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理工马克思主义原理作业习题

更新时间:2024-05-21 20:5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特征是 ( )

A.科学性 B.革命性 C.实践性 D.创造性

2.马克思的包含着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 ) A. 《1844年经济学— 哲学手稿》 B.《神圣家族》 C.《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D.《德意志意识形态》

3.从1872年到1904年这一革命和平发展时期,出现的机会主义主要是 ( ) A.第二国际修正主义 B.拉萨尔主义 C.杜林的社会主义 D.英国工联主义 4.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从根本上说是 ( ) A.为了政治权力而进行的 B.为了经济利益而进行的

C.为了全人类的利益而进行的 D.为了本阶级的利益而进行的 5.黑格尔哲学中的 “合理内核”是 ( )

A.唯物主义 B.辩证唯物主义 C.唯物主义辩证法 D.辩证方法 6.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内核”是 ( )

A. 唯心主义 B. 辩证唯物主义 C.辩证法 D.唯物主义 7.马克思主义产生于 ( )

A.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 B.自由资本主义时代

C.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时代 D.资本主义制度走向瓦解的时代 8.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者是 ( )

A.亚当·斯密 B.大卫·李嘉图 C.马克思 D.威廉·配第 9.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最积极的成果是奠定了这样的基础( ) A.剩余价值论 B.劳动价值论 C.再生产理论 D.流通理论 (二)双项选择题

1.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的标志是 ( )( )

A.唯物史观的发现 B.辩证唯物主义的创立 C.剩余价值的发现 D.无产阶级专政学说的创立 E.无产阶级政党的诞生 2.在德国古典哲学中,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影响较大的是( )( ) A.康德 B.费希特 C.谢林 D.黑格尔 E.费尔巴哈

3.列宁同马克思主义内部的反马克思主义派别进行斗争的主要是 ( )( ) A.伯恩施坦 B.考茨基 C.布哈林 D.杜林 E.拉萨尔 4.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最主要的代表人物 ( )( )

A.威廉·配第 B.亚当·斯密 C.大卫·李嘉图 D.西斯蒙第 E.布阿吉尔贝尔 5.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是 ( )( ) A.细胞学说 B.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C.生物进化论 D.电学学说 E.原子学说 6. 19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是 ( )( ) A.法国的圣西门和傅立叶 B.英国的欧文

C.意大利的托玛斯·康帕内拉 D.英国的托玛斯·莫尔 E.法国的摩莱里 7.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内容上说是 ( )( ) A. 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B. 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C. 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社会历史观的统一

D.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 E.真理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8.科学社会主义是 ( )( )

A.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核心 B.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 C.关于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性质、条件、目的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D.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证明和运用 E.与空想社会主义基本一致 9.下列说法哪些是错误的 ( )( )

A.马克思主义只是经验科学方法 B.马克思主义只是政治战略策略原则 C.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世界观 D.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意识形态 E.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理论体系

10.下列哪些说法与历史唯物主义不一致 ( )( ) A.科技史观 B.历史人学 C.唯物史观

D.唯物辩证的历史观 E.人类社会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 (三)多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是 ( )( )( )( )( )

A.科学性 B.革命性 C.阶级性 D.实践性 E.理论性

2. 19世纪30-40年代爆发的三大工人运动是 ( ) ( )( ) ( ) ( ) A.法国里昂工人武装起义 B.英国工人的宪章运动 C.意大利工人的罢工运动 D.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武装起义 E.荷兰工人夺取政权的斗争 3. 19世纪30-40年代爆发的三大工人运动说明了 ( )( ) ( )( ) ( ) A.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进入新阶段 B.无产阶级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 C.无产阶级在思想上和政治上还不成熟

D.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E.无产阶级已经由自在的阶级变为自为的阶级 4.马克思主义是 ( )( )( )( )( )

A.科学的世界观 B.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C.政治战略策略原则 D.历史解释准则

E.关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5. 19世纪40-9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主要批判和清算了 ( )( ) ( ) ( ) ( ) A.蒲鲁东主义 B.工联主义 C.拉萨尔主义 D.巴枯宁主义 E.杜林的假社会主义

6.马克思完成从唯心主义者向唯物主义者、从革命民主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者的转变,是通过下列活动完成的 ( ) ( )( ) ( )( )

A.编辑 《莱茵报》 B.批判黑格尔哲学 C.创办 《德法年鉴》 D.撰写 《共产党宣言》 E.创立 《共产主义者同盟》

7.恩格斯完成从唯心主义者向唯物主义者、从革命民主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者的转变,是通过下列活动完成的 ( ) ( )( ) ( ) ( )

A.调查和分析英国社会状况 B.批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C.写作《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D.写作《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 E.写作《共产党宣言》

8.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有 ( ) ( ) ( ) ( ) ( )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D.马克思主义伦理学 E.科学社会主义 9.西方社会思潮是 ( )( )( )( )( )

A.本质上是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 B.是马克思主义的对立物

C.可以用来 “补充”和 “修改”马克思主义 D.不是一种进步的意识形态 E.可以为资产阶级服务,也可以为全人类服务 (四)辨析题 (判断并说明理由)

1.“马克思主义只是革命的理论,不是建设的理论。” 2.马克思主义是包容一切科学的知识总库。

3.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没有任何内在联系的 “理论拼盘”。 4.马克思主义在其生命途程中每走一步都得经过战斗。 5.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批判的、革命的。 (五)简答题

1.在对待马克思主义上怎样做到既反对教条主义又反对修正主义,坚持科学的态度? 2.怎样理解要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对待马克思主义? 3.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4.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 “过时论”的观点是错误的? 5.为什么说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特征?

6.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内在地不可分割地结合在一起的? 7.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8.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完备而严整的科学体系?在当代歪曲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的主要手法有哪些?

9. 19世纪30-40年代爆发的三大工人运动说明了什么? 10.马克思主义在斗争中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11.为什么说“一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历史”? 12.马克思恩格斯成为马克思主义创立者的主观条件有哪些? 13.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缺陷是什么?

14.马克思主义作为时代的旗帜,永葆青春的奥秘何在? 15.如何理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六)论述题

1.论述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及其为什么不能用西方社会思潮 “补充”、“修改”马克思主义? 2.论述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内容以及在当代中国的重大发展。

3.为什么说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4.为什么说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社会主义同爱国主义相统一的科学理论?

5.为什么说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学习马克思主义主要是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七)分析说明题 (材料题)

1.毛泽东指出:“由于欧洲许多国家的社会经济情况进到了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阶段,生产力、阶级斗争和科学均发展到了历史上未有过的水平,工业无产阶级成为历史发展的最伟大的动力,因而产生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

2.马克思当年曾经指出过,不能把他关于西欧资本主义的历史概述变成一般发展道路的理论。用列宁的话说:“这些原理的应用具体地说,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不同于德国,在德国又不同于俄国。” 3.列宁说:“马克思的学说直接为教育和组织现代社会的先进阶级服务,指出这一阶级的任务,并且证明当前的制度由于经济的发展必然要被新的制度所代替,因此这一学说在其生命的途程中每走一步都得经过战斗.”

