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

更新时间:2024-04-25 20:5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导 言

1. 1选题依据及意义

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努力实践和创造所为的根本归宿和终极目标。在人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命运问题是我们时刻须要面对的,那么对命运的更为深刻的研究命运恰恰是致力于关心人类自身的主观需求和客观要求,也是致力于在理论上和现实上寻找一种更为科学思维范式和实践路径,也是致力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创建新型的和谐社会尽一份责任和义务。 1. 1. 1理论依据及意义

命运是一个既古老而又现代的话题。命运意识是人在现实生活中关于自身生存和发展的一种重要社会意识,命运问题是一个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哲学问题。从古至今都有许多哲人在或多或少的探讨这个话题,无论在我国还是外国都有其存在理由和理论意义。认识命运在于把握命运,发展这一理论是对于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的丰富和完善,是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方向指引,更是为促进人类社会进步、建设和谐社会主义提供理论积淀和现实把握。命运是一种社会存在,也是一种社会意识,是两者的辩证统一。 当下是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代,时代的发展也同时需要各个方面的与时俱进,时代的发展同时也要求理论跟上来指导实践,要求命运理论与时俱进的完善和发展,更要求理论联系实际问题以促进如何把握好我们的命运问题。 1. 1. 2现实依据及意义

无论从社会以及人的存在还是社会发展的意识来看,现当代社会的迅速发展,都使得命运问题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现在生存状态不佳、幸福指数不高、价值观歪曲、人生目的模糊等问题己属事实,迫切需要解决。还有“拼爹”、“蚁族”、“啃老族”、“月光族”等社会不良现象和不良风气也层出不穷,形成了一定的社会连锁效应,这对构建和谐社会也是潜在的隐患。因此对命运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和把握,是教育的目的,也是人关心自身的表现。携手共同努力来解决面临所存在命运问题和挑战,是人类自身发展的实践客观要求,也是人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我们真正的目的不单单在于认识命运,而是使其能够坚持科学的理论为我们自身服务,以期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比较有力的理论依据和实践范式,从而在人的全面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主义的过程中,起到一定积极作用和实践指导。

1. 2国内外研究现状

命运问题在国内乃至国外都为许多哲人所致力研究,对于命运科学合理的把握须与历史相统一,与时代发展趋势相结合,才能真正做到与时消息、与时皆变和与时俱进。梳理先哲们和当代哲人所呈现给我们丰富的思想和理论,是科学研究的基础和依据,它为科学研究的创新提供理论借鉴和现实参考。 1. 2. 1国外研究现状

在国外,也存在关于命运问题的一些理论和言论,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 (1)命运取决于神意

命运取决于神意即认为人的命运取决于神的意志。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认为命运统治着自然和人类,我们无法抗拒。他有句名言:愿意的人,命运领着走,不愿意的人,命运拖着走。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和叔本华都是把命运视为必然性的东西。古希腊罗马神话中,有司命女神莫依拉专门分管安排每个人的人生命运。《伊利亚特》史诗中有这样的话,天神宙斯决定人的命运,人吉凶祸福等都是至高无上的神的意志。斯多葛学派认为命运即神,神即命运,“你愿意把神叫做命运吗?不错,因为世界上的一切都依赖它,神的一切原因的原因。” (2)命运取决于必然性

命运取决于必然性即认为一切都是必然的,人生命运中的种种遭遇都是必然的,取决于必然性。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从单纯的自然这个必然的角度“逻各斯”来解释命运:“万

物服从命运,命运就是必然性,命运的本质就是那贯穿于宇宙实体的逻各斯。”他认为万物和人的命运都受由“逻各斯”控制或统治的。还有霍尔巴赫在《自然的体系》中指出:“人类的命运,正如构成整个人类命运的个人命运一样,无时无刻不是有赖于一些不能感受的原因。”他己经把影响命运的客观原因引申到命运之中了。17世纪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从理性主义出发,反对情欲支配人的行为,他主张一个人为情感所支配,行为没有任何自主之权,而完全受命运的统治或宰割。在命运的控制之下,有时他虽明知什么对他是善,但往往被迫而偏去作恶事。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在其《自由意志和命定论》中这样说:每个人,作为既定的他,处于那时刻他所处的环境中 (但从环境的角度看,环境也产生于严格的必然性),都绝不能干任何别的,而只能干他在那一特定时刻所作为之事。相应地,一个人一生的整个过程,在所有大大小小的时间中,都像一口钟的程序那样是同样地必然奠定的。 (3)命运取决于偶然性

命运取决于偶然性即认为一切都是偶然的,人生命运的种种遭遇也都是偶然的,取决于偶然性。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是偶然决定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他指出:“正像我不知从何而来,我同样也不知道在离开这个世界时,我就要永远地或者化为乌有,或者是落到一位愤怒的上帝手里,而不知这两种状况哪一种应该是我永恒的应分。这就是我的情形,它充满着脆弱和不确定的。”法国另一位哲人彭加勒也是偶然决定论的重要支持者,他甚至认为:只要精子偏离1/10毫米,拿破仑就不会出生,欧洲大陆的命运就会改观。现代西方的存在主义也都认为一切存在都是偶然的东西。雅斯贝尔斯认为,个体的生命和命运随着短暂的现象浪潮的漂流被卷入种种偶然的、不可违抗的情况的漩涡。 当然还有其他的哲人谈到命运,如黑格尔、亚里士多德、马斯洛、莫里斯、雅克·莫诺、斯大林、列宁、马克思等。马克思主义也是承认命运的,而且有自己的命运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其合著《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各个人可以看到自己的生活添件事自己早己确定的:阶级决定他们的生活状况,同时也决定他们的命运,使他们受它的支配。”他们把命运和一定阶级也联系到一起,而且还受阶级一定的支配和影响。而还存在其他的命运观,就像列宁在谈到马克思和恩格斯时曾说:“自从命运使马克思和恩格斯见面之后,这两位朋友的毕生工作,就成了他们两个的共同事业。”他还说“一个有觉悟的工人,不管他来自哪个国家,不管命运把他抛到哪里,他都可以凭《国际歌》的熟悉曲调给自己找到同志和朋友。”还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关于人的本质、人的目的、人的价值以及人的发展等等方面的理论也必然与命运更紧密结合起来。 1. 2. 2国内研究现状

在我国,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哲人和学者都有不同的说法,总结地可以归结为以下两个方面。

(1)传统命运观

“在西周的天命神学中,天命是一个神圣庄严的宗教范畴,它说得是由天神所支配的有关国家命运的大事??后来逐渐从天神观念的束缚下摆脱出来,用来表示社会政治伦理方面的某种不可抗拒的必然性。”由于当时的生产力不强,人的认识能力不高,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感受到的某种外在的力量的支配和限制,就把它认为是一种神的力量,也是很正常的事情了。而在孔子这里,他把命运看作是一种由自然之天所形成的人力所无法抗争的异己力量和必然趋势。他在《论语·宪问》中说:“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这里“命就是命运。”命孔子的弟子子夏也曾说:“死生由命,富贵在天。”《论语·颜渊》孟子对孔子的关于命运的思想继承和发展地说“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者而至也,命也。”《孟子·万章上》就是说人没有尽其力去做,而竟然达到了某种结果,便是命运,它完全出于客观之天或天意。但孟子也不是一味的认命,他第一个发展了天人关系,认为人还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他说到:“尽其心也,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其天矣。存其心,养其性,

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侯之,所以立命也。”(《孟子·尽心上》)这种绝对的遵守客观力量的片面观点显然是不够合理、不够科学的。而到了墨子“非命观”这里,他是批判孔子的这种命运思想的,他把自己的是非好恶的价值取向说成是上天的意志,强调命运是吉凶祸福都是咎由自取的。他说:“为善,天能赏之”;否则,“为暴,天能罚之。”(《墨子·天志中》)庄子则认为命运是一切都受其支配而又无法知道其所以的东西,他追求人应该自然而然的生活,处于一种超然游世的人生状态。他说“死生、存亡、穷达、富贵、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庄子·德充符》)在庄子看来,一切偶然的,其实是必然的、命定的。他对命运的态度是反对用智巧的做法或人为抗拒命运。他提出:“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庄子·秋水》)发展到荀子就发生了很大转折,他既不承认有意志的天,也不承认自然之天能够左右人,他提出的“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论》)就包含着在利用自然规律的同时也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进步思想。在荀子看来,他提出的“节遇谓之命”(《荀子·正名》)就是谈命运是一种偶然性。所谓节遇就是偶然的遭遇。正因如此,才会使即便是有德有才之士,也会怀才不遇;即便是无德无才之辈,也能飞黄腾达。我认为“非命论”与’“命定论”在《周易》中得到了调和与统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它不单注重“天行健”和“地势坤”的客观条件的制约,又注重“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的人的自我创造与超越的主观努力。

西汉时期,著名思想家和政治家董仲舒认为天有意志和道德,天是人的原形,人是天的副本,即所谓“人副天数”,,实际上是说,命运就是人的吉凶祸福由意志的天来决定的。东汉时期王充的命运之说尤为著名一自然命定论。他认为命运是人生吉凶祸福、富贵贫贱的主宰和定数。他说过“命,吉凶之主也。” (《偶会》“命当贫贱,虽富贵之,犹涉祸患矣。命当富贵,虽贫贱之,犹逢福善矣。”(《命禄》)“命,谓初所享得而生也。人生受性,则受命也。”(《初享》)南北朝时的唯物主义哲学家范缤认为人的命运就像“随风而堕”的花朵,将要飘向何方,或是落在哪里,都是偶然而不确定的。

(2)近现代命运观

近代著名思想家梁启超认为宇宙间万事万物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实际上它们之间有一条因果相续的有序链条,是具有有一定规律的。一个人应该承受什么样的命运,完全是他自己的自造、自力和自择的结果。他在《国家运命论》中大概这样说:凡造业者既必受报,无所逃避,自其因果相续之际言之,确有自然必至之符。无以名之,强名曰命。张岱年在其著作《中国哲学大纲》中写道:“命乃指人力所无可奈何者。我们作一件事,这件事情之成功与失败,即此事的最后结果如何,并非作此事之个人之力量所能决定,但也不是以外任何个人或任何一件其他事情所能决定,而乃是环境一切因素之积聚和力量所使然。”

