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T47013.2-讲课版
更新时间:2024-02-01 08:38: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NB/T 47013.2—××××(JB/T 4730.2)
目 次
前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一般要求 ···················································································································· 2 5 检测工艺及其选择 ······································································································· 6 6 承压设备熔化焊焊接接头射线检测结果评定和质量分级 ····················································· 19 7 承压设备管子及压力管道熔化焊环向焊接接头射线检测结果评定和质量分级 ·························· 24 8 检测记录和报告 ········································································································ 27 附录A(规范性附录) 工业射线胶片系统的特性指标 ·························································· 29 附录B(资料性附录) 黑度计(光学密度计)定期核查方法 ················································· 30 附录C(资料性附录) 暗室安全照明时间确定 ··································································· 31 附录D(资料性附录) 典型透照方式示意图 ······································································ 33 附录E(资料性附录) 环向对接焊缝透照次数确定方法 ······················································· 38 附录F(规范性附录) 焦点尺寸计算方法 ········································································· 45 附录G(规范性附录) 几何不清晰度(Ug)计算方法 ·························································· 46 附录H(资料性附录) 滤光板························································································ 47 附录I (规范性附录) 定位标记的放置原则······································································ 48 附录J (资料性附录) 底片硫代硫酸盐离子浓度测量方法 ··················································· 52 附录K(规范性附录) 对比试块的型式和规格 ··································································· 53 附录L(资料性附录) 管子-管板角焊缝射线照相技术要求 ················································· 55
I
NB/T 47013.2—××××(JB/T 4730.2)
前 言
本标准NB/T 47013(JB/T4730)《承压设备无损检测》分为13个部分: —— 第1部分:通用要求; —— 第2部分:射线检测; —— 第3部分:超声检测; —— 第4部分:磁粉检测; —— 第5部分:渗透检测; —— 第6部分:涡流检测; —— 第7部分:目视检测; —— 第8部分:泄漏检测; —— 第9部分:声发射检测;
—— 第10部分:衍射时差法超声检测; —— 第11部分:X射线数字成像检测; —— 第12部分:漏磁检测; —— 第13部分:脉冲涡流检测。
本部分为NB/T 47013(JB/T 4730)的第2部分:射线检测。本部分按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部分代替JB/T 4730.2—200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 第2部分:射线检测》中的内容,与JB/T 4730.2—2005相比,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扩大了标准的适用范围,增加插入式管座角接接头对接焊缝、安放式管座角接接头对接焊缝和 管子-管板角焊缝的X射线及γ射线检测技术和质量分级要求,并取消了钢的分类; ——修改和增加了部分规范性引用文件; ——增加了射线检测专用术语和定义的内容; ——增加Tm170和Yb169射线源应用的规定;
——修改了工业射线胶片系统分类,将胶片分为C1、C2、C3、C4、C5和C6六类。胶片类型的选
择按照新的分类标准重新进行修订,同时补充了胶片灰雾度测量的相关要求; ——修改了黑度计核查时机的内容;
——增加了标准密度片的黑度范围和测量点数目的相关规定; ——增加了内偏心透照(F<R)时透照次数的计算公式(附录E);
——增加了增感屏质量及使用要求、中屏材料及厚度范围、以及Tm170和Yb169两种γ射线增感
屏材料及厚度范围,并明确了增感屏制造标准;
——增加了孔型像质计应用的内容,并修订了不同材料的像质计适用的工件材料范围及像质计使用
和放置原则;
——增加了暗室安全照明时间确定的内容;
——增加了射线检测工艺规程内容的基本要求和验证的相关规定;
II
NB/T 47013.2—××××(JB/T 4730.2)
——修改了特殊条件下射线检测技术等级允许放宽原则;
——修改了检测时机要求,明确检测时机应满足相关法规、规范、标准和设计技术文件的要求,同
时还应满足合同双方商定的其他技术要求; ——增加了焊接接头检测区宽度范围确定的内容; ——增加了胶片透照技术和底片观察技术应用的内容;
——增加了确定管座角焊缝、椭圆形封头和蝶形封头小r区的焊缝,以及其他曲率连续变化的焊缝
一次透照长度的原则;
——增加了有效评定区搭接的技术要求;
——修改了结构限制特殊情况下小径管的透照原则;
——增加了安放式和插入式管座角焊缝采用源在内透照方式时f的放宽原则; ——增加了胶片与被检工件之间距离的放置原则;
——增加了γ射线源曝光时间限值和限制使用多源曝光的规定,以及球罐全景曝光像质计摆放要
求;
——增加了滤光板应用的推荐技术要求(附录H); ——修改了定位标记和识别标记的放置原则;
——增加了胶片暗室处理试剂选用原则、胶片处理延迟时间及其底片处理质量检验的内容; ——修改了底片质量要求的内容,增加了底片保存的内容;
——修改了不同透照厚度应达到的像质计灵敏度,对应的材料厚度范围有所扩大,并增加了孔型像
质计的灵敏度要求;
——取消了“专用像质计的型式和规格”的内容; —— 修改了小径管专用对比试块。
本部分由全国锅炉压力容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262)提出并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江苏省特种设备安全监督检验研究院、中广核工程有限公司、甘肃蓝科石化高新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东方电气(广州)重型机器有限公司、广东省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黑龙江省特种设备检验研究院、天津诚信达金属检测技术有限公司、辽宁仪表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强天鹏、沈功田、梁丽红、朱从斌、李军、程怒涛、陈玉宝、訾壮辉、孙忠波、李洪国。
本部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 JB 4730—94、JB/T4730.2—2005。
III
NB/T 47013.2—××××(JB/T 4730.2)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 第2部分:射线检测
1 范围
1.1 NB/T 47013的本部分规定了承压设备金属熔化焊焊接接头X射线和γ射线检测技术和质量分级要求。 1.2 本部分适用的金属熔化焊焊接接头的金属包括钢、铜及铜合金、铝及铝合金、钛及钛合金、镍及镍合金。焊接接头的型式包括板及管的对接接头对接焊缝(以下简称“对接焊缝”)、插入式和安放式接管角接接头对接焊缝(以下简称“管座角焊缝”)和管子-管板角焊缝。 与2005版对照 [本部分适用于承压设备的制造、安装、在用检测中对接焊接接头的射线检测。用于制作焊接接头的金属材料包括碳素钢、低合金钢、不锈钢、铜及铜合金、铝及铝合金和钛及钛合金、镍及镍合金。]
1.3 承压设备其他支承件和结构件的焊接接头的射线检测,也可参照使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11533 GB 18871 GBZ 117 GBZ 132 GB/T 12604.2 GB/T 19348.1 GB/T 19348.2 GB/T 19802 GB/T 23901.2 NB/T 47013.1 JB/T 5075 JB/T 7902
与2005版对照 标准对数视力表
电离辐射防护及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 工业X射线探伤放射卫生防护标准 工业γ射线探伤放射防护标准 无损检测 术语 射线照相检测
无损检测 工业射线照相胶片 第1部分:工业射线照相胶片系统的分类 无损检测 工业射线照相胶片 第2部分:用参考值方法控制胶片处理 无损检测 工业射线照相观片灯 最低要求
