法相救援,上下級無法相統屬,士卒離散而不能集合,即使集合也無法統一行動。符合自己的利益就立即行動,不符合自己利益就停止行動。或許有人問:“敵軍甚衆,且又整肅,將向我進攻,我該如何對付它?”回答是:先幹掉敵人所珍愛所依恃的方面,那麽,敵人就被動屈從了。用兵的情理是以神速爲主,乘敵人措手不及的時機,經由敵人料想不到的道路,攻擊敵人未加戒備的地方。
【原文】 凡爲客之道,深入則專,主人不克;掠于饒野,三軍足食;謹養而勿勞,並氣積力;運兵計謀,爲不可測。投之無所往,死且不北,死焉不得,士人盡力。兵士甚陷則不懼;無所往則固,深入則拘,不得已則鬥。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不求而得,不約而親,不令而信,禁祥去疑,至死無所之。吾士無余財,非惡貨也;無余命,非惡壽也。令發之日,士卒坐者涕沾襟,偃臥者涕交頤。投之無所往者,諸、刿之勇也。
【譯文】 大凡進入敵國境內作戰的一般規律是:深入敵人腹地,士卒們心志專一,敵人不能戰勝我;掠奪敵人富饒的鄉野,三軍的糧食給養就充足了;認真養練部隊,不使他們疲勞,鼓舞士氣,積聚力量;部署兵力,設計謀略,要使敵無法測知我方虛實、意圖;把士卒置于無路可走的境地,至死也不會敗退,死都不怕,士卒自然人人盡力作戰。士卒真正深陷危亡之境就無所畏懼;無路可走時反而軍心穩固;入敵境縱深之地,士卒自然依附而不敢渙散;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必然會拼死戰鬥。因而,在這種情況下,軍隊不用整治,也會加強戒備;不用征求,下情自然上達;不用約束,也能親和互助;不用申令也能遵紀守法;迷信活動自然停止,士兵也不再疑慮,至死也不會逃逸。士卒們不留多余的財物 ,不是他們厭惡財物;士卒們不顧生命危險,不是他們不想活命。作戰命令發布的時候,士卒們坐著的淚濕衣襟,仰臥的淚流滿面,一旦把他們置于無路可走的境地時,便都有專諸、曹刿一般的勇敢了。
【原文】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擊其首則尾至,擊其尾則首至,擊其中則首尾俱至。敢問:兵可使如率然乎?曰:可。夫吳人與越人相惡也,當其同舟而濟,遇風,其相救也如左右手。是故方馬埋輪,未足恃也;齊勇若一,政之道也;剛柔皆得,地之理也。故善用兵者,攜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
【譯文】 善于用兵的人,他指揮的部隊就如“率然”一樣。“率然”,是常山的一種蛇。擊它的頭部,它的尾部彈過來救應,擊它的尾部,它的頭部彈過來救應,擊它的腰部,它的頭尾一齊彈過來救應。或問:軍隊可指揮得像率然一樣嗎?回答是 可以。吳人與越人是相
孙子兵法
互仇視的,當他們同船過渡突遇大風時,他們相互救助起來如同左右手。因此,縛馬埋輪,是不足以倚恃的穩定軍陣的辦法;三軍嚴整、勇敢如一人,靠的是治軍有方;勇敢的人和怯弱的人都得以發揮其戰鬥力,靠的是巧妙地運用地形。古代善于用兵的人,能使部隊攜手如同一個人一樣服從指揮,是將部隊置于不得已的情況下形成的。
【原文】 將軍之事:靜以幽,正以治。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無知。易其事,革其謀,使人無識;易其居,迂其途,使人不得慮。帥與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帥與之深入諸侯之地而發其機,焚舟破釜,若驅群羊,驅而往,驅而來,莫知所之。聚三軍之衆,投之于險,此謂將軍之事也。九地之變,屈伸之利,人情之理,不可不察。
