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专题 - ca30

更新时间:2024-01-27 05:22: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诗歌鉴赏专题

高三

2013-01-11 11:26

语文复习攻略诗词鉴赏对策 体悟古典诗词的思想感情

诗词中会运用各种各样的表达技巧,但表达技巧是形式,形式要为内容服务。而内容就是诗词的思想感情。诗词思想感情的鉴赏评价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题材。即写的是什么。主要有爱国爱民,忧国伤时,建功立业,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孤标傲世,伤春悲离,惜别怀友,羁旅思乡,思亲怀人,即事感怀,咏物言志,借古讽今,怀古伤己,思慕田园,隐逸山水,行役戍边,参禅说理,人民疾苦,劳动生活。??如唐朝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此诗是干谒诗,属表达自己心怀壮志、想建功立业之作。首联、颔联写景,把洞庭湖写得极开朗也极涵浑,汪洋浩阔,与天相接,润泽着千花万树,澎湃动荡,充满活力。颈联、尾联抒情。诗人面对浩浩湖水,想到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却没有人接引,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于是他向张丞相发出呼吁:执政的张大人啊,您能出来主持国政,我是十分钦佩的,不过我是在野之身,不能追随左右,替你效力,只有徒然表示钦羡之情罢了。这几句话,诗人用比喻,又巧妙地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的古语,另翻新意;而且“垂钓”也正好同“湖水”照应,不露痕迹,把那种在这个“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要求援引,出来做一番事业的心情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

二、词语的含义及表达效果。如李白的《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第一句中“中断”一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长江流经旧楚地的一段)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成为东西两山。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有了巨大生命力,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又如郎士元的《柏林寺南望》:

“溪上遥闻精舍钟,泊舟微径度深松。 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西南四五峰。”

唐代诗中有画之作为数甚多,而这首小诗别具风味。特别是第四句,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峥嵘的山峰犹如“画出”。不用“衬”字而用“画”字,别有情趣。言“衬”,则表明峰之固有,平平无奇;说“画”,则似言峰之本无,却由造物以云为毫、蘸霖作墨、以天为纸即兴“画出”,其色泽鲜润,犹有刚脱笔砚之感。这就不但写出峰的美妙,而且传出“望”者的惊奇与愉悦。 三、诗句的含义及表达效果。’ 如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此诗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所作,一说是作者天宝年间,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但不论在什么情况下,李白总是关心现实,他从六朝的帝都金陵看到唐的都城长安。“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这两句诗寄寓着深意。长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征。陆贾《新语?慎微篇》曰:“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李白这两句诗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心情十分沉痛。“不见长安”暗点诗题的“登”字,触境生愁,意寓言外,饶有余味。作者把历史典故、眼前景物和诗人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尤为深远。

对词语、诗句的含义理解,一定要注意分析它们是否使用了“双关”,如果使用了双关,一定要分析出它们的字面意义和深层含义。如白居易的《白云泉》: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这首诗用双关,表面写的是白云泉,实则寄托的是自己的一种愿望。白云悠悠,随风飘荡,泉水潺潺,自由流淌。泉水何必急急忙忙地奔泻下山,更加给纷扰多事的人世间增添波澜呢?这无疑是作者想过悠闲自得的生活、不愿在人间招惹是非的心理写照。

四、思想感情。把握思想感情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 把握题目,即从题目看题材,也就是看诗词写的是什么。 (二)弄清诗句含义,特别是“诗眼”的含义。 (三)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四)明确与诗词有关的时代背景及作者生平、思想背景。 (五)体味诗词的感情色彩。 如北宋黄庭坚的《诉衷情》:

“一波才动万波随,蓑笠一钓丝。金鳞正在深处,千尺也须垂。 吞又吐,信还疑,上钩迟。水寒江静,满目青山,载月明归。”

这首词没有题目。但黄庭坚的生平却给人们透露出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老师苏轼一样,他一生缕遭贬谪。词写渔父生活。孤舟上一个蓑笠翁,垂钓于寒江之上,钩入水动。为了钓得深水中的“金鳞”,他不惜垂丝千尺。但仿佛感觉那鱼儿吞饵又吐饵,迟迟不上钩。这何尝不是作者对官场政治的怀疑?下阙后三句,辞色清朗,写满目青山,一船明月,景象澄静淡远。可见,渔父志不在鱼,而在享受这种置身江天、脱离尘滓的逍遥生活。这是作者几遭贬斥,有感于人生的坎坷,在心中幻想出的一个逍遥超脱的境界,所谓“渔父家风”是也。

五、感情倾向。

把握感情倾向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词语的感情色彩。具体为:1.从褒贬触摸作者态度; 2. 从冷暖感悟作者的悲喜。 (二)从题材分析一首诗具体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情感。

(三)从写作的时代背景及作者生平、思想背景把握作者的写作目的。 (四)从诗句内容的转换把握整首诗词的思想感情脉络。: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柳梢青?送卢梅坡 作者:刘过

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1)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2)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 如唐朝岑参的《山房春事》: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尽去,春来还发旧时花。”

这首诗辞色偏冷,用以表现“梁园”的荒凉。用拟人,说“庭树不知”,将“人尽去”和“庭树”“还发旧时花”对比,抒发了憎恨战乱的思想感情。作者久在边塞,对战争的危害感触颇深,写来更加真切。 又如袁正真的《长相思》:

“南高峰,北高峰,南北高峰云淡浓。湖山图画中。 采芙蓉,赏芙蓉,小小红船西复东。相思无路通。”

词人袁正真,本为南宋宫女。1276年,元军破临安,谢太后乞降。不久帝后三宫三千多人北迁元都。当时身为琴师的词人汪元真三次上书,求为道士而返回江南。在其辞别元都将要南行之际,南宋旧宫人为之饯行,并赋诗相送。袁正真这首词即作于此时。这首词从题材、风格,乃至语言辞色,都很像一首描写男女相思的情诗。但从生平背景看,男女相思只不过是作者租用的一种形式而已,其深意在于表达作者的亡国之恨和思国之苦。从上阙对“湖山图画”的描写中,也能揣摩其意图。作者起笔自然,结笔高明,写景写事,娓娓道来。双关妙语,亮出心曲。多用比喻,委婉曲折地表达出家国之恨,故土之思。 六、思想内容鉴赏题组织答案思路。

思想内容鉴赏题作题时,应从三个方面去组织答案:

(一)定性。即用解释性语言来阐释某一词语或某一诗句的含义,或者用概括性语言简述诗词的思想感情。 浣溪沙

【宋】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二)写作方法及修辞方法。因为思想感情涉及到形式,所以要答出使用了什么写作方法及修辞方法。

(三)分析。对诗词中某一词语或某一诗句相关的内容加以解说,或者具体分析诗词是如何表现思想感情的,并要分析写作方法及或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如南宋吕本中《采桑子》: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如果题干这样要求:同是对“江楼月”,词中主人公既“恨君不似”,又“恨君却似”,对此该怎样理解?请作具体描述。

“参考答案”可为:词中主人公希望对方像月亮,不论在天空哪个方向,都能与自己相随相伴;同时又不愿对方像月亮,因为月亮总是亏缺,只有暂时的团圆。这里用比喻,以“江楼月”作同一个喻体,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设喻,表达思念对方、渴望团圆的同一种感情。

思想感情鉴赏主要就是以上六个方面内容。它常常和语言、表达技巧等紧密结合在一起考查。当然,作题的关键是对诗词思想感情的理解和把握,如果能够认真阅读,正确把握住诗词的思想感情,并掌握了解题思路,那么,作题时一定会妙笔生花。 七、举例阅读赏析: 酬张少府 (唐)王维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诗歌描写了哪些内容?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怀?