无损检测 射线照相底片像质 第2部分:阶梯孔型像质计 像质指数的测定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 第1部分:通用要求 无损检测 射线照相检测用金属增感屏 射线照相用线型像质计 1
NB/T 47013.2—××××(JB/T 4730.2)
3 术语和定义
GB/T 12604.2 和NB/T 47013.1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透照厚度W penetrated thickness
射线照射方向上材料的公称厚度。多层透照时,透照厚度为通过的各层材料公称厚度之和。 3.2
工件至胶片距离b object-to-film distance
沿射线束中心测定的工件受检部位射线源侧表面与胶片之间的距离。 3.3
射线源至工件距离f source-to-object distance
沿射线束中心测定的射线源与工件受检部位射线源侧表面之间的距离。 3.4
焦距F focal distance
沿射线束中心测定的射线源与胶片之间的距离。 3.5
射线源尺寸d source size 射线源的有效焦点尺寸。 3.6
圆形缺陷 round flaw
长宽比不大于3的气孔、夹渣和夹钨等缺陷。 3.7
条形缺陷 stripy flaw
长宽比大于3的气孔、夹渣和夹钨等缺陷。 3.8
透照厚度比K ratio of max. and min. penetrated thickness 一次透照长度范围内射线束穿过母材的最大厚度和最小厚度之比。 3.9
一次透照长度 effective area of a single exposure 符合标准规定的单次曝光有效检测长度。 3.10
底片评定范围 film evaluation scope
2
NB/T 47013.2—××××(JB/T 4730.2)
本部分规定底片上必须观察和评定的范围。 3.11
缺陷评定区 defect evaluation zone
在质量分级评定时,为评价缺陷数量和密集程度而设置的一定尺寸区域,可以是正方形或长方形。 3.12
双胶片透照技术 double film technique
暗盒内装两张胶片和三片增感屏(前、中、后屏)进行曝光,在观片灯上采用双片叠加方式进行底片观察的透照技术。 3.13
小径管 small diameter tube
外直径Do小于或等于100mm的管子。 4 一般要求 4.1 检测人员
4.1.1 从事射线检测的人员应满足NB/T 47013.1的有关规定。
4.1.2 从事射线检测的人员在上岗前应进行辐射安全知识的培训,并按照有关法规的要求取得相应证书。
4.1.3 射线检测人员未经矫正或经矫正的近(距)视力和远(距)视力应不低于5.0(小数记录值为1.0),测试方法应符合GB 11533的规定。从事评片的人员应每年检查一次视力。 4.2 检测设备和器材 4.2.1 射线装置
4.2.1.1 可以使用两种射线源: a) 由X射线机和加速器产生的X射线; b) 由Co60、Ir192、Se75、Yb169 和Tm170射线源产生的γ射线。 4.2.1.2 经合同双方商定,允许采用其他新型射线源。采用其他射线源时,有关检测技术要求仍应参照本部分的规定执行。 4.2.2 射线胶片 4.2.2.1 胶片系统按照GB/T 19348.1分为六类,即C1、C2、C3、C4、C5和C6类。C1为最高类别,C6为最低类别,胶片系统的特性指标见附录A。 4.2.2.2 胶片制造商应对所生产的胶片进行系统性能测试并提供类别和参数。胶片处理方法、设备和化学药剂可按GB/T 19348.2的规定,用胶片制造商提供的预先曝光胶片测试片进行测试和控制。不得使用超过胶片制造商规定的使用期限的胶片。胶片应按制造商推荐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予以保存,并应避免受任何电离辐射的照射。 4.2.3 观片灯
观片灯的主要性能应符合GB/T 19802的有关规定,最大亮度应能满足评片的要求。 4.2.4 黑度计(光学密度计)
4.2.4.1 黑度计可测的最大黑度应不小于4.5,测量值的误差应不超过±0.05。
关于射线胶片 关于新放射源 3
NB/T 47013.2—××××(JB/T 4730.2)
4.2.4.2 黑度计首次使用前应进行核查,以后至少每六个月应进行一次核查,形成核查报告。核查方法可参照附录B的规定进行。在工作开始时或连续工作超过8h后应在拟测量黑度范围内选择至少两点进行检查。
3.4 黑度计(光学密度计)
3.4.2 黑度计至少每6个月校验一次。校验方法可参照附录B(资料性附录)的规定进行。 B.2.6 所使用的标准黑度片至少应每2年送计量单位检定一次。
4.2.5 标准密度片
标准密度片应至少有8个一定间隔的黑度基准,且能覆盖0~4.5黑度范围,应至少每2年校准一次。必须特别注意标准密度片的保存和使用条件。 4.2.6 增感屏
4.2.6.1 射线检测一般应使用金属增感屏或不用增感屏,金属增感屏应满足JB/T 5075的要求,增感屏应完全干净、抛光和无纹道。
4.2.6.2 使用增感屏时,胶片和增感屏之间应接触良好。增感屏的选用应符合表1的规定。
4
NB/T 47013.2—××××(JB/T 4730.2)
表1 增感屏的材料和厚度
射线源 X射线(≤100kV) X射线d 材料 铅 铅 铅 铅 铅 铅 前屏 厚度/mm 不用或≤0.03 ≤0.10 0.02~0.15 0.02~0.20 不用或≤0.03 0.02~0.15 A级 0.02~0.20 后屏 厚度/mm ≤0.03 ≤0.15 0.02~0.15 0.02~0.20 不用或≤0.03 0.02~0.15 A级0.02~0.20 AB级、B级 0.10~0.20 A级 0.02~0.20 AB级、B级 0.10~0.20 0.25~0.70 0.50~2.0 0.25~0.70 0.50~2.0 铜、钢≤1.0 钽≤0.50 0.50~1.0 中屏c 厚度/mm — 2×0.02~2×0.10 2×0.02~2×0.10 2×0.02~2×0.10 — 2×0.02~2×0.10 2×0.10 2×0.10 2×0.10 2×0.10 0.25 2×0.10 0.25 2×0.10mm或不用 0.25 0.25 2×0.10mm或不用 (>100 kV~150kV) X射线d (>150 kV~250kV) X射线d (>250 kV~500kV) Tm170 Yb169 d Se75 铅 AB级、B级 0.10~0.20 a A级 0.02~0.20 Ir192 铅 AB级、B级 0.10~0.20 a 0.25~0.70 0.50~2.0 0.25~0.70 0.50~2.0 钢或铜 Co60 b 铅 (A级、AB级) X射线 (1MeV~4MeV) 钢或铜 铅 (A级、AB级) 铜、钢或钽 铅 (A级、AB级) a X射线 (4MeV~12MeV) ≤ 1.0 0.50~1.0 如果AB级、B级使用前屏≤0.03mm的真空包装胶片,应在工件和胶片之间加0.07mm~0.15mm厚的附加铅屏。 采用Co60射线源透照延迟裂纹倾向或标准抗拉强度下限值Rm≥540MPa材料时,AB级和B级应采用钢或铜增感屏。 双胶片透照技术应增加使用中屏。 采用X射线和Yb169射线源时,每层中屏的厚度应不大于前屏厚度。 b c d 4.2.7 像质计
4.2.7.1 底片影像质量采用线型像质计或孔型像质计测定。通用线型像质计和等径线型像质计的型号和规格应符合JB/T 7902的规定,孔型像质计型号和规格应满足GB/T 23901.2的规定。
5
NB/T 47013.2—××××(JB/T 4730.2)
4.2.7.2 像质计的材料、材料代号和不同材料的像质计适用的工件材料范围可按表2的规定执行,像质计材料的吸收系数应尽可能的接近或等同于被检材料的吸收系数,任何情况下不能高于被检材料的吸收系数。
表2 不同材料的像质计适用的材料范围
像质计材料代号 像质计材料 适用材料范围 Al 工业纯铝 铝,铝合金 Ti 工业纯钛 钛,钛合金 Fe 碳素钢 钢 Ni 镍-铬合金 镍-镍合金 Cu 3#纯铜 铜,铜合金 4.2.8 暗室安全照明时间确定
胶片应在胶片制造商所推荐的安全灯光条件下进行暗室处理,暗室安全照明时间的确定方法可参考附录C进行。 4.3 检测技术等级
4.3.1 射线检测技术分为三级:A级——低灵敏度技术;AB级——中灵敏度技术;B级——高灵敏度技术。
4.3.2 射线检测技术等级选择应符合相关法规、规范、标准和设计技术文件的要求,同时还应满足合同双方商定的其他技术要求。承压设备对接焊接接头的射线检测,一般应采用AB级射线检测技术进行检测。对重要设备、结构、特殊材料和特殊焊接工艺制作的对接焊接接头,可采用B级技术进行检测。
4.3.3 检测的某些条件不能满足AB级(或B级)射线检测技术的要求时,经合同双方商定,在采取有效补偿措施(例如选用更高类别的胶片)的前提下,若底片的像质计灵敏度达到了AB级(或B级)射线检测技术的规定,则可认为按AB级(或B级)射线检测技术进行了检测。
4.3.4 承压设备在用检测中,检测的某些条件不能满足AB级射线检测技术的要求时,经合同双方商定,在采取有效补偿措施(例如选用更高类别的胶片)后可采用A级技术进行射线检测,但应同时采用其他无损检测方法进行补充检测。
3.8.1 射线检测技术等级选择应符合制造、安装、在用等有关标
与2005版对照 准及设计图样规定。承压设备对接焊接接头的制造、安装、在用时的射线检测,一般应采用AB级射线检测技术进行检测。对重要设
备、结构、特殊材料和特殊焊接工艺制作的对接焊接接头,可采用B级技术进行检测。 3.8.2 由于结构、环境条件、射线设备等方面限制,检测的某些条件不能满足AB级(或B级)射线检测技术的要求时, 经检测方技术负责人批准,在采取有效补偿措施(例如选用更高类别的胶片)的前提下,若底片的像质计灵敏度达到了AB级(或B级)射线检测技术的规定,则可认为按AB级(或B级)射线检测技术进行了检测。
3.8.3 承压设备在用检测中,由于结构、环境、射线设备等方面限制,检测的某些条件不能满足AB级射线检测技术的要求时, 经检测方技术负责人批准,在采取有效补偿措施(例如选用更高类别的胶片)后可采用A级技术进行射线检测,但应同时采用其他无损检测方法进行补充检测。
4.4 射线检测工艺规程
4.4.1 射线检测通用工艺规程的基本要求
6
NB/T 47013.2—××××(JB/T 4730.2)
企业应根据其设备、场地、人员、技术能力,以及检测对象等,结合必要的试验制订射线检测通用工艺规程。除了满足NB/T 47013.1的要求外,规程还应包括下列内容:
a) 被检测工件的类型(形状、尺寸范围和所用材料的类型);
