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高考文综全国卷地理试题的特点(4)

更新时间:2023-03-14 23:28: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0年高考文综全国Ⅰ卷地理试题的特点

及对地理教学的启示

邢台市第一中学 武冬林 邮编054000

众所周知,高考与中学地理教学有着密切的关联,随着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的推进,高考命题也在稳中求变。尽管以选拔人才为目的的高考,还无法与以培养公民基本地理素养为目标的高中地理新课程理念完全吻合,但高考试题中越来越多的渗透着高中地理新课程的理念。高考试题中突出能力立意,减少对知识的机械记忆,重视知识迁移、运用,关注生产生活实际的特征愈加明显。深刻解读高考试题的特点,并思考带给我们的启示,必定对我们的教学和2011年的备考有所帮助。

一、2010年全国文综Ⅰ卷的特点分析 ㈠试题命制突出能力立意

1.解读文字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第一组选择题:

江苏北部沿海滩涂围垦,需要经过筑堤、挖渠等工程措施和种植适应性植物等生物措施改造,4--5年后才能种植粮食作物。据此完成1—2题。 1.改造滩涂所种植的适应性植物应

A.耐湿 B.耐旱 C.耐盐 D.抗倒伏 2.若缩短滩涂改造时间,需投入更多的

A.化肥 B.农家肥 C.农药 D.淡水

答案:1.C 2.D

文字材料中的“沿海滩涂”这一信息告诉考生,围垦区环境的主要特征是,土地经常为海水浸泡,制约其开垦利用的主要因素是土壤中高盐的特点,而不是过湿、干燥、大风、肥力低或病虫害等问题。 2.解读图表,获取信息的能力

“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是“知识与技能”目标中的重要一条。“掌握这一技能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学习,而且对学生的生活及终身发展都极有裨益”。因此,地图始终是高考的考查重点。 第二组选择题:

北京的王女士登录总部位于上海的M公司(服装公司)网站,订购了两件衬衣,两天后在家收到货。下图示意M公司的企业组织、经营网络。据此完成3—5题。

3.王女士此次购买的衬衣,由M公司员工完成的环节是

A设计 B提供面料 C加工 D.送货上门 4.M公司的产品销售依靠

A大型服装超市 B服装专卖店 C.代理销售商 D信息交流平台 5.在M公司的组织、经营网络中,区位选择最灵活的是

A配送仓库 B面料厂 C制衣厂 D仓储中心

从关联示意图中可以看出,面料厂、制衣厂只是M公司的供应商,M公司与面料厂、制衣厂、仓储中心、配货中心、消费者之间传递的是设计、采购、市场销售或库存管理方面的信息,公司员工不从事具体的提供面料、加工或送货上门的工作。从文字材料和图中还可以看到,王女士是从公司网站订购的产品,企业经销网络图中并无大型服装超市、代理销售商、服装专卖店的信息,产品销售依靠的是网络信息平台。

制衣厂明显受到面料厂址的制约,因为24小时内面料要运送到制衣厂,仓储中心又会受到制衣厂的制约,产品要在1小时内运送到仓储中心。配货仓库是最接近消费者的一个经营环节,而消费者是可以在网络通达的任何一个地方的,所以区位选择最灵活的应是配货仓库。

本组试题重点考查了考生识图、读图,准确获取地图信息的能力。试题的插图结构复杂,信息丰富。如果考生能

认真细致的观察,充分利用图例,结合所学知识对地图信息进行解读,弄清企业组织、经销网络中各环节的关系,那么该组试题不难判断。 第三组选择题:

自某城市市中心向南、向北分别设若干站点,监测城市气温的时空分布。监测时间为8日(多云)9时到9日(晴)18时。监测结果如图所示。据此完成6-8题。 6.图示的最大温差可能是

A.4℃ B.12 C. 16℃ D. 18℃ 7.监测时段被监测区域气温

A.最高值多云天高于晴天 B.白天变化晴天比多云天强烈 C.从正午到午夜逐渐降低 D.白天变化比夜间变化平缓 8.下午时间中热岛效应最强的是

A.8日15时左右 B.8日22时左右 C. 9日15时左右 D.9日18时左右

答案:6.C 7.B 8.B

图中数值最大的一条等值线的值为21℃,数值最小的一条等值线的值为7℃,所以图示最大温差为:14℃﹤最大温差﹤18℃;监测时段的气温状况,只考虑横轴方向上的气温高低及变化,显而易见,9日8时至9日18时气温变化最显著;热岛效应最强的时刻不是气温最高的时刻,而是纵轴方向上城市中心与南北边缘温差最大的时刻,即8鈤2时左右。

此图将等值线和坐标有机结合到一起,形成了一幅新颖的地图,它既有等值线图的特征,也有坐标图的特点。本组试题既考查了考生的读图能力,同时结合等值线考察了地理计算能力。 3.空间想象与感知能力 第四组选择题:

假设从空中R点看到地表的纬线m和晨昏线n如图3所示。R点在地表的垂直投影为S.据此完成9~11题。 9.S地的纬度

A.与M第相同 B. 介于M、N两地之间 C.高于N地 D. 低于M地

10.如果在位于大陆上的N地看见太阳正在落下,则这一时期

A.S地的白昼比N地长 B.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火险等级高 C.巴西东南部正值雨季 D. 长江口附近海水盐度处于高值期 11.若R点沿直线RS

A.上升,看到m、n的两焦点间距离加大 B.下降,看到m、n的两焦点间距离加大

C.上升,看到m、n呈现弯曲方向相反的相交曲线 D.上升或下降,看到m、n的形状保持不变 答案:9.D 10.B 11.C

本组试题的命题立意很明确,考查的就是考生对地理事物的空间想象与感知能力。当R点位于m纬线所在平面时,观测者看到m纬线就会成为一条直线。因此,m纬线、R、S两点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如下图所示,图中S点的纬度低于m纬线的纬度。当R点沿SR直线上升至R′时,观测者的视线既不在晨昏线平面内,也不在m纬线的平面内,看到的m、n应是弯曲方向相反的两条曲线。

4.问题探究能力

36题.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⑵分析乙地葡萄种植园地表鹅暖石堆积的原因。(8分)

⑶简述乙地气候类型和特点,并说明气候条件以及葡萄种植园地表鹅暖石对葡萄生长的影响。(16分)

【答案】

⑵乙地位于(罗讷河)河流出山口附近。河流出山口前,穿行于峡谷,水流急,可携带砾石;河流出山口后,流速变缓,携带的砾石首先在此处沉积。

⑶乙地(临地中海)为地中海气候;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葡萄生长季节光照、热量充足。鹅卵石有利于保持土壤水分(利于地表水下渗,防止土壤水分蒸发)鹅卵石白天增温快,夜晚降温也快,增大气温的日较差,利于葡萄糖分的积累。

36题的⑵对于学生来说,单纯通过记忆的知识是很难解决这个问题的,考生必须全面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地理原理,通过比较、分析归纳等多种地理思维,研究地理问题。第⑶问中“鹅卵石对葡萄生长的影响”对于学生来讲是个新问题,并且与学生头脑中关于植物生长的环境条件形成了矛盾;葡萄生长的景观图对于学生更是一个新的情境,学生必须通过获取文字、图表信息,经过认真思考,最终达到解决问题,这一过程使考生探究问题的过程。本题主要考查的不是学生的地理知识掌握的如何,而是学生在新情景下探究问题的能力。 ㈡密切联系生产与生活实际,关注生活中的地理

2010年高考文宗全国Ⅰ卷将高考题目与生产生活实际,与学生身边的的事联系起来,体现了“侧重生活的地理”的新理念。所考内容涉及到了沿海滩涂的开发、网上购物、城市热岛效应、葡萄种植等生产与生活的实际问题,体现了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地理,

运用地理知识认识、分析生活中的地理的命题理念。

在联系生产与生活实际的同时,考查了学生所学的主干知识,考查的不是学生对知识的机械记忆,而是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㈢自然地理的比重明显高于人文地理

2009年高考文综全国Ⅰ卷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所占的分值比例大致为7/3,而今年更高达8/2以上。试题中的综合题部分涉及的主干知识看似是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实则考查的是自然地理中大气、河流与地质作用方面的知识;关于江苏沿海滩涂开发的这一组选择题实质上也考查了水文、土壤方面的知识。 二、对地理教学的启示 1.注重对能力的培养

知识是能力的载体,首先要加强对主干知识的教学,这样就不惧高考对主干知识的抽样性考查。但仅有所学的知识是不足于解决新情景下的新问题的,必须把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中。

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地理图表的运用,通过平时的积累或专项训练,使学生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的能力。重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使学生提高对地理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运用的能力;要特别应重视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理解能力的培养。没有地理思维能力,就不可能提出问题;没有地理理解能力,就会对文字材料或图表中的信息熟视无睹或是提不出解决问题的措施与办法。 2.联系生产与生活实际,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

地理新课程倡导“关注贴近学生生活的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高考试题的问题情境,大都来自于生产与生活的实际,既体现了地理教学的新理念,也有助于考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高考试题的这一特点给我们以深深的启示,在教学中应该摒弃“照本宣科”“教教材”教学方法,学会“用教材教”;教师要积极拓展学生的视角,以学生身边的自然地理现象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以特定区域的特定地理事物、人文景观,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描述其特征,学会运用地理知识与原理分析其成因。 3.在教学中注重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有机融合

高考试题中有些题目从人类的生产生活切入,看似考的是人文地理,实质考查的是自然地理知识或自然地理原理。整套试题中自然地理的分值远大于人文地理。高考就知识体系而言,具有抽样性的特点,所以,这并不能说明自然地理重要或人文地理更重要。

笔者以为,这恰恰体现了新课程提倡“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与区域地理的融合”的这一设计理念。

因此,在教学中不能将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分离与割裂,应努力追求使两者有机融合。在认识区域自然环境特征时,注意引导学生从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的角度认识和关注自然环境;在学习人文地理时,则注意引导学生从自然环境的背景出发,分析评价人类活动的合理与否。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8qr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