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
更新时间:2023-08-14 13:32:01 阅读量: 人文社科 文档下载
朱贻庭。整理考试笔记。。。。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
第一章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的诞生 1.诞生标志:西周伦理思想的建立。表现:宗法等级制度
2.西周“有孝有德”的伦理思想:
以孝为主的宗法道德规范(奉养,恭敬父母和祭祀先祖—也是权利与义务的道德反映)
“修德配命”对道德的自觉性(含义:统治者要一心一意遵循和实行先祖之德,才能永享天命)
“敬德保民”的“德治主义”雏形(敬德保民的含义:遵循先祖王者之德才能治理好奴隶和平民。德治主义内容:对祖“明德恤祀”即谨慎的祭祀先祖和上天;对己是统治者加强自身修养;对民是实行德政,即恵民)
第二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伦理思想 1.“义利之辨”的发端:
含义:道德行为与物质利益的关系。 作为中国古代关于道德行为与物质利益的关系问题的争辩。义,指思想行为符合一定的道德标准;利,指利益、功利。
背景:私有制的出现,事利而己的观念支配下形成利欲与道德的尖锐冲突。 2.孔子的“仁学”伦理思想(儒家) “爱人”“忠恕”的“仁爱”原则
孔子的主要思想有:仁、礼、义,其中核心是仁,为仁成为了复礼的关键。 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可以解释为“爱人”尤其是爱自己的亲人,而后由近及远,推而广之。形成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状态,恢复周礼,实现社会秩序的安定与人际关系的和谐。
忠恕之道: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原则。“忠”,尽力为人谋,中人之心,故为忠;“恕”,推己及人,如人之心。 “仁”“礼”统一,建设有序和谐的伦理模式——“和为贵”
“仁智”统一,仁者安仁的思想人格 “君子”“中庸”“仁者安仁”
3墨子的“兼爱”说和功利主义思想(墨家) 与“交别”对立的“兼爱”原则:
兼爱:对待别人要如同对待自己,爱护别人
如同爱护自己,彼此之间相亲相爱,不受等级地位、家族地域的限制。
墨子提出
(爱是相互的,利也是相互的。义利的关系也应是对立的统一,是相辅相成的),把兼爱与实现人们物质利益方面的平等互利相联系,表现出对功利的重视。
贵义,尚利的功利主义:
兼爱提出爱人应该以利人为内容,体现墨子的功利主义。
“义”以礼为最高标准,凡是符合于礼的言行即为义,“义”以“利”为内容,达到义利统一,是功利主义思想。
“合其志功而观”的道德评价原则:评价一个人或一种行为,应以结合动机与效果为原则。志即动机,功即功效。
4.《老子》的“无为”道德观(道家) “道常无为”及其伦理学意义
道是自然的,不是意志强加的,所以说它无为,但只要遵循自然之道,一切事情都可以做到做好。所谓道法自然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的道德蜕化论
社会的公正被废弃了,才有所谓“仁义”存在;出现了聪明智慧,才产生严重的虚伪 “复归于朴”的道德思想
从道德之名复归到未经人为制作的“无名”之朴的道德原始状态。
“无为”作为一种处世之方
不与人争有,不与人争多,先帮助别人(非现实)
5.杨朱和杨朱学派对的“贵己”,“重生”说(宗旨属于道家,又与老庄有别) “贵己”“重生”的人生理想
老子主张“身重物轻”,杨朱发展了老子的这个思想观点,形成了“贵己”、“为我”的学术主张,成为中国最早主张个人注意思想的学术宗师——重视个人生命,轻视个人利益,保全个人生命就是人生的最高目的。 “重生”和“全生之道”——全生是既要保命又要有一定的物质欲望,欲望的满足必须以是否有利于全生为限度。
6.孟子的仁义之道和性善论(儒家) “人伦”说与“仁义”之道
朱贻庭。整理考试笔记。。。。
