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与现实中理解和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更新时间:2024-04-11 15:0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在历史与现实中理解和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历史形成及现实使命

中央决定,从今年下半年开始用一年左右时间,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为贯彻中央要求,为开展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了解我们党90多年来践行群众路线的不懈探索和发展历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们知道,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早期中国共产党是如何认识群众工作的?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重视群众工作,党对群众工作的认识是伴随着党的成长轨迹逐步演进和升华的。

早在1922年7月,党的二大通过的《组织章程决议案》就指出:“党的一切运动都必须深入到广大的群众里面去。”在1925年10月召开的中共扩大执委会决议案中又指出:“中国革命运动的将来命运,全看中国共产党会不会组织群众、引导群众。”1928年7月9日,党的六大政治决议案中将“争取群众”作为“现时的总路线”进行明确。由此可见,党从成立的早期,就已经有了对群众工作的高度自觉。但是,此时的群众工作理念缺乏实践的支撑,“群众”的概念,还主要局限于工人阶级和知识分子等一部分精英群体,而对于最广大的农民群体,并没有真正的发动起来。尤其是大革命失败后,党内在革命道路和方式的选择上产生了分歧,主张以城市暴动为“中心和指导者”、实行全国武装暴动的“左倾”力量占据了上风,给党的发展壮大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1927年,毛泽东同志领导湘赣边界的民众发动了秋收起义,起义队伍在攻打中心城市受挫后,转向敌人力量薄弱的井冈山地区开展打土豪、分田地的斗争,赢得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在全国范围内成功开创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诠释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的群众工作的新内涵,开辟了群众工作新领域。

党群众路线这个概念是怎样提出的,又是如何在理论和实践中得到丰富,最终形成并被写进了党章?

在我们党的历史文献中,最早提出和明确使用“群众路线”这一概念的文字记录,是在1928年11月。当时,李立三在与江浙地区党的负责人谈话时指出:“在总的群众路线之下,需要尽最大的努力到下层群众中去。”但此时的群众路线概念并不等同于后来被写进党章,为广大党员所理解的群众路线。相对而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群众路线还处于摸索阶段,党的群众路线的真正形成,经历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孕育和抗日战争时期的成熟两个阶段。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为典型的全国革命根据地广泛建立,党放手发动群众,积极践行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并建立了以瑞金为核心的中央苏区。1929年9月,在周恩来主持起草的《中央给红四军前委的指示信》中,专门论述了“红军与群众”的关系,强调要树立群众观点,重视群众工作,明确提出各项工作都“要经过群众路线”。毛泽东对中国革命运动中人民群众伟大力量的认识是最敏锐的,也是极具洞察力的。早在五四时期,他就强调了“民众的大联合”是改造社会、改造国家的“根本的一个方法”。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指出红军与白军的区别,在于红军是执行革命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决不是单纯打仗消灭敌人的军事力量,还要承担宣传、组织、武装和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以至于建立共产党的组织等重大任务。同时,阐述了红军的主要任务是分兵以发动群众,集中以应付敌人的游击战,打仗与做群众工作是一与十之比,还特别批评红四军中部分同志存在的单纯军事观点。这些群众路线的思想火花,散见于毛泽东《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反对本本主义》、《查田运动的初步总结》等理论文章中。与此同时,项英、博古(秦邦宪)、洛甫(张闻天)、刘少奇等,也都从各自工作的实际出发,对如何处理党同群众的关系、改进党的领导方式与工作方法等问题,发表了许多真知灼见。正是这许多共产党人的集体智慧,才使曾经一度风雨飘摇的党组织取得了多次反围剿的胜利,谱写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史诗,最终在延安建立了最广泛的革命大本营。可以说,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不断摸索,进一步厘清了党对群众工作的认识,孕育了党的群众路线。

在抗日战争时期:面对敌强我弱的严峻形势,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提出“兵民是胜利之本”的著名论断,这是党的群众观点在党的军事思想与战略中的完整体现。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中,他要求“共产党员决不可脱离群众的多数,置

多数人的情况于不顾”;“必须注意组织先进分子和广大群众之间的密切联系”。为夺取抗战的最终胜利,党在群众路线的具体实践中,开展了兵民一家的南泥湾大生产活动。尤其是在延安整风运动中,毛泽东第一次系统地、完整地阐述了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他指出:“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并明确指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党的基本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1945年4月,中共七大召开,毛泽东在政治报告中将“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列为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并强调群众路线是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之一。刘少奇在作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专门论述了“关于群众路线问题”,将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精神和内容载入党章,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群众路线载入党章,则标志着党的群众路线的真正形成。

党的群众路线被写进党章之后,又经历了怎样的深化和发展?