b) 检测设备器材:射线源(类型和规格)、胶片、增感屏、滤光板、背散射屏蔽铅板、像质计、
标记、胶片暗室处理和观察设备等;
c) 检测技术:胶片透照技术,像质计的类型、位置和数量,标记符号类型、曝光条件、射线源与
检测区域的相对位置等; d) 胶片暗室处理条件; e) 使用的胶片类型;
f) 底片观察技术(双片叠加或单片观察评定);
g) 底片质量要求:几何不清晰度、黑度、像质计灵敏度、标记等; h) 检测和验收标准; i) 检测工艺规程的验证要求。 4.4.2 射线检测工艺规程的修改
凡下列参数的一项或几项发生变化,超出原检测工艺规程时,应重新修订工艺规程并进行必要的验证:
a) 适用材料类别及厚度范围; b) 射线源种类、能量及焦点尺寸; c) 透照方式;
d) 射线源与工件受检部位射线源侧表面之间的距离; e) 工件受检部位射线源侧表面与胶片之间的距离; f) 胶片透照技术; g) 胶片型号及等级;
h) 增感屏和滤光板型号(如使用); i) 暗室处理方法(或条件); j) 底片观察技术。 4.4.3 操作指导书
应针对具体检测对象根据标准和工艺规程编写操作指导书。首次使用的操作指导书应进行工艺验证,以验证底片质量是否能达到标准规定的要求。验证可通过专门的透照试验进行,或以产品的第一批底片作为验证依据。在这两种情况下,作为依据的验证底片应做出标识。 4.5 辐射安全防护
4.5.1 放射卫生防护应符合GB 18871、GBZ 117和GBZ 132的有关规定。
4.5.2 现场进行X射线检测时,应按GBZ 117的规定划定控制区和管理区、设置警告标志。检测工作人员应佩带个人剂量计,并携带剂量报警仪。
4.5.3 现场进行γ射线检测时,应按GBZ 132的规定划定控制区和监督区、设置警告标志,检测作业时,应围绕控制区边界测定辐射水平。检测工作人员应佩带个人剂量计,并携带剂量报警仪。
5 检测工艺及其选择
7
NB/T 47013.2—××××(JB/T 4730.2) 5.1 检测时机
5.1.1 检测时机应满足相关法规、规范、标准和设计技术文件的要求,同时还应满足合同双方商定的其他技术要求。
5.1.2 除非另有规定,射线检测应在焊接接头制造完工后进行。对有延迟裂纹倾向的材料,至少应在焊接完成24h后进行射线检测。 5.2 检测区
5.2.1 检测区宽度应满足相关法规、规范、标准和设计技术文件的要求,同时还应满足合同双方商定的其他技术要求,对于非电渣焊焊接接头,一般应满足以下规定:
a) 对于对接焊缝,检测区包括焊缝金属及相对于焊缝边缘至少为5mm的相邻母材区域; b) 对于管座角焊缝,检测区包括焊缝金属及相对于焊缝边缘至少为5mm的安放式接管相邻母材
区域或插入式主管(或筒体、封头、平板等)相邻母材区域。
5.2.2 对于电渣焊焊接接头,其检测区宽度可通过实际测量热影响区确定,或由合同双方商定。 5.3 表面要求
在射线检测之前,对接焊接接头的表面应经目视检测并合格。表面的不规则状态在底片上的影像不得掩盖或干扰缺陷影像,否则应对表面作适当修整。 5.4 胶片选择
5.4.1 A级和AB级射线检测技术应采用C5类或更高类别的胶片,B级射线检测技术应采用C4类或更高类别的胶片。
5.4.2 采用γ射线和高能X射线进行射线检测时,以及对标准抗拉强度下限值Rm≥540MPa高强度材料射线检测时,应采用C4类或更高类别的胶片。 5.5 透照布置 5.5.1 胶片透照技术
本部分允许以下两种胶片透照技术: a) 单胶片透照技术
使用单张胶片。X射线(≤100kV)和Tm170射线源只允许采用单胶片透照技术。 b) 双胶片透照技术 使用两张分类等级相同或相近的胶片。 5.5.2 透照方式
5.5.2.1 应根据工件特点和技术条件的要求选择适宜的透照方式。在可以实施的情况下应优先选用单壁透照方式,在单壁透照不能实施时才允许采用双壁透照方式。典型的透照方式参见附录D。 5.5.2.2 安放式和插入式管座角焊缝应优先选择源在外透照方式。插入式管座角焊缝源在内透照方式时,应优先选择射线源放置在支管轴线上的透照布置。 5.5.3 透照方向
透照时射线束中心一般应垂直指向透照区中心,并应与工件表面法线重合,需要时也可选用有利于发现缺陷的方向透照。 5.5.4 一次透照长度:
a) 一次透照长度应以透照厚度比K进行控制。?不同级别射线检测技术和不同类型对接焊接接头
的透照厚度比应符合表3的规定。整条环向对接焊接接头所需的透照次数可参照附录E的曲线图确定;
8
NB/T 47013.2—××××(JB/T 4730.2)
b) 采用射线源在内偏心透照(F c) 管座角焊缝、椭圆形封头、碟形封头小r区的焊缝,以及其他曲率连续变化的焊缝可不采用以 K值确定一次透照长度的方法,允许用黑度范围来确定一次透照长度,底片黑度满足5.16.1的长度范围即为允许采用的一次透照长度。 表3 允许的透照厚度比K 射线检测技术级别 纵向焊接接头 环向焊接接头 aA级;AB级 K≤1.03 K≤1.1 aB级 K≤1.01 K≤1.06 对100mm<Do≤400mm的环向对接焊接接头(包括曲率相同的曲面焊接接头),A级、AB级允许采用 K≤1.2。 5.5.5 有效评定区搭接 5.5.5.1 焊缝进行全部射线检测时,采取的曝光次数和有效评定区的重叠应能保证检测到被检测区的整个体积范围。 5.5.5.2 如果采用暗盒直接搭接透照的方式,也应保证整个有效评定区的底片黑度满足5.16.1的要求。 5.5.6 小径管透照 5.5.6.1 小径管环向对接焊接接头的透照布置 小径管采用双壁双影透照布置,当同时满足下列两条件时应采用倾斜透照方式椭圆成像: T(壁厚)≤8mm;g(焊缝宽度)≤Do /4 椭圆成像时,应控制影像的开口宽度(上下焊缝投影最大间距)在1倍焊缝宽度左右。 不满足上述条件或椭圆成像有困难时可采用垂直透照方式重叠成像。 5.5.6.2 小径管环向对接接头的透照次数 小径管环向对接焊接接头100%检测的透照次数:采用倾斜透照椭圆成像时,当T/ Do≤0.12时,相隔90°透照2次。当T/ Do>0.12时,相隔120°或60°透照3次。垂直透照重叠成像时,一般应相隔120°或60°透照3次。 按照上述规定进行多次透照时,底片上被检测区黑度满足5.16.1的区域为有效评定区,相邻底片的有效评定区的重叠应保证覆盖被检测区的整个体积范围,如最少曝光次数不能满足100%覆盖要求,则应增加曝光次数。 5.5.6.3 特殊情况 由于结构原因不能按5.5.6.2的规定的间隔角度多次透照时,经合同双方商定,可不再强制限制5.5.6.2规定的间隔角度,但应采取有效措施尽量扩大缺陷可检出范围,同时应保证底片评定范围内黑度和灵敏度满足要求,并在检测报告中对有关情况进行说明。 5.6 射线能量 5.6.1 在保证穿透力的前提下,X射线照相应选用较低的管电压。在采用较高管电压时,应保证适当的曝光量。图1规定了不同材料、不同透照厚度允许采用的最高X射线管电压。 5.6.2 对截面厚度变化大的承压设备,在保证灵敏度要求的前提下,允许采用超过图1规定的X射线管电压。但对钢、铜及铜合金材料,管电压增量不应超过50kV;对钛及钛合金材料,管电压增量不应超过40kV;对铝及铝合金材料,管电压增量不应超过30kV。 5.6.3 γ射线源和高能X射线适用的透照厚度范围应符合表4的规定。 9 NB/T 47013.2—××××(JB/T 4730.2) 5.6.4 采用源在内中心透照方式,在保证像质计灵敏度达到5.16.2要求的前提下,允许γ射线最小透照厚度取表4下限值的1/2。 说明: 1——铜及铜合金; 2——钢; 3——钛及钛合金; 4——铝及铝合金。 图1 不同透照厚度允许的X射线最高透照管电压 5.6.5 采用其他透照方式,在采取有效补偿措施并保证像质计灵敏度达到5.16.2要求的前提下,经合同双方商定,A级,AB级技术的Ir192源的最小透照厚度可降至10mm,Se75源的最小透照厚度可降至5mm。 表4 γ射线源和能量1MeV以上X射线设备的透照厚度范围(钢、铜、镍合金等) 射线源 A 级,AB级 Tm170 Yb169 a Se75 b Ir192 Co60 X射线(1MeV~4MeV) X射线(>4 MeV~12MeV) ≤5 ≥1~15 ≥10~40 ≥20~100 ≥40~200 ≥30~200 ≥50 透照厚度 W/mm B 级 ≤5 ≥2~12 ≥14~40 ≥20~90 ≥60~150 ≥50~180 ≥80 10 NB/T 47013.2—××××(JB/T 4730.2) a b 对于铝和钛,A 级和AB级透照厚度为:10<w<70,B级透照厚度为:25<w<55。 对于铝和钛,A 级和AB级透照厚度为:35<w<120。 5.7 射线源至工件表面的最小距离 5.7.1 所选用的射线源至工件表面的距离f应满足下式的要求: A 级射线检测技术: f ≥ 7.5d·b 2/3 AB级射线检测技术: f ≥ 10d·b 2/3 B 级射线检测技术: f ≥ 15d·b 2/3 图2是A级和B级射线检测技术确定f的诺模图,图3是AB级射线检测技术确定f的诺模图。?有效焦点尺寸d 按附录F的规定计算。 图2 A级和B级射线检测技术确定焦点至工件表面距离的诺模图 11 NB/T 47013.2—××××(JB/T 4730.2) 图3 AB级射线检测技术确定焦点至工件表面距离的诺模图 5.7.2 采用源在内中心透照方式周向曝光时,只要得到的底片质量符合5.16.1和5.16.2的要求,f值可以减小,但减小值不应超过规定值的50%。 5.7.3 采用源在内单壁透照方式时,只要得到的底片质量符合5.16.1和5.16.2的要求,f值可以减 12 NB/T 47013.2—××××(JB/T 4730.2) 小,但减小值不应超过规定值的20%。 5.7.4 安放式和插入式管座角焊缝采用源在内单壁中心透照方式(附录D中图D.9和图D.13)时,只要得到的底片质量符合5.16.1和5.16.2的要求f值可以减小,但减小值不应超过规定值的50%。 5.7.5 安放式和插入式管座角焊缝采用源在内单壁偏心透照方式(附录D中图D.10和图D.14)时,只要得到的底片质量符合5.16.1和5.16.2的要求f值可以减小,但减小值不应超过规定值的20%。 5.8 胶片与被检工件之间的距离 曝光期间,胶片应紧贴于工件,除非有特殊规定或透照布置能使被检区域得到更好的透照影像。管座角焊缝源在内透照时,胶片应尽可能的靠近被检工件焊缝。 5.9 曝光量 5.9.1 X射线照相,当焦距为700mm时,曝光量的推荐值为:A级和AB级射线检测技术不小于15mA·min;B级射线检测技术不小于20mA·min。当焦距改变时可按平方反比定律对曝光量的推荐值进行换算。 5.9.2 采用γ射线源透照时,总的曝光时间应不少于输送源往返所需时间的10倍。 5.9.3 采用γ射线源透照时,曝光时间不应超过8h,且不得采用多个射线源捆绑方式进行透照。 