【参考答案】内容:首联写自己晚年“万事不关心”的情况,中间两联写自己回归自然、融入自然的情景,尾联含蓄的指出,人生穷通的道理,还是渔父有心得呀。思想情怀:此诗借对官场的失望和山林生活的陶醉,充分表现出作者晚年恬静淡泊、乐山乐水的情怀。 孤雁 (唐)崔涂

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 渚云低暗渡,关月冷相随。未必逢矰缴,孤飞自可疑。 简析诗歌的寓意。

【参考答案】这是一首咏孤雁的诗,作者借此以喻自己孤栖忧虑的羁旅之情。一联写同伴归尽,唯尔独去,写“离群”切题。二联写孤雁神态,先写失群原因,再写失群后的仓皇。三联写失群之苦楚。尽管振羽奋飞,仍然是只影无依,凄凉寂寞。四联写疑虑受箭丧生,表达诗人的良好愿望和矛盾心情。 山中 (唐)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赏析诗歌中的情与景是如何交融的。

【参考答案】首句“长江悲已滞”,是即景起兴。诗人在蜀中山上望见长江逶迤东去,触动了长期滞留异乡的悲思。境界便很悲凉浑壮。末两句“况属高风晚,山山红叶飞”。勾画出一幅秋风萧瑟、千山万岭黄叶纷飞的画面,渗透了诗人飘零旅况、萧瑟心境,对诗的意境起到了深化作用。 浪淘沙令 (北宋)王安石

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一为钓叟一耕佣,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 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王只在笑谈中,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 怎样理解这首词的思想内容。

【参考答案】王安石作此诗时正处在推行自己变法主张的时刻,他迫切希望得到君王的支持,以便“风虎云龙”,完成变法大业。这首咏史之作,王安石通过回忆商汤、周武慧眼识贤人的故事,表达他希望赵宋君王知人善任,支持变法的心愿,对伊尹、吕尚晚年幸遇明主而建立功业,给予了高度地赞赏。 清平乐 (北宋)王安国

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满地残红宫锦污,昨夜南园风雨。 小怜初上琵琶,晓来思绕天涯,不肯画堂朱户,春风自在杨花。 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怀?

【参考答案】景象:上片绘声绘色地描写晚春雨后的凄凉图景。下片词人被琵琶声勾起无限情思,表示自己不愿住在“画堂朱户”,而愿像“杨花”一样随“春风”飞向“天涯”。思想情怀:作者以杨花自喻,表示他厌弃画堂朱户、高官厚禄,立志要像杨花那样自由自在地生活。 鹦鹉 (唐)罗隐

莫恨雕笼翠羽残,江南地暖陇西寒。 劝君不用分明语,语得分明出转难。

这首诗作者借鹦鹉揭露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参考答案】作者托物言志,借劝鹦鹉没必要把话说得太过明白,明白的话反而难以出口的情景,揭露当时连说话的自由都没有的社会现实。 菩萨蛮 (北宋)李清照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着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注:沉水,沉香。

词中作者描写了哪些情景?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情景:上片回忆故乡早春的景况。春天刚到,虽然阳光还较柔弱,但风已变得柔和;刚脱去笨重的冬装,穿上轻便的夹衫,,心情很愉快。毕竟是早春,睡起还感到微寒,梅花插在鬓发上已经凋落。下片写思乡之情。此地春光虽好毕竟不是故乡,要忘却对故乡的思念,除非喝醉酒后进入梦乡。晚上点上沉香入睡,沉香燃尽了,醉还未醒。思想感情:醉深说明愁重,愁重表明乡思强烈,也就是不忘被金国侵占的中原失地。从而表达了对山河破碎有家难归的深切恨意。

诗词鉴赏对策(三) 领略古典诗词的语言美

汉语言非常优美,这种美主要表现在感性美和理性美两个方面。感性美是指语言的外在美,像色彩美、形象美、音韵美、滋味美、建筑美、修辞美等,理性美是指语言的内在美,像逻辑美、义理美、情感美、趣味美、意境美等。而在古典诗词中,汉语言的这种美感体现得尤为鲜明。鉴赏古典诗词的语言,当然首先要透彻地理解语言,但更为重要的,是要领略古典诗词的语言之美,并对其表达作用有所感悟,惟有如此,才能很好地去理解、鉴赏诗词。

鉴赏古典诗词语言美,主要涉及以下内容:

一、语言特色。如清新、朴实(朴素、质朴、平实)、绚丽、明快、含蓄、简洁、典雅等。要把握语言特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分析、鉴赏:

1.语言的性格色彩。包括:A. 显与隐(明快与含蓄);B. 直与婉(直抒胸臆与委婉曲折);C. 刚与柔(豪放与婉约);D. 庄与谐(严整与幽默); 2.语言的语体色彩。包括:E. 文与白(文采绚丽与文风朴实);F. 散与整(句式错落有致与整齐有力);

语言是有性格的,正是这种性格,让人们在读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时,看到的是“关西大汉,弹铜琵琶,执铁绰板,高歌‘大江东去’”的情景;而在读柳永的《雨霖铃》时,看到的则是“十七、八岁的女郎,手执红牙拍板,轻唱‘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情景。同时,语言又是有语体区别的,从而使语言有了俚俗与典雅之别。这两个方面都可以从“辞色”角度去领略去鉴赏。如北宋晏几道的《鹧鸪天》:

“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釭(gāng,油灯)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这首词语言明快、典雅。上阙用 “殷勤”“拼却”“舞低”“歌尽”等词,下阙用“几回魂梦与君同”“犹恐相逢是梦中”等语言,直接而鲜明地将当年相聚时的欢乐、别后相忆及再相逢的喜悦几近直白地表达出来。但作者又善于铺彩设色,如用“彩袖”“醉颜红”“杨柳”“桃花扇”“银釭”等词语、意象,又善于经营工巧雅致的句子,如“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语言显得典雅。正如古人评价的那样:“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秀气胜韵,得之天然”。

