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学考研真题

更新时间:2023-10-22 23:2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02年暨南大学传播学专业传播史论试题 一、填空题:

1、——是美国传播学耶鲁学派的创始人

2、在研究方法上采用——已成为世界各国传播学研究的主流 3、社会心理学家卢因对传播学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概念 4、大众传播中最主要、最受重视的是——消息 5、信息接受者把符号重新还原为讯息的过程叫—— 6、——是掌握受众心理、全面收集受众反馈的主要途径 7、批判学派的精神领袖是法兰克福学派的——

8、相对于传统媒介传播方式的单向性,互联网具有的优势是——

9、提出大众传播娱乐功能的是美国社会学家——

10、近年来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一个热点是探讨——对社会的影响

二、名词解释:共20分 1、选择性因素 2、内容分析法 3、传播控制研究 4、传播流程 5、知识沟

三、简答题共40分 1、如何评价两级传播理论

2、传播学批判学派和传统学派有何区别 3、?沉默螺旋?理论的基本命题是什么 4、拉斯韦尔对传播学有何主要贡献 5、试述麦克鲁汉的媒介理论及对它的评价 四、论述题30分

1、请阐述信息高科技的发展对大众传播的影响

2、结合近年来媒介热衷的新闻策划,谈谈如何理解?议程设臵?理论

2002年暨南大学传播学专业传播业务试题 一、名词解释(30分 ) 1、新闻与宣传 2、述评新闻 3、控制实验法 4、传播的5个?W? 5、表现蒙太奇 二、简答题(30分)

1、传播学的内容分析法具有那些特点

2、简述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各自的长处与短处 3、为什么说网络传播是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的综合体

三、论述题(40分)

1、试用传播学原理阐述新闻采访中注意倾听和反馈的重要性及

其技巧

2、?9、11?事件以来,美国对媒体施加影响,其新闻舆论出现了少有的一致。但历来受美国政府资助的?美国之音?却于9月25日晚向全世界播放了奥马尔4分钟的讲话。因此,其电台台长惠特沃恩和国际广播局局长被撤消职务。另有多名媒体从业人员因发表不同意见而丢了饭碗。试从这一事件谈谈你对媒体控制的认识和看法

2003年暨南大学传播学专业传播业务试题 一、名词解释 1、议题设臵 2、滚动报道 3、新新闻主义 4、CI战略 5、广告标语 6、叙事角度 二、简答

1、传播学基本研究方法 2、10新闻传播核心期刊名称 3、网络传播出现的伦理道理问题 4、电视谈话节目吸引受众的特有优势 5、广告文案与流行文化的互动作用

6、整合行销传播的基本点 三、论述

1、新闻传播业务改革创新想法

2、新的历史时期新闻传播人才知识及业务素质的要求 3、房地产广告的诉求策略

2003年暨南大学传播学专业传播史论试题 一、填空 二、判断改错 三、名词解释 1、传播 2、把关人 3、魔弹论 4、纽约时报 5、国际通讯社 四、简答

1、5W模式意义及局限性 2、麦克卢汉媒介理论要点

3、受众理论有哪几种,及其基本内容 4、王韬报学思想及贡献

5、<每周评论>在五四运动是的作用 6、为什么要建立国际传播新秩序 五、论述

1、90年代初的新闻传播工作改革及存在问题。 2、舆论导向与议程设臵的异同 3、传统学派与批判学派的异同 2004年暨南大学传播学专业传播业务试题 一、名词解释 1、?焦点访谈? 2、广告的审美效应 3、个案研究法 4、编辑方针 5、内容分析 二、简答

1、根据新闻的特点,如何进行新闻写作? 2、作为研究方法的内容分析法及其作用。 三、论述(二选一)30分

1、针对近年来新闻传播娱乐化景象,进行评析 2、运用实效性和艺术性原则,评析?脑白金现象? 四、传播实务(三选二)30*2

1、以《创新,传媒从业者的追求》为题,写一篇1000字以上的议论文

2、以?网络言论应守法?为主题,写一篇30秒的电视广告创意脚本

3、三篇新闻(略),拟三则复合标题

四 写作(50)

以《关于学风问题》的反思为题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议论文 ) 2007年暨南大学传播学专业传播史论 一 名词解释(5*6) 1.地球村 2.组织传播 3.议程设臵 4.月份牌年画广告

5.麦克布莱德委员会调查报告 6.3T政策

二 简答题(10*5) 1.简述人类传播史

2.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提出的传播的三大功能 3.从语义层面上简述语言的特点 4.电视广告的优缺点

5.列举美国早期廉价报纸及其创始人 三 论述题(20*2)

1.就资本主义报业垄断的成因和后果谈谈自己的看法 2.从传媒经营角度论述社会分类论的意义 四 分析题(30) 新闻娱乐化之我见

2008年暨南大学考研试题 传播学 传播史论 一、名词解释(30分) 1、符号 2、地球村 3、新闻价值取向 4、《西行漫记》 5、《中国日报》 6、超文本

二、简答题(40分)

