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大兴区农村四校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

更新时间:2023-05-04 04:06: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大兴区农村四校高二年级第二学期期中统一考试

历史学科试卷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本试卷分第Ⅰ卷(40题)和第Ⅱ卷(4题)共两部分,第Ⅰ卷为1页—7页,第Ⅱ卷为8页—12页。

第Ⅰ卷(共40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梭伦改革中消除了债务奴隶制对平民威胁的是

A.惩罚游手好闲之徒 B.废除严刑峻法 C.颁布解负令D.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2.梭伦改革改变了贵族政体的权力分配原则,使下层平民获得了一定参政权利的重大举措是

A.规定公民大会为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

B.按财产多少将雅典公民划分为四个等级

C.废除平民的公私债务,土地归还平民

D.建立“四百人会议”

3.伯利克里时代,有人曾自豪地说:“假如你未见雅典,你是一个笨蛋;假如你见到雅典而不狂喜,你是一头蠢;假如你自愿把雅典抛弃,你是一头骆驼。”他这样说的主要原因是当时的雅典

A.经济富庶 B.民主政治达到高峰 C.疆域辽阔 D.对外战争大获全胜

4.在雅典的民主制下,下列哪些事情是可能发生的

A.一个中亚成年男子为躲避国内政治迫害来到雅典,取得了各种民主权利

B.公民阿萨德和妻子一起参加了公民大会

C.雅典的民主制激发了每个人建设国家的积极性

D.公民帕德玛因为邻里纠纷而向公民大会申述

5.商鞅变法提出“重农抑商”的主观目的是

A.确立土地私有制度B.建立地主阶级统治

C.发展封建地主经济D.限制旧贵族的权力

6.下列对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B.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

C.连坐法的推行,加重了人民的痛苦

D.变革了社会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发展

7.商鞅变法的法令规定:“勤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这反映了变法的根本目的是

A.保护农民阶级的利益 B.实现秦国的富国强兵

C.保持和稳定小农经济 D.巩固和发展土地私有制

8.北魏的社会矛盾主要包括

①阶级矛盾②民族矛盾③战乱④外来侵略

A.①② B.③④C.①③D.②④

9.北魏改革中,推动了封建化的根本性措施是

A.恢复汉族礼乐制度B.按照门第高低任命官史

C.实行均田制D.实行九品中正制

10.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政策之所以能够实施,是因为

①它适应了当时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力②得到鲜卑贵族的广泛支持

③孝文帝个人改革的态度坚决④广大北方人民支持政府改革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1.“以森林民族的原生文化,直接与高度发展的中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民族的飞跃。”这是对哪次改革的描述?

A.大化改新 B.1861年改革 C.王安石变法 D.孝文帝改革

12.王安石说;“保甲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这表明王安石推行保甲法主要是为了

A.抵御辽和西夏的进攻B.减少财政开支

C.巩固自己的权势地位D.平息农民的反抗斗争

13.王安石变法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的主要原因是

A.农民负担依然沉重B.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封建社会的土地兼并问题

C.王安石变法的决心不够坚决D.不可能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

14.15世纪,天主教会之所以阻碍社会的发展,主要原因在于

A.它是欧洲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B.它占有欧洲各国土地的三分之一

C.它在欧洲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D.具有等级森严的教阶制度

15.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是

A.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B.一场反对天主教,建立本民族教会的运动

C.一场资产阶级对天主教会建立本阶级教会的运动

D.既是一场西欧各国反对天主教会的社会运动,又是一场在宗教外衣下开展的政治运动16.德意志皇帝亨利四世在同教皇的斗争中失利,被教皇开除教籍,国内诸侯乘机反叛。1075年1月,亨利四世冒着风雪严寒,前往意大利北部的卡诺莎城堡向教皇“忏悔罪过”。亨利四世身着罪衣,立在城堡门口三昼夜,才获得教皇的赦免。这就是“卡诺莎之辱”,又称“卡诺莎晋见”。这件事集中说明当时