“人伦”即人道,是人区别于禽兽的本质特征。包括五类秩序: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仁义之道:亲亲,敬长,指子之孝父,孝为百行之首,“事亲”就是仁,义就是敬长。提出“仁者爱人”
以仁政得民心的道德作用论 主张“施政于民”,对孔子“惠民”思想的发展。
“去利怀义”的义利观和道德价值观 利是,个人私利,私欲。义是“为善” “性善论”和道德本原说
孟子人性论的内容:A,人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属性B,人性“四心”是先天的,即良知C,人性是道德的本原,并由此给人性以善的价值规定。D,人性可失⑤存心养性,反身内省的道德修养论
强调道德修养的理性自觉和对自己言行的自我反省。
7庄子的人生论和自由观(道家) 愤懑世俗桎梏人生的批判精神
将仁义规范视为桎梏人生的刑具,提出“自由”的问题
“逍遥游”——超世“游心”的自由意境 他希望一切顺乎自然,超脱于现实,否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类的生活与万物的生存混为一体;提倡不滞于物,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在人生论上表现出明显的超世主义和虚无主义的倾向,然而,现实的人生与世俗的对立并没有得到实际的解决。
顺世安命的处世方法 所谓“庄子精神”
从批判世俗对人生的桎梏出发,通过“齐物”“无己”而在内心自由中超脱世俗之累,即获得“逍遥游”的精神自由——“游心”与“游世”的统一,以求得个体身(生命)心(精神)的保全。———庄子人生论的三个基本逻辑环节。
8.荀子的性恶论和礼义学说(儒家) “性恶论”和“性伪之分”说
荀子的人性论与孟子的性善论相对立,主张“性恶”,理论出发点即“性伪之分”认为人性的所有内涵,都是自然生成的,都不是
后天的学习、人为所能有的,就是天人之分。 “礼论”,“义分则和”——论“礼义”的起源和道德作用 荀子“重法”“重礼”提出了“礼论”——有功于封建统治的一大杰作,即论证礼义道德的起源。
“义分则和”是荀子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命题,即适当或合宜的分就能达致各等级之间的和谐,实质就是构建以礼为制度的和谐社会。
“以义制利”和“荣辱之分”的义利观及道德价值观
“道”即礼义,它是求利和节制利欲的准则和规范。“荣辱之分”在于“先义”还是“先利”,主张先义。 “化性起伪”“积善成德”的道德修养论 “化性起伪”:因为人性的放纵会造成不可收拾的恶果,所以必须对它进行改造,即“化性起伪”。“伪”,指后天的人为作用。圣人极其礼、法就是为了改造人类的恶性而产生的。“积善成德”:即积小善为大德 9.《中庸》《易传》《大学》《礼运》《孝经》的伦理思想
《中庸》论“中庸”和“诚”
《易传》的“天道”与“人道”合一的“宙伦理模式”
《大学》的大学之道:
三纲: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礼运》的“大同”,“小康”说 《孝经》论“孝道”
10.韩非的“自为”人性论和以法代德的非道德主义思想(法家)
人皆“自为”人各“利异”的人性论 “自为”:凡人皆利已。观点与荀子相同,都是性恶论。利异:利益不同。 以法代德 、“不务德而务法”的非道德主义
韩非对道德与法治的根本立场在于他认为仅靠道德来约束人们是不够的,必须要建立严苛的刑法来约束人们。
公私相背,去私行公的公私观
否定道德的作用,行成专制主义,积民怨。
朱贻庭。整理考试笔记。。。。
第三章 两汉时期的伦理思想
1.独尊儒术和两汉伦理思想的特点
秦王朝运用法家思想巩固政权失败后,汉朝封建统治者吸取教训重新认识德与法的关系,确立了以儒学为政治的统治思想——独尊儒术。
独尊儒术的意义也是两汉伦理思想基本特点:A封建统治有了统一的指导思想。B本质上是封建君主专制主义在思想领域中的体现。C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对先秦儒学总结和改造的结果。
