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张氏源流世系辩证
更新时间:2024-04-28 14:2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中华张氏源流世系辩证
张梁森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5000多年悠久文明历史的伟大民族。 什么是民族呢?
简单地说,它是历史上形成的、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各种人们的共同体。通俗地说,就是由民组成家,由家构成族,由族建成国。即我们常说的国家。民则是国家的最小分子。不论是原始共同体也好,还是现代化国家也好,都存在着对最小分子即对民的多方面管理。其中,赐姓就是这多方面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即给民一个永久性的符号,以利他们形成有机的组合。
众所周知,中国最早的赐姓活动始于黄帝。而黄帝以前的姓氏,则是以男女而区别的。《通志·氏族略序》云:“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这明明显显告诉我们,姓氏是人们组成有机体的重要依据。
黄帝本来是传说中的历史人物,实际上是中国原始社会的一个部落酋长。他姓姬,是少典的儿子,号轩辕氏,亦号有熊氏。他在部落中很有威望。当时,另一个部落首领叫神农氏炎帝,年纪稍大,是黄帝的兄长,老而昏聩,治事力不从心,但又好战,常常扰乱年轻有为的轩辕氏部落。有一次,炎帝和黄帝各带人马大战于古阪泉(今河北省涿鹿东南面)一带,炎帝大败而归,后与黄帝结盟并归顺于黄帝,炎帝后尝药草中毒而死。轩辕氏则被众部落公推为天子。是时,他拥有北至于大漠,南至于长江,西至于陕西,东至于大海为界的广袤地域,即命风后、力牧、常先、大鸿四个有德能的人为辅臣治理天下万民。轩辕氏自己也十分勤劳勇敢,治道有方。《史记·五帝本纪第一》记述他:“时播百谷草木,谆化鸟兽虫蛾,旁罗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劳勤心力耳目,
节用水火财物。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见《史记》第6页,中华书局1979年9月版)
黄帝把都城筑在涿鹿的东南,称天子明堂。他娶有4个妻子,西陵氏的女儿叫嫘祖,是他的正妃。其余3位女子皆为次妃。这些妻子先后为黄帝生育了25个儿子。黄帝为了把自己的这些儿子教育好和管束好,就根据他们的功劳赐姓封地,各成国家(即小部落)。
《史记·五帝本纪第一》又云:“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见《史记》第9页,中华书局1979年9月版)
《史记索引》、《史记正义》对这个问题分别作了注释。其意是说,黄帝给25个儿子中,对有功劳的14个儿子赐了姓并封了地,但实际上赐姓只有12个,即姬、酉、祁、己、滕、葴、任、荀、僖、姞、儇、衣这12个姓。因为得姓的14个儿子之中有两个是随父(即黄帝)而姓姬,这就是黄帝的第5个儿子挥和另一个儿子苍林。
姬挥是黄帝的第三个妃子彤鱼氏所生,当然属于庶出。他看到父亲为哥哥、弟弟们赐了姓、封了地,各自为王,比起自己还居住在涿鹿的天子明堂边的小屋里要威武的多,又自由得多,心里十分羡慕。
姬挥此时已是一个勤劳勇敢、很有作为且又富有创新精神的青年,对自己未得赐姓和封地是很不甘心的。
但他也知道,父亲对其哥哥、弟弟们赐姓封地,要么就是出自嫡母,要么就是建有军功。看来自己要得赐姓封地,作为庶出的儿子,只有靠建立军功这条路了。可前几年,父亲与别的部落打仗,哥哥们因年长都争先恐后英勇参战,自然能建立功劳。而自己那时年小,那里有机会参战立功呢?如今,自己长大了,他多么希望有机会去争取功劳啊!
这个机会终于来了。
那就是当时南方(今河南淮阳一带,古陈国)另一个部落酋长蚩尤,属九黎氏族,他有以熊、罴、貔、貅、虎、豹等6种猛兽为图腾的6个部族。他看到黄帝统治了中原土地而得了天下,自己练得一身武艺,何不与黄帝争夺天下呢?
于是,新的战争又在中原北方爆发起来。
笔者曾在新华书店工作19年,从营业员干到经理。这19年中,除工作空余,就是读书,只要是自己爱看的书就读。人们说:读书破万卷(古人说的一卷,即现在一章或一回)。对笔者而言,真不知读了多少书,何止万卷呀!后来因工作学习的需要,又去有关大专院校读本科、读博研(有的属于函授性质),以至于今60岁了,仍然酷爱读书,且手不释卷。
笔者读的这么多书中,有一本少年儿童读物《黄帝战蚩尤的故事》,是山东人民出版社于1981年出版的《历史小故事丛书》的第一本。这本小书是自己终身永世难忘的。因为这本书和自己这个中华张氏子孙的渊源太深太深了。所以,对这个故事可谓时时记忆犹新。下面,笔者简要地叙述这一故事。
传说中的蚩尤,是一个生而奇怪的异人。他的头面如虎形,十分凶恶。额上有“王”字,威武十足;身长斑纹,且有鳞片,特别坚硬。加上他后来长期练功习武,终于练成“铜头铁身”,达到“刀枪不入,水火无畏”的境地。尤其是他身躯高大,气力充足,只要高叫一声,足可震慑十里。这么一个怪物式的“英雄”,谁不望而生畏。
但蚩尤独有一个弱点,就是他喉咙部位,因为是呼吸道,仍然是软组织,这个方寸大小的部位是挡不了刀箭的。且他每次打仗胜利后,总要站在高坡上仰天长啸,以示自己的胜利。
蚩尤因自己有如此优势,才想要和黄帝争夺天下的。
于是,他就带着自己的部落族众,来到河北一带寻找黄帝部落的族众打仗。可想而知,黄帝手下的人哪里是他的对手?
有趣的是,蚩尤带队打仗,只要兵卒们在后面摇旗擂鼓、呐喊助威而已。自己一人闯入对方,手持丈二铁矛,见人就杀,见马就砍,如入无人之境。几次大战之后,黄帝所部的人马不知损失了多少。眼看就要逼近涿鹿一带了。
这一天,蚩尤又带队寻战。黄帝决定自己带队“亲征”。开战后,黄帝和臣僚们在后面不远的地方观阵,兵士在前面勇战,数百人围着蚩
尤冲杀,都无法伤他一根毫毛,反倒被蚩尤把这几百人杀个尽光。黄帝只好带着臣僚们往回逃。
黄帝突然听到一声长啸,声音震颤可怕。他和臣僚们回头一看,却是蚩尤站在高坡上“笑送”自己奔逃。蚩尤那喉部的一寸肉体暴露出来。但战斗时,哪里能伤到这个地方?
蚩尤的这一弱点,却让一个人注意到了。这个人就是姬挥。而《黄帝战蚩尤的故事》那本书上没有说到姬挥的名字,只说是黄帝的部下。为什么说是姬挥呢?笔者现将原由再作叙述。
当黄帝此时带队“亲征”时,臣僚们跟随观阵,姬挥主动向父亲要求参战,求功心切。但黄帝因这儿子尚年轻,无作战经验,只同意让他观阵。姬挥是个细心的人,一眼就看出了蚩尤的弱点。何况姬挥早已听说,蚩尤胜利后每次都是如此狂笑不已。这疯狂的模样,不也令人胆寒吗?
后来,姬挥又随父亲去观战了两次,对蚩尤的勇猛也的确佩服。但他却在想着如何征服这个怪物?如果长期下去,父亲的天下,岂不是让蚩尤夺去了吗?
姬挥每天每夜思考着,想呀!想呀!他终于思考出一个方案:如能用一种武器刺杀蚩尤喉部的那一寸肉体,那怪物即可当时毙命。可他刀枪不入,水火无畏,战将都杀他不过,甚至根本不能靠近他,怎么能刺到他的喉部呢?
这天晚上,他在星光下思索着。突然看到天上的孤星射击一束强光,那力量很大,直坠入地。
于是,他想到要是能制作一张弹力很强的弓,再制作一根锋利的矢,准确地射向蚩尤的喉咙,那不就大功告成了么?
