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苏教版语文必修四第2专题《一滴眼泪换一滴水》word导学案

更新时间:2024-04-30 23:1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和浪漫主义创作风格。

2.感受爱斯梅拉达外貌美和人性美完美统一的形象,感受人性美的力量,理解伽西莫多眼泪的丰富内涵。

3.欣赏并学习本文运用对比、衬托刻画人物的手法。 课前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的注音。

鞭笞( ) 镂刻( ) 恫吓( ) 蜷缩( ) 黝黑( ) .....镣铐( )虫豸( ) 缄默( ) 箴言( ) 犄角( ) .....挟持( ) 耷脑( ) 抽搐( ) 懊丧( ) ....起劲( ) 蓄满 ( ) ..2.温馨提示:记住下列词语的意思。

筋疲力尽: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了。 缄默:闭口不说话。 3.阅读课文,完成下表。

情节 等待 出场 鞭刑 示众 讨水 喂水

预习反馈(小组合作交流) 质疑探究

1.课文花了大量的篇目描写围观群众对伽西莫多的嘲弄,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这些

围观群众的表现 伽西莫多的心理和行动 嘲弄分为几种类型?反映了群众怎样的心态?又反映了怎样一种人际社会环境?(温馨提示:截取嘲弄的有关语言,归纳类型,分析群众的心理,概括出社会环境,最后分析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

答:

2.伽西莫多所犯的罪和他所受到的肉体和精神的惩罚是否相应?这又反映出怎样的社会环境?

答:

3.伽西莫多在受刑的时候,完全可以说出受克洛德指使的真相,但是他没有说,看到克洛德走向刑场时,他的表情先是“微笑”,后是“黯然”,请你分析人物的心理。这个细节描写也反映了克洛德怎样的为人?

答:

4.伽西莫多在受刑的时候没有流眼泪,而在接受爱斯梅拉达的水时,却流下了眼泪,这眼泪是由水换来的,试分析这里人物的心理和情感。

答: 5.爱斯梅拉达为什么给伽西莫多水喝?她的出现有何积极意义?

答: 6.这段文字总体上就是一个大的场面描写。在这个大场面中,始终贯串的是三个方面的内容,请说说有哪三反面的内容。

答: 当堂检测

1.文中最精彩的场景定格在文章最后,试简要赏析。

她一言不发地走近那扭着身子枉自躲避她的犯人,从胸前取出一只葫芦,温柔地举到那可怜人干裂的嘴边。

……

于是那可怜的聋子用充满责怪和无限悲哀的眼光望着她。

答: 2.文中爱斯梅拉达是怎样一个形象,她的可贵之处体现在哪里?

答: 3.选段至少用了两次对比,请写出对比的具体内容,并指出其作用。

(1) 作用: (2) 作用:

4.鲁迅先生说:“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文中(指第50-67小节)四次写到伽西莫多的眼睛,请逐条分析他的心理活动。

答:

5.在送水一幕中,爱斯梅拉达并没有说话,请你以爱斯梅拉达的身份对伽西莫多说一句话,字数在10—20之间。

答: 6.谈谈你对文题“一滴眼泪换一滴水”的理解。

答:

课前预习答案

1.鞭笞刻lòu 恫吓dòng 蜷缩quán 黝黑yǒu 镣铐liào虫豸.chī 镂......zhì 缄.默jiān 箴言zhēn 犄角jī 挟持xié 耷脑dā ....抽搐丧ào 起劲满xù .chù 懊..jìn 蓄.3. 情节 等待 出场 鞭刑 示众 讨水 喂水 质疑探究答案:

1.A、无聊看客,幸灾乐祸;B、取笑残疾,竭尽侮辱;C、麻木不仁,无端攻击;D、无情恶毒,心狠手辣。因为伽西莫多没有什么大的罪过让人指责,所以攻击的焦点在嘲笑和辱

