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期末复习资料重点笔记

更新时间:2023-11-01 21:3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期末复习资料重点笔记

绪 论

含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是总结和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曲折发展的历史进程、经验教训及其规律的科学。(政治性很强的学科)

国史的阶段划分: 两个时期说、三个时期说、四个时期说、五个时期说、六个时期说、八个时期说。

第一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创立

主要内容:

一、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二、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四、我国外交政策的伟大胜利和思想文化战线上的论争

一、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七届二中全会精神:革命胜利后,经过一个相当长的新民主主义阶段,使国家实现工业化,国营经济壮大,待条件成熟后,再采取严重的社会主义步骤,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确立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

转变时间: 20、30年—15至20年

转变过程:

第一步:实现由农业国-工业国的转变;

第二步: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转变。

2.战略思想转轨的原因(总路线提出的历史必然性)

(1)当时国内的环境条件也比较有利。

(2)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与富强的当然要求和必要条件。

(3)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不可能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础。

(4)土地改革和其他社会改革在全国完成后,国内的主要矛盾变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5)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

工业化依赖农业发展

改造:促进农业发展;避免两极分化

(6)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选择社会主义。

严峻的国际环境 苏联的影响

3.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

(1)物质基础:我国已有相当规模的社会主义生产力。

(2)经济条件: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壮大。

(3)政治保证:先进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4)有利的国际因素: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勃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及其对中国建设的支援。

4.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

毛泽东:10年到15年基本上完成社会主义,不是10年以后才过渡到社会主义。从现在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内容: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内容之间的关系:

既互相联系又互相促进

主体——工业化

两翼——社会主义改造

理解:主要任务是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而为了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就必须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全面确立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

1.一五”计划的编制过程(1951-1954) 历时4年,五易其稿

2.“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

3.“一五”计划制定的指导方针 为什么要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4、“一五”期间的建设成就

(1)基本建设成效显著。 (2)工业生产迅速发展。 (3)农业生产有了较快的增长。

(4)交通运输事业发展比较迅速。(5)文化教育和科技事业有较大发展。

(6)人民生活有明显改善。

5、成功经验

第一,在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上,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的建设方针。

第二,集中力量进行重点建设,并把重点建设和全面安排结合起来。

第三,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把发展生产与改善人民生活结合起来。

(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54.9)

制定宪法和其他重要法律 听取和审议政府工作报告 选举新的国家领导人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基本内容(P67-71)

3.《五四宪法》的意义:这我国制定的的第一部社会主要类型的宪法,它体现了是一部在中国宪政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宪法,它是中国宪政制度现代化的一个新的时代,创设了中国宪法文化理念和制度的一种全新的模式范型,成为现行宪法的母本,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3.我国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形成

(1)形成原因①战争做法的惯性②封建专制主义的影响③向苏联学习的结果

(2)评价

第一,权力过分集中,统得过死,不利于调动地方的积极性。

第二,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党政不分的问题。

第三,机构臃肿,层次繁多,人浮于事,滋长了比较严重的官僚主义倾向。

二、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一)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

(1)我国农民确有互助合作的要求。(2)合作化是工业发展的客观要求。

(3)合作化可以避免农村的两极分化。(4)农业合作化能促进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2.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途径(道路)

我国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程大体经过了三个阶段

合作化,由低级到高级(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逐步过渡:

①(1949年-1953年底)合作社的初级阶段,以发展互助组为中心,试办初级社。

互助组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农业生产协作组织,也分两种形式:一是临时互助组,二是常年互助组。

②(1954年—1955年春) 以发展初级社为中心,试办高级社(图片)。

③(1955年下半内—1956年)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高潮阶段。主要办高级社

由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互助组,到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社,再到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社,这就是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党指导农业、互助合作、运动的方针--“积极领导,稳步前进”

主要领导方法—遵循“自愿互利”原则,采取“说服教育、典型示范、国家援助”的方法

合作社运动的主要形式步骤——

第一步:互助组,一般由五六户、七八户组成。

第二步: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社,是以土地入股、统一经营为特点,

第三步,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社。社员的土地完全归公

3、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基本经验

第一,在中国的条件下,可以运用趁热打铁的方法,走先合作化,后机械化的道路。

第二,充分利用农民的两种积极性,采取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

第三,采取逐步过渡的形式。

第四,遵循自愿互利原则,先典型示范,后逐步推广。

第五,要始终把是否增产作为衡量合作社是否办好的根本标准。

(2) 农业合作化后期的偏差及教训

对农业合作化要求过急、改变过快、工作过粗、形式过于简单划一,工作上出现了强迫命令、违犯自愿互利原则,以及经营管理跟不上等缺点

(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个体手工业是指独立经营的雇工不超过四人的个体经营者,包括以经营商品为主的兼业户。

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是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组织形式是由手工业生产小组、手工业供销生产社到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方法是从供销入手,实行生产改造。步骤是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

(三)、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

第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进行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要求。

第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是解决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这一矛盾的主要途径。

2、和平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客观依据

首先,强大的人民民主专政是我们能够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和平改造的基本保证和基本依据。

第二,日益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领导地位和作用,是使资本家接受和平改造的另一个基本条件。 第三,民族资产阶级政治上的两面性,也是资本主义工商业可以和平改造的重要依据。