就这样,姬挥每天独自试制弓和矢。他把竹片煮了又煮,油浸油擦,制成了一把弹力特强的小弓。他又把小铁锥磨了又磨,擦了又擦,制成一根小矢,箭头非常锋利。《史记》上曾记载黄帝“旁罗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他命大臣伯高采矿炼铁,开创铸造。这时铁器的出现,为姬挥制造铁矢提供了条件。
其后,他每天到一个开阔的地方独自一人练习射箭,直至练到百步穿杨的绝顶功夫,哪怕百步外有一小鸟,他也能箭箭射中,甚至坐着、躺着、行走间都能如此射中目标。
又有一次,蚩尤再次带队来向黄帝挑战了,且把人马逼近到涿鹿附近,形势十分紧急。
姬挥又主动上前向父亲要出战。黄帝还是舍不得让儿子去送死。姬挥却说自己有办法除掉蚩尤这个恶魔。黄帝只好忍泪同意挥儿的请求。
开战后,姬挥夹在许多作战士卒的中间勇猛杀敌。这时,蚩尤持矛狂叫一声杀入阵中,黄帝的士卒一片片倒下,姬挥也“倒”在众多的死尸中。黄帝远看着自己的队伍又失败了,挥儿也战死了,含泪带臣僚们回逃。
蚩尤大胜后,其士卒一个个欢天喜地的往回走,这魔头又站在高坡上对着敌人的死尸堆仰天长啸。
当他“笑”得开心的时候,冷不防一支锋利的小铁(当时是有铁否?)箭射中他的喉部,蚩尤这个杀人不眨眼的魔头终于倒下并立即断气了。他手下人见主帅突然倒下死去,早已吓得魂飞魄散,以为是天上神将杀死了蚩尤,纷纷向南狂逃。
原来,射死蚩尤的人正是黄帝的第五个儿子姬挥。他参战时,把小弓和涂了毒药(有毒药否)的小矢藏在怀里,当蚩尤杀来时,他装死在死尸堆下隐藏着,当蚩尤胜后登高仰天长啸时,他迅速取出带毒的弓、矢,猛地射向蚩尤。就凭锋利的毒箭和百步穿杨的功夫,尽管蚩尤有天大能耐,也挡不了姬挥这一箭!
看着蚩尤倒下后,姬挥从死尸堆里跳出来,拣起士卒的长矛大叫一声追杀蚩尤的残兵,但那些败卒逃得更快。姬挥回过头,一刀砍下蚩尤那颗虎形人头,追赶上父亲和臣僚们。
黄帝和臣僚看到姬挥提着一颗血淋淋的怪物人头,无不大吃一惊!皆以为是姬挥的鬼魂作祟。姬挥却掷下人头,跪倒父亲面前说:“儿臣已将蚩尤杀死,现有头颅为证。”
黄帝即时立定人马,听完姬挥将制造弓、矢到练习射箭,到参战假死而设计射杀蚩尤的全部经过,君臣们皆如梦方醒。都说姬挥立下了举世奇功。
黄帝又派人返回战场,果见蚩尤的鳞片之身还横在高坡上,众人无不欢喜异常。
黄帝当即决定,立派一支人马由姬挥率领,快速追赶蚩尤余部,乘敌人慌乱之时消灭它。
于是,涿鹿之野再次摆开了战场。黄帝仍带臣僚们观阵。此一战打得蚩尤部落全军覆没,俘虏其妇幼人丁众多,缴获牛羊骆马无算,还有许多谷物、猎物等。
另有一说是:姬挥发明了弓箭后,黄帝命他制造一大批作为武器。后来与蚩尤大战时,蚩尤部众都挡不过弓箭的射击,被逼退到东海而被射死。同样是姬挥发明了弓、矢的巨大功劳。
南方其他几个小部落听说此事后,也都归顺了黄帝麾下。从此,黄帝真正统治了中原,成为华夏民族先祖。
此次大战以后,黄帝召集群臣在天子明堂开会,论功行赏。因他第五子姬挥发明了弓和矢(箭)射死了蚩尤,记为首功,赐姓曰“矤”(念张)。按其功劳等次封为王位,将涿鹿南部清河流域横直300里的肥沃之地封给挥,建尹城于清河南面,古人以东南为阳,得王号“青阳王”。古代“清”、“青”为通假字。
从此,天下有个新的姓氏即“矤”姓,姬挥从这时起叫矤挥。他就是今日中华张氏子孙的鼻祖。
那么,“矤”字是怎么演化为“张”字的呢?
大家应知,中国的汉字,有的是“以音而定”,有的是“以形而生”,有的是“以意而作”。可以肯定地说,“矤”(张)字是“以形而生”的。我们可以从后汉许慎所著《说文解字》对“张”字的注释和清人汪静山先生所辑《金石大字典》中关于“张”的演化得到证实。
《说文解字》云:“张,切,二部。”弓,弦也。 今正。
,各本作施,
,敷也。张驰,本谓弓施弦解。弦,引申为凡,作辍之称。《礼
记》曰:“张而不驰,文武弗能也。驰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从弓,长声。陟良切。十部。”这《说文解字》对张字的释义说了这么多,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即张弓射箭的意思。而《金石大字典》中,收录了清代以前的甲骨文、篆文、碑拓中“张”字152个(见影印件《金石大字典》1-4),最早的“张”字,是《藻盘积古》阮氏云“张弓形”那个“
”字(张)字。这个字是弓和矢的组合。《老
”,亦为弓和矢的组合。
子》碑和《论语大征》碑上,张字为象形体“ 公的永久性纪念。(见影印件)
张挥公作为黄帝的第五个儿子,不但得姓为“矤”是他的永久纪念,同时,它是弓箭的发明家,“矤”字即是映证。这不但是我们亿万张氏子孙的骄傲,更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骄傲。
在此,笔者郑重地向全世界声明: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从现在起应改为“五大发明”,即黄帝的第五子张挥是弓箭的发明者,他当是中华民族远古时期最早的发明家。
弓箭的发明,从当时射杀蚩尤到现代越南战场用弓箭射中美国的飞机,它作为一种军事武器,为推动人类的文明进步起到巨大的作用。同时,古代到近代人们用其射杀野兽的危害,作为一种生产工具,其作用同样是巨大的。
因此,张挥发明弓箭,也应作为人类社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入史册。 再说当时张挥得到父亲黄帝的赐姓和封地后,非常高兴,庆幸自己立了大功并有了领地。于是他带着家人、财产和士卒人众,来到他的封地——清河,且按照父亲的规定在清河南面陆地上建造城池和官衙,即史书上说的“尹城”。从此,张挥就在这里安家落户。
远古时期的清河,指的是华北平原东南隅的清河流域。据郦道元《水经注》上记载:清河与古清水和古淇水有关。古清水发源于河内修武县(今河南省修武县)之北黑山。古淇水发源于河内隆虑县(今河南林县)大号山,隆虑县又是古代《二十四孝》“郭巨埋儿”故事中的主人翁郭巨的家乡,历史上向为干旱地区。古清水和古淇水交汇于河北省馆陶县
可见,这“弓”和“矢”是永远分离不了的,它是对中华张姓鼻祖张挥
境内,后经卫河注入清河。由于历史变迁,时移代转,山河易貌,清河之名现演变为“清凉江”。查古地理志方面书籍,北方很少有水系称江,古云“九江五湖四海,黄河弯曲波浪”之说,中国九条主要大江都在南方。而“清凉江”之名当是后人所命。对于这些,历代都有人考证,此文不多赘述。
而清河流入,从古至今经过的地方并无大的改变,大体包括解放初期的中原省范围。即今河北省东南部的南宫、故城、威县、清河、临西、馆陶、魏县、大名,山东省西部的夏津、临清、冠县、武城以及河南省东北角的林县、安阳、内黄、南乐等十多个县市。与《汉书》所云:“清河郡治清阳,领县十四”的记载大体相似。可见,张挥公所得的封地,是按当时的规定:侯王(诸侯)领地300里,也是相符合的。