围观群众的表现 聚拢、没有不耐烦 哄笑 哄笑 诅咒、嘲笑、叫骂、投石子 侮辱、投东西 叫好 伽西莫多的心理和行动 听之任之 惊醒、痛苦、挣脱、懊丧 激怒、狂怒、憎恨、失望 愤怒 恐惧、流泪 骂他的残疾和相貌丑陋。可以看出这群看客麻木不仁、幼稚愚蠢的心态。反映出一个缺少怜悯、人性丑恶的社会环境。作者在这里用大量丑恶行为的铺排是为了衬托最后出场的爱斯梅拉达。

2.伽西莫多只是追逐爱斯梅拉达劫持未成,所犯的罪应当说很轻微,如果在贵族身上,根本不算罪,如果克洛德肯说明真相也不会受到如此惩罚。可以看出这样的社会不仅道德失衡,法制也失衡。

3.伽西莫多没有说出受克洛德指使的真相,缘于他对克洛德的感恩。看到克洛德走向刑场时,他的“微笑”中有着某种期盼,希望主人为他说明真相,希望主人为他求取公道。可是克洛德低头经过,视而不见,毫无怜悯之心,这让他感到失望、伤心,所以神情暗淡。这里也可以看出克洛德的自私虚伪和冷酷。

4.残酷的刑罚没有使他流泪,群众的冷嘲热讽与打骂没有使他流泪,副主教的忘恩负义没有使他流……而爱斯梅拉达的“一葫芦水”却引出了这位硬汉子的眼泪。这眼泪里表现着很复杂的情感:(1)感激的,在自己饱受欺凌之时,能出现一个人肯帮助自己。(2)惭愧的,自己怎么会去害这样一位美丽更善良的人呢?

5.作为受害者,爱斯梅拉达对伽西莫多应该仇恨,可是作为善良、纯洁的美丽女性,她又充满了人性美,对伽西莫多的同情心促使她端水上台。她的出现不仅使情节发生了变化,更重要的是她的善良举动感动了人们。

6.一是伽西莫多受刑的经过和表现;二是围观群众的表现和态度:三是作者的议论。 当堂检测答案:

1.伽西莫多是不幸的,身体的残缺造成了他畸形的性格和灵魂。在刑场上,人们投以石块和咒骂,愤怒、憎恨、失望弥漫在伽西莫多的心头,但这时,眼前的漂亮姑娘不在乎他丑陋的长相,也没有因为昨晚的抢劫而怀恨在心,她不计前嫌,从人群中走出给他水喝,这天真的善良感动了伽西莫多。一碗清水代表了人性的仁爱无私,让这不幸的人感受到温暖,善良的灵魂复苏了,一滴泪象征了人性的感动和重生。

2.爱斯梅拉达是小说正面描写的主人公,她诚挚、善良、美丽。她最可贵的品质就是善良,并在她身上时时处处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3.“悲惨的呼唤”满含作者的同情,与人们的冷漠形成鲜明的对比。 突出群众的愚昧

伽西莫多的猜测与爱斯梅拉达的给他水喝形成对比。 突出了女主人公的纯洁与善良。

答: 3.作者成功运用了寓庄于谐的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 4.请简要评析赛艾姆这一人物形象。

答: 写作训练

外表美好的,其心灵未必善良;外表丑陋的,其心灵未必不美,未必不善。请以“我眼中的美与丑”为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800字左右。

拓展阅读答案

1.外貌特征:身材矮小;前额不宽,天庭欠圆,秃顶,鹰鼻弯长,双眼凹陷,嘴唇肥厚,脖子粗胖。

2.作者并未直接描写赛艾姆的外貌,而是通过赛艾姆将自己外貌特征的诸多方面与众名人作比较,从而巧妙地使赛艾姆的外貌特征在读者的心中拼接(组合)而成。

3.作者以漫画式、喜剧性的艺术手法生动地描述了赛艾姆“一本正经”地完成了滑稽可笑的“自我认识”过程,尤其是对赛艾姆的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更是幽默风趣,从而引导读者更深刻领会作者寄寓在这一人物形象上的严肃的人生思考。