1、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提出的传播的社会功能 2、评析沉默的螺旋理论

3、20世纪30年代《申报.自由谈》革新的措施 4、比较美国和德国的公共广播电视的异同 三、论述题(40分)

1、通过梁启超的办报经历,评述其新闻思想

2、网络论坛(BBS)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新闻传播学意义 四、评论与分析(40分)

2007年许多重大新闻(厦门PX,纸包子,黑煤窑,杨丽娟)都与新闻传播有关,从中选一个例子,选择一个角度撰写评论或分析,800-1000字

2008年暨南大学考研试题 传播学 传播业务 一、名词解释(40分)

1、内容分析法 2、媒体细分 3、范长江 4、头脑风暴法 5、广告创意

二、简答题(5选3,30分) 1、新闻导语的任务 2、新闻编辑工作的特征 3、新闻评论的功能和任务 4、简述广告文案中仿拟的运用 5、广告如何把握消费者心理 三、论述题(二选一,30分)

1、结合新闻实践,谈谈三贴近原则(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具体表现和重要意义

2、结合具体例子谈谈中国传统文化在新媒体广告的应用 四、作文(50分)

以?形式主义是求真务实的大敌?为题写议论文,1000字传播业务 2009 名词解释 1. 新闻价值判断 2. 公共新闻

3. 媒介事件 4. AIDCA模式 5. 新媒体 简答

1. 如何选择新闻背景 2. 简述广告的情感诉求方法 3. 倒金字塔结构的利弊 4. 广播广告文案的写作要求 5. 网络传播的特点 论述

1.结合案例,分析在面对信任危机时,企业如何运用公关与广告重塑企业形象

2.北京奥运会我国媒体报道特色 3.我国民生报道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4.目前我国网络广告的得与失 (四选二) 作文

1. 关于?三好学生?评选制度的一段材料,写篇评论 2. 设计以?食品安全?为主题的公益广告,电视创意脚本,30秒

(二选一)

2011.809 新闻传播实务

一、名词解释(选做4题,每题5分) ?新闻鼻? 新闻线索 ?硬?新闻 ?用事实说话? 广告主

二、简答(选做4题,每题10分) 1、简述人物专访写作的叙事类型 2、简述事件新闻的报道特点 3、简述报纸版面中如何安排图片 4、新闻评论员应具备哪些修养 5、简述整合营销传播的基本要点 6、简述手机媒体广告的特点 三、论述(选做2题,每题25分) 1、谈谈新媒体时代报纸媒体如何赢得读者 2、试评述当代中国文案标题创作的发展趋势

3、试从腾讯与360的争端中反思企业竞争者之间的公共关系 四、实务(在新闻写作题和广告写作题中选做1题,每题40分) 1、新闻消息和短评各一则(各20分)

2、电视广告创意脚本和网络广告文案(各20分) 实务题的材料太多,记不住。

2011年暨南大学传播学考研 新闻传播史论 707 新闻传播史论

一、名词解释(选做5题,每题5分) 新闻价值 公共领域 媒介融合 路透社 《申报》 新闻事业体制

二、简答(选做3题,每题10分) 1、简评?观点的自由市场?理论 2、简述公关关系与新闻报道的关系 3、简评《大公报》的?四不?方针 4、19世纪前期美国大众报发展的基本特征 三、论述(选做2题,每题30分)

1、结合我国政府近年来向国外媒体所投放的国家形象广告,论述你对国家形象与国际传播的认识 2、试论社会责任理论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3、如何看待?负面报道? 四、分析(35分)

结合近年来的电视选秀或相亲节目的实际情况,分析大众传播对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2012

一、名解(20分,六选四) 1、时评 2、新闻发现力 3、同期声 4、集中式版面 5、usp理论 6、dagmar理论 二、简答题(30分) 1、报纸版面的构成要素

2、网络新闻评论对于传统新闻评论的发展 3、市场调查的一般程序 三、论述题(50分,三选二)

1、结合案例分析中国电视节目对外国节目的改造与创新四、实务题(50分,二选一)

1、根据材料写一则400字的消息和500字的评论(材料大概是现代上班族工作压力大,处于亚健康状态) 2、广告公关题:郭美美事件(具体记不太清楚了) 440基础理论

334综合能力

一、名解(20分,五选四) 1、web2.0 2、《中国报学史》 3、CNN 4、知情权 二、简答题

1、谈谈你是怎么理解新闻专业主义 2、《大公报》的特色和在新闻史上的地位 3、工业革命对新闻事业的作用和影响 三、论述题(60分,三选二) 1、传媒在风险社会中的功能 2、用框架理论分析新闻传播活动

3、越南战争和水门事件中美国媒体所扮演的角色特点 四、分析题(40分)

麦克卢汉的媒介观:媒体是人体的延伸。结合实际,谈谈新媒体对于使用者赋权的作用。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8k3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