但另有一说,张挥公得到的封地位置是河南省濮阳之清河。濮阳东面有一条河叫做金堤河,流经濮阳东向30里处有一集镇叫清河头。这一地名源于何时,当地人说很早,但目前古今地理典籍上尚难以考证。仅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版的地图册中,河南省地图上确有“清河头”地名,绝不是今人的伪造。但清河头所流经的金堤河经过范县后注入黄河,与清河无关。张挥公封地始居濮阳之说不能成立。
至此,本文可以下第一个结论,张挥公封地即在清河流域,“尹城”(城池和官衙)建在清河南岸,即今河北省清河县境内清凉江之南。
张挥公在清河尹城定居后,即对领地开发治理。在当时那个“茹毛饮血”、“刀耕火种”的原始时代,他发挥自己的特长,大量的制造弓和箭,战时作为战斗武器,平时作为生产工具,用于射杀野兽和山禽之类动物,让部落族众能够多获得食物。再则,当时黄帝“教民以播百谷”,远古的清河流域,山丘林茂,水系交错,适合于稷、黍、豆、麦生长,粮食作物也年年丰收。清河流域成为原始社会中原地区较为发达的地方。
张挥公在清河定居了二三十年后,此时已是黄帝进入老迈时期。他为了把天下进一步治理好,首先是加强吏治,朝廷根据需要设置官位。这时,又加封青阳王张挥的官职,以其善制弓矢,封为弓正,主祀弧星。同时,因功袭爵,封张挥的长子张若为殿前尉。这殿前尉的职责就是保
卫黄帝及宫廷官员安全的侍卫官。所以,黄帝老年时出入,总是他的孙子即张挥的长子张若在前面开路负责保卫。
张挥和张若父子得到新的官职后,父子俩即入朝服职,清河领地的各项事则交给手下人管理。
张挥得到黄帝的赐姓,是中华张氏的鼻祖。那么,他的儿子张若则是天下张姓的第二代传人。
这里,同样另有一说。即张挥不是黄帝的第五个儿子,而是黄帝第五个儿子青阳氏的儿子。这样一来,张挥则变成黄帝的孙子了。
近几年来,从事张氏文化研究的许多同仁,通过自己的艰辛努,查阅了历代大量的姓氏研究典籍,考证了许多全国各地的《张氏宗谱》,基本上认为张挥公是黄帝的第五子,如邓洪波著《中华姓氏通书·张姓》、赵杰主编的《天下张姓与清河》、张省会主编的《张氏渊潭》等。而范又琪编著的《姓氏起源》,李浩然编著的《中华姓氏大探源》等,却主张说张挥公是黄帝的孙子,即黄帝之子少昊氏之子。
笔者认为,前者是正确的,后者是误解了。有关人士考证:少昊本来就不是黄帝这一氏族。留待下次再辩。
得出张挥公是黄帝的孙子这个结论,前儒皆说是太史公司马迁有误。他说:“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清阳降居江水。”本来,青阳是黄帝赐给张挥公的爵位“青阳王”,太史公却说他是玄嚣的后人,加上《史记正义》、《史记索隐》等注释又较混淆,误把青阳王说成是少昊之子。其后,《元和姓纂·十阳》、《古今姓氏书辨证·十阳》、《姓氏急就篇·上》等古代姓氏文化研究典籍也步其后尘,以讹传讹,岂不让后人多费疑猜吗?
而现在有些研究者仍然坚持张挥公是黄帝的孙子这一说,也是袭前人之误,且一误再误,才有如今的争论。
其实,这个误解是前人留下的,也应由前人消除。其间,古代已有许多姓氏文化研究者对这一误解作了辨证。
如《中华姓氏大典》上载文:“《希姓录·七阳》:张若,黄帝臣。其后,周宣王时有张仲。《檀弓》有张老。战国有张孟谈。秦有张仪。楚有张醜。皆非一姓。惟春秋时张白蔑,宋国人,张仲之后也。”
那么,这张若是谁呢?前面已交代过,他就是张挥的儿子、黄帝的孙子。何以为证?
《庄子》一书中说:“黄帝将见大隗乎具茨之山,方明为御,昌寓骖乘,张若、謵朋前马。”见(《庄子今生今译》第635页,中华书局1983年4月出版)这意思是说:黄帝要到具茨山上见大隗,方明驾东,昌寓陪乘,张若、謵朋两人在前面骑马开路。
清代著名学者、姓氏文化研究专家张澍就此对《唐书·世系表》载张挥是黄帝的孙子提出了质疑:“以挥为青阳少子,则黄帝时何以有张若耶?”
这意思是说,按《世系表》所载,青阳是黄帝儿子,挥是黄帝的孙子,皆同黄帝为姬姓,那么,黄帝时这个张若的张姓又从哪里来的呢?
而现在有人搞的所谓张姓古代氏系表上竞没有张若,岂不是咄咄怪事?
笔者前面讲到张挥的儿子、黄帝的孙子张若在黄帝晚年时也封为殿前尉,且作为黄帝和宫廷的侍卫,他此时最少也在18岁以上,他的父亲张挥当在36岁以上。张挥又是黄帝第三个妃子彤鱼氏所生,黄帝此时的年龄起码也有七十多岁吧!有典籍记载:黄帝30岁才结婚。此时也只能是这个年龄。目前,尚未看到何种典籍上准确的记载黄帝的年龄,传说他在位百年,享年110岁,这明显有误。还说他有300岁,更是无稽之谈,孔子对此己作了解释。也留作下次再辩。只有正一派道徒念《超度之灵经》上云:“黄帝舜帝和尧帝,哪个大帝过百岁?”可见,黄帝也没有活到一百岁。而张姓是在黄帝50岁前就有了。
那么,张挥作为张姓鼻祖,当是黄帝的儿子毋疑。这应是本文的第二个结论。
再就是张姓自挥公得姓,至今繁衍了多少代,也是人们争论的问题之一。笔者对此再试图说一点看法。
也许是自己孤陋寡闻,也许资料能见度太小。笔者所看到过的多种研究张氏文化的典籍,他们都引用过《张氏宗谱》、《张氏族谱》等张氏谱牒,最早引用是明、清时代修的张氏谱。而张氏最早的谱牒即宋代《张氏宗谱》还未有人引用到。或者是直接沿袭宗谱而修的张氏谱也很少提及到。
无巧不成书,笔者家藏的民国二十五年八修《张氏宗谱》正是延袭宋代张氏老谱续修的。
公元1199年,即南宋宁宗赵扩庆元五年,本年干支纪年为己未。笔者远祖江西南康张氏首次修成了《张氏宗谱》,本族祖先大老们中,有几人与当朝龙图阁大学生、著名理学家朱熹老夫子为挚友故交,且又是赣南同乡,就请朱夫子为《张氏宗谱》题写序言。朱熹老夫子时年70岁并不推辞,欣然命笔,为南康首修《张氏宗谱》题写了序言。
为了使大家看到这篇序文,现全文影印如下:(朱熹为《张氏宗谱》题写序言1-2页)
此序正文仅208字,把编修宗谱的意义论述得十分精确独到,且给我们张氏创修宗谱给予了高度评价和赞扬。为便于阅读和理解,现译文如后。
朱晦庵所赠老谱原序
我常常抬头观察天象,北极星是整个天体的中枢,而太微星、紫微星、天市星这三大天区和太阳、太阴、荧惑、辰星、岁星、太白、镇星、黄幡、豹尾这九大恒星旋绕时都向着它,譬如帝君的尊严而没有人不想朝拱的。
我又常常俯首察视地理,昆仑是中华的镇山,而泰山、衡山、华山、恒山、嵩山这五岳和八方以外极远的地方无不逶迤顾盼着它,犹如人对祖辈的亲敬且没有人不朝拜的。
要知道,君亲一体,忠孝一道。如果忘了,就是大逆不道;遗忘它,就等于丢弃了根本;怠慢了它,即为亵渎不敬。所以,五刑的惩罚,首先是对不忠的人;百行的训诫,要把孝放在第一位。
那么,作为人臣的,应鞠躬尽瘁;为人子的,应慎终追远。对这二者,不能有一丝一毫的疏忽啊!
