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重庆中考文言文必读10篇复习精编
更新时间:2023-03-21 08:31: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 重庆中考文言文篇目推荐度:
- 相关推荐
2013重庆中考文言文必读10篇复习归纳一、桃花源记陶渊明
一、重点字词读音
俨.yǎn然阡陌
..qiān m?垂髫.tiáo 诣.yì间.jiàn隔问津.jīn 此中人语.yù云
二.重点字词解释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缘:沿着。
(2)仿佛若有光。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类。
(4)悉如外人。悉:都。
(5)具答之。具:详尽,详细。
(6)问今是何世。世:朝代。
(7)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具言:详细地说出。
(8)皆叹惋。惋:惊讶、惊奇。
(9)便扶向路。扶:沿、顺着。向:先前
(10)及郡下,诣太守。及:到。诣:拜见。(11)处处志之。志:做标记。
(12)欣然规往。规:计划。
(13)未果,寻病终。未果:没有实现。寻:随即,不久。
(14)后遂无问津者。津:渡口。
(15)重点词:欲穷其林穷:穷尽。具答之具:详尽。悉如外人,全部、完全。
(16)咸来问讯咸,都。黄发(老人)垂髫(小孩),并怡然自乐,都。
三.通假字
便要还家。“要”通“邀”,解释为:邀请。
四.古今异义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古义:妻子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山穷水尽的地步。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运输事业的总称。
(3)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食物味道好。
(4)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5)不足为外人道也。不足:古义:不值得。今义:不充足,不够。
?阡陌交通交通:古义:交错相通,四通八达;今义:各种交通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虽与外人间隔间隔(古义:隔离;今义:距离)
外人(古义:特指桃花源外的人;今义:局外人)?屋舍俨然俨然(古义:整齐的样子;今义:形容很像)
?后遂无问津者津(古义:渡口。问津指探访。今义:口液)
?说如此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
五.一词多义
寻:①寻向所志(动词,寻找) ②寻病终(副词“不久”)
舍:①便舍船[舍(shě),动词,舍弃。)②屋舍俨然[舍(sha),名词,“房屋”)
中:①中无杂树(“中间”)②晋太元中(“年间”)③其中往来种作(“里面”)
志:①处处志之(动词,“做记号”)②寻向所志(志,独字译为做标记.与所连用,译为'所做的标记') 之:①忘路之远近(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可译为“的”)
②闻之,欣然规往(代词,“这件事”)③处处志之(助词,起协调音节作用,无实意)
为:①武陵人捕鱼为业(读w?i,动词,作为)②不足为外人道也(读wai,介词,对,向)
遂:①遂迷,不复得路(“最终”)②遂与外人间隔(“于是”)
向:①寻向所志(原来)②眈眈相向(看)得:①便得一山(出现)②得其船(找到)
闻:①鸡犬相闻(听见)②闻有此人(听说)乃:①见渔人,乃大惊(就)②乃不知有汉(竟然)五.成语
(1)世外桃源:与世隔绝,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后用此成语指虚构的超脱现实的安乐
美好的地方。
1
2
(2)豁然开朗:豁然,开阔明亮的样子。形容有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敞亮。也比喻心理突然悟出道理而 感觉明朗。 (3)无人问津;津:渡口。没有人来问渡口。后用此成语比喻没有人过问受到冷遇。
(4)落英缤纷;落英:落花。缤纷:繁多凌乱的样子。鲜花纷纷飘落,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也指花儿凋谢的暮春天气。
六.句子翻译
(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渔人觉得这种景象非常奇怪,又继续往前走,想找到林子的尽头。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土地平整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明净的水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4)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他们)自己说祖上为躲避秦朝时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
(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七.文学常识《桃花源记》的作者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东晋(朝代)著名诗人。散文家。本文选自《陶渊明集》。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归园田居》(其三)《饮酒》《五柳先生传》等
2、文章知识:(1)线索:渔人(武陵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发现——访问——离开——再寻,贯穿起来。(2)顺序:时间先后
八.内容理解
(一)、理解背诵;
(1)本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本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宁的句子: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5)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
6)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A.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本文"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问今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文章线索:渔人(武陵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发现——访问——离开——再寻,贯穿起来。 ?文章顺序:时间先后
?本文中第三段描写了桃花源人社会风尚的哪两个方面?(简答):生活幸福;民风淳朴。
?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 ?从文章那些地方知道内容是虚构的:从“桃源世界”,结果“不复得路”,而后“无人问津”可知。 ⑴虚构目的:描绘无剥削,压迫,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宁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同当时的黑暗
社会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作者和广大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⑵作品意义:尽管这种理想不可能实现,但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和向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
抗。
⑶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设下悬念,使故事更加离奇
⑷“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世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
为了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意愿。或:为了寄托美好理想,追求自由生活
⑸渔人离开桃源后,还写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么?
①增添神秘色彩。②暗示这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
⑹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出了了哪几件事?
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三件事:逢桃林;访桃源;寻桃源。
⒅文中哪句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然想继续在桃源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
不足为外人道也。源中人生活安定,桃源人能安居乐业,桃源人能和睦相处。
⒆请用自己的话说出桃源人与渔人的交谈都涉及了哪些内容?
(1)问渔人从哪里来(2)桃源人向渔人说明他们来桃源的原因。
(3)桃源人向渔人询问外界的情况。(4)渔人向桃源人介绍外界情况。
⒇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
例如:此人一一为俱言所闻,皆叹惋。“具言”的内容和“叹惋”的内容都没有具体体现,但读者都会结合文章可以想象到“具言”和“叹惋”的是桃花源外世事变迁,人们饱经战乱之苦。
⒇桃花源这一理想社会的特点:(1)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社会安定。(2)人民安居乐业,和睦相处,
平等自由。(3)化境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
九、中考链接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2.根据本文内容,恰当选用文中的四字短语填空。(2分)
武陵渔人“忘路之远近”,发现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进入桃花源,他感到桃花源人的生活是那么“□□□□”。离开桃花源时,他“□□□□”,但再来寻找时还是“□□□□”。
3.从第②③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1)_______;(2)_____
__;(3)_______。(3分)
.答:1、(渔人)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自己发现桃花源的)这番经历 2.答:欲穷其林怡然自乐处处志之不复得路需要强调的是,你必须用原文四字短语填写——请注意,每处都有双引号。如果因忽视双引号而丢分,你就是百里挑一了。3、这四个空并不难填,看来,今年的前几道题难度都不大,拉不开距离。提示:要从四个角度来考虑:一、环境方面(优美);二、物质方面(富足)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乐);四、能避乱,无战乱(没有压迫、剥削)。答三点即可。这道题是分点的,不要简单地答:幸福。
9.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
...的一项是(2分)
A.武陵人/捕鱼为业B.问/今是何世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后遂无问/津者
10.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2分))
A.遂与外人间隔
..(互相通达)
..(隔断,隔绝)B.阡陌交通
C.乃不知有汉(副词,竟,竟然)D.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
11.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2分)
A.本文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
B.文章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点,无论是写桃花源人们的生活环境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生动可感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C.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
3
现实社会。
D.这篇文章记叙层次清楚,一环套一环,一气呵成,结构非常严谨。
1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4分)
(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译文: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译文:
13.作者在本文中描写的世外桃源有何用意?(2分)答:
14、(1)本文中第三段描写了桃花源人社会风尚的哪两个方面?(简答):生活幸福;民风淳朴。(2)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3)从文章那些地方知道内容是虚构的:从"桃源世界",结果"不复得路",而后"无人问津"可知。
(4)虚构目的:描绘无剥削,压迫,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宁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同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作者和广大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5)作品意义:尽管这种理想不可能实现,但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和向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6、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设下悬念,使故事更加离奇)
(2)"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世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
(为了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意愿。或:为了寄托美好理想,追求自由生活)
(3)渔人离开桃源后,还写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么?
