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地质补充勘探报告

更新时间:2023-06-01 07:08: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盘县淤泥大河煤矿

矿井水文地质补充勘探报告

贵州省有色金属和核工业地质勘查局第三总队

二○一三年二月

盘县淤泥大河煤矿

矿井水文地质补充勘探报告

编制单位 :

提交单位 :

提交时间 :二○一三年二月 编 写 人: 审 核: 项目负责: 总工程师: 队 长: 证书等级: 证书编号: 贵州省有色金属和核工业地质勘查局第三总队 盘县淤泥大河煤矿

正文目录

第一章 前 言 .......................................................................................... 1

第一节 矿井水文地质补充勘探的目的 ............................................... 1

第二节 矿井水文地质补充勘探的任务 ............................................... 1

第三节 矿井水文地质补充勘探的依据 ............................................... 2

第二章 矿井概况 ...................................................................................... 3

第一节 矿界范围及位置交通 ............................................................... 3

第二节 自然地理 ................................................................................... 4

第三节 矿山开采历史与现状 ............................................................... 6

第四节 以往水文地质勘探情况 ........................................................... 7

第三章 矿井地质及水文地质 .................................................................. 8

第一节 矿井地质 ................................................................................... 8

第二节 矿井水文地质 ......................................................................... 15

第三节 矿井水患评价及防治水主要问题 ......................................... 20

第四节 矿区水文地质复杂程度及类型 ............................................. 25

第四章 水文地质补充勘探工作 ............................................................25

第五章 DUK-2A高密度点法 ...................................................................27

第一节 工作方法及特点 ..................................................................... 27

第二节 工程地球物理条件 ................................................................. 31

第三节 异常特征与成果分析 ............................................................. 32

第六章 矿坑涌水量预测 ........................................................................38

第七章 矿井防治水工作的思路与方法 ................................................40

第八章 结论及建议 ................................................................................43

第一节 结 论 ...................................................................................... 43

第二节 建 议 ...................................................................................... 44

附图目录

1、盘县淤泥大河煤矿矿井综合水文地质图 1幅(1:2000);

2、盘县淤泥大河煤矿矿井水文地质剖面图 1幅(1:2000);

3、盘县淤泥大河煤矿矿井水文地质柱状图 1幅(1:500);

4、盘县淤泥大河煤矿区域水文地质图 1幅(1:20000);

5、盘县淤泥大河煤矿矿井充水性图 1幅(1:2000);

附表目录

1、盘县淤泥大河煤矿2012年涌水量观测台账记录表;

附件目录

1、地质勘查资质证书(复印件);

2、业主委托书;

3、业主承诺书;

4、编制单位承诺书;

5、采矿许可证(副本)复印件;

第一章 前 言

第一节 矿井水文地质补充勘探的目的

为加强煤矿防治水基础工作,排查整治水害隐患,推广先进适用

的技术、工艺和设备,督促煤矿企业落实水害防治主体责任,认真执

行《煤矿防治水规定》(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第28号)、《煤矿安全规

程》、《关于开展煤矿防治水专项治理的通知》(安监总煤调〔2012〕

29号)和《贵州省煤矿防治水专项治理工作方案》(黔安监煤矿

[2012]67号)要求,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水害事故的发生,

结合《贵州省煤矿安全监管监察“三位一体”执法办法(试行)》,由

于原水文地质调查报告勘探工程量不足,水文地质条件尚未查清,受

盘县淤泥大河煤矿的委托,我公司对其矿区进行水文地质补充勘探工

作,在DUK-2A高密度点法及简易抽水试验的基础上编制本报告。

通过矿井水文地质补充勘探工作,结合DUK-2A高密度点法报告,

基本查明井田内水文地质条件,井田主要水害类型、分布、易发地段

及危害程度,并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对矿井充水因素进行分析,预测

矿井涌水量,提出有效的“探、防、堵、截、排”等综合防治措施及

建议,以利于煤矿企业预防和减少水害,并对矿区范围内地表和地下

水资源的利用前景做出初步评价。

第二节 矿井水文地质补充勘探的任务

1、初步查明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及矿床充水因素、充水形式,预

测矿区开采地段矿坑涌水量,预测开采过程中发生突水的可能性及突

水形式;

