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教育应向张伯苓学什么

更新时间:2023-07-19 13:40: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张伯苓 教育

光明日报/2005年/8月/23日/第010版

文化

今天的教育应向张伯苓学什么

部分教育界人士聚谈大型电视连续剧《张伯苓》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 朱小蔓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 胡显章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 黄会林 北京大学艺术学系副主任 彭吉象 北京教育考试院副院长 臧铁军 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奥运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金元浦 南开大学党委副书记 杨庆山 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校长 康健 国家教育发展

研究中心副主任 周满生

编者按

一部以讲述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张伯苓以教育救国为己任、百折不挠创办新型学校的大型电视连续剧《张伯苓》,最近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引起广大观众的热烈反响,一致认为这部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高度统一,整部片子充盈着一股浩然正气,尤其在表现一代知识分子强烈的民族精神、爱国情怀等方面有新的突破。近日,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联合邀请部分教育界人士对该剧进行研讨。现摘登部分发言内容。

影视应多反映社会文明的助推者

我首先要对摄制组和编剧表示敬意。我觉得影视作品中反映教育的题材很少,而反映教育家的题材更少。像张伯苓这样重要的教育家,这是第一个。

这部电视剧为我们展现了一段历史,回放了一个人文遗存,它比教科书更丰富、更具体,比史料更直观,所以作用和功能更大。作为教育研究者,我感兴趣的,不仅是作品引发了我们对张伯苓的兴趣,更是对那段教育历史的兴趣,我认为它是研究教育历史、研究教育文化现象的一个典范。今天中国教育出现的问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教育史重视不够,整体性地研究教育的意识不够,容易为眼前的东西所遮蔽,做出一些眼前看很对,但长远一点看很可能不对的事情。 张伯苓为什么能办出这么好的学校,外部的环境条件是什么?个人的内在条件是什么?我觉得是今天汲取宝贵历史经验很重要的地方。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是通过培育人为发展健康的政治和经济服务。张伯苓好在哪儿,我们看到他为国,为民族的情怀,是通过实实在在办教育来体现的。张伯苓的学校有高质量的教学,高质量的教学是靠教师。据毕业生们回忆,南开的教师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而且还影响了学生的择业观。这样的教师是有影响力的教师,现在有影响力的教师太少了,我们在靠媒体的东西影响孩子,而教育力量到哪里去了?教育变得那么脆弱。

南开的课外活动有“三点半精神”之说,下午三点半以后学校里的学生们龙腾虎跃。张校长自己认为德智体美劳,“体”是第一位的,所以他自己带头打球。人家说新加坡的辩论队好,其实在张伯苓那里的南开中学就有了。其次靠课外活动开阔人的心胸、眼界。我手中的一份资料列举了当时南开的学术讲座,了不得,周恩来、曹禺、邓颖超等都是当时学术演讲的报告人。从名单和题目看,十分丰富,无所不包,大到爱国民族情怀,抗战形势分析,小到心理健康、生理卫生;第三靠组织管理,学校的组织文化管理什么?管价值观,管走到哪个方向去,管用什么思想育人,南开校训讲“允公允能”,公是为公,能是把潜力发挥出来,而现在很多学生理解的能力是为自己的,是个人竞争的本钱,不是为国家、为民族培养能力,这怎么得了,教育小气到了这种程度,还能培养大气的人吗?另外,所有南开学生都说受过“镜子歌”(容止格言)的教育,我父亲是30年代初南开的学生,在那里开始革命生涯,后来即使身处逆境,也要理发修面的,“文

张伯苓 教育

革”中每次批斗前都要把脸剃洗干净,这是南开学校教育他的。身要正、背要直,这表示一个人的正直的形象,形神是一体的,所以有人说南开学校的学生走到大街上一眼就会被认出来。 张伯苓走上荧屏是教育界的盛事

大型电视连续剧《张伯苓》的出现是我国教育界的一件盛事。张先生作为一位在中国教育史上留下重要印记的教育家,他的办学理念、教育思想和教育业绩,不仅对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教育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而且对当今中国教育界确立先进的办学理念和培育高素质的人才也有现实意义。