5.10 曝光曲线 5.10.1 对每台在用射线设备均应做出经常检测材料的曝光曲线,依据曝光曲线确定曝光参数。 5.10.2 制作曝光曲线所采用的胶片、增感屏、焦距、射线能量等条件以及底片应达到的灵敏度、黑度等参数均应符合本部分的规定。 5.10.3 对使用中的曝光曲线,每年至少应核查一次。射线设备更换重要部件或经较大修理后应及时对曝光曲线进行核查或重新制作。 5.10.4 采用采用γ射线源时,可采用曝光尺等方式计算曝光时间。 5.11 无用射线和散射线屏蔽 5.11.1 应采用金属增感屏、铅板、滤光板、准直器等适当措施,屏蔽散射线和无用射线,限制照射场范围。钢制承压设备滤光板推荐的技术要求见附录H 5.11.2 对初次制定的检测工艺,以及在使用中检测条件、环境发生改变时,应进行背散射防护检查。 检查背散射防护的方法是:在暗盒背面贴附“B”铅字标记,一般B铅字的高度为13mm、厚度为1.6mm,按检测工艺的规定进行透照和暗室处理。若在底片上出现黑度低于周围背景黑度的“B”字影像,则说明背散射防护不够,应增大背散射防护铅板的厚度。若底片上不出现“B”字影像或出现黑度高于周围背景黑度的“B”字影像,则说明背散射防护符合要求。 在背散射轻微或后增感屏足以屏蔽背散射线的情况下,可不使用背散射防护铅板。 5.12 像质计的使用 5.12.1 像质计放置原则 丝型像质计像质计一般应放置在焊接接头的一端(在被检区长度的1/4左右位置),金属丝应横跨焊缝,细丝置于外侧;阶梯孔型像质计一般应放置于被检区中心部位的焊接接头热影响区以外,在不可能实现的情况下,至少应放置于熔敷金属区域以外。当一张胶片上同时透照多条焊接接头时,像质计应放置在透照区最边缘的焊缝处,还应满足以下规定: a) 单壁透照规定像质计放置在源侧。双壁单影透照规定像质计放置在胶片侧。双壁双影透照像质 计可放置在源侧,也可放置在胶片侧; 13 NB/T 47013.2—××××(JB/T 4730.2) b) 单壁透照中,如果像质计无法放置在源侧,允许放置在胶片侧(球罐全景曝光除外); c) 单壁透照中像质计放置在胶片侧时,应进行对比试验。对比试验方法是在射源侧和胶片侧各放 一个像质计,用与工件相同的条件透照,测定出像质计放置在源侧和胶片侧的灵敏度差异,以此修正像质计灵敏度的规定,以保证实际透照的底片灵敏度符合要求; d) 当像质计放置在胶片侧时,应在像质计上适当位置放置铅字“F”作为标记,F标记的影像应 与像质计的标记同时出现在底片上,且应在检测报告中注明。 5.12.2 像质计数量 原则上每张底片上都应有像质计的影像。当一次曝光完成多张胶片照相时,使用的像质计数量允许减少但应符合以下要求: a) 环形对接焊接接头采用源置于中心周向曝光时,至少在圆周上等间隔地放置3个像质计; b) 球罐对接焊接接头采用源置于球心的全景曝光时,在上极和下极焊缝的每张底片上都应放置像 质计,且在每带的纵缝和环缝上沿经度方向等间隔至少放置3个像质计; c) 一次曝光连续排列的多张胶片时,至少在第一张、中间一张和最后一张胶片处各放置一个像质计。 5.12.3 小径管对接焊缝 小径管使用通用丝型和专用等径丝型像质计时,金属丝应横跨垂直焊缝放置。像质计应放置于源侧,当无法放置在源侧时,可将像质计置于胶片侧,但应在检测记录和报告中说明。 5.12.4 不等厚或不同种类材料之间对接焊缝 如果焊接接头的几何形状允许,不同厚度或材料类型不同的部位应分别采用与被检材料厚度或类型相匹配的像质计,并分别放置在焊接接头相对应部位。 5.12.5 管座角焊缝 推荐采用丝型像质计,根据像质计能够投影到被检测区的位置而放置。如果允许,像质计尽可能置于黑度最小的区域。 5.12.6 像质计影像识别 使用丝型像质计时,底片上能够识别的最细线的编号即为像质计灵敏度值。如底片黑度均匀部位(一般是邻近焊缝的母材金属区)能够清晰地看到长度不小于10mm的连续金属丝影像时,则认为该丝是可识别的。专用等径丝型像质计至少应能识别两根金属丝。 使用阶梯孔型像质计时,底片上能够识别的最小孔的编号即为像质计灵敏度值,当同一阶梯上含有两个孔时,则两个孔都应在底片上可识别。 5.13 标记 5.13.1 透照部位的标记由识别标记和定位标记组成。标记一般由适当尺寸的铅(或其他适宜的重金属)制数字、拼音字母和符号等构成。底片标识能清晰的阅读且不至于对底片的评定带来影响,标记的材料和厚度应根据被检工件的厚度来选择,保证标记影像不模糊,也不至于产生眩光。 5.13.2 识别标记一般包括:产品编号、对接焊接接头编号、部位编号和透照日期。返修后的透照还应有返修标记,扩大检测比例的透照应有扩大检测标记。 5.13.3 定位标记一般包括中心标记、搭接标记、检测区标记等。中心标记指示透照部位区段的中心位置和分段编号的方向,一般用十字箭头“↑ ”表示。搭接标记是连续检测时的透照分段标记,→可用符号“↑”或其他能显示搭接情况的方法(如数字等)表示。检测区标记采取的方式能够清晰标识检测区范围即可。 5.13.4 内外焊缝余高均磨平的情况,底片上不能直接正确测定和区别检测区位置和宽度时,应采 14 NB/T 47013.2—××××(JB/T 4730.2) 用适当的定位标记(如采用铅质窄条)进行标识。 5.13.5 允许采用预曝光方式获得相关识别标记,但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保证根据射线底片上的预曝光识别标记能追踪到工件的相应被检区域,并应采取有效屏蔽措施保证放置识别标记以外的区域不被曝光。 5.13.6 定位标记应放在工件上,其摆放应符合附录I的规定。所有标记的影像不应重叠,且不应干扰有效评定范围内的影像。当由于结构原因,定位标记需要放置于胶片侧时,检测记录和报告应标注实际的评定范围,标记影像不得进入检测区源侧表面在底片上的投影区内。 5.13.7 识别标记允许放置于源侧或胶片侧,所有标记的影像不应重叠,且不应干扰有效评定范围内的影像。 5.13.8 为了能精确的辨别底片位置,以被检工件上永久标识或部位作为参考点;如果因材料性质和使用条件而不能进行永久标识时,应采用其他方法(如布片图)确定底片位置。 5.14 胶片处理和底片质量检测 5.14.1 胶片处理 胶片处理一般应按胶片使用说明书的规定进行。可采用自动冲洗或手工冲洗方式处理,推荐采用自动冲洗方式处理。 原则上应采用胶片厂家生产或推荐的冲洗配方或药剂,在按GB/T 19384.2附录A经比较试验证明的条件下,也可以使用其他厂家的配方或药剂。 手工冲洗和自动冲洗胶片宜在曝光后8h之内完成,最长不得超过24h。 5.14.2 底片质量检验 暗室处理后的底片硫代硫酸盐离子的浓度一般应低于0.050g/m2。底片上硫代硫酸盐离子的浓度测量可参考附录J的要求执行,测量结果应记录。 检验的频率由检测方确定,但在此期间暗室处置条件应保持不变。 如果检验发现,硫代硫酸盐离子浓度大于0.050 g/m2,应采取以下行动: a) 停止暗室处理,并采取纠正措施; b) 重新核查定影和冲洗工序验证的符合性; c) 重新处置所有含有缺陷的底片。 5.14.3 灰雾度测量 本部分规定的灰雾度意义指未经曝光的胶片经暗室处理后的总黑度(乳胶+片基),胶片灰雾度应不超过0.3。灰雾度应针对不同时间购进的每一批胶片进行测量,从某一批(同时采购规格不计的胶片)中抽一样品与焊缝底片相同暗室处理条件下处理后进行灰雾度测量,当某一批次的胶片使用期限超过6个月时,应至少每6个月测量一次,以核查胶片是否符合4.2.2规定使用前储存的要求。 5.15 评片要求 5.15.1 评片一般应在专用的评片室内进行。评片室应整洁、安静,温度适宜,光线应暗且柔和。 5.15.2 评片人员在评片前应经历一定的暗适应时间。从阳光下进入评片的暗适应时间一般为5 min~10min;从一般的室内进入评片的暗适应时间应不少于30s。 5.15.3 评片时,底片评定范围内的亮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a) 当底片评定范围内的黑度 D≤2.5时,透过底片评定范围内的亮度应不低于30cd/m; 2 b) 当底片评定范围内的黑度 D>2.5时,透过底片评定范围内的亮度应不低于10cd/m2。 5.16 底片质量 5.16.1 黑度 15 NB/T 47013.2—××××(JB/T 4730.2) 底片黑度应采用黑度计(光学密度计)进行测量,不同胶片透照技术和底片观察技术对应的黑度范围如下。 5.16.1.1 单胶片透照技术,单底片观察评定,底片评定范围内的黑度D应符合下列规定: A级:1.5≤D≤4.5; AB级:2.0≤D≤4.5; B级:2.3≤D≤4.5。 5.16.1.2 双胶片透照技术,双底片叠加观察评定,评定范围内的黑度D应符合2.7≤D≤4.5的规定。 注1:双底片叠加评定时,黑度范围超过4.5的局部区域,如果单底片黑度范围符合5.16.1.1的规定时,可以对该区域进行单底片评定。 注2:采用分类相同的胶片时,在有效评定区内每张底片上相同点测量的黑度的差应不超过0.5。 注3:用于双底片叠加评定的任何单底片的黑度应不低于1.3。 注4:应同时观察、分析和保存每张底片。 5.16.1.3 用X射线透照小径管或其他截面厚度变化大的工件,单底片观察评定时,AB级最低黑度允许降至1.5;B级最低黑度可降至2.0。 5.16.1.4 对检测区进行评定时,对应着不同的胶片透照技术或不同的底片观察技术的区域的黑度范围应分别在检测报告中进行标识。 5.16.1.5 评定区的最大黑度限值允许提高,但观片灯应经过校验,观片灯亮度应保证在底片最高黑度评定范围内的亮度能够满足5.15.3的要求。 5.16.2 底片的像质计灵敏度 单壁透照、像质计置于源侧时应符合表5和表6的规定;双壁双影透照、像质计置于源侧时应符合表7和表8的规定的规定;双壁单影或双壁双影透照、像质计置于胶片侧时应符合表9和表10的规定。 5.16.3 其他要求 底片上,定位和识别标记影像应显示完整、位置正确。 底片评定范围内不应存在影响影像观察的灰雾,干扰缺陷影像识别的水迹、划痕、显影条纹、静电斑纹、压痕等伪缺陷影像,以及增感屏缺陷带来的各种伪影像。 在采用双胶片叠加观察评定时,如果其中一张底片存在轻微伪缺陷或划伤,在能够识别和不妨碍底片评定的情况下,可以接受该底片。 