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信息系统教案
更新时间:2024-03-21 10:5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工程造价信息管理
教 案
管理信息系统教案 第一章 信息系统和管理
一、教学目的及任务
1、掌握信息的概念;了解信息性质及度量、信息系统的发展 2、掌握信息系统的概念、信息系统结构
3、了解信息系统与管理的关系、信息系统与决策支持以及管理信息系统面临的挑战。
二、教学重点
1、 信息的度量计算公式 2、 信息系统与管理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理解信息系统与管理的关系是本章的教学难点。
四、具体教学内容如下:
引入:为什么我们市场营销专业和公商管理专业要开设管理信息系统这门课程,在有的教材上对管理信息系统有另外一个称呼,叫做“企业的神经系统”,这是对于现代化的企业来讲,它的成功与否就在于它的经营和管理,而在我们生存的这个信息时代,成功的经营管理就离不开强大的管理信息系统的支持,随着现代企业的飞速发展,又处于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企业的各种数据和信息呈现海量增长的趋势。因此,传统的手工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企业海量数据在存储、管理、使用效率上的要求。所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必须借助于现代先进的电子工具——计算机,通过使用各种管理信息系统,结合数据库,将企业各类数据和信息进行有效存储和管理,从而提高数据管理效率,最终达到为企业经营决策服务、提高企业生产力的目的。而这就是我们现在进行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同学们都可以看到,各种大大小小的企业,它们的各个部门都在使用计算机进行管理,所以说,管理信息系统它已经象我们人的每一根神经一样布满了企业的每一个角落。所以《管理信息系统》这门课程有着非常重要的学习价值。
第一节 信息及其度量 一、信息化概览
根据20世纪中美国产业人数的变化图分析劳动力的百分比变化。根据生产力模型比较在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不同的资源和生产工具。信息与人、财、物、技术等资源一样,成为企业的第五种资源。忽视了对信息的管理,就不能提高效率,就难以保持企业的竞争力,难以提供良好的服务,也谈不上是现代化管理。
企业的信息化是对企业中的信息进行系统化、集成化、自动化的过程,也就是对信息系统的规划、构筑、运行、管理的过程。 二、信息 (Information)的概念
信息 (Information)的广义解释:是关于客观事实的可通讯的知识。 根据该广义解释看出它包含的三层含义:
第一,信息是客观世界各种事物的特征的反映。特征是指事物的有关属性状态,比如时间、地点、程度和方式等等。
第二,信息是可以通讯的。
第三,信息形成知识,人们正是通过获得信息来认识事物的。
在MIS中对信息的定义:信息是经过某种加工处理后并具有某种特定意义的数据。对
接受者的行为能产生影响,对接受者的决策具有价值。
比较数据与信息的关系:
数据(Data):对客观事物记录下来的可以鉴别的符号(字符、数字、图形等),是信息的表达形式。 信息(Information):指在特定背景下有特殊含义的数据,对决策者行为产生影响,是数据的内涵。并举例说明。
信息的分类:信息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分类。
1、 按照管理的层次可以分为战略信息、战术信息和作业信息; 2、 按照应用领域可以分为管理信息、社会信息、科技信息等; 3、 按照加工顺序可分为一次信息、二次信息和三次信息等;
4、 按照反映形式可分为数字信息、图象信息和声音信息等。分别简单解释各类信息的含义。 信息的性质: 1、事实性 2、时效性 3、不完全性 4、等级性 5、变换性 6、价值性
分别解释各性质的含义并举例加以说明。 三、信息的度量
数据资料中含信息量的多少是由消除对事物认识的“不确定程度”来决定的数据资料所消除的人们认识上 \不确定性\的大小,也就是数据资料中所含信息量的大小。信息量的单位:比特(Bit) 一比特的信息量是指含有两个独立均等概率状态的事件所具有的不确定性能被全部消除所需要的信息。
信息量的计算公式:
H(x)=-∑P(Xi)㏒2P(Xi) i=1,2,3, …,n
解释公式,并布置两道题来加深对公式的理解: (课堂提问)计算下列问题的信息量:
1、掷一枚硬币时正反面的情况 2、猜测某顾客A的房间号
总结:系统的信息量的增加总是表明不确定性的减少,有序化程度的增加。信息度量表述了系统的有序化过程。由此:信息是任何一个系统的组织性、复杂性的度量,是有序化程度的标志。
第二节 信息系统的概念及其发展 一、系统和信息系统 (一)系统的概念
系统是由处于一定的环境中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并为达到整体目的而存在的集合。
根据系统的概念分析系统的特征: 1、集合性 2、目标性 3、相关性 4、环境适应性。
(二)信息系统的概念
信息系统是一个人造系统,它由人、硬件、软件和数据资源组成,目的是及时、正确地收集、加工、存储、传递和提供信息,实现组织中各项活动的管理、调节和控制。
进一步说明概念:组织中各项活动表现为物流、资金流、事务流和信息流的流动。 若几个信息流联系组织在一起,服务于同类的控制和管理目的,就形成信息流的网,称之为信息系统。
信息系统的结构:包括信息处理系统和信息传输系统。
1、信息处理系统:对数据进行处理,使它获得新的结构与形态或者产生新的数据。 2、信息传输系统:不改变信息本身的内容,作用是把信息从一处传到另一处。 二、信息系统的类型(按照处理对象划分)
1、作业信息系统:是用来处理组织的业务、控制生产过程和支持办公事务,并更新有关的数据库,它是由业务处理系统、过程控制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构成。
2、管理信息系统:是对一个组织 (单位、企业或部门)进行全面管理的人和计算机相结 合的系统,它综合运用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管理技术和决策技术,与现代化的管理思想、方法和手段结合起来,辅助管理人员进行管理和决策。
三、信息系统的发展(作图描述从计算机出现以来信息系统的发展过程)
信息系统的发展已经历了电子数据处理系统(EDPS)、管理信息系统(MIS)和决策支持系统(DSS)三个主要阶段。补充介绍了自动数据处理系统(ADP)、综合数据处理系统(IDP)、高层主管信息系统(EIS)、办公自动化系统(OAS)、战略信息系统(SIS)、业务流程再造(BPR)、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电子商务系统等等信息系统,
第三节 信息系统和管理 一、信息和管理的关系:
任何一个组织都需要管理,管理的任务在于通过有效地管理好人、财、物等资源来实现企业的目标,而要管理这些资源,需要通过反映这些资源的信息来管理。所以,信息是管理上的一项极为重要的资源。因为管理工作的成败,取决于能否作出有效的决策,而决策的正确程度则取决于信息的质和量,就是对信息的需要不仅在数量上大幅度增加,而且在质量方面也要求其正确性、精确性的不断提高,传统的手工系统越来越无法应付现代管理对信息的需要,而基于计算机的信息系统,能把生产和流通过程中的巨大数据流收集、组织和控制起来,经过处理,转换为对各部门来说都不可缺少的数据,再经过分析,使它变成对各级管理人员作决定具有重要意义的有用信息。 二、信息系统和管理的关系
组织的管理职能:计划职能、组织职能、领导职能、控制职能。 1、信息系统对计划职能的支持 a支持计划编制中的反复试算 ; b支持对计划数据的快速、准确存取 ; c支持计划的基础——预测; d支持计划的优化。
2、信息系统对组织职能的支持 3、信息系统对领导职能的支持 4、信息系统对控制职能的支持
第四节 信息系统与决策支持 一、决策和决策过程
决策是人们为达到一定目的而进行的有意识、有选择的活动。
在一定的人力、设备、材料、技术、资金和时间因素的制约下,人们为了实现特定目标,可从多种可供选择的策略中作出决断,以求得最优或较好效果的过程就是决策过程。
决策科学先驱西蒙(simon)教授提出的决策四阶段模型
(1)智能阶段:指的是进行决策活动时,首先要发现问题或某种可能性,寻找用于决策的信息资源以及用于决策的条件等。
(2)设计阶段:在这一阶段决策者要分析可用的信息资源来设计行动方案,在一般情况下,实现目标的方案不止一个,而是两个或更多可供选择的方案。
(3)选择阶段:就是从各种可能的备选方案中,针对决策目标,选出最合理的方案。 (4)实施阶段:就是按照选择的决策方案实施决策活动。 二、决策的科学化
管理的性质和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管理决策问题数量多、复杂程度高、难度大。传统决策方法不能满足管理决策的需要。因此决策科学化就被提上了日程。
决策科学化的发展方向: 1、用信息系统支持和辅助决策
2、定性决策向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决策发展 3、单目标决策向多目标综合决策发展 4、战略决策向更远的未来决策发展 三、决策问题的类型
(一)结构化决策:结构化决策问题相对比较简单、直接,可以依据一定的通用模型和决策规则来实现其决策过程的基本自动化。
(二)非结构化决策:指的是那些决策过程复杂,其决策过程和决策方法没有固定的规律可以遵循,没有固定的决策规则和通用模型可以依照,主要是根据决策者自己的经验、判断力、个人偏好等等来对当时掌握的情况和数据临时作出决定。
(三)半结构化决策:介于结构化问题和非结构化问题之间的。这样的决策问题一般可以适当建立模型,但是没有办法确定最优方案。 举例作表加以说明。
第五节 管理信息系统面临的挑战
1·如何深刻地认识管理信息系统不仅是一个技术系统,而且同时又是一个社会系统。 2·如何提高科学管理水平,为信息系统的实用创造有利的条件? 3·如何用信息技术来促进企业管理?
4·如何提高企业文化培养新一代的工作人员,使之适应新技术应用和企业转型的挑战? 5·政府部门如何促进信息系统的应用和发展?