第一章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 )

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 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D.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

2.主张“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的观点,属于 ( ) A.否认人的意识存在的自然唯物主义 B.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 C.否认时间与空间存在性的唯心主义

D.把人的意识理解成为某种特殊的“精细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3.《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幡动,一僧曰风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段话表明慧能关于运动观的基本观点是: ( )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 C.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 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4.人工智能的出现对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 ( ) A.否定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性 B.根本改变了人类意识活动的规律性 C.降低了人在意识活动中的主体性

D.表明意识活动与其他物质运动形式的同一性

5.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 ( ) A.主观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 B.主观精神是脱离人脑独立存在的客观唯心论 C.认为人的思想是特殊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D.认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唯物主义

6.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这段话表明人的意识具有 ( )

A.客观性 B.能动性 C.对象性 D.任意性

7.“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个命题表明 ( )

A.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C.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D.意识是人脑特有的物质 8.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是 ( ) A.正确的原则 B.人们的主观愿望 C.领导者的意图 D.客观存在的事实 9.“此亦彼也,彼亦此也”的观点是( )

A.普遍联系的观点 B.辩证法转化的观点 C.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 D.唯物主义观点

10. 我国哲学家范缜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这是( ) A.唯心主义观点 B.形而上学的观点 C.唯物主义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11.“只要知道自然界一切组成部分的相对位置和全部作用,一亿年以前的情况和一亿年以后的情况,都可以精确无误地演算出来,因为未来的一切早就在宇宙诞生时便已完全被确定了。”这是( ) A.唯心主义决定论的观点 B. 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的观点 C. 非决定论的观点 D. 机械决定论的观点

12.二元论哲学主张世界有两个各自独立的本原,它是( ) A.介乎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一个独立派别 B.唯物主义的一种形式 C.唯心主义的一种形式 D.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不彻底的哲学 13.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是( )

A.世界是联系和发展的原理 B.世界统一于存在的原理 C.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 D.世界统一于精神的原理 14.唯心主义的思想认识根源是( ) A.否认意识的能动性 B.夸大意识的能动性 C.夸大物质的决定作用 D.承认物质的决定作用

15.承认人的观念,情绪等对人体生理活动有重要影响,这是( ) A.符合实际的唯物主义 B.唯意识论的观点 C.机械论的观点 D.物与物的关系

16.“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 ,这是( )

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17.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物质形态的观点是 ( )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B.唯心主义 C.朴素唯物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 18.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的 ( )

A.实物性 B.客观的规律性 C.内部的矛盾性 D.客观实在性

19.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发生了历史性巨变,但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这体现了 A. 物质和运动的统一 B.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C. 肯定和否定的统一 D.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

20.“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主要说明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 ( ) A.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B.运动是相对的,静止是绝对的 C.静止是绝对的,运动也是绝对的 D.静止是相对的,运动也是相对的

21.“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这是 ( ) A.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C.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22.在人类意识的产生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 ) A.自然界的变化 B.能够使用工具和制造工具的劳动 C.语言和思维的形成 D.脑量的增加

23.世界上本没有鬼,可是人们能画出牛头马面人身等各种各样的鬼的图形来,这仍然表明 ( ) A.意识的内容来自人脑 B.意识的内容来自主观能动性 C.意识的内容来自人的思维活动 D.意识的内容来自外部世界 24.所谓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是指 ( ) A.意识是客观精神和主观感觉的产物 B.意识是沟通客观和主观的桥梁

C.意识的形式是客观的,而它的内容和源泉是主观的 D.意识的内容和源泉是客观的,而它的形式是主观的 25.“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观点的错误在于 ( ) A.夸大了意识的能动性 B.夸大了运动的绝对性 C.夸大了真理的相对性 D.夸大了矛盾的特殊性

26.世界的统一性在于 ( )

A.它的存在性 B.它的物质性 C.它的可知性 D.它的矛盾性 27. 人类生活的现实世界是 ( )

A.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 B.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统一体 C.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的统一体

D.人类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人类社会关系的总和

28.“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的观点是( ) A.一切哲学的观点 B. 辩证法的观点 C. 可知论的观点 D. 形而上学的观点 29.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 )

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C.事物内在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 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30.马克思说“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它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这说明人的才能 ( )

A.与人的先天生理素质没有关系 B.主要来源于后天的实践 C.取决于人的主观努力 D.是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的

31.在哲学史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唯心主义派别之间的差异和矛盾,常常有利于唯物主义的发展。这一事实说明( )

A.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促使事物发展 B.矛盾一方的发展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创造条件

C.矛盾双方中每一方的自身矛盾,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所利用 D.矛盾双方的融合促使事物的发展

32.事物内部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对立统一运动,从表现形式上看( ) A.是事物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过程 B.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 C.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D.是不断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 33.事物由量变到质变的变化过程中,决定事物质变的性质和方向的是( ) A. 矛盾的普遍性 B. 矛盾的特殊性 C. 事物的量变 D. 事物的质变

34.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原理在方法论上应坚持( ) A.均衡论 B.一点论 C.重点论 D.二元论

35.中国古代哲人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是一种( ) A.宿命论观点 B.唯意志论观点 C.机械唯物论观点 D.朴素唯物论观点 36.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是( )

A.观察实验的方法 B.逻辑推理的方法 C.矛盾分析的方法 D.归纳和演绎的方法 37.要正确解决事物矛盾的前提或关键是认识( ) A.事物矛盾的普遍性 B. 事物矛盾的特殊性 C. 事物的主要矛盾 D. 矛盾的主要方面

38.我国现代化建设实行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方针的理论依据是( ) A.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 B.主次矛盾相互转化的原理 C.量变引起质变的原理 D.事物的变化幅度的大小原理

39.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指导下,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体现了( )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C.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40.“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这是一种( ) A.不可知论的观点 B.相对主义的观点 C.庸俗主义的观点 D.形而上学的观点

41.一些地方的人们掠夺性地滥挖草原上的甘草,虽获得了一定的经济利益,却破坏了草原植被,造成土地荒漠化,一遇大风,沙尘暴铺天盖地而至,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灾难。这些人的做法违背了( ) A.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 B.事物永恒发展的观点 C.量变和质变统一的观点 D.必然性和偶然性统一的观点 42.“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强调的是( )

A.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 B.外部条件对事物发展有重要影响 C.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D.内因和外因共同推动事物发展 43.区分新事物和旧事物的标志在于看它们( ) A.是不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

B.是不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有强大的生命力

C.是不是具有新形式和新特点 D.是不是得到绝大多数人的承认 44.在新事物取代旧事物的过程中的决定性环节是 A.世界的物质性 B.事物发展的前进性 C.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D.辩证的否定

45.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在于( ) A.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世界 B.它是认识事物本质的基础 C.它是科学分门别类的客观依据 D.它是正确区分不同事物的基础 46.矛盾的普遍性的含义是说( )

A.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B.矛盾推动一切事物发展 C.矛盾决定一切事物的性质 D.矛盾是永远存在的 47.矛盾问题的精髓是( ) A.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问题 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问题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问题

48.“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句话强调的是( )

A. 要注重分析矛盾的普遍性 B.要承认事物运动的规律性 C. 要承认事物的客观性 D.要针对矛盾的特殊性采取相应的解决方法 49.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

A. 唯物辩证法的范畴体系 B.矛盾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的观点 C.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 D.运动和静止辩证统一的观点 50.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 A.质量互变规律 B.对立统一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联系和发展的规律

51.古人说:“白马非马”,这种说法的错误在于它割裂了( ) A.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的关系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52.“任何个别(无论怎样)都是一般”。这句话的正确含义是( ) A.特殊性就是普遍性 B.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

C.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D.普遍性是特殊性的总和

53.鲁迅在评《三国演义》时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至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一评述所蕴含的哲理是( ) A.要区分事物的两重性 B.要把握事物的度 C.对事物既要肯定,又要否定 D. 要把事物看作一个整体

54.“一个志在有大成就的人,他必须如歌德所说,知道限制自己。反之,那些什么事都想做的人,其实什么事都不能做,而终归于失败。”这段话告诉我们( )

A. 要学会解决不同矛盾用不同的方法 B.要懂得对事物进行矛盾分析 C. 要学会分清事物矛盾的性质 D.要抓住要矛盾,不要平均使用力量

55.“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

A.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量的统一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二、多项选择题

1.造大楼先在图纸上设计,然后根据图纸造楼,这说明( ) A.意识决定物质 B.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C.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 D.意识可以创造世界 E.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2.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在于它( )

A.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 B.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可知性 C.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D.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E.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3.从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来看,“画饼不能充饥”,这是因为: A.精神与物质不具有同一性 B.精神对物质具有相对独立性 C. 精神不能转化为物质 D.观念的东西不能代替物质的东西 E. 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不等于事物本身