3、我党对资本主义改造的政策

所谓国家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私有制转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的一种过渡性质的经济形态,它既有资本主义的成份,又有社会主义的因素,是社会主义国家和私人资本家共同经营的经济,也是无产阶级国家直接领导和监督下的资本主义经济。它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最好形式和途径。

我们无产阶级国家的国家资本主义特点是:

第一,它是一种特殊的、新式的资本主义,是在工人阶级领导下与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联系着的资本主义。

第二,它是不独立的,受限制的,没有自由市场的资本主义。

第三,它虽然仍为资本家生产一些利润,但主要的是为国家和人民的需要而生产,因而带有很大的社会主义性质。

我国国家资本主义的两种形式:

初级形式(1953年前):工业方面——委托加工 计划订货(主要形式)统购包销

商业方面——经销 代销

高级形式(54年--56年) :公私合营

① 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1954--1955年夏) 企业性质是半社会主义性质

② 全行业的公私合营(1955---1956 年) 社会主义性质的企业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成功的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这无论从实践还是理论上,都大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和平赎买的政策:无产阶级政权在取得后,通过和平改造的方式,有代价的把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逐步收归国家所有的政策。

随着国家资本主义由初级到高级的发展,我党对资产阶级的赎买也经历了多种不同的形式,也就是在利润分配上各阶段有不同的比例和形式。

赎买的办法:是在国家资本主义的各种形式中,工人阶级为国家和人民需要生产的同时,也为资本家生产一定的利润,作为向资产阶级赎买的代价

在国家资本主义的初级阶段:在利润分配上我们是把资本家所得限制在企业盈余的10—30%左右,一般是20%。

在个别企业公私合营阶段:赎买是采取“四马分肥”的形式,即把企业盈余分成四份,其中国家所得税、公积金、工人福利费约占75%,资本家所得的红利约占25%左右。

1956年,全行业公私合营以后:“四马分肥”改变为定息制度,即不论企业盈亏,在一定期间内按照资本家的股额每年发给5%的利息,同时给资方人员以较高的工资和适当的工作

4、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过程

我们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大体经过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49—1953年底,是国家资本主义开始实行阶段,主要是发展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等国家资本主义的初级形式。到1952年,加工订货的产值已占资本主义工业总产值的56%。

第二阶段:从1954年初—1955年冬(2年),是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除继续推行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以外,重点转入发展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同时在天津、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开展全行业公私合营的试点。到1955年底,全国公私合营的工业户增加到3千多户,产值已占全部私营工业总产值的50%(一半)。

第三阶段:从1955年冬开始,国家资本主义进入高潮阶段。到1956年3月底,全国五十多个大中城市全部实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

5、我国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历史经验

1.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实践中,把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当作人民内部矛盾处理,在政治上仍然保持了同他们的联盟,在经济上采取和平改造的方法,这在社会主义革命史上是个创举。

2.创造了国家资本主义的多种形式,逐步地有步骤地把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成社会主义企业。在改造过程中我们又分两步走,第一步,先把它变成国家资本主义;第二步,再由国家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

3.把对企业的改造和对人的改造结合起来,不但赎买了这个阶级的生产资料,而且也把原来的剥削者改造成了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中的不足与教训

①后期步伐过快,也是1955年下半年开始,特别是1956年的全行业合营更快, ②改造面过宽,把一些“三小”(小商、小贩、小手工业等)也拉进了公私合营,把这些个体劳动者当成了资本家对待,这个错误在三中全会后也进行了改正。

③形式上过于简单化一,也是搞一刀切。

④轻易地否定了资本主义的一些好的经营方法和管理经验,只要是带资字的东西一概抛弃,这种做法过于简单化、片面化。

⑤ 再有,一些单位,对原来工商业者使用不当,没有注意充分发挥他们在管理和技术方面的专长,私方人员感到自己是有职无权。

(四)、三大改造胜利的伟大意义(P87)

1、三大改造胜利完成,使我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已经占统治地位,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基本确立。 2、三大改造胜利完成表明,中国社会顺利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由此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三大改造胜利完成,进一步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经济快速稳定的发展。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这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们不仅避免了社会的激烈震荡和社会生产力的破坏,反而促进经济的发展和加强人民的团结,这的确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的胜利。

4、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积累了丰富的成功经验,从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

(五)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形成(P86)

1、形成的原因

⑴照办苏联模式的必然结果

⑵当时的实际情况

①新中国成立后全国财政经济不统一,为稳定物价,控制市场,中央为了统一全国财政经济工作,采取了一定的措施。

②国家经济正处于恢复阶段,经济力量有限,实行高度统一的经济管理体制,有利于集中有限的资金,统筹安排,保证重点,发挥其更大的作用。

③“一五”计划期间,156项重点工程,投资庞大,技术复杂,关系全国经济命脉,必须由中央和有关部门集中统一管理。

④有利于社会主义改造

2、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主要特点和表现(P97)

①指令性计划与指导性计划相结合而以指令性计划为主的计划管理体制。

对国营企业和公私合营企业实行指令性计划,对合作社和私营企业实行指导性计划,对个体经济则由市场调节。

②以中央集权为主的国家财政体制。

③以中央各部门为主直接管理的企业管理体制和统一调配物资体制。

④以计划流通为主的多条渠道的商业流通体制。

⑤统包统配的劳动体制和等级工资体制

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一)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发表