①德国并没有实现高度的中央集权②封建王权屈从于教权③封建王权与超越王权的教会争权夺利④宗教改革运动引起了欧洲封建国王反对教会统治的斗争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7.加尔文认为:“一个人之所以发财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或勤劳,而完全靠上帝的恩赐。”这一观点反映了加尔文

A.第一次提倡人们在内心世界中发现宗教

B.用先定论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进行辩护

C.首次挑战罗马教皇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威

D.主张没收天主教会的大量土地以及财产

18..马丁?路德反对“赎罪券”,认为“信仰上帝,灵魂便可得救。”其积极意义是

A.否定了天主教会及其神学的作用 B.确定了“教随国定”的原则

C.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的势力 D.维护了德意志各阶级的利益

19.穆罕默德·阿里政治改革的核心措施是

A.中央设立最高国务会议 B.加强中央集权

C.大力压制马木路克势力 D.把原来的16个区合并为7个省

20.在工业革命大潮直接有力的冲击之下,穆罕默德·阿里对埃及落后的社会生产方式进行彻底改造,能体现这一改造的措施是

A.创办第一批近代工厂 B.消灭盗匪

C.坚决打击马木路克割据势力 D.大力加强中央集权

21.穆罕默德·阿里里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割据势力死灰复燃 B.没有从根本上变革社会制度

C.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卷土重来 D.欧洲列强的干涉

22.从社会发展角度看,穆罕默德·阿里政治改革所取得的最大成就是

A.摆脱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统治B.社会秩序空前好转

C.资本主义发展起来D.埃及走上了近代化道路

23.对右图所反映的俄国社会发展状况,解释最准确的是

A.农业生活悲惨

B.农奴制的落后

C.没有蒸汽动力

D.工业发展落后

24.下列推论属于哪种情况

大前提:农奴制改革是在封建地主的支持下进行的

小前提:农奴制改革是对农民的一次大规模掠夺

结论:农奴制改革是封建性质的改革

A.大前提正确,小前提错误,结论错误

B.大前提错误,小前提错误,结论正确

C.大前提正确,小前提正确,结论错误

D.大前提正确,小前提正确,结论正确

25.恩格斯在论述克里米亚战争时指出:“现在沙皇政府在全世界面前给俄国丢了丑,同时也在俄国人民面前给自己丢了丑,前所未有的觉醒时期开始了。”“觉醒”使人们认识到俄国A.军备落后 B.制度腐朽 C.经济凋敝 D.吏治腐败

26.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进步性主要体现在①扩大了自由劳动力的来源②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③彻底废除了封建生产关系④有效地维护了社会安定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③④ D.①②

27.俄国农奴制改革是进步的,这是因为

①它有利于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②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③它使许多农奴获得解放,扩大了自由劳动力的来源④它彻底废除了俄国落后的生产关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8.1889年日本宪法规定:“日本帝国是由万世一系的天皇统治……天皇为国家之元首,总揽统治权。”对这一规定理解错误的是

A.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 B.适应了时代发展需要

C.使日本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D.日本仍是封建君主专制政体

29.“国之强弱,决定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则系于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又起因于是否鼓励人民之工业。”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明治政府

A.废藩置县,取消对下层人民的限制 B.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

C.大力发展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 D.大力推行文明开化政策

30.对《大日本帝国宪法》的评价正确的是

①真正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国家体制②是近代亚洲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③带有浓厚的封建性④承认了人民的基本权利和参政权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31.明治维新后较之明治维新前的变化有

①由封建社会转变资本主义社会②由半割据状态转变为中央集权国家③封建等级制度被形式上的身份平等所取代④资本主义文化完全取代了封建文化

A.①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

32.明治维新兴措施中,最根本的是

A.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发展资本主义B.推行文明开化的政策

C.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D.改革地税制度,承认土地私有

33.康有为在研究儒家经典基础上撰写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出版后不久被清政府毁版,其根本原因是这两本书

A.学术观念不符合史实 B.推崇光绪帝而批评慈禧太后

C.有力地冲击了顽固守旧势力 D.损害了孔子的威信

34.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直接原因是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B.许多运动的推动