【譯文】 統帥軍隊這種事,要沈著鎮靜而幽密深邃,公平嚴正而整肅有方,能蒙蔽士卒的耳目,使他們無知。常改變所行之事,常變更所設之謀,使人無法識破用意;駐紮常變地方,行軍常迂回繞道,使人無法捉摸真實意圖。將帥給部隊下達戰鬥命令,像登高抽去梯子一樣,使士卒有進無退;將帥與士卒深入諸侯重地,捕捉戰機,發起攻勢,焚舟毀橋,砸爛鍋竈,像驅趕群羊一樣,趕過去,趕過來,沒有誰明白到底要到哪裏去。聚集三軍之衆,將他們置于危險的境地,這就是領兵作戰的職責。各種地形的靈活運用,攻守進退的利害關系,士卒在不同環境中的心理變化規律,不能不認真加以考察。
【原文】 凡爲客之道:深入則專,淺則散。去國越境而師者,絕地也;四達者,衢地也;入深者,重地也;入淺者,輕地也;背固前隘者,圍地也;無所往者,死地也。是故散地,吾將一其志;輕地,吾將使之屬;爭地,吾將趨其後;交地,吾將謹其守;衢地,吾將固其結;重地,吾將繼其食;圮地,吾將進其途;圍地,吾將塞其阙;死地,吾將示之以不活。故兵之情:圍則禦,不得已則鬥,過則從。
【譯文】 大凡進入敵國作戰的規律是:進入敵境越深,軍心越專一 越淺,士卒越容易離散。離開本土穿越邊境去敵國作戰的地方,稱爲絕地 四通八達的戰地爲衢地 進入敵境縱深的地方叫重地;進入敵境不遠的地方叫輕地 背靠險固前路狹窄的地方叫圍地 無路可走的地方叫死地。因此,在散地,我將狠好地統一士卒心志,在輕地,我將注意使部隊保持連續 遇爭地,我將緊緊地從後驅趕部隊快速前進 在交地,我就要謹慎地加強防守 在衢地,我將鞏固與加強同諸侯國的聯系;在重地,我將注意保證軍需糧饷的不斷供應;在圮地,我將率部迅速通過;在圍地,我將堵住可逃生的缺口;在死地,我將向士卒表示必死的決心。士兵的心理變化規律是:被包圍就會合力抵禦,不得已時就會殊死奮戰,陷于深重危難境地就非常聽從指揮。
【原文】 是故不知諸侯之謀者,不能預交;不知山林、險阻、沮澤之形者,不能行軍;不用鄉導者,不能得地利。四五者,不知一,非霸王之兵也。夫霸王之兵,伐大國,則其衆不得聚;威加于敵,則其交不得合。是故不爭天下之交,不養天下之權,信己之私,威加于敵,故其城可拔,其國可隳。施無法之賞,懸無政之令,犯三軍之衆,若使一人。犯之以事,勿告以言;犯之以利,勿告以害。投之亡地然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夫衆陷于害,然後能爲勝敗。故爲兵之事,在于順詳敵之意,並敵一向,千裏殺將,此謂巧能成事者也。
【譯文】 不清楚各諸侯國企圖的人,不能參與外交,不熟悉山林、險阻、沼澤等地形及其運用原則的人,不能領軍作戰;不用向導的人,得不到有利的地形,類似這四五個方面的事,有一個方面不知道,就不能算霸王的軍隊。所謂霸王的軍隊,攻伐大國,迅猛得使敵國無法及時調動民衆與集結軍隊;兵威指向敵人,那麽敵人的外交就無法成功。因而,不必爭著與任何國家結交,也不隨便培植他國的權威,多多施恩于自己的民衆、士卒,把兵刃指向敵國,那麽,敵國城池可拔,國都可毀。實行破格的獎賞,頒發非常的政令,驅使三軍部隊像使喚一個人一樣。授以任務,不說明意圖;告訴他有利的條件,不告訴他危險的一面。把士卒投入危亡境地,士卒才會拼死奮戰獲得生存,士卒陷于死地,必然舍命奮戰以求生。兵士們陷入危險境地,才能主動地奮力奪取勝利。領兵作戰這種事,就在于假裝順著敵人的意圖,我
孙子兵法
