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17年聊城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教育综合真题及答案

更新时间:2023-09-29 17:5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0—2017年聊城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教育综合真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教育(狭义)(2)18(2010、2016) 学校教育18(2011)

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根据一定社会和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阶级或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2、最近发展区(2)22(2014、2015)

最近发展区是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概念,他指出:我们至少应该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第一种水平我们称为儿童的现实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独立演算习题的水平;另一种水平是儿童在成人的引导和帮助下演算习题的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存在差距,这个差距就是儿童的最近发展区。 3、环境决定论25(2010)

环境决定论者把人看成是环境的消极适应者,片面夸大环境的作用。我国古代墨子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这些说法都夸大了环境的作用,最终导致机械唯物论。 4、教育目的45(2012)

教育目的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为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5、教育目的(狭义)45(2014)

狭义的教育目的特指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培养所确立的总体要求。

6、教育制度(2)55(2014、2015)

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 7、学校教育制度56(2013)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8、课程计划65(2010)

课程计划也称课程方案、教学计划,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制定的关于学校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9、教学79(2015)

教学是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 10、教学过程80(2011)

教学过程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能动地进行认识活动,自觉调节自己的兴趣和情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并为学生奠定科学世界观基础的活动过程。 11、教学模式94(2017)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

12、教学组织形式98(2010)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

1

构。

13、班级授课制98(2010)

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已有知识水平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 14、教学评价103(2013)

教学评价主要指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通过各种测量和相关资料的收集,对教学活动及其效果进行客观衡量和科学判定的系统过程。 15、自我评价105(2013)

学生自我评价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自己做的作业、试卷、其他学习成果进行的评价。 16、德育过程(2)119(2012、2017)

德育过程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导下,学生主动地积极地进行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逐步提高自我修养能力、形成社会主义的品德的过程。 17、学校管理147(2016)

学校管理是学校管理者通过合理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方式,充分发挥学校人、财、物、时诸因素的最佳功能,以实现教育目标的活动。 18、六艺(2)155(2013、2016)

六艺是夏商西周时期教育的基本内容,由礼、乐、射、御、书、数构成,中心是礼、乐。六艺源于原始社会的祭祀活动,形成于西周时期。因为当时政局稳定,经济文化空前发展,教育方面逐渐增加了政治伦理内容,形成了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 19、稷下学宫(2)158(2011、2014)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因位于齐国都城稷下而得名,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中心与缩影。它是一所由官家操办而由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是一所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的兼有咨政、议政作用的高等学府。它的特点是:不治而议论,自由辩论,学无常师,尊师重道、待遇优厚,管理规范。 20、《学记》171(2017)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和世界教育史上一部最早、最完整的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战国末期思孟学派所著,对先秦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作了相当全面的总结和概括,论述了教育的作用、目的、任务以及教育制度,教学内容、原则、方法、教师及师生关系,被认为是“教育学的雏形”。 21、“癸卯学制”(2)223(2014、2016)

1904年清政府公布了由张百熙、荣庆、张之洞主持重新拟定的一系列学制系统文件,又称癸卯学制。这是中国近代由中央政府颁布并首次得到施行的全国性法定学制系统。癸卯学制纵的方面把整个学程分为三级七段,横的方面除直系各学堂外,另有师范教育及实业教育两个系统。

22、“五育并举”231(2012)

1912年初,蔡元培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成为制定民国元年教育方针的理论基础。他认为,五育不可偏废,其中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偏于现象世界之观念,为隶属于政治之23、苏格拉底方法(2)276(2011、2017)

苏格拉底方法就是一种对话式教学方法,它并不是把学生所应知道的原理直接教给学生,而是从学生所熟知的具体事物开始,通过师生间的对话、提问和讨论等方式来揭示学生认识中的矛盾,刺激学生在教师帮助下寻找正确答案,使其得出正确的原理。这一方法主要由讥讽、

2

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以追求实体世界之观念为目的,为超秩政治之教育。

助产术、归纳和下定义四个步骤组成,也被人们称为问答法、产婆术。 24、新学校运动345(2012)

新学校运动亦称新教育运动,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兴起的教育改革运动。主要内容是在教育目的、内容、方法上建立与旧式的传统学校完全不同的新学校,作为“新教育”

的实验室。 25、道尔顿制352(2013)

道尔顿制是美国教育学家帕克赫斯特在马萨诸塞州道尔顿中学创立的一种个别教学制度,其教育方法以道尔顿实验室计划命名,一般简称“道尔顿制”或“道尔顿计划”。帕克赫斯特提出在学校里废除课堂教学,废除课程表和年级制,代之以学生用“公约”的形式确定自己应完成的各项学习任务,然后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自学;将各教室改为各科作业室或实验室,按学科的性质陈列参考用书和实验仪器,供学生学习之用。各作业室配有该科教师一人负责指导学生,同时用“表格法”来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 26、教育心理学374(2014)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应用心理学的科学研究方法,是揭示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中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学生心理和教师心理四个方面。 27、有意义学习399(2011)

有意义学习是指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和实质性的联系。

28、发现学习406(2015)

发现学习是指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一些事实和问题,积极思考,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的一种学习方式。 29、先行组织者407(2011)

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学习任务本身有较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起来。 30、学习动机(3)423(2013、2015、2016)

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个体的学习活动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部启动机制。 31、程序性知识434(2012)

程序性知识是关于怎样完成某项活动的知识,是关于“怎样做”的知识,是个体的用于具体情境的算法或一套行为步骤。 32、学习迁移441(2017)

学习迁移即知识的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是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对新的学习的影响。 33、心智技能446(2017)

心智技能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 34、学习策略453(2012)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35、元认知(2)456(2015、2016)

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是个人关于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解这些过程的能力,或者说是对思维和学习活动的知识和控制。 二、简答题

1、简述现代教育的特点17(2011)