2.董仲舒的“天人合类”论与神学伦理思想 以“三纲五常”为核心,以“阴阳五行”的“天人合一”为理论基础
“天人合类”与“道之大原” 论证道德本原,给封建的道德纲常以神圣的权威,是其伦理思想的首要议题。
天人合类:天是至善的道德化身,是人类道德的本原。
道之大原:自然、人事都受制于天命,因此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想都应该是统一的,道之大原出于天,这里的天,理解为宇宙,可以解释为,道是宇宙中本来就有的,因此这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思想。 道德宿命论与“经”“权”之说 宿命论:就是认为个人与封建道德纲常的关系就是与“天意”的关系。
经,是道德原则,董仲舒称之为“常义” 权,是对原则的灵活运用,称之为“应变” 经与权是中国伦理思想上的一对重要范畴。 “三纲五常”——封建伦理纲常体系的建立
孟子首创五伦,董仲舒提取三伦:君臣,父子,夫妻。抓住了主干,规定了上下等级之间的伦理关系。
作为个人处理人际关系的五常之道:仁,义,礼,智,信
人性伦与“成性”“防欲”的教化思想 认为人性具善质,但只是为善提供了心理基础和可能性,但不等于就是善。不是凡人皆有普遍的人性,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等,即“圣人之性”“中民之性”“斗筲(同烧音)之性”
斗筲之性是劳动人民,待教化之后变成中民之性。
人有两性,有“善质”则可教而为善,即成性,有贪欲,则需教化而节之,即防欲。 ⑤义利“两养”与“正义不谋利”的义利观 肯定义利为人所皆有的事实,但又认为要制欲,防欲。
3.王充的性、命论和对道德神化的否定 对道德神化的否定
王充用元气自然论来解释人性的来源,认为人性在于“禀气”(天赋的气性)。 “禀气”成性和人性“异化” 人性善恶是先人的禀赋,人之善恶主要决定于后天环境的感染。是对荀子“化性起伪”的发挥。
把物质生活水平与社会道德状况的关系夸大为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陷入了机械决定论。
驳“福善祸淫”及“性与命异”说
道德操行与吉凶祸福的关系是中国伦理史上的一大问题。王充没有完全同意当时的“命有三科”说,即正命、遭命、和随命。 认为性与命不具有前因后果的报应关系,还在于两者有着各自的不同特点。
第四章 魏晋时期的伦理思想
1.名教危机与“玄学”伦理思想的产生及其特点
东汉后期开始出现名教危机。名教,亦称礼教,渊于孔子正名主张与礼制的结合。汉儒综合“名”“法”要求等级名位各有其相应的礼义德行,以此为教,用来维系封建的宗法等级秩序。
汉代品评人物选拔官吏以德行为标准,体现了“名教”的要求,但后来由于王充等唯物主义者对以论证名教神圣性的神学目的论的批判和黄巾起义对名教统治的有力打击出现危机。
由于经学,神学目的论已到了穷途末路的地步,统治者荒淫的生活姿态又难以逆转,要使名教利器继续发挥作用就要寻找新的理论依据,从而出现东汉末,因“名实不相副”而引起“名实”之辨的发展作为思想前提,由正始名士何晏,王弼创立的“玄学”产生。
朱贻庭。整理考试笔记。。。。
玄学是对名教危机的挽救,具有不同于两汉儒家伦理思想的特点:A论证主题不同,论证自然与名教的统一,就是天人合一的玄学形式B理论形态上,玄学伦理思想以纯哲学的理论思辨形态取代了汉儒以意志化的阴阳五行为构架的神学形态。C对人生问题的关注成为一个突出议题。“安身”“自保”是思考重点。
2.王弼对“名教”的玄学论证
“名教”本于自然的道德本体论
主张自然为本,名教为末,本意在挽救名教危机,但命题本身对名教形式轻薄,因而没有达到自然与名教的统一。 有性有情,以性统情的人性论 “慎终除微”的“自保”之术 慎重地考虑到事情的后果,想自保必须不犯错,不犯错必须除微。
3.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伦理思想 “越名教而任自然”
摆脱六经,仁义,礼律的束缚,使人回到本性自然的状态。
以道家老庄哲学中的自然为其最高的精神目标,超越虚伪刻板的官方道德模式,以离经叛道的形式向世人表达内心的压抑和淳朴人性的向往。