4.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原子看作世界本原,因此它 ( ) A.不能解释物质世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B.不能把唯物主义贯彻到底 C.经不起科学发展的考验 D.必然倒向不可知论 E.把特殊的物质结构认为是物质的一般 5.下列属于唯心主义观点或事例的是

A. 宇宙有正负宇宙,负宇宙由亡灵组成 B. 电脑可以预测人的前途和命运 C. 人与人的心灵可以跨越遥远距离发生感应

D. “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E. “神非即形也,形非即神也;生则合而为用,死则形留而神逝”

6.“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一命题所揭示的是 ( )

A.意识就是物质 B.意识体现了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C.物质是意识的根源

D. 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没有区别 E.意识是对客观外界的反映

7.《传习录》记载:“先生(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来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阳明这一观点的错误是( ) A.把人对花的感觉与花的存在等同起来 B.把人对花的感觉夸大成脱离花的独立实体 C.认为人对花的感觉与花的存在具有同一性

D.主张人对花的感觉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E.肯定人对花的感觉的能动性 8.人的意识的主观方面表现为 ( )

A.反映形式的主观性 B.不同主体的意识之间的差别性 C.对客观对象反映的近似性 D.对客观事物反映的超前性 E.对事物反映的虚幻性

9.鲁迅说过:“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神思,所谓‘天马行空’地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却是三只眼、长脖子,也就是在正常的人体身上增加了眼睛一只,拉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 这段话说明,人们头脑中的鬼神观念是 ( )

A.头脑中主观自生的 B.人脑对客观世界的歪曲反映 C.人脑对鬼神的虚幻反映 D.可以从人世间找到它的原型 E.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塑造出来的 10.从起源和产生看 ( ) A.意识是人先天具有的

B.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C. 意识的产生最初直接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 D.“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

E. “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只要人们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 11.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 ( ) A. 内在统一的 B. 解放思想是为了做到实事求是

C. 不能做到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也是一种盲目蛮干 D. 科学意义上的解放思想必须坚持实事求是 E. 主观和客观的辩证关系

12.中国古代哲学家方以智指出:“气凝为形,蕴发为光,窍激为声,皆气也”.这句话在哲学上表达了 ( )

A.多元论的思想 B.万物都是物质的不同表现形式的思想 C.朴素辩证法的思想 D. 物质运动形式多样性的思想 E.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的思想

13.黑格尔说:“割下来的手就失去了它的独立存在,就不像原来长在身上那样,它的灵活性、运动、形状、颜色等都改变了,而且它腐烂起来了,丧失了它的整个存在了。只有作为有机的一部分,手才获得它的地位”,这表明( )

A. 部分和整体是不可分割的 B. 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

C. 部分是整体的部分,离开了整体的部分就失去了它原有的性质和功能 D. 要从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中去认识事物

E. 离开整体研究部分和脱离部分研究整体都是有缺陷的 14.下列说法属于错误的有( )

A. “天不变,道亦不变” B.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C.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

D. “光阴一去不复返” E. “蛋白质在每一瞬间既是自身,又是别的东西” 15. “拔苗助长”的事例是( )

A.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B. 否认量变是质变的基础的表现 C.急躁冒进的表现 D.重视可能性的表现 E. 违反客观规律的表现 16.下列命题中包含辩证法思想的有( )

A.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B.物极必反 C.凡是存在的都是要灭亡的 D.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 E.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 17.矛盾问题的精髓是( )

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 B.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问题 C.矛盾的个性与共性,相对与绝对的关系问题 D.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的关系问题 E.矛盾的同一性与矛盾的斗争性的关系问题

18.下列选项中,属于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的有( )

A.质量互变规律 B.对立统一规律 C.联系发展规律 D.否定之否定规律 E.因果作用规律

19. “祸福相倚”,“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的说法表明祸与福的( ) A.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的 B.矛盾双方是相互包含的 C.矛盾双方是相互排斥的 D.矛盾双方是相互贯通的 E.矛盾双方是相互转化的

20.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表现在( ) A.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是普遍联系还是彼此孤立 B.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是发展变化还是凝固不变 C.世界的本质是物质还是精神 D.世界是可以认识还是不可以认识 E.承认还是否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21.在矛盾的同一性的问题上,形而上学的主要错误在于( ) A.否认同一中包含差别的对立 B.认为同一是绝对的自身等同 C.认为同一性和斗争性不可分 D.否认要在对立中把握同一性 E.否认要在同一性中看到斗争

22.下列说法体现正确对待矛盾特殊性原理的有( ) A.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B.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C.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D.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E.退避三舍,声东击西

23.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认为( )

A.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以事物之间的确定界限为前提的 B.事物之间的界限是模糊不清的 C.联系是相互区别的具体事物之间的联系 D.事物之间存在固定不变的界限 E.事物之间的界限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24.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在本质上是指( )

A.物质世界的一般变化 B.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C.同一事物的简单重复 D.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E.事物的前进上升运动

25.事物的联系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其表现有( )

A.联系是运动的前提 B.联系构成运动 C.运动是联系的表现 D. 没有联系就没有运动 E. 没有运动就没有联系 26. “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这句话是( )

A.机械唯物论的观点 B.否认静止的相对主义观点 C.辩证唯物论的观点 D.肯定联系的条件性的正确观点 E.否认人的能动性的错误观点 27.辩证法的总特征要求人们( )

A.用具体的历史的观点观察事物 B.用整体性的观点观察事物 C.一切以条件、时间、地点为转移 D.用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事物 E.在观察事物时,不要把部分与整体割裂开来加以研究 28.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 )

A.矛盾双方在相互依存中得到发展 B. 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C.调和矛盾双方的对立 D. 限制事物自身的发展 E. 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

29.事物发展中矛盾力量的不平衡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是( ) A.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B.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

C.坚持“重点论”,反对“均衡论” D.重视重点和非重点的相互区别 E.重视重点和非重点的相互促进、相互转化

30.唯物辩证法就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因为它( ) A.认为凡是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 B.认为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 C.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从其暂时性方面去理解和对待 D.认为事物的变化和发展只有间断性,没有连续性 E.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

31.在我国实现现代化之前经济发展每隔几年上一个台阶所含的哲理是( ) A.现代化的质变之前的量变 B.现代化质变之前的部分质变 C.纯粹质变 D.纯粹量变 E.一定的质与量的统一 32.体现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观点或做法有( ) A.千里之堤,始于足下 B.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C. 九尺之台,起于磊土 D. 防微杜渐 E. 拔苗助长 33.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 )

A.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B. 内因和外因的统一

C.肯定和否定的统一 D.必然和偶然的统一 E.实践和认识的统一 34.掌握辩证的否定观的重要意义是( )

A.坚信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B.承认肯定与否定不能相容 C.承认新事物中留有旧事物的因素 D.承认社会发展是在曲折中前进 E.以继承、批判与创新的态度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35.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一面是利,为我国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一面是弊,给我国带来了风险,提出了挑战。总的来说,利大于弊。我们必须兴利除弊,抓住机遇,化解风险。这说明( ) A.任何事物都包含矛盾着的两个方面 B.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相互转化的过程

C.发挥主观能动性具有重要作用 D. 事物的性质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E.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三.辨析题

1.意识的产生是一个纯自然的过程

2.承认意识的能动性同承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原理并不矛盾 3.存在就是被感知 4.物质是客观存在的物体

5.正确意识的根源是客观事物,错误意识则是人的头脑主观自生的 6. 既然联系是普遍的,因而联系是无条件的。 7. 一切以条件为转移。

8. 个别包含一般,一般则不完全包含个别。 9. 世界上只有想不到的事情,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10.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因此,社会矛盾越多,社会发展自然就越快。

11.“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

12. 理想是不现实的。

13. 矛盾的同一性就是指矛盾双方具有共同的因素。 14.“本质在显现;现象是本质的。”

15. 如果偶然性不起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有非常神秘的性质。 四、材料分析题:

(一)材料1:“表象不是头脑的(生理的、心理的、心理物理的)机能,”“思维也不是头脑的产物,甚至也不是头脑的生理机能或一般状态。”(阿芬那留斯) 材料2:“存在就是被感知”(贝克莱)

材料3:“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似的特性、反映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列宁) 材料4:“天才们无论怎样说大话,还是不能凭空创造,描神话鬼,毫无对证,本来可以专靠了神思,所谓“天马行空”似的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也不过是三只眼,长颈子,就是常见的人体上,增加了眼睛一只,增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鲁迅)

材料5:“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马克思) 请回答

(1)材料1、2的观点对吗?为什么?

