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音乐史学的历史与现状

更新时间:2023-09-15 13:21:01 阅读量: 资格考试认证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世纪中国音乐史学的历史与现状

20世纪中国音乐史也称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一、20世纪中国音乐史学的研究对象

音乐史和音乐史学的区别:音乐史是指客观存在过的人类的音乐活动及其发展过程。音乐史学是音乐史学家以音乐历史为对象,进行专门研究的一门学科。

二、20世纪中国音乐史学研究的目的 鉴往知来 以史为鉴 探求历史的发展规律

▲音乐史学:尽可能客观的描述人类音乐文化的历史发展过程。史学是通过尽可能客观的描述,或对其发展动因和结果的系统科学阐释,达到音乐文化传承、积累和传播的目的并使人们在不断完善和健全对音乐艺术发展途径的自我认识中,增强后人创造新的音乐文化的能力。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是对相去不远的音乐文化历史的研究,与当下的音乐文化发展进程具有更直接、密切的联系。因此,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就不仅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同时具备特有的现实借鉴价值。

三、20世纪中国音乐史学的本体性征

▲音乐史学是研究一定范围内音乐文化动态的发展过程。音乐史学的研究必须关注音乐文化历史展衍中的连续性。

▲音乐本质上是音乐艺术史,音乐史学的主线无疑应当是人类在音乐审美创造与审美实践中的历史发展过程。20世纪中国音乐史学,必须紧紧围绕着这一时期的音乐审美创造与审美实践相关的历史人物或现象作为研究对象。

20世纪中国音乐史学发展历史概述

陈聆群的《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在20世纪》这篇文章,对20世纪音乐史学发面具有重大影响。

20世纪中国音乐史学发源于20世纪初期

清末,有部分学者做了大量关于音乐的笔记,包括赴海外留学的

学生,他们最初的笔记是中国近代音乐史学研究的史料,正式成文是1936年李树化的《近代中国艺术发展史》。

20世纪30年代末,毛泽东提出了“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予批判的总结”的任务。

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了“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上的反映”的观点。阐述了“五四”前后中国文化革命的历史特点,并对中国文化战线发展历程作了具体的评论。

20世纪40年代新音乐运动史研究的直接影响:

1、确立了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指导思想,以及用“新”“旧”的准阶级分析的标准,对音乐现象、人物和作品进行甄别的方法。

2、通过初步开展的“新音乐运动史”的教学,将教学与史学研究进行了较早的联系。

3、对20世纪四十年代前的史料作了一定程度的汇集。 中国音乐史学学科的真正建立在1957年至1958年间。1957年中国音乐家协会组织的一个小组,提出了“中国近代音乐史纲”。随后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和中国音乐家协会,各自建立了研究小组,开始了史料调查、搜集和整理工作,并制定教学大纲草案。

在“大跃进”年代,人们鼓足干劲争上游,在1959年先后形成书稿大概有四部,都为油印本。一部为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李铨民为组长,汪毓和为副组长的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稿编写组,编写成果有:黄翔鹏、主编的《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稿》一共为五编。还有一部较为重要的《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参考资料》一共20册。这一小组由于学术观点的不同,汪毓和根据自己的观点又编写了一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纲》。上海音乐学院以陈聆群教授为主的音乐组编写了《中国现代音乐史纲》;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刘再生老师编写的《中国现代音乐史讲义》。

1961年,在北京(香山)召开了由文化部音乐教材编写组组织

的“音乐教材评审会议”,对当时的音乐教材进行审阅,评审合格的指定为全国通用教材。如吴祖强的《曲式作品分析》教材就是此次评审通过的教材。汪毓和的《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纲》作为试用教材。

1986年出版《聂耳画传》、《中国工农红军歌曲选》、《抗日战争歌曲选集》、《解放战争歌曲选集》等。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编写是应了吕骥的那句话“要编写一部真正的人民的音乐史”。

文革期间重新改写的音乐史有: 《西洋音乐史》又名《西方音乐史》。

在杨荫浏的《中国古代音乐史稿》基础上重新编写的《中国古代音乐史》。

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音乐史学的现状

1978年以后,中国音乐史学有了新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学科的新建设和研究队伍的壮大(教学、研究活动推动学科建设;教材和相关资料建设取得迅速发展);2、研究领域的深化与拓展;3、伴随学科拓展引发的学术争鸣和思想更新。