“不行呀,女儿,今天妈妈已经需要准备两桌饭了,时间实在是来不及,真的非常抱歉,下
次早点说,一定给你们准备好。”(哈哈,这就是ERP的使用局限,要有稳定的外部环境,要有一个起码的提前期)
送走了所有客人,疲惫的妻子坐在沙发上对丈夫说:“亲爱的,现在咱们家请客的频率非常高,应该要买些厨房用品了(设备采购),最好能再雇个小保姆(连人力资源系统也有接口了)。”
丈夫:“家里你做主,需要什么你就去办吧。”(通过审核)
妻子:“还有,最近家里花销太大,用你的私房钱来补贴一下,好吗?”(哈哈哈哈,最后就是应收货款的催要)
还可再加上成本核算,总帐,决策分析等等。 例如:
……送走了所有客人,妻子拿着计算器,准确地算出了今天的各项成本(成本核算)和节余原材料(车间退料),并计入了日记帐(总帐),把结果念给丈夫听(给领导报表),丈夫说道“值得,花了145.49元,请了好几个朋友,感情储蓄帐户增加了若干”(经济效益分析)。
第三章 管理信息系统的技术基础
一、教学目的及任务
1 、了解数据处理的目是为管理决策服务,了解数据处理发展的三个阶段 2 、掌握数据结构(逻辑结构和物理结构)、数据文件概念;了解常见的数据组织
3 、掌握数据库系统概念、数据模式、数据模型(概念模型和数据模型),初步掌握信息模型建模方法(E—R模型);掌握关系模型概念
二、教学重点
1、E—R模型的建立。 2、关系模型的建立。
三、教学难点
关系模型中范式的理解是本章的教学难点
四、具体教学内容如下:
第一节 信息技术概述
信息技术是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是计算机硬件技术、软件技术及通信技术的总称。 1、计算机硬件技术
硬件技术包括:电子计算机的设计、体系结构、指令系统、存储器及输人/输出电路的工作原理。 2、软件技术
软件技术就是研究计算机系统软件、应用软件及其所依赖的基础理论 (如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等)和基本方法 (如系统开发方法等)。 3、数据通信系统
数据通信系统是以计算机为中心,结合分散在远程的终端装置或其他计算机,通过通信线路彼此连接起来,进行数据的传输、交换、存储和处理的设备总称。 解释数据通信系统模型(见课件)
(1)编码 (2)调制 (3)解调 (4)译码
第二节 数据处理 一、数据处理的概念
指把原始数据,用一定的设备和手段,按一定的使用要求,加工转换成另一种形式的数据。 (一)数据处理的目的
1·把数据转换成便于观察分析、传送或进一步处理的形式。
2·从大量的原始数据中抽取、推导出对人们有价值的信息以作为行动和决策的依据。
3·保存和管理己经过处理 (如校验、整理等)的大量数据,以便人们能方便而充分地利用这些宝贵的信息资源。
(二)数据处理的基本内容 1、数据收集 2、数据转换
3、数据的筛选、分组和排列 4、数据的组织
5、数据的运算 6、数据存储 7、数据检索 8、数据输出 二、数据组织
在管理信息系统中,大量数据以一定的形式存放在各种存储介质中,数据的组织方式及内在联系的表示方式决定着数据处理的效率,因而设计数据结构是数据处理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 (一)数据结构
1、解释数据结构的一些相关概念: (1)、数据元素是数据的基本单位。
由于数据范围非常广泛,因此基本单位可大可小,小到可以是一个字符,大到可以是一 个国家的地图或一本书等等。
(2)、数据元素之间存在的相互关系称为结构。
(3)、彼此具有一定关系的数据元素的集合称为数据结构。
这些关系反映了客观世界事物之间的联系。由于客观事物之间存在着各种不同的联系形式,所以反映在数据关系上也就各不相同。
(4)、结点:在数据结构中,表征某一数据结构特点及其连接方式的基本单位。 (5)、结点有关的结点的地址称为指针。
指针的作用:每个结点只有一个指针,指向其下一个结点,称为单项链。当结点指针多于一个时,就可以构造多种复杂的数据结构,如双向链表、树、图等。利用指针可以把数据的逻辑结构与物理结构分离开,数据的物理存储位置可以任意安排,而在逻辑上通过指针把它联系起来。 (6)、若干带指针的结点组成的集合,称为链 。(见书60页图3.5) 数据结构又分为逻辑结构和物理结构两个方面。
(1)、逻辑结构是指数据元素之间的逻辑(抽象)关系,如线性结构、树结构、图结构等。
(2)、物理结构又称存储结构,是指在计算机上如何具体表示数据的各种逻辑结构(数据元素在计算机存储器中的存储方式,有:顺序存储、链接存储、索引存储及散列存储)同一种逻辑结构可以有几种不同的物理结构来实现它。 2、线性表
(1)线性表的概念:
线性表是指数据的结构形式本质上是一维的线性关系,其中的每个结点都是同一类型的数据结构。着重强调线性表中的每个结点都是同一类型的数据结构。(见书60页表3.1职工登记表) (2)对线性表进行顺序存储
顺序表:把线性表的结点按逻辑次序依次存放在一组连续的存储单元里,结点在计算机内的存放位置完全由结点在线性表中的顺序号决定,用这种方法存储的线性表称为顺序表。
检索顺序表的公式:
LOC(ki)=LOC(k1)+L*(i-1)解释并举例说明。 讲解在顺序表中插入或删除一个结点的做法,并举例说明。 结论:线性表仅适用于经常进行检索、但数据不经常变动的情况。 (3)对线性表进行链接存储
链表结构在每个结点设有链指针,用来指示下一个结点的位置,结点本身可以存放在任意一组存储单元中,这些存储单元可以是连续的,也可以是分散的。
讲解在链表中插入或删除一个结点的做法,并举例说明。
结论:结点之间的逻辑关系由指针表示,所以,在插入和删除操作中,只需改变前后结点的指针,而不需要进行大量的数据移动。 3、树
树的概念:树是结点之间有分支的、层次关系的结构。
树形结构的作用:可以把复杂的数据联系表示成固定长度的记录,从而方便了数据的处理。 举例见书62页图3.8。 (二)数据文件 1、数据文件的概念
数据文件(简称文件)是为了某一特定目的而形成的同类记录的集合。 解释数据文件的一些相关概念:
(1)记录是文件中可存取的最小单位,它由若干数据项构成。 (2)数据项是文件中可使用的最小单位。
(3)记录中能惟一地标志该记录的数据项称作主键。此外,还可能把另外一些数据项定为副键。主键和副键统称鉴别键,它们的功能是用来鉴别和搜索记录。 举例说明(见课件)
2、数据文件的组织方式:文件内部构造数据的方式。
(1)顺序文件:顺序文件中,各记录是按文件建立时的逻辑顺序存放,在对文件进行记录访问时是按照关键字的顺序来进行的,所以当记录的逻辑顺序与物理存储顺序一致时,可以提高处理的效率。 例:职工情况登记表
(2)索引文件:包括数据区和索引区。数据区中存放记录,索引区是一个连接索引和数据记录地址的表,由两部分组成:记录的关键字;存储区地址。所有的索引构成一个索引表。对记录进行访问时,先根据关键字从索引表中查出记录所在的位置,然后再到该位置取出该数据。 例:见书64页图3.9
(3)直接存取文件(散列文件):记录的地址是由关键字的一个函数所决定的,该函数称为散列函数。散列文件一般用在关键字分布范围广,而记录的个数比关键字的范围小的情况。
例:对于一个有800个学生记录,关键字为7位的学号的文件。 3、数据文件的操作 (1)数据文件的建立 (2)数据文件的修改 (3)数据文件中记录的删除 (4)数据文件的排序 (5)数据文件的更新 (三)数据库
数据库是比文件系统更高级的一种数据组织方式。由于文件是由同一类型的记录构成的,所以只能适用于单项的应用场合。
对于一个组织的管理信息系统而言,要求从整体上解决问题,不仅要考虑某个应用的数据结构,而且要考虑全局数据结构。
为了实现整个组织数据的结构化,就要求在数据组织结构中不仅能够描述数据本身,而且要能描述数据之间的关系。因而在复杂的应用中,应采用数据库组织数据。
第三节 数据库技术 一、数据库系统的产生和构成
(一)数据库DB的概念
它是存储在计算机存储设备上、结构化的相关数据集合。它不仅包括描述事物的数据本身,而且还包括相关事物之间的联系。 (二)数据库系统的构成 1、计算机系统 2、数据库
3、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 4、人员
(1)数据库管理员 (2)系统程序员 (3)用户
二、数据库设计的主要内容
数据库设计的步骤: 1、用户要求分析
2、概念结构设计:根据用户需求设计的数据库模型,称为概念模型。概念模型可用实体联系模型 (E-R模型)来表示。
3、逻辑结构设计:将概念模型转换成某种数据库管理系统 (DBMS)支持的数据模型 。 4、物理结构设计:是为数据模型在设备上选定合适的存储结构和存取方法。 三、实体联系模型(E-R模型)
解释实体联系模型的一些相关概念:
1、实体:客观存在并且可以相互区别的事物。实体可以是实际事物(如图书)或抽象事物(如借阅图书)。
2、实体的属性:描述实体的特性。如图书实体用(总编号,分类号,书名,作者,单价)等多个属性来描述。
3、联系:实体之间的对应关系。它反映现实世界事物之间的相互关联。 联系的类型
(1)一对一联系:如班和班长
(2)一对多联系:如工商管理学院和工商管理学院的学生
(3)多对多联系:如选修课,一个学生可同时选修多门课程,一门课程也可以同时被多个学生选修
举例说明E-R模型的建立(见课件)
例举工厂物资管理的E-R模型(见书71页图3.11) 四、数据模型
(一)数据模型的概念:
数据模型指的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联系的数据化描述。 1、关系模型的概念:
目前,在实际数据库系统中支持的数据模型主要有三种: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和关系模型。其中,关系模型是三种数据模型中最重要的模型。
关系模型是建立在数学概念的基础上,应用关系数学和关系演算等数学理论处理数据库系统的方法。它是以“二维表”这一统一形式来描述实体及其之间的关系。 2、关系模型中的主要术语:
(1)关系:一个关系就是一张二维表,每个关系有一个关系名。对关系的描述称为关系模式,一
过程,就是要确定、识别出这些企业管理中的业务处理活动,比如材料需求、销售、库存控制等。 4、 业务过程重组。
5、 定义数据类。数据类指的是支持业务过程所必须的逻辑上相关的数据。 6、 定义信息系统总体结构。 7、 确定总体结构中的优先顺序。
8、 完成BSP研究报告,提出建议书和开发计划。 (三)U/C矩阵的应用
BSP方法就是根据前面定义出的业务过程和定义的数据类建立U/C矩阵来划分子系统。在U/C矩阵,矩阵中的行表示数据类,列表示业务过程,U字母代表的是过程对数据类的使用,C字母代表的是过程对数据类的产生。再调换过程和数据类的顺序,这里过程的顺序是要以业务过程发生的先后顺序来排列,而数据类的顺序则是尽量使矩阵中的C最靠近对角线来排列。再把U和C比较密集的区域用粗线条框起来,这样形成的框再起一个适当的名字,就构成了子系统。 二、关键成功因素法(CSF)
通过分析找出对企业成功起关键作用的因素,然后再围绕这些因素来确定信息系统的需求,从而进行规划。
关键成功因素法的步骤就是首先要了解企业的目标,然后分析影响企业目标的各种因素,并确定出关键成功因素,最后是明确各关键成功因素的性能指标和评价标准。(课件上有图例)
举例提问:比如某企业的其中一个目标是提高产品竞争力,可以从哪些方面来提高产品竞争力?
