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福建教师统考考前必做试卷系列一 答案(共十份)

更新时间:2024-06-12 13:4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试卷一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 CADBB 6-10 CCDDA 二、多选题

1、ABCDE 2、BCD 3、BDE 4、ABCDE 5、ABE 三、填空题 1、学校目的 5、寻求发展 9、教育 2、中等 6、符号学习 10、创造性 长期性 3、心智技能 7、心向与定势 4、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8、择业指导 四 名词解释

1、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达到目标状态的过程。 2.教育影响:指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从内容上说,主要就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从形式上说,主要就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

3.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4.人的身心发展:是指人的身体的发展,知识、技能的获得,思想、品德的形成,审美情操的陶冶,也就是德、智、体、美、劳几方面的发展。

五、简答题

1.所谓教师的职业良心,就是教师在对学生、学生家长、同事以及对社会、学校、职业履行义务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特殊道德责任感和道德自我评价能力。其要求有:(1)有强烈的教育信念;(2)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3)不断反思,经常对自己的行为思想进行道德控制和道德评价。

2.(l)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包括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自我意识增强;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品德结构更为完善。

(2)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包括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总体来看,初中生的伦理道德已开始形成,但具有两极分化的特点。高中生的伦理道德的发展具有成熟性,可以比较自觉地运用一定的道德观念、原则、信念来调节自己的行为。 3.(l)关注生存阶段;(2)关注情境阶段;(3)关注学生阶段。

4.ci)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2)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①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②采取有效措栊&,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5.(1)发展价值:,(2)文化价值;(3)政治价值;(4)经济价值。

六论述

1.学生经常违反道德准则或犯有比较严重的道德过错是学生品德不良的行为。通过对学生不良品德心理分析,青少年学生的品德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在有利的条件下不良品德是可以转变的。在教育过程中,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应采取如下教育措施:(1)提高道德认识和辨别是非的能力。通过道德教育和自身实践、提高道德认识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2)消除疑惧心理,培养师生感情。为了消除学生的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教师要首先从感化人手。要关心、亲近和开导他们,使他们体验到教师的真诚,相信教师的善意,把教师看做知心人。用感人的事例启发他们,使其觉醒过来,接受教育,力求上进。

2.(1)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生快速有效地学习知识、发展身心的必要条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教师的主导作用是针对能否引导学生积极学习而言的,而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得怎样,学习的效果怎样,又是衡量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得好坏的主要标准。:(2)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教师有效地教学的一个主要因素:,‘①学生是有能动性的人

(内因),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愈大,求知欲、自信心、刻苦性、探索性和创造性愈大,学习效果也愈好。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发挥得怎样,直接影响并最终,决定着他,个人的学习效果和身心发展的水平,所以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②教师的外因作用固然重要(外因),但是外因须通过内因起作用,教师传授的知识与技能,施加的思想影响,都要经过学生个人的观察、思考、领悟、练习和自觉运用,自我培养,才能转化为他们的本领和品德,:③学生的学是内因,教师的教是外因,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以教育为前提的,是对教师的教的积极配合,是在教师指导下自觉、专心、刻苦学习并独立完成作业,背离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积极性会具有肓目性。同时对于不同年龄的学生,教师的主导作用的要求也应该不同。(3)防止忽视学生积极性和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偏向。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动性对立起来,强调一个而忽视另一个,导致削弱或破坏师生双方积极合作才能具有的整体功能,影响教育质量。

试卷2参考答案

一、 单项选择题 1. A[解析]知觉具有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和恒常性等特性。知觉的选择性在于把一

些对象(或对象的一些特性、标志、性质)优先地区分出来。画重点就是利用选择性的一种做法。

2. D【解析】思维的基本过程包括分析与综合、比较、抽象与概括和具体化。抽象,是

指在思考中抽出各种事物的共同属性,并舍弃其他属性。

3. D【解析】心智技能的形成经历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和原型内化三个阶段,其中原型

内化是指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形式的过程。,

4. A【解析】中等强度的学习动机能取得最佳的效果,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两者成

正相关,一般情况下,学习动机强度越高,学习就越努力,越积极。但这并不能说明学习动机强度越高,学习效果也 ,越好。学习动机强度与学习效果呈“倒U”型关系,即过高或过低的学习动机都不会取得好的效果。