(2)材料3、4、5涉及了什么问题,阐述了哪些哲学原理。

(二)材料1:先生(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传习录》)

材料2:哲学上两条基本路线的区别:“从物到感觉和思想呢?还是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恩格斯主张第一条路线,即唯物主义路线” 。

材料 3:“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这些原则不是被应用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而是从它们中抽象出来的;不是自然界和人类去适应原则,而是原则只有在适合于自然界和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 。 请回答:

( 1 )上述材料说明在认识路线上存在那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 ( 2 ) 材料1、3表明的基本思想一致吗?试用哲学原理分析它们各自的观点

(三) 一些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一阴一阳之谓道” 。“凡物必有合??有合各有阴阳” 。“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万物莫不有对”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

简析上述论点中包含的辩证法思想,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这方面的基本原理及其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意义。 (四)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列宁指出:“就本来的意义说,辩证法就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他还指出:“是实际生活中的实际矛盾,即辩证的矛盾,而不是字面上的、臆造出来的矛盾。”

材料2:杜林说:“矛盾的东西是一个范畴.这个范畴只能归属于思想组合,而不能归属于现实。” 材料3:艾耶尔断言:“自然界不可能有矛盾,只有在陈述中才可能有矛盾。” 请回答:

(1)材料1的观点是什么?是否正确? (2)对比材料1与材料2,指出材料2的错误。 (3)对比材料1与材料3,分析材料3的错误。 五.简答题和论述题

1.如何理解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之间的关系?

2.为什么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要求?

3.既然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运动和静止的统一,为什么说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4. 如何理解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5. 在实际工作中,为什么要“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并 据此说明社会主义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对立统一关系。 6. 怎样正确理解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7. 为什么说新生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8. 试述矛盾普遍性及其方法论意义。

9. 在实际工作中,为什么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10. 处理矛盾的方法受到哪些因素的制约?为什么?

11. 根据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的原理,说明:在实际工作中,要正确地处 理矛盾,就必须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2. 试述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之间的辩证关系原理,如何运用这一原理理解我国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世界观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 ( )

A矛盾的观点 B.发展的观点 C.实践的观点. D.联系的观点 2. 实践和认识的关系是( )

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B.决定作用和反作用的关系 C.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D.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3.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

A.只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B.只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 C.是指导和被指导的关系

D.首先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进而才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4.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强调( )

A.读书不能获得真知 B.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5.“认识开始于感觉”,这是( )

A.唯物主义的正确观点 B.唯心主义的错误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的唯一正确的观点

D.正确的观点,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能接受它

6.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在认识论基本原则问题上体现为( ) A. 能动反映论与机械反映论的对立 B.反映论与先验论的对立 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D. 唯理论与经验论的对立 7. 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这体现了( ) A. 认识论中的唯理论 B. 认识论中的经验论 C. 认识论中的唯物论 D. 认识论中的辩证法

8.教条主义违背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在实际工作中犯了 ( ) A.类似经验论的错误 B.类似诡辩论的错误 C.类似相对主义的错误 D.类似唯理论的错误

9.“在我们的视野范围之外,存在完全是一‘悬而未决’的问题”。“悬而未决”是( )

A.唯物主义观点 B.唯心主义观点 C.可知论观点 D.不可知论观点10.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

A.认识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B.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C.认识中“源”和“流”的关系 D. 实践和理论的关系 11.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关系是( )

A.两种性质不同的真理 B.两种各自独立的真理 C.真理的两个不同阶段 D.客观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 1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真理的本性是 ( )

A.主观的形式客观的内容 B.客观的形式主观的内容 C.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范畴 D.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13.“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真理”这是 ( )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唯物主义的观点 C.诡辩论的观点 D.辩证物主义的观点

14.“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式和领导方法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的哪一个原理一致( ) A.从认识到实践,从实践到认识 B.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 C.从理性回到实践 D.从实践回到理性

15.有些同志工作中单纯凭自己的经验办事,轻视理论的指导作用。他们在认识论上犯了( ) A.类似唯心主义的先验论 B.类似唯理论的错误 C.类似客观主义的错误 D.类似经验主义的错误

16. 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 ) A. 真理具有客观性 B. 真理具有绝对性 C. 真理具有相对性 D. 真理具有全面性

17.人的视觉器官有感觉外界物体的光和颜色的功能。可见光的波长范围一般是380nm到780nm,称为可见光谱。在可见光谱范围内,不同波长的辐射使人感觉到不同颜色,一般说来,700nm为红色,580nm为黄色,510nm为绿色,470nm蔚蓝色,400nm为紫色。这种现象表明( ) A.人只能认识外界物体作用于感官形成的感觉

B.人的感觉中包含着对外界事物信息的选择、加工和转换

C.人的感官所具有的生理域限是人的认识能力的界限 D.人所形成的关于事物的感觉是人自身生理活动的结果

18.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其主要依据是 ( ) A.它具有客观实在性 B.它具有直接现实性 C.它具有形式的多样性 D.它具有社会历史性

19.“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表明( ) A.实践是沟通主客体的桥梁 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C.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手段 D.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20.恩格斯指出“人的思维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单独是自然界本身”这说明( )

A. 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B. 认识是主体的反映 C. 认识是客体的反映 D. 认识的内容和模式是由客体提供的

21.对同一对象的认识产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的根源是( ) A.先天的 B. 后天的 C. 主观的 D. 客观的 22.在真理观上坚持辩证法,就必须承认( )

A.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B.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C.真理既是正确的,又包含错误因素 D.真理既是感性的,又是理性的 23.在认识问题上,“跟着感觉走”实质是 ( ) A.唯物主义思想的表现 B.不可知论的思想表现 C.根据唯物论的观点 D.否认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24.认识的最终目的是( )

A. 指导实践、改造世界 B. 达到理性认识 C. 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D. 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

25.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这句话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 A. 理论高于实践活动 B.理论对实践起决定作用 C. 理论是革命工作的出发点 D. 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26.在人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人与世界同时得到了改变,并获得日益丰富的内容。造成这一变化的基础是( )

A. 人的实践活动 B. 工具的创造与使用 C. 自然界自身的运动 D. 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 27.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 A.感觉-知觉-表象 B.意识-物质-意识

C.实践-认识-实践 D.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 28.“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 ( )

A.辩证唯物论与旧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C.唯物论和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29.“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这是 ( ) A.诡辩论观点 B.实用主义观点 C.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D.形而上学的观点 30.真理的绝对性是指它的( )

A. 永恒性 B. 客观性 C.不变性 D.终极性

31.对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又要发展。这种正确的态度的理论基础是( ) 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的原理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原理 C.真理的绝对性和真理的相对性统一的原理 D.能动的反映是摹写和创造相统一的原理

8、凡是亲眼所见的都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 9、“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10、客体的价值会因主体而转移,因此价值是主观的。 四、材料分析题 (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知识有三种:感性知识、理性知识和直觉知识。

感性认识是由‘传闻’或由‘泛泛的经验’,即由自己的感官,想象而得来的知识。这种知识只有偶然性而无必然性,容易造成错误,因而是不可靠的。 理性知识和直觉知识是具有必然性和可靠性的知识。” 材料2:

“人的认识本身如一张‘白纸’,在它上面没有一切标记,没有一切观念”。“心灵后来出现了知识和观念,都是‘从经验来的’”“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建立在经验上的,而且最后是来源于经验的”。 请回答:

1. 材料1、材料2分别反映了什么哲学倾向? 2. 材料1、材料2的缺陷在哪里?