补充:以往的关键成功因素和现在的关键成功因素比较
第三节 企业流程重组 一、企业流程重组的概念
提倡企业重组的原因:在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中用计算机系统去模拟原来的手工管理系统,并不能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只有按照现代化信息处理的特点,对现有的企业流程进行重新设计,才是提高企业运行效率的重要途径。
BPR的定义:对企业过程进行根本的再思考和彻底的再设计,以求企业当代关键的性能指标获得巨大的提高,如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描述BPR用了三个关键词:根本的、彻底的和巨大的,根本的意思是指不是表面的,而是本质的,也就是要对现存的系统进行彻底的怀疑,要用敏锐的眼光看出企业存在的问题。彻底的意思是要动大手术,不是一般性的修补,就象我国政府改革那样,先转变职能,再精简组织,只有这样才能彻底。巨大的提高是指成十倍成百倍的提高,比如有的企业人员减到只剩10%,产量提高10倍,总体效益就提高了百倍。
例举一个采购流程重组的案例(见课件)。 二、企业流程重组的步骤与方法
流程设计的原则:
1、 以过程管理代替职能管理,取消不增值的管理环节。
2、 以事前管理代替事后监督,减少不必要的审核、检查和控制活动。 3、 取消不必要的信息处理环节,消除冗余信息集。 4、 以计算机协同处理为基础的并行过程取代
5、 用信息技术实现过程自动化,尽可能抛弃手工管理过程。
第四节 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方法
一、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
(一)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的概念:
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是自顶向下结构化方法、工程化的系统开发方法和生命周期的结合,概括起来说就是自顶向下、逐步求精,然后分阶段实现的软件开发方法,它是一种先整体后局部的信息系统开发方法,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是迄今为止开发方法中应用最普遍、最成熟的一种。
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的基本思想:
用系统工程的思想和工程化的方法,按用户至上的原则,结构化、模块化、自顶向下地对系统进行分析与设计。
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的特点: 1)运用系统的观点 2) 用户至上 3)深入调查研究 4)严格区分工作阶段 5)充分预料可能发生的变化
结构化系统开发的生命周期:
1)系统规划阶段,这个阶段的工作就是根据用户的系统开发请求,初步调查,明确问题,这一步就是要做出用户需求说明书,并且进行可行性研究。不光是看经济上的可行性,还要考虑技术上面是否可行。如果经过调查研究发现不可行,则取消项目;如果可行并且满意,则进入下一阶段工作。
2)系统分析阶段,这个阶段的任务有,分析业务流程;分析数据与数据流程;分析功能与数据之间的关系;最后提出新系统逻辑方案。这一阶段新系统的逻辑方案如果不可行则停止项目;若方案不满意,则修改这个过程;若可行并满意,则进入下一阶段的工作。
3)系统设计阶段,这个阶段的任务是:总体设计;代码设计;数据库/文件设计;输入/输出设计;模块结构与功能设计。与此同时根据总体设计的要求购置与安装设备,最终给出设计方案。如果设计方案不满意,则需要修改这个过程;如可行,则进入下一阶段工作。
4)系统实施阶段,这个阶段的任务是:进行编程、人员培训以及数据准备,然后投入试运行。如果有问题,则修改程序;如果满意,则进入下一阶段工作。
5)系统运行阶段,这个阶段的任务是:进行系统的日常运行管理、评价、监理审计。针对这三部分工作分析运行结果,如果运行结果良好,则送管理部门,指导生产经营活动;如果有点问题,则要对系统进行修改、维护,或者是局部调整;如果出现了不可调和的大问题,则用户将会进一步提出开发新系统的要求,这标志着老系统生命的结束,新系统的诞生。 (二)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的优缺点 (1)优点:
严格区分开发阶段,系统的针对性强; 整体性与全局性好,自顶向下观点; (2)缺点:
开发周期长; 开发过程繁琐、复杂; 与用户交流不直观. 二、原型法
(一)原型法的基本思想:假定系统的使用者是缺乏计算机技术知识背景,因此开发者和使用者在讨论系统的构成等问题时存在着许多障碍。解决方法是开发者根据和用户的交谈,得到对于系统的基
本认识后,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就构筑一个能够反映系统特色的原型系统。然后在这个系统的基础上,和用户进行进一步讨论,得出他们对于系统的真正的需求,直到开发者确信已经完全掌握了用户的需求时,才进行正式开发。 (二)原型法的工作流程 1、用户提出系统要求 2、识别、归纳上述要求 3、开发一个模型/原型 4、评价模型 5、模型不可行处理 6、模型不满意处理 7、修改模型 8、确定模型后的处理 (三)原型法的优缺点 优点:
1、开发效率高; 2、与用户交流直观; 3、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
4、能及早暴露系统实施后潜在的一些问题; 5、能调动用户参与的积极性。 缺点:
1、不适合大型系统的开发;
2、不适合大量运算及逻辑性强的模块;
3、对原企业基础管理工作要求较高;否则容易走上机械模拟原手工系统的轨道。
第五章 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分析
一、教学目的及任务
1、熟练掌握系统分析阶段的任务,各环节(问题识别、可行性分析、详细调查、系统化分析、新系统的逻辑方案设计、系统分析报告)的内容。 2、掌握业务流程图、数据流程图、数据字典。
二、教学重点
1、掌握系统分析阶段的任务。
2、掌握业务流程图和数据流程图的绘制。
三、教学难点
业务流程图和数据流程图的绘制是本章的教学难点
四、具体教学内容如下:
(引入)
系统分析的基本任务:系统分析员与用户在一起,充分了解用户的要求,拟建一个新的信息系统,并把双方的理解用系统分析报告表达出来。 系统分析的重要性
系统分析存在的困难:问题空间的理解;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环境的不断变化 对系统分析员的要求
第一节 可行性分析和详细调查概述 一、可行性分析的任务和内容
可行性分析的任务就是要明确应用项目的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可行性分析的内容包括: 1、管理上的可行性
(1)管理人员对所要建立的新信息系统的态度 (2)管理方面的条件 2、技术上的可行性
(1)根据现有的技术条件,能否达到所提出的要求 (2)所需要的物理资源是否具备,能否得到 技术条件包括: (1)硬件 (2)系统软件 (3)应用软件 (4)技术人员 3、经济上的可行性 (1)资金的可得性(成本) 成本:初始成本+日常维护费用 (2)经济合理性(效益)
效益:直接经济效益+间接经济效益 二、可行性分析的报告
可行性分析的报告内容包括:1、系统简述;2、项目的目标;3、所需资料、预算和期望效益;4、对项目可行性的结论。 三、详细调查的目的、原则 1、原则:
1)自顶向下;2)用户参与; 3)工程化; 4)全面与重点相结合; 5)友善的工作方式 2、调查方法
1)召开调查会 2)访问
3)发调查表 4)参加业务实践 3、调查范围
1)管理业务 2)数据流程
3)决策方式及过程 4)可用资源与限制条件 5)现存问题及改进
第二节 管理业务调查
设计一个新的信息系统,应首先进行组织的重新设计,应当把建立新系统看成是对组织的一种有目的的改变过程。因此对现行管理业务的调查十分重要,其中包括:组织结构调查、管理功能调查和管理业务流程调查等 一、组织结构调查
组织结构指的是一个组织的组成以及这些组成部分之间的隶属关系或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通常可用组织结构图来表示。组织结构调查中应详细了解各级组织的职能和有关人员的工作职责、决策内容、存在问题以及对新系统的要求等。例举酒店现行的组织结构图(见课件)。 二、管理功能调查
为了实现系统的目标,系统必须具有各种功能。所谓功能,指的是完成某项工作的能力。 调查中可以用功能层次图来描述从系统目标到各项功能的层次关系。例举某销售系统的管理功能图(见课件)。
三、管理业务流程的调查
调查管理业务流程应顺着原系统信息流动的过程逐步地进行,内容包括各环节的处理业务、信息来源、处理方法、计算方法、信息流经去向、提供信息的时间和形态 (报告、单据、屏幕显示等)。
描述管理业务流程的图表:
1、管理业务流程图是一种描述系统内各单位、人员之间业务关系、作业顺序和管理信息流向的图表,利用它可以帮助分析人员找出业务流程中的不合流理向。
业务流程图的基本符号(见课件)
例举教学管理系统的高层业务流程图(见课件)
2、表格分配图,这种图表可帮助分析员表示出系统中各种单据和报告都与哪些部门发生业务关系。(例图见课件)
第三节 数据流程调查 1、调查数据的汇总分析
调查数据汇总分析的主要任务:首先将系统调查所得到的数据分为如下三类: a本系统输入数据类 b本系统内要存储的数据类 c本系统产生的数据类
然后再对每一类数据进行如下三项分析: a汇总并检查数据有无遗漏
b数据分析,即检查数据的匹配情况
c建立统一的数据字典 (1)、数据汇总
A、将系统调查中所收集到的数据资料,按业务过程进行分类编码,按处理过程的顺序排放在一起; B、按业务过程自顶向下地对数据项进行整理。 C、将所有原始数据和最终输出数据分类整理出来。 D、确定数据的字长和精度。 (2)、数据分析
数据汇总只是从某项业务的角度对数据进行了分类整理,还不能确定收集数据的具体形式以及整体数据的完备程度、一致程度和无冗余的程度。
数据分析的主要内容: U/C矩阵(分析汇总数据的工具); 数据正确性分析. U/C矩阵(见课件)
数据守恒原理(Principle of Data Conservation):数据必定有一个产生的源,而且必定有一个或多个用途。
1) 完备性检验是指对具体的数据项(或类)必须有一个产生者(即“C”)和至少一个使用者(即“U”)
2) 一致性检验是指对具体的数据项∕类有且仅有一个产生者(“C”) 3) 无冗余性检验即表中不允许有空行或空列。 2、数据流程分析
数据流程分析是把数据在组织(或原系统)内部的流动情况抽象地独立出来,舍去了具体组织机构、信息载体、处理工作、物资、材料等,单从数据流动过程来考查实际业务的数据处理模式。主要包括对信息的流动、传递、处理、存储等的分析。
数据流程图的基本符号(见课件) 例举学籍管理系统顶层DFD(见课件) 例举学籍管理系统第一层DFD(见课件) “成绩管理”框的展开(见课件) “分析期末成绩”框的展开(见课件) “确定异动情况”框的展开(见课件) 调整后的“分析期末成绩”框(见课件) 例举教学管理系统的高层数据流程图(见课件) 3、补充绘制数据流程图的注意事项 ①数据流程图的绘制一般由左至右进行。 ②父图与子图的平衡
③数据流至少有一端连着处理框 ④数据存储流入流出协调 ⑤数据处理流入流出协调 ⑥合理命名、准确编号
例举汽车配件公司的数据流程图(见课件) 作业:散客订房的信息流程
当客人是作为一名个人而非一个团体的成员时,饭店是作为零散客人对待的,其一般的接待过程为:由客人或为客人填写预定登记表确定房价和保留时间→接受预付定金→确认或修改预订。
零散客人的预订方式可能有:1个人订房,由住店者个人或其代理人亲自到饭店总台预订部办理订房手续;2电话订房,由住店者个人或其代理人通过电话向饭店总台预订部办理订房手续;3传真、