表5 丝型像质计灵敏度值——单壁透照、像质计置于源侧 应识别丝号 丝径/mm 19(0.050) 18(0.063) 17(0.080) 16(0.100) 15(0.125) 14(0.160) 13(0.20) 16 A 级 — — ≤1.2 ≤1.2~2.0 >2.0~3.5 >3.5~5.0 >5.0~7.0 公称厚度 (T)范围/mm AB级 — ≤ 1.2 >1.2~2.0 >2.0~3.5 >3.5~5.0 >5.0~7.0 >7.0~10 B 级 ≤1.5 >1.5~2.5 >2.5~4.0 >4.0~6.0 >6.0~8.0 >8.0~12 >12~20 NB/T 47013.2—××××(JB/T 4730.2) 表5(续) 应识别丝号 丝径/ mm 12(0.25) 11(0.32) 10(0.40) 9(0.50) 8(0.63) 7(0.80) 6(1.00) 5(1.25) 4(1.60) 3(2.00) 2(2.50) A 级 >7.0~10 >10~15 >15~25 >25~32 >32~40 >40~55 >55~85 >85~150 >150~250 >250~350 >350 公称厚度 (T)范围/mm AB级 >10~15 >15~25 >25~32 >32~40 >40~55 >55~85 >85~150 >150~250 >250~350 >350 — B 级 >20~30 >30~35 >35~45 >45~65 >65~120 >120~200 >200~350 >350 — — — 注:管或支管外径≤120mm时,管座角焊缝的像质计灵敏度值可降低一个等级。 表6 孔型像质计灵敏度值——单壁透照、像质计置于源侧 应识别孔号 孔径/mm H2(0.160) H3(0.200) H4(0.250) H5(0.320) H6(0.400) H7(0.500) H8(0.630) H9(0.800) H10(1.000) H11(1.250) H12(1.500) H13(2.000) H14(2.500) A 级 — — ≤2.0 >2.0~3.5 >3.5~6.0 >6.0~10 >10~15 >15~24 >24~30 >30~40 >40~60 >60~100 >100~150 公称厚度(T)范围/mm AB级 — ≤2.0 >2.0~3.5 >3.5~6.0 >6.0~10 >10~15 >15~24 >24~30 >30~40 >40~60 >60~100 >100~150 >150~200 B 级 ≤2.5 >2.5~4.0 >4.0~8.0 >8.0~12 >12~20 >20~30 >30~40 >40~60 >60~80 >80~100 >100~150 >150~200 >200~250 17 NB/T 47013.2—××××(JB/T 4730.2) H15(3.200) >150~200 >200~250 — 表6(续) 应识别孔号 孔径/mm H16(4.000) H17(5.000) H18(6.300) A 级 >200~250 >250~320 >320~400 公称厚度(T)范围/mm AB级 >250~320 >320~400 >400 B 级 — — — 注:管或支管外径≤120mm时,管座角焊缝的像质计灵敏度值可降低一个等级。 表7 丝型像质计灵敏度值——双壁双影透照、像质计置于源侧 应识别丝号 丝径/mm 19(0.050) 18(0.063) 17(0.080) 16(0.100) 15(0.125) 14(0.160) 13(0.20) 12(0.25) 11(0.32) 10(0.40) 9(0.50) 8(0.63) 7(0.80) 6(1.00) 5(1.25) 4(1.60) 3(2.00) 透照厚度(W)范围/mm A 级 — — ≤ 1.2 ≤1.2~2.0 >2.0~3.5 >3.5~5.0 >5.0~7.0 >7.0~12 >12~18 >18~30 >30~40 >40~50 >50~69 >60~85 >85~120 >120~220 >220~380 AB级 — ≤ 1.2 ≤1.2~2.0 >2.0~3.5 >3.5~5.0 >5.0~7.0 >7.0~12 >12~18 >18~30 >30~40 >40~50 >50~69 >60~85 >85~120 >120~220 >220~380 >380 B 级 ≤1.5 >1.5~2.5 >2.5~4.0 >4.0~6.0 >6.0~8.0 >8.0~15 >15~25 >25~38 >38~45 >45~55 >55~70 >70~100 >100~170 >170~250 >250 — — 18 NB/T 47013.2—××××(JB/T 4730.2) 表8 孔型像质计灵敏度值——双壁双影透照、像质计置于源侧 应识别孔号 孔径/mm H2(0.160) H3(0.200) H4(0.250) H5(0.320) H6(0.400) H7(0.500) H8(0.630) H9(0.800) H10(1.000) 透照厚度(W)范围/mm A 级 — — ≤1.0 >1.0~2.0 >2.0~3.5 >3.5~5.5 >5.5~10 >10~19 >19~35 AB级 — ≤1.0 >1.0~2.0 >2.0~3.5 >3.5~5.5 >5.5~10 >10~19 >19~35 — B 级 ≤1.0 >1.0~2.5 >2.5~4.0 >4.0~6.0 >6.0~11 >11~20 >20~35 — — 表9 丝型像质计灵敏度值——双壁单影或双壁双影透照、像质计置于胶片侧 应识别丝号 丝径/mm 19(0.050) 18(0.063) 17(0.080) 16(0.100) 15(0.125) 14(0.160) 13(0.20) 12(0.25) 11(0.32) 10(0.40) 9(0.50) 8(0.63) 7(0.80) 6(1.00) A 级 — ≤1.2 >1.2~2.0 >2.0~3.5 >3.5~5.0 >5.0~10 >10~15 >15~22 >22~38 >38~48 >48~60 >60~85 >85~125 透照厚度(W)范围/mm AB级 ≤1.2 >1.2~2.0 >2.0~3.5 >3.5~5.0 >5.0~10 >10~15 >15~22 >22~38 >38~48 >48~60 >60~85 >85~125 >125~225 B 级 ≤1.5 >1.5~2.5 >2.5~4.0 >4.0~6.0 >6.0~12 >12~18 >18~30 >30~45 >45~55 >55~70 >70~100 >100~180 >180~300 >300 19 NB/T 47013.2—××××(JB/T 4730.2) 5(1.25) 4(1.60) 3(2.00) >125~225 >225~375 >375 >225~375 >375 — — — — 表10 孔型像质计灵敏度值——双壁单影或双壁双影透照、像质计置于胶片侧 应识别孔号 孔径/mm H2(0.160) H3(0.200) H4(0.250) H5(0.320) H6(0.400) H7(0.500) H8(0.630) H9(0.800) H10(1.000) H11(1.250) 透照厚度(W)范围/mm A 级 — — ≤2.0 >2.0~5.0 >5.0~9.0 >9.0~14 >14~22 >22~36 >36~50 >50~80 AB级 — ≤2.0 >2.0~5.0 >5.0~9.0 >9.0~14 >14~22 >22~36 >36~50 >50~80 — B 级 ≤2.5 >2.5~5.5 >5.5~9.5 >9.5~15 >15~24 >24~40 >40~60 >60~80 — — 5.17 底片保存 底片保存条件至少应符合按档案文件管理的有关规定,并应满足胶片制造商的建议和要求。 6 承压设备熔化焊焊接接头射线检测结果评定和质量分级 6.1 钢、镍、铜制承压设备熔化焊焊接接头射线检测结果评定和质量分级 6.1.1 范围 本条规定适用于厚度≤400mm,材质为钢、镍及镍基合金制,以及厚度为≤80mm,铜及铜合金制承压设备焊接接头的射线检测结果评定和质量分级。适用的焊接接头的型式包括双面熔化焊对接焊缝、相当于双面焊的全焊透对接焊缝,以及沿焊缝根部全长有紧贴基本金属的垫板的单面焊对接焊缝。 与2005版对照 6.1.2 缺陷类型 焊接接头中的缺陷按性质和形状可分为裂纹、未熔合、未焊透、条形缺陷和圆形缺陷五类。 6.1.3 质量等级的划分 20 NB/T 47013.2—××××(JB/T 4730.2) 根据焊接接头中存在的缺陷性质、尺寸、数量和密集程度,其质量等级可划分为Ⅰ、Ⅱ、III、Ⅳ级。 6.1.4 质量分级一般规定 6.1.4.1 Ⅰ级焊接接头内不允许存在裂纹、未熔合、未焊透和条形缺陷。 6.1.4.2 Ⅱ级和Ⅲ级焊接接头内不允许存在裂纹、未熔合和未焊透。 6.1.4.3 圆形缺陷评定区内同时存在圆形缺陷和条形缺陷时,应进行综合评级,即分别评定圆形缺陷评定区内圆形缺陷和条形缺陷的质量级别,将两者级别之和减一作为综合评级的质量级别。 6.1.4.4 除综合评级外,当各类缺陷评定的质量级别不同时,应以最低的质量级别作为焊接接头的质量级别。 6.1.4.5 焊接接头中缺陷评定的质量级别超过Ⅲ级时一律定为Ⅳ级。 6.1.5 圆形缺陷的质量分级 6.1.5.1 圆形缺陷用圆形缺陷评定区进行质量分级评定,圆形缺陷评定区为一个与焊缝平行的矩形,其尺寸见表11。圆形缺陷评定区应选在缺陷最严重的区域。 6.1.5.2 在圆形缺陷评定区内或与圆形缺陷评定区边界线相割的缺陷均应划入评定区内。将评定区内的缺陷按表12的规定换算为点数,按表13的规定评定焊接接头的质量级别。 表11 钢、镍、铜制承压设备熔化焊焊接接头缺陷评定区 ≤25 10×10 >25~100 10×20 单位为mm >100 10×30 母材公称厚度T 评定区尺寸 表12 钢、镍、铜制承压设备熔化焊焊接接头缺陷点数换算表 缺陷长径/mm 缺陷点数 ≤1 1 >1~2 2 >2~3 3 >3~4 6 >4~6 10 >6~8 15 >8 25 表13 钢、镍、铜制承压设备各级别熔化焊焊接接头允许的圆形缺陷点数 评定区/mm×mm 母材公称厚度 T/mm Ⅰ级 Ⅱ级 Ⅲ级 Ⅳ级 ≤10 1 3 6 10×10 >10~15 2 6 12 >15~25 3 9 18 10×20 >25~50 4 12 24 >50~100 5 15 30 10×30 >100 6 18 36 缺陷点数大于Ⅲ级或缺陷长径大于T/2 注:当母材公称厚度不同时,取较薄板的厚度。 6.1.5.3 由于材质或结构等原因,进行返修可能会产生不利后果的焊接接头,各级别的圆形缺陷点数可放宽1~2点。 6.1.5.4 对致密性要求高的焊接接头,制造方底片评定人员应考虑将圆形缺陷的黑度作为评级的依据。通常将影像黑度大,可能影响焊缝致密性的圆形缺陷定义为深孔缺陷,当焊接接头存在深孔缺陷时,其质量级别应评为Ⅳ级。 6.1.5.5 当缺陷的尺寸小于表14的规定时,分级评定时不计该缺陷的点数。质量等级为Ⅰ级的焊 21 NB/T 47013.2—××××(JB/T 4730.2) 接接头和母材公称厚度T ≤5mm的Ⅱ级焊接接头,不计点数的缺陷在圆形缺陷评定区内不得多于10个,超过时对接焊接接头质量等级应降低一级。 表14 钢、镍、铜制承压设备熔化焊焊接接头不计点数的缺陷尺寸 母材公称厚度T T≤25 25<T≤50 T>50 单位为mm 缺陷长径 ≤0.5 ≤0.7 ≤1.4%·T 6.1.6 条形缺陷的质量分级 条形缺陷按表15的规定进行分级评定。 