我认为这是从近代命运观到现代命运观的一种重大转折,从而把命运推向现代化。著名的哲学家冯友兰对命运的看法也是很耐人寻味,他在《论命运》中说“命和运不同:运是一个人在某一时期的遭遇,命是一个人在一生中的遭遇??在一时期中幸的遭遇比不幸的遭遇多,是运好。在一生中幸的遭遇比不幸的遭遇多,是命好。”他把命和运有机的一统起来,与运而至命中。吴汉德在《人生哲学》中也指出:“个人的命运,是个人人生旅途中实际存在的种种遭遇和境遇。”高裕民、周玉梅在其合著《人生哲学论》中是这样表述的:“马克思主义认为,所谓命运即人生所处的自然、社会客观环境和人们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主观努力之间错综复杂的结合而产生的结果。”相比较而言,这样的表述是比较全面和科学的,更接近马克思主义。

我国还有一大批的教授及学者对命运问题也有一定的研究和突破:吾敬东教授关于“中国人命即命运观的形成”、陆剑杰教授关于“历史哲学的“命运”范畴与“中国的命运”的哲学解答“、李继武教授关于“辩证唯物主义视野中的个人命运观”、赵明和费菊瑛二人关

于“先秦儒、道、墨家命运论之探究”、刘衍永和刘玉芳的“关于命运的哲学思考”、谭大友关于“人生命运的辩证法”、李秋丽和王贻社关于“生存与境遇一一论《周易》“时”的智慧”、刘保民关于“对地球命运的哲学思考”等许多学者也在想继研究这方面的理论。江泽民也说过:“年轻的同志必须把自己的命运同祖国和人民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自觉地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的事业而奋斗。”

综上所述,无论是在西方哲人言里还是我国哲人语中,命运存在着不同的说法和解释,究其缘由可以归结为由于当时的社会客观条件、事实的科学知识以及思维角度方式等有着种种历史和现实的局限性。基于现在比较科学的理论分析不足以及现实的把握不够的事实,所以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特殊情况,都可以理性的、科学的去理解它,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方法来剖析它。我们的目的在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来研究它,为此找到一个更科学和合理的答案。

3研究思路和方法 3. 1研究思路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为指导,贯彻实事求是精神,在广泛查阅和借鉴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立足关心人自身命运问题展开研究。本文以“命运”为主要线索,在以往有关命运观点的理论基础上,主要围绕命运之命(历史条件、范畴界定)、命运之运(发展动力、发展趋向、辩证解析)、命运之变(命运识别力、命运控制力、命运洞察力以及命运沟通力)这三大的方面进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具体思路如下:第一部分命运之命:重点围绕在社会发展中对命运存在的历史条件加以阐述,进而有利于对命运这个范畴来进行哲学界定,在一定程度上做出理论的分析和研究,这样对命运有一个整体性的把握和理解。第二部分命运之运:把命运作为一个动态的哲学命题,立足关于马克思主义动态发展理论基础上对其加以辩证解析。对命运的本质机理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方法从主体自由与客体必然、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以及可能与现实四个角度详细进行探讨,对命运能有一个比较科学和合理的更深入的把握。第三部分命运之变:是关于如何把握自身命运的问题,把命运理论与自身现实相结合,着重研究如何科学把握命运处理在人生中的实践问题进行哲学探讨和研究,提出相应的比较科学合理的意见及措施,如正确认识个人命运、积极提高自身素质、科学把握人生机遇以及合理作出时空定位等,个人的命运不仅仅是其独立性的存在,他以某种方式与其他命运的存在相关联,而且存在于人类命运和自然之中。这就教育和要求我们不但要关心自己的命运,更应该关心国家的命运以及自然的命运,以适应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客观发展要求。 3. 2研究方法 (1)分析与综合

在本文的写作过程中,立足关于命运存在的理论基础上展开探讨研究,比较全面地从哲学高度分析和综合关于命运的理论性和科学性进行厘清和把握。 (2)矛盾分析法

在本文第三部分中主要用矛盾分析法来进行研究的,以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为指导,对关于命运是主体自由与客观必然、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以及可能与现实两个方面进行辨析的。

(3)理论联系实际

将如何把握好命运与人的自身发展的实际密切相结合,从现实的角度探讨我们应该从认识、素质、机遇及定位方面来努力,为能够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尽一份力。 4研究重点、难点、创新点 4. 1研究重点

本文的研究重点在于是立足现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方法,对命运从主体自由与客体必然、原因与结果、偶然与必然及可能与现实角度进而加以马克思主义的辨析;三是在人的实

践发展过程中,关注如何把握命运,以期提供比较科学合理的意见和可行性措施。 4. 2研究难点

本文研究的难点在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对命运比较科学合理的本质探索、把其本质机理运用马克主义辩证法对其解析以及运用如何把握个人的现实命运。这些问题在当代理论中比较少见,这对于研究的广度、深度有一定的难度。 4. 3研究创新点

视角的创新。本文从人的命运这一新的视角,从哲学之角度,来思索怎样进一步促进人的发展及社会发展。

观点的创新。本文的观点创新主要在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中(主体自由与客体必然、原因与结果、偶然与必然、可能与现实)的相关理论与命运相结合加以辩证解析,并且把这一理论与把握命运的实际相结合,提出比较科学及合理的意见和可行性措施,即从正确认识、自身素养、把握机遇及时空定位各个方面努力来把握我们的命运,从而使其能够坚持科学的理论为我们自身服务。

2命运之命

命运之命意在于反思命运存在的历史条件,进而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对其加以范畴界定。命运问题是一个比较通俗、又常见的人生和哲学问题,它几乎渗透于人类社会生活和发展的任何一个方方面面,以至于我们对之若即若离。这样一个常见的问题,我们时常会陷人迷糊与困惑之中。数千年来,无论是先哲们、思想家们、哲人、学者以及普通老百姓,都在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用不同的表现方式去思考和探索。人生有很多的重大问题都是说不清楚的,甚至也可以这么说,都有不同的说法和见解。那是因为事实上在重大问题上,应该存在多种意见,在不同的时代还是要有不同的声音、不同的观点、不同的理解的。

2. 1命运之历史条件

中国传统文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带有神秘的命运色彩的文化。从伏羲到周文王、从孔子直到梁启超,甚至于到了科技发达的现代,在很多时候,在大家那里都或多或少有着自己特别的命运认识、命运态度、命运思想和命运观。它作为一种流行了几千年的文化现象,己经具有了影响力的某种性质。从表面上、形式上取缔还容易些;但从实质上、思想上根除很难在短期内实现预期的目标。它无形的或多或少的渗透在人们现实的经济、政治以及文化等方方面面,它己经有着一种历史影响的惯性力量。

2. 1. 1普遍的文化现象

命运在当时那种相对较低的生产力条件下,人们的物质资料相对贫乏,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相对低下,这位命运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继最古老、最有影响的《周易》之后,“阴阳五行”学说就相继诞生了,从此与人的命运开始息息相关、联系起来的。秦始皇时,在文化上实行的“焚书坑儒”专制主义政策下,这种文化是受到一定保护的。还有古代帝王将相大多也都在某种程度上比较倾向于借助这种神秘力量和传播这种神秘文化来巩固和维护他们的统治地位。在士大夫阶层还是人民群众中这种文化人们早己习以为常。在古典小说中,清代李汝珍的《镜花缘》中对预测术讲述的很是具体详细,之中六壬起课方法论述的尤为详尽,他的目的无非是增加其传奇故事情节和神秘文化色彩,更容易对预测术的灵验面写的活灵活现,更容易调动人们的功利心、好奇心以及兴趣心。《三国演义》中除了观相识人的司马徽、神机妙算兵法如神诸葛亮外,还有六十八回的左慈、六十九回管格等也都是奇异之士。在这种好奇心的驱动下,人们自然的对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反复思索,运用思维的想象,将自身与其联系在一起,产生出进一步探索这一事物的心理动力,从而引起人们积极的情感反应(兴趣)和评价反应(肯定),这两种反应的凸显为命运理论的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

2. 1. 2特殊的风俗习惯 命运这个话题,人们自始至终都在关心而又使很多人困惑不解。自古以来老百姓都

关注而为期望命运的关爱;哲人学者思考它,力图找到一个解答。由于受限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程度,尽管我们思想教育的理论基础己足够丰富,但现实的反差却是很大,人们往往有形无形的存在着强烈的相信和反对的意识,这恰恰是欠缺正确命运意识的表现。有人说它是绝对的迷信,那是不懂得道理的人的话,真正懂得其中道理的人,到什么时候都不会迷信。在口常生活中,不乏有人时常提出这样的问题:“究竟有没有命?”“《周易》是怎么一回事,它能算命么?搞命运研究能给人算命?”“你会看人看相么”??而且讲这些话的人,也不乏有相当文化层次的人。不可否认在很多人内心里,命运这种意识仍然是神秘的、充满迷惑,那些什么“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终须无”;“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即便是现在把它变成“成事在天,谋事在人”;“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顺其自然”等等,都显然带有一定的命运意识。从马克思主义角度看,以往关于命运问题的各种思想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弊端。命运是我们现实生活中息息相关的问题,存在着不同的说法和解释,究其缘由可以归结为由于当时的社会诸多的客观条件、事实的科学知识的发展程度以及思维角度方式多种多样等有着种种历史和现实的局限性。

当然还有更重要的客观条件因素即生产力的发展程度。在人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社会物质条件是人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前提。与此相关的物质资料的生产与人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是同步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产方式。生产力越是发展,人们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越强;而人们随着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也会相应的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命运的产生、发展及其结果与人的认识和实践是密不可分的,命运是一种实践的命运活动,人是在实践的过程中认识命运进以把握命运和改变命运,脱离了实践的命运是不现实的。所以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特殊情况,我们应该去独立的、理性的、科学的去理解它,更应该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方法来分析和研究它,而不应该固守成规。

2. 2命运之范畴界定

要科学合理的把握现实命运,首先在于认识、理解和把握命运的内涵和本质,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对其作出范畴界定,是认识命运、解析命运及改变命运的基本前提和基础。