信函订房,由住店者个人或其代理人通过传真、信函向饭店总台预订部办理订房手续;4网络订房,由住店者个人通过计算机网络或Internet向饭店总台预订部办理订房手续。不同的预订方式只是在信息的交流方式上有所区别,饭店的预定业务处理过程是基本一致的。
从饭店预订业务过程的信息处理角度看,可以将其流程具体描述如下:获取客人基本信息和住房要求→获取客人时间安排信息→根据房间要求、时间及其它信息向客人确定房价→获取客人其它方面要求的信息→接收预订金→确认或根据客人的要求修改前述预订信息→预分房间。在这一过程中需要说明的是:首先要为客人的每一个预订要求建立记录文件,以后的修改和客人到达确认预订房间时查阅。其次,在确定房价时还要明确该客人是否己与饭店签有协议,或该客人是否为饭店的协议单位的客人,如果有协议存在,应根据协议的约定确定房价。第三,并不是对所有的预订客人都要收取预订金的,对于一些特殊情况的客人,如饭店的协议单位客人、饭店聘请的客人等是不收取预定金的。
第四节 数据字典
数据字典DD(Data Dictionary)与DFD配合能够进一步表达数据处理要求。DFD给出了系统的组成及内部各元素的相互关系,但未对各项元素的具体含义加以说明。
数据字典的任务是对DFD中出现的图形元素包括数据流、处理单元、数据存储、外部项以及数据元素、数据的源、汇点等成为字典中的一个词条加以定义。使得每一个元素都有详尽、确切的解释。
一、数据项的定义
数据项又称数据元素,是数据的最小单位。在数据字典中,对于数据项的特性的描述,具体包括:(1)数据项的名称、编号、别名和简述;(2)数据项的长度;(3)数据项的取值范围; 实例:
数据项名称:考试成绩 编号:103-05
简述:学生期末考试成绩,共分四等。 别名:成绩 长度:l个汉字
取值含义:优90~100、良80~89、中70~79、及60~69 二、数据结构的定义
数据结构描述数据项之间的关系。一个数据结构可以由若干个数据项组成;也可以由若干个数据结构组成,还可以由若干个数据项和数据结构组成。数据结构的定义包括以下内容:(1)数据结构的名称和编号;(2)简述;(3)数据结构的组成。 实例:
数据结构名称:学生成绩登记卡 编号:DS03-12
简述:新生入学要填写的卡片。 组成:学号
姓名 入学日期 出生日期 性别 民族
家庭地址 三、数据流的定义
数据流是由一个或一组固定的数据项组成。定义数据流时,不仅要说明数据流的名称、组成等,还应指明它的来源、去向和数据流量等。 实例:
数据流名称:期末成绩单 编号:D03-15
简述:学期结束时,任课老师填写的成绩单。 数据流来源:“教师”外部实体 数据流去向:“统计成绩”处理逻辑。
数据流组成:科目名称+学生成绩+学号+姓名+成绩+任课教师 流通量: 200份/学期
四、处理逻辑的定义 实例:
处理逻辑名称:成绩管理 编号:P05-1.5
简述:对学生考试成绩进行日常的管理与维护。 输入:学生修课名单,课程名称,学生成绩。
处理:1、从学生名册中获取修同一门课程的学生名单; 2、统计每门课程的修课人数并报系机关;
3、从系机关获取课程安排数据,包括各门课程的上课时间、地点;
4、形成教学安排数据,其中包括各门课程的修课学生名单、上课地点,通知有关任课教师;
5、接收任课教师的学生成绩数据,并登录在学生成绩档案中;
6、进行成绩统计,计算每门课程成绩优良、及格、不及格、补考缺考的人数及比率,计算各科平均成绩并向系机关报告;
7、向学生发出学生成绩通知,并附补考安排。
输出:教学安排,学生成绩通知单,学生修课情况与成绩统计 五、数据存储的定义 实例:
数据存储名称:学生成绩一览表 编号:F05-01
简述:学期结束,按班汇集学生各科成绩。 流入的数据流:“登记成绩一览表”处理逻辑。
流出的数据流:“登记学籍表”,“填写成绩单”,“评奖学金”,“填写成绩单”处理逻辑。 数据存储的组成:班级+学号+姓名+科目名称+学生成绩 六、外部实体的定义 实例:
外部实体名称:教师 编号:S01-05 简述:任课教师。
从外部实体输入的数据流:教学安排。
输出给外部实体的数据流:学生成绩。
补充:数据结构、数据流以及数据存储的组成,可以用一些简单的符号来简明地表示,如:
十表示“与”。
[]表示“或”,即选择括号中的某一项。
{}表示“重复”,即括号中的项可能重复若干次。 ()表示“可选”,即括号中的项可选可不选。 例如,数据流名称:学生选课。
组成:学生编号十课程编号十(所选课程学分)
数据字典的编写是系统开发中很重要的一项基础工作,从系统分析一直到系统设计和系统实施都要使用它。在数据字典的建立、修改和补充过程中,始终要注意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
数据字典有两种存储形式:一种是人工方式;另一种是存储在计算机中。
第五节 描述处理逻辑的工具 一、判断树
判定树是由左边(树根)开始,沿着各个分支向右看,根据每一个条件的取值状态,可以找出相应的策略(即动作),所有的动作都在判定树的最右侧。
例如:某公司的对客户分类标准如下:
顾客每次订货额在 1000元以上(含1000元),信誉好的,订单设“优先”标志;信誉不好,但是老客户的,订单设“优先”标志;信誉不好,但是新客户的,订单设“正常”标志;每次订货额在 1000元以下,订单设“正常”标志。 二、判断表
判断表的编制方法是: ①列出所有的n个条件;
②列出所有的条件组合,条件组合数最多为2n 个; ③按全部条件组合列出其对应的行动方案; ④整理方案。 三、结构英语表示法
又叫判断语句。其一般形式是: 如果条件 1 则动作A 否则(条件不成立) 就动作B
上述例子若采用判断语句可表示如下: IF 顾客订额≥1000 IF 顾客信誉好 订单设“优先”标志 ELSE
IF 顾客是老顾客 订单设“优先”标志 ELSE
订单设“正常”标志 ENDIF
ENDIF ELSE
订单设“正常”标志 ENDIF
作业:检查订购单的处理逻辑具体如下:
(1)如果金额超过500元且未过期,则发出批准单和提货单; (2)如果金额超过500元且已过期,则不发批准单;
(3)如果金额不超过500元且不论过期与否,则均发出批准单和提货单,在过期的情况下,还需发出通知单。
第六节 系统化分析
在原系统详细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系统化分析是提出新系统逻辑模型的重要步骤。这一步骤通过对原有系统的调查和分析,找出原系统业务流程和数据流程的不足,提出优化和改进的方法,给出新系统所要采用的信息处理方案。 一、分析系统目标
根据详细调查对可行性分析报告中提出的系统目标作再次考察,对项目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进行重新考虑,并根据对系统建设的环境和条件的调查修正系统目标,使系统目标适应组织的管理需求和战略目标。 二、分析业务流程 (1)原有流程的分析。 (2)业务流程的优化。 (3)确定新的业务流程。 (4)新系统的人机界面。
案例分析:福特货款支付流程(见课件) 三、分析数据流程 1·原有数据流程的分析。 2·数据流程的优化。 3·确定新的数据流程。 4·新系统的人机界面。 四、功能分析和划分子系统
系统目标是系统的第一层功能,第二层的功能可看作是子系统,再下面就是各项更具体的功能。 把系统划分为子系统可以简化设计工作。划分后子系统之间接口关系明确,每一子系统的设计、调试,互不干扰地各自相对独立地进行。今后要修改或扩充系统,可在有关子系统范围内进行。 1、建立一个U/C矩阵
从理论上说建立U/C矩阵首先要进行系统化,自顶向下地划分,然后逐个确定具体的功能(或功能类)和数据库(或数据类),最后填写上功能/数据之间关系,即完成了U/C的建立过程(见课件)。
2、U/C矩阵的求解
U/C矩阵求解过程就是对系统结构划分的优化过程。其具体作法是调换表中的行变量或列变量,致使表中的“C”元素尽量地靠近U/C矩阵的对角线,然后再以“C”元素为标准,划分子系统。
表上移动作业过程、子系统划分、数据联系(见课件)
3、系统功能划分与数据资源分布
U/C矩阵的求解目的是为了对系统进行逻辑功能划分和考虑今后数据资源的合理分布。一般说来U/C矩阵的主要功能有如下四点:
①通过对U/C矩阵的正确性检验,及时发现前段分析和调查工作的疏漏和错误; ②通过对U/C矩阵的正确性检验来分析数据的正确性和完整性; ③通过对U/C矩阵的求解过程最终得到子系统的划分;
④通过子系统之间的联系(小方框以外的“U”)可以确定子系统之间的共享数据。 4、系统功能划分与数据资源分布
系统功能划分注意事项:
①沿对角线一个接一个地画,即不能重叠,又不能漏掉任何一个数据和功能。
②小方块的划分是任意的,但必须尽可能地将所有的“C”元素都包含在小方块之内。划分后的小方块即为今后新系统划分的基础,每一个小方块即一个子系统。另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对同一调整出来的结果,小方块(子系统)的划分不是唯一的。具体如何划分为好,要根据实际情况以及分析者个人的工作经验和习惯来定。
③子系统划定之后,留在小方块(子系统)外还有若干个“U”元素,这就是今后子系统之间的数据联系,即共享的数据资源。 五、数据属性分析
数据属性分析包括静态特性分析和动态特性分析两部分:
1、数据的静态特性分析。指分析数据的类型 (字符型、数据型、日期型等)、数据的长度 (位数、小数位数)、取值范围 (最大值、最小值)和发生的业务量 (如每天发生几笔)。 2、数据的静态特性分析可分为三类: (1)固定值属性。 (2)固定个体变动属性。 (3)随机变动属性。
通常把具有固定属性的数据存放在主文件中,把具有固定个体变动属性的数据放在周转文件中,把随机变动属性的数据放在处理文件中。 六、数据存储分析
首先是分析用户要求,调查清楚用户希望从MIS中得到哪些有用信息,然后通过综合抽象,用适当的工具 (如E一R图等)进行描述。称为数据库的概念模型。数据概念模型也可以采用3NF关系群来描述。
回顾E-R模型转换为关系模型的具体方法。 补充采用E-R方法设计数据库: 数据库概念设计分为三步进行: 1、设计局部E-R模型
2、设计全局E-R模型:消除冲突和冗余,使之成为能够被全系统中所有用户共同理解和接受的统一的概念模型。
3、全局E-R模型的优化
举例:对生产部门的各实体、属性和关系首先建立局部的E-R模型(见课件)
回顾关系的规范化,举例:某厂与供应计划管理业务有关的原始表格,试用规范化理论进行数据存储的逻辑设计,建立关系模型。(见课件) 七、数据查询要求分析
通过调查和分析,将用户需要查询的问题列出清单或绘出查询方式示意图。
举例(见课件)。 八、数据的输入输出分析
数据的输入分析:分析各种数据输人的目的和适用范围、数据量的大小以及存在的问题。 数据的输出分析:明确有关查询要求,并对各种输出报表的目的和使用范围进行分析。 九、绘制新系统的数据流程图
新系统的数据流程图是在分析过程经过多次反复的、去伪存真的细致工作中逐步完善的。 新绘成的数据流程图上标明哪些部分由计算机完成,哪些部分由人工完成。
数据流程图能对系统作出全貌性的描述,但必需完善数据字典,并用工具描述比较复杂的处理逻辑配套。
十、确定新系统的数据处理方式
数据处理的方式可分为两类:成批处理方式和联机实时处理方式。
成批处理方式按一定时间间隔 (小时、日、月)把数据积累成批后一次输入计算机进行处理。 联机实时处理方式的特点是面向处理,数据直接从数据源输人中央处理机进行处理,由计算机即时作出回答,将处理结果直接传给用户。
第七节
研究和确定管理模型
管理模型是系统在每个具体管理环节上所采用的管理方法。 一、综合计划模型 二、生产计划管理模型 三、库存管理模型 四、财务成本管理模型 五、统计分析与预测模型
第八节 提出新系统的逻辑方案 逻辑方案的内容包括: 1·确定合理的业务流程。 2·确定合理的数据和数据流程。 3·确定新系统的逻辑结构和数据分布。 4 ·确定新系统的管理模型。
第六章 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设计
一、教学目的及任务
1 理解系统设计的任务和要求
2 初步掌握代码设计、功能结构图设计、处理流程图设计、系统物理配置方案设计、数据存储设计,输入输出设计.