二、修辞方法。主要指比喻、比拟、排比、对偶、借代、夸张、设问、反问、反复等,这是“正确运用修辞方法”考点中规定的九种修辞方法。

此外,在诗词中,还要注意通感、移情(把人的感情付托于物象上表现出来,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双关、顶真、用典等修辞方法。修辞是为了从不同角度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各种修辞的表达效果不尽相同。比喻、比拟、借代、引用主要使语言形象生动,排比、对偶、夸张、顶真、反复主要增强语言气势,设问、反问使语言张弛跌宕,双关、用典让表情达意委婉含蓄,它们各有其妙,各有情趣。所以,修辞的使用要根据语境需要,效果分析也要充分考虑语境。如戎昱的《移家别湖上亭》: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作者还很讲究炼字,诗中用“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再如曾公亮的《宿甘露寺》:“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要看银海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诗歌后两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出雄壮、崇高之美。为了欣赏那银山般的壮观的浪涛,领略那拍天而来的江河气势,索性打开窗子放长江入室,以荡涤心胸。展示了诗人豪迈的胸襟和壮美的情感。

三、炼字。即作者着意选用的、表情达意生动形象、内涵丰富而且表达效果显著的字词,像“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等。对这类词语—— (一).注意那些活用的词。 如周邦彦的《满庭芳》: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人静乌鸢自乐,小桥外、新绿溅溅。凭栏久,黄芦苦竹,疑泛九江船。

年年,如社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

诗中“风老莺雏,雨肥梅子”的“老”和“肥”,都是形容词用作动词。可以想作风已老,莺正年轻;也可以想想为雏莺从昂首待哺的娇憨,在风中慢慢丰羽、展翅离巢、婉转鸣叫的情景。而一个“肥”字,可以想见梅子成熟、果肉鲜圆,悬挂枝头,诱人馋涎欲滴的情况。这两个字,把江南初夏的景色写得生动迷人。再如南北朝何逊的“历稔共追随,一旦辞群匹。复如东注水,未有西归日。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相悲各罢酒,何时同促膝?”一诗中,“夜雨”二句渲染与友人话别时的环境气氛。前一句写室外:夜深寂静,雨滴台阶,异常单调。虽未写人的活动和感受,但由此可以体察到离人心中的凄凉。后一句写室内:用一“暗”字,表现天已破晓,油灯将尽,充满离愁的屋子煞显昏暗。破晓屋内较暗,与白天不然,足见观察细致!从“夜雨”到“晓灯”,暗示一夜未眠,“空阶”和“离室”,则渲染出人心的凄惶。 (二).注意那些含有修辞方法的词。 如杜甫的《月》:

“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尘匣元开镜,风帘自开钩。 兔应疑鹤发,蟾亦恋貂裘。斟酌姮娥寡,天寒奈九秋。”

首联十个字描绘出一幅绝妙的深秋月夜图。“吐”字生动地写出月亮从山后破云而出之状,“明”字正好表现水月相映、夜明如昼之景。它们把月写得晶莹璀璨,仪态万千,给这两句以至整首诗抹上了一层神奇、妩媚的银光。 苏轼以为“古今绝唱”。再如北宋张先的《天仙子》: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 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其中“云破月来花弄影”,是千古传诵的名句,一个“弄”字写活了月下之“花”,尽显拟人之妙处。晚上原应有月,岂料云满夜空,遮住月色。但清风一起,刹那间云开月出,而花也被风吹动,竟自在月光临照下婆娑起舞。这就给作者临老伤春、感到前途渺茫孤寂的情怀注入了暂时的欣慰。此句传诵千古,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曰:“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因为“风”起“弄影”,词人才猜想“明日落红应满径”。又与终篇的“落红” 前后呼应,使全诗浑然一体。 又如白居易的《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首句作者用可“铺”之物比阳光,将“残阳”斜射的情景逼真而生动表现出来;另外,与“照”相比,铺给人一种舒展感,表现出阳光的柔美。

题型二:分析意境型

(题型二:分析意境型.(这是近年常考的一种题型) (一)答题规范: 1、提问方式:

(1)直接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间接方式: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答题步骤: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三是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在描摹出图景后,结合主旨分析为什么要写这一形象,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表述作用或作者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哀伤的情怀”是不够的,还应答出为什么而“哀伤”。根据这首诗歌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一般可表述为:离愁别绪、羁旅情愁、思乡怀远、闲适恬淡、乐山好水、感时伤世、吊古伤今、忧国忧民、言志抒怀、叹惋讽谏等。

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三语言力求诗意。

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如宁静清幽、萧瑟冷寂、清新优美、生机勃勃、孤寂凄清、雄浑壮丽、沉郁忧愁、和谐静谧、开阔苍凉、高远辽阔等。注意要能恰切地吻合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一般可表述为:愉悦、欢快、激动、沉痛、悲愤、哀伤,以及赞美之情、仰慕之情、惜别之情、依恋之情、豪迈之情、闲适之情、恬淡之情等等,但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哀伤的情怀”是不够的,还应答出为什么而“哀伤”。

3、例举分析:

例1、阅读下面的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于成都草堂时。

问: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江边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例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凄凄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1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描图景)。

2但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鸣”之景都显示了山中的空寂、凄清—— (点氛围),

3从中更透出作者一丝伤春、凄凉之情——(析感情)。 (二)课堂训练:

训练1、阅读下面的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西 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问: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这首诗表达了什么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析之。(6分)

案:

训练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问:作者在这首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这种意境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案: 训练3、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江行 [宋]严羽

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 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 离家今几宿,厌听棹①歌声。

[注]①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杪 miǎo <名> (形声。从木,少声。本义:树枝的细梢)

请从“景” 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4

分)

案: 例4、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作者对乌衣巷的描写有一种怎样的意境氛围,请简要分析。

案: 诗歌鉴赏第一节 如何读懂一首诗歌 一、知人论世

1、了解与掌握诗歌创作背景

鉴赏古典诗歌,一般要联系其写作背景,才能从深层次准确的而不是牵强地把握主题。古诗的创作背景,我们可以大致分为社会政治和作家个人境遇两个方面。

(1)社会背景知识概览

诗歌作为典型的文学样式,其思想内容不可能不打上时代的烙印。现举几例加以说明:

A、北朝诗歌多写征战尚武

北朝战乱频繁,加之北方少数民族性格粗犷彪悍,在诗歌中往往表现出尚武精神。《木兰诗》就是典型的女子“不爱红装爱武装”的例子。又如北朝乐府《琅琊王歌辞(其一)》说新买了一把战刀,每天要多次抚摸,爱这把战刀胜过爱妙龄的女子:

新买五尺刀,悬着中梁柱。 一日三摩挲,剧于十五女。

当年,连年征战也给老百姓带来无穷的灾难,《企喻歌辞(其四)》就深刻地反映了这一时代的主题:

男儿可怜虫,出门怀死忧。 尸丧峡谷中,白骨无人收。 B、南朝诗歌多写男女相思

南朝尽管政权频繁更替,但与动乱的北方相比,社会是比较安定的。士大夫享乐之风延及民间,因此男女艳情几乎成了这一时期的乐府诗歌的唯一主题。这类诗歌往往通过双关等艺术手法含蓄的抒发男女爱慕情怀。《西洲曲》是其中典型的代表作。这首诗歌通过写一个女子盼望所爱的男子,从春天到夏天,从夏天再到秋天,表达了这个女子对心上人的长相思: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两浆桥头渡。日暮伯劳飞,风吹乌桕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C、唐诗题材丰富多彩

有的文人从军,自然要用诗歌反映建立军功的愿望,叙写边塞的生活,表达思乡的情怀;有的文人隐居山林四野,自然以诗歌寄情山水,歌咏田园;有的文人献诗于权贵,希望得到引荐,干谒诗则应运而生。

希望建立军功,如杨炯的《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意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反映边塞生活,如王之涣《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献诗以求引荐,如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离别思乡之作,如戎昱的《移家别湖上亭》: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唐末悯农怜民。唐末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战乱频繁,生灵涂炭,文人怜之,于此有悯农怜民诗的兴起,如聂夷中的《咏田家》: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 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 D、宋人注重礼议

宋人喜欢议论连写记叙性的文章也如此,如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苏轼的《石钟山记》,名曰山水游记,其实均有一半以上的篇幅是议理。此风侵

染诗歌,因而宋人的哲理诗就成为我国诗歌史上的一道风景线。如王安石的《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生在最高层。 又如卢梅坡的《雪梅》: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E、南宋抒发爱国情怀

南宋偏安江南,中原沦于敌手,爱国之士“位卑未敢忘国忧”。这一期间的忧国爱国题材就成为当时诗词中的时代强音,涌现出了像辛弃疾、陆游等一批杰出的爱国作家。他们把自己的终生追求与国家的命运完全融为一体,而他们的作品就是这种融合的结晶。如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又如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至死不忘收复失地,著名的《示儿》诗成为他临终的唯一嘱咐: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F、宋明注重忠义

南宋末年以及明朝末年的汉族爱国使人面临异族入主中原,纷纷表现出时危显臣节的气势,组织义军奋起反抗。他们一手拿剑在战场上与敌军兵戎相见,一手拿笔,以诗歌的形式忠实记录他们惊天地泣鬼神的义举,表现出了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这类爱国诗篇只有在这种特定的社会政治背景下才会产生出来。这些爱国诗人中最突出的代表有南宋末年的文天祥,明朝的张煌言、夏元淳等。看文天祥的《京陵驿》: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漂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原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这首诗抒写了国破家亡之痛,结语自明志在必死,尤为深挚,饱和着爱国的感情。又如他的《正气歌》在不厌其烦的一一列举了前贤的忠贞气节之后说:“哲人日已远,典刑在夙昔。”表示前代忠贞之士尽管已经逝去,但他们坚持节操的风范与我朝夕相随,表现了自己一定能经受住血与火的生死考验,随时准备为国捐躯的精神。 2、了解诗人生平及创作风格 (1)诗人自身际遇及个性展示

诗人自身的经历与境遇虽然离不开社会政治背景,但在同一社会背景下,诗人的不同际遇也会在诗歌中有不同的反映,这就表现出诗人的经历与境遇所决定的诗歌的特殊主题。现举几例说明。 A、陶渊明的脱俗与田园情结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归隐,由于生活无保障只好披星戴月躬耕南亩。他与谢灵运、后世的王维同样寄情山水田园,但由于他自身的特殊境遇,在其作品中也就表现出独特的主题来。如他的《归园田居*之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星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B、李白的大气豪放

李白诗作充分体现其豪放、洒脱的一面,如《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C、王维的田园诗

王维田园诗作有生活情趣,意味盎然。如《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再如《竹馆里》: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D、李清照的闲适与愁苦

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最负盛名的女词人。她的人生道路以南渡为界,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生活优裕,妻唱夫和,甚为相得。其作品内容充满了上流女子的闲适。夫丧与兵灾改变了她的人生,南渡之后生活孤苦,这就决定了其后期作品必然充满了满腹愁绪。生活道路的改变使其作品的题材与主题的前后判若两样。下面两首词是她的前期作品。

《如梦令》用精彩的对话描绘了女主人公爱惜花的心情: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醉花阴》写女主人公重阳佳节饮酒赏菊时对丈夫的思念: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沙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2)同一作家风格有的也不相同

古代诗人在各自不同的社会政治生活背景与个人生活际遇中形成了各自不同的作品风格,选用了各具特色的的诗歌题材,李白的飘逸,杜甫的深沉,苏辛的豪放,易安的婉约,凡此等等,多种不同的风格异彩纷呈;陶渊明的田园隐逸,杜工部的忧国伤时,陆放翁的爱国之志,文天祥的四海奔波,各类题材琳琅满目。但是,我们在分析某位诗人的某篇具体作品的题材与风格时,不能

搬固定不变的套子去给作品贴标签,因为同一个诗人的不同作品会有不同的题材和风格,只是某位作家写某种题材的作品多,某种风格占主导地位而已。现举几例说明。

A、王维是盛唐时期典型的山水诗人,但他也有边塞题材的力作传世,如《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再如《观猎》:

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这些作品无论是题材还是风格都迥异于他的山水田园诗歌。

B、李清照是南渡时期著名的婉约派词人,但她的诗歌也有怒目金刚的作品,如南渡之后的《夏日绝句》: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首诗的风格与她在同一时期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之类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C、苏轼是豪放派作家,但也不排除婉约之作。请看他的两首《江城子》。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时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上面这两首《江城子》的风格判若两样,前者叱咤风云,充满壮志豪情,后者低回婉约,通篇如诉如泣。我们再看苏轼的《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华词》:

似花还是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份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在这首词中,作者借咏杨花来抒发幽怨缠绵的离别情绪,特别是“梦碎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化用唐人盖嘉运的《春怨》(“打起黄莺儿,莫叫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点明了相思之苦,而末尾”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更把这种情怀推向高潮。这首词也是地地道道的婉约作品。 D、辛弃疾一生抗金,收复中原,这成了他的作品的主旋律。但他也有充满生活气息的田园闲适之作,如他的《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F、陆游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一生“位卑未敢忘忧国”,直到临终所想到的都是收复中原失地,其《示儿》成为其爱国诗篇的绝唱。除了爱国题材外,诗人也有反映个人生活的作品传世,如《钗头凤》词和两首《沈园》诗就是诗人的另类作品。先看《钗头凤》词: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鮫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我们再看与这首词相关联的两首《沈园》诗: 其一: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其二:梦断香销四十年,沈园柳老吹不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陆游初娶唐婉为妻,二人恩爱有加,然而唐婉不为婆婆所容,陆游出于当时的礼制,被迫与唐婉分离,唐婉被休后另嫁他人。一次陆游在沈园偶遇唐婉,唐婉亦以酒食相待。陆游感叹万千,于是在沈园的照壁上题写了《钗头凤*红酥手》一首。唐婉看后更加悲伤,不久病死。四十四年后,陆游以七十五岁的垂暮之年再游沈园,感伤往事,写了《沈园》诗两首,以表达对唐婉的怀恋之情。

通过上述举例说明,我们应该明确:一个成熟的作家,就像一个可以反串行当的优秀的戏曲演员一样,其作品风格可以是多样化的。

二、了解诗歌的语言变形特征

进行诗歌鉴赏,首先要了解诗歌语言的特征,即要懂得“诗家语”,懂得诗歌对语言的变形。这是诗词鉴赏的基础。同时,也是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诗歌当然也是语言的艺术。诗歌艺术分析的依据首先就是语言。严羽说“诗有别材”,其实,诗也有“别语”。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中国诗歌多半是短小的抒情诗,一首诗里面的词语数量并不多,蕴含的意象却非常丰富。要借助非常俭省的语言外壳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还要符合音韵的需要,诗歌非对语言作出变形不可。实际上,很少有人用平常说话的语言来做诗,如果有的话,也是可笑的打油诗。(静夜思是个例外吧!)

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等,主要目的是建立格律以造成音乐美,给读者留下艺术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而这些地方,往往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了解诗歌语言组织的规律,就能迅速进入诗歌的语境。

1、把握词性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要详加分辨。

例如:何逊“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王维“下马饮君酒”(《送别》王维)、“日色冷青 松”(《过香积寺》王维)、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破山寺后禅院》)、王昌龄“清辉淡水木,演漾在窗户 ”、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 、蒋捷“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周邦彦“风老莺雏 ,雨肥梅子”。

我们的古人惯于活用词语,形容词,名词,都可作动词,且一作就作的鲜活生动,呼之欲出。就如“雨肥梅子”一句,又经了几场雨呢?那该是从“小雨纤纤风细细”,到“拂堤杨柳醉春烟”,到“一枝红杏出墙来”,再到“花褪残红青杏小”,最后还是在雨里丰肥。写出了动态,写出了形态,想那梅子从青青小小的羞涩,到黄黄肥肥的圆甜,那黄中晕红的丰润,怎不叫人垂涎!)

以上各句中的“暗”、“饮”、“冷”、“悦”、“空”、“淡”、“绿”、“红”、“绿”、 “老”、“肥”,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些词语各有妙用,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

2、注意诗词中的省略,用想象和联想去填补诗人留下的空白。 金开诚先生指出:诗词赏析始终离不开一个“想”字。吴世昌先生也说,读词须有想象。在诗词鉴赏中,根据诗词所规定的“再造条件”进行再造想象,可以补充诗人有意留下的空白,还原诗歌的场景,获得更高的审美享受。这是诗词欣赏的必要环节。诗词的省略跟意象的组合有关。所以要求利用想象填充省略的部分,也是可能考到的一种题目。贾岛的《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明明是三番问答,至少要六句才能完成对话,作者采用答话包孕问话的方法,精简为二十个字。这就有如电影里蒙太奇手法,一个意象接一个意象,一个画面接一个画面,镜头之间留下大量的空白,让我们的读者根据生活的逻辑、经验的积累、自身的修养去补充完善。

其实,中国古典诗词意象的组合,借助了汉语语法意合的特点,词语与词语之间、意象与意象之间可以直接拼合,甚至可以省略起连接作用的词语。例如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用的是\明月\、\清风\这样惯熟的词语,但是,当它们与\别枝惊鹊\和\半夜鸣蝉\结合在一起之后,便构成了一个声色兼备、动静咸宜的深幽意境,人们甚至忽略了这两句的平仄和对仗的工稳了。\月\和\惊鹊\,\风\和\鸣蝉\并非事物的简单罗列,而是有着内在的联系和因果关系的。)“秦时明月汉时关”、“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上句追忆京城相聚之乐,下句抒写别后相思之深。诗人摆脱常境,不用 “我们两人当年相会”之类的一般说法,却拈出“一杯酒”三字。“一杯酒”,这太常见了!但惟其常见,正可给人以丰富的暗示。沈约《别范安成》云:“勿言一樽酒,明日难重持。”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云:“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杜甫《春日忆李白》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故人相见,或谈心,或论文,总是要吃酒的。仅用“一杯酒”,就写出了两人相会的情景。诗人还选了“桃李”、“春风”两个词。这两个词,也很陈熟,但正因为熟,能够把阳春烟景一下子唤到读者面前,用这两个词给“一杯酒”以良辰美景的烘托,就把朋友相会之乐表现出来了。

再试想,要用七个字写出两人离别和别后思念之殷,也不那么容易。诗人却选了“江湖”、“夜雨”、“十年灯”,作了动人的抒写。“江湖”一词,能使人想到流转和飘泊,杜甫《梦李白》云:“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夜雨”,能引起怀人之情,李商隐《夜雨寄北》云:“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在“江湖”而听“夜雨”,就更增加萧索之感。“夜雨”之时,需要点灯,所以接着选了“灯”字。“灯”,这是一个常用词,而“十年灯”,则是作者的首创,用以和“江湖夜雨”相联缀,就能激发读者的一连串想象:两个朋友,各自飘泊江湖,每逢夜雨,独对孤灯,互相思念,深宵不寐。而这般情景,已延续了十年之久!、陆游的《书愤》“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又如温庭筠“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全部是名词的连缀,“象”的方面看好像是孤立的,“意”的方面却有一种内在的深沉的联系,似离实合,似断实连,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和再创造的可能。杜牧《过华清宫》后两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一骑红尘”和“妃子笑”之间没有任何关联词,直接拼合在一起。可以说是“一骑红尘”逗得“妃子笑”了;也可以说是妃子在“一骑红尘”之中露出了笑脸,好像两个镜头的叠印。两种理解似乎都可以,但又都不太确切。诗人只是把两个具有对比性的意象摆在读者面前,意象之间的联系既要你去想象、补充,又不许将它凝固起来。一旦凝固下来,就失去了诗味;而诗歌的魅力,正在诗的多义。再如欧阳修的《蝶恋花》:“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门掩”和“黄昏”之间省去了联系词,可以理解为黄昏时分将门掩上,也可以理解为将黄昏掩于门外,又可以理解为,在此黄昏时分,将春光掩于门外,或许三方面的意思都有。反正少妇有一个关门的动作,时间又是黄昏,这个动作就表现了他的寂寞、失望和惆怅。 3、了解古典诗歌的修辞手法