2. 2. 1命运的阐变

在西方历史发展中,关于命运话题的谈论在西方哲学发展史上也占有一定的地位。神意决定论者认为神的意志决定人的命运,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包括人)都依赖于它,人从而被视为神的奴隶、附庸。这里的神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区域甚至于不同的信仰,神也表现不同种类(司命女神、宙斯、天神、上帝等),但其实质基本上是一致的,人在这里不过是显示神意的手段和张扬神威的方式。必然论者把人的命运受一种必然性的东西所控制,受不同对象(逻各斯、动力因、确定规则、自由意志等)所制约,而这种对象只是人们心中所意念、感觉、感性的臆造的一种自认为实在的东西,在现在看来,还是不够合理和不够科学。偶然性特别强调命运的偶然性,他们认为人的存在和发展,没有确定的理由。没有固有的原因,也没有绝对的必然性,命运总是受种种偶然的、不可抗拒的不确定情况和境遇所左右,人生活在偶然的世界变化中,偶然性把握和支配着人的命运。

在中国哲学思想史上,原始的自然崇拜神、西周的天命神学、春秋时代的某种自觉理性,先秦命运思想、汉朝命运之说、近现代命运观等,在这样不同的时代,所彰显的命运内容也有一定的区别和联系。在特定的时代所凸显的孔子主张“知命”、庄子所谓“安之若命”、孟子“尽心知性乃至于知天”、荀子的“节遇”(偶然遭遇)、董仲舒的“人副天数”(天的意志)、王充的自然命定论(定数)、范缤“随风而堕”(完全的偶然)、梁启超因果论(因果相即的规律链条)、张岱年之环境因素(取决于环境因素积累和力量使然)、冯友兰的“遭遇”之论(一生中所遭遇的幸与不幸)、吴汉德的境遇之说(面对和生活其中的现实)、高裕民、周玉梅人改造自然复杂结果(自然、社会和人之间错综复杂结合产生的结果)、宋锦添的客体价值

关系(肯定或否定)等命运之思考,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人的生存和发展,也在不同的方面影响着人们的思维、行为和实践等。世界上存在的事情总是对立统一的,有人用“命”来解释,也有人用“非命”来解释;有人用主观的“天”来解释,也有人用客观的“天”来解释;有人用“偶然”来解释,也有人用“必然”来解释。思考命运问题时,因涉及到人与自然的属性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当在这两种关系还没有充分凸显和展开之时,人们还不能完全正确认识和把握。每一事物都有其规律性,在人的发展过程中人会随着自身的实践而逐渐认识命运内在的客观规律为己所用。

主张命运两分的张弛分别对“命”与“运”的内质即“命运本体”作了一个精辟的概论,组成一幅饶有趣味的对联,“上联是:灵、肉、欲、情、智、德、识;下联是:天、地、家、国、身、机、数;横批是:命运两分。”看来确实是独树一帜、旗帜鲜明,己经由古向今转化的开始。但是他主张命运两分之说显然有些武断,就是个人与其存在的天地、家国、机数等因素相脱离显然不太合理。蔡永宁在其著作《解读命运一关于人生命运的哲学思考》中作出这样定义:“命运是指人的生命主体与其赖以存在的环境中所形成的生存状态及生命历程。”这样的表述是比较全面和科学的,更接近马克思主义。在借鉴以往理论基础之上,可以概括和总结地说命运即是人在面临和解决人类存在的自由与必然本原性矛盾的过程中,存在的主体即人与其赖以存在的环境在一定的时空运动中相互作用的存在状态和发展历程。

2. 2. 2命运的内涵

命运是人的存在和发展相结合、相联系的统一的、动态的整体,即命是根本,是存在的那个事物的本身,运是其存在、变化和发展的动态状态和动态过程。命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事实、实在存在,也是与生俱来的一种人生规划、人生历程,是自然而然的给你划定的一个自然既定范围,也规定着你即使是在最好的状态时也无法超越的极限。命是先于运而存在着的,命同样也是父母给的,所以不尊重父母和不孝的人,首先是对自己的命不负责任的一种行为。而运是伴随着命而生的,就是命的存在、变化和发展的动态显现,是一个由生到死的存在和发展的动态过程。两者互用互应,而不是相互斥互离的。就人的“命”和“运”的关系来说:一是命是运得以存在的基础和根本,有“命”就相应的有了“运”,运是应命而生,应命而动的。二是部分的“运”是构成了“命”的完整性,是命在一定时空中运动的动态过程。没有脱离“运”的“命”,也没有脱离“命”的“运”。三是每个“运”都是“命”的一种部分的、阶段性的动态表现,而不是“命”的全部表现。四是命有其确定性,前提是必须是存在着的,“运”有其不确定性,所以人们为了实现某种“命”可以利用自身各种利己因素和客观条件来自主或有一定被限制地选择自己的某种“运”,而不选择自己的另一种某种不利己的或者是完全被动的“运”,这相应的就凸显了主体以及对象的可选择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实践性。

命运中的主体即是整体性的人,客体即是主体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同时也是一个不断的发现矛盾(自由与必然本原性矛盾)和解决矛盾的动态过程,那么用生存状态和发展历程相统一基本上才可以以概括人的命运的全部内容。生存状态是从人的存在的角度对人的命运作横向考察,是人的命运的横坐标,生存状态是人的命运的基本前提;生命历程是从人的联系和发展的角度对人的命运作纵向来考察,是人的命运的纵坐标,发展历程是人的命运的变化和发展显现。

在马克思主义对待人的命运问题上,既反对主观唯心的唯意志论,又反对客观唯心主义宿命论。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实践中必然受到阻碍;夸大客观力量决定命运,使人消极发挥主体能动性,这样很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命运是人与其环境在相互作用中形成和决定的。在相互作用中,人作为主体有其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一面;同时也有自然环境其客体性、依赖性和制约性的一面。这种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为我们提供可能性空间,努力实践创造人的生命历程的现实化。

2. 2. 3命运的本质

命运的本质即主体的人与赖以存在的环境之间必然的相互作用,而这种相互作用就是人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的实践过程(人的实践本质)。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这说明人是实践的产物,实践是人的本质,两者是相互一致的,这也证明了命运其实质也就是人实践的动态过程。马克思还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说:“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的理解为革命的实践。”这说明人创造环境和环境创造人,二者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辩证统一的过程。命运即存在的“命”,总是处于某些具体的“运”中,处各种具体的矛盾运动中,这就决定了命运之中本身是存在一定客观之不利己因素的;人的存在和发展,必然与各种客观所存在的各种事物发生不同程度关系,这种关系把人的存在和事物的存在互用互动的过程中构成一个必须联系的、发展的和整体的运动系统,所以这个系统中任何一个动因或任何一个因素变化都会相应的引起整个系统相关变化。在这里人与事物的关系就不再是简单的表现为一个决定与被决定的直接联系,而是具有全面的、客观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实在的动态系统。从而把命与运中结合起来考察,命就不再是一个简单抽象的、个别的概念和范畴,就具有了具体的、普遍的现实意义和价值;把运与命结合起来考察,就能直面人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的存在的局限和不足。命运本质即是存在主体的人与来与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之间一种自由的、能动的、创造的实践本质。

所以人的生存状态和发展历程是从马克思的实践角度即从人与环境的双向相互作用的角度来阐释命运:一方面认为人的活动是有自主的、有目的的和创造的实践活动,承认人的主体能动性,同时还承认这是有一定限度的。另一方面认为实践中的环境是既定的、是客观的,对主体的实践具有相对的反作用。因此,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命运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实践过程,是人存在于自然之中的存在状态及发展历程。

命运这个命题一直以来是存在着,存在的东西一定会有其存在的道理。所以在立论与论证的过程中,必须始终立足于唯物辩证法来探讨其发展的历史条件,并立足于这些理论基础之上,找出新的理论解答和事实答案。那么对命运本体在一个新的哲学高度上作出较为切合实际的建构,并对其进一步的理论建构,作出一个唯物的科学的解析,对我们来说这是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的。

命运之运

命运之运之意在于对命运加以动态化和辩证化的辨析,这样既有存在的理论需求也有存在的现实需求,所以我们应该对其要有一个比较科学和合理的把握。本来人创造出来的东西是为人自身所服务的,但如果非要把这个东西神秘化、异己化,这样就大相径庭了。这正如列宁在《论工人政党对宗教的态度》中也进一步指出:“只有当实际口常生活的关系,在人们面前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问极明白而合理的关系的时候,现实世界的宗教反映才会消失。只有当社会生活过程即物质生产过程的形态,作为自由结合的人的产物,处于人的有意识有计划的控制之下的时候.它才会把自己的神秘的面纱揭掉。”之所以我们还没能比较科学的、合理的对其诊释和解析,是因为我们还没有挖掘其内在机理和内在本旨。那么对命运加以动态辨析和辩证解析进一步再认识,就显得格外必要了。

3. 1命运之发展动力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所有存在的事物乃至任何一种理论的产生、发展以及消亡都是有一定条件的、有一定联系的,而且是需要一定过程的。所以命运的存在不是孤立的一种存在,是要与其相联系的各种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都需要与其发展的形势(客观条件和主观需求)同步,都与时代的发展脱离不了必然的关系,都有其内在动力和发展机制。

3. 1. 1客观条件的制约作用 命运是一个过程,一个劳动实践的过程,即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的实现人与自然

之间的物质交换的相互作用下,从而使人类社会能够继续生存和发展下去。自然界的存在和人的自然力的存在是自然的前提,实践下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前提,两者共同构成了人的存在的自然前提和现实基础。自然环境作为人的发展经常性、重要性的前提条件,它可以加速或延缓人的发展,但决定不了社会的性质和制度的更替。人的主观能动性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越来越占据主导地位,自然环境的变化越来越受制于人的生产实践和创造活动,逐渐己把自然在某种程度上人化。但这种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不会一直这样下去,它们之间的辩证性质(关系和矛盾)也会日益凸显出来的。在实践过程中,一方面主体的人的生存和发展受到客体的限定和制约,另一方面主体的人不断的能动着、超越着现实客体的限制,来满足自身的需要。它们互为前提、互为媒介、互为作用,通过这种运动的形式不断解决这面临自由与必然的现实矛盾。人们也应该越来越重视客体的作用,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形式的客体这个最初的、最基本的实践对象,也同样更离不开赖以存在形式的社会客体(现实的社会政治条件、经济条件、文化条件等),还离不开以物形式存在的精神形式客体(理论、学说等精神内容)。