“意足”为乐的人生理想
意足,就是精神上的自我满足,人生的乐趣不在于对外物的占有,而在于自足,从内心寻找快乐。
4《列子·杨朱》篇的享乐主义人生观 西晋时的作品,宣扬的生当行乐的人生理想和纵欲主义的养生论,赤裸裸的表现门阀土族在西晋灭亡前的醉生梦死的生活方式和态度。
5.裴頠(wei)的“崇有论”及其对“贵无论”伦理思想的批判
“理既有之众,非无为之所能循” 维护封建名教秩序,著《崇有论》,对以“无为本”的“贵无论”异形了猛烈的批判。 从地主利益出来揭露玄学贵无思想对名教的危害性,抨击门阀土族腐朽的态度强调有为反对无为,认为人应该以积极的态度来对待,否则与己无益。
对纵欲主义养生论的批判
提出“收流遁于既过”的养生论:流是纵欲,遁是禁欲,认为纵欲与禁欲都不合养生之道,都要反对,只有对外界物质需求有所选择有所取舍才能保持清朗纯正的心态。 6.郭象“名教即自然”的伦理思想 名教即“天理自然”
王弼用“以无为本”的宇宙本体论来论证名教与自然的关系,郭象否定了“贵无论”,代之以“自生”“自化”“独化”说,他认为名教是自然而然的,它的产生和存在同样没有任何本原和依据。 “性各有分”“各安其分”的性命说和人性论
认为物各有自己的规定性,人也如此,尊卑,智愚,知有本分,就是性各有分。各自都安于自己所处的等级名分,不存非分之想,于是也获得了各自满足和自由。扩张了庄子人生哲学中的消极思想。
第五章 南北朝时期的伦理思想
1.佛、道两教的兴盛及儒、佛、道伦理思想的斗争与合流
佛教的兴盛在东晋南北朝时期,当时处于兴败遽变,人生无常,出于消灾避祸的强烈愿望,愚弄群众,大力提倡佛教,隋唐两代发展到鼎盛时期。佛、道两教的发展在南北朝时期就与儒家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佛,道,儒的用处都是稳定社会秩序,维护封建统治,隋代哲学家王通提出“三教合一”的主张,三教调和,相互影响,并趋于合流是隋唐时期伦理思想发展的基本趋势。 2.道教的教义与戒律 道教的产生和演变
主要是由古代原始宗教的巫术、神仙方术和战国秦汉时期的阴阳五行说,以及汉代流行的谶chèn纬神学发展而来的,东汉末年深受苦难的群众利用方术等联合起来进行反抗斗争。 张角的“太平道”发动黄巾起义。张陵的“五斗米道”
早期道教进行理论,组织改造的人物:葛洪、寇谦之、陆修静、陶弘景等人。
《太平经》中反映的早期道教的道德观念 早期道教主要经典。内容:A反对剥削和不劳而获,主张劳动,自食其力。B主张人与
朱贻庭。整理考试笔记。。。。
人之间互助互爱。C反对等级特权,主张人人均等。
以葛洪为代表的道教的教义与戒律 追求长生不死,肉体成仙,并对此坚信不疑,是教义根本点。
3《颜氏家训》的家庭道德教育思想 阐发了儒家的家庭道德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是家庭道德教育的重要教材。
家教的重要性 家教的方法
4佛教的宗教伦理思想——宗教善恶观和善恶轮回报应说,“佛性”说和宗教人生观。 宗教善恶观:A以顺益为善,以违损为恶。B以顺理为善,为理为恶C以体顺为善,体违为恶。
“佛教三毒”——贪,瞋,痴
无瞋要求人们忍受痛苦,无痴是不愚昧。 无贪,无瞋,无痴,是佛教三善根,就是佛教的善。
轮回报应说,对信徒产生巨在威慑力,从而约束其行为
出世主义的宗教人生观
5.韩愈以儒排佛的“道统”论和“性三品”说
“抵排异端,攘斥佛老”
朝愈指斥佛教对国计民生的危害,揭露寺院经济给国家千万的恶果。 以儒排佛的“道统”论
道统之道,是儒家的仁义道德,又称为先王之道,或先王之教。 性情论和“性三品”说 性的构成有五:仁礼信义智 情的构成有七:喜怒哀惧爱恶欲 性三品论是对董仲舒的明确化
6李翱的“性善情恶”论和“复性”成圣之道
“性善情恶”的人性论
性善是天赋的,圣人能够保持先天的本性,而不惑于情;普通百姓则为情所惑,丧失了原来的本性。性是纯粹至善的,情是惑性、害性的。由此进而提出灭情复性,以成圣人的主张。
第六章 宋至明中叶时期的伦理思想 1“理学”的兴起与宋明(中叶)时期伦理
思想的特点 特点:A是儒佛道长期斗争和相互作用的产物B斗争重点的转移——义利理欲之辨成为伦理思想斗争的中心问题C围绕着理想人格培养问题,对复性说的批判。