5. C【解析】略。 6. c【解析】道德品质的培养包括知(道德认识)、情(道德情感)、意(道德意志)、

行(道德行力。其中意即道德意志,是为实现道德行为所做的自觉努力,是人们通过智力权衡,解决思想道德生活中的内心矛盾与支配行为的力量。题于中抵抗外界诱惑的能力主要体现的就是道德意志。

7. A【解析】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和问题、揭示一般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8. B【解析】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包括:(l)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甘于在教师岗位上

热爱学生,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集中体现。(3)严于律己,为人师表。

9. C【解析】教育评价就其目的的不同,通常分为“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两

种类型。“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这两个概念是由斯克里文在其1967年所著的《评价方法论》中首先提出来的。形成性评价是通过诊断教育方案或计划、教育过程与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为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提供反馈信息,以提高实践中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质量的评价。总结性评价“指向更一般的等级定”。它的直接目的是作出教育效果的判断,从而区别优劣、分出等级或鉴定是否合格。

10. C【解析】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表现在:(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

的人才;(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表现在:(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但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11. D【解析】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樹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运用。“学而时习之”就是学到了知识并不断地去温习它。

12. A[解析]略。

二、 多项选择题

1.。ABCDE【解析】长时记忆的类型:一类是程序性记忆或技能性记忆,另一类是陈述件记忆或事实性记忆。程序性记忆是对程序性知识的记忆,即知道如何做,这些记忆通过动作来表达;陈述性记,亿又可分为语义记忆和情景记忆。

2..ACD【解析】注意的品质特征包括:注意的范围;注意的稳定;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3..ACE【解析】一般来说学习策略可以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 4..BDE【解析】一般来说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与内化三个阶段。 5.ABCD【解析】心理学在传统上把学习划分为技能学习、记忆学习、思维学习和态度学习件;樊。闰学者把学生的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动作技能的学习、心智技能的学习和社会生活规范的学习四类。也有人把它划分为三类,即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社会生活规范的学习。 6.ABCD【解析】道德品质的培养包括知(道德认识)、情(道德情感)、意(道德意志)、行(道德行为)等四个方面。

7.ABC【解析】课堂管理的目标:(l)使学生拥有更多的学习时间。教师进行课堂管理的首要目标,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增加每个学生学习的投入时间,以使其有可能学到更多的知识技能,取得更大的学业成就。(2)使学生投入到学习中去。课堂管理除了要消除问题行为的干扰以外,还必须注* 重让学生清楚地了解每一特定学习活动的参与规则,这样,才能促使所有的学生都积极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并且避免问题行为的发生。(3)使学生最终能进行自我管理。由教师管理过渡到学· 生自我管理,是课堂管理的最终目标。 8..BC【解析】略。 三、 填空题 1. 心智技能 7.马克思主义 凯洛夫. 2. 符号学习 8.顺序性 阶段性 3. 激活 9.,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4. 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学生已有的品德水平 5..50 % 10.小组活动 个人活动 灵活性 6.强化

四、 简答题

1. 存教学中需要完成以下教学事项:(‘1)引起学牛注意:(2)提示教学目标;(3)唤起

先前经验;(4)呈现教学内容;(5)提供学习指导;(6)展现学习行为;(7)适时给予网馈;(8)评定学习成果;(9)加强记忆和学习迁移 2. (1)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2)激励学生的学习;(3)改进教师的教学。

3.(1)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改进师生的教与学,改善课程设计,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是对传统评价思想的革命,体现了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

4.教育学的发展历经如下阶段:萌芽阶段;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学作为独立的学科开始形成。 五、 论述题

1.(1)所谓学习动机是指个体发动或维持其学习活动,并使其朝向一定目标进行的内部动力。它是影响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的非认知变量,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是提高其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

(2)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可以采用以下策略:①展现教师的热情。教师应以身作则,学习充满热情和激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并在工作和职业中表现出决心和自豪感:②②让父母参与孩子的教育活动。③使学习富有意义。教师要确定学生的兴趣所在,在培养创造性的活g\、学生的兴趣。④教学技巧多样化。⑤提供明确的反馈。⑥表示关心。⑦营