级别 Ⅰ Ⅱ Ⅲ Ⅳ ≤T/3(最小可为4)且≤20 ≤2T/3(最小可为6)且≤30 表15 钢、镍、铜制承压设备各级别熔化焊焊接接头允许的条形缺陷长度 单个条形缺陷最大长度 一组条形缺陷累计最大长度 不 允 许 单位为mm 在长度为12T的任意选定条形缺陷评定区内,相邻缺陷间距不超过6L的任一组条形缺陷的累计长度应不超过T,但最小可为4 在长度为6T的任意选定条形缺陷评定区内,相邻缺陷间距不超过?3L的任一组条形缺陷的累计长度应不超过T,但最小可为6 大于Ⅲ级 注1:L为该组条形缺陷中最长缺陷本身的长度;T为母材公称厚度,当母材公称厚度不同时取较薄板的厚度值。 注2:条形缺陷评定区是指与焊缝方向平行的、具有一定宽度的矩形区,T≤25mm,宽度为4mm;25mm< T≤100mm,宽度为6mm;T>100mm,宽度为8mm。 注3:当两个或两个以上条形缺陷处于同一直线上、且相邻缺陷的间距小于或等于较短缺陷长度时,应作为1个缺陷处理,且间距也应计入缺陷的长度之中。 6.2 铝制承压设备熔化焊焊接接头射线检测结果评定和质量分级 6.2.1 范围 本条规定适用于厚度为2mm~80mm铝及铝合金制承压设备的焊接接头的射线检测的射线检测结果评定和质量分级,适用的焊接接头的型式包括双面熔化焊对接焊缝、相当于双面焊的全焊透对接焊缝,以及沿焊缝根部全长有紧贴基本金属的垫板的单面焊对接焊缝。 6.2.2 缺陷类型 焊接接头中的缺陷按性质和形状可分为裂纹、未熔合、未焊透、夹铜、条形缺陷和圆形缺陷六类。 6.2.3 质量等级的划分 根据焊接接头中存在的缺陷性质、数量和密集程度,其质量等级可划分为Ⅰ、Ⅱ、Ⅲ、Ⅳ级。 6.2.4 质量分级一般规定 6.2.4.1 Ⅰ级焊接接头内不允许存在裂纹、未熔合、未焊透、夹铜缺陷和条形缺陷。 6.2.4.2 Ⅱ级和Ⅲ级焊接接头内不允许存在裂纹、未熔合、未焊透和夹铜缺陷。 6.2.4.3 圆形缺陷评定区内同时存在圆形缺陷和条形缺陷时,应进行综合评级,即分别评定圆形缺陷评定区内圆形缺陷和条形缺陷的质量级别,将两者级别之和减一作为综合评级的质量级别。 6.2.4.4 除综合评级外,当各类缺陷评定的质量级别不同时,应以最低的质量级别作为焊接接头 22 NB/T 47013.2—××××(JB/T 4730.2) 的质量级别。 6.2.4.5 焊接接头中缺陷评定的质量级别超过Ⅲ级时一律定为Ⅳ级。 6.2.5 圆形缺陷的分级评定 6.2.5.1 圆形缺陷用圆形缺陷评定区进行质量分级评定,圆形缺陷评定区为一个与焊缝平行的矩形,其尺寸见表16。圆形缺陷评定区应选在缺陷最严重的区域。 6.2.5.2 在圆形缺陷评定区内或与圆形缺陷评定区边界线相割的缺陷均应划入评定区内。将评定区内的缺陷按表17的规定换算为点数,按表18的规定评定焊接接头的质量级别。 表16 铝制承压设备熔化焊焊接接头缺陷评定区单位为 ≤20 10×10 评定区尺寸 单位为mm 母材公称厚度T >20~80 10×20 表17 铝制承压设备熔化焊焊接接头圆形缺陷点数换算表 缺陷长径/mm 缺陷点数 ≤1 1 >1~2 2 >2~3 3 >3~4 6 >4~6 10 >6~8 15 >8~10 25 表18 铝制承压设备各级别熔化焊焊接接头允许的圆形缺陷最多点数 评定区/mm×mm 母材公称厚度T/mm Ⅰ级 Ⅱ级 Ⅲ级 Ⅳ级 10×10 ≤3 1 3 6 >3~5 2 7 14 >5~10 3 10 21 >10~20 4 14 28 10×20 >20~40 6 21 42 >40~80 7 24 49 缺陷点数大于Ⅲ级或缺陷长径大于2T/3或缺陷长径大于10mm 注:当母材公称厚度不同时,取较薄板的厚度。 6.2.5.3 对由于材质或结构等原因,进行返修可能会产生不利后果的焊接接头,各级别的圆形缺陷点数可放宽1~2点。 6.2.5.4 当Ⅲ级焊接接头允许的缺陷点数连续存在、并超过评定区尺寸的3倍时,对接接头质量应评定为Ⅳ级。 6.2.5.5 对致密性要求高的焊接接头,制造方底片评定人员应考虑将圆形缺陷的黑度作为评级的依据,通常将影像黑度大,可能影响焊缝致密性的圆形缺陷定义为深孔缺陷,当焊接接头存在深孔缺陷时,其质量等级应评为Ⅳ级。 6.2.5.6 当缺陷的尺寸小于表19的规定时,分级评定时不计该缺陷的点数。但对于Ⅰ级焊接接头和母材公称厚度T≤5mm的Ⅱ级焊接接头,不计点数的缺陷在圆形缺陷评定区内不得多于10个,超过时焊接接头质量应降低一级。 表19 铝制承压设备熔化焊焊接接头不计点数的缺陷尺寸 母材公称厚度T T≤20 20<T≤40 缺陷长径 ≤0.4 ≤0.6 23 单位为mm NB/T 47013.2—××××(JB/T 4730.2) T>40 ≤1.5%·T 6.2.6 条形缺陷的分级评定 条形缺陷按6.1.6的规定进行质量分级评定。 6.3 钛及钛合金制承压设备熔化焊焊接接头射线检测结果评定和质量分级 6.3.1 范围 本条规定适用于厚度为2mm~50mm钛及钛合金制承压设备的焊接接头射线检测的射线检测结果评定和质量分级,适用的焊接接头的型式包括双面熔化焊对接焊缝、相当于双面焊的全焊透对接焊缝,以及沿焊缝根部全长有紧贴基本金属的垫板的单面焊对接焊缝。 6.3.2 缺陷类型 焊接接头中的缺陷按性质和形状可分为裂纹、未熔合、未焊透、条形缺陷和圆形缺陷等五类。 6.3.3 质量分级依据 根据焊接接头中存在的缺陷性质、数量和密集程度,其质量等级可划分为Ⅰ、Ⅱ、Ⅲ、Ⅳ级。 6.3.4 质量分级一般规定 6.3.4.1 Ⅰ级焊接接头内不允许存在裂纹、未熔合、未焊透和条形缺陷。 6.3.4.2 Ⅱ级和Ⅲ级焊接接头内不允许存在裂纹、未熔合、未焊透。 6.3.4.3 圆形缺陷评定区内同时存在圆形缺陷和条形缺陷时,应进行综合评级,即分别评定圆形缺陷评定区内圆形缺陷和条形缺陷的质量级别,将两者级别之和减一作为综合评级的质量级别。 6.3.4.4 除综合评级外,当各类缺陷评定的质量级别不同时,应以最低的质量级别作为焊接接头的质量级别。 6.3.4.5 焊接接头中缺陷评定的质量级别超过Ⅲ级时一律定为Ⅳ级。 6.3.5 圆形缺陷的分级评定 6.3.5.1 圆形缺陷用圆形缺陷评定区进行质量分级评定,圆形缺陷评定区为一个与焊缝平行的矩形,其尺寸见表20。圆形缺陷评定区应选在缺陷最严重的区域。 表20 钛及钛合金制承压设备熔化焊焊接接头圆形缺陷评定区 ≤ 20 10×10 单位为mm 母材公称厚度T 评定区尺寸 >20~50 10×20 6.3.5.2 在圆形缺陷评定区内或与圆形缺陷评定区边界线相割的缺陷均应划入评定区内。将评定区内的缺陷按表21的规定换算为点数,按表22的规定评定焊接接头的质量级别。 6.3.5.3 对由于材质或结构等原因,进行返修可能会产生不利后果的焊接接头,各级别的圆形缺陷点数可放宽1~2点。 表21 钛及钛合金制承压设备熔化焊焊接接头缺陷点数换算表 缺陷长径/mm 缺陷点数 ≤1 1 >1~2 2 >2~4 4 >4~8 8 >8 16 6.3.5.4 对致密性要求高的焊接接头,制造方底片评定人员应考虑将圆形缺陷的黑度作为评级的依据,通常将影像黑度大,可能影响焊缝致密性的圆形缺陷定义为深孔缺陷,当焊接接头存在深孔缺陷时,其质量应评为Ⅳ级。 24 NB/T 47013.2—××××(JB/T 4730.2) 表22 钛及钛合金制承压设备各级别熔化焊焊接接头允许的圆形缺陷最多点数 评定区 母材公称厚度T/mm Ⅰ级 Ⅱ级 Ⅲ级 Ⅳ级 ≤ 3 1 2 4 10 mm×10 mm >3~5 2 4 8 >5~10 3 6 12 >10~20 4 8 16 10 mm×20 mm >20~30 5 10 20 >30~50 6 12 24 缺陷点数大于Ⅲ级或缺陷长径大于T/2 注:当母材公称厚度不同时,取较薄板的厚度。 6.3.5.5 当缺陷的尺寸小于表23的规定时,分级评定时不计该缺陷的点数。但对于Ⅰ级对接接头和母材公称厚度T≤5mm的Ⅱ级焊接接头,不计点数的缺陷在圆形缺陷评定区内不得多于10个。?母材公称厚度T>5mm的Ⅱ级焊接接头,不计点数的缺陷在圆形缺陷评定区内不得多于20个。母材公称厚度T>5mm的Ⅲ级焊接接头,不计点数的缺陷在圆形缺陷评定区内不得多于30个。超过上述规定时焊接接头质量应降低一级。 表23 钛及钛合金制承压设备熔化焊焊接接头不计点数的缺陷尺寸 母材公称厚度T T≤10 10<T≤20 20<T≤50 单位为mm 缺陷长径 ≤0.3 ≤0.4 ≤0.7 6.3.6 条形缺陷的分级评定 条形缺陷按6.1.6的规定进行质量分级评定。 7 承压设备管子及压力管道熔化焊环向焊接接头射线检测结果评定和质量分级 7.1 钢、镍、铜制承压设备管子及压力管道熔化焊环向焊接接头射线检测结果评定和质量分级 7.1.1 范围 本条适用于壁厚T ≥2mm的钢、镍及镍基合金、铜及铜合金制承压设备管子及压力管道熔化焊对接环向焊接接头射线检测结果评定和质量分级,适用的焊接接头的型式包括沿焊缝根部全长有紧贴基本金属的垫板的单面焊对接焊缝和不加垫板的单面焊对接焊缝。 7.1.2 缺陷类型 焊接接头中的缺陷按性质和形状分为裂纹、未熔合、未焊透、条形缺陷、圆形缺陷、根部内凹、根部咬边等七类。 7.1.3 质量等级的划分 根据焊接接头中存在的缺陷性质、数量和密集程度,其质量等级可划分为Ⅰ、Ⅱ、Ⅲ、Ⅳ级。 7.1.4 质量分级的一般规定 7.1.4.1 Ⅰ级焊接接头内不允许存在裂纹、未熔合、未焊透、条形缺陷、根部内凹、根部咬边。 7.1.4.2 Ⅱ级和Ⅲ级焊接接头内不允许存在裂纹、未熔合,双面焊以及加垫板单面焊中的未焊透。 7.1.4.3 条形缺陷评定区内同时存在多种缺陷时,应进行综合评级,即分别评定条形评定区内各 25 NB/T 47013.2—××××(JB/T 4730.2) 类缺陷的质量级别,取质量级别最低的级别作为综合评级的级别;当各类缺陷的级别相同时,则降低一级作为综合评级的级别。 7.1.4.4 除综合评级外,当各类缺陷评定的质量级别不同时,应以最低的质量级别作为焊接接头的质量级别。 7.1.4.5 焊接接头中缺陷评定的质量级别超过Ⅲ级时一律定为Ⅳ级。 7.1.5 圆形缺陷的分级评定 按6.1.5的规定进行质量分级评定。?但对小径管缺陷评定区取10mm×10mm。 7.1.6 条形缺陷的分级评定 按6.1.6的规定进行质量分级评定。 7.1.7 不加垫板单面焊的未焊透缺陷的分级评定 管外径Do>100mm时,不加垫板单面焊的未焊透缺陷按表24的规定进行质量分级评定。管外径Do≤100mm的小径管不加垫板单面焊的未焊透缺陷按表25的规定进行质量分级评定。管外径Do>100mm的管子未焊透深度可采用附录K规定的通用槽型对比试块(Ⅱ型)进行测定。管外径Do≤100mm的小径管的未焊透深度可采用附录K规定的小径管环焊缝专用对比试块(Ⅰ型)进行测定,测定时,对比试块应置于管的源侧表面、靠近被测未焊透缺陷附近部位。 