3

一是学校教育逐步普及 二是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 三是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 四是教育制度逐步完善

2、为什么说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起主导作用?26(2010) 一是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二是教育主要通过文化知识的传递来培养人 三是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

3、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制约作用体现在哪几个方面?32(2010) 一是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性质制约教育的性质 二是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性质制约教育的宗旨和目的 三是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性质制约教育的领导权 四是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性质制约受教育权

五是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性质制约教育内容、教育结构和教育管理体制 4、请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及基本精神49、51(2017)

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它的基本思想是:人的发展是与社会生产发展相一致的,旧式劳动分工造成人的片面发展,大工业机器生产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并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资条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独立个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

5、简答课程发展上论争的几个主要问题(2)66(2014、2015) (1)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

学科课程亦称分科课程,即分别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不同的学科,分科进行教学。活动课程也称经验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是以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引导学生自己组织的有目的的活动而编制的课程。这两类课程各有其优缺点。其中学科课程往往忽视儿童现实的兴趣和需要,极易与生活和经验脱节,而活动课程过于重视灵活性,缺乏规范性,其教学过程不易理性的引导,对教师要求过高,不易落实与实施,因而受到批判。

(2)课程的一元化与多样化

课程的一元化主要是指课程的编制应当反映国家的根本利益、政治方向、核心价值,反映社会的主流文化、基本道德以及发展水平,体现国家的信仰、理想与意志。课程的多样化主要是指课程也应当广泛反映各个方面的多样化需求。坚持课程的一元化有助于民族融合,全国人民的凝聚,国民素质的提高,国家统一、强盛和进步。但是课程的多样化有助于实事求是、以人为本、尊重不同地区、群体和个人的差异、特色及其对教育与课程的追求,有助于肯定各方面的独特价值,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增进社会的民主、公平,促进社会与个人都能更加生动活泼地得到发展。因此,我们不能一味地追求一元化或者多样性,而是应该将二者结合起来。

6、简要论述世界各国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73(2012) 一是追求卓越的整体性课程目标

二是注重课程编制的时代性、基础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三是讲求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7、中小学教学的任务主要有哪些?80(2010)

4

一是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二是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创造力和实践精神

三是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四是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

8、运用讲授法有哪些基本要求?95(2010) 一是讲授内容要有系统性、科学性、思想性 二是注意启发 三是讲究语言艺术

9、德育的功能117(2013)

德育的功能简单地说就是育德,即能满足学生的道德需要,启发学生的道德觉醒,规范学生的道德实践,引导学生的道德成长,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提升学生的人生价值与社会理想。 (1)学校德育在青少年学生发展中的导向作用极其重要

(2)学校德育不仅对学生有德育功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且通过育人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功能,促进社会的发展。

10、简述我国中小学德育的主要内容119(2010)

从颁布的中小学德育课程标准来看,我国中小学德育的主要内容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爱国主义教育,革命理想和革命传统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民主、纪律与法制教育,人道主义和社会公德教育,正确人生观和科学世界观教育。 11、简答德育的途径123(2016) 一是思想政治课和其他学科教学 二是劳动与其他社会实践 三是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 四是学校共青团和少先队活动 五是心理咨询 六是班主任工作 七是校园生活

12、简述孟子的“性善论”及其教育作用(2)163(2013)

请简述孟子的主要教育思想163(2017)

一是性善论与教育思想。孟子性善论是第一次从理论高度对人自身本质加以认识的阐述,并形成论证政事必先论证教育,论证教育必先论证人性的思维习惯。

孟子认为,人性是人类所独有的,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属性,人性是一个类范畴;人性的善即“我固有之”的仁义礼智,是人类学习的结果,也是人类缓慢进化的结果;探讨人性最终是为了“顺性”而因势利导。教育与学习是人的必须,也是人的可能;教育与学习必须遵循人的内在依据,发扬人的自觉。他坚信,“人皆可以为尧舜”。在对人的本质的深刻认识基础上,孟子阐述了对教育作用的看法:教育是扩充“善性”的过程。“善端”只是人的某种可能性,将可能变成现实,要靠教育、物质生活条件、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以促使人所固有的“善端”成长起来。教育的全部作用在于经过扩充人固有的善进而达到对国家的治理。 二是明人伦与教育目的。孟子根据他对教育作用的看法认为办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所谓的“人伦”就是五对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以“明人伦”为中心的教育目的决定了教育内容是以孝悌为主体的道德教育,

三是人格理想与修养学说。孟子提出了“大丈夫”的人格理想,丰富了中国人的精神修养。孟子认为要实现这一人格理想,主要靠人的内心修养,大致有以下几条:持志养气性、动心忍性、存心养性、反求诸己。

5

四是深造自得的教育思想。孟子认为知识的学习,并非从外而来,必须经过自己主动自觉地努力钻研,才能彻底领悟。深入的学习和钻研,必须要有自己的收获和见解,如此才能形成稳固而深刻的智慧,于是才能左右逢源挥洒自如。据此,主张学习独立思考和独立见解,人们的学习就应该“深造自得”。

13、隋唐时期学校教育制度的特点(2)186(2014、2016) 一是建立中央地方分级管理的教育行政制度 二是学校教育管理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三是教学内容的丰富,扩大了知识范围 四是学校类型、数量和设置形式多样化 五是教育的等级性增强 六是重视医学教育

14、简述严复的“三育论”(2)222(2015)

简要论述严复的“三育论”222(2012)

严复是中国近代从德智体三要素出发构建教育目标模式的第一人。在《原强》中首次阐发了他的“三育论”。

①所谓“鼓民力”就是提倡体育;

②“开民智”就是要全面开发人民的智慧,核心是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取士和训诂辞章之学,讲求西学;

