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文学提纲08

更新时间:2023-09-28 00:3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国古代文学(讲稿提纲)

导 论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这种文化可以骄傲地矗立于世界最灿烂的古代文化之林,而文学遗产是其中最光辉的部分之一。

我国的古代文学遗产是异常丰富多彩的,它品类繁多,源远流长,尤其突出的是它的连贯性。从《诗经》开始,一直到近代的小说、戏曲,三千年来,它延绵不绝,一脉相承。这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奇迹,这与欧洲以及亚洲其他古老国家的文学发展情况都不相同。

中国古代文学以其精美的语言,隽永的情思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心路发展历程,表现了中华民族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时至今日,中国古代文学仍以其真挚深刻的思想内容和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深深地吸引着无数的读者,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学习本课的目的就是要继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并使之发扬光大,继往开来。

本门课程在业务方面的具体要求是:

1、要使学生掌握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发展轮廓,要掌握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基本知识、基本观点,

2、要使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进一步地得到提高,通过古代汉语课和本门课程的学习后,要使他们能够借助旧注阅读中等难度的古代文学作品;

3、要使学生能够运用文艺理论,独立地分析评述古代的作家作品,把握其思想与艺术的基本特征;

4、要使学生能够熟读或记诵一定数量的作品。

先秦文学(48课时)

概 说

先秦文学是指上古至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的文学,即包括我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初期三个历史阶段的文学。

社会概况:

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从全国各地发掘出的远古遗物证明,在一百多万年前就已有原始人类生活在这里。

1

传说中三皇时代的生活,反映了二三十万年到六七千年前从原始人群到母系氏族公社的情形;传说中五帝时代的生活,反映了四五千年前从父系氏族公社解体到奴隶社会形成时的情形;尧舜“禅让”的传说,反映了原始社会末期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情形。

夏禹传子,实行王位世袭制,我国开始进入奴隶社会。《礼记·礼运篇》关于“大同”和“小康”社会的记载,反映了从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转变的情形。夏代文化遗存较少,文献的有关记载多属传说性质。从夏禹建国到夏莱灭亡,约四百余年(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公元前十七世纪)。

成汤灭夏,建立的第二个奴隶制王朝商,有六百年的历史(公元前十七世纪——公元前十一世纪)。商代奴隶主对奴隶的压榨异常残酷,统治者以人殉葬,大批奴隶被杀戮。奴隶主贵族迷信上帝鬼神,有巫和史的占卜与记录。商代是我国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朝代,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是商代遗留的最可靠的文献,商代创造了灿烂的奴隶社会文化。

公元前十一世纪,武王灭商,建立了强盛的奴隶制国家周王朝。周继承发展了殷商文化。周统治者亦敬天事神,但比商更重人事。西周初年周王分封同姓宗室与功臣为诸侯,形成以血缘关系为联系的宗法制度;周公“制礼作乐”,制定了一套比较完备的典章制度,加强了王室的统治。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西周灭亡。

春秋时代(公元前770年一公元前476年),是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大国争霸,列国兼并,国人暴动,奴隶起义,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各国先后承认土地私有权,加速了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

战国时代(公元前475年一公元前221年),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步确立的时期。战国前、中期,各国新兴势力先后取代旧贵族的政权: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变法运动;战国中、后期,为七国争雄的剧烈战争时期。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国家。

文学概况:

文学艺术起源于原始人的生产劳动。上古时代有歌谣和

神话等口头文学创作,神话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开端。最早的文学形式是诗歌和散文。