(①增添神秘色彩。②暗示这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
二、《记承天寺夜游》
一、文章内容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二、文学常识 1、作者: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学过他的文章(词)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浣溪沙》。
三、重点词语解释 1、念无与为乐者念:考虑,想到。2、怀民未寝寝:睡。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4、相与步中庭相与:共同,一起步:散步(或:漫步走行走)。
5、庭下如积水空明空明:形容水的清澈透明。
6、月色入户户:窗户。
7、欣然起行欣然:高兴的样子。行:走。
8、解衣欲睡解:脱、脱下。
9、水(月光)中藻、荇(水草,这里指竹子和柏树的影子)交横。
四、理解性默写
1、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主旨句)
3、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无与为乐。
4、《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描绘了一个空明澄,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五、重点语句翻译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和荇(水草)。或:庭院中的月光,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有像交错纵横的藻和荇似的水草,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枝叶在月光下的影子。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4、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月光照进窗户(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屋外。
六、课文内容理解 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4
设了一种清冷皎浩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1)旷达胸怀(2)贬谪悲凉。(3)人生感慨。(4)赏月喜悦;(5)漫步悠闲。
3、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 * 记叙描写议论。
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
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
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 4、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或表现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复杂心情。既有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自慰,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怅和苦闷。)
5、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旷达(豁达)乐观的胸怀。
6、“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段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
*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7、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 ①遂至承天寺。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
②怀民亦未寝。理由:心境相同欣赏趣味相同。③相与步于中庭。理由:关系亲密。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理由:志同道合志趣相投命运相同。
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为什么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这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背景材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时。 *①苏轼才华横溢,素有大志,但不被朝廷重用②仕途失意的落寞③自我排遣的旷达。
9、体会“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句的妙处。 *“积水空明”用比喻的手法写出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写竹柏之影参差错杂。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清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意思对即可)
七、开放性试题
1、本文写作时,苏轼已被贬黄州。当时,他备受监视,近乎流放。揣摩文章最后一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赏月的欣喜;贬谪的悲凉;人身的感慨;被贬的无奈寂寞;虽屡遭贬谪,但仍乐观豁达。(至少说出两种情感,意思对即可)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3分
月色入户,欣然
..()
..起行()念.无与为乐者()庭下如积水空明
2、翻译句子。3分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参考答案:1、. 高兴地想形容水的澄澈
2、.只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的清闲的人罢了。
3、.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⒈文段中空缺处应填上__________和__________。
⒉根据上下文,把原文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
(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念无与( )为乐者……
⒊根据内容,可以把文段分为几个层次?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每个层次的主要内容。答:____________。
⒋文中画线语句能否去掉?为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参考答案:⒈如积水空明藻、荇交横⒉吾吾吾⒊可以分三个层次。第一层:记事,交代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第二层:写景,写月下庭中景物;第三层:抒情,抒发面对月光、竹柏疏影的感触。⒋不能,因为这两句传递了复杂的思想感情,既有看到大自然的美的无穷愉悦,又有落寞孤寂,还有露出鄙视尘俗的自慰之情。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把.洒问青天( ) (2)念.无与为乐者( )
2下列句中的“/”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不知/天上宫阙
B.我/欲乘风归去
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D.相与/步于中庭
3.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3分)
(1)请出与“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想对应的作品原句。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笔下柏影也。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甲、乙两篇均写于作者仁途失意之时,甲表现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乙透露出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
B.甲、乙两篇都写月,甲以美丽的想像、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乙用形象的比喻、传神的文字,描绘了空灵澄澈的景象。
C.甲中的“婵娟”指月中的仙女;乙中的“闲人”指无所事事之人。
D.甲、乙两篇分别是词和散文,体裁不同决定了语言风格的不同:前者浪漫洒脱如行云流水,后者凝练含蓄饶有余味。
5.仔细体会以上两篇作品的诗情文意,谈谈你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的认识。(2分)
参考答案:1、(1)端起洒杯(2)考虑或:想着2.B3.(1)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2)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4.(C)5.例: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人生有欢聚,也必然有离别为;——正与月亮有圆时,也总有缺时一样,原本是自然的规律。
21、本文是一篇不足百字的抒情小品,作者,宋朝文学家、书画家、被喻为之一。
2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语语在文中的含义。
(1)相与步于中庭(2)庭下如积水空明(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4)念无与为乐者
23、请用横线在文中画出描写作者心理感受的句子,并说说它传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声。
24、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有“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感慨,请在文中找出与此意义相近的一句,抄写在下面横线上。 25、根据你对本文的理解,请分别以“奇趣”和“闲情”为尾词写一组不少于七言的对偶句。奇趣,闲情。
26、在我国文学史上,有很多诗人对月有独特的感受,借月抒发自己的感情,请举出两个这样的例子,注明出处和作者。
27、从“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句中的“闲人”两字,你能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8、“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你对这句话有怎样的理解?
29、此文为作者遭贬之后所作,作者此时心情应抑郁才对,可作者却“欣然起行”,不但措绘了月景,还自诩“闲人”。对于作者这种做法,你怎样看待?结合实际谈谈。
30、夏夜的海边,一白发苍苍的老者站在沙滩上,面对着茫茫大海陷入了沉思之中,老者在想些什么?请发挥你的想象写一段老者的内心独白.