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待学生一定要真诚、热情、富有同情心。

参考答案 试卷三

一、单项选柽颗

1.;A[解析]在正常条件下,意识具有四种不同的状态:可控制的意识状态、自动化的意识状态、白日梦状态、睡眠状态。在可控制的意识状态里,人的意识最清晰,最能集中注意,能够有意识地去完成一件事情,是意识的第一状态。

2.A【解析】感觉是对直接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对直接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3..B【解析】产生感觉的第一步是收集信息。感觉活动的第二步是转换。感觉活动的第三步是将感受器传出的神经冲动经过传人神经的传导,最后在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区域,被加工为人们所体验到的具有各种不同性质和强度的感觉。

4.c【解析】记忆的种类:根据记忆内容不同可分为形象记忆,情景记忆,语义记忆,情绪记忆和动作记忆;根据记忆时参与程度分为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根据信息加工处理的方式不同分为陈述性记‘亿和程序性记忆。

5.A[解析]记忆包括三个基本过程:信息进入记忆系统——编码,信息在记忆中储存——一保持,信息从记忆中提取出来——提取。

6.A【解析】思维的特点主要有概括性、间接性、思维与语言有密切的联系。

7.A【解析】研究发现,动机的最佳水平随活动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简单容易的活动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当活动难度加大时,动机强度要降低。

8..B【解析】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生理与心理的不平衡状态,它是有机体活动的动力和源泉。 9..D【解析】所谓健康就是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适应上完全处于良毋奶淋修。 10,C【解析】略。

11.D【解析】能够引起我们感觉质变的这个最小的量变数值就是绝对感受性。,绝对感觉阂限测量感觉系统的绝对感受性。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称为差别感觉阈限。:本题所述为差别感受性,因此答案选D。 12.B【解析】短时记忆也称工作记忆,,是信息加工系统的核心。在感觉记忆中经过编码的信息,进入短时记忆后经过进一步的加丁,再从这里进入可以长久保存的长时记忆。信息在短时记。忆中一般只保持20~40秒,但如果加以复述,便可以继续保存。

13.,A[解析]人的气质类型可分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四种:胆汁质相当于神经活动强而,不均衡型。多血质相当于神经活动强而均衡的灵活型。粘液质相当于神经活动强而均衡的安静型。抑郁质相当于神经活动弱型。

14.A【解析】教学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完成教育任务的基本途径?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牛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 15..C【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九条规定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平等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 16..B【解析】略。 17.A【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同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于2006年6月29日修订通过,并将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网义务教育法》公布,自2006年9月1日起施行。

18.B【解析】对于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律不公开审理。已满十六周岁不满十八周岁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般也不公开审理。

19..A[解析]教师认为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具体处分、处罚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应当在知道处分、处罚后次日起60日内向学校或教育机构提出申诉。申诉申请逾期不提出视为自动放弃申诉权利。已向人民法院起诉,人民法院已经受理的不再问字校法制办申诉。 20..B[解析]《教育法》第七十三条规定:“明知校舍或者教育教学设施有危险,而不采取措施,造成人员伤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 多项选择题

1. ABCDE【解析】个体对压力感不同。(1)经验:面对同一事件或情境时,经验影响人们对

压力的感受。(2)准备状态:对将面临的压力事件是否有心理准备也会影响压力感受。(3)认知:评估在增加压力感和缓解压力中有重要作用。(4)性格:不同性格特征的人对压力的感受不同。(5)环境:与所、处的工作单位或学校及家庭有直接关系。