今时,我检阅张氏的谱牒,它向上追溯了姓氏的源流;对下叙述了宗派的世系;彰明昭穆以尊崇祖先;记载繁衍用以说明嫡传情况;理出长幼借以分清年龄大小;撰写传记赞颂以利崇尚道德,等等。不是大忠大孝的人,怎能做到这些呢?
噫!今世间有的人,离开先辈还不很远,就懵然不知尊上敬祖,他们与张氏家族相比,不是要惭愧得多吗?
时在
宋庆元五年(己未岁)八月初一大吉
龙图阁大学生新安朱熹谨赠
从朱熹给我祖上所写的《张氏宗谱》的序言中,我们可以知道七件事:一、这套《张氏宗谱》创修于宋庆元五年乙未岁八月初一,即公元1199年9月上旬。二、谱中追溯张姓源流。三、叙述了宗派世系。四、彰明了左昭右穆的宗法。五、记载了历代繁衍生息情况。六、理顺长幼秩序。七、撰写了序、传、赞、颂等人物传记。
遗憾的是,由于历次续修,都没有署列创修《张氏宗谱》人氏的名字,使我们暂时难以考定,留待日后再作深究。
庆幸的是,由这套宋代《张氏宗谱》而重修的《张氏宗谱》是在元代至正十年(1345年)前后修成的。主修宗谱人为宋代后期的进士张宽公,即我族从江西迁长沙,再由长沙迁蕲春定居的始祖。
张宽公在宋代张氏老谱的基础上重修张氏家谱,对于我们这一族,当是始修族谱。这套谱最大的特点,是将中华张姓源流经考证后再叙述得一清二楚。为窥全豹,亦影印如后:(1-10页)
在此,亦将原文译出,供各位研究。
宽公始修源流序
我们家族原来姓姬,出自黄帝轩辕氏的第五个儿子挥公。他善于制造弓和矢(箭),由黄帝任命他为弓正(官职),主持祭祀弧星,赐给他的姓氏是张姓。因封地在青阳,因此加封为青阳王。我族张姓从此开始。
二世祖张若公,生颛公。颛公生须,须生桃,桃生师,师生宣,宣生阳,阳生宓公,在公元前十九世纪即禹王朝中,相为帝时,宓公任奉政大夫。
宓公生丞,丞生黉,黉生奇,奇生契,契生希,希生燧,燧生泰。泰公于公元前十七世纪任厪帝时的太史。
泰公生还,还生纯,纯生子质,子质生钝,钝生康,康生启,启生立,立生瑰,瑰生和,和生雍,雍生显,显生沐,沐生逊,逊生郢,郢生取,取生顺,顺生肃,肃生永。永公于公元前十三世末在商王朝小乙为帝时任侍中大夫。
永公传至张姓第三十七世为浚公。当时小乙帝死后,武丁帝即位,任命张浚公为武军节度使,挂将军印。
浚公生子张惠,于公元前十二世纪中,任祖甲帝时的司马。 惠公生渲公,渲公生稳公,公元前十一世纪初,在廪辛帝时任豫州(今河南东部)太守。
稳公生元,元生正,正生奎公。张奎是张氏第四十三代裔孙。此时商纣王帝辛即位,任命张奎为朝廷总戎(相当于今三军总司令)。
奎公生炳,炳生辰公,此时历史已到周朝康王时代。康王任命张辰为先锋官。
辰生本,本生灼,灼生袞,袞生灵,灵生弘,弘生道,道公生仲公,是为张姓第五十二代。公元前827年,被周宣王任为宰相。张仲作为一代政治家,提出孝治天下,自己率先行孝,又与尹吉甫(将)为友,留下了“张仲孝友”之美谈。
仲公生象,象生秀,秀生卓,卓生宪,宪生凌,凌生义,义生晋,晋生凝,凝生侯,侯传张姓六十二世生老公。此时已到东周列国周灵王时代,张老在晋悼公时任朝中大夫之职,有善颂善祷之誉。
老公生君巫,君巫生趯公,东周景王时任大夫,与另一大夫梁丙论说丧葬之事,趯公有“火中寒暑”的高论,但景王不懂此中奥理,命他退下。而大夫俞太叔独称张趯有大智慧,其知识之广博不在梁丙大夫之下。这件事在《左传》上记载得很详细。
趯公生子张骼,是张氏第六十五代孙。周敬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97年甲辰),楚昭王侵伐郑国以救齐国,晋定公派张骼为使臣至楚国说和并求还师以救郑国,而使楚不能攻克郑人,骼公独自一人双方解释并止住援兵,使楚国和郑国各自退回自己防御阵地,立了一大功劳。
其后,骼公生柳朔,是为张姓第六十六世,这时已到了周敬王后期,晋国被晋、赵、韩三家瓜分了,张氏自柳朔以下数代都辅佐韩国为相。在韩国建立学堂、指点农事,训练军队,和好邻国,为韩国兴旺发达建立了巨大功勋。鲁哀公五年(公元前490年辛亥),因晋人围柏人,柳朔公有“好不废过,恶不去善”辩议,不能解柏人之围,遂在这次战争中殉难了。
张氏传到七十四世生张良,字子房,研究黄石公兵书,其先五世相韩,而秦始皇兼并六国而消灭了韩国,张良乃命力士(刺客)操椎杀秦始皇以报仇,力士误中了副车,报仇未能成功。于是,张良辅佐汉高祖刘邦消灭秦朝,平定了天下。汉高帝刘邦以齐地三万户封张良为齐侯,但张良不接受,愿意授封留侯。并在朝任太傅,留、文、成三侯,世称“三杰”。汉朝大业即以稳定,为韩报仇成功,且为汉朝立了大功,即托辞入终南山修炼,拜赤松子为师,以保全自己,这是他退隐的高明之处。到汉惠帝刘盈六年(公元前189年壬子)夏时,张良逝世。程子说:“张良进退从容,有儒者之风,不是刘邦(高帝)能用张良(子房),而是张良能用刘邦也。”
张良生辟疆、不疑两个儿子。辟疆年龄才15岁即为汉朝侍中大夫。刘邦驾崩的时候,张辟疆四处委屈周旋,使内外都能得到平安,以保全汉室。
不疑生典高,汉文帝时任命为太守。
高生默,默生万年,年生嵩。嵩公在汉武帝时为左辅国。
嵩公生有五个儿子,长子壮、次子赞、三子睦、四子寿、五子通。其后繁衍难以详细介绍。
到了唐朝,张姓遍布范阳、清河、太原、南阳、敦煌、修武、上谷、沛国、梁国、荥阳、平原、京兆等地域,共有四十三大望族,这些都是壮、赞、睦、寿、通五个公的后代呢!
