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献学大纲

更新时间:2024-01-30 09:53: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历史文献学概论大纲 历 史 文 献 学 概 论 一、指导思想、教学目的及要求

历史文献学教学是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科学地、系统地阐述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基本内容及其发展规律。通过教学,要使学生在掌握中国历史文献学基本内容的基础上,了解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基本框架、整体结构体系和历史文献学发展的基本线索,并能初步展开有关历史文献学的研究方法。 通过课堂教学和各种辅助教学手段使学生在查阅和使用历史文献、收集历史资料、撰写历史论文、考察报告等方面得到训练,并初步掌握历史文献研究的一些基本方法和手段。 二、学时分配和教学环节的安排

历史文献学课程为学期课,总课时为40课时。其中课堂教学每周2课时,20周,共计40课时。期末复习考试占2周。 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运用启发式、讨论式,努力采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为了加强对学生能力的训练,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当安排课堂讨论和布臵书面作业,有计划地安排教学参观和社会考察;并通过课外辅导和答疑,指导学生学习,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反馈教学效果。

自学、作业、讨论及课堂提问等教学环节计入学生平时成绩。平时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30%,期中、期末考试成绩占70%。

********************************************** 第一讲 方 法 论 一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对历史文献学正名,以及对历史文献学研究范畴的讲解,使学生了解历史文献学的重要地位, 对如何展开历史文献学研究有一初步印象。从学生接触历史文献学之初,就有意识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为学生创新意识的树立引路。 二 大纲细目

20世纪历史文献学发展大势 一 ,历史文献:双层特殊产品

(1)历史文献本身发展丰富了文献的内容。

(2)历史文献本身发展影响了历史文献学本身研究内容。 如雕版印刷盛行影响了历史文献学,使其繁盛。 如今学界现象:文献研究与书的研究分割——应结合。 二, 为历史文献学正名

关于历史文献学,有辅助学科之说。

孔子?正名?:?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论语?子路》)《论语》言卫国国君欲叫孔子主政,孔子却要正名。子路认为对一个小国,没有必要。孔子认为子路粗俗?野哉,由也?。故我们也要为历史文献学正名。 三, 如何开展研究

(一)历史文献学史研究的内容

(1)中国历史文献学的产生、研究和整理概况 (2)总结历史文献学家的经验、成果

(3)基本联系、规律,为当代历史文献学提供借鉴 (4)在此基础上认识到此与社会环境的紧密联系

《管子》言?仓廪实而知礼节?,如果研究书的价值必然与经济相联系,故我们应开拓视野。

历史文献学史与经学史、语言、政治等紧密联系 应加强与社会史、文化史、学术史等的联系研究 特点,断限问题:对典籍的整理研究,可一直延伸至今 古典文献终结于1919年,但其研究可至今

特点:a.研究历史文献学的整理与研究;对象:中国历史文献学 b.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有关 c.与学术风气密切相关 e.研究范围广泛

f.通贯古今,系统性,借鉴性 四,如何开创新局面

《大学》?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朱熹?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活水泉眼来? (一)什么叫创新

1.原始创新性:提出前人没有的理论;累积的创造性:补充前人的观点

2.?凡论文必须有新发现、新解释方对人有用?(陈垣《史学论

文集》p628)

3. 新理论体系、新学科体系,多种解释(陈垣《校勘学释例》把前此校勘学上升到了新的理论解释)随社会价值的变化,解释亦不同。

4.自己的特色。陈垣的考据+白寿彝的理论 (二)如何发挥

1.对传统历史文献学史作深入开掘.如出版史,目录学史,断代文献学史

2.集中力量探讨跨学科研究.如社会史+文化史→研究藏书史 五,课堂讨论

现今治史风尚?(①经世致用②考据③社会学) 预习作业:

1.文献载体材料的演变(具体过程从简),如何研究(研究材料发展过程等)?

2.图书的生产应研究哪些方面?

谨严的图书分类有明学与存书两大功用。宋代郑樵:?学之不专,为书之不明;书之不明者,为类例之不分。有专门之书,则有专门之学;则有世守之书。人守其学,学守其书,书守其类。人有存没而学不息,世有变故而书不亡。? 六、参考文献

白寿彝《史学概论》,西宁:宁夏人民1983年版 黄永年《古籍整理概论》,西安:陕西人民1985年版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 第二讲 序 言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对历史、历史文献学史及相关概念的讲述,使学生了解历史文献学的概貌,确立历史文献学观。 二、大纲细目

(一) 历史、历史文献学及历史文献学史

1.历史:广义——是指一切事物以往的运动发展过程。 狭义——一般是指人类史,即人类社会以往的运动发展过程。 史料: 就是前人留下而为我们今日所见,并能为我们研究历史问题提供依据的痕迹。一般来说,可分为史迹遗存与历史文献两类。 王国维二重证据法:地下文物与传世文献 2.文、献、文献 3.文献研究的历史源流 4.历史文献学与古典文献学 5.历史文献学与历史文献学史

6.如何看待历史文献学思想与相关学科思想的交叉重合 (三)历史文献资料与历史文献学

思考题:

历史、历史文献学、历史文献学史、古典文献学、史料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吴枫《中国古典文献学》,济南:齐鲁书社1982年版

