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作业必修1第5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第3节A

更新时间:2023-04-19 10:27: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2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作业:必修1 第5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第3节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一、选择题

1.在自然条件下,有关植物呼吸作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有氧呼吸过程中,中间产物丙酮酸必须进入线粒体才能被彻底氧化分解

B.高等植物只能进行有氧呼吸,不能进行无氧呼吸

C.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无氧呼吸不产生二氧化碳

D.有氧呼吸的强度晚上比白天强

解析:丙酮酸只有进入线粒体才能被彻底氧化分解。由于夜间温度比白天低,因此植物细胞有氧呼吸的强度晚上比白天弱。

答案:A

2.(2010·苏州模拟)下图表示某绿色植物细胞内部分物质的转变过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①、②两物质依次是H2O和O2

B.图中(一)、(二)两阶段产生[H]的场所都是线粒体

C.图中(三)阶段产生的水中的氢最终都来自葡萄糖

D.该过程只能在有光的条件下进行,无光时不能进行

解析:图中(一)、(二)、(三)分别是指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第二阶段、第三阶段在线粒体中进行,第三阶段产生的水中的氢一部分来自葡萄糖,一部分来自水;细胞呼吸在有光和无光的条件下都能进行。

答案:A

3.水稻根尖细胞呼吸过程中,若单位时间内CO2的释放量与O2的吸收量的比值大于1,可能是()

A.分解了脂肪B.有氧呼吸强度大于无氧呼吸

C.只进行无氧呼吸D.出现了无氧呼吸

解析:水稻根尖细胞的无氧呼吸产物是酒精和CO2,因此若出现无氧呼吸,会导致消耗的O2量比CO2的释放量少。

答案:D

4.下图是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实验装置。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两个装置均需要在黑暗条件下进行

B.装置乙在Ⅲ处可检测到有酒精生成

C.装置乙中应让Ⅱ先放置一会再与Ⅲ连接

D.装置甲中NaOH的作用是吸收Ⅰ处的CO2

解析:黑暗或光照对酵母菌的细胞呼吸没有明显的影响;装置乙中酵母菌产生的CO2可通过导管进入Ⅲ,但酵母菌产生的酒精保留在Ⅱ瓶中;装置甲中NaOH的作用是使进入B瓶的空气先经过NaOH处理,排除空气中CO2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答案:C

5.提取鼠肝细胞的线粒体为实验材料,向盛有线粒体的试管中注入丙酮酸时,测得氧的消耗量较大;当注入葡萄糖时,测得氧的消耗量较小,同时注入细胞质基质和葡萄糖时,氧消耗量又较大。下列叙述中与实验结果不符合的是()

A.有氧呼吸中,线粒体内进行的是第二、三阶段

B.线粒体内能分解丙酮酸,不能分解葡萄糖

C.葡萄糖只能在细胞质基质内被分解成丙酮酸

D.水是在细胞质基质中生成的

解析:有氧呼吸的第一步在细胞质基质进行,第二、三步在线粒体中进行,第三步[H]与氧气结合,才有水的生成,该过程在线粒体中进行。

答案:D

6.有一瓶混有酵母菌的葡萄糖培养液,当通入不同浓度的氧气时,其产生的C2H5OH和CO2的量如下表所示。通过对表中数据分析可得出的结论是()

A. a浓度时酵母菌有氧呼吸速率等于无氧呼吸速率

B.b浓度时酵母菌有氧呼吸速率大于无氧呼吸速率

C.c浓度时有50%的葡萄糖用于酵母菌的酒精发酵

D.d浓度时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未进行无氧呼吸

解析:通过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总反应式可知,若产生的CO 2的量等于产生酒精的量,则说明此时酵母菌只进行无氧呼吸,而当CO 2量大于酒精的量时,则说明此时酵母菌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通过计算可知b 浓度时有氧呼吸速率小于无氧呼吸速率;c 中67.7%的酵母菌进行酒精发酵;d 中无酒精产生,则说明此时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

答案:D

7.(2010·连云港模拟)根据不同成分的植物种子在萌发时需氧量不同,下列种子在种植时埋

土最浅的是( )

A .花生

B .玉米

C .小麦

D .水稻

解析:本题以呼吸作用知识为核心命题点,考查了不同植物种子成分及其呼吸过程等知识,综合了分析、应用等能力。种子萌发时要通过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在三大有机物中脂肪分解需氧气最多,而花生、玉米、小麦、水稻的种子中,花生所含的脂肪最多,种植时埋土浅有利于通气。