张通当时任清河领地的太守,有很多惠及民众的政绩,因此以清河为郡,也就是今日恩州之地。
通生无妄,无妄生履仁,履仁生大顺,号桐柏真人,大顺是张姓第八十世。大顺生道陵、道宏弟兄二人,迁居信州(今江西贵溪县内)龙虎山。张道陵创立了道教,被封为天师。
张道宏生觉公,觉生嗣,嗣生匏,匏生湛,湛生起,起生文,文生璁,璁生谦,是张姓九十一世孙。谦公天性明敏,博通经史,被朝廷选拔为贤良方正。当时,寇盗蜂起,皇上令张谦带兵讨伐。谦公心想:这盗贼主要是为饥寒逼迫所至。于是,他开国库进行赈济,那些“盗贼”随之平息了。张谦的明达睿智才能,千古以来都很少见。为此,官拜云骑校尉。
谦公生景淳,淳生世英,字子俊,为东京大夫。 英(子俊)生孟良,字公政,任工部尚书。
政生杰,字国英。杰生朴公,字实甫,是张氏一百零五世孙。宋理宗时,中嘉熙年间(1237年左右)明经高第(进士),任命为长沙县令官职。此时,正值金兀术带兵侵略中原,朴公死于任上而不能送回老家江西南康埋葬,只好卜葬于长沙县城附近的万寿村。
朴公生安、宁二公。宁公回江西南康,安公居长沙,生我兄弟宽、端、谟、观、正。我兄弟5人和我的大儿子伯四,荷蒙宋朝恩典,俱考中了进士。我的四个弟弟端、谟、观、正都籍于长沙。我因祖宗的坟墓都在江西南康故里,每到祭扫之时,俯伏哀思而空生悼念悲叹之声。于是,决心回到原籍。
只因家中人口众多,财物繁重,陆路难以搬运,因此租赁船只,由长江直下,航行至蕲州辖地的渗鱼矶头,陡然起了狂风,巨浪如同山头,
张氏始祖挥公,因造甲胄,制弓矢,人称长弓氏,持身诚正,流芳千古,正己率物,垂令誉以万世,处己以“孝悌忠信”,接人以“礼义廉耻”,存此八节,四海为家,谆诫子孙,勿以权势凌人,勿以富贵傲人,毋阴谋害人,毋败德损己,莫论是非,莫笑人短,是传家管教子孙之宝典。而子孙能体祖先之遗训,准此不敢浮薄,由是庭训彰显阴 畅,后裔得升庙堂之上者,岂非祖宗之光前裕后,垂荫而瓜瓞绵绵,世代兴隆,千秋万载,辉煌光大,永世无疆。 编著者谨志
张氏的历史迁徙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福建省仙游《张氏族谱》 点击数:2962 更新时间:2008-7-10 21:59:18
体:小 大】
【字
我得姓祖挥公国封青阳后,就以尹城的青阳为居住地。青阳以清河以南而得名(故我世谱在提郡望时
有“尹城”、“清河”之称是也)。西汉刘邦始设郡制,改青阳为清河郡,其辖地相当今河北清河全县及枣强、南宫各一部分和山东临清、夏津、武城及高唐、平原各一部分地方。东汉初改为清河国,移治甘陵(今临清东),建和二年曾改名甘陵郡。三国复清河郡名。唐以后被废,但清河县仍一直保留(今清河县治所在葛仙庄)。清河是一条古老的河流,战国时介于齐、赵两国之间。据《水经注》记载:它源于河南北部,流经今河北威县以下始为清河……几经历史沧桑,今之清河县已没有清河了。而我先民自得姓祖张挥之后直至秦汉前,这样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内,主要都在以清河、张城为中心的古冀州大地上渔猎和农耕。直到挥公的五十八世孙仕周宣王为卿士的张仲公还居住在这里。不过,这时我张姓已经形成一个名门大家族了。
由于自然条件的变迁,人口大幅度的增长,古冀州生活的空间已经受到极大的限制,这时我先祖们为寻找新的生活空间,已经开始迁徙。至先秦时,部分先祖已从古冀州进入三晋,又从三晋走向诸侯各国。秦汉时代,政局动荡,战火连绵。因转战千里的兵卒铁流,兵祸天灾造成的流民大潮和变幻莫测的政治风云等无可奈何而又无法抗拒的因素,更加速推动着我先祖迁徙的步伐。这时又有成批的先祖从祖居地走向黄河南北,足迹遍布中原、齐鲁、燕赵、关中、巴蜀和吴越甚至西域匈奴等地。至两汉之际,我先祖又从中原大地(包括河东河内等)外迁,并以关中为中心向东西南北四周拓展,进之幅射全国各地。
(摘自福建省仙游《张氏族谱》)
张姓渊源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福建东肖“三户祠《”张氏族谱》 点击数:1584 更新时间:2008-7-10 21:57:52
【字体:小 大】
张姓渊源 一、溯源
张姓从其历史渊源来说,上古时代最伟大的帝王黄帝乃血缘亲祖。黄帝以德经天地,以仁、信治天下,选贤任能,严惩顽凶,开创了一个歌乐升平的盛世。千百年来,他一直受到人们的顶礼膜拜,并被神化成一个民族的象征,成为中华大家庭的共同祖先之一。黄帝一生娶有四个妻室,她们是嫘祖、方雷氏,彤鱼氏、嫫母。据明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年),张浚等纂修的《张氏统宗谱》卷上《得姓郡望》称:“吾张氏得姓者,自轩辕黄帝第三妃彤鱼氏之子曰挥,观孤制矢,赐姓张氏,官封弓正,主祀孤星,居尹城国之青阳,后改清河郡,此张氏得姓之由”。这与唐《广韵》载:“张姓本轩辕第五子挥始造弦,实张纲罗,世掌其职,后因氏焉”是一脉相承的。张挥是张姓的得姓始祖,古往今来文献记载是一致的。但张挥是黄帝之子,还是黄帝之孙,古文献记载却各持一端。据综合考证,倾向于张挥为黄帝儿子之说居多。在我国古代天象图上,廿八宿之一的张宿,共六颗星,在轩辕座下,这或许表明古代天文学家早已认定张姓始祖张挥即是黄帝之子。
张姓后裔繁衍支系,据考证还有两支源流血脉:一支是春秋时晋国有个贵族叫解张,后来他的后代用他的名作为姓,世代姓张;另一支是三国时还有位叫龙佑那的,诸葛亮赐他姓张,他的后代居住云南。但张姓还是以黄帝血缘亲祖张挥一支为主流,张挥之后,张姓子孙到汉代已发展成为人口众多,地位显贵的巨族大姓,唐代名列十大“国柱”之姓,明代已分布于全国的1113个县,覆盖率达93%,迄至20世纪80年代末,终于成为拥有一亿人口的泱泱大族,位尊百姓之首。
历史上,张姓未建立过王朝政权,故无他姓归附到张姓的血缘旗帜之下,乃凭自己家族团结和奋进精神,培育了无数杰出人物:在思想文化领域张载、张栻对于儒家理论的升华,僧肇(俗姓张)对于佛学的中国化,张天师世家1800余年来的领袖道教,张衡的地动仪,一行(俗姓张)的测量子午线,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其贡献好些都是划时代的,具有世界先进水平。56位战功赫赫的古今将帅,汉代以来的63人(次)宰相,还有张居正的万历改革,张之洞的“中体”、“西用”之论,张学良的兵谏抗日等,又都功在当世,名垂青史。而西汉张骞的交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美藉华人张福林的飞升太空等,已将中华文明传之世界,传之外星,这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上也是极其光辉的篇章。这一切表明张姓家族正是凭着这一精神和力量,以求生存和发展,成为冠首百家的大姓。