而且正是这种客观的存在促进了与此相关的事物变化,也同样促进了人自身自由着、协调着和全面着的发展。

3. 1. 2主观需求的动力作用

在评价古代自然哲学时,恩格斯说到:“用观念的、幻想的联系来代替尚未知道的现实的联系,用想象来补充缺少的事实,用纯粹的臆想来填补现实的空白。

它这样做的时候提出了一些天才的思想,预测到了后来的发现,但是也发表了十分荒唐的见解,在当时是不可能不这样的。”他的这种说法对我们很有启发,也适用于我们对包括命运预测在内的传统文化的解析。国际易经学会主席、夏威夷大学哲学系教授成中英在1996年12月8口在中国首届周易应用学术研讨会上,在谈到周易对人的行为掌握所提供的方法时说过:“第一个,它运用的语言,是普遍性的,它肯定自然宇宙和认识有一个共同语言??就是找到一种普遍的宇宙语言来说明自然说明人生,它的语言,就是阴阳五行的语言。??第二个,就是它的伸缩性很高,丰富的程度很高??这个阴阳五行,可以结合时间结合空间、结合种种因素,来变成丰富的语言,去描述人的行为的复杂性。”原来的人对命运的关心在于求索未知、趋吉避凶、求取功利、求援定夺等,而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实事求是精神,现在目的和价值在于追求真理,追求真、善、美的统一。

认识世界在于改造世界,改造世界在于满足需要。至于命运也是如此:认识命运在于把握命运,把握命运在于满足需求。命运是相对于人来说的,没有人也就无所谓命运,谈命运出发点和归宿点都应该在于人的自身上。我们认识世界的目的和任务在于追求真理,追求自身的需求和价值所在,在获得的某种真理指引下进以改造客观之世界,退以实现着客观事物对于人的自身价值和人的社会价值。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之上是实现着真理与价值的统一和真、善、美的统一,这就是人生乃至人的生存发展和把握命运内在的根本要求。

3. 2命运之发展趋向

所有的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种永恒的联系、运动和发展。那么现代的命运也有其现代的时代特征、时代内容和时代把握,都与时代同步,同样也要求我们自身做出时代的回应和努力。

3. 2. 1命运须与时皆变

与时皆变即人在存在和发展的运动过程中,相应的也要做出时代性的回应和努力。命运跟物质一样,它不是静止的,而是普遍的、永恒的和无条件的运动着的。运动着的命运它又以时间和空间作为它的存在形式、状态及表现。客观世界是“必然”的运动,主观世界是人按照自身的需要展开的“自由”的运动,那么命运的运动就在于实践。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和表现,它标志人的生存和发展的生存状态和生命历程。命运的运动内容它不是单一的

运动,它包含着很多内容,即运动的多样性(主观性的、客观性的及实践性的)、运动的不同过程(产生、生存、发展及消亡等)、状态和趋向,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等等。曾经现实的合理的人和事,会成为不现实的曾经,会丧失自己的必然性和自己的权利,当然新的自由(自由方式、自由内容、自由行为、自由评价)就会有义务的起来代替,并且会以某种方式来促使其退出和上场。命运的运动是以时间和空间为存在形式的,时间和空间的变化随着命运的运动而变化,命运也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变化而变化,它们是相对的。这就好像一个人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他的身体、状态、认识、思维等各个方面都在改变、变化着,对他来说,时间和空间也是变化着的,在人的感觉和意识里,它有时转化、改变的速度和频率是不同的,在心情压抑、悲亢、无聊等的时候,觉得时间和空间在变慢;在心情喜悦、欢快、兴趣等时候,感觉时间和空间在变快。命运本身是一个过程,一个动态过程,它脱离不了运动(没有运动的生命是不存在的),也脱离不了时空(任何的生命都在时空中运动),这所有的关系就决定了我们的现实和相应的理论都要与时消息、与时皆变和与时俱进。

3. 2. 2命运须与时俱进

与时俱进即在一定时空联系和发展的过程中,相应也要与时代同进步和共发展,把握信息、把握时代脉搏与把握命运相辅相成。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命运跟所有事物一样,都处在运动变化之中,两个相互矛盾的方面相互共存、相互斗争以及相互融合这样辩证运动的联系,引起相互作用再到相互转化,从而引起事物的变化和发展,新事物取代旧事物,即形成现代命运。在实践过程中,人类要生存和发展肯定自身的存在的同时,还要对客观世界进行否定它身的改造活动,这也同样是对自身价值的另一种肯定。这样的联系和发展使人与世界处于永恒的双向运动中,不断的改造着世界,同时不断的改造着本身。永恒发展是必须的,现代的命运也同样遵守某种规律,就是前进的变化或发展的变化,并且这种变化总体上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无序到有序的前进着方向性的永恒运动。每个时代的命运都不是孤立的,它必须与当时变化了的环境或社会条件挂钩;都要反思一些旧的东西,吸取、继承积极的仍适合时代要求的东西,还要容纳和增添新东西;在新环境和新形势之下,新理论还必须符合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和时代的需求,反映着当时社会进步的要求,这样才能做到与时俱进。人是发展的主题,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社会进步依赖于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并为人进一步发展创造着、开辟着可能性,把握着、实现着现实性;人的不断发展又为社会进步提出更高的要求,又相对的要求人实践实现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3. 3命运之辩证解析

当然所有的事物都是变化的,其背后一定有一个不变的规律。为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命运,我们应该对命运的实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进行解析。

3 .3.1

命运是主体自由与客体必然的辩证统一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无论从实践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内容、过程以及结果来看,这种相互作用是在面对人存在的本原性矛盾中,通过主体对象化或客体化以及客体非对象化或主体化的双向而复杂的永恒运动而实践实现的。相对于命运即是主体的人利用利己之客体必然条件,主动的、理性的和创造性的实现着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实践主体的人作为有意识、有理性、有创造性的存在,对自己的命运乃至客体实践活动是有一定自由的,人可以自由选择、自由创造、自由负责就是自由的集中表现,也要在实践的过程中反思其带来后果和付出相应的代价。但人也不是绝对自由的,其作为客体即自然的一分子,必然受客观规律的支配、受客观环境的客观制约。人只有在客观的、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来决定自己的活动,即人的成长、选择只有在特定事物之间和社会环境中进行的。社会发展状态趋向,影响着决定着人的发展的某种状态趋向。人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必须受到客观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就像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一般地说来,不论在客观世界影响人、人改造世界的实践过程中,人们既定的思维、理论、计划、方案、行动以及目标等等,在实践实现的过程中是不断调整和变化的,这是因为从事实践的人常常受自然客观条件、科学技术条件限制等客体因素方方面面制约,使得其本质尚未完全凸显和把握。这二者是相互作用的辩证统一的过程,夸大任何一面而忽视另一面都是片面的、不合理的。

我国著名的哲学家冯友兰说:“命和运不同:运是一个人在某一时期的遭遇,命是一个人在一生中的遭遇??在一时期中幸的遭遇比不幸的遭遇多,是运好。在一生中幸的遭遇比不幸的遭遇多,是命好。”这说明命运是一个人与环境双向作用的过程。环境对人的制约是自然的和不可避免的,同时也是可以通过人的能动的努力来改变的。“决定着人生命运的既有主体性因素又有客体性因素,它们二者的共同作用及其相互渗透和转化决定着人生发展的曲线。”所以人们应该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更重要的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作用。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本身具有始终归属于、依存于自然的属性。没有自然,人类不可能存在。所以人作为一种有创造性的存在,就应该顶天立地地承担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责任。人生存于“天地”之间,“立地顶天”而“与天地参”。“立地”的属性是必然,即人作为自然界的一分子,必然受到客观规律的支配,要设身处地的反思怎样把握客观规律;“顶天”的属性是自由,即人作为有能动意识的动物,要反思受客观规律的惩罚,并从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认识和创造能力,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而做为人要顶天立地,顶天是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思想力和创造力;立地是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地使人和自然和谐共生,这应该就是人的责任。对此,马克思和恩格斯曾指出:“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都是无所谓的。这个任务是由于你的需要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产生的。”也就是说作为一个现实社会的确定的人,就必然需要并与他人、现实社会以及客观世界发生必然联系,就不能不承担某种人之所以为人的相对责任。

无论从人的命运、人的全面发展还是社会的和谐发展来说,主体的人和客体的客观世界本身之间都是处在不断的变化发展之中的,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生成、不断形成更大规模、更多更深层次的开放系统。

3. 3. 2命运是原因与结果的辩证统一

命运是诸多命运原因和诸多命运结果结合的一种动态的、永恒的辩证统一过程。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原因和结果是事物、现象之间相互联系的普遍形式之一,是决定论的逻辑依据。客观现实世界存在着引起和被引起的普遍关系,唯物辩证法把这种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称为因果联系或因果关系。从命运乃至于现实世界的普遍联系来看,一切现象都处于无限的联系的因果循环不息运动链条之中,原因和结果是有很多形式和内容,而且是复杂多变的,同一现象在一种关系中是结果,而在另一种关系则是原因或另因。在无限命运发展链条中,每一原因和结果现象的发展变化过程往往都是互为因果的,是互为双向规定的。此在的原因和结果又是相互转化、互为因果的,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原因总是产生一定结果,所以命运的一定结果也由命运的一定原因所引起的。

现代科学的发展,揭示了因果关系的复杂多样性,为我们提供了探寻命运因果关系的现代思维方式。现象或变化产生往往有各种不同之因,如内部原因与外部原因、主要原因与次要原因、直接原因与间接原因等等。一般可以把因果联系的复杂和多样性划分为不同类型。一因多果、同因异果;一果多因,同果异因;多因多果,复合因果;等等。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对命运因果关系进行全面、具体的分析,才能更深入的辨析和了解命运。韩庆祥教授提出了操纵或决定人的命运十大因因素:“知识;理想;职业;能力;金钱;交际;友谊;爱情;领导;自卑。他认为在这些因素中,理想、能力、职业、友谊和爱情则是构成人生的五大支柱,缺少任何

一柱,人生都是不完满的。”蔡永宁则从哲学抽象的角度,从范畴的对立统一关系出发,提出在探讨人的命运问题时反映因国际制复杂性的十大范畴: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主要原因与次要原因、直接原因与间接原因、内在原因与外在原因、现实原因与潜在原因、必要原因与充分原因、单值原因与统计原因、物质原因与精神原因、生理原因与心理原因和社会原因与个人原因。我认为他的观点是比较科学合理的。同样地每个人之间都存在着或多或少不同的命运过程和结果,归根结底还有其他的要素: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社会环境、有社会原因、家庭原因等等,也是形成了人与人有不同命运结果的原因。