2宋代功利主义思潮的始倡——李觏gòu的伦理思想
人性论及其内在矛盾 人亦“感阴阳气以生”,但人又有优于一般自然物的特性即道德性。 “人之性三”“人之类五”视众人为下愚。起义农民为群盗,表现其地主阶级本质。 《礼论》中的道德观
李觏所著,不拘于训诂,旧注,体现了宋儒重义理的学风 “利欲可言”“循公不私”的功利主义思想
认为人有利欲是自然合理的,而且讲仁义不能离开言利,也排斥违反道义的极端利己主义的私利。
3理学伦理思想的开创——周敦颐的“诚本”论和“主静”说
“以诚为本”的道德本体论
诚不仅是宇宙精神实体还是“圣人之本”和一切伦理道德的根基。
以“中正仁义”为“人极”的道德标准 人极指做人的最高准则。 “无欲”,“主静”的道德修养论
周敦颐把道德境界分为三等:圣,贤,士 4王安石的人性论及其伦理思想
“性情一”的人性论和善恶由“习”的道德观
性与情是一体的,善恶是有了情通过行为修习而形成的。
以仁义为“道德”及其功利主义新义 提出为己与为人相统一的原则。
教、学成才和“五事”成性的道德教育、道德修养论
五事:貌,言,视,听,思
5张载的人性二重说及其伦理思想
张载,北宋理学五子之一他认为“气”为世界的本源。人为物中一物,人同天地万物一样都源于“气”,人的本性也同于天地万物的本性,从而提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抽象
朱贻庭。整理考试笔记。。。。
命题。要求爱一切人如同爱同胞手足一样,并进一步扩大到“视天下无一物非我”。 “天地之性”“气质之性”的人性二重说 所谓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在他们看来,天地之性是性之本,是天理在人身上的体现,因此,可以说性即理;而气质之性是人爱生之后形成的,因而气质之性有善有恶,是气在生成过程中与生俱来的,故而又称性即气。 张载以他的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的学说,总结了历史上人性善恶的争论,把地主阶级的人性论思想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成为宋明理学唯心主义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胞物与"的泛爱主义及其实质
民为同胞,一切为上天所赐。泛指爱人和一切物类
“知礼成性,变化气质”的修养之道 通过知礼结合,变化气质就可成性成圣,造就理想人格,达到自由境地。 6.程颢hào、程颐的“天理”观及其伦理思想
北宋理学五子中奠基人和初步形成者 天人“一理”的道德本体论 一理包含了各种伦常。
天命之性和气禀之性的人性论 性即是理,之所以是理,则是天之禀命如此。 人欲与天理“难一”的理欲对立论
人欲(私欲)与天理(道)在根本上是相互对立而不可两存的。
理欲之辨与义利之辨的结合,成了整个理学伦理思想的纲领性问题。 “敬义夹持”、“格物致知”的修养论 是指在道德修养的过程中既要“主敬”又要“集义”,两者必须有机结合起来
此处“敬”为谨慎的意思。程颐据此发挥为内心涵养功夫,坚守天理的内在工夫。集义是基于理性自觉的顺理行为。 7朱熹的理学伦理思想体系
由周敦颐开创的理学伦理思想,在程颢。程颐兄弟那里已初步完成,朱熹又作了进一步发展,取得了完备的形态。标志着正统儒家伦理思想发展到了最高阶段。 “理一分殊”和道德本体论
朱熹从本体论角度指出,总合天地万物的理,只是一个理,分开来,每个事物都各自
有一个理。
从以理为本的道德本体论出发,论证了封建道德纲常的永恒性和合理性。 “性同气异”的人性论和性命说 就天地之性而言,不仅人之性“同”,而且人物之性也“本同”,就气质之性言,由于禀气不同,不仅人,物有别而且人也各异,这就叫性同而气异。
严辨“义利、理欲”的道义论及其禁欲主义实质
“为义”是唯一正确的行为方针和价值取向。
“道心”与“人心”只是同一个心的两种知觉活动。
关于“道心”与“人心”的观点是其“理欲之辨”的重要构成,是为“明天理,灭人欲”服务的。