2、收集调查相邻矿井及井田内废弃老窑的分布、采空范围、开

采深度、积水等情况;

3、收集矿坑涌水量记录,同时研究区域降雨分布、强度及入渗

条件,分析涌水量与年降水量、雨季集中降水量、单位时间的降水量、

一次连续降水量之间关系,以确定和掌握其统计规律性;

4、评价开采条件下对含水层和相对隔水层的破坏形式;

5、对矿区的主要水文地质问题及主要水患,进行矿井水害分析,

提出相应有效地“探、防、堵、截、排”综合防治措施及建议;

6、提出矿井防治水工作年度计划和中长期规划的建议;

7、提交《盘县淤泥大河煤矿矿井水文地质补充勘探报告书》。

第三节 矿井水文地质补充勘探的依据

《煤矿防治水规定》(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第28号)、《煤矿安全

规程》、《关于开展煤矿防治水专项治理的通知》(安监总煤调〔2012〕

29号)《贵州省煤矿防治水专项治理工作方案》、(黔安监煤矿[2012]67

号)、《贵州省煤矿水害防治规定》、《矿井水文地质规程》、《煤矿防治

水工作条例》、《矿井水害防治技术》、《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

规范》、《贵州省煤矿安全监管监察“三位一体”执法办法(试行)》、

《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DZ/T0215-2002)、《煤田电法勘探规范》

(MT/T 898-2000)及业主委托书。

第二章 矿井概况

第一节 矿界范围及位置交通

大河煤矿位于盘县城北东的淤泥乡,矿区距淤泥乡政府4.5km,

距盘县城关镇28km,盘县至淤泥乡公路从矿区西侧通过,矿区距松

河火车站20km,交通方便(详见交通位置图)。矿区地理坐标:东经

104°44′25.3″~104°45′27.9″;北纬25°58′13.6″~25°

58′41.7″。

图1-1 大河煤矿交通位置图

盘县淤泥大河煤矿为整合矿井,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六盘水市

六枝特区等四县(区)煤矿整合和调整布局方案的批复》(黔府函

【2006】205号),大河煤矿由原“大河煤矿”、“说么备二煤矿”和

“树香木煤矿(说么备煤矿)”整合而成。采矿权人为盘县淤泥大河

煤矿(柳光怀);地址:盘县淤泥乡;经济类型为:私营合伙企业;

开采矿种为:煤;生产规模:45万吨/年;矿区面积0.9115km2,开

采深度: 1700m-1050m;采矿许可证证号:C5200002010011120054131;

有效期2010年3月至2030年3月。

表1-1 矿区范围拐点坐标(西安80坐标系)

第二节 自然地理

2.2.1 地形地貌

矿区属构造剥蚀低中山山地地貌,地势总体中高四低,飞仙关

地层分布地段地形较陡,煤系地层分布地段地形较缓。矿区海拔最高

为1965m,最低1625m,相对高差约340m。矿区冲沟发育,山脊与沟

谷交替展布,植被不发育,岩石风化程度高。矿区西、北部的淤泥河

最低海拔高1625m,为矿区最低侵蚀基准面。

2.2.2 气象水文

矿区内气候属亚热带温凉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降水丰富,湿

度大,年相对湿度为78%,日照少,东南风多,并有冰雹、暴雨等

灾害天气。

根据盘县气象局观测资料,区内年平均降水量为1382.9mm,每

年降水分 布不均,6~9月为雨季,月平均降水量在150mm以上,

雨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7%:11月~次年3月为枯水季节,月

平均降水量小于40mm,枯水季节降水量仅占年降水量的10%。年平

均降大雨至暴雨12~15天, 日最大降水量达148.8毫米,时最大

降水量66.4毫米。最高气温30℃,最低气温-5℃,冰冻期为每年

12月、元月。年平均蒸发量为1083.6mm。灾害性天气主要有春旱、

倒春寒、冰雹、夏旱、夏暴雨、秋绵雨等。

矿区位于珠江流域北盘江水系淤泥河支流,矿区外围西、北部

有淤泥河自南西向北东流经矿区外围。淤泥河为山区雨源型河流,流

量变化幅度大,雨季暴涨,枯季流量较小,根据以往资料,该河流最

大流量68.1m3/s,最小流量0.119m3/s,河水主要受大气降水控制。

2.2.3 地震

根据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2001年颁布的《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