答案: 21、苏轼;唐宋八大家。 22、前院形容水的空无澄澈清闲的人考虑、想到
23、念无与为乐者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一方面,作者慨叹知音难觅。另一方面,作者当时虽贬,心情抑郁,但仍不失进取心,借以美景来排遣抑郁之情。 24、念无与为乐者。 25、将影作藻见以水
6
喻月抒 26、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27、从“闲人”二字可看出作者用惋惜无人赏月来暗讽那些汲汲于富贵功名的世俗中人,同时也把自己政治失意后的孤高情怀寄托其中,表现一种随缘自适,潇洒自如的人生态度。
28、明月是经常有的,美景也是经常在的,但人们的心情不同,欣赏景物的感受也不同,作者与张怀民当时都被贬官,有职无事,是个闲人,作者虽被贬,却能从随处可见的景物中,得到美的享受,并描绘如此充满诗情画意好文,表现出作者豁达宽广的胸襟。
29、作者此时心情虽抑郁,但作者的“欣然起行”“赏月”和自诩闲人,都是苦中作乐,用娱情于景来排遣抑郁。这种做法是值得称赞的,因为人不论遇到什么困难,多么抑郁,都应学会苦中作乐,找到生活的希望和乐趣,尽可能给自己一个快乐的心情。因为即使痛苦也是于事无补的。 30、略
(四)填空
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浩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主旨句)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旷达胸怀)(1)贬谪悲凉。(2)人生感慨。(3)赏月喜悦;(4)漫步悠闲。
(五)结构: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
记叙描写议论。
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
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
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六)思考
1、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或表现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复杂心情。既有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自慰,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怅和苦闷。)
2、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旷达(豁达)乐观的胸怀。
3、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无与为乐。
(七)欣赏、"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段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
(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三、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一、文学常识、1、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唐代诗人。世称刘宾客。有《刘禹锡集》,我们还学过他的《竹枝词》以及他和白居易互为酬答的一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2、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形成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二、语音馨(xīn)鸿儒(rú)调(tiáo)素琴案牍(dú)
三、重点词语
【名】有名,著名。【灵】灵异。【斯】这。【德馨(xīn)】品德高尚。馨,香气。【鸿儒(rú)】博学的人。鸿,大。儒,旧指读书人。【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调】
7
调弄。【素琴】不加装饰的琴。素,朴素,不加装饰。【金经】指佛经。【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丝,弦乐器。竹,管乐器。【案牍(dú)】官府的公文。案,文书,案卷。牍,公文。【劳形】使身体劳累。形,形体,身体。
四、通假字
五、古今异义词 1、谈笑有鸿儒鸿:古义:大今义:鸿雁
六、词类活用 1、有仙则名名:有名(出名、闻名) 2、无丝竹之乱耳乱:干扰(扰乱、使……乱)
七、一词多义
八、重点词语解释
1、谈笑有鸿儒鸿:大
2、无案牍之劳形形:形体、身体案牍:官府公文
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4、可以调素琴,阅金经调:调弄,这里指弹。
5、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灵:灵验,神奇
6、斯是陋室斯:指示代词,此,这
7、往来无白丁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8、阅金经金经:佛经
9、无丝竹之乱耳丝竹: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丝:本指弦乐器竹:本指管乐器
九、特殊句式 1、何陋之有宾语前置:有何陋
十、课文分析
1.主旨:本文通过对陋室的描写和赞颂,抒发了作者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思想感情,展现了不慕富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
2.层次结构:
①第一层(1—3句)运用比喻,点明主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不陋。
②第二层(4—7句)描写居室环境——表现主人宁静淡泊的心境;描写来往客人——表现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趣;描写日常生活——表现主人安贫乐道的情怀。③第三层(8—9句)与“诸葛庐”“子云亭”相比,以孔子的话作结,含蓄表达作者以君子自况的高雅情趣,与开头“惟吾德馨”遥相呼应。
3.写作特色:①对偶和押韵(名、灵、馨、青、丁、经、形、亭),令全文富有音乐美和节奏感。
②用典。借“诸葛庐”、“子云亭”以自况,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圣贤的志趣和抱负,暗示陋室不陋源于“德馨”,从而增强了文章说理的可信性和说服力。
十一、理解性默写
1、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文章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文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5、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6、用比喻赞美"陋室"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7、《陋室铭》一文中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是:孔子云:何陋之有?
8、作者在文中结尾把自己与古代贤士相比,表现出了他的高尚情趣的一句话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9、《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10、文中表现作者对自己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的欣喜之情的语句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十二、重点语句翻译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2、孔子云:“何陋之有。”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8
3、苔痕上阶绿,草色人帘青。 *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人帘里。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
十三、课文理解
1.文章是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方面表明陋室的景色之雅、交往之雅、情趣之雅,见“惟吾德馨”,而明“陋室不陋”的。
2、以古代名贤自况的语句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运用类比的目的是:表明室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与抱负,进一步突出“德馨”。
3.本文中含有“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的意思,你是否同意这个看法?为什么?
同意。品德高尚者追求的不是物质条件的好坏,而是精神世界的纯洁与充实。他们鄙弃功名利禄,不趋炎附势,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保持着坚贞的操守,所以身居陋室而不觉其陋。
4、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从本文表达的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来看,作者的思想是积极的;从他独善其身,避而不和庸俗的官僚往来,使自己与污浊的社会隔离开来等做法来看,又是消极的。(也可有自己的看法)
十四、中考链接A套
1.本文作者是(人名)。在教材中我们还学过文中“诸葛”的文章《______》。(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语的含义。(3分)
孔子云:何陋之有?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3.下列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对高洁情操的追求。
B.文章开头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点明了主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C.“苔痕”两句描写了居室的幽美清雅的环境,反映室主人宁静淡泊的心境
D.文章结尾以“诸葛庐”、“子云亭”自况,且引孔子之语,说明了陋室不“陋”,从而增
强了文章的可信性和说服力。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A)。(2分)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表现了作者希望为国效力、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出了环境的清幽雅致。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写出了作者生活情趣的高雅。
D、文章举诸葛庐、子云亭的例子,是为了说明“陋室”不陋的道理。
5、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6、“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功颂德的文字,后成为一种文体。人们经常用“座右铭”来激励鞭策自己。请你从平时积累的古诗文中写出一则有关学习方面的“座右铭”。
*示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B套 1.本文作者是(朝代)的(人名)。(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无丝竹之乱耳
..。
..,无案牍之劳形
3.下列对文意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通过对陋室的描写和赞颂,抒发了作者安贫乐道和洁身自好的思想感情。
B.“无丝竹”两句表明了作者对世俗生活的鄙弃。
C.“诸葛庐”即诸葛亮的茅庐,“子云亭”即扬雄的亭子,抒写了作者对古代先贤的怀念。
D.“惟吾德馨”与结尾“孔子云:…何陋之有??”相呼应,点出文章的灵魂。
C套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9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下列对文意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以“山”“水”为喻点明主旨,暗示陋室不陋。
B.“素琴”指没有装饰的琴,一方面写出作者的高雅情趣,一方面表现他的清廉。