“居敬”与“穷理”互补的道德修养论 “居敬工夫”:居敬也谓“持敬”,作为内心的涵养工夫,朱熹提出了多种内外结合,动静一贯的用工方法。 “穷理工夫”:穷理也谓“即物穷理”,通过“穷理”而到“致知”穷尽事物的理。 “知先行后”“知轻行重”,由“小学”而“大学”的德育阶段说。
8朱陆异同与陆九渊的“心学”伦理思想 朱熹创立唯心主义理学和理学伦理思想体系遭到“心学”创建者陆九渊的批判。 “心即理”的道德本原论 把理看成是心的体现,把程朱理派生万物的客观唯心论变成心派生万物的主观唯心论 “自存本心”的道德修养“易简功夫” 根本理论路线和社会意义跟程朱理学相同,伦理思想有异。
9朱程之争和陈亮的功利之学
陈亮是永康学派的主要代表,主张抗战,反对议和,遭到大官僚的嫉恨,被诬陷下狱,他的功利之学也遭到朱熹的攻击,陈亮反驳朱熹,异形了我国古代思想民史上有名的“义利,王霸”之辩。
“人道”存于“人事”的道德观
朱陈间的“义利王霸”之辩,其理论根源体现为物与道,人事与人道关系上的分岐。 “功到成处便是有德”的功利主义
朱贻庭。整理考试笔记。。。。
义利王霸之辩表现在功利主义与道义论的对立:A在道德价值的最后标准问题上,陈亮主张应以实事实功即取得实效为依据。B由于道德价值不同导致朱,陈两人对做什么样的人即理想人格的分歧,C还表现在其两人在动机,效果问题上的分歧,朱熹是动机论者,陈亮强调效果。
陈亮(也包括叶适)功利之学的崛起,是对李觏一,王安石以来宋代功利主义思潮的发展,标志着反理学思潮的兴起。 10.王守仁“致良知”说的伦理思想 继陆九渊之后,理学内部又产生了王守仁的“致良知”学说。
“良知”说和道德“心本”论
良知”是心之本体。王阳明在孟子“良知良能”说的基础上把“良知”扩充为一种贯穿于万事万物的普遍原则。他说“良知者,心之本体”。认为“良知”是心的本然状态。王阳明的“良知”是伦理学上的良心,亦即道德意识的主体,良知即是天道。 良知就是人的至善本性。 “致良知”的道德修养论 “存天理,灭人欲”是宋明理学的根本目的, “致良知”是王守仁的“心学”主体,所谓“致良知”,就是“胜私复理”,即克去私欲对“良知”的障蔽,以复明吾心之“天理”。 “复其心体之同然”的道德教育方法 就是开导人心,使之复明本体的良知。
第七章 明末清初的伦理思想
1.道德启蒙思想的兴起有其对理学伦理思想的批判总结
中国封建社会矛盾已充分暴露,产生了封建社会的自我批判意识,兴起了一批道德起蒙思想的杰出代表。
首先,在价值观上否定了传统的“正义不谋利”“存天理,灭人欲”的道义论和禁欲主义。其次,商品经济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崛起,不仅促成了价值观的深刻变化,而且也激发了人们对个人利益的觉醒。其三,价值观发生变化,导致思想家对理学进行批判,还有进步思想家把矛头指向封建正统思想的绝对权威——孔子,和封建礼教核心:君臣之义。
2.李贽zhì的“私心”说及其对“道学”、礼教的批判
明末清初具有反传统品格的思想家中的杰出者。
“人必有私”的人性论和“迩ěr言为善”的价值观
认为私心私欲是人们主观意识的基本内容,一切活动都是以“私心”为动机和动力的。 迩言是李贽的特用术语,意为普通老百姓出于私利生计的言论,是善良的,因为反映的是民之所欲。
“致一之理”的平等观与“任物情”的个性自由说
首先,人人在知,能上是相同的。其次,每个人的德性也是相同的,提出了男女平等的思想。
“任物情”是天下人各有不同的个性和追求,主张听任个性自由发展,使天下之民各自去追求自己的欲望,即“物各付物”“各获其所愿有”。
揭露“道学”之虚伪,反对孔子为偶像 3黄宗羲对封建君主专制主义的批判 “天下为主,君为客”
认为天下万民本是主人,而君者是客,是为万民服务的。批判了封建统治的核心——君主专制,透露了一此近代民主主义的曙光。 臣者“为天下,非为君也” 认为设置官吏不是对君一人负责,而是对万民负责。
4.王夫之对宋明时期伦理思想的批判总结 王夫之是古代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 “性日生则日成”的人性形成过程论 王夫之倡导的“日生而日成”的性论,在宋明理学心性论中独树一帜,其性论不再纠缠于性善与性恶的争辩之中。王夫之的性论分析了心与性的关系,认为性为其体,性比心更为根本,由此从心与性的角度分析了心性的形成与变化,从而体现了“习与性成”的观点。与之相应,王夫之在心性论中专门引入了气这一范畴,以气之运行与变化而论心性之生成,于此建构了心——气——性的气化心性论模式。在引入气这一范畴时,王夫之还引入了情、才、几等范畴,以此去分析与论证心性的善恶问题,认为不存在先天的