其主要的一方面是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起一定程度上的决定作用,及其所在当时的不同社会形态,以及在不同社会形态下针对的不同对象而实施的不同社会制度和不同社会体制,也都在一定的程度上制约或规范着人在社会实践上的各种不同的命运原因和结果。在人的命运中,命运原因和命运结果的形式也有很多种,有一因一果、一因多果、多因一果多因多果。这也是命运因果关系的事实体现和现实体现。还有我们常说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也是同样的道理。人与人有着不同的背景(生产力状况、世界局势、国家形式、社会趋势、家庭情况等)、不同的思维(对象、内容、方式等)、不同的选择(对象、内容、方式、过程、结果等)与不同行动(目标、方式、过程、效果等),这相应的决定了人必定会有不同的命运历程。

当代人的命运、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和谐发展以及世界的和平发展都是多向的、多方面的,既有向无序方向发展,也有向有序的方向发展,这种多方向、多形式的发展是客观事物本身发展的多样性和统一性体现。把唯物辩证思维方法和当代科学命运因果思维方法有机统一起来,把它们运用到不同的层次中,发挥它们不同的功能,从而更加自觉、更加深刻和更加细微地来把握命运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规律。

3. 3. 3命运是必然与偶然的辩证统一

命运是诸多的由偶然向必然不断的转化辩证统一过程。必然性是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中合乎规律的、必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趋势,偶然性是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中并非确定发生、或然出现的、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就命运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关系总的来说:一是两者必然联系。即没有脱离实现命运必然性的命运偶然性,也没有脱离命运偶然性的命运必然性。二是两者相互交叉。命运必然性则须用诸多的命运偶然性来表现和完成,来为命运的发展开辟道路。即在命运发展和变化过程中,既不存在纯粹的命运偶然性,也不存在纯粹的命运必然性。三是两者在一定的时空运行中、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恩格斯说过:“偶然性只是相互依存的一极,它的另一极叫做必然性。”所以说人的命运的动态发展过程中的经历和结果,都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必然和偶然。

现实的人的命运总是既有确定的因素在起作用,也有不确定的因素在起作用;既有必然的一方面,又有偶然性的一方面;既可能必然性居于支配地位起决定性的作用,也可能偶然性居于支配地位起决定性的作用;既不是不可把握的,也是不可完全把握的。这就是要求我们必须从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统一地去看待人的命运的种种偶然现象和必然现象;就是要求我们人的命运的某一状态和历程,对其都要理性的认识到在谈论到某种必然的时候,也还存在某种程度的偶然。“命”表现为命运一定的必然性,是由人与客观环境关系的本质原因、基本矛盾或者说主要矛盾引起的,是相对比较稳定的、具有一定规律性的。它在人与客观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居于一定的支配地位,从一定程度上规定着人生的发展方向。

每个人所在的客观环境的确定性因素和个性主体的性格、习惯、思维方式等相互联系,形成了人的命运的一部分必然性方面。当然还有那些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的发展状态和发展程度,也形成了人的命运的另一部分必然性方面。而“运”则表现为命运一定的偶然性,它是由人与客观环境关系的非本质原因、非基本矛盾或次要矛盾引起的,它只能影响着(加速或延缓)人的发展的状态和程度,只能对人的发展起这样或那样的制约或作用。个人在

与其联系的客观基础具体制约中相对自由活动,命运在这些具体的条件下改变着,脱离了客观的存在基础就不是现实的、具体的个人,而只是想象的、抽象的个人。作为命运的更深刻根据的物质生活条件和其相关联的客观条件,还有个人与集体都不断在现实实践活动中合力创造着积极条件,这些合力实践创造的新条件又都相继成了一定程度上作用着、规范着个人命运,而成为新的表现形式与内容、新的可能与现实。马克思、恩格斯在谈及这样的观点时曾指出:“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己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因此,这些前提可以用纯粹经验的方法来确认。”相对无数个人与之付出的实践合力来说,命的内容却是可以客观的或者认为的改变的。具体来讲,所谓命的内容的可变性,他不是单纯地说个人可以随意改变自我命运的动因、内容、方式或结果,而是说无数个人在以部分的运来表现整体的命时因既对立又统一而形成的实践合力,不断创造新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动力,进而赋予“命运”以新内容、新方式或新结果。对此,恩格斯曾以“合力论”有过这样的说明:“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所以说社会是由无数个个人组合起来推动的,而社会也同样反过来影响着其他无数的个人。个人和社会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统一整体,而不应该简单的说一个要素可以完全控制在另一方手里。

在人的命运中,在很多的情况下,命运偶然因素也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也能改变人一生中彼后的命运。这也就像成为大人物首先必然需要有特殊的才能,一种内在的特质,就像程咬金那样最起码有砍三斧的能力;其次,要在特别的情况下(偶然)要别人相信你是大人物,并且是越来越多的人相信你并且跟随你。“时势造英雄”和“怀才不遇”都体现了一定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统一,没有时势,也不会有什么英雄出现,有了时势,具体出现哪个英雄以什么样的方式出现是具有偶然性的;一个人很有才,这是己经形成的必然与偶然的统一,如果没有机会(机遇)这个偶然的出现,他也许就会成为一个废才。不管是八字、风水、相术、紫薇、六艾、奇门等等大多数的预算方法和预测方法都无法反映出影响命运的一个极其重大的客观因素一一时代(即时空运动关系)。同样一个人出生在古代,跟出生在现代,乃至于未来,必然会有不同的命运。有时即便相差几十年也会有很大的不同,所以论人的命运,一定不可以脱离社会现实、脱离时代。比如伟人的命运,如果没有当时特殊的社会背景,不是他处于在当际那个特定时代,也不可能有相应的成就。所以说存在相似的人,也存在不同命运,在这里可以找到一部分答案。

3. 3. 4命运是可能与现实的辩证统一

命运是主体的人在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的实现着和创造着由可能向现实转化的辩证统一。“可能与现实揭示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和转化过程。”(1)就两者的对立而言,现实异于可能,可能也异于现实。可能是命运存在和发展中潜在趋势,预示着命运变化和发展的前提和方向;现实是命运存在和发展中存有客观实际,标志命运的变化和发展的现状和事实。(2)就两者的统一而言,可能在现实之中,是没有实现的现实,脱离现实,可能将没有其实在性;现实是己经实在的可能,还蕴含着一种新的可能。二者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的、相互作用的。(3)二者是相互转化的。命运不断变化和发展是不断产生可能、可能又不断现实的一个相互转化的、不息的、发展的动态过程。“命运”范畴包含一定程度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它源于实践环境中所蕴含的可能性空间,作为人就在于在实践中不断的把这种存在的可能变成自我需要的现实。所以人的意义和价值是在历史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和变化的社会现实中体现的。

个人的“命”通过“运”来把握和实现时,就是一种由可能到现实的事实转化。“自

然界和社会为每一个个人客观地提供了比较平等的客观条件和所需求各种类型的命。而个人要表现或实现这各种类型的命,就得去做现实的努力,那么就须经过由可能到现实的这样转化的实践过程。”在新生儿先天本能的行为中就己包含着发展中的潜能,我们确信先天条件在人生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潜能”和“遗传素质”是个体人生发展的先天因素和固有因素。它既是人类进化的沉积物,又是人在生存发展过程中各种稳定的、固有的素质的遗传和发展。我们基本上不太赞成先天决定论的说法,但我们也必须承认个体出生时的特定时空及其所享赋的先天素质对整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有一定的影响力,它在一定程度上规定着人的命运的可能性范围。它是人生历程的一定的自然前提和历史基点,它作为己经存在的内部原因、根据、基础、可能性、现实性,在一定程度上规定着一个人的发展态度、状态以及程度。但是对于一个人的发展来说,单纯先天条件和固有基础还是不足够决定命运,因为人的先天条件只是在一定程度上规定着人生发展的可能性范围,只是可以作为一种“潜能”或者说是一种可能而存在。人生的发展不只是一种可能,而是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可能,要成为现实就应该从多方面下手,统筹兼顾地把握各种综合因素。还要要看后天所处的诸多的具体条件,即后天的各种世界形势、国家局势、社会环境、家庭环境、教育环境以及个人的后天努力程度等。这要求我们首先要解放思想,即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其次要从实际出发,即积极搜索和利用客观条件,积极提高自身的主观创造实践能力,促进由可能向现实转化;再次要历史尺度与价值尺度相统一,即我们所有实践创造活动要符合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发展趋势,又要尽量满足自身发展的客观需求和主观需求;最后要实事求是,即发挥实践活动的创造性与实践检验的自律性的双重功能,在实践、检验、再实践、再检验中走出一条好路、新路。人的命运历程是人生存和发展各个阶段的各种有可能到现实的循环交替过程,每一阶段都在前个阶段的物质和意识基础上创造并促进着现实的实现,同时也都在改造着人自身、社会乃至自然。在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下,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从可能转化到现实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单纯的自然作用按其固有的客观规律自发进行也能实现现实,但在人的社会之中,一切运动过程都离不开人的有目的实践创造活动。

当然在命运中还不仅仅存在以上的辩证关系,还有其他如多样性与统一性、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决定性与选择性、连续性与非连续性、进步与代价等辩证统一关系也同样存在于命运之中。而这些辩证关系,在更深层次上揭示了人的命运在发展过程中的带来的积极或消极作用、方向性和规定性,从而把我们命运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联系在一起,为人们科学的反思过去、把握现在和预测未来发展提供理论武器。

4命运之变

命运之变意在于如何把握自我命运、改变自我命运,命运的产生、发展及其结果与人的认识和实践相互联系,与提高和增强我们命运之识别力、调控力、应变力和沟通力息息相关。正如毛泽东所说:“未来的发展和变化,只应该也只能说出个大方向,不应该也不可能地规定时日。”对于人的命运的未来,人们当然有能够把握的一面,又有不能把握的一面。本质上我们在改变着什么,现实中我们也确确实实改变了,并且从不同程度上的改变着。所以我们应该在精神领域里提升自我的精神生命新境界,直面现实人生压力与挑战,做出适当时代回应和努力,使自我德行与日俱增,人生意义充实完满;在无穷无尽的时间和空间坐标之中找到自我的应当位置,以决胜千里之眼视察社会而直面现实,以运筹帷握之心探察人生而正视命运;在现实领域里力争与时代同进步和共发展,力求与时消息、与时皆变和与时俱进。