4.赛艾姆是一个耽于幻想、缺乏行动力、在虚幻中求得精神满足的人物形象。(人物形象的本质)作者通过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揭示揭示了人性中普遍存在的弱点,从而引发人们的思考。(人物形象的意义)

《蜀道难》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古体诗以及李白等文学常识。 2.理解诗歌主要内容。 课前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的字音:

噫吁嚱( ) 鱼凫( ) 石栈( ) 猿猱( ) 扪( )参( ) ......膺( ) 巉岩( ) 但见悲鸟号古木( ) 飞湍( ) 喧豗( ) .....砯( )崖 壑( ) 峥嵘( ) 崔嵬( ) 吮血( ) 咨嗟( ) .......( )

2.温馨提示:请你拿出纸把下列诗句中加点的字写2-3遍。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颠。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3.填空:

诗歌以感叹 为核心,按照由 至 ,自 入 的线索,描绘了一路所见到的奇山异水。以 的传说交代古蜀国开国之始,以 的神话写出不可逾越之险阻。又以 渲染空寂悲凉的气氛,烘托蜀道之难。蜀道固然难行,但作者在诗歌里为了渲染这种艰难,使用了 的修辞手法。 4.看注解,查工具书,写出每句意思,再和同学交流。

5.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古代诗歌文体、李白以及有关背景。 (1)文体知识及诗歌主要内容。

古代诗歌,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近体诗,产生于唐代,就是唐代以后出现的律诗和绝句。本诗属于古体七言乐府诗。《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乐府解题》云:“《蜀道难》备言铜梁、玉垒(均为蜀山名)之阻。”本诗根据这一诗题传统的内容,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形容的手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象力,充分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的创作特点。 (2)结合课本P59了解作者及背景介绍。 预习反馈

质疑探究

1.《蜀道难》开头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有什么作用?

答: 2.诗歌里“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前后一共出现过三次,试分析每次感叹的重点,收到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答:

3.“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这句诗有什么含义?

答:

当堂检测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鱼凫(fú) 渚清(zhǔ) 巉岩(chán) 飞湍(tuān) ....B.喧豗(huī) 砯崖(pīng) ..

吮吸(shǔn) 石栈(zhàn) ..

C.崔嵬(wéi) 峥嵘(zhēng) 霜鬓(bìn) 万壑(hè) ....D.猿猱(róu) 秦塞(sè) 咨嗟(jiē) 趑趄(zījū) .....2.下列词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地崩山摧 天梯石栈 扪参历井 倚绝壁 B.磨牙吮血 以手扶膺 蚕虫鱼凫 仰肋息 C.飞湍瀑流 猿猱攀援 剑阁峥嵘 萦岩峦 D.峥嵘崔嵬 冲波逆折 横绝峨眉 凋朱颜 3.下列词语中对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开国何茫然(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B.青泥何盘盘(曲折盘旋的样子) ..C.凋朱颜(使……凋谢,这里指憔悴) .D.以手抚膺坐长叹(抚摸着双腿) ..4.给下面的诗句划分节奏。

温馨提示:“·”表示极短停顿,“/ ”表一般停顿,“∥”表较长停顿。

(1)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3)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4)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阅读《蜀道难》中的诗段,完成5-7题。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5.李白丰富和奇特的想象,充分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请结合节录的诗句。分析诗人怎样运用点面结合和夸张手法的?