2. CDE【解析】人们在刺激变化的情况下把事物知觉成稳定不变的整体的现象称为知觉的

恒铬信件。‘觉恒常性包括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与颜色恒常性。、

3. ABCE【解析】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因此,D选项不选。 4. AE【解析】想象主要处理图形信息,或者说表象,而不是词或者符号,因此具有形象性

的特征。.想象是对旧有的表象积极的再加丁和再组合,因此具有新颖性的特征。 5. ABC【解析】一般能力又称普通能力。指大多数活动所共同需要的能力,是人所共有的

最基本的能.力,适用于广泛的活动范围,符合多种活动的要求,并保证人们比较容易和有效的掌握知识。

6. ABE【解析l/L童动作发展遵循三条原则,(1)从上到下原则:儿童最早发展的动作是

头部动作,,其次是躯干部动作,最后是脚的动作。(2)由内到外原则:接近身体中心部分的肌肉和动作总是先发展。(3)由简单到复杂原则。

7. .ABD【解析】注意的基本特性决定了注意的一些主要功能,这些功能表现在三个方面。

(l)选择功-。能:注意使得人们在某一时刻选择有意义的、符合当前活动需要和任务要求的刺激信息,同时避开或抑制无关刺激的作用。(2)保持功能:注意可以将选取的刺激信息在意识中加以保持,以便心理活动对其进行加丁,完成相应的任务。(3)调节监督功能:注意可以提高活动的效率。

8. ABCDE【解析】情绪具有以下几个特点:暂时性、情境性、激动性、表浅性与外显:性,

往往随着情景的改变和需要的满足而减弱或消失。 9. ACE【解析】略。 10. BCD【解析】《教师法》第三十七条规定教师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所在学校、其他

教育机构或者教育行政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1)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2)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3)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

二、 名词解释

1. 意识: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

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2. 超感知觉:是指不凭感觉器官即可获得知觉经验的灵奇现象。

3. 思维:是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4.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

程的复杂的方案。

5. 课堂管理:是鼓励和支持学生学习的教学行为。包括时间管理、内容管理、环境管理和

纪律管理。 三、 简答题

1.(1)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2)人格具有多种本质特征:①独特性 “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这句俗语为人格的独特性作了最好的诠释。一个人的人格是在遗传、成熟、环境、教育等先天后天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 ②稳定性 俗话说:“江山易改,禀性难移。”一是较为困难的事情。这种稳定性还表现在,人格特征在不同时空下表现出一致性的特点。 ③统合性

人格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受自我意识的调控。 ④复杂性

鲁迅曾说:“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句话说明了人的复杂,人的行为表现出多元化、多层面的特征。 ⑤功能性

有一位先哲说过:“一个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命运。”人格是一个人生活成败、喜怒哀恨的根源。人格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有时会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2.智力的个体差异表现在以下方面:

(1)发展水平上的差异。不同的人所达到的最高水平极其不同。(2)智力的结构差异,即组成方式上有所不同。(3)人的智力发展有早晚差异。有人“少年早慧”,有人“大器晚成”;

3.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为:n)有正常的智力水平。.(2)能够了解并接受自己。‘(3’)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4)善于调节与控制情绪。(5)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4.(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保持学生的好奇心。3)运用多种有趣的方式呈现知识。(4)将教学目标转化成可达到的学习目标。(5)设法满足学生的各种缺失需要。 四、 论述题

1.(1)影响人格的因素有遗传、环境和个体自身的认知。①遗传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程度因人格特征的不同而异,通常在智,力、气质这些与生物因素相关较大的特征上,遗传因素较为重要;而在价值观、信念、性格等与社会因素关系紧密的特征上,后天环境因素更重要。

②社会文化因素。每个人都处于特定的社会文化之中,文化对人格的影响是极为重要的。社会文化塑造了社会成员的人格特征,使其成员的人格结构朝着相似性的方向发展,而这种相似性又具有一个维系社会稳定的功能。

③家庭环境因素。家庭是社会文化的媒介,它对人格具有强大的塑造力;父母的教养方式的恰当与否,会直接决定孩子人格特征的形成;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表现出了自已的人,格,并有意无意地影响和塑造着孩子的人格,形成家庭中的“社会遗传性”。: (2)人格是先天后天的“合金”,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遗传决定了人格发展的,可能性,环境决定了人格发展的现实性。遗传是我们不可改变的,我们所应把握的就是环境的因素。父母和社会共同塑造下一代良好的人格。

2.(1)“磨难教育”,顾名思义,也叫“挫折教育”。对学生进行“磨难教育”,即通过有意创设艰苦环境,让学生走出课堂和家庭,经风雨、见世面,接受大自然的考验,以此来磨炼他们的意志和品质,使其在艰苦环境中学会生存。