C.“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发展成为一种文体。
D.本文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来表现自己高洁的情怀。
4.作者描写和赞美陋室的意图在于。(3分)
5.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_______(3分)
A.文章首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用“仙”、“龙”比喻陋室的“室主”。
B.“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了交往宾客的身份,以此表明作者孤傲的心境。
C.从文中看,陋室不陋的原因是“惟吾德馨”。
D.作者把陋室与“诸葛庐”、“子云亭”相比,表达了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思想感情。
四、醉翁亭记(宋)欧阳修
环(环绕)滁皆(都是)山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其(代词,指滁州)西南诸(各个)峰,林(树林)壑(山谷)尤(尤其,特别)美(秀丽),望之(舒缓语气,无意义)蔚然(草木茂盛的样子)而深秀(幽深秀丽)者,琅琊也。山(名词作状语,在山上)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回环,曲折环绕)路转,有亭翼然(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临(靠近)于(在)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命名) 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就)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取别号)曰(叫做)醉翁也。醉翁之意(意趣,情趣) 不在酒,在乎(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欣赏山水的乐趣) ,得(领会)之心而寓(寄托)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雾气) 开(消散),云归(回,这里指散开的云又回聚到山上来)而岩穴(山谷)暝(昏暗),晦(阴暗)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 (花)发(开放)而幽香,佳木(好看的树木)秀(繁盛)而繁(浓阴) 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背负着东西的人)歌于(在)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指老人)
提携(指小孩),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在……旁)溪而渔(捕鱼),溪深而鱼肥,酿(酿造)泉为酒,泉香而酒洌(清澈) ,山肴(荤菜)野蔌(菜蔬) ,杂然(交错的样子)而前陈(摆放) 者,太守宴也。宴酣(尽兴地喝酒) 之乐,非丝非竹(指音乐),射者中,弈(下棋)
者胜,觥(用犀牛角做的酒杯)筹交错(交互错杂),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脸色苍老) 白发,颓然(指醉醺醺的样子)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过了一会儿,不久) 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遮盖) ,鸣声上下(指高处和低处的树林) ,游人去(离开)而禽鸟乐(欢乐)也。然而(但是)禽鸟之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其乐(名词,乐趣)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记述)以(用)文(文章) 者,太守也。太守谓(为,是)谁?庐陵欧阳修也。
1、文学常识:①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选自《欧阳文忠公集》。
②题解: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闷,他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耶山饮酒抒怀,并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欧阳修用自己的别号“醉翁”为这座亭子命名。后来,便写了《醉翁亭记》。
二、重点字词注音:环滁(chú)琅琊(láng yá)林壑(ha)辄醉(zh?)林霏(fēi)
阴翳(yì)伛偻(yǔ lǚ)酒冽(lia)山肴(yáo)野蔌(sù)觥筹(gōng)
三、重点词语解释
环.滁皆山也环:环绕林壑尤.美尤:尤其,格外
望之蔚然
..而深.秀者蔚然:茂盛的样子深:幽深泻出于.两峰之间者于:从
峰回路转
....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作.亭者谁作:修造
10
有亭翼然临
...于泉上翼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临:靠近名.之者谁名:命名
太守自谓.谓:命名。饮少辄.醉辄:就
醉翁之意.不在酒意:情趣。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得:领会寓:寄托
若夫
..日出而林霏.开若夫:像那霏:雾气云归.而岩穴暝.归:聚拢暝:昏暗。
晦明变化
..而幽香芳:香花发:开,开放....者或暗或明,变化不一野芳发
佳.木秀.而繁阴佳:好的秀:茂盛,繁茂山间之四时.也时:季
伛偻
..提携伛偻:腰背弯曲,这里之老人往来而不绝.者绝:断绝
酿泉为.酒为:酿造泉香而酒洌.洌:清
山肴
..野蔌.山肴:野味蔌:菜蔬杂然而前陈.者陈:摆放
非丝.非竹.丝:弦乐器竹:管乐器射.者中,弈.者胜射:投壶弈:下棋
觥.筹交错觥:酒杯苍颜
..白发苍:苍老颜:脸色
颓然
..夕阳在山已而:不久
..乎其间者颓然:醉醺醺的样子已而
树林阴翳.翳:遮盖。太守乐.其乐.乐:以…为快乐。乐:快乐。
醒能述以文
...者以:用文:文章述:记述太守谓.谁谓:为,是。
四、重点句子翻译。
(1)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译: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座山峰中间飞淌下来,这就是酿泉。
(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译: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象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酿泉上面,这就是醉翁亭。(临,靠近)。
(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译: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上,而在乎山水之间啊。
(4)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译: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并寄托于酒。
(5)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译:早上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6)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译: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
(7)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译:苍老的容颜,雪白的头发,醉醺醺地坐在人们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8)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译:树林茂密阴蔽,上下一片叫声,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呀!
(9)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译:游人们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呀。
(10)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译:醉了能和他们一块快乐,醉醒后能写文章表达这种快乐的,是太守。
(11)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译:太守是谁?是庐陵的欧阳修呀!
(12)翻译描写春夏之景的句子: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译: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
(13)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译:背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
五、古今异义。
醉翁之意不在酒意古义:意趣。今义:意思,主意,心意。
野芳发而幽香芳古义:花。今义:芳香。
六、一词多义。
①归云归而岩穴暝聚拢②霏若夫日出而林霏开雾气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归去若夫淫雨霏霏雨很密的样子
11
微斯人,吾谁与归归向
③临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靠近④谓太守自谓称
临溪而渔靠近,这里是“在……旁”太守谓谁是
⑤乐山水之乐乐趣
乐其乐第一个“乐”字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快乐
⑥而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连词,表顺承关系。
朝而往,暮而归连接状语和谓语的连词。
泉香而酒冽连词,表示并列关系。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连词,表顺承关系。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连词,表转折关系。
⑦也环滁皆山也表肯定陈述。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表判断。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表解释。
⑧乎颓然乎其间在⑨于泻出于两峰之间者从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吗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在
七、词类活用。
(.1.)山
..行六七里山:名词作状语,在山上。(2)名.之者谁名:名词作动词,命名。(3)故自号.醉翁号:名词作动词,取号。(4)至于负者歌.于途歌:名词作动词,唱歌。(5)杂然而前.陈者前:名词作状语,在前面。(6)醉能同.其乐同:形容词作动词,共同享受。
八、主旨与手法。
中心思想:本文通过醉翁亭秀丽风光的描写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山川的热爱和与民同乐的情怀。全文的主旨是:与民同乐。“乐”字贯穿全文的线索。
(1)、醉翁亭秀丽的自然环境、亭名的由来,并引出醉翁寄情于山水的乐趣。
(2)、描写山间朝暮变化和四季不同的景色。
(3)、描写太守、宾客、游人之乐。(4)、写太守醉游归来,自得其乐。
1、先交待醉翁亭的自然环境与命名由来。
①亭的环境:环滁→琅琊山→酿泉→醉翁亭(由远及近)
②命名由来:作亭者→命名者→命名之意→山水之乐
2、再观赏醉翁亭朝暮、四时之景的无穷乐趣。
①景:朝→暮;变化无穷;春→冬,景色各异。②赏景:朝往暮归,其乐无穷。
③描述太守与滁人、众宾游山同乐的情景和乐趣。
3、绘“与民同乐图”
滁人游:兴高采烈,生活富足太守宴:众人动手,就地取材
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太守醉:与民同乐,心满意足
4、最终收束全文,点明主旨
①归时景象:太守归→禽鸟乐(山间夕照全景)
②点明主旨: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醉”“乐”统一)
九、理解性默写
1“醉翁”的由来是什么?请用文中原话回答。答: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2、本文以色彩鲜明的语言,描绘了四时景物的特征。其中最突出的四句是什么?