图》(GB18306-2001)的有关规定,矿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为0.10g,

相应的地震基本烈度属Ⅵ度区。根据野外调查,矿区无新构造活动迹

象。综合分析认为矿区属较稳定区域。

2.2.4 主要自然灾害

矿区主要自然灾害有顶、底板、瓦斯、粉尘、火灾、水害、冰

雹、地表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贵州省盘县大河煤矿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说明书》对评估区

内的工程建设可能引发、遭受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了分析和评估。

并评估建设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为三级。

该矿目前未发生过地质灾害,但随着开采范围的增大,在地下

开采活动的影响下,将加速冒裂带范围内的崩塌和剥落。井田范围内

坡积物等松散地层较多,且植被不发育,雨季受洪水冲刷有形成泥石

流的可能。本矿必须严格按地质灾害评估报告结论和建议实施。

第三节 矿山开采历史与现状

2.3.1矿山开采历史

整合前,原大河煤矿设计生产规模为3万吨/年,采用斜井开

拓,有一条主斜井(沿12煤层布置)、两条回风井,已开采了部分

10、12、17、182煤层;其中1、3、63煤层浅部资源大部分被当地原

有的小窑采乱,对其小窑采乱部分已边角煤的形式进行回收。

树香木煤矿(原说么备煤矿)生产能力6万吨/年,采用斜井开

拓,已开采了部分17、182号煤层,生产能力6万t/a。说么备二煤

矿采用斜井开拓,现已关闭。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特别是九十年代,小煤矿滥采乱挖现

象较普遍。经近几年的清理、整顿,关停了部分不具备生产条件的小

煤矿,情况有所好转。

2.3.2矿山开采现状

该矿自取得变更设计开采方案项目核准及备案登记证明以来,

矿方已经完成工业广场征地工作,并取得部分井筒施工进度。但因矿

方建设成为45万吨/年的手续不全,现已停止施工。

在工业场地1655m标高沿182煤层底板、290°方位角新建一条

主斜井担负矿井煤炭的运输,兼矿井进风等任务(井口坐标为:

X=2874385、Y=35474513,井筒方位角290°,倾角-9°);沿182煤

层底板1643m标高、290°方位角新建一条副平硐,担负矿井的材料、

设备和矸石的运输,兼矿井进风、运送人员(井口坐标为:X=2874412、

Y=35474541,井筒方位角290°);沿182煤层底板1673m标高、290°

方位角新建一条回风平硐作矿井的专用回风井(井口坐标为:

X=2874370、Y=35474590,井筒方位角290°)。当主斜井在1572m标

高落平掘进总运输石门贯通运输上山、副平硐掘进480m后贯通轨道

上山、回风平硐掘380m后掘回风暗斜井贯通回风上山。回风上山、

轨道上山、运输上山布置在182煤层底板,并在1400m标高落平,布

置水泵房和水仓,形成矿井的通风系统、排水系统。

第四节 以往水文地质勘探情况

1960年2月—1965年5月,贵州省煤田地质局159队在土城向

斜北翼进行普查勘探完成了1:5000地形地质图草测及10个钻孔的

工作,提交了《盘县煤田土城向斜北翼西段普查报告》,本次储量核

实时未收集到该报告;

1964年12月—1966年1月,原西南煤矿建设指挥部煤田地质勘

探公司129队在土城三井田进行精查勘探,于1966年10月提交了《盘

县煤田土城三井田地质勘探最终报告》(精查);

20世纪70年代初,贵州省地质局一〇八队在进行1:20万盘县

幅区域地质调查、矿产调查,对区内地层、构造、矿产进行了较系统

的调查了解,并编制了盘县幅区域地质、矿产调查报告;

1979年4月—1982年6月,贵州省煤田地质局159队在松河井

田进行补充勘探,于1982年10月提交了《贵州省盘县特区盘江矿区

松河井田精查补充勘探地质报告》(贵州省六盘水地区革命委员会生

产领导小组文件,六盘水生(69)148号);

