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必修二《原电池》教学设计

更新时间:2023-04-08 10:46: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新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二《原电池》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本节课的教材依据是高一年级必修二《化学能与电能》。原电池是把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一种装置,也是化学与能源相联系的很关键的内容,这些知识不但能让学生大开眼界,而且还能为环境、能源与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教学内涵,所以这部分知识是应该以全新的教学理念进行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在设计本节课教学时遵循新课改的理念,引导学生从一个水果电池引入电池的内容,这样能激起学生对本节课的好奇心,可以达到教学创设情境的需要。在上课过程中,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让课堂成为学生自主设计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环境。本节课主体采用“搜集相关知识—实验操作—分析讨论—得出结论”的学习方法,在实验探究中学习原电池的概念及构成条件。让学生在“做中学”。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能源与化学能之间的关系;能设计简单的原电池。

2.过程与方法:利用实验探究方法学习原电池的原理;结合生产、生活实际,学习原电池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运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能够感觉到能源危机,能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对环境的作用。

三、教学重点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四、教学难点

原电池的形成条件及电极反应;

电子流向和电流方向。

五、教学手段

讲授、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

六、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课件、准备实验

学生做好适当预习准备

七、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番茄电池”引课

取一个熟透的番茄,在

番茄里平行地插入铜片

和锌片,用导线将铜片与锌片及电流表相连,可观察到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

好奇,有一种想自己来试

一试的想法,有同学主动上来

感受水果电池产生的电流。

学生们在生活中已

接触过各种各样的电

池,但番茄也能制出电

池!可大大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

学习热情,带着高涨的

学习情绪进入本节课的

学习。

- 1 -

分析水果电池的工作原理。

1、有两个活泼性不同的电极材料。

2、有水果汁起到电解质作用,作为一部分导线使用。

3、形成闭合回路。

4、能自发发生有电子转移的化学反应。

聆听,想,对水果电池有

自己的想法,有同学提出,为

什么要同时满足这四个条件,

只有其中的一个或两个不行

吗?还有的同学提出果汁起

到导线的作用是不是太不实

在了,我们并没有看到导线在

哪儿,只看到一个水果而已;

另外还有一部分学生根本就

不相信是水果产生了电流,以

为是教师做了什么手脚。

用水果电池引入电

流后,自然就会让学生

产生好奇心,这里学生

能通过自己的眼睛看到

的联想到知识层面上,

这是一个质的突破,也

为学生的能力提高打下

了基础。

用多媒体演示铜锌稀硫酸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并展开对学生的释疑过程。

1、分析锌与硫酸反应的过程与原理。

2、分析铜与锌用导线连起来所发生的化学变化。

学生分组实验,自己动手

做铜锌稀硫酸原电池的装置,

并观察所看到的现象。

实验步骤

1、锌片插入稀硫酸中

2、铜片插入稀硫酸中

3、铜片、锌片一同插入

稀硫酸中。

4、锌片、铜片用导线连

接后插入稀硫酸中。

5、在导线中接入电流表

电流表指针偏转学生可根据

电流表指针的偏转方向判断

电子是由锌片流向铜片。

此时,学生产生了很多的

疑问。有的学生提出,为什么

铜与锌连到一起就会在铜和

锌上同时看到气泡;有的学生

问到为什么单独锌在稀硫酸

中反应要比与铜连在一起反

应慢;还有的同学提问题:电

流从哪来,又到哪去?还有的

组把稀硫酸中自己加入了水,

观察到电流强度减弱,提出了

自己的想法:浓度影响电流。

进而提出问题:影响电流的因

素是什么?

为了更好地探索原

电池的化学原理,变学

生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

动发现式学习,突出学

生的主体地位,将教材

中的教师演示实验设计

成学生分组实验,这样

依据实验内容层层设

疑,将学生的思维步步

引向深入,充分发挥教

师的主导作用,并结合

实验提出假设,验证假

设,突破教学难点。不

仅如此,还有助于培养

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实事

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

态度、训练科学的学习

方法。

- 2 -

释疑后,对原电池的产生和发展做一个全面的介绍。

聆听,表现出极强的求知

情绪。

达到了教学的效

果。

出几道判断是否是原电池的习题让学生做教师活动。动手做题。理论与实践相结

合。

提出疑问:原电池的电子从哪里来?

分组讨论(还是刚才小

组)。

有的学生说是稀硫酸提

供的;有的学生说是金属材料

提供的,有的说是空气给的。学生对电子的来源

做不同的猜测,能让学

生有一种探究的精神。

分析电子的来源:是锌提供了电子。

学生提出疑问,电子不能从溶液中走,而是要通过导线,导线在溶液中并没有连在一起,怎样形成了闭合回路呢?