《张伯苓》是一部思想性、艺术性与现实性相当高的作品。他的事迹证明,办教育一定要重视精神文化的力量。张先生当年创办私立学校,在国难当头、风雨飘摇的景况下,常常为经济危机所困,但是,他总是越挫越勇。他信守"要谋事,先立德","顺民意,弃小利"的宗旨,不怕得罪权贵,不怕经济上的损失。一方面他为捍卫校规校纪,使学校成为世界上最干净的地方而拒绝了不干净的捐资;一方面,对家境贫寒品学兼优的学子关爱有加,免除了他们的学杂费,为他们增设奖学金。联想到当前中国民办教育也面临诸多艰难,出现了许多有志的探索者,张伯苓的办学经历与办学精神无疑对中国的民办教育有着重要的激励和示范作用。

张伯苓先生的办学道路给我们另一个启迪是,在今天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一定要有世界的眼光,努力开拓国际的视野。同时,务必从实际出发,学习所需,坚守国家与民族的立场。世界的眼光并非崇洋媚外,为此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由于他是清华老校长梅贻琦的老师和西南联大的核心领导之一,因而感到他与清华有着一层特殊的关系。梅贻琦在1927年对留美学生的临别赠言中劝勉学生要有科学家的态度对待美国所见所闻,“劝诸君在外国的时候,不要忘记祖国;在新奇的社会里面,不要忘了自己。”这段话,是对清华学子应当怎样具有世界眼光做了很好的说明。在新时期,学校领导班子又提出在建设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的世界一流大学进程中,要“不唯书,不唯上,不唯他,不唯洋,只唯实,一切从实际出发。”努力探索一条符合共同的教育规律,又具有中国特色的办学道路。

当前清华和许多高校都在走开放式、国际化的办学之路,这无疑是必要的。但是,存在着与当年南开相似的问题。即有的外教在教学中有意无意进行片面的文化观念甚至有害的意识形态的传播,而一些“海归”教师,对中国国情缺乏必要的了解,言必称美国,特别是在人文社会科学的教育中,热衷照搬西方的思想和模式,这自然引起部分学生的反感。所以,今天同样有一个如何正确处理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关系问题。

总之,我衷心希望更多的教育工作者,特别是高校的师生从《张伯苓》中受到启迪与教育,它既可以作为办学理念、教育思想的学习资源,也是素质教育的好范本。同时,在中国还有一批著名的教育家,如人民的教育家陶行知、北大校长周培源、清华校长蒋南翔、南大和吉大校长匡亚明等等,希望在荧屏上出现更多反映他们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和教育业绩的好作品。 注重戏剧在提升人格方面的作用

张伯苓校长是我们文化界、教育界非常尊崇的人物,应该说他横跨了现代文化的三个领域——现代教育领域、现代艺术领域、现代体育领域。我们身在教育界,也深深体会我们肩膀上的责任。今天来的很多是大学、中学、教育研究方面的领军人物,也特别能体会到这一点。

从80年代开始,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分工我搞现代戏曲研究,这个时候接触到了张伯苓先生大量资料。我写过一本书,叫《中国话剧史略》,由夏衍先生作序,里面有一章专门写南开话剧。我当时发现张伯苓先生太了不得了。人们常说中国话剧起始于中国留学生在日本办的春柳社,还有一种说法是创始于南开。我认为就南开新剧而言,它是由欧美直接输入中国的。张伯苓先生在20世纪初,南开学校创立以后,他去西欧考察教育,发现戏剧在改良人性方面有着特殊的作用,于是回国以后亲自指导师生们编创和表演。张伯苓应该是中国现代戏剧的开拓者、贡献者,其列入史册的意义是不可替代的,也是不可否认的。正因为张伯苓这么看重戏剧的改良人心、劝化风俗的作用,他才亲自参加编剧、演出,粉墨登台,毫不犹豫。在我接触中国话剧的时候,就

张伯苓 教育

开始接触到这样一位大师级人物的心灵,领略到他独特的丰采,他对中国话剧的贡献是巨大的。 张伯苓在创办中国最早、也最有成效的话剧团的同时,也培养出了不少优秀的人才,第一是周恩来,第二是曹禺,而且周恩来和曹禺都是从南开开始了戏剧的爱好,且终身不改。曹禺在南开读了6年书,他说:“新剧团扩大了我的眼界,我决定一生从事话剧,我开始明白为什么演戏,怎样演戏,甚至如何写戏的种种责任。”他把南开看成戏剧生涯的摇篮。这样的史实说明张伯苓先生对中国话剧的贡献是不可替代的。