則集中精銳兵力指向敵人一處,哪怕奔襲千裏也可斬殺敵將,這便是通常說的機智能成就大事。
【原文】 是故政舉之日,夷關折符,無通其使,厲于廊廟之上,以誅其事。敵人開阖,必亟入之。先其所愛,微與之期。踐墨隨敵,以決戰事。是故始如處女,敵人開戶,後如脫兔,敵不及拒。
【譯文】 決定實施戰爭的時候,就封鎖關口,廢除通行憑證,停止與敵國的使節往來。在廟堂上反複研討,制定戰爭計劃。敵人出現可乘之隙,一定馬上攻入,首先奪取敵人所心愛的部位,不要與敵約期決戰。執行作戰計劃一定要隨敵情變化而靈活處置,來爭取戰爭的勝利。因而,開始要像處女一般沈靜,使敵人放松戒備;然後突然發動攻擊,如同脫逃的兔子一般敏捷,使敵人來不及抗拒 。
十二、火攻篇
【原文】 孫子曰:凡火攻有五:一曰火人,二曰火積,三曰火辎,四曰火庫,五曰火隊。行火必有因,煙火必素具,發火有時,起火有日。時者,天之燥也;日者,月在箕、壁、翼、轸也。凡此四宿者,起風之日也。
【譯文】 孫子說:火攻有五種,一是焚敵營柵人馬,二是焚敵“委積”,三是焚敵辎重,四是焚敵武庫,五是焚敵交通要道設施。實施火攻需具備一定條件,點火器材必須平日准備好。發動火攻要依據一定天時,具體點火要有恰當日子。所謂天時,指氣候幹燥的時期;所謂恰當的日子,就是月亮運行到箕、壁、翼、轸四星所在位置的日子。大凡月亮運行到這四個星宿的日子,都是風起的日子。
【原文】 凡火攻,必因五火之變而應之。火發于內,則早應之于外。火發兵靜者,待而勿攻;極其火力,可從而從之,不可從而止。火可發于外,無待于內,以時發之。火發上風,無攻下風。晝風久,夜風止。凡軍必知有五火之變,以數守之。
【譯文】 大凡火攻,一定根據五種火攻所引起的情況變化采取相應的策應措施。從敵方內部放火,則早派兵在外策應。火已燒起敵兵仍鎮靜的,要等待觀察,不要急于進攻;待到火勢最旺時,可進攻就進攻,不可進攻就停止。火也可從外施放,不必等待內應,按准確的時機發火就行。火施放在上風,不要從下風進攻。白天發火以兵從攻,晚上發火不要從攻。大凡領導作戰一定要熟悉五種火攻所引起的情況變化,並根據火攻應循遺的自然規律緊緊把握住火攻的時機。
【原文】 故以火佐攻者明,以水佐攻者強。水可以絕,不可以奪。
【譯文】 用火來輔助進攻者高明,以水來輔助進攻者強大。水可以阻隔敵人,但不如火攻那樣直接剝奪敵軍實力。
【原文】 夫戰勝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曰費留。故曰:明主慮之,良將修之。非利不動,非得不用,非危不戰。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愠而致戰。合于利而動,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複喜,愠可以複悅,亡國不可以複存,死者不可以複生。故明君慎之,良將警之,此安國全軍之道也。
【譯文】 仗打勝了,城攻取了,但不能因之建立功業、鞏固政權,那是危險的,這叫白費力氣。因此說,英明的君主應該狠好考慮這個問題,賢良的將帥應該認真研究這個問題。不是于國有利就不要采取軍事行動,沒有必勝的把握就不要用兵,不是處于危險境地不要交戰。君主不可因爲一時憤怒而發動戰爭,將領也不能因爲一時惱火而命令作戰。合于國家長遠利益就行動,不合符國家長遠利益就停止。憤怒可以轉化爲高興,惱火可以轉化爲喜悅,但滅亡了的國家卻不可再存在,死掉人也不可能再活過來。因而,明智的君主應慎重地對待這個問題,優良的將帥應該警惕這個問題,這是安定國家保全軍隊的根本原則啊!