殷墟甲骨文的发现。殷商甲骨卜辞是至今发现的我国最早的文字材料,文辞简单质朴,反映了商代社会生活,有的卜辞具有文学意味。文字产生的意义。巫和史在文学发展中的作用。

《周易》是商周之际的一部巫书,大约编成于战国初期,其中记载了古代的社会情况 并保存了部分古代歌谣,有朴素的文学色彩,是甲骨卜辞的发展。

《尚书》一部古代历史文献的汇编。其中《盘庚篇》是商代的重要文献,《周书》保存了周代的历史文献。《尚书》反映了我国早期历史散文的面貌。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汇集了商末至春秋中叶的诗歌,有很高的文学成就和史料价值,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品。西周初年的诗歌,有歌颂祖先功德、追南部族历史之作,也有描写农业生产、祭祖、贵族宴享的作品,反映了西周初年政治安定的局面。东周的诗歌,有大量描写婚姻爱情之作,也有反映在长期战乱中人民的不

2

满和怨恨的作品以及揭露贵族奢侈残暴、反映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讽刺诗,表现了东周时期各种尖锐的社会矛盾。

春秋战国时期巨大深刻的社会变革,使文化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这个时期在文化上呈现出空前繁荣的盛况,在学术上有着辉煌灿烂的成就。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大文学家屈原等人的相继出现,揭开了我国文化史上新的一页。

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学术兴盛的原因:1、奴隶制的衰落,打破了官府垄断文化的局面,使文化由贵族转移到士的手中,春秋战国之交,开始有私家著述和私人讲学;2、各国之间的频繁交往,经济繁荣、交通便利的大城市的出现,使各种思想文化能够广泛地传播;3、政治经济上的巨大变化促进了意识形态的变化,社会上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学术派别和思想潮流。代表不同阶级、阶层利益的各家学派游说诸侯,聚徒讲学,相互辩论,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各派为宣传自己的主张著书立说,产生了九派十家丰富多彩的作品。

这一时期在文学上的突出成就有历史散文、哲学散文和楚辞。

代表历史散文成就的有《左传》、《国语》、《战国策》。我国古代有史官的设置,所谓“君举必书”。春秋战国时代,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要求历史家能及时把纷纭繁复的事件记录下来,从中总结经验教训,作为统治者的借鉴,而象《尚书》、《春秋》那种原始简括的记载已不能适应政治斗争的需要,于是便产生了以记述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新型历史著作。

代表哲学散文成就的有《论语》、《墨子》、《老子》、《庄子》、《孟子》、《荀子》、《韩非子》、《孙子》、《公孙龙子》、《吕氏春秋》等。影响最大的是儒、墨、道、法四家的著作。

先秦诸子散文发展的三个阶段:春秋战国之交的散文以《论语》和《墨子》为代表。《论语》为简短的语录体,《墨子》是在对话中杂有议论文字,初具说理文规模。战国中叶的散文以《孟子》和《庄子》为代表。《孟子》是对话式的论辩文,《庄子》突破了对话体,开始向专题论文过渡。《孟子》和《庄子》语汇丰富,注意文章的形象性和感染力量,文学性较强。战国末叶的散文以《荀子》和《韩非子》为代表。它们都体制宏伟,注意文章的结构和修辞,逻辑性强,反映了先秦说理文的最高成就。

春秋以来,楚国吸收了中原地区的学术文化。楚国的悠久历史文化与中原地区文化的融合,为大诗人屈原的创作准备了条件。战国中期以后,楚国朝政腐败,在强秦的威逼下面临覆亡的危险。屈原以悲痛深沉的感情创作了著名的浪漫主义抒情长诗《离骚》,表现了忧国优民的爱国思想。屈原根据楚国民歌所创制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格局,为诗歌创作开辟了新领域,在诗歌史上有划时代的意义。

先秦文学的主要成就是诗歌和散文。先秦文学为我国文学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它哺育了各个时代的作家,其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对两千年来的文学创作产生过极其深远的影响。先秦文学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第一章 上古文学

第一节 文学的起源与原始歌谣

文学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劳动创造一切财富,包括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普列哈

3

诺夫论述原始艺术与劳动的关系。(见《艺术论》)