陈高华、陈智超《中国古代史料学》,北京:北京出版社1983年版

张舜徽选编《文献学论著辑要》,西安:陕西人民1985年版 荣孟源《史料和历史科学》,北京:人民1987年版

张家璠等编《中国历史文献学》,桂林:广西师范大学1989年版 王欣夫《王欣夫说文献学》,上海:上海古籍2000年版 郑鹤声、郑鹤春《中国文献学概要》,上海:上海古籍2001年版 张舜徽《中国文献学》,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版 ********************************************** 第三讲 历史文献学与传统文化 一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对历史文献学正名,以及对历史文献学研究范畴的讲解,使学生了解历史文献学的重要地位, 对如何展开历史文献学研究有一初步印象。从学生接触历史文献学之初,就有意识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为学生创新意识的树立引路。 二 大纲细目

传统文化与文献的关系:

1,?信而好古,述而不作?(孔子),?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立言最次,似乎容易,却实为最难,能立言者必有德,立了言传之后世,必然有功。

2,修史传统。历代盛世修典之例,所谓?大混一之时,必有大一统之制作? ,此所谓盛世修书。如《四库全书》之纂修。 3,促使文献繁荣

不过,传统在繁荣文献的同时,也使文献不免瑕疵。为遵古敬宗而作伪避讳等。 史学传统与历史典籍 课后思考:

传统文化与历史文献学的关系 参考文献:

(清)章学诚著、叶瑛校注《文史通义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版

张舜徽选编《文献学论著辑要》,西安:陕西人民1985年版 (清)皮锡瑞《经学历史》,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 周少川《藏书与文化——古代私家藏书文化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陈登原《古今典籍聚散考》,上海:上海书店1983年版

**********************************************

第四讲 文献的聚散

教学目的:了解书籍聚散特点,认知藏书的不易,珍惜书籍,珍视传统 大纲细目:

一 文献的聚散与政治之关系 二 文献之厄

三 文献聚散的文化蕴涵 课后思考:

文献聚散与政治的关系

参考书目:

王重民编《办理四库全书档案》,北京:国立北平图书馆1934年铅印本

陈登原《古今典籍聚散考》,上海:上海书店1983年版 周少川《藏书与文化》,北京:北京师范大学1999年版

**********************************************

第五、六讲 历史文献学思想研究

教学目的:二十世纪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发展状况,如何进行思想研究,以及就各专题梳理历史文献学思想 大纲细目:

二十世纪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发展 一.需要澄清的几个概念

1.文、文献与古典文献、历史文献 二.历史文献学家的文献学思想 (一)目录学家的文献学思想 (二)藏书家的文献学思想 (三)考据家的文献学思想 三.历史文献学家的文化学术政治观 四.历史文献学思想的发展历程 五.历史文献学思想研究的意义 预习作业: 研究的意义。 参考书目:

白寿彝《白寿彝史学论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1994年版 《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马端临《通考?经籍考》、《四库总目提要》 ********************************************** 第七讲 专题研究

教学目的:如何展开专题研究 重点在史部典籍 一 纪传体史书的研究

徐浩《廿五史论纲》,张大可《纪传体史书论纲》。

王锦贵《纪传体文献研究》展开了一个新的体系。这么写,他是第一次,但需要改进,如?工具篇?是否可为?传播篇?。取点时,可再多取点例子;正史?杂著(把纪传体以外的史书均列入,有凑史书数字之嫌)

杜泽逊《文献学概要》,中华书局2001年版 二 编年体研究

竖写不如横写,横写(从层面上各个角度展开) 1,阶段(《春秋左传》→《汉纪》) 2,从研究方法(如注释)上研究

3,改纂,补编:司马光《通鉴举要例》,《稽古录》

4,改进:如①《左传》←→《春秋》②荀悦③通鉴,以正史记载为经,列传为纬,取志书内容以补,又以追叙,插叙,补叙等等来交代

不妨以改进为题进行解谈。 5,变体:起居,实录 6,编纂方法 7,地位 三 纪事本末

1,善钞书可为史书——梁启超;杨万里《通鉴本末叙》,刘知几?同为一事,分在 ?(《史通》) 2,分析体裁特点:以史为纲,纵向叙述

3,介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史书。如《绎史》《左传纪事本末》《宋

史纪事本末》《元史纪事本末》《辽史纪事本末》《金史纪事本末》《清史纪事本末》等

4,谈体例的演变发展 ①从抄撮他书→如《春秋左传 》《通鉴长篇 》,明陈邦瞻时有变化:抄录了纪传史。如水利方面有治河等,以宋史为主要对象,亦抄录了辽、金专题,这发展阶段漫长,从宋到明末。②广积博采,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张岱《石匮》、谈迁《国榷》,后人认为谷应泰有抄袭张、谈的嫌疑,但非,张、谷应同时着手。 谈死后二年,谷书出,从时间上来不及。 《明史纪事本末》 材料好,史学价值大,标志其体裁走上独立的道路。③结合史实考辨,促成学术研究与之结合,形成独特特点。高士奇《》加五项考证本末:《补逸》《考异》《辨误》《考证》《发明》李《辽史纪事本末》《金史纪事本末》,利用价值很多人尚未注意到:分正文,考异二部分,考异占一半,功夫深,《辽史纪事本末》6,700多种材料,《金史纪事本末》510多种材料,其通过纪事本末展示辽金史的成果。④通过专题性著作,形成研究高潮,如《三藩纪事本末》

特点:突破传统的……侧重一代;形式上自由,多变;篇幅不大→细密化的表现

作用:起到召唤近现代纪事本末召唤专题的作用。

阶段:清前期:文治武功,清后期:外交军事,如《中法兵事本末》等,大约上百种,言形成一个篇纂高潮不过分。 地位:1,历代评价(梁启超评价尤高)