本篇的要點在于修,即修功,鞏固勝果,把敵人的力量吸收到自己內部,人員,武器,物資
孙子兵法
等,來增強自己的力量。
孫子重利的原則在此篇得到完全體現。合于利則動,不合于利則止。只有在合于利益的情況下,才可以采取行動。世俗之人則恰恰相反,以性格、情緒、恩怨......爲行動的一時動因。結果逞一時之快,得來的只是利益的損失,陷入更惱火、更後悔的境地。
不能簡單地把利看作錢、財富,它有更廣泛的含義。比如主動權、士氣、人心、信譽、威懾等。
開戰前,不應立即考慮如何打勝仗,而要考慮此仗的結果是否對己有利。如果是,才可以集中精力考慮如何取勝;如果否,應該堅決地避免戰鬥的發生。
十三、用間篇
【原文】 孫子曰:凡興師十萬,出征千裏,百姓之費,公家之奉,日費千金;內外騷動,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萬家。相守數年,以爭一日之勝,而愛爵祿百金,不知敵之情者,不仁之至也,非人之將也,非主之佐也,非勝之主也。故明君賢將,所以動而勝人,成功出于衆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驗于度,必取于人,知敵之情者也。
【譯文】 孫子說:大凡出兵十萬,出征千裏,百姓的耗費、公家的開支,每日耗資千金;國家內外動蕩,人們疲憊地奔波于道路,不能安心從事耕作的達七十萬家。相持數年來爭奪一朝的勝利,卻因吝啬爵祿金銀,不願使用間諜,以至不知敵方情實的人,是不懂仁愛到了極點啊!這種人,不配爲軍中統帥,不配爲君主的輔臣,也不是勝利的把握者。英明的君主、賢能的將帥,之所以動辄就能戰勝敵人,成功高于一般的人,就在于他們事先了解敵情。要事先了解敵情,不可從鬼神取得,不可從往事中去類比,也不能用度數去應驗,一定只能從人的口中得知,這種人,就是了解敵情的人。
【原文】 故用間有五:有因間,有內間,有反間,有死間,有生間。五間俱起,莫知其道,是謂神紀,人君之寶也。因間者,因其鄉人而用之。內間者,因其官人而用之。反間者,因其敵間而用之。死間者,爲诳事于外,令吾間知之,而傳于敵間也。生間者,反報也。
【譯文】 使用間諜有五種:有因間、有內間、有反間、有死間、有生間。五種間諜一齊使用,沒有誰能知道其中奧秘,這便可稱爲一條神妙的綱紀,是國君的法寶。所謂因間,就是利用敵國鄉人爲間諜;所謂內間,就是利用敵國朝內官員做間諜;所謂反間,就是利用敵方派來的間諜,使之反過來爲我效力;所謂死間,就是故意在外散布假情況,讓我方間諜明白並有意識傳給敵間;所謂生間,就是能親自回來報告敵情的間諜。
【原文】 故三軍之事,莫親于間,賞莫厚于間,事莫密于間。非聖智不能用間,非仁義不能使間,非微妙不能得間之實。微哉!微哉!無所不用間也。間事未發,而先聞者,間與所告者皆死。
【譯文】 軍中的親信,沒有比間諜更親密的了;軍中的獎賞,沒有比對間諜的獎賞更豐厚的了;軍中的機密事務,沒有比用間更爲機密的了。不是英明睿智的人不能任用間諜;沒有仁義的德行不足以驅使間諜,沒有精微神妙的分析判斷能力不能得到真實的情報。微妙啊,微妙啊,無處不用間諜。用間所謀之事未行卻先被人知道,間諜以及他所告訴的人都要被處死。
【原文】 凡軍之所欲擊,城之所欲攻,人之所欲殺,必先知其守將、左右、谒者、門者、舍人之姓名,令吾間必索知之,必索敵人之間來間我者,因而利之,導而舍之,故反間可得而用也;因是而知之,故鄉間、內間可得而使也;因是而知之,故死間爲诳事,可使告敵;因是而知之,故生間可使如期。五間之事,主必知之,知之必在于反間,故反間不可不厚也。
【譯文】 凡是要攻擊某敵軍,奪取某城邑,斬殺敵方某重要人員,一定要事先了解敵方主管將帥、左右親信、傳達報告的官員、守門的官吏、門客幕僚諸人的姓名,命令我方間諜一定查探清楚。一定要查出敵方派來的間諜,獲得後以重金收買,誘導他爲我所用,這樣,反
孙子兵法
間就可以得到使用了。從反間了解到情況,就能從敵方找到恰當人選,鄉間、內間就可得到使用了。從反間那裏了解了情況,死間就可散布假情報,並可讓他告訴敵人;由于從反間了解了情況,避開了危險,生間就可如期回報。五種間諜的情況,主君必須掌握,掌握這些情況的關鍵在于反間。所以反間的待遇不能不特別優厚。