实践无止境,认识无止境。党的群众路线形成后,又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和发展。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继续拓展了党的群众路线。在解放战争时期,紧紧依靠群众,发动群众,仅用三年多时间就取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推翻了国民党的腐朽统治。尤其是淮海战役,被陈毅同志形象地比喻为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胜利。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从一个革命党转变成为执政党,在群众路线的实践中,坚决治污、治贪,果断处置了刘青山、张子善,表明了党始终与人民群众同频共振的决心和态度。1956年,在党的八大上,邓小平在《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对群众路线作了新的概括:一是人民群众必须自己解放自己,党的全部任务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必须密切联系群众和依靠群众,每一个党员必须养成为人民服务,向人民群众负责,遇事同群众商量,和群众同甘共苦的工作作风;二是党的领导工作能否保持正确,决定于它能否采取“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党必须根据群众的实践来检验自己的工作。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党的群众路线进行了开创性的继承和发展。改革开放的新进程开启后,邓小平先后指出:“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这两条是最根本的东西”,“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特别重要”。邓小平把“三个有利于”作为衡量各方面工作成败的标准,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我们党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倍加珍惜党的群众路线,并在回应现实中作了进一步发展。江泽民指出:“政治问题主要是对人民群众的态度问题,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并明确提出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重要理念,尤其是把“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内容。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诠释了党的群众路线的新内涵。强调“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总结和提炼了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作为保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根本点,作为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要任务。

从党的群众工作到群众路线的形成和发展,我们不难看出,党的群众工作、群众路线贯穿于党的发展全过程,是我们党在不同时期战胜艰难困苦、不断开创新胜利的根本源泉和动力。

在历史和现实的回应中,我们该怎样理解党的群众路线的丰富内涵?

结合党的群众路线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及其表述,今天要全面理解党的群众路线的丰富内涵,大致可以从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评价标准、时代特色和地域特征几个层面来把握。

一是要把握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其中,“一切为了群众”,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目的。“一切依靠群众”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根本手段和力量源泉。“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讲的是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要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首先要向群众做调查工作,虚心向群众学习,虚心听取群众意见。更重要的是,要将这些从群众中集中起来的领导意见再回到群众中去,使群众认识到这些意见是符合他们的根本利益的,并化作他们自觉的行动,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转化成为人民群众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力量。

二是要把握群众路线的评价标准,即是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换句话说,是否践行群众路线,践行群众路线的程度和效果要由群众来评价,群众才是践行群众路线的评价主体,群众是否满意才是践行群众路线的评价标准。

三是要把握群众路线的时代特色,即是把握群众路线在当今时代的突出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民务实清廉”是党回应“四大考验”、“四大危险”,尤其是回应“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挑战的时代要求。

四是要把握群众路线的地域特征。省委提出以“忠实务实实干兴省,同心同苦同步小康”为总载体,深入扎实有效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很好地回应了贵州“科学发展、后发赶超、同步小康”的地域需求,体现了践行群众路线的贵州特色。

结合党的群众路线的历史性贡献,谈谈对党的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

作路线的理解。

回溯历史,正是因为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党的事业才赢得了人民的支持、参与和拥戴,才能够战胜世所罕见的风险考验,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其一,正是依靠群众路线,我们党才把革命的主体扩大到工农大众。在近代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浪潮里,涌现和组建过无数的主义和派别,大都因为选择的是一条“精英路线”,因而在昙花一现后,均未能尽显芳华。成长于中国近代社会的一批马克思主义勇士,以一股强烈的投身于人类解放事业的意识和使命,在创党初期就科学认识到了日益成长起来的中国无产阶级所蕴藏着的巨大的革命力量,及时用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斗争的理论、被压迫民族革命的理论、无产阶级自由和解放等理论来武装自己,从而确立了“到群众中去,组成一个大的群众党”的有效争取群众的科学路线。通过聆听工农大众的合理诉求,用党的先进的革命理念指导无产阶级领导的农民斗争,获得了工农大众的深度认同,从而将党的革命理念内化到工农大众的肺腑心脾,并促使工农大众自愿成为推动中国革命前进的坚实动力。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8mc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