C.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推动D.民族危机的加深

35.下列维新措施在戊戌政变后被保留下来的是

A.设立京师大学堂B.保护工商业C.准许官民上书言事 D.设立译书局

36.戊戌变法的失败表明

①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②中国近代化的道路是漫长而坎坷的

③封建顽固势力比较强大④资产阶级维新力量弱小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37.晚清一位人士曾大声疾呼:“何以立国?曰富。何以制夷?曰强。何以致富强?曰在治人。人不自治,治之以法。”对材料中“治之以法”最恰当的理解是

A .推翻君主政体

B .废除不平等条约

C .变革政治制度

D .改革科举制度

38.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把孔子打扮成主张改革的先师,其目的在于

①利用儒家思想宣扬变法 ②为维新变法制造历史依据

③减少维新变法的阻力 ④引导人们重新认识孔子

A .①②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②③④

39.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是早期维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这里的“进一步发展”是指①提出了

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 ②要求进行政治领域的变革 ③维新思想发展成为政治运动 ④提

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40.下列哪一图片反映事件使维新思潮演变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A .公车上书书稿

B .公车上书

C .民报 C .强学会旧址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4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41题10分,第42题12分,第43题10分,第44

题8分,共计40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41.(2008年苏锡常镇一调卷)“迁都洛阳”是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的一项重要举

措,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腾(孝文帝)以恒、代无运漕之路,故京邑民贫;今移都伊、洛,欲运通四方。 ——《魏书·成淹传》

材料二:孝文慨慕华风,力变夷俗,始迁洛邑,根本既虚,随即崩溃,亦不过数十年,天下

复还中国之旧矣。 ——《魏书·习学记言序目》

材料三: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徒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执未一,此间

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列传第七中》

材料四:若南徒,则种人不满诸州之地,参居楱林之下,不服水土,疾疫死伤,情见事露,四方闻之,有轻侮之意,则声实俱损矣!——《廿二史札记·崔浩传》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在北魏政权是否应迁都洛阳的问题上学术界历来存在着两派不同的意见,即赞成派与反对派,为论证这两派意见应分别使用上述哪些材料?除迁都外,北魏政权“行汉法”的举措还有哪些?(5分)

(2)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这样评论北魏的“汉化”行为“盖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请指出赵翼对北魏“汉化”政策的观点是什么?并结合上述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对此观点进行评价。(5分)

42.(2008年江苏百所中学样本卷)阅读下列材料:(12分)

材料一:日本明治维新时……依据英国模式建设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等;参照法国模式变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于美国。1898年颁布的《日本帝国宪法》以《德意志帝国宪法》为蓝本,确立了同欧美各国民主政体大相径庭的天皇制度,走上了近代化之路。

材料二:日本新领导人(注:指明治维新的领导者)不赞成这种不加区别地奉承所有西方东西的做法,他们并不对西方文明本身感兴趣,而仅仅对其中增强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组成成分

感兴趣。……他们现在提出了一个非凡的改革方案,宗旨在于建立一个强大的日本,而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国家。……讲究实际的日本领导人得出了这一明确结论:每个民族必须为自己去掠夺,软弱和胆小将一无所获。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拿过去若干个五十年和这个五十年来比,这五十年诚然是进化了;拿我们这五十年和别人家的五十年来比,我们可是惭愧无比,试看这五十年的日本如何?这五十年的德国如何?俄国如何?美国如何?他们政治上虽然成败不同……真都算得上一日千里!就是英法等老国,又哪一个不是往前飞跑?”

——1923年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括》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日本向西方学习的特点。(2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本新领导人”感兴趣的那些“增强民族力量”的西方文明是什么?指出“非凡的改革方案”的局限性,并举例说明日本民族是怎样“为自己去掠夺”的?(4分)

(3)材料三中梁启超发出“惭愧无比”的感叹,与同一日期的日本比较,请分析造成中日差距的主要原因。(4分)

(4)针对上述改革的成败,你认为改革的成功需要哪些因素?(2分)

43.(2008年苏州期末调研卷)改革是社会发展变化中最为常见的现象。19世纪中后期的日本和中国,虽然所在地域不同,国情有异,但两国都感受到来自欧美工业化浪潮的冲击及伴之而来的坚船利炮的威胁,都走上了改革之路,对两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两国改革有相似之处,但结果却大相径庭。