4. 1命运之识别力

命运识别力体现在正确认识命运。命运是一个个过程和结果相互交叉、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整体性动态系统。做人也不能只看重结果,其实过程比结果更重要。人生是多样性的,选择的决定性与多样性同时存在,多样的存在也相对需要统一的。所以不管你能够选

择的对象有多少,但你总须要去选择,既然选择了也就应该去实践、去承担,同样在实践和付出行动的同时,代价也是不可避免的。人也不可能只要求进步而不用付出代价的,总是在进步中付出代价,在代价中获得发展。所以科学合理的认识自我命运和全面统筹地规划自我命运,有利于人的全面、协调和自由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谐和发展。

4. 1. 1选择的过程与结果

即人的命运过程都是不断选择的过程,每种选择都有其相应的结果。命运是由自己选择的,有什么样的选择也同样就注定了会有什么样的命运。命运是自己一生选择出来的,是自己造就的,自己的事都是要自己作主的。有些时候选择只是多了很多客观的限制,自然是没有吉凶的,吉凶只是人的一种感觉,一切都是你自己在决定,而不是命在决定,有什么样的命运,都是自己一直在选择的结果。

所以人选择了做什么样的人,选择怎样的对象、过程和方式,与此同时也就选择了怎样的命运。现实世界的不断变化和发展,为人们提供了这样或那样的现实条件和客观的可能性,每个人可以自主选择和自主负责,不同的选择相应会面临不同的人生矛盾,经历不同的人生历程故形成不同的人生命运。美国前总统老布什说过的一句话:“命运不只是运气而是抉择;命运不只是思想,更重要的是去做;命运不只是名词而是动词;命运不只是放弃而是掌握。”人生历程中,我们总会面对许多关口和困境,都需要做出自己的选择,并且需要承担自己选择所带来的后果。如果只是一味的屈从于彼方意志和准则而随波逐流,那永远也不会是自己内心所意愿的。命运的主动权很大一部分掌握在自己手中,生命之舵由自己来把握,积极进取才能驶出花开之路。由于现实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人可选择性的范围在扩大,人把握命运、实现理想的机遇在增多,但并不能代表人就可以完全掌握自己的命运。如果一个人不顾社会客观变化如何,不切实际的盲目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相信也不会有好结果。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创造怎样的命运,归根到底也是你在现有的社会条件下实事求是的做出选择。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命运,他们都有属于自己的快活和挫折,别人无法了解、无法替代。一时的成功或失败,对于一个人来说某个时期的生命状态,而不是生命的全部。

4. 1. 2实践的过程与阶段

即人的命运的所有过程,都是不断实践的过程,每个命运结果都只是实践中的某个阶段。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普遍联系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一个变动不居的动态过程,是通过运动形式的规律性和多样性及其相互转化表现出来的。人生每个阶段都是精彩的,把它串起来就会很美丽,而缺少任何一部分都是一种遗憾。它是由很多个大大小小的过程和阶段组成的,即使你在某个阶段表现出一定的不成熟,甚至傻得可笑,也同样会是你成长的一种经历和收获。人的命运是由不同的人生阶段组成的联系的、动态的一个过程。人生每一阶段都有其相应的任务或者相应的责任,诸如儿时成长、上学读书、谋求职业、结婚生育、教育子女、从事事业、奉献社会等等总要去完成,而且每个人相应的权利和义务。至于完成得怎么样、如何去完成,这与当时所处的各种利己和不利己的具体环境、任务的大小与难度、主观能动性的大小和能力发挥的程度、机遇的相情与偶遇、个人的社会定位等等对人生发展都有一定的影响力,从而给人生历程填涂上了各种各样的色彩。就拿养育后代来说吧,其真正的目的不在于可以给我们养老送终,其最重要的目的而是在于这是一个人做人的责任和义务,是一个人必须要体验和经历的生命过程。要想把握好(甚至改变)自己的命运,就不能单纯的从主观意愿出发,任意孤行,不计后果,而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积极的、充分的发挥主观能动性,把握现实的客观条件、内在联系以及发展形势,做到能够准确或比较准确地把握客观现实命运的根据、目标和运动的形式、条件、方向以及内容,并进而制定出能够真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切合实际的、科学合理的目标、计划和行动,以达到把握好自我命运和实现自我理想的终极目标。

4. 1. 3付出的过程与代价

即在人的命运过程中,代价是一定要付出的。在这里代价是与人的发展价值取向直接相关的概念,指人为人的自由、协调和全面发展的过程中,为了实现自我的需求所做出的牺牲或付出以及为实现这种进步而承担的消极后果和必要责任。人们总是在追求自己利益时,人们在积极能动的价值追求和价值实现活动,就不可避免的一定要付出代价。这是因为,第一,人的发展的需要与这种需要的满足之间总是存在或多或少的距离和偏差,人们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越是不足,那么所付出的代价就越大;第二,人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不可能一下子全部到位,也不可能一下子全面实现;第三,科学合理的人的发展应当是把合规律性与合目的的有机统一起来,但是在现实中,由于人在认识和实践上的局限性和价值选择上的不合理性、不科学性,最终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因而难免付出代价。无论人做出何种选择,都不可避免的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即使再具有合理性、再具有科学性的选择,因为时间和空间的流失也同样是一种不可避免的代价。该付的代价是必须要付的,该谁付的谁负,不该付的绝对不应该负。一切的选择都是由自己的,责任也只能自己来承担,因为别人再怎么为你选择,也为无法替代你负责任。要发展既不能不付出任何代价,又不能付出过大代价,关键在于把握好一个合理的“度”。超过了一定的度,就会抵消发展的积极效果,甚至造成一定的消极后果。所以把代价控制在一定的度内,充分考虑个人、社会、国家和自然界对代价的承受能力、大多数人基本利益的维护,这样才能保证社会和人健康发展,从而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谐和发展。

4. 2命运之调控力

命运调控力体现在提高自身素质、自身综合能力。人作为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既是创造客体实现着主体化,同时还是自我提高、自我完善和自我创造的过程。每个人的智商有一部分是天生的,需要做的事就是把它提高、完善到自己的极限。人要做的就是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综合能力,发掘自身潜能,培养和锻炼好自我优秀的、坚定的觉悟和素养。就如邓小平的种种作为并不是纯属偶然的,而是具有很大的历史必然。这种必然性,除了表现在历史发展的历史背景和客观要求、当时存在的现实条件以及由此而决定的重大历史使命和历史任务之中外,还取决于邓小平本人的具备超凡素质和超凡能力,也与他本人出类拔萃的性格素养、超群的胆识魄力和辩证科学的思维能力密切相关。他思想敏锐,善于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和机遇;他目光远大,善于从全局着眼观察时事和处理现实问题;他胆略非凡,敢于开辟社会主义新道路的政治勇气和政治气魄。

4. 2. 1明确自我目标与价值

目标是一个人作为人的一个方向,为实现一个人的价值作为方向性的指引。命运感源于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反思,这种意识和反思又是基于一定生活现实之上,是一种现实的、有目的的思维活动。“从认识论的意义上说,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人的认识总是有限性和无限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对于真理的追求是一个永恒的过程,我们不能因为世界在一定意义上的不可知和偶然因素的影响而放弃对真理和属于自己的人生追求。”人正是从这种应当目的出发,从而才使人具有确定的、实在的存在和发展意义、价值。人正是因为有了目标,人的发展才有努力奋斗的方向。确立正确的自我目标并把它置于崇高的地位,是成为一个完整的、实在的、自由的、协调的、全面发展的无限度的人极为重要的因素。

没有目标,就没有追求,就没有活生生存在的证明,就没有实实在在的价值。人的目标和方向的正确,往往比速度和效率更重要;错误的目标和方向,只是在错上加错,事与愿违。就像美国总统说的,如果一个目的是正当的而必须做的,那么达到这个目的必要的手段也是我们必须要采取的。有了正确的目标,实现自我的价值是一个实践的动态过程。现在再把贝多芬创作第五交响曲时个人的遭遇与他音乐中凝聚的坚强力量做一个对比,更可以显现出贝多芬开阔的心胸和高尚的人格。贝多芬自己的生活经历固然是产生他的音乐的基础,但他致力于观察人类灵魂的深处讯息,善于体会人类的本原感情,他抛弃一切一己之私经完全忘我

的把自己交给了艺术。他说:“我作为一个普通的人,仅仅为我的艺术和未完成的职责而活着。”他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倾力将自己生命活力的高度展现,他用自己的心声更给人类精神带来璀璨的阳光,用心倾听可以产生人性的内省,反思人该怎样把人生的目标和价值在某种程度上完全显现出来。孔子说过:“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以夺志。”所以人首先要立志,就是要确定自我的人生目标,志存高远则心自纯洁、行自专注。也应该像苏轼说的那样,原来的人要想成为一个大人物或者成就自己大事业,不但要有异乎常人的素质和才能,也必定有他坚忍不拔、勇于担当的志向。就像三国演义中曹操说过: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须胸怀大志,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在自我确立正确目标的同时,实现自我价值也需要实现于对象性的、现实的社会关系的实践过程中。所以说人在社会中,通过社会这个载体来实现自我的价值,为社会奉献和人类造福,是人的自我完善、自我实现、自我创造和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和目的。

