酰胺类杀菌剂品种简介

更新时间:2023-11-02 22:2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酰胺类杀菌剂品种简介 品 种 氟吗啉 烯酰吗啉 叶枯酞 作用机理和特点 保护、治疗、铲除;渗透、内吸,高活性,持效16d 抑制卵菌细胞壁的形成,内吸 抑制细菌在水稻中的繁殖,阻碍转移,内吸 登记制剂 60%氟吗·锰锌WP 60%安克·锰锌WP 10% WP 等 公顷用量(a.i.) 防治对象 50~200g 150~450g 霜/疫霉病特效 霜/疫霉病特效 推荐度 ☆☆☆ ☆☆ 300~400g 600~900 g 125~250 g 25g 5~40g/100kg种 100~200 g 500~1000 g 100 ~250 g 75~150 g 1800g 100 ~400 g 90~120 g 100~140g 50~200g/100kg种 450~600g 50~75ml/100kg种 300~1000g 水稻白叶枯病 根肿/根腐/猝倒 立枯/黑粉/锈病 白粉病 小麦全蚀病 粉锈/霜霉/菌核 灰霉/黑斑/ 菌核 晚疫/霜霉病 稻瘟病 白粉/霜霉/稻瘟病 稻瘟病 稻瘟病 霜/疫/腐霉 黑穗/锈病 水稻纹枯病 麦类黑穗病 立枯/纹枯/雪腐 ☆☆ ☆ ☆☆ ☆☆☆ ☆☆☆ ☆ ☆ ☆☆☆ ☆☆ ☆☆ ☆☆☆ ☆ ☆☆ 磺菌胺 甲磺菌胺 噻氟菌胺 抑制孢子萌发,土壤杀菌剂,对白菜根肿病特效 土壤杀菌剂 琥珀酸酯脱氢酶抑制剂,强内吸传导,对担子菌特效 抑制白粉菌吸器、菌丝和附着孢的形成,内吸活性差 能量抑制剂,具有良好的保护活性,长残效,种子处理 机理独特, 高活性、广谱、无交互抗性 机理独特,灰霉特效 杀卵菌机理独特:抑制菌核分裂 ,无交抗,保护剂 内吸保护,抑制黑色素合成,感病后加速抗菌素产生 阻止侵入,诱导抗性,内吸传导,持效期长,环境影响小 内吸和残留活性好,黑色素生物合成抑制剂 黑色素生物合成抑制剂 核糖体RNAⅠ合成抑制剂,保护、治疗、内吸运转 卵菌病害 选择性内吸杀菌,萌芽种子除菌,刺激省 强烈抑制琥珀基质电子传递,内吸传导,长残效 内吸,种子处理,黑穗病(玉米除外) 琥珀酸酯脱氢酶抑制剂,保护/治疗/内吸 ,稻纹枯特效 DP,SC 20%SC,25%WP等 18.5%WDG 20%SC 50%SC 80%WP等 FS/GR/SC/WP 6%颗粒剂 20%SC 3%GR /7.5%RS 48ì 等 20ì 等 15%WP等 25ì 20%WP 等 环氟菌胺 硅噻菌胺 吡噻菌胺 环酰菌胺 苯酰菌胺 环丙酰菌胺 噻酰菌胺 氰菌胺 双氯氰菌胺 高效甲霜灵 高效苯霜灵 萎锈灵 呋吡酰胺 甲呋酰胺 氟酰胺 氟吗啉

制剂 50%、60%可湿性粉剂、35%烟剂等。 分析方法 GC/HPLC 。

作用杌理与特点 具体作用机理在研究中。因氟原子特有的性能如模拟效应、电子效应、阻碍效应、渗透效应,因此使含有氟原予的氟吗啉的防病杀菌效果倍增,活性显著高于同类产品。

试验结果表明:氟吗啉具有‰治疗活性高、抗性风险低、持效期长、用药次数少、农用成本低、增产效果显著等特点。通常顺反异构体组成的化合物如烯酰吗啉仅有一个异构体(顺式)有活性(文献报道烯酰吗啉结构中顺反异构体在光照下可互变,均变为