古典诗歌讲究语言凝练、语言含蓄、所以常采用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对比、衬托、借代等。从诗歌格律需要的角度来讲,对偶不算是修辞手法,如律诗、绝句、某些词牌,对偶(对仗)是必须讲究的格律,所以在清理某一作品的修辞手法时,可以不将其考虑在内。古典诗歌除了一些我们常见的修辞手法,还有一些较特殊的手法,如炼字、倒装、用典等。 (1)比喻,是最常见的手法,以物喻情。

古典诗歌运用比喻,在写景状物时能突出生动形象,强化特定意境的渲染;议理抒情时能以生动形象强化表情达意,从而深化诗歌的主题。如: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 (秦观《鹊桥仙》)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宋曾公亮《宿甘露寺舍》主体指浓雾)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古人在诗歌中写行役之苦,思乡之恨,怀人之情,时常以月亮传情达意,但又很少直接写“月” ,而是用比喻,喻体很多,像“玉轮、冰轮,银盆、玉环、玉盘”等。

(2)炼字,注重一字传神,情真意切。

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力争一字传神。炼字这种修辞手法在很多情况下属于活用、比拟、夸张等。如:

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愈燃。(杜甫《绝句二首》之二)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唐齐巳《早梅》)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四首》之三)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宋林甫《山园小梅》)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宋祁《玉楼春》) 人烟寒桔柚,秋色老梧桐。(李白《秋登宣城谢脁楼》)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唐唐温如《题龙阳县青草湖》)

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唐白居易《寄水部张员外郎》)

上面第一句中的“燃”字,不仅突出了山花火红的颜色,而且赋予了一种动态美。

第二句中的“一”字,说明了梅花之少,暗中突出了一个“早”字。 第三句中的“含”字,以比拟的手法说明诗人是在屋内通过窗户看到外面的自然景象,“西岭千秋雪”尽收眼底。

第四句中的“浮动”,以有形之态状无形之物(“暗香”)给人一种梅花馨香微微荡漾,沁人心脾的感觉。

第五句中的“闹”字十分传神的把浓郁的春意点染得生动别致,让人进入一种勃勃生机,春意盎然的意境。

第六句中的“老”字为使动用法,突出了在阵阵秋风中梧桐绿叶凋零萧索的样子。

第七句中的“老”字照应了后句中的“白发多”(即风掀起的层层白浪),以一个“老”字形象的描绘了洞庭湖波浪翻滚的样子。

第八句中的“点”字不仅形象的把湛蓝天空下排成“一”字的大雁描绘出来,而且突出了这个“一”字不是一条连续的线,而是由一只只大雁“点”成的,这样就准确而传神的特定意境表达出来了。 (3)双关:讲究含蓄,借物寓意

古典诗歌讲究含蓄美,因而双关手法运用较多,双关又分谐音双关和语意双关,不过谐音双关说到底还是属于语意双关,只不过多“拐了个弯”罢了。 如: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春蚕到死丝方尽,腊炬成灰泪始干。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 常见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补充: 比喻:生动形象,化无形为有形。

夸张:使表达的感情更强烈,引发人们想象,突出事物的本质。 拟人:描写生动,表达亲切,富有情趣。 对偶:句式整齐,有节奏感。

排比:一气呵成,增强气势,突出强调;说理使道理更加严密、透彻;抒情使情感更加淋漓尽致。

反复:有气势,增强表达效果;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强化主旨。 反问:表达鲜明,起强调语气的作用。

设问:吸引读者,启发思考;有问有答,突出强调文章内容。 三、值得注意的字词(炼字)

许多诗中都有一些特别值得重视的词,通常使全诗增色不少甚至成为诗眼。诗僧齐己写了一首《早梅》,有句云:“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将“数”改为“一”,因为题为“早梅”,如果开了数枝,说明花已开久,不能算是“早梅”了,齐己佩服不已,尊称郑谷为“一字师”。王驾写《晴景》一诗:“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飞来过墙去,却疑春色

在邻家。”王安石改“飞来”为“纷纷”,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令人真实地感受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动词的提炼是古诗炼字的主要内容。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陶潜“悠然见南山”的“见”字,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字,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尽人皆知。一个“闹”字把诗人心头感到蓬勃的春意写出来了,一个“弄”字把诗人欣赏月下花枝在轻风中舞动的美写出来了。这些是诗人的独特感受,写出了这种独特感受,不论是情景交融,诗人把他的感情色彩着到景物上去也好,诗人写出了景物本身所具有的情态也好,都是有意境的。杜甫诗句:“四更山吐月,残夜月明楼。”“明”字是形容词用如动词,使画面富有动态,更妙的是“吐”字(同学们自己体会!)虚词用得好,也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的美学效果。杜甫有诗云:“江山有巴蜀,栋宇自齐梁。”叶梦得评道:“ 远近数百里,上下数千年,只在‘有’与‘自’两字间,而?纳山川之气,俯仰古今之怀,皆见于言外。

1、动词: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

例1: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例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例3: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蒸”、“撼”具有夸张色彩。

例4:雨去花光湿,风归叶影疏。(《郊兴》王勃)

看这句诗,“湿”言“光”,“疏”言“影”,本身就不寻常,王勃写春雨,雨下的时间短,雨后日出,花上已没有雨水,在日光照耀下更见滋润,所以说“花光湿”,这个“湿”字极为确切。这个“ 光”字显得花有精神,所以说“光”字有情。风停了,在日光照耀下,夜影清疏,一个“疏”字,显得日光从叶影透出。完全按照生活的样子写出,又显得有诗情,用字尽妙于此。 2、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 例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 例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曰细,脉脉绵绵,写的是自然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

例3: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闺怨》 王昌龄)

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地登上翠楼,去赏春景。这时候,作者用了一个“忽” 字,取漫不经心而恰到好处之意。所遇者:闯入眼帘的柳色,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这是一位满脸稚气的少妇。一个“忽”字将这种情绪上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耐人寻味之处。

3、特殊词: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读者能很快找到它们: (1)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其一》刘禹锡) 千门万户??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日》王安石)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