意义:1,创造新史体,增添生力军

2,有些独创,考证性的→可提供新材料(不多) 3,简明概括,介绍历史知识

利用:1,简略,可结合其他史书利用。2,善于发掘独创类、改纂类3,综合演进过程文章少 四 其他史籍研究

按《隋志》或新的史书分类研究

难度大,如地理类,必须有地理知识;传记类,年谱的问题可考虑,年谱也可放在编年体中研究。

典制体研究可考虑,如十通,会要,会典,职官等,相对集中。 综合类,尤其是类书,丛书。如类书的体例,分类,功用都值得探讨。

特殊史籍:佛教史籍,陈垣开了一个头,陈垣以后,专门文章几乎未见,今后可考虑,从现存《汉文大藏经》佛教史书多,大约九种体例:传记类(梁《高僧传》现存最早),纪传类——较早为南宋《释门正统》、《佛祖统计》,编年体《龙心佛教通论》《释门通鉴》,志城体(相当于方志)?天下名山僧占尽?如《清凉寺志》,灯录体(记传法的世家,如唐《宝林传》宋《五灯会元记》,朱熹的《伊洛渊源录》就从灯录体来),经传体(某一类佛经的传述源流,如唐《华严经传记》等),游记类《佛国记》《佛经目录》《综理众经目录》(释道安)为最早但失传,《出三藏记集》现存最早),纲目类,笔记类,类书,文集,音训(陈垣算为史

籍) 预习题:

有哪些对象可以做专学研究? 参考书目:

杜泽逊《文献学概要》,中华书局2001年版

王锦贵《纪传体文献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 第八﹑九讲 目录学研究

教学目的:在对目录学了解的基础上,了解如何进行目录学研究 《敦煌书法艺术》高兴华

你认为你的专学还应该在哪些方面改进? ①本身研究

②对专学的研究有的可以搞,如《目录学史》,甚至可缩小到某个断代研究,范围可以调整。 方法,观点,研究途径

杨绪敏书《辨伪学史》:没谈《总目》的辨伪,没提陈垣 郑良树《续伪书通考》 一,目录学研究

1,目录工作的起源、产生

王重民《中国目录学史论丛》我国目录产生在奴隶社会时期 古旧刻辞(人名,保管人姓名,数量,占卜人的姓名),从这个现象,可以推断从商代就有目录了(包括时间,收藏人著录情况)

不足:①文革时期产生,有拔刀②在商代,恐怕还不能成立 若干目或若干年教学中,殷墟的发掘中,还可看到相近时代的记录

因为正式典籍还未产生,只是材料的编排,未组成比较系统的材料,主要是个人编排

文献到典籍的过渡,典籍必须有完整的内容,每次三处,有骨的编连。 姚名达:

定在春秋战国时期,一书目录到多书目录。《序卦》可算一书目录之始。

目录学之始可放在什么地方?

姚名达定在清代算晚,苏颂见王洙,王言其子有目录学之才→可见,目录学,北宋已有。

《通志?校雠略》大都可局限于目录内,可为更加有力的标志,宋代目录学建立的一个事例。 2,目录学研究研究范围

很宽,主要有两个方面①图书馆系方面的②历史文献学,谈书目编制少,与学术结合多,有价值之作,还是旧作。 书目: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商务1957年版。

余嘉锡《目录学发微》(载《余嘉锡说文献学》,上海古籍2001年版):考订精确,分析少,简略,材料很有用,许多是姚书没有的,但不能苛求姚,姚年岁较轻时就写成此书,而后去世于抗

日中

王重民《目录学论丛》(中华书局1962年版):对学术史很感兴趣,但谈论以前多,以后没系统讨论 郭绍虞《中国目录学史稿》:内容比王简。

来新夏《古典目录学》(中华书局1981年版):体例科学,系统阐述,逻辑性强。

程千帆《校雠广义目录篇》(没太大意思) 高路明《古籍目录与学术研究》 3,做比较深密化研究

断代研究 如研究明代目录学;研究目录学思想史

4,主张提《古籍目录学》,以区别于图书馆学,若叫古代目录学,则应该以1911年断限。

二,注意方面 ①学科理论作一建树

联系:以普通目录学作指导,研究的还是古代的东西。 如何研究?

①范围、对象、任务②体制也应研究,组织结构,体裁,如题跋 读书记类目录:以分类作为解题③对目录进行分类。如清代补史之风→形成→补史目录

私家目录:ⅰ私撰目录ⅱ私藏目录; 按照内容分:综合,专科;地方,特种

③分类法:六分(非七分)→四分→七分→十二分 ④发展史:从汉→当代

⑤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不单就目录谈目录)

可从史部,经部谈。尊经尚史,崇文策问,为古时风尚,他们之间有互动关系。

从西汉时历来如此,前代如此,又影响后代 经部→史部,或从小部类型发展来看文化,从量化的研究也可看→流向,强度

一,在古籍整理中的运用(考辨古籍中的运用) 1,整体收藏看历代典籍的聚散 2,考辨

3,专题研究:①几部大书为我们研究的对象,如《汉书?艺文志》很多停留在旧目录上,如研究其思想,可挖掘。如政治思想可供研究,其推崇儒家,贬低其他家,往往以儒家标准评价优劣高低,提出殊途同归,这些都是当时政治思想的反映,值得研究。 《隋志》大小序→可研究其发展演变进程;现存最早的四部分类法,可讨论之;许多附注,如何考证;注意其存亡,藏残缺。《汉书?艺文志》《隋志》有自己的统计,现今内容与其统计对不上,值得研究。