最早的文学是原始歌谣。古代劳动人民为了协调劳动节奏,减轻疲劳,表达丰收的喜悦和美好的愿望而创作了歌谣。鲁迅在《门外文谈》中指出诗歌起源于劳动。原始歌谣在当时人们的生活中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吕氏春秋·谣辞篇》与《淮南子道应训》的“举重劝力歌”说明古代人民劳动时一喊号子以减轻劳动强度;《吴越春秋》卷五的“弹歌”,表现原始人的狩猎过程;《易经·归妹上六》的“女承筐”,记叙男女剪羊毛、拾羊毛的情景,《吕氏春秋·古乐篇》的“葛天氏之乐”,描绘了古代人民丰收后歌舞娱乐的场面。

原始歌谣反映原始社会的生活;与音乐舞蹈紧密结合;有节奏韵律;是口头文学。

第二节 古代神话

神话是远古人民创作的另一种口头文学,它以幻想的形式反映自然界和社会生活。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人们对自然现象和社会问题没有科学认识,因而凭借想象,依据现实生活中的英雄人物来创造神话故事,表现他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美好愿望。马克思对神话的论述。(见《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我国古代人民创作了丰富的神话。《山海经》、《庄子》、《楚辞》、《淮南子》等古籍保存了大量神话故事。女娲补天、造人的故事,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战胜自然的气魄、对人类起源和对天体地理的探讨。其故事原型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后羿射日的故事赞美了弓箭的发明,歌颂了战胜自然威胁的英雄,产生于父系氏族社会。鲧禹治水的故事是对牺牲自己、为民除害的英雄的赞歌。反映了古代人民战胜水灾的业绩。它是氏族社会末期的产物。黄帝与蚩尤之战的故事是氏族社会晚期部族之间斗争的反映。夸父逐日和精卫填海的故事歌颂了同自然作斗争的顽强精神。

古代神话经过长期、广泛的口耳相传,在流传过程中被人们不断地加工完善。有些神话在后世的记载中渗入了阶级意识。某些神话被历史化,失去了原来的面目。在历史上占统治地位的儒家不提倡神话,无人系统整理。

神话的乐观主义、英雄主义鼓舞着人们的斗争意志;神话的浪漫主义精神、丰富的想象力对后代作家有很大启示;神话为后人提供了文学创作的题材和优美的艺术形象.

第二章 诗 经

第一节 关于《诗经》的几个问题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自周初至春秋中叶的诗歌三百O五篇。最初称《诗》或《诗三百》,汉代始称《诗经》。

据古籍记载,古代有王官采诗的制度:天子派人到各地采集歌谣,然后由乐官加工整理,配上音乐,献给天子。春秋后期,新声兴起,古乐失传,经过长期收集、整理和编辑的《诗三百》,只有唱词被保存下来,成为一部文学作品。孔子删诗之说不可信。

《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曲,按音乐性质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采集来的歌谣。“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按音乐的不同分为《大雅》和《小雅》,大多是宫廷宴享的乐歌。“颂”是宗

4

庙祭祀的舞曲。《颂》诗分《周颂》、《鲁颂》和《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国风》的大部分和《小雅》的小部分是民歌,其他是贵族作品。《周颂》、《大雅》的大部分以及《小雅》的少数篇章作于西周前期,《大雅》的少数篇章和《小雅》的大部分作于西周末期,《国风》的大部分和《鲁颂》、《商颂》是东周的诗歌。诗三百篇大都产生于黄河流域,少数篇章产生于汉水、长江流域。

汉代有齐、鲁、韩、毛四家传授《诗经》,今存毛诗及《韩诗外传》。

第二节《诗经》的内容

《诗经》反映了周王朝从发展、建国、壮大到衰落的过程,全面、形象地展示了周代的社会生活,是研究我国古代社会情况的珍贵资料。

一、周部族的史诗:《生民》歌颂周祖先后稷的英雄形象,着重描写后稷初生时所遭遇的磨难和他对发展农业的贡献。《公刘》、《绵》、《皇矣》、《大明》反映周部族的迁徙、发展、壮大,歌颂公刘、古公亶父、文王、武王的功绩。这些诗歌颂周祖先的功勋,带有一些神话传说色彩。