答: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
3、第二段中哪个句子把山水之乐具体化了?答: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4、请写出夕照全景的句子。
12
答: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5、请写出归后情景的句子。答: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6、概括本文的主旨。与民同乐(文中原句“醉能同其乐”)(醉乐统一的句子)
7、领起全文的句子是:环滁皆山也。 8、文章中微露主旨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9、体现全文核心及醉翁命名之意(写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情趣所在)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10、文中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是: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1、文中与"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相照应的文字是: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2、概括描述滁州地理环境特征的句子是:环滁皆山也。
13、奠定全文抒情基调的句子是: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山水之间。
①、写醉翁亭命名的缘由的句子是: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②、解释“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句子是: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③、写山间早晨景色的句子是:日出而林霏开;
④、写山间傍晚景色的句子是:云归而岩穴暝;
⑤、写春景的句子是:野芳发而幽香;
⑥、写夏景的句子是:佳木秀而繁阴;
⑦、写秋景的句子是:风霜高洁;
⑧、写冬景的句子是:水落而石出者;
⑨、第三段写游琅琊山的情形,共写了哪四个场面: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⑩、表现本文主旨的句子是: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⑴、表现禽鸟乐的句子是: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⑵、照应“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的句子是: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十、课文理解
1、“醉能同其乐”这句话把“醉”与“乐”联系起来,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把“醉”与“乐”联系起来,点明了全文的主旨——与民同乐。
2、归纳段意
第一段:写醉翁亭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第二段:写山间朝暮和四季景色。
第三段:滁人、宾客、太守游琅山的情形。第四段:写日暮醉归,点明全篇主旨。
3、本文第一段写景的顺序是什么?答:由远到近。
4、“太守自谓也”在文中作用是什么?答:制造悬念,引出下文。
5、请写出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答: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6、第三段文字一共描绘了几幅图画?分别是什么?核心又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说?
答:四幅。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其中核心是太守醉。其余三幅俱是陪衬,为了突出“太守醉”,“醉”在与民同乐,体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旨意。
7、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8、本文主旨是“与民同乐”,写“滁人游”与本文的主旨有什么联系?
滁人如此兴高采烈地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这与太守的励精图治、勤政爱民是分不开的。
9、第三段写了四种情况,从原文中找出最能概括每种情况的短句。其核心是什么?
(1)滁人游(2)太守宴(3)众宾欢(4)太守醉。太守醉。
10、“太守醉”中的“醉”有两层意思,一层是“喝酒醉了”,另一层意思是陶醉于山水之中了,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醉心山水的政治理想。
11、第③段写了哪些人?请用一个字概括他们共同的心情。
写了滁人(游人)、太守、众宾。他们共同的心情是“乐”。
12、作者到底都在“乐”些什么呢?请仔细找一找,画出有关的语句,说说自己的理解。
13
作者的“乐”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一是“山水之乐”,并因“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二是“宴酣之乐”,近取“山肴野蔌”,佐酒“非丝非竹”,众人“起坐喧哗”,太守颓然其间;三是“乐人之乐”,故作文以叙其事。三乐归一,都是“与民同乐”。
14、文中极力渲染了一个“乐”字,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写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思想。
★滁州的地理特点?“环滁皆山也。”★西南诸峰的特点?“林壑尤美”
★琅琊山的特点?“蔚然而深秀”★亭的位置?“临于泉上”
★“来饮于此”中“此”指?“醉翁亭”★自号醉翁的原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朝暮景色的特点?“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
★春夏秋冬景色?“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乐亦无穷”的原因?“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
★描写傍晚情景的句子?“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写醉与乐统一,点明主旨的句子?“醉能同其乐”★理解本段衬托手法的运用: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
★根据下列情境,用《醉翁亭记》中的语句填空。
美国在联合国大唱人权高调,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意在干涉别国内政。这个案情十分复杂,扑朔迷离,但侦察人员决心全力以赴,非把它查个(水落石出)不可。
★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围绕它层层展开记叙的?
这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以思想感情——一个“乐”字贯穿全文。这篇课文,抓住“乐”这条主线,围绕它层层展开记叙的脉络:山水乐——四时乐——宴酣乐——禽鸟乐——太守乐。抓住了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也就能顺利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大家谈谈太守为什么而醉?为景而醉,为人而醉,为情而醉。
4、太守之乐其乐中的太守的“乐”是指什么?“寄情山水之乐,与民同乐之乐。”
5、对联:欧阳修与百姓同乐范仲淹以天下为忧。
6、第一段写景的顺序是什么?写景的作用是什么?
由远而近;写醉翁亭周围环境的优美,引出醉翁亭,为下文写太守与民同乐作铺垫。
7、请抓住一个特点,对文章的第二小节进行赏析。
示例:语言简洁。这一小节写了山间的朝暮之景和四季之景,每种都抓住最主要的特点,只写了一句话。言简意赅,作者的情感也蕴涵在里面。(大意正确即可)
8、第三段中有四幅画面,请用简洁的文字概述出来,并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滁州的人如此兴高采烈地出游,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这与太守的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人民安居乐业而高兴。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
9、本文以乐为线索,由景生情,情景交融,表达了欧阳修怎样的情怀?(或文章的主题)
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情怀,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被贬后悠然自得的旷达情怀。
10、简要阐述本文中“醉”和“乐”之间的关系。
“醉”和“乐”是统一的。作者因乐而醉,醉又增添了乐;醉是表象,乐是实质。
11、“太守之乐”具体有哪些?其本质是什么?
(1)“山水之乐”;(2)“宴酣之乐”;(3)“乐人之乐”。三乐归一,其本质都是“与民同乐”。
12、结合写作背景理解“太守之乐其乐”的含义。
一是借欣赏山水秀丽景色,排遣心中抑郁,二是借与众人游琅琊山,寄寓与民同乐的理想。
十一、成语积累
(1)水落石出——水落下去,石头就露出来。比喻真相大白。
(2)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
(3)、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的兴趣并不在于喝酒。形容人别有意图,言在此而意在彼。
14
(4)峰回路转:本义:山势曲折,山路迂回
(5)前呼后应本指前行的人向后行者呼喊,后行者向前应答。通常指文章结构严谨,前后文意互相照应(6)风霜高洁:天气高爽,霜色洁白。
十二、重点句子的翻译
1、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它西南方向的各个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远远看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
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山势回环,道路弯转,有一个亭子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
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中啊。
4、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5、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像那太阳一出,林间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而山谷洞穴昏暗了,这或暗或明替变化的景象,是山中的早晚的景色。
6、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野花开放而散发出幽微的香气,美好的树木枝繁叶茂而形成一片浓阴,秋高气爽,水位下降,石头裸露,这是山中的四季的景色。
7、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投中了,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起来坐下大声喧哗的,是众位宾客快乐的样子。
8、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人群中间的,这是太守喝醉了。
9、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
10、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醉了能够同大家——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啊。
十三、中考链接
2、依据文章内容,请对出下联。
上联:岳阳楼上范仲淹作文寄情,下联:醉翁亭下欧阳修借景抒情(或醉翁亭里欧阳修与民同乐。)3、本文语言形式优美,尤其是对偶句充分体现了汉语言的美感。请以“欧阳修与百姓同乐命”为上联,联系《岳阳楼记》一文,拟一个下联。
上联:下联:例如:“范仲淹以天下为忧”或“范仲淹先天下而忧”等。
4、《醉翁亭记》表达的思想感情
积极向上的思想境界。抒发了与山水同乐的思想感情。作者含有寄情山水来排遣谪居苦闷的情怀。
5、醉翁亭现已成为安微省著名古迹之一,结合课文的阅读,假如让你当一名解说员,你该如何解说。
我的解说:可以介绍“醉翁亭一目楼”“醉翁亭晨昏苑”“醉翁亭四时轩”“醉翁亭民俗图”等,可根据课文内容自由发挥。(写要点即可)
6、与《醉翁亭记》一样,《桃花源记》也是一篇熔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以寄托作者政治理想和美好情感的文章,请写出《桃花源记》中反映桃源人生活环境和社会风尚的句子。
环境;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社会:其中往来耕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作者用乐贯穿全篇,请问总计写了哪几种乐?从文中看,太守因何而醉?