3 编写程序设计说明书等。
二、教学重点
1、代码的设计。
2、信息系统流程图的绘制。
三、教学难点
信息系统流程图的绘制是本章的教学难点
四、具体教学内容如下:
第一节 系统设计的任务
系统设计的任务是:在系统分析提出的逻辑模型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进行物理模型的设计。 系统设计的主要工作有: 1·总体设计。
2·代码设计和设计规范的制定。 3·系统物理配置方案设计。 4·数据存储设计。 5·计算机处理过程设计。
系统设计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系统性。系统的代码统一,设计规范标准,传递语言一致。 2·灵活性。要求具有环境适应性,有较好的开放性和结构的可变性。 3·可靠性。指抵御外界干扰能力及时恢复能力。
4·经济性。在满足系统需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小系统的开销。
5·系统的效率,指的是系统的总体效率,包括计算机处理的效率、人工处理的效率等。
第二节 代码设计
代码的概念:代码指的是是以数字、字母或它们的组合来代表各种客观实体的名称、属性、状态等等。 一、代码的功能
1·便于数据的存储和检索。 2·提高处理的效率和精度。 3·提高数据的全局一致性。 4·是人和计算机交换信息的工具。 二、代码的设计
代码设计的原则: a唯一性 b规范化 c系统化 d可扩充性
e简单实用性 f应避免误解 g长的代码应分段 h代码总数计算 三、代码的种类
顺序码: 采用连续数字代表编码对象
区间码: 将数据项分为若干组别,每一区间代表一个组,码中的数字和位置都代表一定的意义 多面码: 针对数据项的不同特性,在区间码中为这些特性各规定一个位置,便形成多面码 上下关联区间码: 前后具有关联性的区间码
十进位码:码中每一位数字代表一类,一般用于图书分类等
助记码: 通过字母、数字或字母数字结合的方式来描述码对象,并通过联想帮助记忆,如TV-C-34 四、代码结构中的校验位
代码是信息系统中重要输入内容之一,其正确性直接影响到信息系统的工作质量,为确保它是正确输入,在代码结构中原有代码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个校验位,校验位由预先规定的方法计算出来,代码输入时用同样的方法计算出输入代码的校验位,与输入的校验位比较即可确定所输入代码是否正确。
校验位的算法:W=(∑D×R)MOD P 举例(见课件) 补充:代码的应用 以往的图书情报检索
(1)通过书名、作者名、出版社名或出版日期中的一个或几个输入系统进行检索 (2)通过上述几个名称的局部输入系统进行检索 (3)通过会议和文集的其它信息检索
解决办法:对资料本身进行编码,亦称关键词或者主题词
第三节 功能结构图设计
功能结构图是按功能从属关系画成的图表,图中每一个框称为一个功能模块。功能模块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分大或小。分解得最小的功能模块可以是一个程序中的每个处理过程,而较大的功能模块则可能是完成某一任务的一组程序。 (1)模块
所谓模块,就是可以组合、分解和更换的单元,是组成系统、易于处理的基本单位。 一个模块本身具有三种基本属性: 1.功能 2.逻辑 3.状态
(2)补充:数据流程图的两种结构类型 变换型
如果一个数据流程图可以明显地分为输入、处理和输出3部分,那么这种流程图就是变换型的,它的处理部分可以称为“变换中心”。
事务型
如果一个数据流程图呈束状型,就是一束数据流平行输入或输出,可能同时有几个事务要求处理或加工,那么这种流程图就是事务型的。
变换技术中心:
1、从数据流程图中找出变换中心、逻辑输入和逻辑输出。 ①②③
2、设计功能结构图的顶层和第一层。 3、设计中、下层模块。
例:按事务记录修正主文件的数据流程图(见课件) 修正主文件的功能结构图(见课件) 事务中心技术:
在数据流程图中,对流入的数据流存在确定事务类型的处理逻辑,而且根据事务的不同类型产生不同的处理逻辑路径,那么一定有事务中心,在转换成功能结构图的时候,就以事务中心为顶层,再确定被顶层所调用的几个平行处理模块,逐步细化每个事务处理模块的详细处理功能。
举例(见课件)
第四节 信息系统流程图设计
信息系统流程图是以新系统的数据流程图为基础绘制的。 (1)为数据流程图中的处理功能画出数据关系图。
(2)把各个处理功能的数据关系图综合起来,形成整个系统的数据关系图,即信息系统流程图。
绘制信息系统流程图应当使用统一符号(见课件)。
信息系统流程图表示的是计算机的处理流程,不像数据流程图那样还反映了人工操作那一部分。
例:某库存管理子系统的数据流程图(见课件) 某库存管理子系统信息系统流程图(见课件)
第五节 系统物理配置方案设计 一、设计依据
确定网络和计算机设备配置的原则最重要的只有两点:一是应完全根据系统调查和系统分析的结果来考虑硬件配置和系统结构,即管理业务的需要决定系统的设备配置;二是一定要考虑到实现上的可能性和技术上的可靠性,这是设计方案是否可靠的基础,也就是说,根据实际管理业务和办公室地理位置来考虑配置设备。这是新系统考虑硬件结构的基本出发点。
1、根据实际业务需要考虑这个管理岗位是否要专配计算机设备。
2、根据实际业务性质决定这个管理岗位是否需要配置微型计算机还是一个主机的终端设备。 3、根据办公室物理位置和有无联机数据通信的要求,决定是否需要与网络连接以及连接的方式。
4、根据调查估算的数据容量确定网络服务器或主机存储器的下限容量 ,而以U/C矩阵和数据分析中对通信频度的估算作为确定网络传输介质的最起码指标 。
5、根据实际业务要求和用户对软件工具的掌握程度确定新系统拟采用的软件工具。 6、根据实际业务要求确定计算机及外部设备的性能指标 二、计算机硬件选择
在管理信息系统中,由于一般不进行复杂的计算,而消耗存储设备的简单操作较多,因此,CPU不必追求过高速度,应配置高速大容量的内存。外设的速度对计算机在管理领域中的应用来说比主机速度更为重要的。这样说有两个原因:首先管理项目运算相对不是太复杂,但数据量大,而内存相对较小,因此读写外存频繁;其次目前计算机技术发展是主机速度提高很快,而外设速度提高较
慢,常常不配套,建议服务器选择速度较快的SCSI接口硬盘。 三、计算机网络的选择
计算机网络是若干台计算机组成的、能够相互通信的实体,这些计算机之间是通过电缆和其他网络连接设备连接起来的。两台或多台计算机连接起来,就是一个网络;一个网络与另一个或多个网络连接起来,就是一个互连网络。
计算机网络可分为局域网(LAN)和广域网(WAN)、城域网(MAN)。
计算机网络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包括一系列的软件、硬件和标准。但不外乎服务器、客户机、网络连接设备、网络操作系统等几个部分。 ①服务器 ②客户机 ③网络连接设备 ④网络操作系统和协议 ⑤网络拓扑结构 四、应用软件的选择 1·中文环境的使用。 2·桌面操作系统类型。 3·数据库系统DBS结构。 4·第四代程序生成语言(4GL)。 5·各种工具、软件包。
第六节 输出设计
在系统设计中,输出设计占据很重要的地位。因为,计算机系统对输入的数据进行加工处理的结果,只有通过输出才能让用户所使用,故输出的内容与格式是用户最关心的问题。另一方面,从系统开发的角度来看,输入信息只有根据输出要求才能确定,即输出决定输入。 一、输出设计的方式 输出方式常用的只有两种:
一种是报表输出:对于基层或具体事物的管理者,应用报表方式给出详细的记录数据。 一种是图形输出:对于高层领导或宏观、综合管理部门,则应该使用图形方式给出比例或综合发展趋势的信息。 二、用户界面
用户界面是系统与用户之间的接口,也是控制和选择信息输入∕输出的主要途径。用户界面设计应坚持友好、简便、实用、易于操作的原则,尽量避免过于繁琐和花哨。
案例:成绩查询界面设计(见课件)
第七节 输入设计 一、输入设计设计
输入方式的设计主要是根据总体设计和数据库设计的要求,来确定数据输入的具体形式。常用的输入方式有:键盘输入、模/数、数/模输入、网络数据传送、磁/光盘读入等几种形式。
①键盘输入。
②数模/模数转换方式。这种输入是目前比较流行的基础数据方式。这是一种直接通过光电设备对实际数据进行采集,并将其转换成数字信息的方法,是一种即省事,又安全可靠的数据输入方式。这种方法最常见的有如下几种:
a.条码(棒码)输入。 b.用扫描仪输入。 c.传感器输入。
③网络传送数据。 ④磁盘传送数据。 二、校对方式 常用校对方式有: ①人工校对。 ②二次键入校对。
第八节 数据存储设计 一、文件的分类
1·按文件的存储介质分类。
分为卡片文件、纸带文件、磁盘文件等。 2·按信息流向分类。
分为输入文件、输出文件 和过程文件。 3·按组织方式分类。
分为顺序文件、索引文件和直接存取文件。 4·按文件的用途分类。
(1)主文件 (2)处理文件 (3)工作文件 (4)周转文件 (5)其他文件。 二、文件设计
文件由记录组成,所以设计文件主要是设计文件记录的格式。见书上表6.9。 三、数据库设计
第九节 处理流程图设计
处理流程图是信息系统流程图的展开和具体化,信息系统流程图对每一处理功能只是列出其处理功能名称,而处理流程图则具体规定了处理过程内的每一个步骤。
第十节 制订设计规范
设计规范是整个系统的\公用标准\,它具体地规定了文件名和程序名的统一格式、编码结构、代码结构、统一的度量名等。
第十一节 编写程序设计说明书和系统设计报告
程序设计说明书的主要内容:程序文件名、所属系统及子系统名、程序的功能、程序的输入输出数据关系图、输入文件和输出文件的格式、程序处理说明。
系统设计报告内容: 1·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2·代码设计方案。 3·输人和输出设计方案。 4·文件设计方案。 5·程序模块说明书。
第七章 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实施
一、教学目的及任务
1掌握系统实施阶段的内容(物理系统的实施、程序设计、系统调试及系统的切换、运行和维护、系统的评价等)。
2初步掌握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程序调试、系统调试的内容。 3明确系统转换的重要性;了解项目管理与系统评价。 4了解系统切换的三种形式、系统运行和维护工作。
二、教学重点