(二)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笛卡尔说:关于观念,“我觉得有一些是天赋的,有一些是从外面来的,有一些是我自己制造出来的。”在无数场合中,“我都发现外部感觉的判断有错误”,“内部感觉也是这样的”。只有清楚明了的“天赋观念”以及以它为基础的演绎推理的知识才是可靠的。

斯宾诺莎:“真理不用凭借迹象,??只要具有事物的观念,就已经足够驱除疑惑。”“真理是自明的”,“要证明真理和作出正确的推论,用不着真理和正确推论本身以外的任何东西。” ------摘自《西方哲学原著选读》 材料2:

洛克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本来如同一张纸,任何观念都来自经验。“我们的全部知识是建立在经验上面的;知识归根到底都是来源于经验的。”他认为,理智通过综合、比较、抽象而形成的复杂观念不反映事物的“实在本质”,只是“名义本质”和“一些标记”。 --------摘自《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

贝克莱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感觉不仅构造知识,而且也构成物体。感官固然有错误,但“我们如果要努力以理性来改正这些,则我们会不知不觉陷入离奇的悖论、难关和矛盾中”。他认为人心有抽象作用是一切知识部门造成无数困难和错误的主要原因。 -------摘自贝克莱《人类知识原理》 材料3:

毛泽东说:“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哲学上的‘唯理论’和‘经验论’都不懂得认识的历史性或辩证性,虽然各有片面的真理,但在认识的全体上则都是错误的。” 请回答:

1. 材料1中两位哲学家的共同观点和不同观点. 2. 材料2中两位哲学家的共同观点和不同观点.

3. 如何理解材料3中毛泽东对哲学上“唯理论”和“经验论” 的评价?

(三)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马克思主义一定要向前发展,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不能停滞不前。停滞了,老是那一套,它就没有生命了。但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是不能违背的,违背了就要犯错。 -------摘自《毛泽东选集》 材料2:

“决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答案的任务。真正的马克思列宁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 ------摘自《邓小平文选》 材料3: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同时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 ------江泽民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否则我们的事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道理所在。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做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我们就会因为思想脱离实际而不能顺利前进,甚至发生失误。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必须始终反对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道理所在 ------江泽民 请回答:

1. 材料1、2、3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上的共同观点是什么?

(2)试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分析说明材料3对待马列主义、毛 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态度?

五、简答题和论述题

1、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它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对立是什么?它与不可知论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2、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是怎样的?当前为什么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伟大旗帜?

3、什么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二者的关系是怎样的?“在社会实践中,跟着感觉走”对吗?为什么? 4、认识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什么?联系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过程以及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过程,说明一个正确的认识为什么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多次反复才能得到? 5、在实际工作中,为什么必须坚持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6、怎么理解真理的客观性?“有用即真理”、“有权就有理”、“社会上大多数 人承认的意见就是真理”对吗?为什么?

7、试用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我们应当怎样正确对待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8、怎样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9、怎样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一致性?

10、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实践标准对于我国深化改革有何 现实意义。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 )

A.生产力 B. 生产关系 C.科学技术 D.人的需要 2、在社会生活中,上层建筑对于社会发展作用的性质取决于( )

A.国家政权的阶级属性 B.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C.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D.社会生产力的性质 3、杰出人物的产生是( )

A、完全必然的 B、 偶然的机遇 C、有的是必然的,有的是偶然的 D、 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统一 4、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是( )

A.阶级斗争 B.生产关系的变革 C.社会基本矛盾 D.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 5、生产关系的性质是由( )

A.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的 B.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关系决定的 C.产品分配关系决定的 D.消费关系决定的

6、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指( )

A.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而然的发展过程 B.社会发展历史就是自然发展历史 C.社会发展是一个绝对必然的历史过程

D.社会发展与自然发展相似,是一个客观的合乎规律的辨证发展过程 7、生产力中物的要素是指( )

A.自然条件 B.人口因素 C.生产资料 D.物质产品 8、生产力是指( )

A.独立于人之外的自然力量 B.人们解决彼此矛盾的实际力量 C.人类改造自然的客观物质力量 D.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的总和

9、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 )

A.劳动资料特别是生产工具的发展水平 B.劳动者技术水平的高低 C.劳动产品质量的好坏 D.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

10、人类全部社会关系中最基础的关系是( )

A.阶级关系 B.政治关系 C.生产关系 D.血缘关系 11、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是( )

A.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根本改革 B.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根本改革 C.社会主义社会性质的根本改革 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12、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 )

A.革命力量 B.基本动力 C.直接动力 D.间接动力 13、生产力所体现的是( )。

A.人和人的关系 B.物和物的关系 C.人和物的关系 D.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关系 14、生产力中起主导作用的要素是( )

A.劳动者 B.劳动资料 C.劳动对象 D.生产工具 15、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因为( )

A.科学技术是构成生产力的最重要的独立要素 B.科学技术能把生产力诸要素结合起来构成现实的生产力 C.科学技术是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 D.科学技术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中,并且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16、生产关系是一种( )

A.物质利益关系或经济关系 B.思想关系 C.血缘关系 D.经济区域关系 17、生产关系的基础是( )

A.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交换关系 B.产品分配形式 C.生产工具的水平 D.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

18、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指( )

A.谁占有别人的劳动 B.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 C.生产资料归谁所有 D.产品归谁分配 19、人和物从可能的生产力变为现实的生产力是由于( )

A.劳动对象范围的不断扩大 B.把科学技术物化在生产资料中 C.一定的所有制关系以一定的方式把人和物结合起来 D.正确调整分配关系 20、区分生产关系基本类型的标志是( )

A.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B.产品分配形式 C.交换关系 D.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21、生产关系变革的根源是( )

A.先进思想观念的形成 B.新的生产关系已经出现 C.先进阶级进行自觉的革命活动 D.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22、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是( )

A.多种经济形式并存 B.人们在生产中互助平等 C.生产资料公有制 D.按劳分配 23、先进的生产关系之所以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是因为( )

A.它内部的诸环节或诸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B.它决定生产力的发展趋势 C.它为生产力诸要素,尤其是人和物的结合提供了较好的形式 D.它与生产力状况绝对适合 24、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是因为( )

A.生产力是第一性的,生产关系是第二性的 B.生产决定分配和消费 C.自然关系决定社会关系 D.生产力是内容,生产关系是形式

25、在劳动资料这一复杂而广泛的物质系统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是( ) A.信息传递系统 B.生产工具系统 C.动力系统 D.能源系统 26、构成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是( )

A.现存的各种生产关系 B.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 C.生产方式 D.符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 27、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基础产生于( )

A.资本主义社会末期 B.科学社会主义创立时期 C.无产阶级专政建立以后 D.消灭阶级以后

38、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基础不可能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产生是由于( )

A.无产阶级还中够强大 B.还缺乏足够的物质条件 C.它与私有制的生产关系是不相容的 D.生产力的发展尚无客观需要求 29、上层建筑是指( )

A.一定社会的经济制度 B.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 C.国家政权各部分的总和 D.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 30、上层建筑的核心是()

A.政治思想 B.意识形态 C.国家政权 D.军队 31、判断一种上层建筑是否先进,取决于( )

A.它是否为它的经济基础服务 B.它本身的矛盾性质 C.它维护的经济基础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D.它是否代表劳动人民的利益 32、社会基本矛盾是( )

A.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 D.需要和能否满足需要的矛盾 33、社会形态是(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经济和政治的统一 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D.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的统一

34、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 )

A.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B.人是社会运动的主体 C.社会意识有能动的反作用 D.社会运动受偶然性支配

35、人民群众之所以是历史的创造者,最根本的原因在于( )