(2)培养学生具有坚强的意志,应做到以下几点:①加强生活目的性教育,树立世界观。用科学的世界观武装青少年是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的基本条件。因为只有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才能使学生正确地确立自己的行动目的,并对一切个人的、团体的思想和行为作出实事求是的正确评价,明辨是非、善恶和荣辱;只有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才能使学生具有高度的责任感,明确生活的目的,追求崇高的理想。因此,加强对学生科学的世界观的教育,将有助于他们在生活实践中克服困难,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在对青少年进行科学的世界观教育、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时,教师应教育他们把崇高的理想同眼前的学习、工作、生活结合起来,用理想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只有把崇高的理想融于学生的行动中,渗透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他们行动的目标时,科学的世界观教育才对学生具有真正的意义。 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坚强的意志是在克服困难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教师除结合教学内容或通过主题班会等形式向学生讲述意志锻炼的意义、锻炼的方法外,还应当组织好学生的各种实践活动。在组织学生活动时,教师应注意:首先,向学生提出的活动任务要有一定的难度,同时又是他们力所能及的。其次,当学在活动中遇到困难时,要给予鼓励和指导,而不要代替他们去克服困难。 ③根据学生意志品质上的差异,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

如对于容易盲从的学生,教师应多启发他们的自觉性,培养其对社会、集体和劳动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对于怯懦的学生,则应多鼓励他们去克服困难,以增强其信心和勇气;对于任性和固执的学生,应该从目的性和原则性方面着手培养,使他们理解固执和顽强的区别。 ④加强自我锻炼,从点滴小事做起。

中学生有好高鹜远的想法,却不知道在小事上都不能克制自己的人,遇到大事怎能不冲动。因此,在培养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过程中,周围人的影响、集体的委派任务、榜样的教育等,都必须通过学生的自我锻炼才能真正起作用。

参考答案 试卷四

一、单项选择题

1、 C【解析】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

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教学是学校实现德育内容,达到德育目标的基本手段。 2、 C【解析】略。

3、 .A【解析】i二课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是教学下作的中心环节,学校领导和教务部

门要用主要力量来加强该教学环节的管理。

4、 3.B【解析】斯巴达教育和雅典教育是古希腊城邦制现代最具代表性的两种教育类型。

雅典教育的特点:实施多方面和谐发展的教育;初级学校是私立的、收费的。斯巴达教育的特征归纳如下:第一,斯巴达人把教育看作最重要的国家职能和社会职能;第二,建立公共的国家教育机关以教育统治阶级的青年一代;第三,整个统治阶级对于教育问题的注意;第四,注意培养勇敢、坚韧性和爱国主义精神,实施体育与军事训练;第五,国家注意女子教育。

5、 C【解析】学生的主体作用表现在:(1)独立性主要指人格6/1独立性和兴趣爱好与特

长的独立性;(2)觉性;(3)创造性是学生主体作用的最高表现形式,也是素质教育的集中表现。

6、 C【解析】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矛盾的积极转化过程。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

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莖各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7、 D[解析]略。

8、 B【解析】因材施教就是指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教学的深度、1 /5的知识水

平和接受能力,同时又照顾到所教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9、 A【解析】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理论运用了他的导师、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

基最近发展区学说。 10、 D【解析】略。 11、 C【解析】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

良的班风,这是衡量班集体是否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 12、 D【解析】课外教育工作指的是学校在课堂教学以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

展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和教育工作,如课外活动、团队活动等。校外教育工作是指校外教育机关或社会团体、家庭,有目的、有计划地在校外组织学生开展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和教育工作。课外校外教育的实施范围是在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之外。

二、填空题

1,个人本位论 2,教育与人的发展相互制约 3.体育 体育课 4.国民教育制度 学制5.主导 民主平等

三、简答题

1.(1)教育具有永恒性。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它是一个永恒的范畴。(2)教育具有历史性。这种历史性在阶级社会中表现为阶级性。(3)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具体表现在:教育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不能将其独立性绝对化。 2.(1)根据教学任务、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恰当地选择直观手段;(2)直观手段的运用必须与教师的讲解密切配合;(3)重视运用语言直观。教师要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3.德育过程和学生品德形成过程的不同表现在:(1)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学生个体品德自我发展的过程;德育过程则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教育过程,是双边活动过程。(2)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学生受各种因素影响,包括白发的环境因素的影响;德育过程中学生主要受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3)从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结果看,品德形成可能与社会要求相一致,也可能不一致;德育过程的结果,学生形成的思想品德则与社会要求相一致。