张姓祖居之地,张挥以尹城国清阳为居住地。清阳以在清河以南而得名,汉代它属于清河郡、清河国,所以后世张氏谱书提到得姓郡望时,多述及清河郡,谱书的版心也往往标有“清河堂”之样,以示不忘先祖之地。清河是一条古老之河,清河之水不知养育了多少张氏子孙,直到周宣王时的张仲,还居住在这里。汉唐以来,这片土地上的张氏子孙更是生生不息,枝繁叶茂,成为国家倚为柱石的巨族大姓。 二、迁徙
对于张姓家族来说,迁徙发展是永恒的。数千年来,他们不负其先祖黄帝轩辕赐给他们“长弓?徽记时的厚望,迈着坚毅的步伐,扛着家族那面具有军武之威的旗帜,勇敢地走向神州大地。先秦时期,他们就从三晋走向诸侯各国。到了秦汉时代,转战千里的兵卒铁流,兵祸天灾造成的流民大潮,祸福旦夕的政治风云等等,这些无可奈何而又无法抗拒的因素,推动着张姓先民们迁徙的脚步,而战后统一局面的形成和社会的安定发展,更需要繁荣昌盛、人丁茂密的张氏家族自己去追寻新的生活空间。
张姓迁徙的最大特点是由中心向四周的辐射。总的趋向是以中原以关中为中心,向东西南北拓展,辐射到全国各地,乃至海外异邦。
(一)南下三潮。张姓向东南和华南地区的迁徙有3次大的浪潮。第一次是新汉时期,开始于西汉末年王莽当政建立新朝之时。台湾屏东县《清河百忍族谱》记载,张氏祖脉在清河,后因“生子众多迁入徐州,逐渐南下。西汉末年,王莽当权,时元始元年九月十三日,一祖带领男妇族人众多,过杨子江,分往衢州(今浙江)、托州(今江西)、福州、韶州(今韶关)、汀州(今福建长汀)、赣州等处。一祖迁往建州(今福建),一祖入湖州
(今浙江),一祖入演州(今越南演州)。各成桑梓,四海散处。”
第二次是东晋至南北朝时期。自公元四世纪初叶“永嘉之乱”爆发后,西晋政权很快灭亡,国家再度处于长期的分裂之中。张姓先民活动的中心中原和关中地区,在长达270余年的时间内,始终处于战乱之中,尤其是“五胡十六国”时期,由于“胡”汉贵族地主之间挑起的种族仇杀与掠夺,使得他们的生活环境屡遭摧残。为了求生,他们和北方其他姓氏的人民一起背井离乡大量南迁,形成了历史上规模空前的人口大流徙。
第三次起于北宋末年金兵南下到后来蒙古族南下。其间全国经历了三次大移民,张姓族人与北方人口向巴蜀、两淮、东南、岭南地区流移。在南移的大潮中,南方地区还伴有张姓东移或西移的行动,如抗金名相四川绵竹张浚就东迁湖南宁乡,经过数代发展,成为大族。
(二)涌向西北。张姓向西北的大迁徙,开始于东汉末年。其时天下大乱,中原、关中等地很多张姓人家,随着数万户流民西进张鲁建立的汉中地方政教合一政权的辖地避难。
(三)走向西南。张姓向西南地区的移民最早见于公元前316年,秦国惠文王派张若为蜀国守,组织秦民万家入川。今云南、四川的白族张姓,相传是张若于春秋战国时从陇西组织的移民。至今张姓已遍布西南各省。 (四)进入关东。与唐代同时的渤海国有很多张姓贵族。五代初年渤海国为契丹所逼,向我国东北边境及朝、俄方向逃遁,有些张姓先民也就随之从渤海地区北上关东。到辽金时代,东北地区渤海张氏就成为大姓。现东北地区的张姓还有一些是山东、河北各地闯关东人的后裔。
以上所述说明,在张氏家族的迁徙发展上,安居是暂时的,进取、开拓乃是永恒之举。
(摘自福建东肖“三户祠”《张氏族谱》)
张姓始祖挥公为黄帝五子正辩
作者:张平沼,张… 文章来源:天下张姓与清河 点击数:3005 更新时间:2008-7-10 23:56:28
体:小 大】
【字
孙” 九六阳县“张中华关深为未考祖挥讹传拟有会将始祖似将述两恐厘吐, (挥之张睦公年源流
敬请修正“挥公为黄帝之之误
前此拜读河南教育出版社一九年十月发行之“龙乡寻根”及濮宣传部一九九八年六月编印之姓始祖根在濮阳”两书,初以我民族数逾一亿人口之张姓得承注,为之考证族史,发扬光大,感激。但拜读再四,则以作者据正史,以不实之资料误撰始公之史迹,如不辨正,势将以讹,以假作真,心殊戚戚,正以导正间,乃接濮阳张姓研究于二00二年四月间举行张姓挥公受封得姓纪念大会,预测以濮阳为挥公“背景”及有关上书之“叙述”为挥公“定位”,深毫千里,“如鲠在喉”,不能不以为史实辨正。
本人之有幸为挥公后裔公后一一三世为佐王审知开闽姓入闽始祖之一睦公,本人为后第卅四世),于服公职卅余中,即醉心家谱、族谱及张氏之考据,退休之后更穷年累月
埋首于各图书馆,遍找吾姓各系谱牒,除以文章散见于各报章刊物外,并编纂“张氏统宗世谱溯源”一巨册,谬承各方重视,其中对因时久发生之“断谱”之族系,力予查证接续,对误传之史述,亦力予辨正,大助于真相重现,光我张姓伦理。
兹考濮阳“两书”之于挥公史实,至须辨证者有二:
挥公身世正确认识
挥公之“辈分”:查挥公为黄帝第三妃彤鱼氏所出,在帝之诸子中排行为“五”(即黄帝之五子)。历史早已论证见诸史籍者:
(一)三才图会人物卷一,五帝世系之图及天文总图。 (二)汉书人表考,卷三。 (三)通志卷一:三皇妃第一。
(四)钦定四库全书史部:史记卷一 ~ 三。
(五)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伦编皇极典帝纪部汇考一,及氏族典:卷一、卷十二,官闱典卷四十七。 (六)张氏古今迁居地图叙:清河郡图。 (七)张氏历代先贤事略。
(八)明嘉靖会修张氏统世谱(为最完善之谱牒)。
明嘉靖十四年张氏集各省张姓名显学士会修该谱达一四九人,成员如下: (一)通纂:浙江、福建按察司张士镐、张大鹏。
(二)蓦修:进士三人,府庠生十人,邑庠生廿五人,处士廿人,学正一人,县教一人,县主簿二人,国子监学生一人。
(三)誊对:九人。
(四)倡首:处士四十人,义宰三人,医士一人,楚府曲腾一人。 (五)董治:七人。 (六)图绘:二人。 (七)镌刻:十五人。 (八)印刷:三人。 (九)装订:三人。 合计:一四九人。
于上述资料中,在显示挥公乃黄帝五子,原姓姬,并因帝与蚩尤鏖战难以取胜中,挥公观孤星发明弓矢,助帝大克蚩尤而“一统天下”,获赐姓长弓,官封弓正,嗣后国封青阳,后易“清河郡”,是张氏于世四千余年,为中华民族最早姓氏之一,繁衍之众,更为第一大族,其为黄帝第五子应无置疑。
错误资料之传讹
濮阳出版之“两书”误指挥公乃黄帝之孙,玄嚣之子,必须郑重声明所争者不是挥公之辈份问题,而乃事实必须辨正,查“玄嚣”者乃帝之次子姓巳,史注乃“少昊金天氏”,非如该书误为“青阳氏”,“青阳”者则为彤鱼妃所出,挥公国封青阳,最重要者,玄嚣仅生一子“蟜极”,何来挥公为玄嚣之子?
该“两书”之作者而有以上之错误者当必误据,蔡中郎唐书“宰相世系表”所志,该“世系表”错误百出,早为史者所扬弃,例如:
(一)张宇生子果,为范阳太守,如此大事竟漏列。
(二)张俊生“弋”应为“守弋”,并漏列次子“守礼”,乃隋之涂山丞及三子“守法”。 (三)张幸生“准”,应为“准之”,并漏列次子“善之”,乃魏之散骑常侍。
上举仅略一二,其实缪误之处所在多见,是将黄帝之子挥公被误为“帝孙”就“不足为奇”,其如与明嘉靖集一百四十余人名儒学者成员完成之“张氏统宗世谱”比较真伪对错,也就可想而知了!