A.人民群众占人口的大多数 B.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 C.人民群众具有先进的思想 D.人民群众通晓历史发展规律

36、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动受到历史条件的制约,其中最主要的是()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状况 B.人们头脑中的传统观念 C.科学、文化、教育水平 D.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

37、“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这个结论的理论前提是( )

A.社会革命理论 B.阶级斗争学说 C.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 D.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原理

38、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产生是( )

A.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B.理论活动和实践活动的统一 C.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 D.社会政治条件和经济条件的统一 39、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的作用,表现有( )

A.他们是历史发展的决定者 B.他们是历史规律的创造者 C.他们是历史任务的发起者 D.他们是历史条件的创造者

40、认为英雄人物的活动是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这个观点是( )

A.历史主义的观点 B.唯物史观的观点 C.唯心史观的观点 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都能接受的 41、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首先是( )

A.生产活动 B.政治活动 C.艺术活动 D.科学活动 42、社会精神财富的源泉是( )

A.知识分子的头脑 B.人民群众的实践 C.客观的物质世界 D.自然和社会的统一 43、坚持无产阶级正党的群众观点,就要坚信( )。

A.群众的意见总是正确的 B.群众有高度的共产主义觉悟 C.人民群众能够自己解放自己 D.群众运动是天然合理的

44、阶级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

A 、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形成 B.剩余产品的出现 C.社会产品的分配不均 D.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暴力掠夺

45、国家的实质是( )

A. 阶级调和的机关 B. 为全民服务的机关 C.正义、公正的社会组织 D.统治阶级进行阶级压迫的暴力工具

46、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所起作用的性质是( )

A. 最主要决定作用 B. 无足轻重的作用 C.直接决定人类的社会生活过程 D. 制约和影响作用

47、自然环境对社会所起的作用,主要是( )

A.直接决定人类社会的生活过程 B.通过对生产的影响起作用 C.通过对社会制度的性质和更替的影响起作用 D.通过对科学技术影响起作用 48、阶级斗争作为一个哲学范畴( )

A特指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 B特指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斗争 C指阶级利益根本对立的各对抗阶级之间的斗争 D泛指社会各阶级之间的对抗和冲突

49、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 )

A.原初动力 B.基本动力 C.直接动力 D.间接动力 50、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斗争的焦点是( )

A. 是否承认个人的作用 B.是否承认阶级斗争 C.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是否承认社会运动的特殊性

51、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的是( )

A.社会的上层建筑 B.人口因素 C.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 D.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52、在阶级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意识是( )

A.社会大多数人的思想 B.被压迫阶级的思想 C.统治阶级的思想 D.广大劳动群众的思想 5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突出表现为( )

A.社会意识不依赖于社会存在 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C.社会意识肯有阶级性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 54、一定社会的意识形态是( )

A.反映一定的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 B.属于该社会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 C.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 D.该社会的系统化、理论化的意识形式 55、非意识形态的社会意识形式包括()

A.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 B.阶级心理和民族心理 C.自然科学以及部分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 D.艺术、道德、宗教和哲学 (二)多项选择题

1、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包括( )

A.劳动者 B.劳动分工协作 C.劳动资料 D.劳动对象 E.科学技术 2、自然科学是( )

A.直接的生产力 B.知识形态的生产力 C.潜在的生产力 D.可以在生产过程中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知识形态 E.间接的生产力

3、自然科学转化为物质生产力的途径是()

A.通过技术发明和创造转化为新的生产工具,从而转化为物质生产力 B.通过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提高劳动生产率

C.通过更深刻、全面地认识自然物的属性扩大劳动对象的范围

D.通过科学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E.通过科学家的思考转化为直接生产力 4、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动力是( )

A.劳动的社会分工与协作 B.科学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运用 C.生产力中的人与物的矛盾 D.人与自然的矛盾 E.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5、生产关系的内容包括( )

A.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B.物质生产过程中各种关系的总和 C.产品分配形式以及由此所决定的消费关系 D.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E.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交换关系

6、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这一论断适用于( )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E.社会主义社会 7、生产力的客观性在于( )

A.它是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的物质力量 B.它是前人实践活动的客观结果 C.它是当代人的实践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出发点 D.构成生产力的诸要素是物质的、客观的 E.它是一种纯粹的自然力量 8、生产力的状况包括( )

A.生产力的性质 B.生产力的构成 C.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D.生产力的发展要求E.生产力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9、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的主要表现是( )

A.保护自己的经济基础,排除异己 B.一切通过国家的行政命令 C.通过对社会生活的控制实现其服务职能 D.决定经济基础的变化 E.可以促进也可以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 10、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是( )

A.经济基础是第一性的,上层建筑是第二性的 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和性质 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及其方向 D.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E.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决定

1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之所以构成社会基本矛盾,这是因为( ) A.它们囊括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B.它们构成了社会的基本结构 C.它们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 D.它们包括了一切社会现象 E.它们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12、经济基础、政治上层建筑、思想上层建筑的关系是( )

A.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都是对经济基础的反映 B.思想上层建筑既反映经济基础,又反映政治上层建筑 C.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都有反作用

D.政治上层建筑是适应一定的思想、观点建立起来的 E.政治上层建筑在很大程度上又影响思想上层建筑

13、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于( )

A.生产关系完全适合生产力发展 B.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不再发生矛盾 C.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之间是基本适合的 D.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在性质上非对抗性的 E.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可以依靠社会主义制度本身,通过自觉的调整和改革来解决 14、 社会形态理论的意义表现在( )

A.它指出社会形态是具体的、历史的 B.它指出社会形态是有机的统一整体 C.它指出社会形态及其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D.它使历史研究成为真正的科学 E.在它指导下有可能对社会现象进行如自然现象那样的精确研究

15、经济、政治、社会思想三者的关系是( )

A.社会思想 既反映经济又反映政治 B.社会思想和政治上层建筑都反映经济基础 C.社会思想通过政治来反映经济 D.经济决定政治和社会思想 E.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16、下列属于上层建筑的是( )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监狱 C.法院 D.哲学 E.语言学 17、下列制度、设施及意识形式属于上层建筑的是( )

A.清真寺 B.《红楼梦》 C.化工厂 D.生产资料 E.森林法 18、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产生矛盾,是因为社会主义上层建筑( )

A.总是走在经济基础的前面 B.有个逐步完善的过程 C.同经济基础的变化不同步 D.某些环节与经济基础的要求不相适应 E.受到旧制度残余的影响

19、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唯心史观长期占统治地位,其原因是( ).

A.人们不了解人的自觉活动和社会规律客观性的关系 B.居于统治地位的剥削阶级出于阶级偏见歪曲历史 C.社会作为人的有意识的活动过程无客观规律可遵循 D.社会生产规模的狭小限制了人们的眼界 E.唯物主义哲学家不能正确解决杰出人物的与群众的历史作用问题 20、历史人物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为他们可以( )

A.超越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 B.决定历史事件的外貌特征 C.改变历史发展的方向 D.加速历史任务的解决 E.暂时延缓历史的进程

21、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有促进作用,是由于他们( )

A.顺应历史时代的要求 B.代表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C.满足了全体社会成员的愿望 D.符合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E.是实现社会变革的组织者 22、社会历史条件对杰出人物的作用,表现在( )

A.时势造就英雄 B.时势召唤英雄 C.时势锻炼英雄 D.时势筛选英雄 E.时势制约英雄 23、马克思主义关于群众、阶级、政党、领袖的关系的看法是( )

A.群众是划分为阶级的 B.阶级通常是由正常领导的 C.正党是由领袖来主持的 D.党要绝对依靠和服从领袖 E.领袖是政党内最有威信、影响和经验,被选出担任最重要职务的人们组成的集团 24、无产阶级领袖同其他阶级领袖的区别在于,无产阶级领袖( )

A.不受社会历史条件制约 B.一切从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 C.依靠群和领导人民群众实现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D.一身兼有革命家和理论家的品格 E.先当群众的学生,后当群众的先生