四、论述题

L(1)德育过程的长期性是由人类认识规律决定的。构成思想品德的因素比较复杂,知、情、意、行各因素本身和各因素之间要通过不断斗争,才能得到发展和统一。(2)青少年正处于成长时期,可塑性比较强,思想不成熟,其发展也具有双向性,某一阶段出现某些倒退是正常的,这使得德育过程是一个反复的持续的过程。(3)德育过程中,学生除了接受学校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正规教育影响外,还受到来自社会的、家庭的多种影响,这些影响中难免会有负向的,因而一个人思想品德提高过程中出现反复是正常的。(4)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真斗争的复杂性,也使得对学生社会主义品德的培养是个长期的、反复的过程。(5)据此规律,教育者必须树立“抓反复,反复抓”的德育思想。

试卷五参考答案

一、 填空题 9.桑代克 1.能力素养 知识素养 思想道德素养 10.50% 2.现代化 11.勤奋对自卑 3.前习俗水平 习俗水平 后习俗水平 12.教学能力 4.艾宾浩斯 先快后慢 13、教师 5.分配 14.人本主义学习论 6.智力 15.教师、学生的课后调查 撰写教学案例 7.原型内化 8.动作技能 二、单项选择题

1.C【解析】教育目的是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2.A【解析】社会生产力引起并决定教育的发展变化。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1)生产力的、 发展决定教育目的的确定;(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3)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以及学校结构;(4)生产力水平还制约着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

3.B【解析】讲授是以教师的语言为主要媒介,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表达情感和价值观念的教育方法。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手段等,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陶冶法是指通过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待驾兴三情感与心灵的熏陶、教育的一种教育方法。谈话法是以师生交谈的方式进行知识教学和价值辅导的教育方法。 4.D【解析】考查定义。

5.C【解析】关系转换说是格式塔心理学家提出的迁移观点。他们主张迁移的重要之点,不在于掌握原理,而在于觉察到手段与目的之间的关系。 6.C【解析】略。

7.C【解析】教学互动方式的多向性有利于发扬民主教学,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精神。

三、简答题 1.【答案要点】教学过程中的基本规律有以下几点: (1)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的规律; (2)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3)掌握知识和思想教育相结合的规律; (4)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结合的规律。

2.l(1)依法执教;(2)爱岗敬业;(3)热爱学生;(4)严谨治学;(5)团结协作;(6)尊重家(7)廉洁从教;(8)为人师表。

四、论述题 1.【答案要点】(1)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F2,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面向二十一世纪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培养品德高尚,身体健康,知识丰富,学有专长,思路宽广,实践能力强,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人才。实践证明:素.质教育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技术能力,能更好地促进受教育者终身发展,能更好地发现和培:养各个领域的拔尖人才。 2.【答案要点】教育在儿童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1)学校教育作为一种专门的教育机关,其所开展的教育活动具有较强的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系统性,而一般的环境影响往往是无意识的、自发的、盲目的、零散的、偶然的、片断的;

(2)学校教育是由专门的教育工作者——教师所承担的;教师能够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和青少年成长与发展的需求,施以全面,系统的教育,并保证教育发展的方向;

(3)儿童身心发展过程,也是其知识,技能,能力,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4)学校教育还能对来自遗传,家庭和社会方向的诸多影响因素进行协调,取舍克服其消极的,不良的因素及其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五、案例分析

1.(1)这一教学实例体现了启发性教学原则。

(2)启发性教学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启发性教学原则的贯彻要求: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③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④发扬教学民主。

一、 名词解释

试卷六参考答案

1.隐性课程:一般是指学校范围内除显性课程之外的,按照既定的教育目的及其具体化的培养目标规范设计的校园文化的统称,它所传递的价值观、态度等是“人类行为潜在的指南”。

2.教学模式:可以定义为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通常包括五个因素:理论依据、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教学评价。