1.背景: 国内 国际

2.主要内容

讲经济方面的有五个关系

(1)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关系。(2)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 (3)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

(4)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 (5)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讲政治方面的也可分为五个关系:

(1)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2)党和非党的关系。 (3)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 (4)是非关系。

(5)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3.意义

(二)中共八大路线的制定

1.中共八大召开的历史背景

2、中共八大的主要内容

(1)根据对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分析,确定了党在今后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2)在总结实施一五计划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建设方针。

(3)大会提出了改革经济体制的任务和设想。 陈 云: “三个主体、三个补充”

毛泽东: 新经济政策

(4)提出了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扬人民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问题。

(5)提出了加强执政党建设,防止和反对个人崇拜的任务。

3.意义:(见教材P102):首先,对国内的主要矛盾作出了正确的判断,指出了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即集中力量解决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第二,提出了反对个人崇拜、反对官僚主义、扩大社会主义民主的任务,为新时期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第三、作出了初步改进政治、经济体制的正确决策,保证企业在国家统一领导和统一计划下有适当的自主权力。

第四、提出在根据政治生活中进一步扩大人民民主,开展反官僚主义的斗争,并且进一步健全国家的法制,加强执政党的建设。

第五、大会在充分酝酿选举的基础上经民主选举产生新的中央领导机构。

4、中共八大路线未能在实践中坚持下去的原因

(1)中共八大路线是在几乎瞬间到来的历史巨变中形成的,这使路线的制定者本身对这一路线的正确性缺乏深刻的认识,缺乏将其贯彻到底的坚定信念。

(2)中共领导核心对八大存有异议,并首先对八大路线提出批评,这是中共偏离八大路线不可逆转的推动因素。

(3)客观形势的变化以及对客观形势变化的错误估计。

(一)建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

1.外交政策

(1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2)“另起炉灶”。 (3)“一边倒”

2、对外关系

(1)中苏结盟①祝贺斯大林70寿辰; ②签订新的中苏条约《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③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情况。

(2)同社会主义国家及人民民主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3)中美关系冷冻

(二) 外交政策的伟大胜利

1.为日内瓦协议的达成作出的贡献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倡导

周恩来出席日内瓦会议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亚非会议(万隆会议)(1955年4月)

周恩来率由陈毅、叶季壮、章汉夫、黄镇为代表组成的中国代表团成员参加了会议。

会议主要讨论经济合作、文化合作、人权和自决、附属国问题、世界和平和合作的促进。

“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

周恩来:“求同存异” “万隆精神”

(三)思想文化战线上的论争

1、对《红楼梦》研究中唯心主义观点的批判 1).俞平伯及其红楼梦研究 2).对俞平伯观点的批判 3).评价

2、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1).胡风及其文艺思想 2).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3).评价

(四)知识分子政策的调整

1、知识分子问题会议(1956.1)

1)背景: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

党内存在着轻视知识分子的错误倾向

2)内容:研究加强和改进对知识分子工作的领导问题。

其一,深刻地阐明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战略地位。

其二,正确估计了社会主义时期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

其三,阐明了在知识分子工作中应采取的正确方针。

《1956至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 2、“双百”方针的提出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第三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探索中曲折发展(1957-1966)

一、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 (1957.2)

1.国际形势:苏联国内政治局势变化 1956年2月苏共20大: 赫鲁晓夫秘密报告《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

波兰事件:1956.6 匈牙利事件:1956.10.23-11.11

2.国内形势:一些地方出现了工人罢工、学生罢课、群众游行请愿的事件——人民内部矛盾开始紧张起来——许多党员干部缺乏正确的认识。

(二)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主要内容

2 1.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特点。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2 2.提出了正确区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中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理论。敌我矛盾---对抗性---专政

2 人民内部矛盾---非对抗性----民主

2 3.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2 4.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一系列正确方针 。团结----批评----团结

5.提出了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

(三)《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发表的意义

理论意义:是八大路线的继续和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新贡献。

历史意义:对于工作中心的转移,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具有重大意义。

现实意义: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二、中国共产党的整风和反右派斗争

2 (一)中国共产党的开门整风

1.背景

新的历史时期---新任务----党不能适应

2.内容和过程

反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

少数右派分子的错误言行

2 (二)反右斗争的严重扩大化

2 1.背景:为了使整风运动能够达到预期目的,中共中央要求党外人士帮助共产党整风。

2 2、反右派斗争的简单经过:让蛇出洞----引蛇出洞-----挖蛇出挖

2 3、严重扩大化的表现 (1)打击面过宽。 (2)打击过重(3)改正过迟

2 4、反右派斗争的严重后果 2 (1)导致了错误的政治结论,改变了中共八大对主要矛盾的正确论断。严重混淆了两类

2 不同性质的矛盾,把大量的人民内部矛盾当成敌我矛盾对待。

2 (2)打断了全党整风进程

2 (3)损害和削弱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压制了人民群众的政治积极性,堵塞了言路。