教学、研究活动推动学科建设:1980年后文化部教育司和中国音乐家协会,多次举办全国性的中国近现代音乐是学术与教学研讨会。1985年正式成立的“中国音乐史学会”,为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教学和研究建立了一个交流平台。1982年后教育部为全国高师系统举办了“中国音乐史师资讲习班”和“中国音乐史研讨班”。

目前,中国高校中设有音乐系科的学校有588所。

1980年以后,以中央音乐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上海音乐学院和福建师范大学音乐系为首,开始招收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硕士生和博士生。

1985年开始,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曾多次召开“中国新音乐是研究会”。

汪毓和先生的“小白本”1984年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题为《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是第一本公开出版的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教材,

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20世纪上半叶,公认的在世界范围内有影响的中国作曲家只有两位,他们是马思聪和江文也。

通过对音乐家的重新评定为主导的研究,使学科的科学性得到强化。

20世纪中国音乐史学学科的横向拓展 少数民族音乐史研究的新突破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史》、《蒙古族音乐史》

专题史重要专著有:冯文慈《中外音乐交流史》、陶亚兵《中西音乐交流史稿》、榎本泰子《西洋音乐在近代中国的发展》、刘欣欣《哈尔滨西洋音乐史》等。除此之外还有,卞萌的《中国钢琴文化之形成与发展》(2001年);钱仁平的《中国小提琴音乐》(2001年);传统音乐方面的《评剧音乐史》(1997年);常静之的《中国近代戏曲音乐研究》(2000年);韩淑德、张之年的《中国琵琶史稿》(1985年)戴嘉枋的《样板戏的风风雨雨—江青 样板戏及内幕》(1995年)等。

纵向的拓展表现在两个方面:新时期中国音乐史学从研究1840年至1949年间中国音乐的跨度,在时间上延伸到了80年代。

中国音乐史学在时间上的纵向拓展重要成果有:李焕之主编的《当代中国音乐》,还有一批跨时期的作曲家作品和音乐家传记出版。1987年开始出版,每年一册的《中国音乐年鉴》。

居其宏《新中国音乐史1949—2000年》 孙继南《音乐教育史纪年1840—2000年》

李文如《中国音乐期刊篇目汇录》(修订版为《二十世纪中国音

乐期刊篇目汇编(套装上下册) [精装] 》)

20世纪末出现的新著作有:

居其宏的《20世纪中国音乐》(1993年) 凌瑞兰的《20世纪中国音乐史略》(2004年) 台湾出版的刘靖之的《中国新音乐史论》(1998年)等

这一时期主要的专题史也有所发展,著名的有:明言著的《20世纪中国音乐批评导论》、李双江主编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音乐史》。

伴随音乐学科拓展引发的学术争鸣和思想更新: 1、由“新潮音乐”引发的对中国音乐创作的争鸣。 2、在对音乐历史回顾与反思中的争鸣。 3、20世纪音乐道路中中西关系的争鸣 4、相关“重新音乐史”的争鸣

1988年在上海举办“中国风格钢琴作品国际比赛”之际,音乐界展开了关于所谓音乐上“中国风格”问题的讨论。

刘靖之认为中国近现代音乐文化史上,最大的战略失误是中国音乐的“欧洲中心论”。

音乐史学研究中个体特征开始显现,方法日趋多元,并逐步摆脱了左倾思维模式及笼而统之的“通史”和教材的单一模式,通过众多的音乐专题研究使得学科的成果日益丰富,并由此不断在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促进了学科的发展。

20世纪中国音乐史的区域史与断代史研究

——以“文革音乐”为例

前“文革”的中国音乐概述

区域史与断代史研究亟待加强的原因:

1、从音乐史学方法论角度看区域史与断代史研究的必要性。 2、20世纪中国音乐史学现状存在的不足看区域史与断代史研究必要性。

就音乐史学而言,它的主要研究方法只能从构成其研究对象最本质的两个方面,即史学和音乐学来反向构成。史学方法总体而言是指搜集、整理、运用、分析史料,发现其因果联系与历史本质,探寻历史发展脉络的方法。

历史性是史学的根本性关注点。

音乐学的方法总体而言,应当不脱离音乐的实践、创作、观念、社会生活、审美取向及其主体音乐家的活动等。

方法论的启示:历史是流动的,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音乐观念、社会音乐生活及其音乐审美取向泛化成的作品。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8pv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