3.学术学习时间:是指学生以高成功率完成学术任务时,在学术任务上所花费的时间量。学术学习时间的组成部分有:分配的时间、专心率和成功率。在西方,费希尔等人引人“学术学习爵问”的概念(1980年,,研究课堂教学,得出的是学术学习时间与學生成绩有相当一致的正比关系。

4.顺向迁移:是指先前学习中学得的经验对后来学习的影响。

5.课程资源:也称教学资源,课程资源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和教学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与教学的直接因素来源。

二、问答题 1.【答案要点】

教学目标的叙写应该反映三个方面的问题:要求学生做什么?根据什么标准去做?做到什么程度算合格?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目标是教师要求学生达到的学习结果或最终行为的明确的阐述。这就要求每位教师以人的行为来陈述目标,注重目标的精确化、标准、具体化。教学目标既要比较详细,又要有一定的概括性。主要要求如下:

(l)行为主体学生化。要把每项目标描述成学生行为而不是教师行为。

(2)行为状况动词多样化。尽可能是可理解、可观察的。如:写出、背出、列出、选出、认出、辣别、比较、解决、设计、对比等。 (3)行为条件情景化。描述行为发生通过的媒体、限定时间、提供信息。如“通过听说交流?”、“能用三条小木棒摆三角形??”、“根据所给的图表??”、“通过模拟的购物活动¨ooo.”等。

(4),行为标准表现程序具体化。如:“能用符号语言表示三角形”、“能根据图片或提示写出五个描写日常活动的句子”等。

2.【答案要点】

(一)有效互动不是任由教师控制、单向影响的活动。从师生互动的信息传递方式来看,有效的教学互动有以下三种形式:

(1)双向型:在这种互动方式中,师生之间信息互送、互收;互相反馈。

(2)多向型:这种互动形式强调信息的多向传递反馈。在课堂上的常见形式是:同桌讨论、小组合作学习、小组竞赛等。

(3)网状型:这种互动强调师生平等参与学习活动,信息全面开放,教师不再是唯一的学习源。这互动的载体往往是大型的教学游戏或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网上互动活动。 (二)(1)师导——学生练

师生互动井小忽视教师的主导地位,相反教师应该更充分的发挥指导作用,在关键处点拔,为学生练习扫除障碍。 (2)学生想——教师导

学生自己思考所能解决的问题,要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解决。教师应该采用“教师引在前,讲在后,学,生想在前,听在后”的方法,引导学生去读去想,在充分研读的基础上教。.

《3》学生议——教师导

“议”就是让学生讨论,这能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打开思路,同老师参加议论。 (4)学生做——学生说

学生天性好动,课堂中安排学生动手,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5)让学生自己做

要按懂、会、熟、巧的顺序分阶段有计划地练,要按由易到难,由低到高,由简到繁,由单一到综合的规律进行;练要有目的性、针对性。 3.【答案要点】(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2)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深刻; (3)学校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对人的发展有着指导的作用。

4.【答案要点】现阶段我国中小学的教学原则主要有: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等。 5.【答案要点】

(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 (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6. 【答案要点】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给予恰当的评定; (4)妥善进行奖惩,维护内部学习动机;

(5)合理设置课堂环境,妥善处理竞争和合作; (6)适当进行归因训练,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试卷七参考答案

一、 单项选择题

1.A【解析】社会本位论是在19世纪下半叶产生的,代表人物有孔德、涂尔干、赫尔巴特等。其基本观点是主张教育目的应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 2.C【解析】略。

3.C【解析】人的气质在心理学中有典型的四种:胆汁质型、多血质型、粘液质型和抑郁质型。多血质型的特点是反应快而平衡、灵活、兴趣广泛而易于转移、三分钟热情。 4.B[解析]地点法(位置法):将一组熟悉的地点与要记的东西之间建立起联系,主要利用视觉表象,以地点位置作为以后的提取线索。记笔法:对所听到的内容进行思考,找出各种材料间的关联,清晰准确地总结主要的观点和例证。特征法即抓住某些材料的特征以帮助记忆。韵律法:对一些纯语言的材料,最明显有效的记忆方法靠韵律去记忆内容,也称口诀法。 5.C【解析】所谓“关键期”,是指最易学会和掌握某种知识技能、行为动作的特定年龄时期。在关键期对孩子进行及时的教育;孩子学起来容易,学得也快,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如果错过关键期再去学,就要花费很多的精力和时间,事倍功半。O一3岁是儿童大脑高速发展的时期,父母在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时,抓住3岁前这一关键期十分重要。