③“兴民德”主要是改变传统德育内容,用西方的民主自由平等取代封建伦理道德,培养人民忠爱国家的观念意识。

严复所论德智体三育兼备的教育目标体系,无论是其结构要素,还是各育内容,都基本确立了中国教育目标体系的近代模式。

15、简答蔡元培“五育”并举教育方针的主要内容(2)231(2016)

简述蔡元培的“五育并举”教育思想231(2011)

蔡元培在哲学思想上受康德二元论的影响,把世界分割为现象世界和实体世界两部分。基于这种世界观,把教育也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属于现象世界,包括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一部分属于实体世界,包括世界观教育与美育。对于这五育,他认为是缺一不可的。

①军国民教育,即体育,一方面是当时形势,需要举国强兵,另一方面又是养成完全人格所必需,主张完全人格,首在体育。

②实利主义教育,也就是智育,包括各种普通科学文化知识,认为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技能,而且要训练学生思维细密,对事物有科学态度。

③公民道德教育,就是德育。认为德育就是完整人格之本,德育内容要以自由平等亲爱为主,体现了他要以资产阶级道德观念培养学生的愿望。

④美育即“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进行美育的课程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蔡元培认为美育有特殊意义,是引导人由现象世界通向实体世界的桥梁。 ⑤世界观教育,即是培养人们立足于现象世界,但又不能超脱现象世界而贴近实体世界的精神境界。

16、简答1922年“新学制”的特点239(2014) 一是根据学龄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划分教育阶段 二是初等阶段教育更趋合理,更加务实 三是中等教育是学制改革的核心

四是师范教育种类增加,程度提高,设置灵活

6

五是高等教育阶段缩短年限,取消大学预科

17、简要论述革命根据地教育的经验(2)255(2012) (1)教育为政治服务。

第一,在安排各类教育的发展时,正确处理了特定环境下的轻重缓急,保证了最迫切需要的满足;

第二,在教育内容的确定上,始终服从了战争的需要;

第三,在教育教学的组织安排上,也充分考虑到战争条件和政治需要。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第一,教育内容紧密联系当时当地的生产和生活实际,进行劳动习惯和观点、劳动知识和技能的教育;

第二,教育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时间安排注意适应生产需要; 第三,要求学生参加实际的生产劳动。 (3)依靠群众办学

处在战争环境中,民主政府有限的人力、物力难以大量投入教育,因此出现了“民办公助”的办学形式。

(4)新型的教育体制改革

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革命战争的需要,革命根据地创立了一个完全新型的教育体制,它包括干部教育、群众教育和儿童教育三个部分。

18、简述陶行知“生活教育”论的基本思想(4)265(2013)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深受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他提出以下几点观点,对中国的近代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

(1)生活即教育,这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其内涵为:①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②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③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

(2)社会即学校,是生活即教育思想在学校与社会关系问题上的具体化。其内涵为:①社会含有学校的意味。②学校含有社会的意味。

(3)教学做合一,是生活即教育思想在教学方法问题上的具体化。其内涵为:①教学做合一要求在劳力上劳心②教学做合一是因为行是知之始③教学做合一要求有教先学和有学有教④反对注入式教学,教服从于学,教、学又服从于做。 19、简述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特征296(2011) 一是人本主义 二是古典主义 三是世俗性 四是宗教性 五是贵族性

20、简述夸美纽斯论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328(2016)

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是贯穿夸美纽斯整个教育体系的一条指导性原则。他认为,在宇宙万物和人的活动中存在着一种“秩序”,即普遍规律。因此,人的活动应该遵循这些自然的、普遍的“秩序”或规律,他把遵循这一法则称之为教育适应自然原则。

据此把学校划分为四个阶段:母育学校相当于春季;国语学校相当于夏季;拉丁语学校相当于秋季;大学相当于冬季。依据人的自然本性和儿童年龄特征进行教育,是他的适应自然原则的又一个重要内容。

这一原则的中心思想是“普遍的秩序”,即客观规律。实际上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教育工作应该是有规律的,教育工作者要遵循这些规律;二是既然教育工作是有规律的,那么应该

7

努力探明、发现这些规律。

21、简要论述裴斯泰洛齐的“教育心理学化”思想334(2012)

在西方教育史上,裴斯泰洛齐第一个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并在教育实践中探索以心理学为基础来发展人的能力的方法。教育心理学化理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适应儿童的心理发展。要求将教育的目的和教育的理论指导置于儿童本性发展的自然法则的基础上。

(2)教育内容心理学化。即使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编制适合儿童的学习心理规律。 (3)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的心理学化。教学要遵循自然的规律,要与自然活动的规律相协调,首要的是使教学程序与学生的认识过程相协调。在此原则下,提出了直观性教学原则、循序渐进原则。

(4)要让儿童成为他自己的教育者。教育者要适应儿童的心理时机,尽力调动儿童的自我能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使他们懂得自己教育自己。 22、简述赫尔巴特的教学形式阶段理论338(2013)

赫尔巴特提出的教育形式阶段实际上就是课堂教学的完整过程,是一个包括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等在内的规范化的教学程序。赫尔巴特指出,任何教学活动都必须是井然有序的,都经历以下四个阶段:

(1)明了(清晰)。当一个表象由自身的力量突出在感官前,兴趣活动对它产生注意,这时学生处于静止的专心活动,教师通过运用直观教具和讲解的方法,进行明确的提示,使学生获得清晰的表象,以做好观念的联合,即学习新知识的准备。

(2)联合(联想)。由于新表象的产生并进入意识,激起原有观念的活动,因而产生新旧观念的联合,但又尚未出现最后的结果,这时,兴趣活动处于获得新观念的期待状态,教师的任务是与学生无拘束的谈话,运用分析的教学方法。

(3)系统。新旧观念最初形成的联系并不是十分有序的,因而需要对前一阶段由专心活动得到的结果进行审思,兴趣活动处于要求阶段,这时,需要采用综合的教学方法,使新旧观念间的联合系统化,从而获得新的观念。