80%有效体;而氟吗啉结构中顺反两个异构体均有活性(见下表),不仅对孢子囊萌发的抑制作用显著,且治疔活性突出。氟吗啉对甲霜灵产生抗性的菌株仍有良好的活性。杀菌剂持效期通常为 7~l0d,推荐用药间隔时间为 7d 左右;氟吗啉持效期为16d,推荐用药间隔时间为 l0~13d,由于持效期长,在同祥生长季内用药次数减少;因用药次数少,不仅减少劳动量,而且降低农用成本;测产试验表明在降低农用成本的同时,增产增收效果显著。

氟吗啉顺反式与烯酰吗啉顺反式活性比较试验结果

药剂 烯酰吗啉(顺) 烯酰吗啉(反) 氟吗啉(顺) 氟吗啉(反) CK

浓度/(mg/l) 100 100 100 100 -- 一叶 75 50 90 95 0 防治效果/% Ⅰ 二叶 85 75 100 100 0 Ⅱ 一叶 100 50 100 100 0 平均/% 二叶 100 75 100 100 0 90.0 62.5 97.5 98.8 0 在1997 年,抚顺大田试验中黄瓜霜霉病发病率高达80%,使用氟吗啉两次病情基本得到抑制,并有较好收成: 药剂 氟吗啉 霜霉威盐酸盐 CK 应用

适宜作物与安全性 葡萄、板蓝根、烟草、啤酒花、谷子、甜菜、花生、大豆、马铃薯、番茄、黄瓜、白莱、南瓜、甘蓝、大蒜、大葱、辣椒及其他蔬菜,橡胶、柑橘、鳄梨、菠萝、荔枝、可可、玫瑰、麝香石竹等。推荐剂量下对作物安全,无药害。对地下水、环境安全。

防治对象 氟吗啉主要用于防治卵菌纲病原菌产生的病害如霜霉病、晚疫病、霜疫病等。具体的如黄瓜霜霉病、葡菊霜霉病、白莱霜霉病、番茄晚疫病、马钤薯晚疫病、辣椒疫病、荔杖霜疫霉病、大豆疫霉根腐病等。

使用方法 氟吗啉为新型高敦杀菌剂,具有很好的保护、治疔、铲除、渗透、内吸活性,治疔活性显著,主要用于茎叶喷雾。通常使用剂量为 50-200g(a.i.)/hm2;其中作为保护剂使用时,剂量为100-200ga.i.)hm2 ;作为治疔剂使用时,剂量为100-200g(a.l.)/hm2 。

浓度/(mg/l) 160 667 -- 4月28日药前 病叶率/% 81.4 79.8 83.3 5月14日药后 病叶率/% 21.6 57.8 90.3 防效/% 75.5 33.2 -- 烯酰吗啉

制剂 单剂DC、WG、WP如 50%WG,混剂 69%WP(烯酰吗啉+代森锰锌)。 分析方法 GC/HPLC。

作用机理与特点 烯酰吗啉是一种具有好的保护和抑制孢子萌发活性的内吸性杀茵剂。通过抑制卵菌细胞璧的形成而起作用。只有 Z型异构体有活性,但是,由于在光照下两异构体间可迅速相互转变,因此,Z型异构体在应用上与E 型异构体是一样的。尽管如此田间总有效体仅为总量的80%。 应用

适宜作物 黄瓜、葡萄、马铃薯、荔枝、辣椒、十字花科蔬菜、烟草、苦瓜等。 防治对象 黄瓜霜霉病、辣椒疫病、马铃薯晚疫病、葡萄霜霉病、烟草黑胫病、十字花科蔬菜霜霉病、荔枝霜疫霉病等。

应用 烯酰吗啉推荐使用剂量为150~450g(a.i. )/hm2。为了降低抗性产生的几率,通常与保护性杀菌剂混用如 69%安克·锰锌等。

防治黄瓜、苦瓜霜霉病、十宇花科蔬菜霜霉病,每亩用 69%安克 · 锰锌100~133g。防治辣椒疫病、葡萄霜霉病、烟草黑胫病、马铃薯晚疫病,每亩用 69%安克.锰锌133~167g。防治荔枝霜疫霜病,每亩用69%安克·锰锌167g。防治黄瓜、辣椒、苦瓜、马铃薯、烟草、十字花科蔬菜病害时喷液量为每亩60~80L,葡萄每亩150~200L,荔枝每亩80~l00L。在发病之前或发病初期喷药,每隔 7~l0d喷1次,连续喷药3~4次。