再说误指弓矢乃“般公”发明相隔之远,更为离谱了,众所周知黄帝战胜蚩尤,主要得力于弓矢之发明,挥公乃帝之子,亲随作战,因而观孤星而触发灵感,可证史实,至如由挥公之子“般公”发明相隔之远,岂能有助对蚩尤之战,所乃穿凿附会不思可辨。
又一误引“郑樵通志”:指晋“解张”“以字为姓”从此才有张姓更为“异想天开”,姑不论晋解张者如何“转化”姓张在晋之前张姓即为大姓,如周之张仲、秦之张仪,汉之张良、张骞,不可胜数,是持“以字为姓”者一笑可也。 濮阳挥公墓和挥公地缘关系
至于挥公之“地缘关系”亦有推敲,依史载挥公祖源地乃生于“轩辕之丘”,即今之河南省新郑以西,受封地在涿鹿东北鸡鸣山轩辕城,嗣官居河北青阳即河北冀州婺城县明德乡,旋易名清河郡,乃以之为张姓郡望,亦为应无争议之张姓发详地。其三世孙台骀公任颛顼帝水正兼掌瘼疫之职,封为山川之神庙在山西太原府汾州及平阳县翠金山两处,宋并加封“宣济庙”;又依张氏古今迁居地图叙明载清河郡地理位置明定东、南、西、北四至,其周边疆界属古北直隶,即今之河北省清河,其位置均与濮阳无干,纵谓古代濮阳亦属河北范围,但与张姓之“清河”相距何止千里万里,所以从无挥公居于濮阳之籍载,以历史眼光对挥公殁后陵葬于濮阳之说实有待商榷,至率尔谓张姓之根在濮阳,则置“清河”于何地?更有待理清。
时隔四千余年,真相确不易还原,但濮阳宗长为挥公建墓立碑,举行祭祀,以慎终追远视之,自有光大挥公历史地位,乃荣及子孙之意义,但单凭目前史资说濮阳为挥公惟一龙墓社眠之处,则应接受史考之检验,所以濮阳当局,宜以开阔之胸襟视野说是:该陵乃传说遗迹之一,于当无其他能代或真迹发现之前作为挥公精神陵墓,以供子孙祭祀,唯其如此,可免仁智纷争,而受到各方尊敬和尊重。
(张平沼指导〒张桂元考据〒张冠雄撰文)
张氏起源
作者:张德一 文章来源:天下张姓与清河 点击数:6674 更新时间:2008-7-10 23:57:58
小 大】
【字体:
关于张氏的起源,可上溯到五千年之前的黄帝时代,大致有两种说法。一是东汉《风俗通·姓氏篇》有“张、王、李、赵,黄帝赐姓”的记载;唐代林宝《元和姓纂》说:“黄帝第五子少昊青阳生挥,为弓正,观弧星,
始制弓矢,因姓张氏。”成书更早的《左传·昭公元年》有载:“昔金天氏有裔子曰昧,为玄冥师,生允格、台骀,台骀能业其官,宣汾洮,障大泽,以处太原。帝用嘉之,封诸汾川。”另一种说法是宋代欧阳修等人编纂的《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说:“张氏出自姬姓,黄帝子少昊青阳第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上述两种说法共同之处是张氏始祖挥是黄帝五子少昊的儿子,因观弧星受到启发,按照其形始制弓矢,职居弓正。不同的看法是前说由黄帝直接赐挥为张姓,后说张氏出自与周天子同姓的姬姓,挥的子孙才被赐姓为张的。这两种说法虽略有不同,但姬姓同样也是出自黄帝,故而可以肯定的说张氏的祖先是中华民族始祖黄帝。其他姓氏说自己是炎黄子孙时,往往需要拐弯摸角论证自己和炎黄的关系,而张氏却可以直截了当地说:“我的祖先是黄帝”,似乎要比别人更加理直气壮。
关于张氏始祖挥与黄帝的关系,也有两种说法。前文已述,黄帝第五子少昊(青阳)生挥,挥生昧,昧又生允格、台骀,挥当为黄帝孙辈,此为第一种说法。另外一种说法是说张氏始祖挥是黄帝的儿子,其依据是宋人刘恕《通鉴外记》“黄帝三妃彤鱼之女,生挥及夷彭”以及《广韵》中“张姓,本轩辕第五子挥,始制弦,实张网罗,世掌其职,后因氏焉。”笔者以为,黄帝本是距今五千年前的史前文化传说人物,挥是黄帝的儿子,还是孙子?恐怕是难以寻找确切答案。但在张氏始祖挥直接出自黄帝这一点上,是毋庸置疑的。最让张氏后裔骄傲的是,自己不仅是黄帝的直接后裔,而且祖先挥是弓箭的制造者。从人类历史文化发展来看,弓箭的发明,有划时代的意义,标志着人类抵御自然的能力加强,使人类活动范围扩大,加速了人类社会的形成。同时,作为一种可远距离射伤敌人和野兽的武器,一直为历代人民所钟爱,直到二十世纪末的今天,仍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传统体育项目,可见弓箭在民族文化中积淀之深。张氏后裔在说自己姓时“我姓张,弓长张”,一句话就将自己姓氏特点表达的非常贴切。
张氏遍布全国各地,元代袁桷《张氏宗谱序》说张氏发展地有二十三处,今山西省社科院张海瀛先生说张氏各地衍派为二百三十一处,但其源处是在何方?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左传》说挥生昧,昧生允格、台骀,台骀承父业继续治水,疏通了洮河和汾河,又堵塞了太原境内的大泽(晋祠风景区东),造福万民,被封到太原做地方官。另外,明清两朝许多张氏族谱也说:“始祖挥公受封之国在山西太原府所属之地”,可见“张氏始祖源于太原”之说是比较可信的。
明朝嘉靖版《太原县志》:“汾水川祠,一名台骀神庙,昌宁公祠,在王郭晋泽南。……节度使卢钧不欲名之,改以是名,晋封昌宁公,宋封灵感元应公,赐额曰宣济庙,有掌禹锡所撰碑。明朝洪武七年重修,有司岁以五月五日祀焉。”
同书又载:“台骀泽,一名晋泽,县南十里,晋水下流汇为泽,广二十里,今为汾水所覆,或尽为民田,其旁有昌宁公庙,即台骀神也。”
据以上资料可知,今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王郭村昌宁公祠是祭祀台骀的神庙。春秋时郑国子产推台骀为“雨神”,唐代河东节度使卢钧改名为汾水川祠,后晋天福年又追封台骀为昌宁公,宋代又追缢为灵感元应公。尽管台骀是被当做“雨神”、“汾水神”来奉祀的,但说王郭村台骀庙是张氏祖庙,是顺理成章,无可非议的,更何况张氏族谱自己说“始祖受封之国在山西太原府所属之地”。张氏始祖挥公父亲少昊为青阳,今王郭村西之青阳河村、青阳庙,当与青阳公少昊有一定的关系。
王郭村台骀庙(昌宁公祠)创建年代已不可考,但从宋朝掌禹锡《重修昌宁公庙碑记》中“晋阳境中,博询群祀,最越前古”,可知其大略。与台骀庙近在咫尺的明秀寺有碑载“创于汉”,那“最越前古”的台骀庙自然要比明秀寺早的多,唐代已改名为汾水川祠,可是台骀庙创建时间起码应在唐代之前。若按王郭村当地民间口碑“北齐高欢妻娄昭君因病祈祷有验,斋戒沐浴,率宫女、侍卫至台骀庙还愿”之传说,台骀庙创建时间当不会晚于南北朝。
评明代徽州《张氏会修统宗世谱》
——关于张氏起源的记述
作者:张华封 文章来源:天下张姓与清河 点击数:3336 更新时间:2008-7-10 23:49:50
小 大】
【字体:
内容提要:明代徽州《张氏会修统宗世谱》是最先提出张氏始祖挥是“尹城派”,“封国在太原府属之地”观点,并把古代治水先驱台骀列为张姓先祖的张氏宗谱,但同时又称张氏始祖挥“居尹城,国于青阳,后改
清河郡”,本文对这些记述涉及的“张氏始祖与尹城”、“台骀与张氏”、“张氏起源地与清河”三个问题进行剖析、评述。 目 录
一、关于张氏始祖与尹城
(一)称始祖挥为“尹城派”是对挥和尹姓始祖般(或殷)的混淆 (二)尹城不是太原,也不是清河,而是汾州地 二、关于台骀与张姓
(一)台骀是历代官、民所敬祀的汾水神,台骀庙是神庙,而不是张氏祖祠堂 (二)台骀的封地汾川在今山西新绛县一带而不在太原 (三)台骀之后是沈、姒、蓐、黄诸姓,与张氏没有关系 三、关于张姓起源地与清河以及清河与尹城 (一)“清河说”来源于“青阳生挥”的观点
(二)清河张氏兴盛、显赫,是张姓起源地“清河说”形成的重要因素 (三)当今“清河说”的基本论据之误和对尹城的迷惑 (四)清河地自是古青阳氏封国,而不是张氏起源地