2 (4)开创了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扩大化的先例。

2 (5)打击了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积极性。

2 5、造成反右派斗争扩大化的原因

2 第一、对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的基本国情认识不够清醒

2 第二、对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的运行规律缺乏研究和掌握。

2 第三、毛泽东对右派进攻的形势估计严重脱离实际。

2 第四、执政党在胜利面前骄傲自满,不谨慎了,怕听或不愿意听反面意见,把善意的批评当成了恶意的攻击。

2 第五、错误的斗争策略

2 第六、受波兰、匈牙利事件的影响。

2 第七、没有及时地制定和下达划分右派的标准。

2

2 三、总路线的制定及 “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 (一)八大二次会议、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制定

2 1、批判反冒进、经济建设中“左”倾错误的逐步发展

2 1)中国共产党八届三中全会(1957年10 )

2 会议的主要内容:

2 一是全面的肯定了反右派斗争

2 二是轻率地改变了八大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论断

2 三是会议错误地批判了1956年的反冒进,开始背离了八大关于我国经济建设的正确方针

2 2)“左”倾错误的逐步发展

2 南宁会议( 1958年1月 ) 成都会议( 1958年3月9日 )

2

2 2、八大二次次会议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制定

2 会议的主要内容:

第一、在急于求成的左倾思想指导下,这次会议把社会主义建设的速度问题提高到十分重要的地位。

第二、会议正式通过决议修改了八大一次会议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论断。

第三、会议制定和通过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 :“鼓足干劲儿,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2 对总路线的评价:

首先,它是党内左倾错误思想逐步发展的集中体现和必然结果。

其次,总路线的内容片面强调的是高速度,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和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方针

再次,总路线片面强调了人的主观意志和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和我国的基本国情

最后,大跃进是总路线的实践。实践后果是不好的

(二)“大跃进”运动

1.大跃进的形成:对反冒进的批评

冒进、反冒进、反反冒进、大跃进

反冒进:寻寻觅觅,泠泠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冒 进:轰轰烈烈,高高兴兴,不尽长江滚滚来

2、大跃进运动的特点和主要表现:

第一、赶超英美的时间日益提前。 第二、计划指标日益刷新。 第三、浮夸风泛滥

(二)大跃进运动的高潮

1、北戴河会议 2、大炼钢铁

3、严重的后果

1)极大地浪费了人力、物力、财力

2)拉长了基本建设战线。

3)急剧地膨胀了职工队伍

4)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

4、毛泽东发动“大跃进”的原因分析

1)新中国贫弱的巨大压力 2)中苏关系的非正常发展。

3)把革命战争中的成功经验 转而用于经济建设。

4)社会主义改造的提前完成。 5)国际共运中起热潮的激励。

(三)农村的人民公社化运动

1.为什么要搞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8.17-30北戴河会议《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

2.人民公社的特点

(1)人民公社的规模大,权力集中。 (2)公有化程度高。

(3)政社合一。 (4)实行工资制与供给制相结合的分配制度。

3.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教训

(1)“一大二公”绝不是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2)贫困不是社会主义。

(3)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 (4)政社合一是产生官僚主义的根源。

四、对已觉察到错误的有限纠正及其中断

(一)对“左倾”错误的有限纠正(P143-144)

(1)第一次郑州会议(58.11.2-10) (2)武昌会议(58.11.21-27)

(3)八届六中全会(58.11.28-12.10) (4)第二次郑州会议(59.2.27-3.5)

(5)上海会议(59.3.25-4.1) (6)八届七中全会(59.4.2-4.5)

1.划清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集体所有制与全民所有制的界限。

2.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分配原则问题。

3.采取一系列重要措施纠正“共产风”

4.会议对钢、煤、粮、棉四大生产指标作了初步的修改和调整。

(二)庐山会议的逆转(59.7.2-8.16 )

1.庐山会议的概况:庐山会议是一个总称,它包括7月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8月前半月的八届八中全会。

按会议的议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神仙会阶段 (7 月2 日至7 月15 日) 第二阶段:从纠左走向反右

第三阶段:八届八中全会

第一阶段:彭德怀在西北组先后作了七次发言和插话,谈及的主要问题:

(1)在胜利面前,要注意防止骄傲自满和脱离群众。

(2)要注意经济发展规律。 (3)纠左比纠右更难。

(4)人民公社成立有伟大意义,但是办早了一些。 (5)要发扬党内民主。

2.彭德怀意见书(7.14)

第一部分:肯定了成绩,指出?°大跃进?±和公社化中的某些缺点和错误。

第二部分:分析了发生错误的原因。

对彭德怀信的看法:黄克城 张闻天 周小舟 7月23日毛泽东对彭德怀的批评

3.庐山会议的严重后果

(1)政治上,使党内从中央到基层的民主生活遭到严重破坏。

(2)经济上,使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又重新泛滥起来。

(3)把党内不同意见同阶级斗争等同起来并加以扩大化的先例。

五、国民经济的严重困难与调整

(一)国民经济的严重困难

1.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1)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失调:1958---1960:积累率:39.1%

(2)工农业比例失调: 5.7:4---8:2 (3)工业内部的比例失调.