朱贻庭。整理考试笔记。。。。
性善与性恶,人之性善与性恶是在后天因素中形成的,这样王夫之主张通过心性的函养养,不断充实与巩固人之性中的善之因素,从而达到善之因素成为人之性即根本之体的境界,这即是人性之善。
“义利之分,利害之别”的义利观 天理“必寓于人欲以见”的理欲观
“身成”与“性成”统一的“成人之道” 身成:就是成身,就是“以道体身”,用仁义礼智之理指导形色,使声色臭味的欲望得到合理的满足。
性成:就是成性,就是弘扬和造就仁义礼智的德性。
两者不能分开,相互结合。
5.颜元的人性“气质”无恶论和重“功利”、“习性”的道德观 清初思想家、教育家
“气质”一元和“气质”无恶的人性论, 针对程、朱所谓“理在气先”两者割裂的观点、主张“理气融为一片”认为两者完全统一,不可分离的。正是在人性“气质”一元的基础上,颜元对程,朱所谓“气质有偏有恶”说进行了批判,提出了“气质”无恶,本善的观点。
“正义以谋利”的功利主义
在理欲之辩上,颜元并无建树,在义利之辩上有较大贡献。
谋利,计功正是正义、明道的目的。 “实学”、“习行”的成人之道
实学:指实事实物之学,反对佛、道教的虚无之质。 “习行”,不仅强调认识依赖于行,而且还含有验证知识之意。
6.戴震“血气心知”的人性论及其对程朱理学的批判 反理学思想家
“血气心知”的人性“一本”论
人的认识作用是以人的生理机构为基础的,“有血气,夫然后有心知。”这里,血气指活的身体,人的身体是人的意识的基础。他指出,客观世界是人的感觉经验的来源,人的感觉器官的形成实以物质世界的实际情况为依据。他还指出,人的感官之外还有心,心是主宰感官的。最后,戴震指出:感官的
作用是辨别声色臭味,而心的作用是辨别“理义”。声色臭味是客观的,耳目鼻口能辨别它;理义也是客观的,心能辨别它。于是,在此基础上,戴震提出了对于程朱学派“理具于心”的批判。
“理者存乎欲”的理欲统一观
根本否认“理”与“欲”是对立的,认为“理”与“欲”是统一的,他认为理原于欲,欲之中便是理,离欲便无所谓理,所以“理者存乎欲者也。”他深刻地揭露了程朱理学所谓的“天理”,认为它同酷吏所谓的法一样,都是对人民的“残杀之具”。
正在阅读: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08-14
主谓一致08-20
采油工实际操作项目汇编(1)03-16
节能减排降本增效实施方案03-18
英语发音基础(考四六级都有用)05-03
第三部分 现金业务操作规范10-01
教学计划太极拳04-30
年产8万吨聚丙烯生产工艺设计07-01
- 粮油储藏基础知识
- 论文范文(包括统一封面和内容的格式)
- 经典解题方法
- 综合部后勤办公用品管理办法+领用表
- 学生宿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 16秋浙大《生理学及病理生理学》在线作业
- 四分比丘尼戒本(诵戒专用)
- 浙江财经大学高财题库第一章习题
- 九大员岗位职责(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施工员、安全员、质检员、资料员、材料员、造价员、机管员)
- 旅游财务管理习题(学生版)
- 德阳外国语高二秋期入学考试题
- 投资学 精要版 第九版 第11章 期权市场
- 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认识
- bl03海运提单3国际贸易答案
- 2010-2011学年湖北省武汉市武珞路中学七年级(上)期中数学试卷
- VB程序填空改错设计题库全
- 教师心理健康案例分析 - 年轻班主任的心理困惑
- 民间借贷司法解释溯及力是否适用?
- 三联书店推荐的100本好书
- 《化工原理》(第三版)复习思考题及解答
- 思想史
- 中国
- 伦理
- 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