1、掌握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
2、掌握信息系统切换的三种方法。
三、教学难点
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是本章的教学难点
四、具体教学内容如下:
第一节 物理系统的实施 一、计算机系统的实施 考虑以下问题:
·计算机系统是否具有合理的性能价格比; ·系统是不是具有良好的可扩充性;
·能否得到来自供应商的售后服务和技术支持等。 二、网络系统的实施
网络系统的实施主要是通信设备的安装、电缆线的铺设及网络性能的调试等工作。
第二节 程序设计 一、程序设计的目标
系统实现的主要任务是进行编程语言的选择、程序的编写与调试。用计算机对任何问题进行求解,都要把问题转化成计算机能够识别的语言程序,即进行程序设计。 (一) 可维护性 (二) 可靠性 (三) 可理解性 (四) 效率
二、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
程序设计方法指的是按一定的规则书写程序结构,研究的是程序设计的有关原则和方法。
1、顺序结构
其特点是:计算机按书写的先后次序,自上而下逐条顺序执行程序语句,中间没有选择或重复执行的过程(见课件)。
2、选择结构
其特点是在程序执行过程中出现了分支,要根据不同情况选择其中一个分支执行。 3、循环结构
其特点是在程序执行过程中,一条或多条语句被重复执行多次(也有可能是0次),执行的次数由循环条件确定(见课件)。循环结构一般可分为两种类型:while循环类型和until循环类型。注:
循环体是由一条或多条语句构成的程序体。
第三节 软件开发工具 一、电子表格软件 二、数据库管理 三、套装软件 四、可视化编程工具 五、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
第四节 程序和系统调试 一、程序调试
程序和系统调试的目的是发现程序和系统中可能存在的错误并及时予以纠正。 (一)代码测试 1、用正常数据调试 2、用异常数据调试 3、用错误数据调试 (二)程序功能测试 二、分调 三、总调
(一) 主控程序和调度程序试调 (二) 程序的总调 四、特殊测试
第五节 系统切换、运行及维护
一、系统切换
系统切换指由旧的、手工处理系统向新的计算机信息系统过渡。信息系统的切换三种方法:
(一)直接切换法:就是在某一确定的时刻,老系统停止运行,新系统投入运行,新系统一般要经过详细的测试和模拟运行。
(二)并行切换法:在新系统投入运行时,老系统并不停止运行,而是与新系统同时运行一段时间,对照两者的输出,利用老系统对新系统进行检验。
(三)试点过渡法:先选用新系统的某一部分代替老系统,作为试点,逐步地代替整个老系统。 二、系统运行管理及维护
日常管理:
1·系统运行的日常维护。包括数据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录人及处理结果的整理与分发。 2·系统运行情况的记录。记录处理效率、文件存取率、更新率、意外情况发生的时间、原因与处理结果。
系统维护:
1·程序的维护。程序维护指根据需求变化或硬件环境的变化对程序进行部分或全部的修改。 2·数据文件的维护。数据文件的维护有许多是不定期的,必须在现场要求的时间内维护好。
3·代码的维护。如订正、添加、删除至重新设计。
第六节 项目管理与系统评价 一、合理管理人员 1、 系统工作人员 2、 程序员 3、 操作员 4、 硬件人员 5、 项目负责人
二、拟定和实现项目工作计划 三、制定相应文件
系统评价的内容包括: 1、 对信息系统的功能评价; 2、 对现有硬件和软件的评价; 3、 对信息系统的应用评价; 4、 对信息系统的经济效果评价。
第八章 信息系统的管理
一、教学目的及任务
1 掌握信息系统的管理的内容、明确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工作的重要性
2 了解信息系统开发项目的内容(开发人员的组织,工作计划的制定,开发组织的建立,任务的分工及开发工作的协调)等
3 了解信息系统的运行管理内容(日常运行管理,系统稳当规范管理,系统的安全与保密等)。
二、教学重点
1、掌握信息系统的管理的内容。
2、掌握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工作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
理解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工作的重要性是本章的教学难点。
四、具体教学内容如下:
第一节 信息系统开发的项目管理
信息系统的管理,涉及整个系统的生命周期,包括从无到有或由旧变新的系统开发的管理,系统投运后的运行管理及系统评价等。
信息系统的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难度要大于技术系统的开发。 (1)信息系统的开发会受到企业内传统观念与传统习惯的阻碍。
(2)管理工作的不确定性与不稳定性的特点是增加开发工作难度的主要因素。 由此
1. 对有关的人员,包括企业内各层次的管理人员作好引导宣传及有关知识的培训。
2. 对开发系统的技术人员在开发规范上提出统一要求外,还应使他们对开发工作的难度作好充
分的思想准备。尽可能经济有效地保质按时开发好信息系统。
一、信息系统开发的方式
全部专门开发:根据企业具体情况全面开发信息系统。专门开发的工作量非常庞大,应用系统软件的重复设计与编制耗去了大量的人力与时间。
全面购置商品软件:可加快信息系统的开发进度,也可提高开发的成功率。但每个企业的管理模式不尽相同,也不可能买到能解决企业所有管理问题的商品软件。
应用系统软件购置与专门开发并举的集成方式:即购置一些管理过程较稳定、模式较统一的功能模块,而对结合企业具体特点的、稳定性较差的或决策难度较大的功能模块则采用专门开发。 二、计算机系统的选用和系统开发的合同
(一)计算机系统的选用
计算机系统的选用包括计算机硬件、网络设备、系统软件及开发工具的选择,以及与此相关的供应商的选择。它是系统分析的内容,主要应根据系统的目标和己由逻辑方案确定的系统的规模、功能、技术指标等作为抉择依据。
软件的选用:注意以下几点:
(1)成套商品应用软件功效大但风险也大,要谨慎采用,即使采用也最好分步实施。 (2)按业务流程,优先购置前端和底层业务的模块软件;按业务结构化程度,优先购置稳定和规范业务的模块软件。 '
(3)由于品种层次多,差别大,必须仔细分析比较,访问己有用户,并由企业将来的用户---管
理人员模拟试用。
(二)系统开发的合同
签订信息系统开发合同时应注意的事项:
(1)系统开发一般是分步实施的,先期投运与最后完成会有一个较长的周期,因此合同要包括阶段要求的条款,也可采用一次签约分段生效的方式。
(2)要带有足够的与合同同样有法律效用的附件,以说明委托或合作细节,以及具体的技术要求。
(3)要由企业负责合同的专业人员或法律顾问审阅合同,保证合同基本条款的规范性,避免潜在的风险。
(4)各方在签订合同时不仅要注意开发要求和条件,也要考虑开发成功后的成果归属权问题,这是常遇到的纠纷焦点,应该事先予以明确。 三、人员的培训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人机系统,人员是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这些人员包括企业的各级管理人员及管理与维护信息系统的专业人员。
内容 信息系统基本概念 计算机基本知识 管理思想与方法 本企业信息系统介绍 对象 各级管理人员 基层、中层管理人员 各级管理人员 基层、中层管理人员 讲座单元 2 3 3 1 时间 开发前 开发前、开发中 开发前、开发中 开发前 开发后期 本企业信息系统操作方法 各子系统相关管理人员 分解到子系统
四、项目工作计划
(一)信息系统开发项目工作计划的编制 编制项目工作计划首先要确定:
(1)开发阶段、子项目与工作步骤的划分; (2)子项目之间的依赖关系与系统的开发顺序; (3)各开发阶段、子项目与工作步骤的工作量。
在此基础上,根据项目的总进度要求,用某种或多种工程项目计划方法制定出具体工作内容与要求,落实到具体人员,限定完成时间的行动方案。
甘特图(Gantt Chart,又称线条图)是对各项活动进行计划调度与控制的图表,它具有简单、醒目和便于编制等特点。甘特图的横方向表示时间,纵方向列出工作。甘特图适宜总体进度的控制计划。(见课件)
网络计划法是用网状图表安排与控制各项活动的方法,一般适应于工作步骤密切相关、错综复杂的工程项目的计划管理。网络计划方法适宜项目进度进行控制。(见课件)
利用网络计划对项目进度进行控制,要计算每个事件的最早时间与最迟时间,进而确定关键路线。事件最早时间由始点事件顺向计算,事件j的最早时间 等于前一事件i的最早时间 加上先行活动 (i,j)的时间。(见课件)
(二)信息系统开发项目进度的控制
进度控制通过计划执行的监督和检查、计划延误的分析和解决等活动实现。当计划发生延误时,要进行具体原因的分析。信息系统开发项目工作计划要控制质量问题。
针对计划发生延误,可能采取的解决措施有: 1·在计划中留有一定的宽裕度,
2·掌握企业的发展动向,及时明确遗留的不确定问题,减少返工现象。 3·当关键路线上的活动延误时,要集中人力予以重点解决。 4·增加开发人员,充实薄弱环节。
5·在上述措施难以有效解决延误问题时,对原定计划作调整。 五、开发人员的组织与职业道德
信息系统开发人员的组织工作:
1人员的确定:系统分析员、系统设计员、系统硬件与系统软件人员,程序员、数据员、管理模型设计人员及项目管理人员等;
2开发组织的建立:组建一个项目组,项目组由项目负责人领导,当开发人员较多时,可再按专业或子项目分设若干开发小组。
3任务的分工:工作计划中的每一项任务都要明确地落实到各开发人员,并提出时间与质量要求。
4信息系统开发的协调:由项目负责人承担。开发人员之间的协调主要通过系统的总体规划、总体结构、开发规范、接口约定等来实现,项目负责人对各开发人员作具体的分工,并指导他们遵照总体要求开展各自的工作。
第二节 信息系统的运行管理
信息系统运行管理的目的是使信息系统在一个预期的时间内能正常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产生其应有的效益。
信息系统运行管理的任务围绕这一目的展开,包括:日常运行的管理、系统文档规范管理、系统的安全与保密工作。