(2)表颜色的词:这些词有时作谓语用,有时作定语用,有时作主语或宾语用。但是作用只有一个,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欣赏时,或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或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字眼,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浓度:“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红与绿道出了蒋捷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儿“着色的思绪”。就是抓住单一色彩表现的词也能体会到诗人的浓情:“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怜惜与伤别离的情愫尽在“绿”与“醉红”中。又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扬州慢》姜夔)

红藕香残玉簟秋。(《一剪梅》李清照)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蜀相》杜甫)

(3)数量词:数量词大约和讲究概念与逻辑的数学、物理有某种密切的关系,因此,从文学特别是诗歌的角度来看,它似乎是枯燥乏味的。其实不然,优秀诗人的笔就仿佛是童话中一根可以使沙漠涌出绿洲的魔杖,那经过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在他们的驱遣之下却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过去有一首诗:“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永不见。”庾信《小园赋》中的“ 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前人就称之为“读之骚逸欲绝”。

例:“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把僧齐己的《早梅》诗中的“数枝开”,改为“一枝开”,齐己因此而拜郑谷为“一字师”,这故事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了,不必赘述。据元代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记载,张桔轩有诗云“半篙流水夜来雨,一树早梅何处春”,元遗山认为既指明了“一树”,就不能又说表疑问的“何处”,同时,一树梅花也绝非早梅,于是他就把“一树”改为“几点”,“几点” 本身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但用在这里描绘逐水而流的梅花,却符合生活的真实,也使全诗气机流畅,韵味平添。

(4)虚词:在古典诗词中,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盛唐诗人善于运用虚字,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去掉“与”、“共”二字就会大为减色,欧阳修《昼锦堂记》首句本为“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递走后飞骑追加二“而”字成“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因此而使文义大为增光,那么,从上面所引的诗例中,我们就更不难领略诗词中炼虚字的美的消息。

四、关注诗歌的意象语言

诗歌的意象也就是指诗歌的景物形象,涵盖景象和物象两个方面。诗中的景象是诗人为了抒发思想感情而精心剪裁,设计的,一般有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色彩描写等。景象是任务(往往是诗人自己)感情的外在表现。物象,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的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那些融入了作者主观意念的事物,蕴含着某种品质或思想的物象,称之为意象。“意”是作者的主观情感,“象”是生活中的客观事物。而诗人的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耐人寻味、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就叫做“意境”。 “意”是作者的主观情感,“境”则是诗中描绘的艺术图景。意境与意象都是情与物的结合体,但它们又有区别:从形式上看,意象与词句相关,意境与全篇对应。

中国古典诗歌讲究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在读懂诗歌情感的时候,必须关注诗歌的意象语言。要注意分析诗歌写了什么意象?描写了什么样的画面?描写用语及其评价用语的感情色彩等方面。

因为诗歌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感情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而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 ;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 ”。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出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的抒发自己的情感。把握了这些寓意,对我们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以及正确解答诗歌鉴赏题目很有益处。

意 象 集 锦

一、花草树木类 1、柳

(1)“柳”、“留”二字谐音,表现离愁别绪。“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2)柳多种于檐前屋后,常作故乡的象征。“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3)柳絮漂浮不定,常作遣愁的凭借。“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飞絮,梅子黄时雨。” 2、梅

梅有耐寒的特点,诗人借以表达孤高、不谐流俗、不屈不挠的品格。“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都是借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

梅花在严寒种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所以诗人也常借此特点写出其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平直,既是咏梅,也是咏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3、菊

喻隐逸、高洁、脱俗。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就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的品行的高洁。“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则表达了诗人对高洁、坚贞品格的追求。

4、莲 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很多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哀情。“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即“怜子”,“青”即“清”。这里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纯洁爱情。

5、梧桐、芭蕉 是凄凉、凄苦、悲伤的象征。“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以梧桐叶 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 6、芳草

(1)表现生生不息的希望。“风雨天涯芳草梦,江山如此故都何?”

(2)寄托离别情怀、怀人思绪。“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3)表现悲伤的情感。“依楼无语欲销魂,长空暗淡连芳草。” (4)寄托圣明的短促和无可奈何的感慨。“可怜春光闲了,阴多晴少。江南江北水连云,问何处,寻芳草?”

(5)以芳草喻所思之人。“知音少,人间何处寻芳草?”

7、黄叶 象征新陈代谢或表现美人迟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8、绿叶 象征生命力、希望、活力。“绿叶自黄自落,不应秋至始愁人。”

9、竹 象征正直、气节、积极向上,“庭竹森疏玉质寒,色包葱碧尽琅”

10、红叶 代指传情之物,后借指以诗传情。

11、松 坚挺、傲岸,表现坚强、生命力旺盛,是傲霜斗雪的典范。“岂不罹凝寒松,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高洁的品质。

12、花开 象征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和美好。“花开堪折直需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13、花落 表现失意、挫折、对美好事物的留念、追怀或惜春之情。“厌花落,人寂寞,果树阴成燕翅齐,西园永日闲高阁。”

14、桃花 形容美女的容颜。“去年近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15、兰 象征高洁、美好。“兰之猗猗,扬扬其香。”

16、牡丹 表现富贵、美好。“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17、禾黍 表现黍离之悲(国家昔盛今衰)。“禾黍离离半野蒿,昔人城此岂知劳?”

18、红豆 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比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源自王维的“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19、杨花 象征离散。“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20、黄粱 此凹陷虚幻的事或欲望的破灭。“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粱再现。”

二、动物类

1、子规 表现悲伤、凄切之情。“若叫恨魄皆能化,何树何山著子规。” 2、鸳鸯 常喻夫妻,表现夫妻情深。“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

3、鹧鸪 烘托黄粱破败或惆怅落寞。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4、青鸟 指代情人的使者。“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5、鸿雁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也代指书信。“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6、杜鹃 古代深化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思归或冤魂悲鸣的象征。“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可堪春馆闭春寒,杜鹃生里斜阳暮。”“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7、蝉 (1)品行高洁清高。“居高生自远,非是借春风。”

(2)孤独无助,孤苦无告。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就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因此,寒蝉也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8、双鲤 代指书信。“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9、庄周梦蝶 文人用来借指迷惑的梦幻和变化无常的事物。“一杯罂粟蛮奴供,庄周蝴蝶两俱空。”

10、燕子 燕属于候鸟,随季节变化而迁徙,喜欢成双成对,出入在人家屋内或屋檐下。因此受古人所青睐,经常出现在古诗词中,或惜春伤秋,或渲染离愁,或寄托相思,或感伤时事,意象较为丰富。

(1)表现春光的美好,传达思念惜春之情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2)表现爱情的美好,传达思念情人之切。燕子素以雌雄颉顽,飞则相随,以此而成为爱情的象征。“思为双飞燕,衔泥筑君屋。”也正因为燕子的这种成双成对,才引起了有情人寄情于燕、渴望比翼双飞的思念,才有了“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的空闺寂寞,才有了“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的