张伯苓提倡话剧,强化话剧的社会功效,是基于这样一种出发点,即跟教育并行不悖的,甚至可以说是互相促进。南开那么重视剧本创作,也有一系列的创作方法、原则,关于戏剧的人物、结构都有一套说法,从这些方面我们看到,张伯苓作为中国教育界的大师级人物,他对中国现代戏剧的贡献,是从他的教育理念而来的,又在艺术领域开花结果,这是他自己没有意料到的。他从编创到粉墨登场,是出于对民族的使命感。这点我已经学习了若干年,现在仍然时常在理解之中。我觉得张伯苓是非常出彩的话题,可以有说不完的话,说不完的题目。因此,《张伯苓》的文化含量很丰富,主人公既是一个鲜活的人物,又是一段真切的历史命运。

剧中流淌着先进的教育思想

看了20集电视连续剧《张伯苓》后有很多感想,季羡林先生曾经讲过,一个大学的历史存在什么地方呢?在书面的记载里,在建筑的实物上,它同样存在人们的记忆。这话讲得好。 这部剧不仅写一个学校的历史,还通过张伯苓这位教育家反映了整个中国,展现了整个时代,表现了中华民族最危亡的时刻一批教育家承担起教育救国教育兴国的重任,张伯苓是其中的一个杰出代表,他深刻认识到,要拯救这个民族,必须从教育入手,提高国民的素质。鲁迅先生弃医从文,张伯苓先生弃武从文,电视连续剧在这一点上有充分的体现。

这部剧为什么抓人?它好就好在一开始就让主人公处在矛盾冲突之中,新中国成立前夕,这边是毛泽东一定要周恩来劝张伯苓留下来,那边是蒋介石父子执意带张去台湾,这一笔让张伯苓有了一个非同寻常的出场和亮相,使观众很有兴趣地看下去。

作为伟大的教育家,张伯苓先生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启示,到底什么是大教育家?我身处高校,感觉更真切一点,我认为大教育家都应该有自己的教育思想,还有独立的见解和不懈的追求,还应该有丰富的教育实践和改革创新的精神。作为教育探索的先行者和示范者,自己首先要亲力亲为,而不是停留在理论和嘴皮上。此外,我认为大教育家还应该具有渊博的学识和高尚的人格,人格的魅力非常重要,电视连续剧在这一点上表现得非常充分。重点写出了张伯苓的人格魅力,这点是最吸引人的地方。剧中用了很多感染人的故事,导演、演员都很到位,唐国强饰演张伯苓很有一种气势。

张伯苓一生以在中国兴办新式教育为己任,充分吸取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理念,又结合我们国家的国情,这对我们今天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有很多的启示。西方教育有很多好的经验,是不是照搬?未必。张伯苓先生虽然学了西方很多宝贵的东西,但绝对不会脱离中国的国情,所以把南开办成"土货化"的南开,事实证明他是对的。

9月9号的教师节即将来临,中央电视台刚刚播完《张伯苓》,这时我想起2003年教师节期间,温家宝总理在人民大会堂接见教育工作者的时候,提出教育工作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办一流的学校以一流的教师为主,有一批出色的教育家,要像宣传劳动模范、宣传科学家那样宣传教育家,宣传优秀教师,在全社会形成良好风尚。电视剧为我们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张伯苓的一生,就是一次很好的宣传。

生动体现教育家的思想精髓

《张伯苓》把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写得这样鲜活,有很强的可视性,是难能可贵的。而尤为可贵的是,它体现出教育家的思想精髓。从电视剧看张伯苓的育人观,人才观,便可发现,正是因为张伯苓正确的人才观,才成功指导了办学的方向,同时他的人才观也正确指导了他对学生的评价。我觉得电视剧中反映出的张伯苓的人才观对我们当前的教育体制改革也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张伯苓 教育