叶枯酞

制剂 5%和10%可湿性粉剂、1%粉剂。

作用机理与特点 叶枯酞的预防和治疗活性甚为独特。它不能灭杀水稻白叶枯病的病原菌,但能抑制病原菌在植株中繁殖,阻碍这些细菌在导管内转移,并减弱细菌的致病力。经叶枯酞处理过的水稻较未处理的,细茵造成的损害要小得多。细菌接触药剂的时间趣长,损害越小。表明叶枯酞能减慢病菌的繁殖速度,延长其生活周期,甚至在细菌从植株上分离后叶枯酞亦能有一定时间的残效。在田间即使是水稻白叶枯病严重发生的田块,叶枯酞亦有很高的药效和稳定的控制作用。用药2d,即可观察到病茵数量减少;用药后 3d,病菌繁殖则明显受控;用药20d后,病菌数降到未用药对照区的1/10。

应用

适宜作物与安全性 水稻。推荐剂量下对作物安全,在土壤和作物中残留量低于其检出限量 0.0lmg/kg。

防治对象 叶枯酞是一种高效、低毒、低残留的防治水稻白叶枯病的杀菌剂。它可抑制细菌在稻体上的繁殖,能有效地控制大面积严重发生的病害。

使用方法 叶枯酞对白叶枯病的防治效果与用药时间,通常在抽穗前1~2周施药为宜。而最佳效果的施药时间为:在水稻抽穗前l0d首次用药, 1周后第二次用药。若

预测由于台风、潮水而暴发病害,则应在暴发前或恰在暴发时再增加施药。在最适时间施药,以 50mg/L 的浓度即可达到l00mg/L 的防治效果。叶枯酞的推荐用量为 300~400g(a.i. )/hm2 或10%可湿性粉剂(药液浓度为 50~100mg/L),喷洒药液量为1200~1500L/hm2 。 1%粉剂使用药粉量为 30~40kg/hm2 。

磺菌胺

制剂 DP、SC 。

作用机理与特点 抑制孢于萌发。对根肿病菌的生长期中有两个作用点,一是在病菌休眠孢予--发芽的过程中发挥作用;另一为在土壤根须中的原生质和游动孢子→土壤中次生游动孢子的使作物二次感染的过程中发挥作用。

应用

适宣作物与安全性:萝卜、中国甘蓝、甘蓝、花椰菜、硬花甘蓝、甜莱、大麦、小麦、黑麦、番茄、茄子、黄瓜、菠莱、水稻、大豆等。多数作物对推荐剂量的磺菌胺有很好的耐药性。

防治对象 磺菌胺能有效地防治土传病害,包括腐霉病葭、螺壳状丝囊霉、疮痂病菌及环腐病菌等引起的病害,对根肿病如白莱根肿病具有显著的效果。

使用方法 主要作为土壤处理剂使用,在种植前以 60O~90Og(a.i.)/hm2 的剂量与土壤的混合或与移栽土混合,不同类型的土壤中(如砂壤土、壤土、黏壤土和黏土)磺菌胺均能对根肿病呈现出卓著的效果。

噻氟菌胺

制剂 25%WP 、 20%SC 、 50%SC 、 50%SG、 0.85%DP 、 15%FS 。该化合物还可以与三唑酮、咯喹酮、百菌清三唑醇、丁苯吗啉、多菌灵、氟硅唑和甲霜灵等杀菌剂混用。

作用机理与特点:琥珀酸酯脱氢酶抑制剂,即在真菌三羧酸循环中抑制琥珀酸酮脱氢酶的合成。可防治多种植物病害,特别是担子菌丝核菌属真茵所引起的病害,同时具有很强的内吸传导性。含氟农药中的C-F键的键能(450~485kl/mol),由于比 C-H 键的键能(410kJ/mol)大,因此在生化过程中其竞争能力很强,一旦与底物或酶结合就不易恢复。 应用