2.工农业产品产量连续下降。 工业:1960年比1957年下降22.8%。

3.人民日用必需品,特别是食品严重短缺。

(1)粮、棉、油供应紧张。 (2)通货膨胀,商品供应短缺。

(二)八字方针的制定

1.背景:对农村中左倾错误的再度纠正

2.八字方针的提出 1961.1八届六中全会: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三)国民经济的全面调整

1.调整必先退移的决策

①七千人大会 (1962.1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 刘少奇书面报告:

②二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西楼会议) 陈云讲话 ③5月中央工作会议

2.大幅度调整国民经济的主要措施

(1)经济方面

①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战线。 ②缩短重工业战线,实行必要的关、停、并、转。

③进一步精减职工和城镇人口。 ④ 继续调整农村政策,加强对农业的支援。

⑤消灭财政赤字,稳定市场。

(2)政治方面

第一,进行甄别平反工作。 第二,贯彻落实知识分子政策。

再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真正实现了按劳分配,有效地克服了平均主义。

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实行,使中国逐步开拓出一条有自己特点的发展社会主义农业的新路子,打响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一炮,奠定了整个农村改革的基础,推动了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起动

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从改革经济管理体制、扩大大基层单位的自主权,即从解决企业同国家的关系问题入手的。

(三)、对外开放政策的初步实施

一是开办经济特区:

二是引进外资,创办三资企业。

三是引进技术和先进设备能使

四、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一)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任务的提出(1982.9.1-11)P283 意义

党的十二大总结了拨乱反正的经验,制定了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正确纲领,制定了新的完善的党章,是党的历史上的一次重要的代表大会。

(二)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开展

1、十二届三中全会P287

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

全会一致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个决定总结了建国以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比较系统地提出和阐明了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全面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献。

⒉.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和的成就

从十二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开始进入以城市为重点的全面改革阶段,即经济体制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到1987年(即在党的十三大召开的那一年),整个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明显的进展。

第一,在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并使之进一步壮大的前提下,多种经济成分得到发展,原来那种与现实生产力水平不完全适应的单一公有制结构有很大改变

第二,按照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的原则,改变了统收统支的国营企业经营方式,扩大了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

第三,改革计划管理体制,国家宏观调控的范围和方式得到调整与改进。

第四,改革不合理的价格体系和过于集中的价格管理体制

对外开放政策的制定沿海经济特区的飞速发展:

1980年5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各划出一定范围的区域,试办经济特区。

1984年3月,中央召开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会后中央决定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和海南行政区。

1985年2月,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门、泉州、漳州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1988年4月13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设立海南省的决定。同日,还通过了建立海南经济特区的决定。在海南经济特区实行更加灵活开放的经济政策。海南经济特区是我国第五个经济特区,也是最大的一个经济特区

1990年4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正式宣布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经济特区。

之后陆续进行了沿边开放;沿江、沿河、沿线开放;内地省会、首府等中心城市的开放。

从而,使我国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一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五、有中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新突破—中共十三大的理论和战略

(一)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1987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

十三大的突出贡献,是系统地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二)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概念的含义

(3)它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2)定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3)时限:我国从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其间至少需要上百年的时间,都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阶段,既不同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尚未奠定的过渡时期,又不同于已经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阶段。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历史地位

(1)它科学地回答了社会主义社会是否要经历不同发展阶段的问题,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

(2)为发展生产力,摆脱贫困落后这一首要目标,进一步提供了可靠的根据,为衡量改革是非成败,提供了根本标准。

(3)它揭示了产生“左”右倾错误的认识论根源,为我们在建设和改革中克服和避免左、右倾错误提供了思想理论武器。

(三)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即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

代化国家而奋斗。概括的说,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三)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则和内容

1、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

为了在党的领导下和社会主义制度下更好地发展社会生产力,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在政治上创造比资本主义国家更高更切实的民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2、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

政治体制改革的长远目标:是建立高度民主、法制完备、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

政治体制改革的近期目标:是建立有利于提高效率、增强活力和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领导体制。

(四)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方针

“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六、推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一)邓小平南方视察谈话和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

首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第二,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要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第三,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

第四,要坚持两手抓。

第五,正确的政治路线要靠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

第六,坚信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坚信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

(二)、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初步概括(1992.10.12)

十四大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概括,较之此前的几次概括更全面、

更系统、更严谨,层次更高,理论性更强,基本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科学的理论体系。这标志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正式形成。十四大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概括,较之此前的几次概括更全面、更系统、更严谨,层次更高,理论性更强,基本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科学的理论体系。这标志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正式形成。

以邓小平1992年初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第三,给右派分子摘帽。 第四,加强统战工作。

(五)国民经济调整任务的完成

1.继续调整时期的特点

①1963年以后侧重于巩固、充实、提高,在退中有进。

②对经济体制进行了某些探索性改革。

③将建设重点由沿海地区和大城市转向内地三线建设。

2.调整任务的完成

(1)工农业生产有了迅速的恢复,农、轻、重关系在新的基础上实现了协调。

(2)积累与消费的比例趋向正常。 (3)财政收支平衡,市场稳定,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六、阶级斗争扩大化的迷误

(一)左倾阶级斗争理论的升级

1.中共八届十中全会

主要内容:阶级斗争问题 经济工作问题

毛泽东: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资本主义都将存在和企图复辟,并成为党内产生修正主义的根源。

2.毛泽东把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扩大化、绝对化的原因

(1)对国内形势的错误估计和对党内矛盾的错误判断。

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有所激化:毛泽东对黑暗风、单干风、翻案风的错误批判。

(2)广泛深刻的国际背景。

(二)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63-66)