(4)方法。新旧观念间的联合形成后需要进一步巩固和强化,这就要求学生自己进行活动,通过练习巩固新习得的知识。

23、请简述杜威对教育本质的认识(3)353(2017)

关于教育本质的理论是杜威整个教育体系的核心,他以哲学、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为武器,在批判传统学校教育的基础上提出了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和教育即经验的改组与改造的观点。

(1)教育即生长。杜威认为,儿童心理活动的基本内容就是以本能活动为核心的心理机能发展和生长的过程,教育就是起促进本能生长的作用。因此,教育是一个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特点,使儿童获得充分生长和发展的过程。

(2)教育即生活。杜威认为,儿童本能的生长总是在生活过程中展开的,所以教育即生活。教育是儿童现在的生活过程,而不是未来生活的新任务。与此相适应,杜威又提出“学校即社会”,教育既然是一种社会生活的过程,那么学校就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学校应该“成为一个小型的社会,一个雏形的社会”。

(3)教育即经验的改组与改造。杜威指出,受教育过程实际上就是儿童不断地取得个人的直接经验即使经验不断地改组或改造的过程。于是要求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条件和水平,顾及儿童兴趣,提高儿童参与教育过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设有利于儿童发展的外部条件。

24、简答要素主义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357(2014)

8

一是把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 二是教学过程必须是一种训练智慧的过程 三是学生在学习上必须努力和专心 四是强调教师在教育和教学中的核心地位 25、永恒主义教育思潮的原则359(2015) 一是教育的性质永恒不变 二是教育的目的就是理性的培养

三是永恒的古典主义应该在学校课程中占有中心地位 四是提倡学习和钻研古典名著

26、简答维果茨基教育与认知发展的关系383(2015)

关于教育与认知发展的关系,维果茨基认为教学必须要考虑儿童已经达到的水平,并要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教师在教学时,必须考虑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由已经完成的发展程序的结果而成,表现为儿童独立解决智力任务的水平;另一种水平是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可以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两者之间存在差距,即儿童的现有水平与经过他人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教育活动应该建立在儿童的第二种水平之上,应立足于不断将其“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的发展水平,使全部教育和工作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

总之,维果茨基认为,通过有目的、系统的教学可以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 27、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411(2011)

(1)知识观。在知识观上,建构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对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提出了质疑,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和情境性。①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不是最终答案。②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我们并不是拿来使用,一用就灵,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

(2)学生观。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有意义的主动构建者,这种构建不可能由他人代替。①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经验,要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其从旧知识中“生长”出新知识。②教师要促进学生知识构建活动,促进知识经验的重新组织、转换和改造。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

(3)教学观。学习不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过程,而是学习者主动地构建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双向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

(4)学习观。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构建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学习者的这种知识构建过程具有三个重要特征:主动构建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 28、请简述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466(2017) 一是充分利用已有经验,形成知识结构体系 二是分析问题的构成,把握问题解决规律 三是开展研究性学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四是教授问题解决策略,灵活变换问题 五是允许学生大胆猜想,鼓励实践验证 三、论述题

1、试述教育怎样适应年轻一代的身心发展的规律22(2013)

每个人从出生到长大成人都要经历相当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存在着一些共同特征。这些规律具有重要的教育学意义,教育教学工作应该紧密结合这些特征和规律,更好地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

9

(1)顺序性

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人从出生到长大成人,身心的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决定了在教育活动中,无论是知识技能的学习还是思想品德的发展,必须遵循着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等顺序,逐渐地前进,不能“揠苗助长”、“凌节而施”。要使教育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教育既不能脱离学生的发展实际,又要走在发展的前面,最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2)不平衡性

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所具有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时间的先后上的不均衡的特征。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育者要充分把握人的各项身心素质发展的关键期和最佳期。 (3)阶段性

人的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具有不同的发展目标。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教育也要体现出阶段性的特点。教育的阶段应该与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相适 应。在教育工作中,就必须从教育对象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

(4)个别差异性

人的发展的差异性是指不同个体之间在身心特征上所具有的相对稳定的不相似性。教育工作应该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性,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真正做到“因材施教”、“长善救失”,使每个学生都能迅速地、切实地获得最佳发展。 (5)整体性

人的发展的整体性要求教育要把学生看作复杂的整体,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和谐的发展,把学生培养成完整和完善的人。

2、有人说“一两遗传胜过万吨黄金”,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分析论述你的观点。23(2017) 这是典型的遗传决定论。这种理论认为个体的遗传素质在其后天的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的作用,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对于儿童的影响只能延迟或加速这些先天遗传能力的实现,但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他们。这种理论看到了遗传素质对于人的后天发展的巨大作用,但是却夸大了这种作用。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四个方面。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一是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二是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年龄特征;三是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四是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3、试论析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23(2012)

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概括地说,包括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四个方面。

(1)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一是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二是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年龄特征; 三是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四是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2)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一是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 二是环境的给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

三是环境对人的制约作用离不开人对环境的能动作用

10

(3)个体的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一是个体的能动性是在人的活动中产生和表现出来的 二是个体的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 三是个体的能动性影响人的自我设计和自我奋斗 (4)教育对人的发展的重大作用

一是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二是教育主要通过文化知识的传递来培养人 三是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

总之,遗传、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的作用,只是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或条件性的因素,要使这种可能性的因素变为现实性的因素,只能通过学生的身心活动才能实现,因为人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而是通过自身的活动去积极地、能动地反映外部环境的。 4、请联系实际谈谈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24(2016)

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概括地说,包括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四个方面。环境泛指个体生存于其中,在个体的活动交往中,与个体相互作用并影响个体发展的外部世界,环境根据其性质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于儿童的发展来说,社会环境产生的影响是主要的。 其一,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 其二,环境的给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