信息管理机构的主要职责是信息的管理与信息系统的管理,一般应命名为信息管理部、信息管理中心等,在企业中的地位应高于其他部门。除了负责系统的运行管理外,还要承担信息系统的长远发展建设、通过信息的开发与利用推动企业各方面的变革等工作。 一、信息系统的日常运行管理
信息系统的日常运行管理是为了保证系统能长期有效地正常运转而进行的活动,具体有系统运行情况的记录、系统运行的日常维护及系统的适应性维护等工作。
(一)系统运行情况的记录
运行情况的记录对系统问题的分析与解决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系统运行情况的记录应事先制定尽可能详尽的规章制度,系统运行情况记录应作为基本的系统文档作长期保管,以备系统维护时参考。
(二)系统运行的日常维护
在数据或信息方面,须日常维护的有备份、存档、整理及初始化等。大部分的日常维护应该由
专门的软件来处理,但处理功能的选择与控制一般还是由使用人员或专业人员来完成。
在硬件方面:日常维护主要有各种设备的保养与安全管理、简易故障的诊断与排除、易耗品的更换与安装等。硬件的维护应由专人负责。
突发事件维护:由于操作不当、计算机病毒、突然停电等。应由企业信息管理机构的专业人员处理,有时要原系统开发人员或软硬件供应商来解决。对发生的现象、造成的损失、引起的原因及解决的方法等必须作详细的记录。
(三)系统的适应性维护
为适应环境的变化及克服本身存在的不足对系统作调整、修改与扩充。其内容有: 1·系统发展规划的研究、制定与调整; 2·系统缺陷的记录、分析与解决方案的设计; 3·系统结构的调整、更新与扩充; 4·系统功能的增设、修改; 5·系统数据结构的调整与扩充; 6·各工作站点应用系统的功能重组; 7·系统硬件的维修、更新与添置; 8·系统维护的记录及维护手册的修订等。 二、系统文档的管理
信息系统的文档是描述系统从无到有整个发展与演变过程及各个状态的文字资料。系统的开发要以文档的描述为依据,系统实体的运行与维护更需要文档来支持。
文档的重要性决定了文档管理的重要性,文档管理是有序地、规范地开发与运行信息系统所必须做好的重要工作。系统文档的管理工作主要有:
1·文档标准与规范的制定; 2·文档编写的指导与督促;
3·文档的收存、保管与借用手续的办理等。 三、系统的安全保密
信息系统的安全是为防止有意或无意的破坏系统软硬件及信息资源行为的发生,避免企业遭受损失所采取的措施;
信息系统的保密是为防止有意窃取信息资源行为的发生,使企业免受损失而采取的措施。 以下重点措施:
1·制定安全与保密制度,提高安全与保密意识。
2·制定系统损害恢复规程,明确在信息系统遇到自然的或人为的破坏而遭受损害时应采取的各种恢复方案与具体步骤。
3·配备齐全的安全设备,如稳压电源、电源保护装置、空调器等。
4·设置切实可靠的系统访问控制机制,包括系统功能的选用与数据读写的权限,用户身份的确认等。
5·完整地制作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的备份,并结合系统的日常运行管理与系统维护,做好数据的备份及备份的保管工作。
6·敏感数据尽可能以隔离方式存放,由专人保管
第三节 信息系统的评价
信息系统建成并运行一段时间后,就要对其作技术性能及经济效益等方面的评价。
评价的目的是检查系统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技术性能是否达到设计要求,系统的各种资源是否得到充分利用,经济效益是否理想,指出系统的长处与不足,为以后的改进与扩展提出意见。
信息系统的有利与不利之处体现在定性与定量两个方面,评价工作难度较大。一般采用多指标评价体系的方法,这种方法先提出信息系统的若干评价指标,然后对各指标评出表示系统优劣程度的值,最后用加权等方法将各指标组合成一个综合指标。 一、信息系统的评价内容
信息系统的评价主要是从技术与经济两方面进行。 (一)技术上的评价内容主要是系统性能,具体内容为:
1·信息系统的总体水平:如系统的总体结构、地域与网络的规模、所采用技术的先进性等。 2·系统功能的范围与层次:如功能的多少与难易程度或对应管理层次的高低等。
3·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范围与深度:如企业内部与外部信息的比例、外部信息的利用率等。 4·系统的质量:例如系统的可使用性、正确性、可扩展性、可维护性、通用性等。 5·系统的安全与保密性。 6·系统文档的完备性。
(二)经济上的评价内容主要是系统的效果和效益,包括直接的与间接的两个方面。 直接的评价内容有: 1·系统的投资额。 2·系统运行费用。
3·系统运行所带来的新增效益。 4·投资回收期。 间接的评价内容有:
1·企业形象的改观、员工素质提高所起的作用。
2·企业的体制与组织机构的改革、管理流程的优化所起的作用。 3·对企业各部门间、人员间协作精神的加强所起的作用。 注意以下几点:
1. 信息系统在运行与维护过程中不断地发生变化;因此,系统评价应定期地进行或有较大改进
后进行。
2. 信息系统的第一次评价,安排在开发完成投运行进入相对稳定状态后,结论将作为系统验收
的最主要的依据。
3. 信息系统的评价工作由系统开发人员·系统管理与维护人员、系统用户、用户单位领导及系
统外专家等共同参与。 4. 评价方式可以是鉴定或评审等,
5. 评价的结论以书面的评价报告或评价意见筹提出,评价结论也是系统的重要文档,应予以收
存归档,统一保管。
二、信息系统的评价指标
(一)系统性能指标
1·人机交互的灵活性与方便性;
2·系统响应时间与信息处理速度满足管理业务需求的程度; 3·输出信息的正确性与精确度;
4·单位时间内的故障次数与故障时间在工作时间中的比例;
5·系统结构与功能的调整、改进及扩展,与其他系统交互或集成的难易程度; 6·系统故障诊断、排除、恢复的难易程度; 7·系统安全保密措施的完整性、规范性与有效性; 8·系统文档资料的规范、完备与正确程度。 (二)与直接经济效益有关的指标 1·系统投资额 2·系统运行费用 3·系统运行新增加的效益 4·投资回收期
(三)与间接经济效益有关的指标
1·对组织为适应环境所作的结构、管理制度与管理模式等的变革会起巨大的推动作用,这种作用一般无法用其他方法实现。
2·能显著地改善企业形象,对外可提高客户对企业的信任程度,对内可提高全体员工的自信心与自豪感。
3·可使管理人员获得许多新知识、新技术与新方法,进而提高他们的技能素质,拓宽思路,进入学习与掌握新知识的良性循环。
4·系统信息的共享与交互使部门之间、管理人员之间的联系更紧密,这可加强他们的协作精神,提高企业的凝聚力。
作业:书面作业230页:1、2、3
第九章 决策支持系统
一、教学目的及任务
1掌握决策支持系统的概念、了解决策支持系统的产生与发展 2了解决策支持系统与管理信息系统的关系 3掌握决策支持系统的组成
4了解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群体决策支持系统
二、教学重点
1、掌握决策支持系统的概念。 2、掌握决策支持系统的组成。
三、教学难点
理解决策支持系统与管理信息系统的关系是本章的教学难点。
四、具体教学内容如下:
第一节 决策支持系统的概念
决策支持系统DSS(decision support system)是在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DSS概念产生于70年代初,80年代知识处理、智能处理技术促进了DSS的发展。这些技术使半结构化决策问题的处理成为可能,为DSS的发展提供了技术基础。 一、决策支持系统的产生与发展
产生: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出现的MIS使企业的信息获得了系统的开发与利用,将企业的管理水平提到了一个新的层次,然而当时的MIS还不能利用信息来满足组织中一些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问题的决策支持要求。在此背景下,70年代推出支持决策各种系统。 DSS发展阶段。
1·早期DSS。1975年以前的DSS。尽管理论上已经提出了DSS的概念,但实际上应用技术没有跳出处理结构化问题的范围。
2·智能化的DSS。80年代知识工程(KE)、人工智能(AI)和专家系统(ES)的兴起,为处理不确定性领域的问题提供了技术保证,使DSS朝着智能化方向大大前进了一步,形成了今天DSS的结构,确定了DSS在技术上要研究的问题。
3·群体决策支持系统GDSS(group decision support System)。群体决策比个体决策更合理、更科学。但是由于群体成员之间存在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从技术上讲,个体DSS是GDSS的基础,但要增加一个接口操作环境,支持群体成员更好地相互作用。
4·行为导向的DSS。行为导向(behavior oriented)的DSS是从行为科学角度来研究对决策过程的支持。主要研究对象是人,而不是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处理系统,主要是利用对决策行为的引导来支持决策,而不仅仅是用信息支持。 二、决策支持系统的功能与定义 1、决策带有决策者的大量主观因素。
方案代价与后果能定量计算或方案的优劣,有明确的分析比较规则的结构化决策,可较容易地借助计算机来实现;但现实中更多的决策问题无法用明确表达的规则来解决(例发展战略规划、投资方向选择等)。这些半结构化或非结构化决策问题的解决主要依赖于决策者经验的分析与判断。
DSS的目标是在人分析与判断能力的基础上借助计算机与科学方法支持决策者对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问题进行有序的决策,以获得尽可能令人满意的客观的解解决方案。
DSS目标要通过所提供的功能来实现,系统的功能由系统结构所决定,不同结构的DSS功能不尽相同。在总体上,DSS的功能可归纳为: 2、DDS的功能:
1)管理并随时提供与决策问题有关的组织内部信息, 2)收集、管理并提供与决策问题有关的组织外部信息, 3)收集、管理并提供各项决策方案执行情况的反馈信息, 4)能以一定的方式存储和管理与·决策问题有关的各种数学模型, 5)能够存储并提供常用的数学方法及算法, 6)能修改和添加数据、模型与方法。
7)能灵活地运用模型与方法对数据进行加工、汇总、分析、预测,得出所需的综合信息与预测信息。