二、反映社会矛盾的讽刺诗:《伐檀》唱出了伐檀奴隶对奴隶主不劳而获的愤怒;《硕鼠》写出了奴隶反对奴隶主的残酷剥削,及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黄鸟》暴露了统治者以人殉葬的罪行;《相鼠》、《株林》、《新台》、《墙有茨》、《南山》揭露统治者的丑恶面目,讽刺其荒淫腐朽的生活;《大东》反映了东方诸侯国对西周王朝的怨恨;《巷伯》写出统治者的互相倾轧;《北山》写下层官吏对统治者内部劳逸不均的牢骚;《正月》、《十月之交》写某些失意的贵族对统治者倒行逆施的不满和忧虑,反映出西周末年的政治黑暗和人民的苦难。《黍离》写平王东迁后,一位旧贵族对西周灭亡的无限感叹。这些诗都表现了丰富深刻的社会内容。

三、关于战争和徭役的诗歌:《东山》写征人在归途中思念家乡、妻子对和平生活的渴望;《采薇》写远征战士在回家途中的思乡情绪和回忆自己对敌作战的情景;《何草不黄》、《鸨羽》写征夫长期在外服役不得归家的怨愤情绪;《君子于役》、《伯兮》描写妇女对征人的怀念;《无衣》是一首反映士卒团结友爱、同仇敌汽的战歌。长期的战争和繁重的徭役使生产力遭到破坏,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痛苦,但是对于反对外族侵略、保卫国家的战争,人民则是积极支持的。

四、关于劳动生产的诗歌:《七月》记叙奴隶一年四季紧张繁忙的劳动和饥寒交迫的悲惨生活,揭露了奴隶主对劳动者的压榨;《甫田》、《大田》反映西周的农业生产和奴隶劳动的情形;《无羊》写奴隶主牛羊的繁盛和牧羊人的放牧生活;《还》描写猎人在山间狩猎的情形;《芣苢》歌咏妇女采集芣苢的劳动;《十亩之间》是一群采桑女子收工时唱的歌,反映了她们劳动后轻松愉快的情绪。这些诗歌反映出周代生产发展的情况和劳动人民的劳动生活。

五、关于婚姻、家庭和恋爱的诗歌:这方面的诗歌在《诗经》里占很大的比重。《静女》、《桑中》描写青年男女的恋爱;《柏舟》表现爱情的坚贞,反对父母的干涉;《氓》、《谷风》描写家庭婚姻的悲剧,写出妇女的悲惨境遇,反映了妇女社会地位的低下。

六、反映社会风俗、礼节、宴会、祭祀的诗歌:《关雎》、《桃夭》贺新婚;《椒聊》贺生子;《斯干》贺盖新房;《宾之初宴》描写贵族宴会;《丰年》是丰收祭祖诗。

5

人有深远影响,特别是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屈原精神的感召作用就非常明显。

屈原作品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高度的艺术成就哺育了各个时代的作家,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经验。从贾谊、司马迁到李白、杜甫、鲁迅、郭沫若,无不深受其影响。

屈原在学习楚国民歌基础上所创作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开辟了诗歌创作的新天地,标志着古代诗歌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楚辞是汉赋的渊源,其铺陈的手法、设问的形式以及华丽的辞藻直接影响到汉赋;楚辞对偶的句式对骈体文的形成亦有影响。

屈原的作品在诗歌史上与《诗经》有同等地位,屈原的浪漫主义与《诗经》的现实主义同样为后代作家继承和发扬。

司马迁、刘勰、鲁迅、郭沫若等都对屈原及其作品都曾作过很高的评价。 作品讲授篇目:

△《离骚》(原文、鉴赏)、《湘君》、△《湘夫人》(原文、鉴赏)、《山鬼》、△《国殇》(原文、鉴赏)、△《涉江》(原文、鉴赏)、《哀郢》、△《桔颂》(原文、鉴赏)。

第五节 宋玉

宋玉战国后期楚国辞赋作家,稍后于屈原,是屈原的直接继承者,在先秦文学史上是仅次于屈原的著名辞赋家。

宋玉的作品用真伪问题,现只《九辩》一篇可确认为宋玉之作。“九辩”原为古乐曲名。宋玉借古乐为题以抒写自己的愁思,是一篇抒情长诗,与《离骚》相仿。诗人对秋景的凄凉描写,构成了情景交融的意境,最为后世所称道。

《九辩》的形式更接近汉赋,是屈原骚体赋的变化和发展,它是屈赋与汉赋的过渡性作品。

宋玉的成就虽然难与屈原相比,但他是屈原诗歌艺术的直接继承者。在他的作品中,物象的描绘趋于细腻工致,抒情与写景结合得自然贴切,在楚辞与汉赋之间,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后人多以屈宋并称,可见宋玉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作品讲授篇目: 《九辨》

先秦文学思考练习题

一、概说

1、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学术兴盛的原因。 2、春秋战国时期文学的突出成就。 3、先秦文学的主要特征。 二、上古文学

16

1、除了文艺产生于劳动之说.你认为还可以哪些其他的说法? 2、怎样理解诗、舞、乐三位一体的文化现象?

3、我国记载古代神话的古籍有哪几部?我国古代神话有哪几类? 4、古代神话的价值和影响。 三、《诗经》

1、《诗经》的得名、结集与流传情况,分类标准与风、雅、颂的含义。 2、《诗经》的思想内容,分为哪些大类?分布情况如何?试举例说明。 3、结合作品,谈谈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4、《诗经》对后世的影响。 四、历史散文 1、《尚书》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2、《春秋》的记事方法和文学价值。 3、《左传》反映的进步思想及文学成就。 4、《国语》的主要内容及文学性。 5、《战国策》的主要内容及文学成就。 五、诸子散文

1、《论语》的文学价值。 2、《墨子》一书的论证方法如何?

3、为什么说《庄子》是诸子散文中文学成就最高的? 4、《孟子》、《荀子》散文的特点。 5、《韩非子》散文的文学性。 六、屈原和楚辞

1、何谓楚辞?楚辞产生的原因? 2、《离骚》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3、《九章》、《九歌》包括那些篇目?简述这些篇目的主要内容及表现特点。 4、为什么称《天问》、《招魂》为两篇奇文? 5、屈原对后世的影响。

6、宋玉《九辩》的主要内容及特色。

古代文学参考书目

著作

1、范文澜:《中国通史》 2、尚钺:《中国历史纲要》 3、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

17

4、任继愈:《中国哲学史》 5、冯友兰:《中国哲学史》 6、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 7、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 8、李泽厚:《美的历程》 9、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 10、宗白华:《美学散步》 11、钱钟书:《谈艺录》

12、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 13、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 14、章培恒等:《中国文学史》 15、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

16、王运熙等:《中国文学批评通史》(共七卷) 17、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 18、郭预衡:《中国散文史》 19、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20、张庚、郭汉城:《中国戏曲通史》 21、王易:《词曲史》

22、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23、林庚、冯沅君:《中国历代诗歌选》 24、刘盼遂、郭预衡:《中国历代散文选》 25、吴调侯、吴楚才:《古文观止》 (断代研修书目见教材)

期刊:《中国社会科学》、《文学遗产》、《文学评论》、《人大复印资料》

18

(古代、近代部分)、《文史知识》、《古典文学知识》、高校学报(哲社版)、各省社科院学术期刊。

一、 填空(15分) 二、 解释(15分) 三、 翻译简析(20分) 四、 默写简析(10分) 五、 简答(20分) 六、 论述(20分)

考试题型

19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8r1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