4. 2. 2学会自我觉解与超越

自我的觉解和自我创造是提高自身素质的必要途径,自我觉解是一种自发的、科学的思维方式,自我创造是自我存在和发展实在的实践证明。人作为一种有理性的、创造性的存在,在存在和发展的过程中对自我的认识、反思和觉解是人所具备的固有优秀品质。主体的人与客体世界之间存在的关系不但是一种自然现成的,而且是一种超越性的关系;不但是一种主体需求与客体属性的自由散漫形式关系,而且是一种创造性关系。自我觉解首先在于认识自我,孔子所谓的“知命”在当代意义上来说就是知己,但在内心中真正了解自己的寥寥无几,其实一个人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即“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柏拉图所谓的“认识你自己”格言无论在何时都是很实用的,只有学会自我觉解和自我超越,才能在正确选择和确定个人明确目标,进而担负起自己的使命和责任。常言说:“明于知人,暗于知己。”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我们一直追求在现实之中多点自我,在闲暇之际多份自在,在得意之时多些淡泊,在失意之时多点泰度。自我的觉解和超越是一种修养、一种品质、一种德行、是一种人生所能达到的极高的思想境界和现实能力。实现自我觉解与自我超越,就是一个超凡脱俗的人、一个有道德、有智慧、有勇气的人。一个人的觉解和超越能力表现在其观察、记忆、认识、思维、实践、改造等各种形式中。它们是最活跃的素质,是推动自我要适应客观环境,并积极参与社会和自然竞争,走向成功的内在动力与源泉。在认识自我的过程中忘却自我是走向成功的路,只有在这种精神境界里,才会超越自我客观束缚,释放自我最大能量,一个人努力拼搏的过程就是不断的忘却自我、超越自我、追求无限的动态过程。

4. 2. 3直面人生压力与挑战

人生压力与挑战,就是人在生命历程中,不可避免的、或多或少的所要面对的来自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的人生困顿和疑惑即生老病死、矛盾纠纷、需求欲望、自由发展等等,这些所带来的不利于以及可以影响人的发展的种种境遇。所谓挑战命运,就是要在客观条件不足或欠缺的情况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尽量把不具备的条件准备起来或把不利己因素排除,通过自我锲而不舍的努力,创造出常人难以成就的业绩。大起大落,存在于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生之中,同样存在于人类精神领域和思维领域。这种存在,就像你想要成为一个大人物或成就大事业,必然要经历大起大落人生道路,经得起是非成败,但是一般的人是没有大起大落的机遇,更没有承受是非成败的习惯,他们大多数的经历都有起落,只不过其起落的状态、程度不同。谁应该对这一切的起与落负责,都有责任,但是在整个的发展过程中,是可以原谅的。马拉多纳在踢球时有很多人踢他、踹他、拉他,最后还是把球

踢进了。后来记者采访时他说:“没有这么多人干扰我,那里有我做球星的价值。”有些人因为自己的缺点得势,而有些人会因为自己的优点失宠。任何时代都有生不逢时、消极怠慢、不切实际的人,人的一生也难免身处逆境,在无可奈何的时候,就需要我们把不如意的事情化解为自然之事,有时候虽然实际的困境还没有完全解脱,但在精神之上的烦恼和折磨却被自我部分的或完全的化解了。庄子在必然的命运之前曾一度的表现出一种乐观豁达的态度,他是这样说的:“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日夜相代乎前,而知不能规乎其始者,故不足以滑和,不可入于灵府。”(《德充符》)既然是有自我难以或不可以左右的外在力量或人生际遇,那么我们就不应该太在意于这种外在的境遇,而应该以达观的态度,泰然的去对待它。黑格尔从“认识必然就是自由”的观点出发,认为人认识到命运的必然性,从思想上得到自由,就成为命运的主宰者。一个人对于他的一切遭遇,如果能本着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的精神去承当,确实非常重要。人不应该把自己遭遇的一切不幸,去抱怨别人,归咎于环境的不利,或向别的方面推卸责任,而是承认所遭遇的一切,是自身演变的结果。要做到泰然自若地面对灾难和生活的不幸,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实在的了解世界上万物的存在本质和客观规律,无论其大小都有其必然性,这样在自我命运把握过程中,就会感到一种真正的欣慰。人在面对人生的压力和挑战之时,不可有轻视或抑郁之心,也不可无万势无畏之势。

4. 2. 4增强责任感与使命感

责任感和使命感是一个人自我素养的具体体现和衡量标准。人作为人并不是由于直接是自然而然存在于客观世界中就成为主体的,而是由于人是可以超越其自然属性而强化其社会属性,从而能够成功自由创造和改造客观世界来满足自身需求才成为主体的,所以他必然有它自己的责任和使命。责任和使命总是与人的本质、社会性,同人的追求的理想性、超越性联系在一起的,它自始至终存在于人的生产、劳动、交往、创造等种种实践的活动过程之中。对于一个人来说,生命境界比较低的人,永远讲不出来有意义、有成就的话;心胸气宇不够大的人,永远讲不出来有格局、有气度的话;没有使命感和使命感的人,永远讲不出来有信服、有责任的话。人的能力是在生命的历程中磨练出来的,而人的道德素养、人的胸怀气度、和人的生命境界是修出来的。自我的道德不修养,情操不陶冶,私欲不约束,就很难做到一个纯粹的人、一个高尚的人和一个精神完美的人。著名的哲学家冯友兰曾说过一个人的成功需要三种因素:才;教育功用在于使天赋的才能充分地发展,而不能在天赋的才能之外使之成功。力;无论你想要哪方面的成功都需要努力的。命;是机会,是环境,人有天赋才能并且十分努力,但仍需要机会,如果没有机会,还是英雄无用武之地。在学问上有一定成就需要你有才,在功绩上有成就需要你有数,在道德上有成就需要你有力。古人们也是常有此等的胸怀和志向,比如老子的“圣人常无心,以百姓为心。立千秋业,创百世功,留万代名。”范仲淹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进居庙堂之高,退却江湖之远,都能挥洒自如,得其所也。”北宋大儒张横渠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还有罗泽南在连丧三子,妻又失明的逆境中居然还有这样的人生抱负:“益自刻历,不忧门庭多故,而忧所学不能拨俗而入圣;不怕生事之艰,而惧无术以济天下。”乃至今时,这样的精神境界的确值得我们学习。所以说一个人的自我责任和使命,只能由自我来担负。

4. 3命运之应变力

命运应变力表现在科学把握人生机遇。人生机遇属于偶然性范畴,是一种偶然性的存在,但并非所有的偶然性都是机遇,只有那些对自身的发展正当的、有利的偶然性才称之为机遇。陈先达教授在其著作《漫步遐思》中认为:“偶然并不等于机遇,这些偶然只有当紧紧把握并被充分利用时才成为机遇。偶然性变为机遇体现了人的主动性和进取性。”机遇之所以是偶然的,是因为它存在于运动之中、存在于矛盾之中的。邓小平也有非常重视机遇

的思想:“我们可利用的矛盾存在着,对我们有利的条件存在着,机遇存在着,问题是善于把握。”

4 .3 .1解放思想与开阔视野

对于把握人生机遇来说,解放自我思想,开阔自我视野是前提基础。解放思想即自我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建立创新的、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实践能力,去伪存精。开阔视野即磨练自我反思过去、把握现在、开拓未来眼光和能力。机遇具有其非规律性或是非常规性,它产生于各种潜在性和显在性因素的相互作用和变化之中,常常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和运动性。只有解放思想和开阔视野,抛开以往传统的思想观念和思维范式,富于科学的实践创新精神,正确认识当时以及未来的各种客观条件的变化以及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发展状态和趋向,才有利于把握人生机遇和正确做出价值判断和行动指向。然而对于那些思想僵化和视野狭窄的人,还像原来循规蹈矩、固步自封,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也无法适应时代变化的新情况和新时势,就算是面对任何有利时机也视而不见、错失良机。邓小平所写作的“南方谈话”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少有的灿烂篇章。在这篇谈话他不仅提出了人具有自由的能动性、伟大创造性两个基本点,而且提出了人具有限制性、被实践性两个基本点,必须把二者结合起来才是科学的、合理的。用他的话说就是:一要“敢于试验”,“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二要“每年领导层都要总结经验,对的就坚持,不对的赶快改,新问题出来抓紧解决。”人为什么能小过不断,就是因为你因为它小却不在意;大过而是需要不成功便成仁的勇气,是创新和改革,所以一般的人是没有能力犯大过的,也没有机会。

4 .3 .2明确目标与坚定意志 对于把握人生机遇来说,明确自我的人生目标和方向和坚定自我的理想信念是重要保证。命运整个系统都是在矛盾之中、在变化之中,在这个复杂的变化和发展动态过程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迷惑、诱惑和干扰。如果目标不够明确、意志不够坚定,就会在把握机遇的过程中产生某种动摇和偏离轨道,最终轻则则事半功倍重则半途而废或功败垂成。巴尔扎克说过这样的话:机会获得是很不容易的,需具备三个条件就是像鹿一般会跑得腿、逛马路的闲工夫和犹太人那样的耐性。人生就是一个因社会基本矛盾或主要矛盾决定的“命”(一定的决定性和一定的限制性),而体现命的“运”又可以根据一定利己条件和利己因素有所选择 (目的性和自由性)这样一个永恒的、矛盾的动态过程。“命”与“运”相结合才会产生和形成一定的人生结果或人生事实,所以对于一定的人生结果而言,有此命无此运或者有此运无此命都是不行的。所以只有认定其命和抓好其运共同具备,才会成就一定的人生业绩。要把握好人生机遇,一个人处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都要相应作出不同的阶段性调整,拥有积极的心态、良好的状态和认真的态度。一个人对于自己明确的目标,就要全心全意去做,坚强着属于自己的坚强;对于自己喜欢的东西,就要尽力而为,不抛弃,也不放弃。

4 .3 .3灵敏思辩与审度时势 对于把握人生机遇来说,对当时信息的反应和时势的评估,也为由一种可能转化为现实创造必要的条件。人的认知和思维系统对外界信息的加工和在处理,既需要直觉认知和思维,有需要理性的逻辑思维,需要把这两种思维有机统一和灵活运用。命运的必然性是通过许多偶然性来实现的,这就为每个人把握时机、抓住时势提供一种可能。福祸、成败往往系于一时的机遇,你如果能把握住机遇,成功就会来到你面前,成功就会掌握在你手中。反之,失掉这个机遇,幸运之神很快就会溜走。现在问题是我们怎样才能把握住机遇。这当然不是消极等待或企图以侥幸来获得,而是靠平时的努力,长期工作和知识的积累,创造好充分条件,做好足够的准备,一有机遇就迅速实施行动。当然要做到这一点说起来容易,真正做起来是要付出艰辛劳动的,正如孟子所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常言说得好机遇总是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人总是在社会客观需要和适时顺应的时候才能展现其才能和体现其价值,这就要求该你当主角的时候,不要故作推辞,该你当配角