释疑: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起到了导线的作用。

马上有学生提出自己的

想法:平常的溶液并没有导线

呀?

通过学生的自己的

疑问,能加深对知识的

理解。

释疑:溶液在没有外加电压的时候,离子做杂乱无章的运动,一旦有外加电压,离子就做定向运动。

马上学生就问:电压从哪

儿来,并没有外加电源。

学生的思路跟得很

紧,说明本节课是有效

果的。

释疑:锌产生电子

时,电子带负电,使得锌的电势降低,而此时铜表面没有变化,铜的电势高,这自然就形成了电势差,就是我们说的电压。

马上就有学生说:电子从低电势流向高电势,所以就有了电流的产生。

- 3 -

提出问题:原电池是什么装置?

学生讨论得出自己的结

论。有的学生说是产生电流的

装置;有的学生说是把金属变

成电子的装置;有的学生说是

把化学反应中的电子体现出

来的装置;还有的学生说是把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学生自己得出来的

要比教师讲出来的好得

多。

提出问题:是不是所有的化学反应都可以涉及到原电池?

学生讨论。有的学生得出

来的结论是肯定的,有的学生

得出的结论是否定的。

在师生共同的努力

下,完成了原电池的定

义,这是一个不小的收

获。

释疑:不是所有的化学反应都能涉及到原电池,那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什么样的化学反应可以涉及到原电池?

讨论,思考,得出结论。

结论是:有电子转移的化

学反应,即是氧化还原反应可

以设计成原电池。

学生产生疑问,为

下一步教学打下基础。

提出问题:用化学反应:Cu+2AgNO

3

=2Ag+ Cu

(NO

3)

2

设计一个原电

池。

学生自己设计,分组进

行,(刚才的小组),学生设计

得还可以,有个别同学对于选

择电解质还有疑问,教师做了

及时的指导。最后,各组都很

好的完成了设计和组装的任

务。气氛活跃。

学生自己能把问题

解决了,达到了探究的

效果,并有自主学习、

自主探究的过程。

让学生分析形成原电池的条件。

学生自己总结:

1、两个能导电活泼性不

同的金属(或金属和非金属)

作为电极材料;

2、电解质溶液提供自由

移动的离子;

3、形成闭合回路;

4、能自发发生氧化还原

反应。

从具体到抽象、从

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

法,引导学生从能量转

化和氧化还原反应两方

面概括“什么是原电

池”,总结“原电池原

理”再由实验归纳“原

电池的基本组成条

件”,实现由感性认识

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 4 -

总结:学习了原电池,同学们能从自己的学习中得出自己想要的

东西,今天的作业就是根据自己的实际设计一个切实可行的原电池,同时请同学们查找相关资源,了解我国的能源分布和利用情况,下节课我们进行交流。记录作业,整理笔记。

学生自己设计,能

达到自己动手做实验的

能力,并能自己自主探

究和学习,增强学生的

自主学习的能动性。

给学生留下了课后

探究的任务,能把课堂

的知识进一步升华。通

过自己查找资料,能加

深对能源以及可持续发

展的认识,达到本节课

的教学目标。

板书设计:

原电池

一、定义: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

二、形成条件

1、两个能导电活泼性不同的金属(或金属和非金属)作为电极材料;

2、电解质溶液提供自由移动的离子;

3、形成闭合回路;

4、能自发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八、课后反思

1、实验探究,体现自主研究性学习

本节课采用实验探究式教学,既符合化学的学科特点,也符合学生的心理和思维的发展特点。在探究活动中引导学生逐步突破由认识,形成新认识,这样得出的结论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和牢固掌握。实验探究是让学生在具体实验事实的基础上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有利于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但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探索能力毕竟还处于初级阶段,尚不成熟,这就决定了他们还不能成为完全独立的探索主体,探索活动需要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和启发”,即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当学生的思考和探索遇到困难时,及时给予启发,提示,点拨,以帮助学生顺利地开展实验探索活动,既不是灌输也不能放任自流,而是放手、放开。

2、精心准备,在磨练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

由于本节课采取讨论式和学生实验探究的教学模式,课堂组织尤为重要。要求教师对学生有较准确的了解和把握,在课堂上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时调整课堂的节奏,这样才能得到好的效果。因此,要求教师在课前要精心准备,多方听取意见,不断磨合,这样才能上好一节课,同时也使我深刻体会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重在积极思考和平时的积累。

- 5 -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8oxl.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