答:作者写了五种乐:山水之乐;宴酣之乐;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
15
太守因山水而醉,因喝酒而醉,因与民同乐而醉,也因治理好滁州让百姓生活快乐而自我陶醉而醉。(不胜酒力;与民同乐;陶醉山水;自得之意。)
2. 怎样理解《醉翁亭记》一文中所表达的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答:作者既有与民同乐的思想,又有治理好滁州的得意,还有寄情山水排遣贬谪后的心中的郁闷的感情。
4.“醉翁之意……得之心,而寓之酒”一句在文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答:从醉翁亭的命名巧妙引出“乐”字,自然过渡到抒发胸臆,并以“乐”为主线,把全篇各部分串连起来,形成统一的艺术整体。
6.欧阳修自号为“六一居士”。所谓“六一”,即藏书一万卷、集录金石遗文一千卷、一壶酒、一张弓、一局棋、一醉翁。结合本文的思想感情简要谈谈作者的思想性格特点。
答:悠然自得豁达大度宠辱不惊(符合要求即可)
7.“言在笔先,意在笔后”,作者放情林木,纵意山水,让我们通过这美丽的风景体会到了太守独特的游乐情怀。你认为作者在此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围绕“热爱山水,寄情山水,随遇而安,与民间乐,排遗抑郁”其中任何一点回答即可。
示例①:表现作者对美好山川的热爱及随遇而安,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示例②:勾勒出了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
示例③: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8.文中不仅写了太守与众宾客的游乐,还写了滁人的游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为下文写太守乐作铺垫,反映欧阳修治理有方,这里政通人和,人民安居乐业。
9.欧阳修寄情山水,诗酒山林,除享受山水之乐外,还具有怎样的深意?围绕“与民同乐”回答即可。10.“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描写的是滁人出游的场面。通过这个场面,你能感受到什么?(2分)围绕“滁州百姓生活安乐,太平,富足;太守治理有方”回答即可。
11.欧阳修尽管被贬滁州,仍能有所作为。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围绕“在逆境中仍保持旷达的胸襟,不计较得失,积极乐观”回答即可。
12.《小石潭记》、《岳阳楼记》、《桃花源记》与《醉翁亭记》一样,都是借景言情、感世抒怀之作。请根据提示,在空白处填上与文章主旨或者景物特点相关的词语。
《岳阳楼记》回荡着忧乐天下的恢宏之音。《醉翁亭记》洋溢着与民同乐的和谐之音。
《小石潭记》弥漫着悄怆幽邃的凄寒之风。《桃花源记》飘逸着宁静祥和的理想之风。
13.本文的德主旨是“与民同乐”,写滁人游与本文的主旨有什么关系?
滁人如此的兴高采烈的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这与太守的励精图治有关,体现了太守与民同乐的思想。
15.作者被贬滁州知州,自号“醉翁”。细读文章,说说作者写作本文的真实意图是什么表达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16.你认为文中太守的生活态度是什么?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答:太守的生活态度是积极乐观的。在实际生活中,我们遇到一点困难就怨天尤人,不去寻找解决困难的办法,而作者在仕途受挫的情况下,没有抱怨,而是心系百姓,与民同乐。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要学习他这种乐观向上的精神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名.之者谁?野芳.发而幽香?朝而往,暮.而归
?弈.者胜?伛偻提携
..临于泉上者
..?有亭翼然
?宴酣.之乐
2、下列加点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作亭者谁(的人)
B、山间之四时也(的)
C、行者休于树(从)
D、颓然乎其间者(他们,他们的)
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之意仅在于山水之间吗?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理解。(3分)
16
4、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5、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①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译文:
②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6、欧阳修的"为人"之道,既体现在为官之时,又体现于书法之论中,请根据两个文段内容,简要分析。
五《送东阳马生序》(明朝:宋濂)
①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②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二、文学常识:1、作者明朝著名文学家宋濂
三、通假字:1、(同舍生皆)被(绮绣):同“披”。 2、与之论辨:辩论。辨,通辩
四、重点词语解释
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借 )
2、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跑)
3、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引、提出 )
4、俟.其欣悦,则又请焉(等候)
5、余幼时即嗜.学:喜欢,爱好。
6、致.书:得到书。这里是买书的意思。致,取得、得到。
7、弗(不)之怠
..:懈怠,不放松抄写。“之”是“怠”的宾语,指“笔录”这件事。
8、既加冠:已经加了冠,到了成年。
9、(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患,担心,忧虑。硕师,才学渊博的老师。硕,大。
10、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尝,曾经。趋:奔向。先达:学术界的前辈。
11、执经叩问:求教。叩,问。 12、德隆望尊:道德高,声望重。
13、门人弟子填其室: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门人,弟子、学生。填,塞。这里的是拥挤的意思。
14、稍降辞色: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15、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援,引,提出。质,询问。
16、俯身倾耳以请: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表示专心而尊敬的)请教。
17、或遇其叱咄:或,有时。叱咄:训斥,呵责。18、(礼愈)至:周到。
19、(不敢出一言以)复:这里指辩解。 20、负箧曳屣: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表示鞋破)。
21、穷冬:严冬。 22、皲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破裂。 23、(至)舍:学舍,书舍。
24、僵劲:僵硬。 25、(持)汤沃灌:热水。沃灌,浇洗。
26、以衾(拥覆):以,用。衾,被子。 27、寓逆旅:住在旅店里。逆旅,旅店。
28、(主人)日再食:每天提供两顿饭。再,两次。食,提供伙食。
29、(戴)朱缨(宝饰之帽):朱缨,红色的帽带。 30、腰(白玉之环):腰,挂在腰间。
31、(右备)容臭:容臭,香袋。32、烨然(若神人):烨然,光彩耀眼的样子。
33、緼袍敝衣:破旧的衣服。緼,旧絮。敝,破。34、略无慕艳意:毫无羡慕之心。慕、艳,羡慕。
35、县官日(天天)有禀稍之供:县官,朝廷。禀稍,官家给的粮食。
35、(无冻)馁之(患矣)馁,饥饿。之,的。36、假诸人(而后见也):假之于人,向人借书。诸,之于。
17
37、非天质之卑:天资,人的智力。卑,低下。38、流辈:同辈的人。 39、谒,拜见。
40、撰长书以为贽:写一封长信作为表示敬意的礼物。贽,初次见面时为表敬意送的礼物。。
41、言和而色夷:夷,平和。4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
43、(父母岁有)裘葛之遗:裘葛,冬夏的衣服。裘,皮衣。葛,夏布,指夏天穿的衣服。遗,赠送。
五、朗读节奏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2、卒/获有所闻 3、手指/ 不可屈伸
4、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六、理解性默写
1、为什么作者在众多富有的同学中能“略无羡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表明第2段观点的句子是: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七、重点语句翻译
1、俯身倾耳以请: *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表现尊敬而专心)请教。
2、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_
*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但他并没有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3、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家里穷,没有办法得到书,就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
4、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或:因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感到衣食的享受比不上其他的人。)
八、课文内容理解
1、文章从几个方面表现了作者的求学之苦和用心之专?