的时候,要做到心安理得。

4 .3 .4果断决策与快捷行动

对于把握人生机遇来说,决策和行动是最重要的环节,没有实践的理想只是幻想。从时间特点来看,“命”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一般不容易变,要变也需要一定的时间。“运”具有运动性、即时性,一般很容易变化,要变也需要把握。所谓“命”好的人,如果信“命”不重视“运”,抓不住机会、整天坐在屋子里等老天往下掉馅饼,那么你就是有再好的命也会一事无成;相反,如果完全寄托于“机遇”。消极地等待“机遇”,“机遇”也不会偏爱你,它会从你身边溜掉。曾经有一个伟大的拳击手在坐牢期间,他什么书都不看,痴迷上《毛泽东选集》了,在看完第一卷时就说毛泽东实在是太伟大了,为了表示崇拜还把毛泽东的肖像刺在自己的手臂上。后来他出狱了参加比赛,在三秒内就把对手打倒在地了,一个观众正在擦凳子还没来得及看比赛就己经结束了,这是一场最不可思议的比赛。后来在比赛后采访时他说毛泽东说的话很对: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这说明抓住机遇,用自己最大的力量打击敌人就能取得胜利。越是别人不想做的和别人都不做的事情,自己把它做的比任何人都好时候,你就可以升官也可以发财。我们要在社会立足、拼搏、壮大、干出事业,就必须审时度势,审视社会发展的必然性即发展趋势并顺应这种客观必然性;同时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抓住时势、把握机遇并为之积极创造利己客观条件,选择实现人生有可能向现实转化的有利形式和内容,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人生意义。

4. 4命运之沟通力

命运沟通力表现在合理作出时空定位。个人命运必将与其必然发生关系的人、社会、国家、自然以及时域相联系。任何个人的命运不是一种与其它要素无关的其独立性的存在,也不是一种与世隔绝的生命历程。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的万物既作为个体事物存在,又作为普遍联系的事物而存在。”也就是说所有事物的在一定时空中存在和发展,都一定要与其它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密切相关。所以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必定自始至终以某种方式与其他关系、其他要素相联系。这正如列宁所认为的,每个事物(现象、过程、本质等)是和其他每个事物联系着、作用着。”我们无法摆脱的社会现实,更无法摆脱的社会关系,就注定了我们都不会太自由,更无法脱离一些必需的关系。所以我们就应该注重人的主体地位的坐标系统,形成以人为主体,世界为客体、人以其主体的地位来把握和改造世界、以人类需要和发展为目标的自组织的运动系统,来科学合理的处理人与人、人与物以及人与世界的密切关系。

4. 4. 1个人命运与自然共生

个人存在于自然之中,承担能动的改造自然的责任,二者是辩证统一的整体系统,是共生存、同发展的、相联系的。看任何事情都要用辩证的方法、对立统一的观点,以自然为标准作出合理的判断,进而客观全面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每个人人都想做一个完美的人,世界上有谁能做到,只有自然而己。一切是从自然而来又回归于自然,告诉我们应该自然而然的去生活。人作为自然的一分子,是自然赋予的,是无法改变的客观实在和客观事实。同样人又是一种主观能动性的创造性的存在,就应该学会更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也应该深刻认识其自身对自然的行为所产生的后果。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们是离不开自然并在自然之中,所以人与自然是共生的,是密切联系整体,趋向和谐共生是真理,是一个不变的东西。和谐共生是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实现,不是在掩盖矛盾中实现的。和谐共生既是一个长期曲折的发展过程,又是人与自然共生的目的,正视和认识矛盾的永存性,在逐步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实现和谐共生。和谐共生理念为我们提供了处理好人和自然关系的新空间和新路径。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是人类力量的源泉,人为了生存和发展,需要在一定范围内改造和利用自然,但是这种改造是有限度的,并且不是盲目的。否则,人对自然的任何改造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人自身,必然受到自然的惩罚,并难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人与自然的和谐共

生,实际上就是人作为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同周围的环境和谐相处。所以人类并不简单地是改造自然的主体,更是依存于自然界的自然存在物,人类可以遵循和利用自然规律,以达到与自然和谐共生、协调发展目的。

4. 4. 2个人命运与共同体及人类共存 个人与其同样生存之共同体(与生物之间、与动物之间)及由个人构成的人类(所有的具有生命的、个体的人)都是统一的、联系的整体,二者互为生存前提,都是联系的、互利互用的。所有事物的在一定时空中存在和发展,都一定要与其它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密切相关。共同体就是所谓的为了共同目的和共同利益而形成的互存互利的,具有一定程度上共同性或一致性而存在的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群体或集团。共同体有很多种类,从哲学角度来分大致为:时空关系上(时间关系共同体、空间共同体和时空关系共同体)、利益上(政治利益共同体、经济利益共同体、文化利益共同体)及其他(事业共同体、企业共同体、兴趣爱好共同体等)。个人的命运与共同体的命运相联系,个人属于和融于共同体之中,共同体的命运也就是共同体中每个个人命运的共同命运。在这里,在某种程度上的共同性或一致性的需要把每个个人联系起来,使我们有着相同的终极目标即“同呼吸,共命运”。个人的命运同样还存在于人类命运之中,人类命运当然不能等同于个人命运,所有的个人命运共同构成有联系的、相互作用的动态体系即人类共同命运。人类在共同命运中,如果发生了足以影响整个人类共同命运的事变或事实(星球撞击、全球变暖、地板(地壳)运动、自然灾难、火山喷发、核战争、超级病毒、世界大战等)时,个人的命运也同样的脱不了干系,势必与人类的命运是相联系的、共存的。当下欲来越多社会底层人群(拼爹、蚁族、啃老族、月光族等),己经成为未来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潜在隐患。创造和实现更为公平正义、合理开放的环境很有必要,更能实现我们应有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做到这些并不是一个人可以完成的事,更需要与之相关的他人、集体、组织、社会以及国家合力来完成。

4. 4. 3个人命运与他人、社会及国家共进

个人与他人、社会国家是需要共进步、共发展的。个人与一定的对象(个体关系、社会关系,国家关系)不可避免的发生(联系)关系,并且在一定的时空中、一定的范围内、一定的程度上都是共同进步的,都是联系的、互利互用统一整体。所有的个人不是一种独立性的存在,它作为社会组成部分,个人的命运必定与他人及社会是密切相关的,不可脱离的人际关系和必需的社会关系,就己经决定了我们不会绝对自由。所以我们只有从实际整体出发,才能对其个人命运有深刻的、合理的理解。人的本质不是在现实生活之外,人的本质而是存在于现实的、可感知的、发展变化着的社会关系(实践)之中。如果离开了人的实践活动,离开了社会关系的变化和发展,就一定发现不了人的本质,就不能正确理解现实的人。用列宁的话来解释就是:“要真正认识事物,就必须把握住、研究清楚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和中介。”个人与他人是存在诸多关联的,如物质关联与精神关联、血缘关联与感情关联、横向关联与纵向关联、正向关联与反向关联、直接关联与间接关联等等,这一切都是你处于人与人的社会中是无法逃避得了的。同样的道理,个人处于社会系统之中,一样离不开社会这个大家庭。还有如马克思所说的:“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和间接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所以说对个人的命运的研究,要从个人和社会的双重角度来把握。社会是由各个个人组成的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的有机联系整体,对此研究需要运用系统的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做到系统的、科学的把握由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体系的有机联系。这说明存在各个个体事物与其他事物具有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本质存在和内在要求。当前在进行改革开放,变革创新的浪潮中,更强调的是个人的利益服从于集体、社会及国家的利益,这是己经是这个信息时代的主流和共鸣。江泽民也这样说过:“年轻的同志必须把自己的命运同祖国和人民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自觉地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的事业而奋斗。”个人的命运必须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抛开国

家的命运,只注重个人命运,那么人的社会价值就无从体现。所以我们不但要关心自我的命运,更应该关心国家的命运以及自然的命运。

4. 4. 4个人命运与现代化及全球化共赢

个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实现现代化和全球化,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也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每个个人都是现代化和全球化促进的一份子,都可以或多或少的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全球化和现代化己成为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个时代中出现的对个人及人类命运所面临的问题,就需要人类共同努力来解决。全球化和现代化两者之间是具有一致性的,在实现现代化之中蕴涵着全球化全面推进,在全面推进全球化的同时也蕴涵着要实现现代化。在一定的时空运动中,现代化是从时间的纬度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球化是从空间的纬度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用事实来诊释人类社会发展所达到的程度。简单地说,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客观要求,就是由现时历史向世界和现代历史的转变,是全球化不断展开过程和现代化不断彰显的过程。也有学者这样认为:当代人类社会发展的全球化具有明显的新特征,它们表明人类社会的全球化进程在这个时代己跃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势必会以特定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类共同利益的集结,势必会以特有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弗罗洛夫曾在研究全球性问题时说过这样的话:“人本身的未来在一系列其他全球性问题之中具有独立的地位,并且它是一个特殊的中心,是所有这些问题所组成的整个体系的集合点。”他还这样诊释:“这样去理解这些全球性问题的隶属关系,确定解决这些问题的战略,反映出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世界观和社会立场。这可以称为全球性问题的科学哲学。”如此说来,人类本身就不得不站在整个宇宙生态的宏观角度,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是一个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共同生存和共同发展(和平发展)的动态的统一体整体,而所有的人做出的努力都是以实现整个系统始终处在一个平衡、和谐、稳定的状态为终极目标。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的理论和方法,都是集中在对人类的“终极关怀”之上的即实现着人的全面发展,也都集中在掌握人类命运、创造人类命运之上即改造客观世界以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都是具有一定借鉴意义的“命运掌握论”和“历史创造论”的理论和方法。”②所以人类的命运要靠人类的共同努力来把握,人类只有携手共同努力,才能共同战胜发展过程中的所面临的种种困境和挑战,如此一个和平、繁荣和和谐的世界才能真正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在同呼吸,在共命运;更是多少种语言,多少种情结,多少种举动,多少种共识,都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和平发展。

结语

快速变化的新时代、新时代下的新人,物欲、人欲正在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上撞击着我们的灵魂与肉体,以至于使得我们面对着更多的诱惑和选择。当下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社会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何科学合理认识命运、全面统筹地把握命运,力争与时代共进步和同发展,力求与时消息、与时皆变和与时俱进己是这个时代的主观需求和客观要求。在人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不断提升自我的觉悟素养、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进而实现自我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为实现人的自由、协调和全面发展与社会的长久、稳定和和谐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8q6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