表24 钢、镍、铜制压力管道外径Do>100mm时不加垫板单面焊未焊透的分级 级别 Ⅰ Ⅱ ≤10% ≤1.0 未焊透最大深度/mm 与壁厚的比 最大值 单个未焊透最大长度/mm (T/壁厚) 不允许 ≤T/3(最小可为4) 且≤ 20 ≤2T/3(最小可为6) 且≤ 30 大于Ⅲ级 在任意6T长度区内应不大于T(最小可为4),且任意300mm长度范围内总长度不大于30 在任意3T长度区内应不大于T(最小可为6),且任意300mm长度范围内总长度不大于40 未焊透累计长度/mm Ⅲ Ⅳ ≤15% ≤1.5 注:对断续未焊透,以未焊透本身的长度累计计算总长度。 7.1.8 根部内凹和根部咬边的分级评定 管外径Do>100mm时,不加垫板单面焊的根部内凹和根部咬边缺陷按表26的规定进行质量分级评定。管外径Do≤100mm的小径管不加垫板单面焊的根部内凹和根部咬边缺陷按表27的规定进行质量分级评定。管外径Do>100mm的管子和容器根部内凹和根部咬边深度可采用附录K规定的通用槽型对比试块(Ⅱ型)进行测定。管外径Do≤100mm的小径管的根部内凹和根部咬边深度可采用附录K规定的小径管环焊缝专用对比试块(Ⅰ型)进行测定,测定时,对比试块应置于管的源侧表面、靠近被测根部内凹和根部咬边缺陷附近部位。 表25 钢、镍、铜制压力管道外径Do≤100mm时不加垫板单面焊未焊透的分级 级别 26 未焊透最大深度/mm 与壁厚的比 最大值 未焊透总长度与焊缝总长度的比 NB/T 47013.2—××××(JB/T 4730.2) Ⅰ Ⅱ Ⅲ Ⅳ ≤10% ≤15% ≤1.0 ≤1.5 大于Ⅲ级 不允许 ≤10% ≤15% 注:对断续未焊透,以未焊透本身的长度累计计算总长度。 表26 钢、镍、铜制压力管道外径Do>100mm时根部内凹和根部咬边的分级 级别 Ⅰ Ⅱ Ⅲ Ⅳ ≤15% ≤20% ≤1.5 ≤2.0 大于Ⅲ级 根部内凹和根部咬边最大深度/mm 与壁厚的比 最大值 不允许 在任意3T长度区内不大于T; 总长度不大于100 根部内凹和根部咬边累计长度/mm 注:对断续根部内凹和根部咬边,以根部内凹和根部咬边本身的长度累计计算总长度。 表27 钢、镍、铜制压力管道外径Do≤100mm时根部内凹和根部咬边的分级 级别 Ⅰ Ⅱ Ⅲ Ⅳ ≤15% ≤20% ≤1.5 ≤2.0 大于Ⅲ级 根部内凹和根部咬边最大深度/mm 与壁厚的比 最大值 不允许 ≤30% ≤30% 根部内凹和根部咬边最大总长度与 焊缝总长度的比 注:对断续根部内凹和根部咬边,以根部内凹和根部咬边本身的长度累加计算总长度。 7.2 铝及铝合金制承压设备管子及压力管道熔化焊环向焊接接头射线检测结果评定和质量分级 7.2.1 范围 本条适用于壁厚T≥2mm的铝及铝基合金制承压设备管子及压力管道熔化焊对接环向焊接接头射线检测结果评定和质量分级,适用的焊接接头的型式包括沿焊缝根部全长有紧贴基本金属的垫板的单面焊对接焊缝和不加垫板的单面焊对接焊缝。 7.2.2 缺陷类型 27 NB/T 47013.2—××××(JB/T 4730.2) 焊接接头中的缺陷按性质和形状可分为裂纹、未熔合、未焊透、夹铜、条形缺陷、圆形缺陷、根部内凹、根部咬边等八类。 7.2.3 质量等级的划分 根据焊接接头中存在的缺陷性质、数量和密集程度,其质量等级可划分为Ⅰ、Ⅱ、Ⅲ、Ⅳ级。 7.2.4 质量分级的一般规定 7.2.4.1 Ⅰ级焊接接头内不允许存在裂纹、未熔合、未焊透、夹铜、条形缺陷、根部内凹、根部咬边。 7.2.4.2 Ⅱ级和Ⅲ级焊接接头内不允许存在裂纹、未熔合、双面焊以及加垫板单面焊中的未焊透、夹铜。 7.2.4.3 条形缺陷评定区内同时存在多种缺陷时,应进行综合评级,即分别评定条形评定区内各类缺陷的质量级别,取质量级别最低的级别作为综合评级的级别;当各类缺陷的级别相同时,则降低一级作为综合评级的级别。 7.2.4.4 除综合评级外,当各类缺陷评定的质量级别不同时,应以最低的质量级别作为焊接接头的质量级别。 7.2.4.5 焊接接头中缺陷评定的质量级别超过Ⅲ级时一律定为Ⅳ级。 7.2.5 圆形缺陷的分级评定 按6.2.5的规定进行质量分级评定。 7.2.6 条形缺陷的分级评定 按6.2.6的规定进行质量分级评定。 7.2.7 不加垫板单面焊的未焊透缺陷的分级评定 按7.1.7的规定进行质量分级评定。 7.2.8 根部内凹的和根部咬边分级评定 按7.1.8的规定进行质量分级评定。 7.3 钛制及钛合金制承压设备管子及压力管道熔化焊环向焊接接头射线检测结果评定和质量分级 7.3.1 范围 本条适用于壁厚T≥2mm的钛及钛基合金制承压设备管子及压力管道熔化焊对接环向焊接接头射线检测结果评定和质量分级,适用的焊接接头的型式包括沿焊缝根部全长有紧贴基本金属的垫板的单面焊对接焊缝和不加垫板的单面焊对接焊缝。 7.3.2 缺陷类型 按7.1.2的规定分类。 7.3.3 质量等级的划分 根据焊接接头中存在的缺陷性质、数量和密集程度,其质量等级可划分为Ⅰ、Ⅱ、Ⅲ、Ⅳ级。 7.3.4 质量分级的一般规定 7.3.4.1 Ⅰ级焊接接头内不允许存在裂纹、未熔合、未焊透、条形缺陷、根部内凹、根部咬边。 7.3.4.2 Ⅱ级和Ⅲ级焊接接头内不允许存在裂纹、未熔合、双面焊以及加垫板单面焊中的未焊透。 7.3.4.3 条形缺陷评定区内同时存在多种缺陷时,应进行综合评级,即分别评定条形评定区内各类缺陷的质量级别,取质量级别最低的级别作为综合评级的级别;当各类缺陷的级别相同时,则降低一级作为综合评级的级别。 7.3.4.4 除综合评级外,当各类缺陷评定的质量级别不同时,应以最低的质量级别作为焊接接头 28 NB/T 47013.2—××××(JB/T 4730.2) 的质量级别。 7.3.4.5 焊接接头中缺陷评定的质量级别超过Ⅲ级时一律定为Ⅳ级。 7.3.5 圆形缺陷的分级评定 按6.3.5的规定进行质量分级评定。 7.3.6 条形缺陷的分级评定 按6.3.6的规定进行质量分级评定。 7.3.7 不加垫板单面焊的未焊透缺陷的分级评定 按7.1.7的规定进行质量分级评定。 7.3.8 根部内凹和根部咬边的分级评定 按7.1.8的规定进行质量分级评定。 8 检测记录和报告 8.1 应按照现场操作的实际情况详细记录检测过程的有关信息和数据。射线检测记录除符合NB/T 47013.1的规定外,还至少应包括下列内容: a) 制造单位、检测单位或委托单位; b) 被检工件:坡口型式、焊接方法; c) 检测设备:射线源尺寸(或有效焦点尺寸); d) 检测工艺参数:检测技术等级、透照布置、胶片(牌号及其分类等级)、增感屏(类型、数量 和厚度)、像质计、滤光板、背散射屏蔽铅板、射线能量、曝光量或透照时间、射线源与胶片的相对关系、射线源与工件受检部位射线源侧表面之间的距离、工件受检部位射线源侧表面与胶片之间的距离、暗室处理方式和条件等; e) 底片评定:底片黑度、底片像质计灵敏度、缺陷位置和性质; f) 操作指导书工艺验证情况(必要时); g) 检测结果及质量分级; h) 编制、审核人员及其技术资格; i) 其他需要说明或记录的事项。 8.2 应依据检测记录出具检测报告。射线检测报告除符合NB/T 47013.1的规定外,还至少应包括下列内容: a) 制造单位、检测单位或委托单位; b) 被检工件:坡口型式、焊接方法; c) 检测设备:射线源尺寸(或有效焦点尺寸); d) 检测工艺参数:检测技术等级、透照布置、胶片(牌号及其分类等级)、增感屏(类型、数量 和厚度)、像质计、滤光板、背散射屏蔽铅板、射线能量、曝光量或透照时间、射线源与胶片的相对关系、射线源与工件受检部位射线源侧表面之间的距离、工件受检部位射线源侧表面与胶片之间的距离、暗室处理方式和条件等; e) 底片评定:底片黑度、底片像质计灵敏度、缺陷位置和性质。 29 NB/T 47013.2—××××(JB/T 4730.2)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工业射线胶片系统的特征指标 工业射线胶片系统的主要特性指标见表A.1。 表A.1 胶片系统的主要特性指标 胶片系统类别 C1 C2≈TI C3 C4=T2 C5=T3 C6=T4 梯度最小值 (Gmin) D=2.0 4.5 4.3 4.1 4.1 3.8 3.5 D=4.0 7.5 7.4 6.8 6.8 6.4 5.0 颗粒度最大值 (σD)max D=2.0 0.018 0.020 0.023 0.028 0.032 0.039 (梯度/颗粒度)最小值 (G/σD)min D=2.0 300 230(270) 180 150 120 100 注:表中的黑度均指不包括灰雾度的净黑度。 胶片系统类别 T1 T2 T3 T4 感光速度 低 较低 中 高 特性曲线平均梯度 高 较高 中 低 表A.1 胶片系统的主要特性指标 颗粒度 梯度最小值 最大值 感光乳(Gmin) (σD)max 剂粒度 D=2.0 D=4.0 D=2.0 微粒 细粒 中粒 粗粒 4.3 4.1 3.8 3.5 7.4 6.8 6.4 5.0 0.018 0.028 0.032 0.039 (梯度/颗粒度)最小值 ( G/σD)min D=2.0 270 150 120 100 注:表中的黑度均指不包括灰雾度的净黑度。 30 NB/T 47013.2—××××(JB/T 4730.2) 31 NB/T 47013.2—××××(JB/T 4730.2) 附 录 B (资料性附录) 黑度计(光学密度计)定期核查方法 B.1 黑度计核查的一般规定 黑度计可按照生产厂推荐的方法或按B.2规定的方法核查。 B.2 黑度计校验步骤 B.2.1 接通黑度计外电源和测量开关,预热10min左右。 B.2.2 用标准密度片的零黑度点(区)调整黑度计零点,调整后顺次测量黑度片上不同黑度的各点的黑度,记录测量值。 B.2.3 按B 2.2的规定反复测量3次。 B.2.4 计算出各点测量值的平均值,以平均值与黑度片该点的黑度值之差作为黑度计的测量误差。 B.2.5 对黑度不大于4.5的各点的测量误差均应不超过±0.05,否则黑度计应重新调整、修理或报废。 32 NB/T 47013.2—××××(JB/T 4730.2) 附 录 C (资料性附录) 暗室安全照明时间确定 C.1 范围 本附录适用于工业射线检测胶片暗室安全照明时间的确定,也适用于确定潮湿感光材料的暗室安全照明时间。实际生产过程中应在试验确定的安全时间和安全距离情况下进行暗室处理。 C.2 定义 C.2.1 可检测的变化 能够用对比法目视检测或通过黑度计测量出来的任何黑度的微小差别。 C.2.2 预曝光 感光材料在接受正常成像曝光之前受到的全部安全灯曝光。 C.2.3 后曝光 感光材料在接受正常成像曝光之后受到的全部安全灯曝光。 C.2.4 安全时间 感光材料能经受暗室安全灯照明试验,而在最终影像的黑度又不产生可检测变化的最长时间的一半。 C.3 装置 C.3.1 阶梯试块 为了获得系列的曝光量,应适用适当的金属材料制作阶梯试块。