*幼年得书之难,借书抄录,读书的艰难;成年从师的艰难;求学生活条件的艰难表现作者求学之勤苦;求师艰难,毕恭毕敬,表明作者求知的渴望和决心。
2、“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这句话有何表达效果?
*用反衬的手法,写老师的严厉是为了突出作者求师的诚恳,生动地表现了他的虔诚和恭敬的态度。突出了他求师的艰难。
3、从几方面概括作者求学时的客观条件?路途:遥远艰难。衣着:破旧不能御寒。饮食:每日两顿,毫无滋味。
4、太学生的优越条件,表现在那些方面?有书可读,有师可问,无奔走之劳,无冻馁之患。
5、第一、二段文字采用的主要写作手法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对比,增强说服力,突出中心。
6、应怎样看待学习条件与学习好坏之间的关系?
答:学习条件不好,仍然能学习好,像宋濂那样;学习条件好,却不一定序、学得好,像某些“太学生”那样。学习条件好坏对学习能够有所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学习成功关键是长期坚持“勤且坚”专心致志,这是宋濂起身体会,也是古今学有所成的人的共同体会。
7、本文揭示了怎样的道理?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8、本文是写给马生的为什么用大量的文字写自己求学的事?作者现身说法(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增强作品感染力和教育作用。
9、为什么作者在众多富有的同学中能"略无羡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10、思考、(1)从几方面概括作者求学时的客观条件?路途:遥远艰难。衣着:破旧不能御寒。饮食:每日两顿,毫无滋味。
(2)太学生的优越条件,表现在那些方面?有书可读,有师可问,无奔走之劳,无冻馁之患。
(3)第一、二段文字采用的主要写作手法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对比,增强说服力,突出中心。
18
(4)应怎样看待学习条件与学习好坏之间的关系?
答:学习条件不好,仍然能学习好,像宋濂那样;学习条件好,却不一定序、学得好,像某些"太学生"那样。学习条件好坏对学习能够有所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学习成功关键是长期坚持"勤且坚"专心致志,这是宋濂起身体会,也是古今学有所成的人的共同体会。
(5)本文揭示了怎样的道理?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6)本文是写给马生的为什么用大量的文字写自己求学的事?作者现身说法(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增强作品感染力和教育作用。
(7)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下刻苦学习精神对你有什么启发?结合自己实际谈一下。
九、开放性试题
1、和作者当年的学习条件相比,今天的你有哪些优越的地方?结合本文,说说现代中学生读书应有怎样的苦乐观。
2、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下刻苦学习精神对你有什么启发?结合自己实际谈一下。
3、课外积累。古人刻苦求学的事迹。
东周时代,苏秦读书欲睡锥刺骨。西汉,孙敬昼夜苦读,以绳系头悬屋梁。
西汉,匡衡勤学无烛凿壁偷光读书。晋朝,车胤(yìn)囊萤读书。晋,孙康家贫,映雪读书。
(古人苦学的做法不必要后人效仿,但他们刻苦学习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要从他们的事迹中获取勤奋学习,立志上进的动力。)
4、你从作者的读书经历中悟出了哪些学习秘诀?
我的感悟:学习要勤奋,求师应诚心,求学须不断克服并战胜困难。
5、你觉得“先达”对弟子“未尝稍降辞色”的态度可取吗?为什么?
我的看法:(1)不可取。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关系,老师应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与学生平等交流、相互信任、共同成长。这样才能有利于我们的学习和成长。
(2)可取。我认为“先达”的“未尝稍降辞色”并非不尊重学生,而是一种更负责的尊重。因为只有“严师”,才能出“高徒”,出高素质的学子。同时,尊重师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1.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无从致书以观专心致志B.益慕圣贤之道精益求精
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患得患失D.未尝稍降母色义正辞严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译文
3.人们为什么“多以书假余”?(2分)
答:
4.从本段看,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原因是:(1) ;
(2) ;(3) (3分)
参考答案:1.2分 A (A致:取得/集中B益:更加C患:忧虑D辞:言语)
2.3分等到他高兴了,我才又向他请教。(原旬中词语翻译错一个扣0.5分,句子不通顺扣O.5分,扣完该小题分值为止)3.2分因为我守信用,按时还书。4.3分刻苦好学博览群书虚心请教(各1分)
1、第一段选文的文体是,第二段选文的文体是。(2分)
2、下面每组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请解释其含义。(2分)
手自笔录尝趋百里外
①暇更录唐宋人诗②未尝寝
3、第一段选文中“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表现了宋濂什么优秀品质?(2分)
4、第二段选文中“儿能背诵所读书,斯解也”感人至深,表达了母亲什么样的情感?(2分)
19
5、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两段选文的大意。(3分)
6、对待师长,宋濂“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对待母亲,蒋士铨“坐枕侧不去”,“诵声琅琅然”,“持书诵于侧”。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和体验,谈谈在做人方面你所得到的启示。(4分)
参考答案:1、序或赠序;记。(共2分,每空1分)
2、①抄写②曾经(共2分,每小题1分)
3、围绕“勤学苦读,不畏艰难”回答即可。(共2分)
4、围绕“望子成材,期望殷切”回答即可。(共2分)
5、围绕“第一段选文宋濂回忆自己年少时刻苦求学的经历”和“第二段选文蒋士铨回忆自己年少时得到母亲悉心培育的经历”回答即可。(共3分,内容2分,语言表达1分)
6、围绕“尊师勤学”和“孝敬父母,不辜负父母的殷切期望”回答即可。(共4分,启示2分,结合经历和体验谈1分,语言表达1分)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弗之怠(2)走送之(3)未尝稍降辞色(4)俟其欣悦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分)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的)
B、弗之怠(指代抄书)
C、走送之(指代藏书之家)
D、益慕圣贤之道(的)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2)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4、读了这段文字,你觉得宋濂有哪些品质值得学习?(2分)
【1、(1)懈怠(松懈、怠慢)(2)跑(3)脸色(神色)(4)等待(等到、等)2、C (2分)3、(1)因此人们大多(愿意)把书借给我。(2)所以我虽然愚笨,最终还是有所收获的(最终还是得到了一些知识)。(4分,每句2分,意思符合即可)4、学习刻苦,求学诚心;尊敬老师,守信用(2分,答出“学习刻苦”或“求学诚心”给1分,答出“尊敬老师”或“守信用”给1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②无从致书以观③弗之怠
2.阅读文言文,要勤查工具书。下面是《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对“假”字的几种解释,判断哪一种解释最适合“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中的“假”字。(只需填序号)(2分)