25、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包括( )

A.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 B.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C.一切服从群众的观点 D.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 E.一切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26、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是( )

A.根本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 B.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C.一切为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D.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E.宣传群众,组织群众、领导群众的路线

27、“如果偶然性不起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这种观点是( ) A.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B.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 C.历史辩证法的观点 D.历史宿命论的观点 E.历史发展中偶然性的和必然性统一的观点

28、人民群众的活动,受现存社会历史条件制约,这些条件主要是( )

A.经济条件 B.政治制度 C.传统观念 D.科学文化水平 E.历史条件是活动的基础,又是活动的制约力量

29、群众活动和社会历史条件的关系是( )

A.历史条件为人民群众提供活动的前提 B.人民群众的活动受历史条件的限制 C.人民群众能不断打破原有历史条件的制约 D.人民群众能最终摆脱历史条件的限制 E.人民群众不断创造新的历史条件 30、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 )

A.生产方式 B.阶级斗争 C.社会生产力 D.生产关系 E.人民群众 (三)辨析题

1、 “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2、历史唯物主义就是历史上的唯物主义。 3、“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4、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带来了经济增长,却使全球面临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等一系列危机。

5、“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6、上层建筑只要适合自己的经济基础就能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 7、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8、在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9、英雄人物与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历史。

10.“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展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四)简答题

1、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含义及具体表现。

2、 简述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内容。 3、 生产关系体系及其内容,以及两种类型生产关系的区别。 4、 英雄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论的根源。

5、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6、为什么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决定力量?认识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意义是什么?

7、如何理解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

8、如何理解社会历史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自觉活动之间的关系? 9、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10、什么是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这一规律有什么现实指导意义? 11、简述在个人和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问题上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 (五)材料分析题

1、 列宁说:“意识到自己的奴隶地位而与之斗争的奴隶,是革命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奴隶的地位而过着默默无言、浑浑噩噩,忍气吞声的奴隶生活的奴隶,是十足的奴隶。对奴隶生活的各种好处津津乐道,并对和善的奴隶主感激不尽,以至垂涎欲滴的奴隶,才是无耻之流。” 试用唯物史观相关原理对上述材料进行分析。

2、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请结合材料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说明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3、 毛泽东提出了“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要求“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科学发展观则以“以人为本”为核心。试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关原理说明三者的相互联系。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人们必须认识到,人类进步能够改变的只是其速度,而不会出现任何发展顺序的颠倒或跃过任何重要的阶段。 ——孔德《实证哲学》

材料(2): 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命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 ——马克思《资本论》

材料(3): 每一种真正的历史都是当代史。既然一件事实只有当它被人想起时才是一件历史的事实,??什么是历史的事实和什么是非历史的事实这个问题就毫无意义了。一件非历史的事实将是一件没有被思想过的事实,因而是不存在的。而谁也没有遇见过一件不存在的事实。 ——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实践》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1和材料2这两段话所表现的基本思想倾向的不同点和共同点。 (2)材料3与材料1、2的主要分歧是什么? (3)材料2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什么思想?

5. 试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有关原理,评述以下论断:

“在历史转折时期,只要充分认识历史的必由之路和自己的历史责任,作出正确的选择,就可以在历史进程中大有作为。”

(六)论述题

1、 试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意义。

2、 运用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及其相互关系原理,说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性。 3、 运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说明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伟大意义。 4、试述社会主义改革的特点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的关系。

5、运用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说明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6、 运用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正确性。

结合中国改革的实际说明“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7、 应用社会意识反作用的原理,说明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

8、 运用社会意识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性原理,说明中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可能性。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1. 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在研究商品时,之所以考察使用价值,因为使用价值是 ( ) A.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 B.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条件 C.满足人们需要的物质实体 D.商品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2.商品经济中最经常、最大量、最普遍的经济行为是( ) A.市场竞争 B.商品交换 C.劳动力买卖 D.追求利润 3.市场竞争产生的经济条件是( )

A.自然经济 B.计划经济 C.商品经济 D.工业经济 4.商品生产是( )

A.以消费为目的而进行的生产 B.以供自己使用而进行的生产 C.无偿供给他人而进行的生产 D.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的生产

5.马克思说:“一切商品对它们的所有者是非使用价值,对它们的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这句话表明( ) A.有使用价值的木一定有价值 B.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 C.商品所有者同时获得使用价值和价值 D.商品不可能有使用价值又有价值

6. “如果物没有用,那么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这说明 ( ) A.价值的存在以物的有用性为前提 B.价值的存在与物的有用性互为前提 C.只要物是有用的,它就有价值 D.物越是有用就越有价值 7.商品二因素中的价值是 ( )

A.商品的自然属性 B.商品的社会属性 C.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D.交换价值的表现形式 8.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是 ( ) A.剩余价值学说 B.生产价格理论 C.劳动二重性学说 D.劳动力商品理论 9.商品价格是( )

A.商品使用价值的货币表现 B.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 C.由商品的供求关系决定的 D.由市场的竞争机制决定的 10.在商品交换中价格与价值( )

A.偶然不一致 B.经常相一致 C.经常不一致 D.完全相一致 11.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是( )

A.供求规律 B.货币流通规律 C.竞争规律 D.价值规律 12.商品价格的变化 ( )

A.与商品价值的变化成正比,与货币价值的变化成反比 B.与商品价值的变化成反比,与货币价值的变化成正比 C.与商品价值的变化成正比,与货币价值的变化无关 D.与货币价值的变化成反比,与商品价值的变化无关 13.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指 ( )

A.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B.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C.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D.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 14.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 )

A.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矛盾 B.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C.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D.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15.在同一劳动时间内,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生产出的商品数量和单位商品的价值量都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是( )

A.商品数量增加,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不变 B.商品数量减少,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增大 C.商品数量增加,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减少 D.商品数量减少,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不变

16.商品生产者要获得更多的收益,必须使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 ) A.大大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B.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C.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D.略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17.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称是( )

A.商品流通 B.市场经济 C.商品经济 D.国民经济 18.货币具有价值尺度职能是因为货币本身( ) A.是商品,具有使用价值 B.是金银 C.是商品,具有价值 D.能分为若干等份 19.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是 ( )

A. 价值尺度和支付手段 B.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C.流通手段和贮藏手段 D.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 20.货币的本质是( )

A.价值的表现形式 B.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产物 C.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D.价值形式发展的最后阶段 21.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等于( ) A. 商品价格总额/同一商品的不同流通速度 B.商品价格总额/不同商品的流通速度 C.商品价格总额/同一单位货币流通速度 D.商品价格总额/不同单位货币的不同流通速度 22.通货紧缩是指这样一种经济现象,即( ) A.经济增长放慢 B.出口大幅回落 C.投资和消费增长趋缓 D.物价出现连续负增长 23.企业向职工发放工资时,货币执行的职能是( )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贮藏手段 D.支付手段 24.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是以( )

A.体力劳动为尺度的 B.脑力劳动为尺度的

C.简单劳动为尺度的 D.复杂劳动为尺度的

25.商品生产者实现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必须通过( ) A.商品的生产 B.商品的销售 C.商品的价格 D.商品的购买 26. 市场机制的核心是( )

A. 价格机制 B. 竞争机制 C. 供求机制 D. 约束机制 27.价值规律是( )

A.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B.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C.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规律 D.社会主义特有的经济规律 28.商品价值是( )

A.具体劳动的凝结 B.社会劳动的凝结 C.抽象劳动的凝结 D.复杂劳动的凝结 29.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指( )

A.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 B.形式上的平等掩盖事实上的剥削的矛盾 C.资本流通中等价交换与价值增殖的矛盾

D.剩余价值既不在流通中产生又不能离开流通而产生的矛盾 30.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是 ( )

A.先有具体劳动,后有抽象劳动 B.先有抽象劳动,后有具体劳动 C.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D.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不同的两次劳动过程。 31.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 ( ) A.劳动者有人身自由 B.劳动者一无所有 C.劳动力归劳动者自己所有 D.劳动力成为商品 32.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 ( )