请回答: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10分)

(1)19世纪中后期的日本和中国分别进行改革的名称是什么?(2分)

(2)依据两国国情,概括指出两国改革背景的相同之处?(4分)

(3)改革既然要除旧布新,就必然会触动旧制度和一些特权者的既得利益,上述改革都遇到这个难题,请问日本改革者是如何解决这个难题的?中国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4分)

44.【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历史上成功的改革都是顺应时代潮流,反映先进生产力及其政治代表的发展需要。并且促进当时社会的进步。 (8分)

回答:

(1)北魏孝文帝改革和俄国农奴制改革各顺应了怎样的时代潮流?(2分)两次改革分别产生

怎样的影响?(4分)

材料一日本有“心灵紧闭”但“眼观八方”的特征。在国弱时,他们卑谦地对外点头哈腰,默默拿来先进才智,然后悄悄在作坊里加班加点地消化,乃至超越,一旦确信自己超越了别国,便会出其不意地“创造神话”。

材料二日本明治维新展现了东方人的智慧,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超越西方,给予东方人可以超越西方的魄力和信心。日本民族这种学习西方又不照搬西方,学习西方又超越西方的精神,是日本迅速富强的精神动力。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2)综合上述各材料,说明你在中西文化碰撞中,对继承传统文化和吸收外来文化的认识。(2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4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41.(1)赞成派:材料一、三;反对派:材料二、四(2分)。举措:颁行均田制、班禄制、革除旧俗等(3分,若答相应的具体内容亦可)。

(2)观点:北魏政权的灭亡缘于“汉化”政策(2分)。评价:(以下两种观点任选其一)

观点一:该观点正确(1分)。北魏推行“汉化”政策放弃了本民族的历史传统,失去统治的根基,盲目照搬汉族的做法使鲜卑族无法适应新的的生活环境,招致人民的反抗,政权灭亡(4分)。

观点二:该观点错误(1分)。该观点全盘否定了北魏“汉化”举措的积极作用,北魏政权的败亡与“汉化”措施无关,“汉化”政策有利于北魏交通的改善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或:风气的改进、社会的封建化),促进了民族融合(或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洛阳城(或中原地区)的开发,有利于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等等(4分)。(若能够将以上两种观点折中回答亦可。)

42.(1)特点:有选择的向西方各国学习。(2分)

(2)殖产兴业,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文明开化,提倡资本主义文明,建立新军队,仿照欧美国家建立常备军。(2分,任答两点给2分)(2分)局限性:保留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1分)举例:发动甲午中日战争(或20世纪30年代发动侵华战争)。(1分)

(3)日本明治维新后,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摆脱了民族危机,同时,对外侵略扩张,增强了实力。(2分)中国没有改变封建制度,同时,不断遭受外国侵略,民族危机深重。(2分)。

(4)因素:顺应时代潮流,改革需有坚强的领导核心;领导者的远见卓识;先进的思想指导。(任答两点,给2分;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43.(1)日本:1868年明治维新;中国:1898年戊戌变法。(2分)

(2)资本主义经济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都面临着极其严重的民族危机;社会矛盾十分尖锐;西学传播及启蒙思想的影响。(4分)

(3)日本:改革之前,通过“武装倒幕”的革命手段将旧制度及其特权者铲除;改革中,通过废藩置县、废除领主土地所有制、宣布“四民平等”等方式巩固革命成果。(2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力量薄弱;资产阶级维新势力过于弱小;而封建势力十分强大。(2分)

44.(1)潮流:封建化(或民族融合); (1分)资本主义发展。(1分)

影响: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发展;加速了鲜卑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加快了北方各族人民融合的进程。(2分)

俄国农奴制改革: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必要的劳动力、资金、市场,使俄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也推动了俄国政治体制、司法制度、军事、教育等方面的近代化;但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势力。(2分。)

(2)认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合理地继承发扬自身传统优秀文化和吸收外来优秀文化,

可以促进本民族和社会进步与发展;反之,则不利于本民族和社会进步与发展,会对其他国家或地区造成伤害。(2分)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8qee.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