惆怅嫉妒,才有了“月儿初上鹅黄柳,燕子先归翡翠楼”的失意冷落,才有了“花开望远行,玉减伤心事,东风草堂飞燕子”的留念期盼。

(3)表现时事变迁,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亡国破家的感慨和悲愤。燕子秋去春回,不忘归巢,诗人抓住此特点,尽情宣泄心中的愤慨,最著名的当属刘禹锡的“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和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4)代人传书,幽诉离情之苦。“我婿去重湖,临窗泣血书。殷勤凭燕翼,寄于薄情夫。”

(5)表现羁旅行愁,状写漂泊流浪之苦。“望长安,前程渺渺鬓斑斑。南来北往随征雁,行路艰难。” 三、日月风霜类

1、月 (1)花好月圆,团员喜庆。“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2)对月思亲思乡,引发离愁别绪。“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3)望月思故乡,表现亡国之痛。“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4)抒发盛衰无常、物是人非的高开。“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2、青山(1)在古典诗歌中具有深隐旷达、雄浑沉稳、亘古不变的特色,因而备受诗人喜欢,是诗人借以栖息身心的家园。如“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2)“青山”是故乡的象征,故乡山脉是游子心中最清晰的印痕。“不对芳春酒,还望青山郭。

(3)“青山”是历史与永恒的象征。“英雄一去豪华尽,唯有青山似洛中。”

3、冰雪、冰心 比喻心志忠贞、品格高尚、心性高洁。“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

4、水 (1)绵绵愁思,离愁别恨。“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2)时光流逝。“滚滚长江东逝水、”

5、关山(1)关塞山河。“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2)历史存在。“秦时明月汉时关。”“关山渡若飞。” 6、清风、白云 (1)望云思友。“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不堪云白日眠。”

(2)随遇而安,自由自在,归隐山林。“黄河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3)沉醉田园,恬淡洒脱。“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7、斜阳、烟霭、清霜 (1)沉郁思古幽情。“朱雀桥变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2)惆怅、凄苦、悲凉情绪。“暮霭沉沉楚天阔。”

8、雪 象征顺接、高洁或表环境的恶劣。“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 四、器物类

1、玉 象征高洁、脱俗。“隐石哪知玉,披沙始遇金。” 2、丝竹 音乐。 3、汗青 史册。 4、轩辕 祖国。 5、三尺 法律。 6、寸管 笔。

7、吴钩 泛指宝剑、利刃。“看吴钩”表现建功立业的抱负。“落日露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通过看吴钩,拍栏杆,表达了自己意欲报效祖国,建功立业,而又无人领会的失意情怀。

8、昆山玉 比喻杰出的人才。

9、琴瑟 (1)比喻夫妇感情和谐,亦作“瑟琴”。“妻子好合,如鼓琴瑟。”

(2)比喻兄弟朋友情谊。“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10、簪缨 象征官位、名望。“若使巢由知此意,不将萝薜易簪缨。” 五、其它类

1、桑梓 家乡,表现怀乡之情。“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2、碧血 借指为正义事业所流的血。“碧血未消尽战垒,白头相见旧征衣。”“苌弘化碧”比喻蒙冤而死或忠心不泯。“不是我窦娥发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托鹃。” 3、折桂 比喻科举及第。

4、采薇 借指隐居生活。源于伯夷、叔齐隐居山野,义不侍周的故事。后来也表现坚守节操。

5、咏絮 谓女子咏雪,指女子工于吟咏,有非凡的才华。后来“咏絮”即指咏雪,“咏絮才”即指有非凡才华。

6、白衣苍狗 也叫白云苍狗,比喻世事变幻无常。出自杜甫“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古往今来共一时,人生万事无不有。”

7、峨眉 代指美女,或象征高尚的德行。“峨眉对湘水,遥哭苍梧间。” 8、舟、湖、长亭、灞陵(桥)、镜、灯(烛、蜡、炬)灯 多传达离情别绪、思乡怀远、孤寂落魄和愁苦之情,

9、秋水 喻指眼睛,形容盼望迫切。“望穿她盈盈秋水,蹙损她淡淡春山。”

10、登楼、凭栏 多传达相思之情、报国之志或壮志难酬的悲伤与激情。“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11、吹笛、吹箫、吹笙 多传达离别之苦、相思之情和内心的孤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渡玉门关”“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且莫思归去,须尽笙歌此夕欢。”

12、饮酒 多传达豪情、悲愁、苦闷和郁郁不得志。“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迎袖。”

13、折柳 多传达惜别怀远、思乡之情。“含烟一株柳,拂地摇风久。佳人不忍折,怅望回纤手。”

14、捣衣、捣练 “捣衣”是在衣服做好之后进行捶捣。故事中称为“寒砧”“清砧”或“暮砧”,用以表现征人离妇、远别故乡的惆怅情绪。“飞鸿影里,捣衣砧外,总是玉关情。”

说明:以上的分类只供参考,而且不完整。在记忆这些意象时,要不断的加以补充。另外,也可以依据其它的分类标准自己进行归类,只要能方便自己记忆就可以了,比如还可以把表达相同情感的意象放在一起记忆。 五、学会解读文本信息 1、注意诗歌的题目

诗歌的题目往往告诉我们诗歌的内容,如《望洞庭》说明诗的内容是洞庭湖,《题李凝幽居》说明诗的内容是描写李凝的僻静居处。确定了诗的内容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诗的主题以及作者的情感。 2、注意诗歌的关键词句

关键词句往往透露着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对社会的认识以及作者的情感在诗歌中的走向,如2001年高考题“漠漠帆来重”中的“重”字,表面上是讲帆因湿而重,其实是讲朋友要离去,自己心情沉重。 3 、注意词语的隐含信息

诗歌表达一个比较大的特点是含蓄,往往表面是一个意思,而实际讲的是另一个意思。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一句,表面上是讲雨后叶子茂盛了,花儿凋零了,实际上表达的是作者对春光的留念和惜别。 4、注意典故神话

典故神话一般有比较固定的含义,了解这些内容对我们整体把握是大有裨益的。如1997年高考题中关于舜妃湘君姐妹的神话传说。 5、注意诗歌语境的“冷”和“热”

从诗歌描写景物的景色“冷”“热”中,题为诗歌独特而深邃的意境。《小重山》从“寒蛩”“松竹老”可见作者忧虑国事,内心苦闷的心情。《摸鱼儿》“休去依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危栏”“烟柳”“斜阳”,暗示了南宋王朝岌岌可危的现实,寄托了作者对国事的无限忧思。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则快船快意,使人神远。彩云轻舟,衬托了使人喜悦畅快的心情。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8osw.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