历代具体考证:章宗源、姚振宗对《隋志》考证很多。可做《隋志注考汇编》。因为每本书在学术史上都有很重要的贡献,《汉书?艺文志》的注考汇编已经有人做了。 《四库全书总目》值得研究。

《书目答问》分类与时代背景:张之洞的目录学思想可供研究,

其著录思想——慎之约取,收四库未收之书,对新书慎取;分类思想

私人目录,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的学术考证与陈振孙不一样,学术内容比陈强,考证也比陈强。 二,在古籍整理研究中的运用 1,考虑如何进行新时期的古籍分类 2,古籍编目:如何索引,全文检索

八五计划《中国古籍总目提要》,总目只是品种目录(一书,一版本,一条目)

海外对古籍编目进展大,如香港,台湾有八家图书馆有古籍善本书目;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英国伦敦有古本书目,剑桥古本书目,日本至少有六种宋本,因其购静嘉堂藏书,有《静嘉堂书目》《国会图书寮》《天理大学》《斯道文库》《内阁文库》 美国研究图书馆学会,以普林斯顿大学为基地,建立中国古籍书目联合目录。1986年北京大学送古籍书目信息给美国,换取其网络,数据库信息,六美元一个,有人说他们卖国。 实际研究中,要注意如何考、校等。 如何提出新见解,如何导向。

方志目录的研究,私藏目录与大众文化的研究,值得重视。 参考书目:

王重民《目录学论丛》,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 郭绍虞《中国目录学史稿》,

来新夏《古典目录学》,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 程千帆《校雠广义目录篇》 高路明《古籍目录与学术研究》

********************************************** 第十﹑十一讲 辨伪学

教学目的:通过本讲的学习,了解辨伪的基础知识及其发展史,知道如何辨伪 大纲细目: 综合的

孙钦善《古代辨伪学概述》,郑良树《古籍真伪考辨的过去与未来》,梁启超《古书真伪考》(总论,辨伪学史,分论)。 分析杨绪敏《辨伪学史》(①先秦—魏晋②唐宋③明清—近代④现代,再发展史):有呆板平淡感,停留在叙述方面。 总析:概述后将每个分段按?学?分为若干段或按照特点,或按照方法,从归纳中可见理性分析。

不足:①辨伪学形成没做具体考察,考证。刘重来《二十世纪辨伪学史》可补不足

②疏漏《汉志》有40、50种书 ③没注意《总目》辨伪学成就 ④对陈垣的辨伪学成就没做分析 ⑤近、现代一些也未论述 一 中国文献辨伪学的构建

(一)辨伪理论的构建 (二)近代辨伪方法的产生 (三)辨伪思潮的兴起 (四)辨伪成果的激增 二 中国文献辨伪学的缓慢发展 (一)《李秀成自述》辨伪 (二)《兰亭序》辨伪

三 新时期中国文献辨伪学的多元发展 (一)出土文献的冲击 (二)辨伪的总结与深入 (三)思想解放后的再考辨 (四)辨伪理论研究的深化 (五)辨伪手段的现代化 (六)找准学科体系的位臵 四 自成系统的台港文献辨伪 课后思考: 对辨伪的认识和体会

参考书目:

(明)胡应麟《四部正讹》,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广雅书局校刊本。

(清)姚际恒《古今伪书考》,光绪三年苏州文学山房活字本

黄云眉《古今伪书考补证》,济南:齐鲁书社1980年重版 《古史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重印本 梁启超《古书真伪及其年代》

郑良树《古籍辨伪学》,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6年版 杨昶编《辨伪学讲义》,载《国学知识指要》,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邓瑞全等主编的《中国伪书综考》,安徽:黄山出版社1998年版 杨绪敏著《中国辨伪学史》,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孙钦善《中国古文献学史》,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版 罗尔纲《太平天国史料辨伪集》,北京:三联书店1955年版 ********************************************** 第十二﹑十三讲 辑佚学 版本学 校勘学的研究

教学目的:对辑佚学 、版本学﹑ 校勘学有一定认识,为展开研究打下基础。

作为专学,辑佚学形成更晚。

《辑佚学的起源》,《史学史研究》1983,3

《辑佚学应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82,2

曹书杰《中国古籍辑佚学论稿》:

①总论②历代文献的聚散③辑佚和辑佚学的发展史④方法论:辑佚方法叙论;辑佚文献的考证

总论:可以改为辑佚文献的整理,编辑。

《史讳学举例》为现代科学的避讳学专著:第一次建立科学的避讳学。 科学与否的分水岭:研究避讳而能运用于校勘,考证学;系统阐述了中国古代避讳的历史;为史学考证提供了一个方法,用避讳考史源,用避讳考政治立场。 四,校勘学

五,元史研究(陈垣为宗师)

打破清代到本世纪初重修元史的旧格局,建从宗教、文化史和社会史等方面研究的新局面。

研究元代最高成就:《元西域人华化考》、《通鉴胡注表微》,代表前后期二高峰:考据,考据+史论;《元西域人华化考》写于1923年,美国有英译本,德国亦有;外国人更看重《元西域人华化考》,奠定陈垣作为国际学人的大作,日本桑原骘作序。

特点:ⅰ,资料丰富详实,皆古文献,古材料,元明材料100种,又金石录、方外书等,许多他人未见;用材料多求异本 ⅱ,精密的史学考证,考证132人。《丁鹤年集》多定为原本,但陈垣以考证驳斥之:用三首诗驳其为原本,敬称中见漏洞→版本学不能局于表面。ⅲ,摆脱清代繁琐考证的窠臼。