其三,环境对人的制约作用离不开人对环境的能动作用 5、试论析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32(2011) (1)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①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

一是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规模和速度 二是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

三是生产力发展水平促进着教学内容、教育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与改革 ②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一是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性质制约教育的性质 二是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性质制约教育的宗旨和目的 三是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性质制约教育的领导权 四是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性质制约受教育权

五是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性质制约教育内容、教育结构和教育管理体制 ③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 一是文化知识制约教育的内容与水平 二是文化模式制约教育环境与教育模式 三是文化传统制约教育的传统与变革 (2)教育的社会功能

①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是就教育所培养的社会实践主体在生产、科技、经济、政治和文化等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发挥的作用而言的,它指向的主要是社会整体的存在、延续、演变和发展。

一是教育的经济功能。 二是教育的政治功能。 三是教育的生态功能。 四是教育的文化功能。

11

②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是指社会成员通过教育的培养、筛选和提高,能够在不同的社会区域、社会层次、职业岗位、科层组织之间转换、调整和变动,以充分发挥其个性特长,展现其智慧才能,实现人生抱负。按其流向可以分为横向流动功能和纵向流动功能。 (3)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①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主要通过所培养的人作用于社会 ②教育具有自身的活动特点、规律与原理 ③教育具有自身发展的传统与连续性

6、怎样评价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有人认为教育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协调器,有人认为教育是社会阶层再生产的加工机,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它同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有何联系?38、41(2016)

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是指社会成员通过教育的培养、筛选和提高,能够在不同的社会区域、社会层次、职业岗位、科层组织之间转换、调整和变动,以充分发挥其个性特长,展现其智慧才能,实现人生抱负。按其流向可以分为横向流动功能和纵向流动功能。教育的社会横向流动功能是指社会成员因受教育和训练,能够在社会区域、职业岗位与社会组织中作水平的流动。教育的纵向社会流动功能是指社会成员因受教育的培养与筛选,能够在社会阶层、科层结构作纵向的提升,包括职称晋升、职务晋升、薪酬提级,改变了社会层级地位和作用。 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在当代的重要意义:一是教育已成为现代社会中个人社会流动的基础;二是教育是社会流动的主要通道;三是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关乎人的发展权利的教育资源分配问题。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教育工作,首先就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意味着肯定教育的根本主旨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尽可能地满足大多数人的文化需要,尽可能地让每个人有公平的受教育机会,尽可能地开发每个人的发展潜能,启发每个人的自主性、自为性、能动性、创造性,引导每个人保持个人与他人、个人与自然和个人自身的和谐,成为社会的主人,国家的公民,自觉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功立业。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还意味着肯定人是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主体。 7、试论“个体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之争对于人的培养和成长有何重大意义?48(2014) 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争论最多、影响最大、最具根本性的问题,是教育活动究竟是应注重满足人的个性发展需要,还是应注重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由此构成了教育目的选择上两种典型的价值取向,即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 (1)个人本位论

主要观点:第一,教育目的应该根据个人发展的需要来制定。第二,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的价值。第三,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的职能就在于使这种本能,不受影响地得到自然的发展。

基本评价:个人本位论把人视为教育目的的根本,在人的自由和个性解放、提升人的价值和地位等方面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但在变革社会和教育的探索过程中,不免带有历史唯心主义色彩和过激的观念意识。 (2)社会本位论

主要观点:第一,教育目的应以社会需要为根本或出发点。第二,人的本性是社会性,人的一切发展都依赖于社会。第三,社会的价值高于个人的价值,个人的使命在于为国家或社会进步事业献身。

基本评价:社会本位论强调教育目的从社会出发,满足社会的需要,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它过分强调人对社会的依赖,把教育的社会目的绝对化、唯一化,这种极端的主张完全割裂了人与社会的关系,极易造成对人本性的严重束缚和压抑。

12

8、试述我国新时期发生的教学过程性质的争论有哪些不同的观点?这场争鸣有何意义?你认为应当怎样认识教学过程的性质才是科学的?80(2014)

(1)新时期关于教学过程性质的论争主要有六种不同的观点,这些观点对教学过程的不同认识反映了不同教学观的根本差异。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是教学论中重大的理论问题,对教学过程本质的论证有助于形成科学的教学观。这六种不同的观点是:①特殊认识说。②认识—发展说。③认识—实践说。④关联说。⑤交往说。⑥多重本质说。 (2)应从以下几个角度认识教学过程的性质:

第一,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它的特殊性主要表现为:认识对象的间接性,认识方式的引导性,认识过程的简捷性。 第二,教学过程必须以交往为背景和手段。

第三,教学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追寻与实现价值目标的过程。

9、请结合实例分析论述在教学中如何处理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3)83(2017) 试论析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83(2011) 试论述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之间的关系83(2010)

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关系一直是教学理论和实践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教育史上表现为实质教育与形式教育之争。正确认识和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于深化教学改革,指导教学实践都是非常重要的。

(1)智力的发展与知识的掌握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智力的发展依赖于知识的掌握,知识的掌握又依赖于智力的发展,二者互为条件。

(2)引导学生自觉地掌握知识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才能有效地发展他们的智力和能力。通过传授知识来发展学生的智力是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但知识不等于智力,所谓的“高分低能”现象就是明证。因而,在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系统的知识,还要引导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启发学生了解掌握知识的过程,学会获得知识的方法,能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来解决理论和实践问题,促使学生的智力获得高水平的发展。

(3)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智力发展的片面性。在教育史上,教学中如何处理二者的关系,实质教育论者与形式教育论者之间有过长期的论争。实质教育以斯宾塞为代表,强调教学应传授给学生实用的科学的知识,在课程上要求以自然科学和应用技术为主。形式教育论以洛克为代表,强调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心理能力,重视教材的训练价值,课程上主要学习 拉丁语、数学、逻辑及有关人文学科。两种论争的偏颇之处是显而易见的。正因如此,现代的许多教育理论家都致力于把知识和智力统一起来,如杜威、维果茨基等人都做了有益的探索。