答: 6.诗人给“畏途”营造了凄情、惊险的气氛,请对此作简单分析。

答:

(3)问君西游何时还, 。 (4) ,不如早还家。

合作探究答案:

1.“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等,才思放肆,全诗兴发无端,主观抒情。所写景色,既是蜀道之景,又是作者心中意象。诗意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诗中的感叹既有山川雄险之叹,又有功业难成之悲。如“难于上青天”、“地崩山摧”、“扪参历井”、“磨牙吮血”诸句皆是。全诗大胆夸张,气势磅礴。诗人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让我们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感受到诗人的才思和浪漫主义激情。

2.用语崛而奇,全诗采用歌行体,句式变化错落,笔法多变。如一开头,就是三个语气词感叹:“噫吁嚱”,后面“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感叹又有三种句式;又如“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之类句式,皆回旋振荡,节奏铿锵,没有完全遵守古体诗字数基本相等的规则,而是只服从于情感畅快淋漓的表达。

3.诗人在唐王朝强盛表面繁荣的背后,仿佛已经预感到潜伏着某种危机;诗人在 “蜀道之难”的感叹里也寄寓人生道路的艰难。

当堂检测答案:

1.D A.“峨嵋颠”,应为“峨眉颠”;B.“勾连”应为“钩连”;C.“雕朱颜”应为“凋朱颜”,“联峰”应为“连峰”,“依绝壁”应为“倚绝壁”。

2.D意为“驻守的官员若不是皇家的近亲;难免要变为豺狼踞此为非而造反。” 3.A“蜀地”应为“长安”,结合自己所见”错误。

4. ⑴ 从视觉、听觉、触觉三个角度,表达诗人内心的凄凉和思念之苦。

⑵ 一个“孤”字,明写一盏昏暗的灯,暗含诗人内心的孤苦和无奈。“孤灯不明”引人“思欲绝”,“思欲绝”的人眼中“孤灯”总是不明 5.(1)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颠。 (2)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3)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4)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琵琶行》

第一课时

预习目标

1.了解白居易以及诗歌创作有关背景。

2.把握故事情节,初步感知琵琶女以及诗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课前预习

1.查阅资料,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和背景。

(1)作者参看课本P62。 (2)文体知识:

本文属于乐府诗,简介乐府:乐府本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

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后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这首诗属于后者。 2.准确认读下列加点字的字音。

湓浦口pén 六幺然zhēng 贾人gǔ 荻花dí ..yāo 铮铮...云篦蟆陵há 嘈杂cáo 钿头diàn 江浸月jīn .bì 虾....呕哑ōuyā 嘲哳....zhāozhā

3.温馨提示:请你把下列词语中加点字书写2-3遍。

转轴拨弦 轻拢慢捻 嘈嘈如急雨 切切如私语 幽咽泉流 ............钿头云篦 幽愁暗恨 阑干 谪居 呕哑嘲哳 司马青衫 ..........

4.浏览课文,概括诗人在这首长篇叙事诗中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并尝试用7字句给诗的各节拟一个小标题。

答: 预习反馈 质疑探究

1.理解小序与全诗的关系。诗前面的小序与全诗有怎样的联系?

答: 2.分析第一段两句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 3.赏析第二段:

(1)琵琶女初次亮相,给我们留下什么印象?

答: (2)作者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描写琵琶声的?描写出了乐曲旋律怎样的变化?

答: (3)能否逐一解释一下这些音乐声是什么状态?

答:

(4)“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 4.赏析第三段:

(1)琵琶女有什么不幸遭遇?

答: (2)分析一下作者这里欣赏琵琶女的演奏和京城年少的欣赏有什么不同? 答: 5.赏析第四段:

(1)“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两句千百年来为什么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答: (2)分析几句环境描写的作用。

答:

(3)听众听完琵琶女第二次演奏,感受有什么不同?这又给我们读书或赏析以什么启发? 答: 当堂检测

1.阅读下面的诗句,完成后面题目。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1)对下列词语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轻拢”一句描写琵琶女弹奏的动作特点,同时也表现了她高超的演奏技巧。 B.“大弦”“小弦”两句写出了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如急雨”“如私语”使两种旋律形象可感。