元西域为中外文化交流,非汉之西域为边疆,又介绍西域人华化情况。?科学体例强?—桑

ⅳ,通过考证得新解。如第8章为总结,指出元代文化的巨大力量,打破元只有武功,无文化的观点,阐明中国文化的巨大影响。 《通鉴胡注表微》:不以考证为史学之能事,治史也不为考证局

限→于宗教三书中可见,最多见本书。引胡注750多条,资料250多种,前10篇讲史法,10篇讲史事—对事、人之看法,史功之认识,宗教民族之认识,史学工作(本身)的认识(讨论史家之一)

去世后,香港出版《陈垣先生廿二十年集》26篇,从1949年至1971年,纯历史考证。解放,文章更加老道,如其所说为?炼乳?,影响非专指其成就,也含学风。

学风:ⅰ,刻苦治学(大跃进时亦强调下功夫治学,以之育人)ⅱ,言必有据,实事求是,力求全面占有材料,考辨材料,论述成文。陈垣讲写文章:搜—考—论,前占据十分之八的时间,?草草成文无佳文可言也? ⅲ,不说闲话,力求创新。?一字一句能表达,就不要说第二句话?《谈文风与资料》:理要讲清楚,话要说明白,闲话要少说或不说→创新与治德

?方论文一必有新发现或新解说,才于人有用? ⅳ,谦虚谨慎,精益求精。?文章写成,多臵时日?→补充;能否经受住考验 陈垣喜收清人手稿,欲从中见路径,非单纯为文物收藏。 ?文成必须有不客气的诤友指摘缺点?给三种人看:水平高,一样的,低,从各个层次反馈意见。

陈垣的史学思想,治学思想有待开发,缺乏真正到位研究。 晚年:有意义的史学,丰富的史学的提倡。 六,陈垣的史学思想有待开发

从两方面入手:(1)客观历史的认识(客观历史进程的认识,推

动客观历史的认识)⑵对史学本身的认识(如何工作,为什么工作,为史学而史学吗,还是为社会效应)

陈垣虽然大部分为考证著作,但并非无史观。?任何历史都是现代史?—克罗齐

ⅰ,历史主义的宗教思想(历史主义宗教史观)历史主义:用联系的眼光来看待社会发展,用连续发展眼光看事物。

提倡宗教自由,韩愈灭佛佛更盛;提倡宗教平等;宗教与政治的关系,如火袄教的传播,《明季滇黔佛教考》;宗教与文化的关系,火袄教,也里可温教既传本身文化,又接受中国文化,紧密结合宗教教义,人文思想,艺术,包括文学方面的东西,实际上合中西交通史而来。

中华文化本位的思想,接受外来文化,看本土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反馈,如《元西域人华化考》发展民族文化,多民族统一的文化史观,中华民族多元形成的思想,如《汉以来新氏族考略》(本不满意,未发表,又反过来作书稿)讲汉以来汉族融合过程,汉为杂种。

有时间可看《通鉴胡注表微》。

陈垣主要来说是考据学家,要从书中发掘。

史学思想四个阶段:抗战前后给一席姓朋友写信,言其头一个阶段服膺钱大昕—为史学而史学,考史求信;9?18后改为经世之学,注意事功,开始提出有意义的史学,如《敦煌劫余录》(对伯谴责,伯看后,特不满意,但仍打交道)北京沦陷后,乃讲全祖望

之学,激发故国思想,以为报国之道,多讲《鲒埼亭集》,宗教三书及《明季》《通鉴胡注表微》中表现显著;1949年后学毛泽东思想,从头学起,此段争议颇多。台湾多认为变节,大陆一帮人附和之,说陈垣晚年精于马克思主义。

观点陈垣的史学思想应是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但对于70多岁的老人,要系统掌握运用已经不可能。 转变:树立史学 预习:

1,文史断代史研究的书是否看过,谈谈看法。 2,文献学史断代学史应该怎么研究? *********************************** 第十八讲 《四库全书总目》研究 教学目的

了解《四库全书总目》研究现状,认知学术与政治的关系与知识分子的命运。 大纲细目: 导言:

?四库总目学史?概念的提出及其研究意义,本课题解决的问题和研究的重点。 第一章:

《四库全书总目》的编撰及流传(分析《四库全书总目》产生的背景,考察《四库全书总目》的编撰分工及编撰过程,总结《四

库全书总目》的学术价值和意义)。 第二章:

《四库全书总目》的补撰(从禁书书目和未收书目考察了补撰书目的发展源流和基本成就。重点评述了孙殿起的《清代禁书知见录》、阮元的《四库未收书目提要》)。 第三章:

《四库全书总目》的续编(讨论《郑堂读书记》、《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为代表的《四库全书总目》的一批续编书目的学术成就)。 第四章:

《四库全书总目》的辨证(论述了对《四库全书总目》进行辨证补订的研究成果,主要考察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胡玉缙《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正》)。 第五章:

《四库全书总目》学术价值的研究(研究《四库全书总目》的学术价值,并从文献学史和学术批评史的角度归纳《四库全书总目》研究的成果)。

第六章:《四库全书总目》思想文化的研究(探讨《四库全书总目》的思想文化成就:中学观念与西学价值,经世致用与批判理学,学术思想与政治观念)。

结语(《四库全书总目》研究的历史分期,《四库全书总目》研究的方法和流派,?总目学?发展前瞻)