答案:A

8.(2010·广州测试)现有一瓶酵母菌和葡萄糖的混合液,通入不同浓度的氧气,产生的酒精

和二氧化碳如图所示。则在氧气浓度为a 时( )

A .酵母菌只进行无氧呼吸不进行有氧呼吸

B .用于无氧呼吸的葡萄糖的比例是2/5

C .酵母菌有氧呼吸消耗9 mol 氧气

D .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释放能量的比例是1∶2

解析:由图可知:

有氧呼吸:1C 6H 12O 6+6H 2O +6O 2―→6 CO 2+12H 2O

1 6 6

x y 15-6

????? x =32y =9

无氧呼吸:1C 6H 12O 6―→2 CO 2+2C 2H 5OH

1 2 2

3 6 6

解析:A错误:酵母菌既进行无氧呼吸也进行有氧呼吸;B错误:用于无氧呼吸的葡萄糖比例为2/3;C正确:有氧呼吸消耗的氧气为9 mol。

答案:C

9.(2010·烟台统考)水是生命之源,下面是有关水与生命活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丙酮酸彻底氧化分解生成CO2的过程需有水的参与

B.水是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共同的代谢终产物

C.标记有氧呼吸消耗的氧气中的氧可在水中检测到

D.ATP转化成ADP的过程需要水

解析:解答本题需从有氧、无氧呼吸过程入手。有氧呼吸第三阶段有水生成,而无氧呼吸过程无水生成,即水不是两者共同的代谢产物。

答案:B

10.(2010·南京模拟)奥运会有些项目被称为有氧运动,如马拉松长跑;有些运动被称为无氧运动,如百米赛跑,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

A.运动前是否需要吸氧

B.运动过程中是否需要氧气

C.运动后是否需要吸氧

D.产生能量的主要方式不同

解析:有氧运动是指运动过程中所需要的能量主要依赖于糖类物质的有氧呼吸,而无氧运动是因为运动时间短,运动过程中所需能量主要来自于糖类物质的无氧呼吸。

答案:D

11.如图为水果存放时,空气中的氧气浓度(y)与水果释放出的CO2气体量(x)的关系曲线。根据图示,你认为保存水果应该选择哪个状态下的氧气浓度最合适()

A.①B.②C.③D.④

解析:保存水果时,要求水果的呼吸速率最小,就是CO2的释放量最少,分析曲线可知,

②点所对应x轴的CO2气体量最少。

答案:B

12.(2010·高邮模拟)测定下列哪一项,可简便而且准确判断贮存的小麦种子的细胞呼吸方式()

A.有无酒精生成

B.有无水生成

C.有无有机物消耗

D.O2消耗量与CO2

生成量的比值

解析:小麦种子无氧呼吸的产物是酒精和CO2,由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反应式可知,若O2的消耗量与CO2的生成量相等,则只进行有氧呼吸;若O2的消耗量小于CO2的生成量,则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

答案:D

13.据图判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X、Y物质分别代表C3和丙酮酸

B.①④过程中可以产生[H],②过程需要消耗[H]

C.①过程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②过程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

D.①②③④四个过程中既没有消耗氧气,也没有产生氧气

解析:①过程是指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不消耗氧气,产生少量

[H],Y代表丙酮酸;④过程是指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不消耗O2,

产生大量[H];③过程表示CO2的固定,发生在叶绿体基质,X代表C3;②过程表示C3还原,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消耗[H]和ATP;②③过程均属于暗反应阶段,不产生O2。

答案:C

14.如图所示,将等质量的正在萌发的小麦种子分别放在内有一试管等体积的NaOH溶液和蒸馏水且用塞子塞紧的两个瓶中,各瓶分别与一个水银流体压力计相连接,由此压力计水银柱升高的高度可以测量出某种气体的变化量。开始时两个水银流体压力计的水银柱a、b高度一致。将装置放在适宜的条件下使种子萌发,过一段时间后,会发现a、b 的高度是()

A.a>b B.a=b C.a≥b D.a<b

解析:装置a中测量的是呼吸作用消耗的O2与产生的CO2

的量的差值,装置b中测量的是呼吸作用消耗的O2量,故a<b。

答案:D

15.(2010·高邮模拟)与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无关的是()