我作为研究考试和考试管理具体操作的一个操作者,通过这部电视剧,更增强了对张伯苓的认识。张伯苓出任国民党考试院的院长,仅三个月就辞去了院长一职。如果我们要对他评价,那么,他首先是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教育家。我所感慨的张伯苓的人才观,是他担任南开校长时在教学中体现出的思想。现在我们考试评价的手段比张先生所在的时代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张伯苓人才观、考试观的基本思想通过电视剧展现出来,还是给我们非常大的启示。在第三集里杨振邦揣着千元的银票,找张要让侄子不考试入学,而当时虽然学校水费、采暖费没有着落,但张伯苓还是坚持进行考试,不为钱所动。在南开好多政府要员的孩子也要通过考试入学。由此联想到今天的社会,从小学到中学的择校风非常严重。学校目前存在两难境地,一方面是办学经费不足,另一方面招生政策又受限制,怎么办?我想电视剧《张伯苓》是一面镜子。对照《张伯苓》,我们应该学习张伯苓的育人观。南开学校考试制度很严格,遇到学生作弊,当场抓住,当天挂牌处分。南开并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手段,如张伯苓给周恩来摘掉记过牌的那一段,表明学校是严格禁止学生挑灯夜读的,这让人很感慨。

电视剧里演到省教育厅来南开封闭考试的时候,张伯苓要学生以平常之心对待,迎接考试。而现在,很多学生很难做到,经常说有考试心理压力,有考试焦虑问题,甚至包括我们的教师对待考试,甚至对待小的考试也难以以平常之心对待。尽管考试很严格,张伯苓也认为培养人才是学校的根本,一再强调南开培养活孩子,不是造就死孩子。所以在南开的教学里面,张伯苓主张学生德智体美劳并进,就这一点,反映他进步的人才观,同时也反映了中国近代教育的进步。 如果没有体育,教育就不完

我在一年前曾为《毕业南开》做序,对张伯苓有一定的了解。看了电视剧,有三点感触。 第一是在题材方面独辟蹊径。一部电视剧为教育家立传,为灵魂的工程师立传,而不是为“长辫子”立传,就很值得鼓励。教育家也可以进入重大题材,所以这个题材是有所创新的。在今天的时代里,大部分民众不了解像张伯苓这样一批人和其他领域里的杰出人物,而他们在社会发展中曾起过重要的作用,电视媒介应当传播更多的不太为今人所知的这部分人的历史贡献,这是主流媒介的责任。

第二是激情和气概。在今天,通过一个教育家生动的个人经历来讲述一个爱国主义的故事,讲述一个为民族而奋斗的故事,比在教科书中,在课堂上的教育重要得多。张伯苓借助现代视觉图像的方式,让人感受得更深刻。我在国外看到有些中国人具有很多的两面性,喜欢做表面文章。这不得不让我们反思:今天的教育是不是培养出了很多假面人物?我们的学生都学会两面,话筒支在前面说的是一套,话筒拿走了,马上说另外一套话。而张伯苓却是如此有信仰、有激情的教育家,他的言和行所具有的那种统一性,对下一代一定有良好的影响力。

第三,作品的人格关注,使整个电视剧提升了格调。张伯苓主张以人格教育为核心的全面综合教育,强调德智体美劳并进。我们看到他所做的一些事情,听到他的格言,发现他对人格是如此强烈的追求。他说“研究学问固然要紧,而熏陶人格尤其是根本”。他重视个体人格的弘扬,要立志,要勤勉,要诚意,要修身,同时要展现独立个体的自信、自强的人格,这种人格是一种高昂的格调,其中又体现了一种人性精神,体现人格力度。所以他又能把国家的、民族的和个体人格的东西很好地融合起来,这是我们教育中需要特别重视的。

在参与申办奥运的工作中,人文奥运中心的负责人问我了解不了解关于张伯苓在体育方面的情况,我仔细一查,发现他竟是中国奥运第一人,是中国近代体育第一人。张伯苓是旧中国对奥林匹克精神理解最深的人之一。1901年他首创了体育课,被我们沿用了一百多年。1909年张伯苓率领学生参加了第七届奥运会。1913年积极发起了在马尼拉举行的首届远东奥运会。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不久,张伯苓在重庆组织召开了体育协进会会议,申报第15届奥运会,这就是中国第一次申奥活动。所以张伯苓讲:“教育如果没有体育,教育就不完全,我觉得体育比什么都重要,不懂体育的人不宜当校长。”而且他确实是去实践,去身体力行地做。南开中学一个班35个人中33个人有足球鞋,而今天哪一个班能做到这一点?所以蔡元培当年说南开是非常成功的,