参考文献: 著作

(汉)班固撰《汉书?艺文志》,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 (唐)刘知几撰《史通》,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唐)魏徵等撰《隋书?经籍志》,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 (宋)欧阳修等撰《新唐书?百官志》,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宋)郑樵撰、王树民点校《通志?校雠略》,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版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明)徐光启《增订徐文定公集》,宣统元年(1909)江南主教姚准刊,上海慈母堂排印

(清)顾炎武《亭林余集》,四部丛刊本

(清)顾炎武著,(清)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长沙:岳麓书社1994版

(清)黄宗羲《明夷待访录》,道光丁未镌《海山仙馆丛书》 (清)冯辰撰《恕谷先生年谱》卷三,《畿辅丛书》本 (清)《大清世宗宪(雍正)皇帝实录》,台湾华文书局1969年版

(清)永瑢《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版

(清)永瑢《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上海:上海古籍1985年版

(清)《纪文达公遗集》,嘉庆十七年刻本

(清)江藩《汉学师承记?宋学渊源记》,上海:上海书店1983年版

(清)邵晋涵《南江邵氏遗书》,面水层轩刊板

(清)邵晋涵《四库全书提要分纂稿》,光绪十六年徐氏铸学斋重刊本

(清)姚鼐《惜抱轩遗书三种》,光绪已卯春三月桐城徐氏集刊 (清)姚鼐《惜抱轩全集》,嘉庆丙辰镌

(清)阮元著、傅以礼重编《四库未收书目提要》,上海:商务印书馆1955年版

(清)周中孚《郑堂读书记附补逸》北京:商务印书馆1940年版

(清)昭槤《啸亭杂录》,九思堂藏本,台北:文海出版社 (清)昭槤《啸亭续录》,上海:文明书局1933年本

(清)高晋等辑《南巡盛典》,光绪八年秋七月上海点石斋缩印 (清)孙星衍《孙渊如外集》,光绪二十年湖南思贤书局刊本。 (清)李文藻《琉璃厂书肆记》,海宁陈乃乾慎初堂校印1925年本

(清)英和校订,(清)翁方纲撰《翁氏家事略记》,清嘉庆间刻本 (清)卢文弨《群书拾补》,《抱经堂丛书》本,1933年北京直隶书局影印

(清)桂馥《晚学集》,(清)朱记荣编《校经山房丛书》本

(清)卢文弨《抱经堂文集》,载《抱经堂丛书》,1933年北京直隶书局影印

(清)章学诚《章氏遗书》,上海:上海商务1936年铅印 (清)章学诚著、叶瑛校注《文史通义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版

(清)汪中《述学别录》,清嘉庆二十年刻

(清)洪亮吉《洪北江全集》,光绪三年至五年授经堂重校刊本 (清)王先谦《东华录》,光绪二十四年上海广百宋斋 (清)王先谦《东华续录》,光绪二十四年上海文澜

(清)孙从添《藏书纪要》,孙庆增士礼居本,见缪荃孙辑《蕅香零拾》

(清)章梫纂、褚家伟等校注《康熙政要》卷一八《御制文三集》,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版

(清)皮锡瑞《经学历史》,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 (清)夏燮《中西纪事》,长沙:岳麓书社1988年版 (清)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上海:上海书店2000年版 (清)张之洞《輶轩语》,清光绪八年(1882)江西聚珍版 (清)张之洞《书目答问》,光绪二十七年(1901)沔阳卢氏刻本

(清)姚觐元《清代禁书总目四种》,杭州抱经堂书局印行 (清)姚觐元编,孙殿起辑《清代禁毁书目 (补遗)、清代禁书知见录》,上海: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

(清)谢国桢辑《晚明史籍考》,台北:艺文印书馆1968年影印本

(清)邓实《奏缴咨禁书目》,《国粹丛书》本,国学保存会光绪三十三年(1907)铅印

(清)邵懿辰撰,邵章续录《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9年版

(清)莫友芝《郘亭知见传本书目》,上海:上海扫叶山房1918年石印本

(清)李滋然《四库未收书目表》,京师新华印书局铅印本之附印本

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 国史馆编《清史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 范锴《汉口丛谈》卷三,武昌:益善书局1933年版 金毓黻《四库全书原本提要》,沈阳:辽海社1935年铅印 王重民编《办理四库全书档案》,北京:国立北平图书馆1934年铅印本

郭伯恭《四库全书纂修考》,北京: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会1937年版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纂修四库全书档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黄爱平《四库全书纂修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胡玉缙《四库未收书目提要续编》,梁氏慕真轩藏稿本 王重民《四库抽毁书提要稿》,上海:医学书局1940年线装本(或1931年铅印本)

陈乃乾《索引式的禁书总录》,北京:北平富晋书社1932年版。 陈登原《古今典籍聚散考》,上海:上海书店1983年版 吴哲夫《清代禁毁书目研究》,台湾嘉兴水泥公司文化基金会1969年版

栾贵明《四库辑本别集拾遗》,北京:中华书局1983版 雷梦辰《清代各省禁书汇考》,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年版

王彬主编《清代禁书总述》,北京:中国书店1999年版 孙殿起《贩书偶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雷梦水《贩书偶记续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王云五主编《续修四库全书提要》,台北: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 中国科学院编《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

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1980版

胡玉缙、王欣夫《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正》,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版

