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学后教读后感

更新时间:2023-10-09 19:1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先学后教”带给我的思考

——有感于《教学革命—蔡林森与先学后教》一书

如今,全社会都在大力推广素质教育,可是,许多教师都苦于考试的压力,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这一根本目的抛之脑后,每天都用 “填鸭式”教学和强化训练来获取一时的高分,结果学生和老师都苦不堪言,最后,只能将罪魁祸首归结为考试,久而久之,就会理直气壮地搞起应试教育。这样,不但改变了学生学习的根本目的,也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学习能力的培养,最后,只能让教师感觉学生越来越难教,分数越要越低。

作为一线教师,我也一直被这样的问题困扰,如何才能让学生乐于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读了蔡林森校长撰写的《教学革命—蔡林森与先学后教》一书后,我豁然开朗,它让我明白了其实“减负”与“提质”并不矛盾,减轻课业负担亦可实施素质教育。新课程教学改革致力于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教师应转变为服务者,起到引导和组织的作用。蔡林森先生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方法正是对新课改理念的大胆诠释,他提出“明确学习目标;学生根据自学要求自学,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学生汇报自学结果;教师指导学生讨论;学生完成作业,教师当堂批改”一套教学新程序。

“先学后教”是建立在“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这个现代教育理念基础上的,它真正将课堂还给了学生。很多老师都曾有这样的抱怨:“这个问题我已经讲过多少遍了,怎么还是不会?”、“这道题目我在黑板上已经写过多少遍了,怎么还是不会做?”?我想,对于这些“辛勤”的教师来说,这的确是个残酷的现实,学生为何总是不能体谅老师的良苦用心,为何总是不能按照老师的期盼来掌握知识。其实,当这样的问题一再出现的时候,我们应该反思,是不是我们自己出现了问题,是不是由于我们的过于勤劳害了学生。我们总是习惯将新知的探究、解题的方法、应试的技巧一一传授给给学生,把他们当作“电脑”一样接受我们的指令,按照这样的程序快速运转,可是,当他们即使能够给出正确答案时,也许他们并不知道“我为什么这样做”。 以后,当需要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时候,往往就会无从下手。长期这样“教”下去,教师觉得书越来越不好教,学生越来越不好管;学生认为知识越来越难学,老师越来越苛刻,所以就导致了突出的教学矛盾。

实际上,学习本身就是一个自我认知和探究的过程,教师做得越多就越背离学习

的本质。“先学后教”取得如此大的成效,也许就是因为这种方法是把学生放在了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才是课堂的真正主人,当每个学生都有这种主人的责任感时,就会大大激发学生探究热情,加之教师的适时、适度的引导、课堂上营造的良好研讨氛围,学生的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另外,“当堂训练”能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解决新知中存在的问题、减轻学生的课外作业负担,更加给了学生一种紧迫感,督促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任务。学生在课堂上学懂了,增强了自信心,提高了学习兴趣,减轻了课业负担,有了自己的课外时间,这样就形成了良性循环。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说的,给学生“留下了解社会的时间,留下思考的时间,留下动手的时间”。

掩卷后,反思自己的教学,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1.

课堂留给学生的时间太少。我也往往陶醉于自己精确、形象的表述、为了追求教学进度而直接给出问题的答案、虽然设有学生独立思考和讨论的环节,但是时间不足,流于形式。也许正因为老师的疏忽和急于求成,而错过了学生一次次探究的绝好机会。我们越是喜欢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就越会收到“揠苗助长”的结果。 2.

对学生自学的指导不够。“先学后教”表面上看是学生自学,教师从课堂中解放出来。实则不然,这种教学方法对教师的要求更高,需要教师准确把握每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有效的检测题目、营造紧张有序的教学氛围。而我在平时也尝试着对于学生的自学训练,可是经常由于自己准备不足,而让学生陷入盲目的读书中,效果不佳。 3.

没有足够的耐心等待学生的进步。在每天紧张、繁忙的工作中,仍能保持一颗平静的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许我们平时的许多做法是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可是,往往会由于我们耐心不足而虎头蛇尾。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作为一名教育者,就应有敏锐的目光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我们要在等待中欣赏点滴之美,用耐心迎接江海的汇聚。 4.

没有坚定的“吃苦”信念。在这本书的开篇,讲述了蔡校长的成长历程,“吃苦是福”这四个字一字字地刻在了我的心里。与蔡校长比起来,现在的我们的确没有多少“苦”可吃,优越的物质条件、良好的成长环境、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想想自己在备课、上课、听课、研课?中,常常敷衍了事,就是缺少了这种吃苦的精神,正如蔡校长所说“吃苦才能当好教师”。

《教学革命—蔡林森与先学后教》这本书,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更是对于我们传统课堂的一种颠覆:老师要在课堂“沉默”,学生才是发言的主体;课外作

业全部在课堂完成,将课余时间留给学生;不是课堂结束时总结知识目标,而是按照已知目标来自学。这种种形式让我们觉得新颖,但细想下来,每种形式的改变都是为了更好的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叶圣陶先生提出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其实,只要我们秉持“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真正做到心中有学生,形式并不是最重要的,不一定要如法炮制,只要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效率自然就提高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也就减轻了,实施素质教育也就做到了实处。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8kz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