假①借。②宽容。③如果,假如。④非正式的。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5.简要回答下面问题:(5分)
(1)平时我们说话、写文章常引用名人事例来印证自己的观点。你认为[甲]段宋濂的事例可以用来印证下面哪一个观点呢?(只需填序号)(2分)
A.崇尚科学、消除愚昧,社会才能进步。B.虚心请教、经常复习,有助于巩固知识。
C.诚实守信、刻苦学习是成才的重要条件。
参考答案:
1.①因此②得到③懈怠,放松④钱财2.①(2分)3. B (2分)
4.(4分每句2分。)①抄写完毕,(跑着)赶快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
②到了他稍稍长大些,家里没有书可读。要点与评分:扣住基本字词,译句要通顺。
5.(1) C (2分)(2)(3分)例一:欧阳修母亲在家境贫困的情况下,画荻教子,使孩子不致因贫穷而放弃学习。使儿子体会到即使条件再差,只要不畏艰难、刻苦学习还是可以学好知识的。
例二:欧阳修的成才,除了自身的发奋努力之外,与其母亲注意对他的启蒙教育有很大的关系。可见,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子女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
要点与评分:可从母亲的角度说,也可从欧阳修成长的角度说。结合文段说出看法2分,语言表达1分。
20
1解释下面语句中加点字的意义
(1)无从致书以观(2)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3)而以书赴告同学者。(4)颐既觉2翻译下面的文言语句
(1)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2)以师礼见颢于颖昌,相得甚欢。
3 甲乙两文有写作内容和表达感情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内容: 感情
4甲乙两都写了天气的寒冷,其写作目的是否相同?为什么?答案:略
1.解释下列短语。(3分)
(1)弗之怠:(2)走送之:(3)哀转久绝:(4)歌以咏志:
2.这位同学认为郦道元《三峡》选段可以用来比喻读书过程中有所领悟的喜悦。请你用散文化的语言说说“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的意思。(2分)
3.如果说读书的第一境界是立志启程的不易,第二境界是求知过程的甘苦,那么第三境界则是豁然开朗的喜悦。请你评价一下《观沧海》的诗句作为第三境界的配文是否合适。(2分)
91、本文作者,字,号,浙江金华人。明初家,本文是一篇赠序,
赠序是指,内容多是
9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未尝稍将辞色()(2)同舍生皆被绮绣()
(3)烨然若神人()(4)流辈甚称其贤()
93、作者在文中没有泛泛讲道理,而是联系自己学习生活的实际,向马生叙述了自己的读书生活和苦学态度,从中我们体会作者以求学为乐的学习态度,据此,请以“读书”、“学习”为中间词,写一组不少于七言的对偶句,表达一下你读完此文后的收获。读书;学习。
94、作者写此文,意在勉励马生刻苦学习。在《三国演义》中有那么一段,孙权通过自身体会劝说手下一员大将读书的故事,后来这员大将设奇计袭荆州,大败关羽为东吴建下奇功。那么这员大将叫什么名字?从他身上你能获得哪些启示?
95、文中“心不若余之专耳”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96、在第一段中作者写自己求学艰难的目的是什么?
97、“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作者真的愚笨吗?他为什么这样说?此处和文中哪句照应。
98、第一段作者从四个方面介绍了自己求学之艰苦,对其中你感动的一两方面予以评价。
99、想一想,你觉得是何种理由促使作者写了这样一篇赠序?
100、作者对老师的态度是“俯身侧耳以请;或遇起叱咄,色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对此,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 91、宋濂;景濂;潜溪;散文。临别赠言性质的文字;勉励,推重,赞许。
92、语言和脸色同“披”光彩照耀同辈的人 93、学宋濂;勤且艰;效马生;专而贤。
94、吕蒙启示: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勤能补拙,学能治愈;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95、告诉后生们,求学之道在于聚精会神,专心致志,人的主观因素起决定作用。
96、与太学优越的学习条件对比,勉励马生刻苦学习。
97、不愚笨是自谦说法;旨在说明,即使愚笨,努力学习也是会有收获的。和“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过人之过哉。”相照应
98、此题为开放题,写出你的感动之处,有真情实感即可。如“我为其求学生活之艰苦,什么能够刻苦努力而感动。尽管其衣无丝绸,食无鱼肉,却刻苦学,可见其嗜学而心专之至极。
99、原因有三:马生的德才兼备;作者的爱惜人才;同乡之情。
100、言之成理即可。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录毕,走.送之( )(2)腰.白玉之环( ) (3)寓.逆旅主人( ) (4)皆被.绮绣( )
2.下列句中的“/”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
...的一项是( )
21
正在阅读:
2013重庆中考文言文必读10篇复习精编03-21
(完整版)90后宝妈,利用闲鱼的经典玩法,做到月赚20w05-07
中国石油大学电工电子学实习报告 - 图文10-20
你在,或者不在02-14
TD测试规范03-17
小学生一年级看图写话:井盖丢失06-14
- 教学能力大赛决赛获奖-教学实施报告-(完整图文版)
- 互联网+数据中心行业分析报告
- 2017上海杨浦区高三一模数学试题及答案
- 招商部差旅接待管理制度(4-25)
- 学生游玩安全注意事项
- 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文档模板供参考)
- 叉车门架有限元分析及系统设计
- 2014帮助残疾人志愿者服务情况记录
- 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 中国食物成分表2020年最新权威完整改进版
- 推动国土资源领域生态文明建设
- 给水管道冲洗和消毒记录
- 计算机软件专业自我评价
- 高中数学必修1-5知识点归纳
- 2018-2022年中国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产业深度分析及发展前景研究报告发展趋势(目录)
- 生产车间巡查制度
- 2018版中国光热发电行业深度研究报告目录
- (通用)2019年中考数学总复习 第一章 第四节 数的开方与二次根式课件
-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4课说数课件粤教版
- 上市新药Lumateperone(卢美哌隆)合成检索总结报告
- 精编
- 文言文
- 重庆
- 中考
- 必读
- 复习
- 2013
- 螺纹连接例题与测试题
- openstack中Heat说明文档
- 选煤厂高空作业安全管理制度通用版
- (全)建筑焊工(建筑特殊工种)复审模拟考试题库含答案
- 本特利3500中文说明书
- 湖北省襄阳市2022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C卷
- 关于UPS主机本身及其他设备散热量计算
- 文章标题序号的用法公文写作序号的用法
- 中考历史总复习 第一编 教材知识梳理 第7讲 中国古代
- 桥梁工程毕业设计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桥毕业论文
- 风电厂事故预想汇总
- 残疾人专职委员2014年考试题库
- HACCP计划验证确认记录表(食品企业).doc
-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合理消费》教案
- 2022-2022年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教育局教师招聘真题及答案解析.do
- 篮球教案基础进攻战术配合
- 最新企业并购财务风险分析开题报告范文汇编
- 郑州市教师招聘考试真题
- 风筝的醒悟的寓言故事
- 江西省赣州市三年级上学期期末数学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