李裕民《四库提要订误》,北京:书目文献1990版 崔富章《四库提要补正》,杭州:杭州大学1990版

杨武泉《四库全书总目辨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周积明《文化视野下的〈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版

司马朝军《﹤四库全书总目﹥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汪辟疆《目录学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蒋元卿《中国图书分类之沿革》,中华书局1937年版 余嘉锡《目录学发微》,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版

王秋桂、王国良编《中国图书?文献学论集》,台北:明文书局1983年版

王重民《中国目录学史论丛》,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李万健、赖茂生编《目录学论文选》,北京:书目文献1985年版 胡楚生《中国目录学研究》,台北:华正书局1987年版 来新夏《古典目录学浅说》,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 周少川《古籍目录学》,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谭汝谦主编《日本译中国书综合目录》,香港:香港中文大学1981年版

申畅《中国目录学家辞典》,郑州:河南人民1988年版 王钟翰《清史杂考》,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版 《宫中档乾隆朝奏折》,台湾故宫博物院影印本1983年版 原北平故宫博物院文献馆编《清代文字狱档》,上海:上海书店1986年版

左步青选编《康雍乾三帝评议》,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86年版 戴逸《乾隆帝及其时代》,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陈祖武《清初学术思辨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赵秉忠、白新良《清史新论》,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戴逸、李文海主编《清通鉴》,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佚名《康雍乾间文字之狱》,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王彬《清代禁书总述》,北京:中国书店1999年版 王钟翰《清史余考》,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漆永祥《乾嘉考据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徐珂编撰《清稗类钞》,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杨立诚《四库目略》,浙江图书馆1927年版

杨家骆主编《四库全书学典》,上海:世界书局1946年版 林庆彰主编《乾嘉学术论著目录》,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1995年版

李学勤主编《四库大辞典》,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中国首届〈四库全书〉研讨会论文集》,海口:海南大学《四库》研究中心1984年版

淡江大学中国文学系主编《两岸四库学》,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98年版

任松如《四库全书答问》,成都:巴蜀书社1988年版

刘汉屏《〈四库全书〉史话》,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顾颉刚《当代中国史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陈垣《陈垣史学论著选》,上海:上海人民1981年版 陈垣《陈垣学术论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 柴德赓《史学丛考》,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

张维华《明清之际中西关系简史》,济南:齐鲁书社1987年版 余嘉锡《余嘉锡文史论集》,长沙:岳麓书社1997年版 《鲁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 徐复观《学术与政治之间》,台北:中央书局1957年版 徐复观《徐复观文续录》,台北:中央书局1963年版 朱东润选注《陆游选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陈卫平《第一页与胚胎——明清之际中西文化比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周少川《藏书与文化——古代私家藏书文化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刘梦溪《中国现代学术经典》,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美)魏斐德《洪业——清朝开国史》,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法)J?谢和耐著,于硕等译《中国文化与基督教的冲撞》,沈

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75年版

(英)汤因比著,曹沫风等译《历史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日)邨山纬、永根铉编《清三朝实录采要》,1807年(日本文化4年)伍石轩刻本 论文

尹石公《影印四库全书原本提要缘起》,载《中华图书馆协会会报》第3卷第3期

孟森《选印四库全书平议》,载《青鹤》第1卷第23期 陈垣等《景印四库全书原本提要缘起》,载《中华图书馆协会会报》第3卷第3期

沈津《校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残稿的一点新发现》,载《中华文史论丛》1982第1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潘继安《记翁方纲四库全书提要(未刊)稿》,载《图书馆杂志》1982年第4期

潘继安《翁方纲〈四库提要稿〉述略》,载《中华文史论丛》1983年第1辑,上海:上海古籍1983年版

黄燕生《校理〈四库全书总目〉残稿的再发现》,载《中华文史论丛》第48辑,上海:上海古籍1991年版

沈津《翁方纲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载《中国图书文史论集》,台北:正中书局1991年版

钟树梁《续〈四库全书提要〉》(小学类),载《文学集刊》第2期

何朋《续修〈四库全书提要〉简介》,载《书目季刊》第1卷第1期

王云五《续修四库全书提要序》,载《东方杂志复刊》第4卷第8期

图知《〈续修四库全书提要〉简介》,载《历史知识》1980年第5期

郭永芳《〈续修四库提要〉纂修考略》,载《图书情报工作》1982年第5期

梁容若《评〈续修四库全书提要〉》,载《中国图书?文献学论集》,台北:明文书局1983年版

梁容若《评〈续修四库全书提要〉》,载《中国图书?文献学论集》,台北:明文书局1983年版

郭永芳《〈续修四库全书提要〉原稿辨误举要》,载《图书情报工作》1983年第6期

钱亚新《百年勤奋,四代心血》(谈谈《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载《广东图书馆学刊》1983年第1期

曹书杰《〈续修四库全书提要〉及其功过得失》,载《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85年第3期

郭永芳《〈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整理方法与评价》,载《图书情报工作》1988年第4期

施乐《王云五〈续修四库全书提要〉议》,载《图书馆学研究》1990年第5期

黄建国《评〈续修四库全书提要〉编辑经过及其价值》,载《浙江高校图书情报工作》1992年第3期

方豪《〈续修四库全书提要〉札记》,载《书目季刊》第5卷第4期

陈鸿森《<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经部>辨证》,载《大陆杂志》第95卷第6期

孙德谦《四库提要校订》,载《亚洲学术杂志》第4期 那志廉《四库总目韵编勘误》,载《辅仁学志》第2卷第1期 萧鸣籁《四库提要中关于汉书古本问题之附注》,载《学文》第一卷第四期