2008年8月贵州省煤矿设计研究院提交的《贵州省盘县淤泥乡

大河煤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

2013年1月提供的《盘县淤泥大河煤矿富水区电法探测报告》;

以上地质工作对该区详细划分了区内地层,描述了地质构造和矿

产,基本查明了矿区含煤岩系为峨眉山玄武岩组和宣威组,主要含煤

岩组为宣威含煤岩组,全厚360~380米,平均377米。含煤50余层,

可采及局部可采煤层11层(1、3、63、10、12、151、16、17、182、

272、292煤层)。峨眉山玄武岩组区内含可采煤层一层(32煤层)。

第三章 矿井地质及水文地质

第一节 矿井地质

3.1.1 区域地层

本煤矿位于土城三井田东,区域出露地层石炭系、二叠系、三

叠系及第四系,其中二叠系、三叠系地层分布较广,缺失寒武系、奥

陶系、志留系、泥盆系、侏罗系、白垩系、古新系,晚二叠世早期发

育有基性火成岩,详见区域地层见简表。

3.1.2 勘探区地层

矿区内出露的地层至下而上有二叠系上统峨眉山玄武岩组(P3

β)和宣威(P3xn)煤组、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T1f)及第四系(Q)。

二叠系上统峨眉山玄武岩组(P3β):厚度大,区内出露不全,

根据岩性分为二段。

下段(P3β1):灰黑~灰绿色致密坚硬的玄武岩,顶部间有1~2

层不甚稳定的灰褐色砂质泥岩,区内出露不全,厚度大于300米。

上段(P3β2):上部为灰紫、灰绿色凝灰岩,具杏仁状结构,下

部为深灰色粉砂岩、砂质泥岩夹煤层二层(31、32),31煤层区内厚

度小不可采,32煤层厚1.17~2.92米,平均1.22米。该段厚45米。

二叠系上统宣威组(P3xn):与下伏地层为假整合接触,分布于

矿区北部,出露较完整,全厚360~380米,平均377米。含煤50余

层,可采及局部可采煤层12层。根据岩性和含煤情况分为三段:

第一段(P3xn1):以24煤层为上界,厚80~110米,平均98米,

岩性以深灰~灰黑色砂质泥岩、粉砂岩为主。多凝灰质成分,含黄铁

矿结核及瘤状菱铁质结核,常见较完整的大羽羊齿、楔羊齿等类植物

化石。动物化石仅分布于25号煤层顶板及30号煤层的底板两个层位

中,以腕足类的戟贝、舌形贝为主。含煤14~18层,区内可采272

及292两层,可采煤层分布于中下段,上部及底部的煤层多薄而不稳

定。底部为灰色铝土质泥岩厚0~1米,致密性脆,具鲕状结构,沉

积极不稳定。

第二段(P3xn2):以12煤层为顶界,厚160~180米,平均167

米。下部以中厚层状中~细粒砂岩为主,在全区比较稳定,厚61米。

上部岩性变化较大,以灰~浅灰色粉砂岩、砂质泥岩、泥质细砂岩为

主,常相互递变。本段含有中等量的大羽羊齿、芦木、鳞木等植物化

石及似层状菱铁质结核,上部地层含黄铁矿极少。动物化石仅分布在

下部的22、24号煤层顶板,以腕足类为主,不稳定。共含煤24~26

层,12、151、16、17、182等可采煤层集中于上部,为本区主要含煤

段。

第三段(P3xn3):以1号煤层顶板含动物化石的砂质泥岩为上界,

厚100~120米,平均112米。本段岩性在全区比较稳定,以灰~灰

绿色中厚层状、中细粒砂岩为主,夹坚脆的砂质泥岩。动物化石分布

于全段岩层之中,以腕足类为主,腹足类、瓣鳃类次之。完整的植物

化石仅分布在中、下部个别岩层中。本段共含煤14~16层,可采煤

层1、3、63等煤层均分布在本段,亦为本区主要含煤段。

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T1):与下伏地层为整合接触,区内出露

不全,按岩性可分为上、下两段:

下段(Tp):俗称绿色砂岩。上部以灰绿色厚层致密坚硬细砂岩为

主,下部为粉砂岩和砂质泥岩。含较多的腕足类化石,以舌形贝为主。

顶部含方解石小蠕虫状体,常出现紫、绿两色岩性的交替,厚130米。

上段(T1f):按岩性分为五小段,区内出露一到三段:

第一段(T1f1):紫红色砂质泥岩,粉砂岩,上部间有一、二层

砂岩。厚120米。

第二段(T1f2):紫灰~暗紫色中厚层细砂岩,斜层理发育,间

夹砂质泥岩。含瓣鳃类和舌形贝化石。厚50米。

第三段(T1f3):暗紫色薄层状砂岩、砂质泥岩互层,偶夹薄凸

镜状的灰岩。区内出露不全,厚度180米。

第四系(Q):主要为坡残积粘性土,局部见坡洪积土,区内大

部分地段均有分布,厚度小于0~20米,一般为3米,与下伏地层为

不整合接触。

3.1.3 区域构造

大地构造单元属扬子准地台(Ⅰ级)黔北台隆(Ⅱ级)六盘水断

陷(Ⅲ级)普安旋扭构造变形区(Ⅳ级)之土城向斜的北翼中段,区

内褶皱及断裂构造较发育。

表3-1 区域地层简表

矿山位于土城向斜北翼东段,区内构造复杂,矿区总体为单斜地

层,因构造而略成S状,岩层产状较为稳定,走向东南105°左右,

倾向南西185°左右,倾角为26°左右。

断层:

大寨倾向逆断层(10):位于矿区东~东南~南,区内出露长2400

余米。走向北东60°,断层在飞仙关地层一带出露明显,在地貌上

侵蚀成较大的深沟,破碎带较大,一般在3~5米,两盘岩层由于岩

层性质及受力不均,部分地段在50米内均有揉褶现象,伴生小断层

多,地面断层倾角不一,由64°~85°,断距25~35米。由于位于

矿界外,对本矿煤层开采影响小。

博嘎寨倾向正断层(12):由北东~南西斜切过矿区中部,区内

出露长约2700米,走向北东55°,倾向南东,断层迹象在地面出露

极为明显,破碎带宽窄不一,从0.5米~5米,断层倾角45°~77°,

断层落差由北至南逐渐增大,6001号钻孔断层落差40米,6003钻孔

断层落差增加至60米深部则加大至130米。

由于断层较大,地面所见在其旁侧百米内形成较多的平行附生小

断裂,组成了一个宽200米构造带,地层走向在这里也出现急剧变化。

钻孔所见更甚,6001孔、6003孔均在其下部见有一规模较大的隐伏

伴生正断层(24),24正断层与本断层倾向相反而组成一个小地垒,

夹于中间凸起上抬部分的煤层及地层均遭受严重构造破坏,而少开采

价值。本断层经地面和钻孔严密控制,勘探程度较高。切断矿区内所

有煤层,对矿区内煤层开采影响大。

倾向正断层(14):位于矿区西部,出露长约300米,断层走向

近北,倾向近西,倾角64°断距5~10米,对矿区内煤层开采有一

定影响。

茨嘎斜交正断层(15):位于矿区西、西北部,区内出露长约1300

米,走向上略成S形弯曲,倾向南西,基本沿地层走向分布断距10~

25米。地面出露明显,破碎带较窄在1米左右,断面较平整,两盘

岩层整齐无挤压现象。切断矿区内部分可采煤层,对矿区内煤层开采

影响较大。

3.1.5 含煤地层及可采煤层特征

矿区含煤岩系为峨眉山玄武岩组和宣威组,主要含煤岩组为宣威

含煤岩组,宣威组分布于矿区北部,出露较完整,全厚360~380米,

平均377米。含煤50余层,可采及局部可采煤层11层(1、3、63、

10、12、151、16、17、182、272、292煤层)。峨眉山玄武岩组区内含

可采煤层一层(32煤层)。

1煤层:位于宣威组第三段顶部,为宣威组与飞仙关组分界标志

层。煤层总体倾向南西,倾角平均25°,为缓倾斜。煤层厚1.29~

1.72米,平均厚1.48m,厚度稳定,煤层中部含二层夹矸。属稳定型

煤层。

3煤层:位于宣威组第三段上部,上距1煤层13.2米。煤层总

体倾向南西,倾角平均27°,为倾斜煤层。煤层厚0.60~1.37米,

平均厚1.03m,厚度较稳定,无夹矸。属较稳定型煤层。

63煤层:位于宣威组第三段中部,上距3煤层37米。煤层总体

倾向南西,倾角平均27°,为倾斜煤层。煤层厚0.80~5.46米,平

均厚1.70m,厚度较稳定,煤层中部含一层夹矸。属稳定型煤层。

10煤层:位于宣威组第三段下部,上距63煤层32.65米。煤层

总体倾向南西,倾角平均26°,为倾斜煤层。煤层厚1.35~2.55米,

平均厚1.65m,厚度稳定,煤层中部含一至二层夹矸。属稳定型煤层。

12煤层:位于宣威组第三段底部,上距10煤层20.36米,为宣

威组第二段与第三段分层标志层。煤层总体倾向南西,倾角平均28°,

为倾斜煤层。煤层厚1.26~2.50米,平均厚1.55m,厚度稳定,局

部煤层中部含一至四层夹矸。属稳定型煤层。

151煤层:位于宣威组第二段上部,上距12煤层31.36米。煤层

总体倾向南西,倾角平均26°,为倾斜煤层。煤层厚0.79~3.51米,

平均厚2.36m,厚度较稳定,通常煤层下部含一层夹矸,上部含一至

三层夹矸。属稳定型煤层。

16煤层:位于宣威组第二段中上部,上距151煤层6.7米。煤层

总体倾向南西,倾角平均26°,为缓倾斜煤层。煤层厚0.66~1.61

米,平均厚1.15m,厚度较稳定,无夹矸。属稳定型煤层。

17煤层:位于宣威组第二段中上部,上距151煤层13.3米。煤

层总体倾向南西,倾角平均26°,为缓倾斜层。煤层厚1.70~3.43

米,平均厚2.76m,厚度较稳定,煤层中部含一至三层夹矸。属稳定

型煤层。

182煤层:位于宣威组第二段中部,上距17煤层11.02米,下距

宣威组第二段底界110米。煤层总体倾向南西,倾角平均27°,为

倾斜煤层。煤层厚2.19~5.99米,平均厚2.86m,厚度较稳定,煤

层含一至五层夹矸。属稳定型煤层。

272煤层:位于宣威组第一段中下部,上距宣威组第二段顶界50

米。煤层总体倾向南西,倾角平均23°,为缓倾斜煤层。煤层厚0.55~

1.36米,平均厚1.00m,厚度较稳定,煤层含一至三层夹矸。属较稳

定型煤层。

292煤层:位于宣威组第一段下部,上距272煤层15米,下距宣

威组第一段底界32米。煤层总体倾向南西,倾角平均23°,为缓倾

斜煤层。煤层厚1.03~3.85米,平均厚2.10m,厚度较稳定,煤层