张伯苓 教育

作为近代体育的先驱者,张伯苓有很大的贡献,今后这个题材在这方面仍有开掘的余地。 功德、公心辉耀千秋

电视剧《张伯苓》的播出,对南开人来讲是一件非常值得高兴的事,也是一件最重要的事。作为南开人,我今天从南开的角度谈谈自己的想法。

第一,张伯苓校长一生的教育事业非常成功。电视剧中描写了南开大学、女中,包括重庆南开中学,每一个学校都很成功,去年我到重庆开会,了解到重庆南开中学现在依然是重庆市最好的中学。一个学校好不好,最重要的标准是看他培养的人才在社会上的作用和地位,单就这个方面来讲,足以说明南开是成功的。通过看电视剧,我对张先生的印象更加深刻,他是一位民族英雄,他办教育目标很明确,就是为了民族的振兴,为了教育救国。他办教育不是为了出名、挣钱,而是为了培育民族教育和树立爱国主义思想。张先生的教育思想在校训当中充分体现出来,即功德和公心,最主要的就是报效祖国的能力、不断开拓创新的能力。大家知道日本占领天津之后就炸了南开大学。不仅是因为南开与日本人作对,实际上还有更深刻的含义,即南开系列学校均为私立,而且办得非常成功。对日本来说,中国是东亚病夫,怎么可以办教育,而且办得如此成功。所以日本炸南开就是要摧毁中国人的民族精神,不想看到中国能办很成功的教育。我赞同这种观点,因为南开是在非战争状态下被炸的。另外,南开学校一百多年的历程当中有很重要的一点,我们总结为南开精神,实际上就是克服困难、不屈不挠的精神。无论南开被炸掉以后,还是遇到什么别的困难,都没能使我们的头颅低下来,实际上南开精神很重要的含义就是越是困难,越是奋斗。

第二,电视剧表现了一座成功学校的历程。电视剧中张先生讲:“我是有职业的,我的职业就是校长,这是终生的职业,什么都不想做,也不想当官,也不想发财,就是想办好教育,做好南开的校长。”南开之所以办得成功,是因为有正确的教育理念和很好的教育思想,其一,南开的学科设置是有选择性的,有所为有所不为。选择国家发展、经济建设、社会进步最急需的一些专业,同时考虑到天津的环境,所以南开在经济和化学方面的学科一直非常强。因为天津是化工基地,是经济非常活跃的地方;其二,南开办学之初就是注重特色,不搞大而全,南开一开始就强调学术上的精,学科上的强,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得出色;其三,认识到大学主要是靠大师,靠教授,学校一开始就吸纳了大量的教师,同时成立了学术管理中心,做了两件事,第一是找钱,第二是找院长。一旦院长确定以后,更多的权力就交给了院长。直到今天,南开办学的思想都是值得当今教育工作者借鉴的。

第三,仁师,为人师表。电视剧中,大家非常亲切地称张先生为伯苓师。他非常注重对学生品德的教育,周三下午课后还有一个修身课,他亲自讲,教育学生怎么做人,这里更多的是爱国主义的教育,修身课的黑板上写有两个大字:“爱国”。当然,修身课的内容还包括怎么做人,包括仪表行为。他自己不抽烟,不喝酒,这就是示范作用。

张伯苓是教育史上的一座丰碑

教育界看了《张伯苓》以后,显得很兴奋很激动。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作为一位中学的校长,对张伯苓这个形象,在感动、震撼之外还有一种敬畏之心,犹如一股很强的冲击力,让我们不得不反省,甚至愧疚。张伯苓和那一代知识分子为开启现代教育贡献了毕生的精力。在社会转型最关键的时刻,他们在中国建立了现代教育制度。其中,一个是蔡元培先生,他在当时中国的现代教育制度中起了决定性作用,但在身体力行方面,在开办新学当中,张伯苓、陶行知这样的人,使得教育实践充满了非常丰富的内涵,而且他们的理念至今仍然具有相当重要的价值。应该承认,他们对教育理念的深刻理解,我们今天常常不能企及。