1.背景和过程

1963年2月中共中央工作会议:着重讨论城乡社会主义教育问题。

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清理帐目、清理仓库、清理财物、清理工分 。

城市“五反”:反贪污盗窃、投机倒把、铺张浪费、分散主义、官僚主义。

63.5制定了《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即“前十条”)。

63.9中共中央又制定了《关于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的一些具体政策的规定(草案)》(即“后十条”)。

1964.12-1965.1讨论制定了《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目前提出的一些问题》(即“二十三条”)。

2.评价

(1)对解决干部作风和经济管理方面的问题起了一定的作用。

(2)四清运动的基本方面是错误的,是“文化大革命”的一次预演。

七、十年建设的成就及经验教训

(一)十年建设时期取得的成就

1.初步建立起独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很大一部分物质技术基础。

(1)许多新兴工业部门建立。 (2)工业布局有了改善。

(3)工业生产有了很大的增长。(4)农业有较大发展。

2.培养了大批建设人才,科学技术取得了一些成果。 (1)教育发展 (2)科技进步

3.国防建设取得巨大进展。

中国人民解放军各技术兵种的建设。 国防尖端科技成果显著。

(二)十年建设的基本经验教训

1.必须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2.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适应生产力的状况。

3.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量力而行。

4.各级党组织必须毫无例外地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八、50年代中期和60年代的中国外交

(一)中美关系和抗美援越

1.中美关系:955.8.1,中美国大使级会谈在日内瓦开始。

2.八二三炮击

(1)惩罚国民党。 (2)表明台湾属内政,反对“两个中国”。

(3)检验美蒋关系。

3.抗美援越

(1)美国干涉越南事务

越南从1955年以北纬17度线为界实行南北分治。

美国大力插手南方事务,支援吴庭艳集团镇压南方人民革命和实现对南北和平统一的斗争。

(2)中国对越南人民的援助

(二)中苏关系的破裂

1.长波电台和共同舰队之争

1958.4,苏国防部长马利诺夫斯基致函中国国防部长彭德怀:长波电台。

1958.7,苏驻华大使尤金提出:建立中苏共同舰队。

赫鲁晓夫于7月31日-8月3日访问中国。

2.国庆10周年时的不愉快的会谈

(1)赫氏替美国讲情。 (2)赫氏要求中国党和政府放弃作为内政问题采取的对台方针政策。

(3)在中印边界问题上偏袒印度。 (4)为印度当局的亲西藏叛乱分子立场辩解。

(5)赫氏发泄了旧日的怨恨。

3.苏联撤退专家撕毁合同

60.7.16苏联政府决定撤走全部在华苏联专家1390名,并终止派遣专家900名。

4.两国关系的破裂

1963.7.14苏共以公开信的形式,指名攻击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人。

63.9至64.7以《人民日报》编辑部和《红旗》杂志:九评

珍宝岛事件。

(三)中国外交的发展与外交环境的恶化

1.外交的发展

“一大片”的方针 。

较好地处理了与大多数接壤国家由于历史原因留下来的边界问题。

中国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外交关系,五六十年代取得了一些发展。

2.中国外交环境的恶化

(1)极左思想泛滥,国家外交大权一度失控。 “三和一少” “三降一灭”

(2)大国主义,强加于人。

(3)破坏外交和国际关系常规,采取粗暴举动。 火烧英国代办处

(kiros)

第四章 “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 (1966.5-1976.10) 一、“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

(一)主观原因

1、1957年以来毛泽东和党中央以阶级斗争为核心的“左”倾错误理论和实践逐步发展的必然结果

2、毛泽东误认为中央出了“修正主义

(二)社会历史原因: 1、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事业,缺乏理论上的研究和思想上的准备。 2、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某些设想和观点的错误理解,加深了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扩大化理论上的失误

3、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作了错误的判断。

4、阶级斗争扩大化理论和实践的形成,还受到国际斗争的影响。

(三)、毛泽东个人专断作风的逐步发展,权力高度集中,个人崇拜现象严重泛滥,是导致文化大革命得以发生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 四)、林彪、江青、康生、陈伯达一伙野心家别有用心的利用和助长了毛泽东和党中央的错误,也是导致文化大革命得以发生一个重要原因 二、“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一)文化大革命的准备

1、批判《海瑞罢官》 2、彭真主持制定《汇报提纲》 江青炮制《座谈会纪要》

3、批判彭罗陆杨,为“文革”的发动在组织上做准备

(二)“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发动

1、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及《五一六通知》的通过

2、红卫兵运动的兴起

1966年8月5日,毛泽东写了《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指责“从中央到地方的某些领导同志”“站在反动的资产阶级立场上,实行资产阶级专政,将无产阶级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运动打下去”,号召炮打司令部。

3、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及《十六条》的制定:1966年8月1日至12日,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通过了《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简称“十六条”,)提出“这次运动的重点,是整党内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会议还改组中央领导机构。在重新选举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中,林彪名列第二位。

《十六条》是文化大革命的又一个纲领性文献。《五一六通知》是为“文化大革命”制定的理论路线和方针,《十六条》是为文化大革命制定的一个具体章程,它是《五一六通知》的具体化。

《十六条》是按照“左”倾错误方针所制定出来的,主要错误有:

第一,根据对形势的错误估计,《十六条》将广大党员和国家干部当作革命对象,严重地混淆了敌我界限。

第二,《十六条》将广大群众人为地划分为左、中、右三派,在党和群众中制造分裂和派性。

第三,《十六条》提出“不要怕出乱子”,为乱打乱斗等违法行为提供合法依据。

第四,《十六条》片面地提出了“让群众在运动中自己教育自己”的方法,实际上是取消党的领导,助长了无政府主义泛滥。

(三)全国大动乱

1.“一月风暴” 2.正义的“二月抗争” 3.“抓叛徒”恶浪

4.对“中国赫鲁晓夫”—刘、邓的批判5.煽动武斗,制造流血惨案

6.制造“杨(成武)、余(立金)、傅(崇碧)事件”

(五)中共九大

大会的主要议程是:1.林彪代表中央作政治报告;2.修改中国共产党章程;

3.选举党的中央委员会。

危害:使“文革”错误理论与实践合法化

三、林彪集团阴谋篡国及其覆灭

(一)林彪集团的形成

主要成员:黄永胜、吴法宪、叶群、李作鹏、邱会作

特点:封建性—以君臣、父子为信条

(二)林彪集团抢班夺权阴谋的被挫败

1.是否设国家主席的争论 毛泽东坚决反对?? 林彪一再提议??

2.九届二中全会

原定三项议程:

林彪及其成员发难:

3.为什么提前抢班夺权?

(三)“九一三事件”

1.《五七一工程纪要》 林立果—— “联合舰队” 2.林彪集团武装政变的布署 三国四方会议

3.毛泽东南巡 4.“九一三事件” 南逃——北叛

(四)周恩来纠“左”及其中断

措施:1.落实党的干部、知识分子政策。 2.扭转经济混乱局面。

3.恢复文教科技部门的正常工作。 4.开拓外交工作新局面。

5.批判极左思潮和无政府主义。

中共十大:

四、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

(一)“四人帮”反周组阁阴谋的破产

1.“批林批孔”运动(1974年1月)

“反复辟回潮”和“反潮流”典型:张铁生事件、黄帅事件、马振夫中学事件。

2.“四人帮”组阁阴谋的破产

毛泽东阻止“四人帮”组阁 邓小平的复出 四届人大一次会议

(二)1975年的全面整顿与“反击右倾翻案风”

1.1975年的全面整顿及其成效

第一、对铁路的整顿;第二、对工业的整顿;第三、对军队的整顿;第四、对科技工作的整顿;第五、对农业的整顿;第六、对党组织的整顿。

2. “反击右倾翻案风”及其后果 毛泽东的不满

(三)“四2五运动”与江青集团的覆亡

1.天安门事件(四五运动) 缘起 / 镇压 / 意义

2.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

(1)中国政局的骤变 唐山大地震 / 毛泽东逝世

(2)“ 四人帮” 集团的覆灭 华国锋/ 举国欢庆

四、动荡年代的经济、文化与外交

(一)濒于崩溃的国民经济

1.国民经济徘徊起伏不定。 2.经济增长速度明显下降。

3.国民经济比例关系严重失调。 4.经济效益明显下降。

5.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二)遭到破坏的文化、教育和科学

1.“文革”中的文化事业。

“破四旧” :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

66年11月7日,北京师大“井冈山战斗团”——三孔许多古迹被破坏。

2.“文革”中的教育事业。

3.“文革”中的科学技术工作。

(三)七十年代外交新局面

1.中美关系与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改善中美关系是两国的共同愿望。

2.中日邦交正常化 3.毛泽东“三个世界”的理论

美苏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广大亚、非、拉国家和其他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属第三世界 五、“文革”的起因、性质及历史教训

(一)“文革”发生的原因

1.“文革”是“左”倾阶级斗争理论和实践恶性循环的产物。

第一步,1957年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

第二步:1959年庐山会议上错误地批判彭德怀和随后进行的“反右倾”。

第三步:1962年八届十中全会突出强调阶级斗争

第四步:提出“中央反修正主义”的问题。

第五步,《五一六》通知的通过,标志着毛关于阶级斗争扩大化的理论进一步系统化和完备化。

2.毛泽东个人专断作风日益严重,并凌驾于党中央之上,使党的集体领导原则和民主集中制原则不断受到削弱以致破坏。

毛泽东的个人专断作风是逐渐形成的。毛泽东的个人专断为什么能为全党所接受和容忍?

3.“文革”的发动是毛泽东晚年政治思考的结果

(1)反修防修 (2)考验和锻炼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

(3)为了建立一个新世界。

4.林彪、江青集团利用和助长毛泽东的错误。

(二)“文革”的性质

“文革”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和社会进步,而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三)“文革”的历史教训

1.在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消灭了剥削阶级以后,必须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2.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和其他社会矛盾。

3.要改革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坚定地推进政治民主化。

4.要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切实保障全体人民的民主权利,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

六、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会犯20年左倾错误

(一)错误的性质

1.错误具有一定程度的不可避免性。

2.错误是在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发生的。

3.出于良好动机所犯的错误。

(二)犯错误的原因

1.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搞不清楚。

2.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特点,决定了我们有些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不适应社会主义建设。

3.对国内外形势的错误估量,导致了错误的决策。

4.领导体制和决策体制存在弊端。

5.违背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三)对错误进行科学分析

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没有改变。

2.党和国家仍然保持着团结好统一。

3.中国共产党的主流是健康的,人民群众的觉悟是高的。

4.我们的各项事业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四)探索中形成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重要原则