适宜作物 水稻等禾谷类作物、其他大田作物如花生、棉花和甜菜、马铃薯和草坪等。

对作物安全性 推荐剂量下对作物安全、无药害。

防治对象 对丝核菌属、柄锈菌属、黑粉茵属、腥黑粉菌屑、伏革茵属和核腔茵属等担子茵纲致病真菌有活性,如对担子菌纲真菌引起的病害立枯病等有特效。

应用技术 噻氟菌胺具有广谱的杀菌活性,克服了当前市场上用于防治黑粉菌的许多药剂对作物不安全的缺点,在种子处理防治系统性病害方面将发挥更大的作用。一般

处理叶面可有效防治丝核菌、锈菌和白绢病茵引起的病害;处理种子可有效防治黑粉菌、腥黑粉菌和条纹病菌引起的病害。噻氟菌胺对藻状菌类设有活性。对由叶部病原物引起的病害,如花生褐斑病和黑斑病效果不好。

使用方法 噻氟菌胺既可甩于水稻等禾谷类作物和草坪等的茎叶处理,使用剂量为125-250g (a.l.)/hm2 ;又可用于禾谷类作物和非禾谷类作物拌种处理,使用剂量为 7~30g(a.i.)/l0Okg种子,具有广谱活性且防效优异。对稻纹枯病有优异的防效,茎叶喷雾处理或施颗粒剂(抽穗前 50~20d),用量分别为130g(a.i.)/hm2、140g(a.i.)/hm2 ,活性优于用量为 330g(a.i.)/hm2 、 560g(a.i.)/hm2 的戊菌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对禾谷类锈病有很好的活性,使用剂量为125~250g(a.i.)/hm2 。以 7~30g(a.i.)/l00kg种子进行种子处理,对黑粉菌属和小麦网腥黑粉菌亦有很好的防效。对花生枝腐病和锈病有活性[280~560g(a. i.)/l0Okg种子]。对马铃薯茎溃瘍病有很好的效果[50g(a.i.)/l0okg种子],活性优于戊菌隆和甲基立枯磷。具体使用方法如下。(1)防治水稻纹枯病施药适期为水稻分蘖末期至孕穗初期,每亩用23%噻氟菌胺14~25ml,加水 40~60L喷雾。即可用于叶面施药,也可用于种子处理和土壤处理等多种施药方法。(2)防治花生白绢病和冠腐病在处理已被白绢病和冠腐病严重感染的花生时,噻氟菌胺表现出较好的治疗效果,效果可达50%~60%,并有明显的增产效果。一般施用量为每亩4. 6g(a.i.)时产生防治效果,施用量达到每亩18. 6g(a. i.)时,有较一致和稳定的防治效果和增产作用。早期施药1次可以抑制整个生育期的白绢病,晚期施药会因病害已经发生造成一定的产量的投失,需要多次施药才可奏效。噻氟茵胺在防治由立枯丝核菌引起的花生冠腐病时,要求比防洽白绢病更高的剂量。一般播种后 45d 施用每亩 3.7~4g(a.i.),并在60d时同剂量再施用1次方才奏敕。(3)防治草坪褐斑病噻氟茵胺对于由立枯丝核菌引起的草坪褐斑病有很好的效果,且防效持久。(4)防治水稻纹祜病噻氟茵胺对大田和直播田水糯纹祜病的防治可以采用两种方式施药。一是水面撒施颗粒剂,另一个是秧苗实行叶面处理。直播田在穗分化后 7~14d叶面喷施每亩14~18g(a.l.),1次用药就可取得良好效果。(5)防治棉花立枯病由立枯丝核菌与溃疡病菌共同弓l起的立枯病是棉花苗期的重要病害。噻氟菌胺的长残效和内吸性在这一病害上表现卓越。与五氯硝基苯(PCNB)相比不仅效果好而且用量仅为1/3~1/5 。

环氟菌胺

制剂 主要剂型有两种:单剂 EW 50g/L,混剂18.5%WDG(环氟菌胺+氟菌唑)。 作用机理 环氟菌胺通过抑制白粉病菌生活史(也即发病过程)中菌丝上分生的吸器的形成和生长,次生菌丝的生长和附着器的形成。但对孢子萌发、芽管的廷长和附着器形成均无作用。尽管如此,其生物化学方面的作用机理还不清楚,正在研究中。试验结果表明环氟菌胺与吗啉类、三唑类、苯并咪唑类、嘧啶胺类杀菌剂、饯粒体呼吸抑制剂、苯氦喹啉等无交互抗性。 应用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8o5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