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社会原因及对策分析-教育文档

更新时间:2024-02-27 02:0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社会原因及对策分析

一、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社会原因 (一)学校因素

1.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化严重。

高校领导和教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较之以往有了明显提升,但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存在诸多的误区:如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心理辅导人员和学生管理人员的职责;过高估计学生的心理自我调节能力,认为一般的心理问题学生可以自行解决,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有严重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的学生而开展等。。

2.心理教师数量严重不足。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每6000-7500名中小学生要配备一名学校心理学家,每2000-3000名大学生要配备一名专职学校心理学家。目前在我国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数量严重不足。据统计,国外高校专职心理咨询人员与学生的比例大致为400/1,而调查的几所高校大致为10000/1。 3.心理教师专业水平较低。

心理辅导咨询是一项专业性和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国外从事此项工作的人员都必须有辅导心理学、临床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工作硕士以上学位,还要有较多的实践经验,经过系统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培训,并且通过资格考试之后,才能独立从

事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工作。 (二)社会环境因素

随着社会发展、科技的进步,各种文化和社会思潮不断冲击和影响着我们生活中每一个人。处在新旧观念更迭、生活节奏加快以及社会竞争加剧的时代,大学生所承受的心理压力、产生的心理问题远远大于以前,因为青年是社会的“晴雨表”,而大学生则是其中最敏感和最活跃的一群,最能反映时代的特点,所以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意识形态领域所发生的变化必然要在大学生这个群体中产生较为强烈的反映。 1.社会环境多元性。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社会环境呈现日趋多元化的趋势。当代大学生处在中西文化交汇、多种价值观冲突的年代,面对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多种价值选择,大学生们常常感到茫然和疑虑。信息流通的全球化,西方文化的渗透和扩张,对我国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理想信念、道德伦理等都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和影响。

2.社会环境竞争性。

竟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速,使人产生了时间的紧迫感和压力感;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多,难以兼顾的矛盾加剧了内心的冲突,产生了无所适从的焦虑感。由于社会竞争的加剧,就业市场的不景气,大学生找工作或找到较理想的工作,越来越困难。这对众多大学生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

(三)家庭因素

家庭是个人与社会联系最直接最持久的一种,父母教育方法与教养方式直接决定着一个孩子能否健康成长。长期以来,学校和家长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往往采用应试教育的方法,只重视智力教育,忽略了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应试教育使家长和学校对孩子过度保护,造成孩子心智水平的低下和素质的单一化。应试教育更多的是将分数作为评判学生“好”与“不好”的惟一标准,这就使得很多学生和家长思考问题的角度片面和狭隘,“学习好就一切都好”。许多家长对孩子除了学习之外的一切事情都包办,以为这样就为自己的孩子营造了一个专心学习的环境。但实际上,这种过度保护导致了孩子的心理发育不健全。这就使得部分学生在思想上缺乏认知能力,在情感上缺乏控制能力,在心理上缺乏调适能力,在生活上缺乏自立能力,这种不成熟心理使他们遇到困难时,表现出焦虑、恐惧、孤独、苦闷等心理状态,易形成心理问题。同时,在教养方式上,相当一部分家长因为受教育程度较低,多采用简单、粗暴的传统的家长制手段。这种消极的教养方式,容易使子女形成敏感多疑、自卑易怒、抑郁焦虑、偏执敌对等不健康的品质。

二、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具体措施 教育管理者和广大教师应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育工作者要强化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意识,并把这项工作列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中。

(一)把心理教育课程作为高校的公共必修课

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知识的掌握,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在高等学校普遍开设心理教育课程,加强对大学生心理意识的正确引导和人格教育,使每位学生遇到心理障碍时能够运用相关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调适,找到解决心理困惑的正确途径,早日走出情绪的阴霾。

(二)在心理素质教育中,广大教师要率先垂范

心理健康教育单靠心理学教师的指导和咨询是不够的,必须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去。因为心理健康不仅依赖理论认识,更需要多方面的协同配合,持续耐心地开展教育,才能产生实效,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真正提高。因此,增强广大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能力,是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活动

学校要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活动,以个体的锻炼为主,如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从事各类实践活动,提出一系列社会调查研究的课题,让大学生走出封闭的象牙塔,去经风雨、见世面,从中得到一些磨砺,从而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也应该经常性地组织一些集体参与的社会活动和社会实践,创造机会让学生多接触社会,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认知能力,了解国情,了解社会,锻炼学生心理承受能力。

(四)营造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社会环境

大学生是时代的骄子,是国家的希望,是社会的栋梁。关注他

们的健康成长,也是全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各级教育、文化、科研、新闻出版、体育、广播影视等部门、群众团体应同学校一道,从培养接班人的高度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尽力为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一种优化的社会环境。新闻、文艺、出版等方面要坚持弘扬主旋律,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良好的思想、文化、艺术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教育,使他们在良好的熏陶中提高修养、品位。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8qla.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