1.社会主义可能分为两个发展阶段。

2.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步骤。

3.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提出了若干正确方针。

4.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5.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方针政策。

6.在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方面提出了正确的指导思想。

7.强调在执政条件下加强共产党自身建设。

第 五 章共和国发展的历史性转变与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开创

一、在徘徊中前行

(一)、粉碎四人帮后的国内形势

1976年10月6日,以华国锋、叶剑英、李先念为代表的党中央政治局,执行党和人民的意志,采取断然措施,对王、张、江、姚实行隔离审查。全国人民衷心拥护,欢欣鼓舞,随即进行盛大的集会游行,热烈庆祝粉碎“四人帮”的历史性胜利。至此,“文化大革命”结束,我们国家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国内形势

国民经济各方面的比例失调;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应有的改善,特别是农村的广大地区仍然处于贫困状态,还有相当多的农民常年得不到温饱;在历史政治运动中,有相当多的人蒙受不同程度的冤屈,牵涉到一亿多人的冤假错案必须平反昭雪;党的优良传统作风和社会风气受到严重破坏,党和国家面临着百业待举、百废待兴的困难局面。

党和政府的任务

在这样一种形势下,党的任务就是揭发批判江青反革命集团的罪行,肃清其流毒影响,彻底纠正“文化大革命”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使全党的工作真正的转到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轨道上来,迅速扭转“文化大革命”带来的严重困难局面,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揭批“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的斗争

(二)、党在纠“左”进程中遇到的严重阻力

主要是由于十年“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政治上思想上的混乱不易在短期内消除,更主要的是由于当时担任党中央主席的华国锋在指导思想上继续犯“左”的错误。 即:

第一拖延和阻挠恢复老干部和平反历史上冤假错案的进程

第二,推行和不改正“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压制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第三,仍然认定天安门事件是“反革命事件”。

第四,继续沿用了“文化大革命”中的一些错误理论、政治口号和政策,

第五,继续维护旧的个人崇拜,并制造和接受对他的个人崇拜。

(三)、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77年8月12日至18日)

党的十一大宣布“文革”结束,重申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任务,这对于动员群众起了积极作用。但是,这次大会的《政治报告》,仍然肯定“文革”的错误理论政策和口号,认为“文革”期间召开的十大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是正确的。在宣告“文革”结束时,还肯定了“文革”的所谓“功绩”,肯定了“文革”中提出的“党内有走资派”、“资产阶级就在党内”、“文化大革命”还要进行多次等。

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和华国锋“左”倾错误的影响,这次大会没有纠正“文革”的错误理论、政策和口号,反而肯定了这些错误。因此,大会未能从党的指导思想上完成拨乱反正的任务,党的路线没有从根本上转到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轨道上来。

(四)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并在全国展开了讨论,这场讨论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冲破了“两个凡是”的束缚,使人们从个人崇拜下解放出来,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了思想、理论上的准备.

二、拨乱反正 历史的伟大转变

(一) 十一届三中全会 历史的伟大转折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出席会议的中央委员169人,候补中央委员112人,各地方和中央各有关部门负责人列席了会议。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功绩

第一,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讨论,充分肯定必须完整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第二,作出了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路线,这是党的政治路线最根本的拨乱反正

第三,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新方针,作出了调整国民经济与加快农业发展的决定

第四,提出了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

第五,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组织路线

第六、审查和解决了历史遗留的一些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全面平反冤假错案

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坚持无产阶级专政 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三)新的“八字方针”的制定和实施

1979年4月5日至28日,党中央在北京召开了由中央和各省市自治区主要负责人参加的中央工作会议,讨论了调整国民经济的问题。李先念代表党中央和国务院作了重要讲话,提出了“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新八字的方针

(四)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1981.6.27-29( P282-283)

会议的主要内容:

1、审议和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1)、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对建国三十二年来党的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作出了正确的总结, 2)、正确的评价了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

①关于毛泽东的历史地位

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 3)、肯定了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已经逐步确立了一条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

4).《决议》首次指出“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

2、改选和增选中央主要领导机构。

3、意义:十一届六中全会是党的历史上又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它标志着党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认为的胜利完成。全会通过的《决议》,对统一全国人民的思想,维护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团结,开辟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保证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同心同德为实现新时期的历史任务而奋斗起了巨大的作用

三、改革开放的起步

(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及意义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979年9月,中共十一届四中全会正式通过了《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并发布实施。联产到组责任制形式被肯定,极大地鼓舞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随之,联产到组责任制在全国迅速推广。以后又发展到包干到户,实行以家庭为单位的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批转了1981年12月全国农村工作会议形成的《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作为1号文件下发。第一次正式肯定了包产到户等农业生产责任制的社会主义性质,是认识上的重大突破。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成为责任制的主要形式,从而基本上完成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从集中统一的经营方式向集体统一经营与农民分散经营相结合的方式过渡。

2.意义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农村经济体制的历史性重大变革。

首先,成功地确立了家庭经营的主导地位,实现了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赋予了农民对土地的经营权利,

其次,土地等生产资料与农民的结合,适合了农业分散劳动的特点,使农业生产中资源的配置趋向合理,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8mv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