10、试述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的关系84(2013)

教师与学生这两个认识主体之间的关系是贯穿教学全过程的最基本关系。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既对立又统一,二者相互联系、互为依存。教是为了学并且决定着学,而学依据教并且影响着教。

(1)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生简捷有效地学习知识、发展身心的必要条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育的主体,只有通过教师的组织调节或指导作用,学生才能迅速地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品德,促进自己的发展。

(2)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教师有效的教学的一个主要因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和调节,只有当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时,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3)防止忽视学生主动性和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偏向。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动性对立起来,强调一个而忽视另一个都将导致削弱或破坏,唯有师生积极合作才能产生教学双方的积极性和教学的整体功能。

13

11、试分析分层次教学所体现的教学意义以及对教学管理可能带来的挑战99(2010) 为了解决班级上课不易照顾学生个别差异的弊病,19世纪末20世纪初,分组教学在一些国家出现。

所谓分组教学,就是按学生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分组教学的类型主要有:能力分组和作业分组。

能力分组是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来分组教学的,各组课程相同,学习年限各不相同。 作业分组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意愿来分组教学的,各组学习年限相同,课程各不相同。 分组教学的优点在于:它比班级上课更切合学生个人的水平和特点,便于因材施教,有利于人才的培养。

其缺点在于:①很难科学地鉴别学生的能力和水平;②在对待分组教学上,学生、家长和教师的意愿常常与学校的要求相矛盾;③分组后造成的副作用很大,往往使快班学生容易产生骄傲,使普通班、慢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普遍降低。 12、试分析班级授课制及其优缺点100(2012)

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已有知识水平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班级授课制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1)班级授课制的优点:

①把相同或相近年龄和水平的学生组织在一起,教师可以同时教授许多学生,全体学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共同前进,具有高效、经济、规范等优点,也有利于学生在集体中的相互切磋与启发,有助于学生社会性的健全发展。

②教学按规定的课时安排,可以有条不紊地进行,有利于预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③分科教学有利于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教师可以系统地讲授规定的学科内容,学生也可借此获得系统的知识、技能。

④按照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确定教学内容,可以保证所有公民基础学历的发展。 (2)班级授课制的缺点:

①班级授课制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受到一定的限制,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不易充分发挥。而且,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容易导致书本为中心,忽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②班级授课制坚持统一的教学进度,难以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容易走向“一刀切”、“划一主义”。

③班级授课制在某种意义上是应现代工业之科技文明提高效率的需要而在实践中占据统治地位的,所以,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容易走向“效率驱动,控制本位”的弊端。

13、为什么说教师职业是一种需要人文精神的专业性职业?其专业性表现在哪里?其人文精神又表现在哪里?139(2015)

(1)教师这种职业是需要经过专门的师范教育培训的,需要掌握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有终生学习的理念和进取心,教师职业的专业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专业理想的建立。二是专业知识的拓展。三是专业能力的发展。四是专业自我的形成。 (2)教育是教师通过教学活动培养人的活动,教师拥有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这些会体现在教学的过程中。所以说,教师职业具有人文精神。其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一是教师的敬业、奉献精神。二是教师的创新精神。三是教师的合作精神。四是教师的慎独精神。 14、试述学校管理过程中的基本环节及其相互关系。149(2015) 学校管理过程一般包括计划、实施、检查与评价、总结与处理四个环节。

(1)计划。切实可行的教学工作计划是学校教学管理过程中的首要一环,应力争做到:集

14

思广益,统一认识;目标明确,层层分解,责任到人。

(2)实施。实施是教学管理过程的中心环节。在这一阶段应做如下四方面的管理工作:组织工作;培训工作;指导工作;协调工作。

(3)检查与评价。教学检查与评价是学校教学管理过程的中介环节。检查与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教学工作计划实施的进展和效果;教学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教学工作的质量分析;各级教学管理组织机构及其管理人员发挥管理职能作用的情况等。

(4)总结与处理。总结是对计划实施过程中的某一阶段或全过程进行分析,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做出结论。总结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表扬先进教师,宣传推广先进的教学经验。处理就是把总结中得出的经验、教训运用于下一周期的管理活动中。

学校管理过程中的四个环节是紧密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它们一环接一环,共同构成一个有序、统一的有机整体。计划统率着管理全过程,实施是计划的执行,检查是对组织实施的监督与检查,总结则是对计划、实施、检查的总体分析与评价及其改进建议。 15、试分析革命根据地教育的经验255(2012)

根据地教育造就了数量巨大的干部队伍,相当程度的普及了群众和儿童青少年的教育,并创建了一定数量的较为正规的高等学校,这些在艰苦条件下创造的成绩无疑为中国教育提供了宝贵的、值得借鉴的经验。 (5)教育为政治服务。

第一,在安排各类教育的发展时,正确处理了特定环境下的轻重缓急,保证了最迫切需要的满足;

第二,在教育内容的确定上,始终服从了战争的需要;

第三,在教育教学的组织安排上,也充分考虑到战争条件和政治需要。 (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第一,教育内容紧密联系当时当地的生产和生活实际,进行劳动习惯和观点、劳动知识和技能的教育;

第二,教育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时间安排注意适应生产需要; 第三,要求学生参加实际的生产劳动。 (7)依靠群众办学

处在战争环境中,民主政府有限的人力、物力难以大量投入教育,因此出现了“民办公助”的办学形式。

(8)新型的教育体制改革

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革命战争的需要,革命根据地创立了一个完全新型的教育体制,它包括干部教育、群众教育和儿童教育三个部分。

16、请论述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对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265(2017)

试述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现实启示。265(2015) 试论析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265(2011)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深受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他提出以下几点观点,对中国的近代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