陈垣《〈四库提要〉中之周亮工》,载《文献论丛》1936年第10期

叶德禄《四库提要〈宣室志〉考证》,载《辅仁学志》第10卷第1、2期合刊

陈乐素《〈四库提要〉与〈宋史?艺文志〉的关系》,载《图书季刊》新第七卷第三、第四期合刊

刘兆祐《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元人别集补正》,载《国立中央图书馆馆刊》新第1卷第1期

周骏富《四库余闻》(二),载《中国图书馆学会会报》第31期 王德毅《四库总目范石湖诗集提要书后》,载《大陆杂志》第33卷第9期

苏莹辉《论物类相感志之作成时代——四库存目伪书考之一》,载《大陆杂志》第40卷第10期

王钟翰《辨纪晓岚手书四库简明目录》,载《清史杂考》,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版

夏定域《四库全书提要补正》,载《图书馆研究与工作》1981年第1期。

崔富章《四库提要补正——经部礼类》,载《图书馆研究与工作》1982年第3期

舒以、秋涛《四库提要研究的新收获——评崔富章〈四库提要补正〉》,载《浙江社会科学》1990年第5期

刘远游《〈四库提要〉补正》,载《复旦学报》1993年第2期 周生春《〈四库〉宋代方志提要补正》,载《文献》1995年第2期

乔治忠《〈四库全书总目〉清代官修史书提要订误》,载《史学集刊》1990年第1期

祝尚书《四库宋集提要纠误》,载《宋代文化研究》(第四辑),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何槐昌《〈四库全书总目〉著录校正选辑》,载《图书馆工作与研究》1992年第4期

胡道静、林申清《四库书目家族》,载《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1年第1期

侯美珍《〈四库学〉相关书目续编》,载《书目》第33卷第2期 张秀民、滌瞻《评四库总目史部目录类及子部杂家类》,载《文华图书科季刊》2卷1期

叶启勋《四库全书目录版本考》,载《图书馆学季刊》第7卷第1期(1933.3)

叶启勋 《四库全书目录版本考——史部正史类(一续)(二续)(三续)》,载《金陵学报》第3卷第2期,第4卷第2期 崔富章《〈四库全书总目〉版本考辨》,载《文史》第35辑 梁奋平《〈书目答问〉与〈四库提要〉小学类分类之商榷》,载《图书馆学刊》第5期

王国良《〈书目答问〉与〈四库全书总目〉杂史类之比较》,载《图书与图书馆》第3期

周鼎《试论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我国目录学的价值和影响》,载《贵州图书馆》1979年第1期

胡昌斗、廖祥、王文莉《评<四库全书总目>在目录学史上的贡献和影响》,载《图书馆论丛》1996年第3期

钟东《〈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序?、?案?散论——兼及古代目录学中的学术问题》,载《广州师院学报》1994年第2期 杨郁《从<四库全书总目>看纪昀对目录学的贡献》,载《语文函授》1998年第2期

肖东发、陈慧杰《史籍类型发展之源流——读〈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史部札记之一》,载《河南图书馆季刊》1982年第12期 肖东发、陈慧杰《史部类目发展之源流——读〈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史部札记之二》,载《河南图书馆季刊》1983年第1期 周彦文《<四库全书总目>目录类论述》,载《书目季刊》第33卷第1期

计文德《四库总目子部释家类析论》,载《东方杂志》复刊第23卷第9期

何新文《略谈〈四库全书总目〉中的文学目录——兼及中国古代文学目录的某些特点》,载《湖北大学学报》1989年第3期 曾圣益《从〈四库全书总目?诗文评类〉看中国诗文论著之特性》,载《国立中央图书馆馆刊台湾分馆馆刊》第2卷第2期,第2卷第3期

来新夏《清代目录学成就浅述》,载《历史研究》1981年第2期 王晋卿《<四库全书总目>目录学思想与方法》,载《湘潭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

黄爱平《论<四库全书总目>目录学成就及其思想内容》,载《清史研究集》第七辑,光明日报社1990年版

陈福季《〈四库全书总目〉究有子目几何?》,载《图书馆杂志》1983年第3期

陈福季《再谈〈四库〉子目》,载《图书馆杂志》1984年第2期 央卒《也谈〈四库子目〉》,载《图书馆杂志》1983年第3期

曹之《〈四库全书总目〉分类55例》,载《湖北高校图书馆》1986年第2期

程磊《〈四库全书总目〉特殊类目之研究》,载《四川图书馆学报》1991年第1期

刘尚恒《从分类角度看〈四库全书总目〉——书目学习札记》,载《图书馆工作》1992年第3、4期合刊

曹淑文《〈四库全书总目〉史部分类借鉴》,载《四川图书馆学报》1983年第4期

王承略《论〈四库全书总目〉类目设臵之得失》,载《山东图书馆季刊》1989年第2期

丁玉珏《试说〈四库全书总目〉分类的得失》,载《图书馆学研究》1992年第4期

张厚生《〈四库全书总目〉编制方法初探》,载《广东图书馆学刊》1983年第1期

程磊《〈四库全书总目〉体例与分类法》,载《四川图书馆学报》1989年第1期

程磊《〈四库全书总目〉分类法研究》,载《四川图书馆学报》1989年第4期

沈治宏《〈四库全书总目〉著录图书失误的原因》,载《图书馆员》1992年第2期

罗友松《〈四库存目〉的文献价值》,载《图书馆》1996年第1期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8r1w.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