我翻阅蔡元培先生的传记和文献的时候,知道他去天津的次数非常多,访问了很多学校,可见当时南开和天津的经验,对蔡元培确定中国的教育制度,起了非常大的作用。这部片子非常生动地体现了张伯苓作为大家的学术魅力、人格魅力以及两者的完美契合。剧中叙述了当时创办西学的时候有一段很重要的争论,即有人认为把西方的东西拿来,就会把中国的东西毁掉。蔡元培

张伯苓 教育

先生说,知中国才能为中国。我看张伯苓先生办学,感到现在的教育有时候像是丢了精神,你说爱国主义的东西有没有,我们天天升旗,但不少孩子对祖国的概念越来越淡。前不久我在会上说过这样一个观点,现在理论界的争论好像没有什么起色,如果有另外的语言能表达教育的东西,我觉得可能会对教育内部的争论产生一种力量。而《张伯苓》正是用文学艺术的语言,表达了对教育的理解。所以现在学教育的人,或者是搞教育的人,从这个片子里一定会受到启发的。我自己作为一个校长,确实遇到不少的困难,刚才提到用银票入学,现在用权、用钱入学的,可能比当时有过之而无不及,现在听到张伯苓先生所说的,不能为了钱而坏了规矩,不能为富家的子弟降低门槛,还有面对反对新教育的势力不畏不惧等等,都说明当时这些知识分子是有主心骨的。 我们做老师的做校长的也在想,如果第一天和孩子们认识的时候,就像张伯苓先生那样,带着他们到天津大桥上看一看,讲讲故事,给他们以激励,可能比我们在学校里那种简单的开学典礼的套话、官话有价值得多。真希望这部电视剧有机会重播一次,同时希望再多挖掘那一代知识分子,把他们对中国教育的贡献搬到荧幕上,让更多的人了解。

爱国、爱教、爱校、爱生的典范

这部电视连续剧很好地塑造了张伯苓这个教育家,也很好地塑造了南开大学。南开大学在当时教育界起了非常重要的开拓作用,这里在塑造张伯苓的时候,一方面生动体现了他是教育思想家和教育实践活动家,另一方面,着重展现他是一个爱国、爱教、爱校、爱生的典范,这方面的叙写可谓是浓墨重彩。爱国,是本片从头到尾贯穿的一个主题,伯苓公真是视教育为生命,毕生都是献给教育的,体现了对教育思想和理想的不懈追求,其中有很多情节展示了他内心和环境的激烈冲突;爱校这方面,他是视学校如家,始终把南开当成自己的家一样维护;爱生,他也视学生为己出,对学生体现了极端的爱,特别强调培养,强调因材施教,要按学生的资质、性格、才能和智力的不同来培养,有一种仁爱的思想,大仁大义,特别体现出了仁义的思想、人格的丰富、人性的完善、人品的高尚。

我特别想说的是,这部电视剧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是有着特别大的启示和激励作用的。南开大学是开了中国现代民办教育的先河,电视剧不仅展示了民办教学的艰苦,私立教育发展的艰苦,也昭示了民办教育的发展确实是非常伟大的事业。张伯苓的成功,关键是什么呢?我以为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育才为先,而不是钱字当头。这对我们今天的民办教育发展是有极大的启示作用的。当今,有相当一部分民办学校,在办学过程中面临发展的困境,像招生困难、办学条件艰苦、学生就业难等等问题,《张伯苓》中充分体现了民办教育在不同历史时期发展历程,它们在各种困难、问题面前是如何面对的,我认为可以从中找到激励和智慧的力量,它也从一个侧面歌颂了中国现代教育史上一大批民办教师做出的重要贡献。因此,它特别有现实意义。

电视剧《张伯苓》里有好多地方是巧妙地同现实结合,为现实服务。例如有很多警句名言发人深省,比如说反对走后门,“南开学校非得考,你花五千两银子,你捐资助学跟孩子上学是两码事”,还提到“规矩就是规矩,不能为银子坏了规矩。”“如果把南开办成只赚钱不讲规矩的学校,绝对不能这么办。”其中还特别讲到学校“私立而不是私有”,“坚持学校自主办学,不为钱财所动”等等,这些都体现了张伯苓成功的办学思想。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8k7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