(1)生活即教育,这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其内涵为:①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②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③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

(2)社会即学校,是生活即教育思想在学校与社会关系问题上的具体化。其内涵为:①社会含有学校的意味。②学校含有社会的意味。

(3)教学做合一,是生活即教育思想在教学方法问题上的具体化。其内涵为:①在劳力上

15

劳心,做到“手脑双挥”②行是知之始③有教先学,有学有教④反对注入式教学,教服从于学,教、学又服从于做。

17、试从教育的作用、教育任务、教育内容和“苏格拉底教学法”几方面论述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276(2014)

(1)教育作用: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帮助人们自省,培养善的观念,成为正义社会的公民。

(2)教育任务:他主张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教人怎样做人,具体来说就是形成美德。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政治家。在西方教育史上,他最早提出专家治国论。

(3)教育内容:他提出了“美德即知识”的主张,他认为一切知识、智慧和美德都存在于人的内心深处,都是善的属性,相互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一个人只有确切地知道什么是善才会去行善,人之行为的善恶主要取决于他是否具有相关的知识。因而,他提出了“德行可教”的主张。

(4)“苏格拉底法”也称问答法、产婆术。在苏格拉底看来,教学的过程就像是助产婆把胎儿从母亲的肚子里接生出来,即思想之接生过程,所以称为产婆术。这一方法可以分为四步:一、讽刺。即教师以无知的面目出现,通过巧妙的连续诘问,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原有观点的混乱和矛盾,承认自己的无知。

二、助产术。教师进一步启发、引导学生,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或答案。 三、归纳。即学生能够从各种具体事情中找到事物一般共性和本质。 四、下定义。即把个别事物归入一般概念,得到关于事物的普遍概念。

这一方法的主要特点是通过与学生的对话来获得对事物的认识。但是,问答法不是万能的教学方法,它只能在一定条件下和适度的范围内运用。它的局限性在于:受教育者必须有追求真理的愿望和热情;受教育者必须就所讨论的问题积累了一定的知识;谈话的对象是已经有了一定知识基础和推理能力的成年人,不能机械搬用于幼年儿童。 18、试述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理论及其意义。(2)331(2013、2015)

自然主义的教育理论是卢梭教育思想的主体。他的代表作《爱弥儿》集中论述了这一思想,其具体内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自然主义的基本含义

卢梭认为,每个人都是由自然的教育、事物的教育、人为的教育三者培育起来的。只有三种教育圆满地结合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但自然的教育人力不能控制,所以,无法是自然的教育向事物的和人为的教育靠拢,只能是后两者向自然的教育趋于一致,才能实现三种教育的良好结合。因此,教育“归于自然”,即以自然的教育为基准,才是良好有效的教育。 (2)自然教育的培育目标

卢梭表示,自然教育的最终培育目标是“自然人”。这里所说的“自然人”是身心协调发展的、广泛适应社会情况的社会“自然人”,是摆脱封建羁绊的资产阶级新人。 (3)自然教育的方法原则

一是正确看待儿童,即要改变对儿童的看法。 二是给儿童以充分的自由。 (4)自然教育的实施

卢梭认为: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它适当的完善程度,都有他特有的成熟期。根据对儿童的观察和研究,他设想了教育的四个阶段:

①第一个阶段:婴儿期的教育(0-2岁)。以身体的养育和锻炼为主,身体保育的一切措施都要合乎自然。

②第二个阶段:儿童期的教育(2-12岁)。这一时期是“理性睡眠期”,主要是以感官训练

16

为教育内容,并且应继续锻炼身体,以便日后发展他的智慧。反对在这一时期让儿童读书,认为这不适宜于“理性睡眠期”的儿童。

③第三个阶段:青年期的教育(12-15岁)。这一时期主要进行文化知识的学习和劳动教育。 ④第四个阶段:青春期的教育(15-20岁)。这一时期以接受道德教育为主,其中也包括宗教教育。

(5)在自然教育的具体实施中,卢梭还提出了针对德育、智育的一些举措。 ①消极教育②自然后果律③感官训练④智育⑤德育

意义:卢梭是西方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教育思想家。他对封建教育进行了猛烈的抨击,提出了反映资产阶级利益的教育思想。他的思想不仅对当时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而且是现代教育思想的重要来源。他提出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是教育思想史上由教育适应自然向教育心理学化过渡的一个重要环节。而且他还论证了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内容和方法。他的教育理论影响极其深远,德国的泛爱运动、瑞士裴斯泰洛齐的教育实验、美国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等等,无不受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理论的启发。 19、试分析赫尔巴特的教学形式阶段理论338(2012)

赫尔巴特提出的教育形式阶段实际上就是课堂教学的完整过程,是一个包括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等在内的规范化的教学程序。赫尔巴特指出,任何教学活动都必须是井然有序的,都经历以下四个阶段:

(1)明了(清晰)。当一个表象由自身的力量突出在感官前,兴趣活动对它产生注意,这时学生处于静止的专心活动,教师通过运用直观教具和讲解的方法,进行明确的提示,使学生获得清晰的表象,以做好观念的联合,即学习新知识的准备。

(2)联合(联想)。由于新表象的产生并进入意识,激起原有观念的活动,因而产生新旧观念的联合,但又尚未出现最后的结果,这时,兴趣活动处于获得新观念的期待状态,教师的任务是与学生无拘束的谈话,运用分析的教学方法。

(3)系统。新旧观念最初形成的联系并不是十分有序的,因而需要对前一阶段由专心活动得到的结果进行审思,兴趣活动处于要求阶段,这时,需要采用综合的教学方法,使新旧观念间的联合系统化,从而获得新的观念。

(4)方法。新旧观念间的联合形成后需要进一步巩固和强化,这就要求学生自己进行活动,通过练习巩固新习得的知识。

20、杜威关于教育本质特点的基本观点及其对当代中国教育的启示。(2)353(2015)