A. 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B.小商品生产与社会化大生产的统一 C.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的统一 D.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33.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是( )

A.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B.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 C.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的矛盾 D.生产与消费的矛盾

34.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都是依靠( )

A.延长工人工作日而获得的 B.提高劳动生产率而获得的 C.降低工人的工资而获得的 D.增加剩余劳动时间而获得的 35.资本家竞相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动因是( ) A.生产剩余价值 B.求得绝对剩余价值 C.获取相对剩余价值 D.追逐超额剩余价值 36.超额剩余价值是( )

A.商品的个别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B.商品的价格低于价值的差额 C.商品的价值高于价格的差额 D.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37.准确反映资本主义剥削程度的概念是( )

A.利润率 B.利息率 C.剩余价值率 D.平均利润率 38.剩余价值率是( )

A.剩余价值与不变资本的比率 B.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比率 C.可变资本与剩余价值的比率 D.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 39.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是( )

A.资本积聚 B.资本积累 C.资本集中 D.资本周转 40.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是( )

A.社会资本增大的两条途径 B.部门资本增大的两条途径 C.单个资本增大的两条途径 D.行业资本增大的两条途径 41.分析资本有机构成的理论前提是( )

A.剩余价值是剩余劳动的凝结 B.资本积累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C.资本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D.利润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 42.资本有机构成是( )

A.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在资本中的比率 B.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比率 C.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D.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比例

43.整个生产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利润率( ) A.提高 B.降低 C.不变 D.变化不大

44.按照生产资本不同部分在资本运动中的价值周转方式不同可将生产资本划分为 A.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B.生产资本与流通资本 C.货币资本与商品资本 D.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 45.资本的周转时间包括( )

A.劳动时间和产品售卖时间 B.产品的购买时间和生产时间 C.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 D.劳动时间和流通时间 46.资本积累的真正来源是( )

A.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B.大资本吞并中小资本的结果 C.资本家节俭的结果 D.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47.加快资本周转,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且和提高年剩余价值率,根本的是因为( ) A.预付的资本量增加了 B.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增加了 C.流通对生产的反作用 D.剩余价值率提高了 48.折旧是用于( )

A.补偿耗费的流动资本 B.补偿耗费的固定资本 C.补偿耗费的全部资本 D.补偿预付的全部资本

49.在资本主义社会,当资本数量不变时,利润的大小取决于( ) A.可变资本在预付资本中的比重 B.流动资本在预付资本中的比重 C.剩余价值率的高低 D.利润率的高低

50.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独立执行产业资本循环中商品资本职能的资本是( ) A.借贷资本 B.工业资本 C.商业资本 D.流通资本 51.资本周转速度( )

A.与周转时间成正比,与周转次数成反比 B.与周转时间成正比,与周转次数成正比间成反比,与周转次数成正比 D.与周转时间成正比,与周转次数成反比 52.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年利润率的高低与资本周转的速度( ) A.同方向变动不成比例 B.成正比

C.成反比 D.反方向变动不成比例 53.产业资本的循环过程是( )

A.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B.劳动过程与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C.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的统一 D.购买过程与销售过程的统一 54.生产资料中既属于不变资本又属于固定资本的是( ) A.原料材料 B.动力燃料 C.劳动资料 D.劳动对象

.与周转时 C55.考察社会资本运动的出发点是( ) A.社会净产值 B.社会总产品

C.社会全部生产资料 D.社会全部消费资料 56.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 )

A.剩余价值如何生产的问题 B.剩余价值如何分配的问题 C.扩大再生产的实现形式问题 D.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57.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是( )

A.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B.资本主义工资的表现 C.资本主义工资的形式 D.资本主义工资的转化形式 58.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是指( ) A.社会总产品各个部分的价值补偿和物质替换 B.社会总产品各个部分的价值补偿

C.社会总产品各个部分在市场上按价值全部卖掉 D.再生产需要的物质资料按价值全部买到

59.资本主义工资之所以掩盖了剥削,是由于它( )

A.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B.是劳动力的价值和价格 C.是劳动者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 D.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60.利润和剩余价值在量上的关系是( ) A.m>p B.m<p C.m=p D.m≠p 61.利润率总是小于剩余价值率的原因是( )

A.用不同的剩余价值进行计算的 B.用相同的剩余价值计算的 C.剩余价值率是利润率的本质,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

D.计算利润率的预付资本总是大于计算剩余价值率的可变资本,而又都是用相同的剩余价值量进行计算。 62.平均利润的形成是 ( )

A.部门之间竞争结果 B.部门内部竞争结果 C.资本有机构成平均化的结果 D.剩余价值率平均化的结果 63.平均利润率是按( )

A.个别资本计算的利润率 B.社会资本计算的利润率

C.各个部门的资本计算的利润率 D.所费资本或所用资本计算的利润率 64.平均利润率的形成是( )

A.资本家之间协商的结果 B.不同部门之间各个资本家竞争的结果 C.同一部门的各个资本家之间竞争的结果 D.资本家垄断的结果 65.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 )

A.生产绝对过剩 B.生产相对过剩 C.需求不足 D.供给不足 66.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是( )

A.社会生产和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 B.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C.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

D.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和企业内部生产有组织性之间的矛盾 67.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的基本阶段是( )

A.危机阶段 B.萧条阶段 C.复苏阶段 D.高涨阶段 68.当代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是 ( )

A.政党制度 B.国家制度 C.文官制度 D.议会制度 69.在总统共和制国家中,总统是( )

A.政府首脑 B.国家元首 C.议会议长 D.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

70.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核心是 ( )

A.利己主义 B.利他主义 C.集体主义 D.享乐主义

1. 多项选择题

1.商品经济存在的基本条件是( )

A. 物质生产能力低,无法实现自给自足 B. 存在社会分工 C. 存在人们对消费品的 需求 D. 产品能优价出售 E. 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2.承认经济规律的客观性意味着( )

A.人们必须尊重经济规律,按照它的要求办事 B.人们在经济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C.必须承认经济规律与人的自觉活动无关 D.人们能够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 E.人们 在经济规律面前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

3.同一劳动时间内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使( )

A.使用价值总量增加 B.价值总量增加 C.价值总量不变 D.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减少 E.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增加

4.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这是因为 ( ) A.商品交换都是按价格与价值相一致的原则进行的 B.从商品交换的总体看,价格总额与价值总额是相等的 C.从商品交换的较长时间看,价格与价值趋于一致 D.各种商品价格的波动是以各自的价值为基础的

E.价格波动往往由商品供求不平衡引起,如果平衡,则价格、价值二者相等 5.在商品经济运行中,价值、价格、供求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 A.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B.价格受价值影响,随供求关系变化而变动 C.价格由价值决定,反映价值并反映供求关系 D.价格由价值决定,反映价值但不反映供求关系 E.价格由价值决定,受供求关系影响又制约供求关系

6.在商品经济中,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和价值之间的区别和关系是 ( ) A.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两个使用价值交换时的量的比例 B.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C.交换价值是价值的基础,价值是交换价值的表现形式 D.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不同质的,商品的价值则是同质的 E.交换价值取决于供求关系,而价值则取决于使用价值 E. 在生产中使用价值会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7.相对剩余价值的获得是 ( )

A.延长工人劳动时间的结果 B. 社会普遍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C. 普遍提高工人劳动强度的结果 D.个别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E. 是在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过程中实现的 8.一定时期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 ( ) A.进入流通的商品数量 B.商品的价格水平 C.货币流通速度 D.商品的流通速度 E.商品价格总额 9.同一劳动在相同时间内劳动生产率提高会使 ( )

A.商品使用价值总量增加 B.商品价值总量不变 C.商品价值总量增加 D.单位商品价值量减少 E.单位商品价值量增加

10.某消费者的下列经济行为中,属于货币执行支付手段职能的有( )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8k2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