【原文】 昔殷之興也,伊摯在夏;周之興也,呂牙在殷。故惟明君賢將,能以上智爲間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軍之所恃而動也。
【譯文】 從前,殷代興起之際,伊摯在夏當間諜;周代興起之時,姜子牙在殷搜集情報。因此,明君賢將中,能夠以狠有智謀的人做間諜,必定成就大功。這是軍事的要點,是軍隊行動的依靠。
本篇的要點在于:微。即沒有哪個地方不用到間諜,沒有哪個間諜不是微妙的。
《反不正當競爭法》《公司法》等法律明令禁止竊取其他公司的商業機密。必須通過狠多合法的、巧妙的途徑獲取各種情報。競爭對手的雇員、前雇員,現任官員、前任官員,對 手的客戶、合作夥伴,對手的公開資料、內部資料,甚至對手的垃圾,都是信息的來源,一定要善于發掘。用間,是一把雙刃劍。美國前總統尼可松因爲竊聽競爭對手的競選籌劃,被暴光後,直接導致自己下台,導演了水門事件醜劇。群英會蔣幹中計,留下千古笑柄。日本人善于學習他國技術,可謂善間。中國也不會再上演同樣的熱烈歡迎國際友人參觀我廠的商業悲劇了。
微哉,非智者不能用間!
正在阅读:
孙子兵法全文译文107-17
美的瞬间作文200字02-04
高等院校研究生综合英语系列教材_综合教程(上)课文翻译08-20
哈尔滨工程大学考博英语题型分析08-18
记一个高尚的人作文450字07-05
判断题附答案01-13
那条温暖的路作文600字06-21
DSC200F3+Introcooler70+LN2操作规程04-13
工程材料及成型技术 复习要点及答案04-19
- 教学能力大赛决赛获奖-教学实施报告-(完整图文版)
- 互联网+数据中心行业分析报告
- 2017上海杨浦区高三一模数学试题及答案
- 招商部差旅接待管理制度(4-25)
- 学生游玩安全注意事项
- 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文档模板供参考)
- 叉车门架有限元分析及系统设计
- 2014帮助残疾人志愿者服务情况记录
- 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 中国食物成分表2020年最新权威完整改进版
- 推动国土资源领域生态文明建设
- 给水管道冲洗和消毒记录
- 计算机软件专业自我评价
- 高中数学必修1-5知识点归纳
- 2018-2022年中国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产业深度分析及发展前景研究报告发展趋势(目录)
- 生产车间巡查制度
- 2018版中国光热发电行业深度研究报告目录
- (通用)2019年中考数学总复习 第一章 第四节 数的开方与二次根式课件
-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4课说数课件粤教版
- 上市新药Lumateperone(卢美哌隆)合成检索总结报告
- 孙子兵法
- 译文
- 全文
- 化学:4.4《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同步练习(新人教版选修4)
- 中介服务收费管理办法
- 物流公司生产管理部工作手册
- 对斜弯梁桥设计中问题的分析探讨
- 半导体制冷应用前景论文
- 天津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第四编
- 小说阅读(一)——人物形象(教师版)
- 2008年中国移动网络质量现场测试规范V2
-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综合练习1
- 小学语文班主任教育案例
- 公益调查问卷--1.2
- 立体几何中的转化策略
- (I)5S检查评分表(仓库部1
- 高中数学数学必修四第一章三角函数单元测试题
- 第2讲 直角三角形边角关系的应用
- 作文:最好的礼物
- 申论万能模板之申论万能结尾句
- TACACS+与RADIUS的比较
- 二年级下册语文看拼音写汉字(田字格)
- 对于学习化学教学论必要性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