A.晒干小麦种子以延长保存期限

B.对番茄植株进行摘心以增加产量

C.夜晚适当降低温室内的温度以提高产量

D.农村采用密闭的土窖保存水果蔬菜

解析:对番茄植株摘心增加产量,是利用解除顶端优势的原理,与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无关。

答案:B

二、非选择题

16.(2010·福州八中质检)甲图是研究种子萌发的实验装置,两个瓶内的种子在实验前都经过适当的福尔马林溶液的冲洗消毒,乙图表示两个保温瓶内的温度在6天中的变化。

(1)该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X瓶内的温度从第4天起基本不再上升,这是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实验设计对照组Y瓶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假若Y瓶内的种子没有经过福尔马林溶液的冲洗,下列曲线图中,能正确显示瓶内

温度变化的是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某实验小组对青蛙与小鼠在不同温度中氧气的消耗量进行研究,结果如图,该图有几处错误,请列举出来。

解析:(1)从两个实验装置图和坐标图来看,甲图中,Y 是X 的对照实验,通过实验可以得到种子萌发过程中温度的变化。本题要探究(证明)的是种子萌发过程中呼吸作用产生的热量的变化。(2)在一定范围内,随温度的升高,呼吸速率加快,超过最适温度,呼吸速率减慢,呼吸强度逐渐趋于稳定。X 瓶内温度从第4天起基本不再上升,说明此时起种子的呼吸作用强度基本保持稳定,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产热量不再增加。(4)若Y 瓶内的种子没有经过福尔马林溶液的冲洗,瓶中的微生物进行呼吸作用可以产生热量,开始时微生物的量很少,随后微生物大量繁殖,产热量增加,最后趋于稳定,所以对应的曲线图应该为A 。(5)在绘制坐标图时,一定要注意标明纵坐标和横坐标的含义,单位以及曲线所代表的含义。在所给的坐标图中氧消耗量没有单位,纵横坐标颠倒,且曲线表示哪种动物也没有标出来。青蛙是变温动物,小鼠是恒温动物,变温动物随着温度的增加,耗氧量增加;恒温动物在温度低时耗氧多,在温度高时耗氧少。

答案:(1)探究(证明)种子萌发过程中呼吸作用产生的热量的变化 (2)种子的呼吸作用强度维持在一定水平,产热量不再增加 (3)排除其它自然因素的干扰,证明X 瓶的热能只能来自萌发的种子(要说清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三者的关系) (4)A 在开始两天,Y 瓶内的温度变化轻微,但随后微生物(细菌和真菌等)大量繁殖,呼吸作用逐渐增强,释放大量热能 (5)颠倒表示纵横坐标变量;没有标出氧消耗量的单位;没有标出两条曲线分别表示哪种动物。

17.(探究创新题)细胞内有氧呼吸第二阶段为丙酮酸的分解,其反应式为:2C 3H 4O 3+

6H 2O ――→酶6CO 2+20[H]+能量。为探究该反应发生的场所,甲、乙二人分别做了如下实验:

甲:步骤一:用某种物质处理新鲜肝脏,使其分散成为单个细胞。

步骤二:用含葡萄糖的完全营养液培养肝细胞一段时间。

步骤三:离心得到细胞质基质及线粒体基质,分装在标号为1、2的两支试管中。 步骤四:取新配制的澄清石灰水两滴,分别滴入两支试管内。

现象:1、2两支试管均变混浊。

结论:丙酮酸的分解既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又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

乙:第一步同甲步骤一,第二步同甲步骤三,第三步待续。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完成后,老师指出甲同学的实验结果是错误的。请分析其结果出错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现给你如下试剂:丙酮酸及完全营养液(不含糖),清水,吸管若干,新配制的澄清石灰水。请继续乙的实验,探究丙酮酸水解发生的场所。

①步骤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步骤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预测实验现象及结论:

解析:甲同学的步骤二中用葡萄糖培养肝细胞后才离心,分离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基质,由于CO2可自由扩散,因此不能说明其产生场所,应在细胞进行呼吸前就将线粒体基质和细胞质基质分开,再加入丙酮酸。

答案:(1)鉴定产物CO2可以自由通过线粒体双层膜,在将两种基质分离之前不应使肝细胞进行细胞呼吸

(2)①取等量且少量的试管1及试管2中的溶液分别置于编号为A、B的两支试管内,再取等量的丙酮酸及完全营养液分别加入A、B两支试管内

②一段时间后,分别加入两滴新配制的澄清石灰水,观察现象

(3)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8q1q.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