含一至四层夹矸。属稳定型煤层。

32煤层:位于峨眉山玄武岩组第二段底部,上距272煤层52.65

米,宣威组底界40米。煤层总体倾向南西,倾角平均23°,为缓倾

斜煤层。煤层厚1.17~2.92米,平均厚1.22m,厚度较稳定,煤层

含一至四层夹矸。属较稳定型煤层。

第二节 矿井水文地质

3.2.1地下水类型

地下水赋存于岩溶裂隙及基岩风化裂隙、构造裂隙中,按地层岩

性及含水介质组合特征、水动力条件,区域地下水类型分为松散岩类

孔隙水、碎屑岩类基岩裂隙水和碳酸盐岩岩溶水三类,沿岩层走向或

倾向径流,在地势低洼及压力减少处以泉点形式排泄。

(1)松散岩类孔隙水:赋存于第四系(Q)残坡积、冲积、洪积

层孔隙内,不整合覆于各地层之上,区域厚度不均。

含水微弱,透水性强,受大气降雨影响,季节变化大。富水性贫

乏—中等。

(2)碎屑岩类基岩裂隙水:分布于二叠系上统宣威组及三叠系

下统飞仙关组的粉砂岩、粘土岩、炭质页岩及碎屑砂岩,碎屑岩靠近

地表时风化作用较强烈,风化裂隙较发育,含风化裂隙水,深部裂隙

构造发育地段,含构造裂隙水为主,碎屑岩区地下水运动受地形、地

貌、岩性、构造控制,富水性总体较弱,主要依靠大气降水补给,受

地势影响,一般为近源补给、就近排泄。

强风化层厚度较大,节理裂隙发育,岩体破碎,含风化裂隙水、

基岩裂隙水。富水性贫乏—中等。

(3)碳酸盐岩岩溶水:分布于二叠系中统栖霞茅口组、三叠系

下统飞仙关组上段、三叠系下统永宁镇组灰岩、燧石灰岩中,分布区

多属裸露及半裸露的基岩山区,大气降水容易通过地表大量的负地形

渗入岩溶裂隙之中,岩层中赋存着丰富的岩溶水,富水性强,这些岩

溶水长途径流,最后以岩溶泉、岩溶泉群等形式集中在矿区北部的淤

泥河河谷中。淤泥河谷为当地最低侵蚀基准面,最低侵蚀基准面标高

+1625m。

碳酸盐岩抗风化能力较强,地表地势陡峻,不利于大气降水补给,

排泄条件也较差,大气降水通过垂直岩溶裂隙补给含水层,并通过岩

溶裂隙、溶洞汇集、径流、排泄,节理裂隙发育,岩体破碎,含岩溶

水。富水性中等—丰富。

3.2.2 地下水补、径、排条件

1、各含水层之间水力联系

由于矿区内地形起伏较大,有利于大气降水排泄,各冲沟流量差

异明显。

煤系地层上覆飞仙关组地下水、地表水二者之间水力联系极为密

切。飞仙关组露头区灰岩遭受风化作用和岩溶作用较强烈,岩溶裂隙

较发育,含较丰富的岩溶裂隙水,为中等含水层。在煤层采动条件下,

上覆地层将产生采动裂隙,飞仙关组岩溶水将通过这些裂隙带与宣威

组地下水发生水力联系。

煤系地层下伏峨眉山玄武岩组,区内呈隐伏状产出,与上覆宣威

组呈假整合接触。深部岩体完整,地表柱状节理一般较发育,含节理

裂隙水。该段具有良好的相对隔水性能,使煤系地层与二叠系中统茅

口组强含水层不发生水力联系。

宣威组煤系地层,出露于矿区大部,岩性以细碎屑岩为主,其中

细砂岩、粉砂岩是煤系的主要含水层,泉水流量较小,煤层未采动前,

各含水小分层之间的水力联系较差。

2、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①.补给

区内地下水来源主要由大气降水补给,降水量及降水强度对地下

水资源的补给起主要作用,含隔水层的岩性,厚度和分布及地形地貌、

岩层的节理裂隙发育程度、风化溶蚀强度、植被等影响着大气降水对

地下水的补给。地表水是区域内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之一。

②.径流

由于岩性的差异及断层裂隙的控制作用,区内地下水的径流也存

在着明显的差异性。非可溶岩地段,地下水主要赋存于基岩裂隙及孔

隙中,并沿地形自然斜坡作用渗流运动于侵蚀沟谷排出地表。

③.排泄

区内地下水的排泄,主要为可溶岩与非可溶岩,较强含水层与隔

水层接触带排泄。可溶岩中的地下水在运移中受非可溶岩的阻隔以泉

的形式排泄。地下水的流向受岩性、构造的控制,其总体流向为西、

北向。

3、断层含、导水特征

由于矿区内无大的落差断层,一般不会造成强含水层与煤层拉近

或对接而造成矿井突水;在煤矿生产中发现有断距小于5m的断层,

小断层仅具有较弱的含水、导水性能,对矿井充水影响较小。但是当

井巷穿越地下浅部发育的小断层时,由于周围岩层的风化节理裂隙较

发育,有利于大气降水的渗入,井巷可能发生渗水、淋水和涌水现象。

3.2.3矿井充水条件

(1)充水水源

1)大气降水:矿井最主要充水水源,一般沿地表风化裂隙、构

造裂隙渗入矿井。

2)宣威组碎屑岩基岩裂隙水:矿井直接充水水源,以渗、滴形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8kc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