8)具有方便的人机对话和图像输出功能,满足随机的数据查询要求,
9)良好的数据通信功能,以保证及时收集所需数据并将加工结果传送给使用者。 10)具有快速响应时间。 3、基本特征五个方面:
1)面向上层管理人员的结构化程度不高、说明不够充分的问题; 2)把模型或分析技术与传统的数据存取技术及检索技术结合起来; 3)易于为非计算机专业人员以交互会话的方式使用; 4)强调对环境及用户决策方法改变的灵活性及适应性; 5)支持但不是代替高层决策者制定决策。 4、DSS的结构特征五个方面: 1)模型库及其管理系统; 2)数据库及其管理系统; 3)方法库及其管理系统; 4)交互式计算机硬件及软件; 5)对用户友好的建模语言。
DSS定义:是一种以计算机为工具,应用决策科学及有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以人机交互方式辅助决策者解决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决策问题的信息系统。
DSS的运作过程:组织与管理好所有能供决策使用的数据或信息、计算模型、分析方法与判断规则,在决策者与机器的交互过程中针对不同的问题通过各种数据、模型与方法的组合作用来引导决策者完成一系列的判断而获得问题的解。
例子书234页
三、决策支持系统与管理信息系统的关系
DSS应该适用于解决即时性的、不可预测的问题。MIS一般适用于解决定型问题和结构化的数据流,产生一些依预定形式的报告。
DSS应能对复杂的问题环境提供适当的模型。决策者可以参照DSS的模型及其产生的结果来评价问题解决的逻辑合理性,又可以在系统上修改或操作模型。MIS中的模型一般是预先编制在程序中的,用户只能使用而不能灵活地修正它们,或者需要专门的程序员和专家来修正它们。
DSS有很强的模型构筑功能,可以在短时间内建立起决策模型。MIS中模型是预先编好的,因而缺乏这种能力。
第二节 决策支持系统的组成 一、决策支持系统的概念模式
决策者运用自己的知识,把他和DSS的响应输出结合起来对他所管理的\真实系统\进行决策。对 \真实系统\而言,提出的问题和操作的数据是输出信息流,而人们的决策则是输人信息流。图
的下部表示了与DSS有关的基础数据,它包括来自真实系统并经过处理的内部信息、环境信息、与人的行为有关的信息等。图的右边是最基本的DSS,由模型库系统、数据库系统和人机对话系统等组成。决策者运用自己的如识和经验,结合DSS响应的输出,对他所管理的\真实系统\进行决策。
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因此在基本模式中同样地占据着核心位置。由于DSS使用者面临的决策的规则与步骤不完全确定,决策过程难以明晰表达,决策者的素质、解决问题的风格、所采用的方法都有较大差异,使得DSS的模式在专用与通用、自动化程度的高低这两对矛盾中进行折衷。一般情况下,我们应倾向于采用在求解过程、用户环境、适应性等方面具有较高柔性的更多地强调决策者主观能动性的通用模式。
DSS的系统分析方法是ROMC分析方法:先识别决策过程中的基本活动,然后分别对这些基本活动作ROMC (表述、操作、记忆辅助、控制机制)分析。
表述是采用表格、图表、数据、文本或模型等概念化的形式来描述各个活动的规范和内容。 操作分析是将概念化的描述转化为相应决策活动中的具体操作,这些操作无需确定前后顺序。 记忆辅助功能对决策者采用的决策方法与决策数据的记忆加以辨识;
控制是关于如何引导决策者使用表述、操作、记忆辅助,以便根据他们个人的风格、技能和如识综合进行决策的机制。
ROMC方法尚缺乏完整的规则和有力的工具,同时对表述与记忆辅助之间的关系不进行描述,只给出了一个思路。
二、决策支持系统的系统结构
DSS部件之间的关系构成了DSS的系统结构,系统的功能主要由系统结构决定。
DSS的系统结构有两大类:一类是以数据库、模型库、方法库、知识库及对话管理等子系统为基本部件构成的多库系统结构;另一类是以自然语言、问题处理、知识库等子系统为基本部件构成的系统结构。 (一)三角式结构
三角式结构是由数据库、模型库等子系统与对话子系统成三角形分布的结构,也是DSS最基本的结构。
应用DSS作决策的过程是一个人机交互的启发式过程,因此间题的解决过程往往要分解成若干阶段,一个阶段完成后用户获得阶段的结果及某些启示,然后进人下一阶段的人机对话,如此反复,直至用户形成决策意见,确定问题的解。三角式系统结构以人机对话子系统为中介,它与数据库、模型库及方法库两两之司都有互相通信的接口与直接的联系。 (二)其他结构
串联结构:将模型库与数据库以直线方式联结,特点是对话子系统不直接与数据库子系统联系,而是通过模型库子系统转达操作请求。因此模型库子系统必须设有用户操作数据库的转接功能。串联结构由于省去了对话子系统与数据库子系统之间的接口而使系统结构较简单。
融合式系统结构:将数据库子系统与模型库子系统融为一体,特点是其数据库子系统与模型库子系统互不独立,模型库中的模型运行时直接调用数据库中的数据。缺点是更换数据库子系统时,模型库子系统需作较大的改动,也即系统的移植性较差。
数据库为中心的系统结构:于融合式结构的基础上在数据库子系统与模型库子系统之间增设了统一的模型管理标准接口。这种结构间接调用数据库中的数据,避免了模型对数据库结构的依赖,使模型库子系统与数据库子系统相对独立。 三、人机对话子系统
人机对话子系统是DSS中用户和计算机的接口,在操作者、模型库、数据库和方法库之间起着传送 (包括转换)命令和数据的重要作用,其核心是人机界面。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系统经常是由
那些从系统输出中得到益处,且又对系统内部了解甚少的人直接使用,所以用户接口设计的好坏对系统的成败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到目前为止,如此完善的人机对话接口还没有。有关人机界面的设计方法、交互形式、汉化技术与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等还有待于深人的研究与实践。 四、数据库子系统 (一)数据库
DSS数据库中存放的数据大部来源于MIS等信息系统的数据库,这些数据库被称为源数据库。源数据库与DSS数据库的区别在于用途与层次的不同。 (二)数据析取模块
数据析取模块负责从源数据库提取能用于决策支持的数据,析取过程也是对源数据进行加工的过程,是选择、浓缩与转换数据的过程。由于源数据量大、渠道多、变化频繁,格式与口径也不一定统一,数据的析取既复杂又费时,为此一般应将其作为一项日常操作来处理。 (三)数据字典
用于描述与维护各数据项的属性、来龙去脉及相互关系。
(四)数据库管理系统用于管理、提供与维护数据库中的数据,也是与其他子系统的接口。 (五)数据查询模块
用来解释来自人机对话及模型库等子系统的数据请求,通过查阅数据字典确定如何满足这些请求,并详细阐述向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数据请求,最后将结果返回对话子系统或直接用于模型的构建与计算。 五、模型库子系统
模型库子系统是构建和管理模型的计算机软件系统。 应用模型三种作用:
(1)直接用于制定决策;模型对应于那些结构性比较好的问题,其处理算法是明确规定了的,表现在模型上,其参数值是已知的。
(2)对决策的制定提出建议;有些参数值并不知道,需要使用数理统计等方法估计这些参数的值。由于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参数值估计的非真实性,以及变量之间的制约关系,用这些模型计算得出的输出一般只能辅助决策或对决策的制定提出建议,
(3)用来估计决策实施后可能产生的后果;对于战略性决策,由于决策模型涉及的范围很广,其参数有高度的不确定性,所以模型的输出一般用于估计决策实施后可能产生的后果。 模型库子系统主要由模型库与模型库管理系统两大部分组成。 (一)模型库
模型库是模型库子系统的核心部件。主要存储的是能让各种决策问题共享或专门用于某特定决策问题的模型基本模块或单元模型,以及它们间的关系。使用DSS支持决策时,根据具体问题构造或生成决策支持模型,这些决策支持模型如有再用的可能性则也可存储于模型库。
模型按照经济内容可分类为:
1·预测类模型:如产量预测模型、消费预测模型等。 2·综合平衡模型:如生产计划模型、投入产出模型等。 3·结构优化模型:如能源结构优化模型、工业结构优化模型等。
4·经济控制类模型:如财政税收、信贷、物价、工资、汇率等对国家经济的综合控制模型等。
模型基本单元在模型库中的存储方式主要有子程序、语句、数据及逻辑关系等四种方式,逻辑方式主要用于智能决策支持系统。
正在阅读:
管理信息系统教案03-21
我们班的小能人作文350字06-16
《金融工程学》模拟试题(4)09-27
某项目施工组织设计10-25
临检sop03-30
2016 - 2017学年浙江省杭州市江干区七年级(上)期末数学试卷07-06
孟子论辩艺术技巧探骊03-06
川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计划10-25
刘德华最帅照片大全02-09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教案
- 系统
- 管理
- 信息
- 2017年嘉兴市会计从业资格《财经法规》会计职业道德练习题(9)
- 习题4答案单片机的中断系统、定时器与串行通信doc
- 库存转储(工厂到工厂)
- 物流管理专业 认识实习报告
- 课堂观察表(4)
- 牛津英语6Bu1-2月测卷
- YY(Q)W-3500Y(Q)型有机热载体炉
- 对枣庄商会贷款模式的调查
- 如何在B2B平台发布产品信息能上引擎首页
- EPC总承包项目财务管理方案
- 各阶段需报送资料(汇总)
- 二年级奥数(含答案)第2讲 数数图形
- 松油醇行业市场调研行情与投资前景价值分析报告2018年目录
- 2017年秋六年级数学上册1.2因数和倍数教案沪教版五四制
- 自动控制原理电子教案
-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教案(公开课)
- 201X甘肃高考零分作文:自己的思想word版本(2页)
- 数据库操作命令总结
- 2012经济基础课后习题整理打印版
- 中国计量学院09-10流体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