《张氏会修统宗世谱》是现今所能见到的最早记述张氏起源地的张氏宗谱①。它刊印于明代嘉靖年间(费宏嘉靖九年撰序,故谱应在此时或稍前),由歙县定潭人张士镐(时为浙江按察使副使、前广信知府)、旌阳嘉会人张大鹏(时为福建按察使经历,前铅山县知县)通纂(即最后定稿),歙县邵村人、进士张浚、祁县塘头人、痒生张宪、祁县宣化坊人、处士张阳辉等十数人纂修(撰稿或提供资料)。由于它的撰修者官职和文化层次高,因而在张氏宗谱中有一定的权威性;它又是排版印刷,印数多,故流传也较广;对它之后的张氏宗谱,特别是对张氏起源地的认知,有较大影响。此后的张氏宗谱及姓氏著作经常引述它为据。
张氏得姓始祖,是黄帝时的挥,这是历代多数姓氏著述的观点,也是张氏姓族的共识;只不过有认为挥是黄帝之子的,有认为挥是黄帝之孙的罢了。而张氏起源地,或称发祥地,则历来观点不一。最先提出张氏起源地的东汉王符,他在《潜夫论》中认为是“河东张城、西张城”(河东,指山西西南部,在黄河陕、晋流段之东,秦、汉在其地置河东郡,故有是称)。张城、西张城今属永济市。张城,又称东张城,张阳城,今为开张镇。南宋罗泌《路史》认为河东张城乃黄帝臣张若封国,而挥之封国在“邢之任”,即今河北邢台市任县。不过,这两种说法,都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因而尚没有很大的影响。影响最大的张氏起源地观点,是“清河说”和“太原说”。《张氏会修统宗世谱》就同时并存了这两种观点。
《张氏会修统宗世谱》其“得姓郡望”记述:“吾张氏之得姓者,自轩辕黄帝第三妃彤鱼氏之子曰挥,观弧制矢,赐姓张氏;官封弓正,主祀弧星;居尹城,国于青阳,后改清河郡。此张氏得姓之由,而望清河郡者独最。” 其“本源记”则记述:“张氏出自姬姓,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尹城派:始祖挥公,受封之国在山西太原府属之地。挥生昧,为玄冥师。昧生台骀,能业其官,宣汾、洮,障大泽,以处太原;帝用嘉之,封诸汾川,掌水旱疠疫之职,即山川之神也;世飨其祀,今太原县有庙存焉。” “得姓郡望”与“本源记”所述的主要不同点是:一、前者认为始祖挥是黄帝之子,而后者认为挥是黄帝之子少昊之子,即黄帝之孙;二、前者称始祖挥“居尹城,国于青阳,后改清河郡”,是张氏起源地“清河说”观点;而后者称始祖挥为“尹城派”、“受封之国在山西太原府属之地”,是张氏起源地“太原说”形成的基础;三、前者称尹城是始祖挥的居地,在“后改清河郡”的地域内;而后者认为尹城在太原府属之地;四、前者未述及挥之子或孙辈,而后者则称“挥生昧……昧生台骀”。
这里涉及的有三个问题:“张氏始祖与尹城”、“台骀与张氏”、“张氏起源地与清河”。以下结合当前的有关观点,予以分析和评述。 一、关于张氏始祖与尹城
称张氏始祖挥“居尹城”,或称挥为“尹城派”,在《张氏会修统宗世谱》之前,未之见。因此,《张氏会修统宗世谱》“本源记”很可能就是张氏起源地“太原说”的始作俑者。“太原说”,在张氏起源地诸说中独树一帜,赞成者不多,反对者驳之不倒,盖因未明其来龙去脉。
(一)称始祖挥为“尹城派”是对挥和尹姓始祖般(或殷)的混淆
首先说明,称始祖挥为“尹城派”,是不通的!挥是天下张氏始祖,是所有张氏的始祖(当然不包括由他姓改为张姓者),怎么能与他的子孙因迁徙而形成的支派相提并论称“派”呢?
尹城本是与尹姓联系在一起的。古今许多姓氏著述都称少昊之子殷封于“尹”或“尹城”,是尹姓得姓始祖。如唐代张九龄《姓源韵谱》②曰:“少昊之子殷,为工正,封尹城,后因氏焉。”当今姓氏著作大多都引述此说。③ 张九龄《姓源韵谱》之后,唐代林宝《元和姓纂》曰:“少昊之子封于尹城,因氏焉。”南宋郑樵《通志·氏族略》曰:“少昊之子封于尹城,因以为氏。子孙世为周卿士,食采于尹,今汾州为尹吉甫墓,即其地④。”但《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没有说明这个封于尹城的少昊之子何名。罗泌则取郑樵之说,并认为这个少昊之子是般;《路史·国名记·小昊后国》曰:“尹(国):般之封,今汾州。郑樵说故尹地,及周为尹氏采。”(《路史》所言小昊,即少昊。下同)
般,又见于《山海经·海内经》:“少昊之子曰般,般是始为弓矢。” 这样,宋代就已有了以下各说:
“少昊之子挥,官弓正,始制弓矢”。(《新唐书》) “少昊之子殷,为工正,封尹城”。(《姓源韵谱》)
“少昊之子般,始(是)为弓矢”,封尹城。(《山海经》、《路史》)
挥之“弓正”、殷之“工正”,不仅音同,职能也类似;殷、般封地相同,且字形相近(易传抄讹误);挥、般均“始制弓矢”。这就必然会产生同为少昊之子的挥、殷、般是否同一人的联想。而远在此之前,关于“挥作弓”的记载已经很多。如战国时期的《世本》就记载:“挥作弓。”(还有《尚书·顾命》曰“兑之戈,和之弓,垂之竹矢”;《荀子·解蔽》曰:“ 作弓。”和 与挥,可能是音转而写异)。此后的《说文》云“挥作弓”,《原本广韵》、《三礼图》⑤云“黄帝臣挥作弓”,《北堂书钞》⑥云“挥始作弓”。至唐代《元和姓纂》,称“黄帝之子青阳生挥……始制弓矢”。与《山海经》一对照,“少昊之子般始为弓矢”,“青阳之子挥始制弓矢”,而汉、晋学者称少昊为青阳氏,则又等于说“少昊之子挥始制弓矢”。所以,及宋《新唐书》,就称“黄帝子青阳少昊生挥……始制弓矢”。可见,“少昊之子”、“始制弓矢”,把挥与般等同了起来,说明《元和姓纂》、《新唐书》事实上是把挥、般看作
正在阅读:
中华张氏源流世系辩证04-28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3课时《分数与除法》教案11-24
2011C语言习题和答案07-10
云计算的体系结构由5部分组成09-19
网络营销学习难不难12-26
升压IC价格08-28
2011通信线路和通信设施事故应急预案04-01
一天作文600字06-28
《三峡》巩固练习06-18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张氏
- 世系
- 源流
- 辩证
- 中华
- 《财政学》习题
- 组成原理作业1-10章答案(唐朔飞)
- 建筑设计说明
- 中国电信全国业务接入及管理平台网管规范_功能需求分册_V1.0_200
-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登记表备案系统_单位及个人用户手册 (1)
- 精品农村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doc 58页)-定
- 群的基本知识
- 二年级语文上教师用书
- 管理学基础形考集合-形考任务三(201805问题及答案)
- 公司考勤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毕业论文设计 - 图文
-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组成原理期末样卷(A) 答案
- 初中化学单元知识点小结-第8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
-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8习题八参考答案
- 人工智能课后练习题
- 四川重点项目-白色家电再制造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撰写
- 2015尔雅《舞蹈鉴赏》课后题答案
- 学前教育的发展前景和趋势基础教育论文
- 数学教师如何选择有效的教学方式
- 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
- 幼儿园班级一日常规管理讲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