C.“大珠”一句化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给人以眼花缭乱,耳接不暇的感觉。

D.“间关”一句继续写了旋律的变化,用“莺语花底”这一美的视觉形象,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

(2)对以上部分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冰泉”“凝绝”两句写出了音乐的又一境界。幽咽之声,悲抑哽塞,好像“泉流冰下”,用视觉形象的冷涩强化了听觉形象。

B.“别有”“此时”两句写出了音乐结束后的余音袅袅,回味无穷的艺术境界,“无声胜有声”给听者留下了广阔的想像空间。

C.“银瓶”“铁骑”两句表现了“声暂歇”后力量的大爆发,同时,这两句也将音乐的魅力推向了高潮。

D.“曲终”“四弦”两句写出了音乐进入到高潮时戛然而止,乐曲虽终,但由音乐而产生的惊心动魄、回肠荡气的艺术魅力并没有因此而消失。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杜十四之江南 白居易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有人评论这首诗中的“景”和“情”全由第三句关联,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 预习作业

1.朗读并翻译小序。

2.书后练习P65“文本研习”第3题。

课前预习答案:

答: (3联系“自闻颖师弹”后的有关诗句,揣摩一下诗人此刻的心情。

答: 合作探究答案:

1.一是运用比喻。在第二节中找出描写音乐的比喻句,共有8句;

比喻分为两类:一是以声喻声。如“大珠小珠落玉盘”(珠落玉盘。清脆悦耳)“银瓶乍破水浆进”(银瓶爆破,激越雄壮)。二是以形摹声。通过一连串精巧的比喻把无形的音乐写得如见其形,如闻其声,把听觉和视觉都调动起来了。如“如急雨”(既能看见,又能听见,既有形,也有声)、“大珠小珠落玉盘”(既有声,又能见其形)。 二是侧面烘托。文中有三处。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以“忘归”和“客不发”烘托琵琶声的迷人)。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以秋月静烘托人物的全神贯注,船上的人们都沉浸在余音绕梁的境界之中)。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以诗人泪湿衣衫,烘托琵琶女音乐的哀怨感人)。 2. (1)都来自京都。“自言本是京城女”“多从去年辞帝京”。

(2)才能超众。琵琶女是才女。从“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可以看出来。琵琶女有年轻时的辉煌!白居易也有出色的才能,29岁中进士,32岁以“拔萃”登科,35岁复应制举,“十年之间,三登科第,名人众耳”。 (3)落泊失意。诗中有具体描写。第三段中“弟走从军阿姨死……梦啼妆泪红阑干”;第四段中“我从去年辞帝京……呕哑嘲哳难为听”。

3.(1)伤琵琶女:正如诗中云:“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卿卿。”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本引发诗人情感的共鸣,在听了琵琶女的苦楚身世的倾诉后,更是激起诗人深深的怜

悯。

(2)伤己:诗人才华横溢,誉满天下,然而今朝沦落,幽愁悲愤;再加上朋友一别,更感孤寂难耐。

(3)人悲,己怜,“同是天涯沦落人”。伤人,伤己,两重感伤交融一体,积累沉淀,诗人怎不悲怆满怀,泪洒青衫?这“泪”,既是诗人对被压迫妇女的同情与尊重,又抒发了自己被贬谪的悲苦心情,同时是对当时社会的控诉。 总结提升答案:

1.作为一首优美动人的叙事诗,《琵琶行》并没有孤立地叙述事物,而在叙述中包含着浓厚的抒情成分。诗人善于把对现实的感触和炽热的情怀倾注于景色与环境、人物和音乐中。抒情与写景,作者与歌女的感慨,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一起。由于感情充沛其间,动荡其间,显得生意盎然,气韵生动,形象鲜活,意蕴有味,构成诗歌强烈动人的情境,创造出叙事兼抒情的完整艺术形象。 课后作业答案:

1 .A点拨:B 思忖cǔn C拈niǎn轻怕重 D粳jīng米 掎jǐ角之势 2 .A点拨:B撕-厮:C合-和;D证-征 3.(1)古义:第二年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2)古义:因此写(作) 今义:表原因的连词 (3)古义:先前(刚才) 今义:向前迈进 (4)古义:年龄大 今义:兄弟排行第一 (5)古义:突然出发(击) 今义:超出一般 (6)古义:整理 今义:变乱为治

点拨:古今异义应结合一定的语境辨别,古文中单音节的词语多,因而特别要它与现代汉语双音节的一个词的区别。 4.默写:

(1)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2)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3)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4)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5.上联写琵琶女弹出的琴声。如流水悠悠,似明月皎皎;下联写优美的旋律,随江风远播,入云天飘渺。上联两个“一弹”,刻画曲调优美多变;下联两个“半入”则淋漓尽致地表达

了琴声的效果。

6.(1)前十句正面摹写声音。(2)后八句写自己听琴的感受和反应,从侧面烘托琴声的优美动听。

(2)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同时又将视觉、听觉等感觉器官结合起来进行描摹,化无形为有形,把比较难于捕捉的声音转化为比较容易感受的视觉形象。

(3)联系后面的“湿衣泪滂滂”等句,它很可能包含着诗人对自己境遇的慨叹。他曾几次上奏章剖析政事得失,希望当局能有所警醒,从而革除弊端,励精图治,结果屡遭贬斥,心中不免有愤激不平之感。“湿衣”句与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马青衫湿”颇相类似。

《登高》《锦瑟》

预习目标

1.了解有关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2.品味诗句语言,体会诗作风格。

3.学会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把握其跳跃的隐性的含义。 4.学习对诗歌的赏析评价。 课前预习

1.查阅资料,结合课本P61和P64注释了解杜甫、李商隐以及有关背景。 2.内容理解,填空:

(1)《登高》整体理解: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年)秋在夔州时所写。全诗通过登高所见 ,倾诉了诗人 的复杂感情。诗中意境阔大的写景名句是 。

(2)《锦瑟》整体理解:第一联采用了 的手法,其中 三字为全篇主旨,

以下文字皆因此生发出来。第二联,诗人借用 ,表达迷惘之情;借 表达凄凉悲慨的情调;第三联两幅画面尽管色调不同,但在表达作者 之情上是完全一致的。尾联行文上有一个 的技法,当时既有怅惘之情,则今日追忆必定更加怅惘,的确是不堪回首了。

3.结合课后注释互相交流,解释每句诗的意思。

预习反馈 质疑探究 1.《登高》

(1)“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找出这两句的“诗眼”,说说有怎样的内涵?古人评价此诗说颈联十四个字,却包含了多种情味,你能加以赏析吗?

答: (2)全诗是怎样抒发情感的?

答: 2.《锦瑟》

(1)诗中可以理解为写悲欢离合的哪几句?这些句子由哪一句诗中的哪一词概括? 答: (2)中间两联除了对偶,具体说说还用了什么写法?

答: (3)谈谈你对李商隐诗中用典的看法。

答: (4)对《锦瑟》一诗的理解历来众说纷纭,常见的几种理解:(1)思念而不能相聚的痛苦;(2)亡妻的深情悼念;(3)作者的自伤。请选择其中的一种说法予以阐述。

答: 当堂检测

1.默写两首诗。

(1)《登高》

答: (2)《锦瑟》

答: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临安春雨初霁 陆 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1)这首诗首尾两联是怎样呼应的?

答: (2)短诗的起句、结句十分重要,往往跟诗的主旨和意境有关。据此说说“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这两句诗好在哪里。

答: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郑 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①枝枝近鬓毛。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②高。 画 菊③

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注释:①九日,指九月初九重阳节。②瓦松,一种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处的植物,形似松。③这首《画菊》是生活在宋元易代之际的南宋诗人在宋亡之后所写。 (1)两首咏菊诗分别以菊象征了怎样的品格?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8ol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