采用适合胶片的射线透过阶梯试块对胶片进行阶梯曝光获得系列曝光量,然后在全暗条件下进行处理,产生实际使用中所有的黑度范围。 C.3.2 遮光卡 遮光卡是用适当的不透白光材料(如黑纸)用于控制试验用胶片的曝光面积。 C.3.3 计时器 计时器的计时范围应在8min以上,计时分度值不大于1s,但计时采用的照明不得照射到试验胶片上。 C.4 预曝光试验程序 C.4.1 把胶片做成条状,长度略长于阶梯试块,其宽度不小于25mm。 C.4.2 用遮光卡沿纵向遮住试验片条的一半,另一半在安全灯下以根据实际经验确定的最短的试验时间曝光。 C.4.3 其余片条也按C.4.2的方法通过逐次倍增的曝光时间进行曝光。 C.4.4 撤去遮光卡,将经安全灯曝光后的片条做阶梯试块曝光。 C.4.5 在2h内把片条按照正常使用时的暗室处理参数进行处理。 C.4.6 如果最长的安全灯曝光不能使片条上任何一级产生可检测的黑度变化,但不足以完成整个 33 NB/T 47013.2—××××(JB/T 4730.2) 暗室处理,可再次进行试验,起始时间为上次最长的安全灯曝光时间,重复C.4.1~C.4.5的步骤。 C.5 后曝光试验程序 C.5.1 把胶片做成条状,长度略长于阶梯试块,其宽度不小于25mm。 C.5.2 把上述片条在没有进行安全灯照明的条件下进行阶梯曝光。 C.5.3 用遮光卡沿纵向遮住试验片条的一半,另一半在安全灯下以根据实际经验确定的最短的试验时间曝光。 C.5.4 在2h内把片条按照正常使用时的暗室处理参数进行处理。 C.5.5 如果最长的安全灯曝光不能使片条上任何一级产生可检测的黑度变化,可再次进行试验,起始时间为上次最长的安全灯曝光时间,重复C.5.1~C.5.5的步骤。 C.6 潮湿胶片的后曝光试验程序 C.6.1 首先按C.5.1和C.5.2进行试验。 C.6.2 在全暗条件下暗室处理第一个片条。显影进行到总显影时间的50%时开始使用安全灯,处理第二个片条。显影一开始就使用安全灯处理第三个片条。 C.6.3 如果第二个片条阶梯的任何一级有可检测的黑度变化,则需要分别对显影到总时间的90%、80%、70%和60%再开始使用安全灯的片条进行处理。 C.7 评价 C.7.1 黑度计测量及比较 黑度测量的方式应与正常生产情况下下底片测量的方法一致。用黑度计逐条测量试验片条的,记录经安全灯曝光和未经安全灯曝光的黑度,并进行比较,找出黑度有可检测变化的一级。一般情况下,在±0.05外的变化被认为是可检测的黑度变化。 C.7.2 目视测量及比较 目视观察条件与正常生产情况下底片观察条件一致。观察经安全灯曝光和未经安全灯曝光的黑度,并进行比较记录,找出接受安全灯照射时间最长而黑度又没有可观察的增长的片条。潮湿片条必须干燥后才能进行观察比较。 C.7.3 安全时间 按照本附录进行试验的片条,其中接受安全灯照明时间最长而又没有可检测黑度变化的那一片条而经受的安全灯照明时间的一半作为胶片的最大暗室照明安全时间。潮湿胶片的暗室照明时间,为显影过程中开始使用安全灯到显影结束的时间。 C.8 试验报告 报告应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a) 安全灯滤波片的名称、尺寸及大约使用过的时间; b) 灯泡型号、功率及电压; c) 安全灯到滤光材料之间的距离; d) 胶片(牌号及其分类等级)及暗室处理数据; e) 对试验中出现的特殊情况的说明; f) 试验求出的最大暗室照明时间。 34 NB/T 47013.2—××××(JB/T 4730.2) 附 录 D (资料性附录) 典型透照方式示意图 D.1 对接焊缝典型透照方式 图D.1~D.8给出了常用的对接焊缝典型透照方式示意图,可供透照布置时参考。图中d表示射线源,F表示焦距,b表示工件至胶片距离,f表示射线源至工件距离,T表示公称厚度,Do表示管子外径。 图D.1 纵、环向焊接接头源在外单壁透照方式 图D.2 纵、环向焊接接头源在内单壁透照方式 35 NB/T 47013.2—××××(JB/T 4730.2) 36 图D.3 环向焊接接头源在中心周向透照方式 图D.4 环向焊接接头源在外双壁单影透照方式(1) 图D.5 环向焊接接头源在外双壁单影透照方式(2) NB/T 47013.2—××××(JB/T 4730.2) 图D.6 纵向焊接接头源在外双壁单影透照方式 图D.7 小径管环向焊接接头倾斜透照方式 图D.8 小径管环向焊接接头垂直透照方式 D.2 管座角焊缝典型透照方式 图D.9~D.14给出了常用的管座角焊缝典型透照方式示意图。 37 NB/T 47013.2—××××(JB/T 4730.2) 图D.9 插入式接管角焊缝单壁中心内透照方式 图D.10 插入式接管角焊缝单壁偏心内透照方式 注:射线源放在与支管母线呈20°~30°角的轴线上。 图D.11 插入式接管角焊缝单壁外透照方式 38 NB/T 47013.2—××××(JB/T 4730.2) 注:射线源应放在管外侧缝坡口的轴线上,偏差在0~+10°以内。 图D.12 安式接管角焊缝单壁外透照方式 图D.13 安式接管角焊缝单壁中心透照方式 图D.14 安式接管角焊缝单壁偏心透照方式 39 E NB/T 47013.2—××××(JB/T 4730.2) 附 录 E (资料性附录) 环向对接焊缝透照次数确定方法 E.1 透照次数曲线图 对外径Do>100mm的环向焊接接头进行100%检测,所需的最少透照次数与透照方式和透照厚度比有关,这一数值可从图E.1~ E.6中直接查出: a) 图E.1为源在外单壁透照环向焊接接头,透照厚度比K=1.06的透照次数曲线图; b) 图E.2为用其他方式(偏心内透法和双壁单影法)透照环向焊接接头,透照厚度比K=1.06的 透照次数曲线图; c) 图E.3为源在外单壁透照环向焊接接头,透照厚度比K=1.1的透照次数曲线图; d) 图E.4为用其他方式(偏心内透法和双壁单影法)透照环向焊接接头,透照厚度比K=1.1的透 照次数曲线图。 e) 图E.5为源在外单壁透照环向焊接接头,透照厚度比K=1.2的透照次数曲线图; f) 图E.6为用其他方式(偏心内透法和双壁单影法)透照环向焊接接头,透照厚度比K=1.2的透 照次数曲线图。 E.2 由图确定透照次数的方法 从图中确定透照次数的步骤是:计算出T/Do、Do/f,在横坐标上找到T/Do值对应的点,过此点画一垂直于横坐标的直线; 在纵坐标上找到Do/f对应的点,过此点画一垂直于纵坐标的直线;从两直线交点所在的区域确定所需的透照次数;当交点在两区域的分界线上时,应取较大数值作为所需的最少透照次数。 E.3 射线源在内偏心透照(F 射线源射线束管板 管子补偿块暗盒射线机 ·····························(E.1) 焊缝图B.1向后透照示意图 当D>>T时,可简略计算??cos?1K?1。 式中: Di——内径; α——最大一次透照长度对应的半圆心角; θ——影像最大失真角; η——有效半辐射角。 40 NB/T 47013.2—××××(JB/T 4730.2) 图E.1 源在外单壁透照环向焊接接头,透照厚度比K=1.06时的透照次数图 41 NB/T 47013.2—××××(JB/T 4730.2) 图E.2 其他方式透照环向焊接接头,透照厚度比K=1.06时的透照次数 42 NB/T 47013.2—××××(JB/T 4730.2) 图E.3 源在外单壁透照环向焊接接头,透照厚度比K=1.1时的透照次数 43 NB/T 47013.2—××××(JB/T 4730.2) 图E.4 其他方式透照环向焊接接头,透照厚度比K=1.1时的透照次数 44 NB/T 47013.2—××××(JB/T 4730.2) 图E.5 源在外单壁透照环向焊接接头,透照厚度比K=1.2时的透照次数 45 NB/T 47013.2—××××(JB/T 4730.2) 图E.6 其他方式透照环向焊接接头,透照厚度比K=1.2时的透照次数 46
正在阅读:
NBT47013.2-讲课版02-01
充分发挥中层干部主观能动性 把思想政治工作落实到基层12-02
郑州大学远程教育电气刚才及其自动化专业电路4章在线测试03-24
明杠弹性座封闸阀RRHX 上海博球防腐阀门有限公司-温州销售部05-11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作文讲评教案《三点一线话一得》讲稿03-11
一元二次方程专题能力培优(含答案)(1)03-22
注重产质量量增强企业办理企业口号08-22
新蒙迪欧为什么召回02-15
研究生导师评语【精选5篇】03-22
报童问题12-17
- exercise2
- 铅锌矿详查地质设计 - 图文
- 厨余垃圾、餐厨垃圾堆肥系统设计方案
- 陈明珠开题报告
- 化工原理精选例题
- 政府形象宣传册营销案例
- 小学一至三年级语文阅读专项练习题
- 2014.民诉 期末考试 复习题
- 巅峰智业 - 做好顶层设计对建设城市的重要意义
- (三起)冀教版三年级英语上册Unit4 Lesson24练习题及答案
- 2017年实心轮胎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目录)
- 基于GIS的农用地定级技术研究定稿
- 2017-2022年中国医疗保健市场调查与市场前景预测报告(目录) - 图文
- 作业
- OFDM技术仿真(MATLAB代码) - 图文
- Android工程师笔试题及答案
- 生命密码联合密码
- 空间地上权若干法律问题探究
- 江苏学业水平测试《机械基础》模拟试题
- 选课走班实施方案
- 讲课
- 47013.2
- NBT
- 2016年河南省中考语文试卷(副卷)
- 2014浙江大学继续教育管理统计学4-10
- 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专业复试《机械设计基础》试卷
- 施工组织设计 - 图文
- 开合螺母夹具三维造型
- 微党课讲稿:如何提高决策执行力
- (V 2.0.0.1)蓝星新型农村合作医疗DLL接口规范(潜江)
- 十万吨焦炉煤气制甲醇的操作规程
- 重庆市重点中学梁平红旗中学2010年高中招生宣传资料
- 扬尘治理专项方案
- 农民工业余学校的资料
- 运动会风险评估及应对措施
- 二年级看图写话教案
-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历届优秀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名单
- 事业单位个人述职报告
- 尔雅美术鉴赏习题答案
- 2011年国家公务员行测:常识判断六大热点汇总
- 第三届IT文化节通知 - 班级 - 图文
- JAVA练习题d4
- 人寿个险新人手册(总) - 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