试论析杜威的教育本质理论353(2011)

关于教育本质的理论是杜威整个教育体系的核心,他以哲学、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为武器,在批判传统学校教育的基础上提出了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和教育即经验的改组与改造的观点。

(1)教育即生长。杜威认为,儿童心理活动的基本内容就是以本能活动为核心的心理机能发展和生长的过程,教育就是起促进本能生长的作用。因此,教育是一个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特点,使儿童获得充分生长和发展的过程。

(2)教育即生活。杜威认为,儿童本能的生长总是在生活过程中展开的,所以教育即生活。教育是儿童现在的生活过程,而不是未来生活的新任务。与此相适应,杜威又提出“学校即社会”,教育既然是一种社会生活的过程,那么学校就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学校应该“成为一个小型的社会,一个雏形的社会”。

(3)教育即经验的改组与改造。杜威指出,受教育过程实际上就是儿童不断地取得个人的直接经验即使经验不断地改组或改造的过程。于是要求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条件和水平,顾及儿童兴趣,提高儿童参与教育过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设有利于儿童发展

17

的外部条件。

21、试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其对当代教育改革的启示381(2014) 皮亚杰是瑞士的发展心理学家,提出了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其主要观点如下: (1)认知发展的实质

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的实质就是适应,即儿童的认知是在已有图式的基础上,通过同化、顺应和平衡,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2)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

影响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成熟、练习和经验、社会性经验以及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

(3)认知发展的阶段

皮亚杰把人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①感知—运动阶段(0-2岁)。认知活动主要是通过探索感知觉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来获得动作经验,在这些活动中形成了一些低级的行为图式,以此来适应外部环境和进一步探索外界环境。

②前运算阶段(2-7岁)。在这一阶段,儿童能运用语言或较为抽象的符号来代表他们经历过的事物,但是还不能很好地掌握概念的概括性和一般性,认知活动具有很大的具体性,思维具有不可逆转性,尚未获得守恒概念。

③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儿童的认知结构发生了重组和完善,具有了抽象概念,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出现“守恒”的概念,开始能凭借具体事物中获得的表象进行罗辑思维和群集运算。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他们还不能进行抽象思维。

④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儿童的思维已经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能以命题的形式进行,并能发现命题之间的关系,能理解符号的意义,能做一定的概括。思维已经接近成人的水平,进入形式运算阶段(命题运算阶段)。 (4)对当代教学改革的启示: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要想发展个体的认知能力,需要遵循以下教学原则: ①提供活动。为了增进儿童的活动经验,应该为他们提供大量丰富的、在真实环境中发生的活动。

②创设最佳的难度。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提问来引起学生认知的不平衡,并提供有关的学习材料和活动材料,促进学生认知发展。

③了解儿童如何思考。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认识到儿童思考问题的方式与成人不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帮助儿童的认知发展。

④认识儿童认知发展水平的有限性。教师需要认识到各年龄阶段儿童认知发展所达到的水平,这样在教学中就会更加主动。

⑤让儿童多参与社会活动。他特别强调社会活动对儿童认知发展的作用。 22、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法及其对现当代教学改革的启示406(2013)

(1)发现学习法为布鲁纳所积极倡导,其指导思想是:以学习者为主体,在教师的启发下主动探索、发现事物的发展起因和内部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并自己得出结论。布鲁纳认为,要培养具有创造才能的人,重要的是发展学生对待学习的探究性态度。发现不限于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也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

发现法的步骤:①提出和明确使学生感兴趣的问题;②使学生对问题体验到某种程度的不确定性,以激发探究的欲望;③提供解决问题的各种假设;④协助学生搜集和组织可用于作结论的资料;⑤组织学生审查有关资料,得出应有的结论;⑥引导学生运用分析思维去验证结论,最终使问题得到解决。

18

(2)启示:发现法教学启示教师不仅要传授布鲁纳所主张的学科结构的知识,还要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精神,以及独立解决问题和预见未知的能力,引导学生自己对提出的课题和教材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最终得出原理。因而教师还可以按照发现法教学的基本步骤进行教学:

①设置问题情境,形成使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或者让学生在疑问中提出自己的问题; ②针对选出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假设和答案;

③组织学生分析、比较资料、进行思考、讨论,以事实为论据验证假说;

④引导学生将获取的新知识纳入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并运用于新的问题情境中,使其得到巩固和深化,形成迁移能力。

23、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我国教育改革有何启示与影响?409(2016) 罗杰斯在他的主要著作《来访者中心疗法》中,介绍了他的基本理论。 (1)罗杰斯的自由学习观

罗杰斯认为,学生学习主要有两种类型:认知学习和经验学习,其学习方式也主要有两种:无意义学习和有意义学习,并且认为认知学习和无意义学习、经验学习和有意义学习是完全一致的。所谓有意义学习,不仅仅是一种增长知识的学习,而且是一种与每个人各部分经验都融合在一起的学习,是一种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在未来选择行动方针时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对于有意义学习,主要有四个特征:全神贯注、自动自发、全面发展和自我评估。

(2)学生中心的教学观

以学生中心的教学观强调将学生视为教育的中心,他认为,学生们各有求知向上的潜在能力,只需要设立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他们就会学到所需要的一切。他将其非指导咨询理论引进教育领域,建立了学生中心模式,又称为非指导教学模式。罗杰斯认为,积极的人际关系可以促进个人成长,而教师的角色就是辅导者。罗杰斯还认为,教育是具有整合目的的、不断充实的成长历程,教师与学生都需要不断获得新的意义与启示。 24、请论述如何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水平。457(2017) (1)教给学生元认知知识

(2)丰富学生的元认知体验,指导学生调节与监控自己的学习过程 (3)经常给学生提供反馈的机会

19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8oh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