6..B[解析]智商高是创造力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高智力不一定都有高创造力,但低智力—却实实在在阻碍创造力。

7..B【解析】略。

8..B【解析】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来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指个体身心发展不是一个匀速前进的过程。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二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是指个体之间的身心发展以及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之间存在着发展程度和速度的不同。

9.B[解析]《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四十五条规定:14周岁以上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律不公开审理。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般不公开审理。;

10.B【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1993年10月3 1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1 993年10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15号公布,自1994年1月1日起施行。

11.A【解析】领会是教育和发展之间的中间环节,从领会到发展是比较明显、稳定的质变过程。

12.A【解析】在家庭教育结构中,教育要求、教育方式以及家庭生活环境各因素对性烬发展具有明显影响作用,家庭教育方式是影响小学生性格发展的最直接的因素。 13.A[解析]记忆按照记忆时对材料是否理解,可以分为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机械记忆即所谓死÷;记、硬背,记忆时对材料的意义、逻辑关系并不理解,只是用逐字逐句简单重复的方式进行记忆。;意义记忆则是理解的记忆,是根据对材料的内容、逻辑关系的理解而进行的。

14.C【解析】高中生对“自我形象”空前关注,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都非常关注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关,注自己的相貌和性格特点。. 15..A[解析]桑代克根据实验的结果提出了迁移的相同要素说。他认为迁移的产生是由于两个学习情境之间具有相同的要素,相同要素也即相同联结。因此,迁移也即相同联结的转移。个体形成的联结数量越多,在以后的学习中产生迁移的可能性越大。

16.B【解析】品德包含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等心理成分,这些成分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一个完整的品德结构,,简称为品德的知、、情:、意:行结构。‘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知而产生的’;对人的道德需要是杏得到实现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是品德心理结构中最具有动力色彩的成分。

17.B【解析】动作技能:又称运动技能,是在练习的基础上形成的,按照某种规则或程序顺利完成身体协调任务的能力,如书写、体操、游泳、舞蹈等。其他三项是心智技能。

18.A【解析】独创性,就是在思维活动中能够产生超出常见的独到见解,在解决问题时不因循守旧,能够敏锐地发现事物间可能存在的新关系,提出新颖独特的见解,具有超常、超群、超前的特点,是创. 新思维的本质特征。思维灵活性则指思维发散的范围广大,维度多向,思维灵活,能够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而思维流畅性则表现为思维敏捷,思路开阔,思想活跃。

19.C【解析】略,

20.D【解析】麦基奇将学习策略分为以下三大类:认知策略是指对信息进行加工时所用的有关方法和技术。它包括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重复、抄写等都属于复述策略,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而对信息进行反复;重复的过程。精加工策略的种类很多,,如类比和记忆.术就是。两种比较重要的精加工策略。组织策略是??/种对信息进行归类整理的策略,如概念图、图表、层级图、群集策略、纲要法等属于组织策略。元认知策略是指个体为实现最佳的认知效果而对自己的认知活动所进行的调节和控制。元认知策略主要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和自我调节策略。资源管理策略是指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的环境和资源的策略,对学生的动机有重要的作用。它主要包括时间管理策略、学习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寻求支持策略等。

二、 填空题 4. 发展性评价 8. 发散 1. 榜样示范 5. 人格类型 人格特质 2. 教书育人 6. 自动化 3. 民主平等 教学相长 7. 个体差异性

三、 简答题 1,【答案要点】(1)依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2)依据教学内容特点选择教学方法。(3)依据学生实际特点选择教学方法。影《4》依据教师的自身素质选择教学方法。了(5)依据教学环境条件选择教学方法。

2.【答案要点】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在功能、容量、表征方面各有各的特点:(1)功能:短时记忆是操作性的,长时记忆是备用性的;(2)容量:短时记忆的容量是7士2个组块,长时记忆的容量很大;(3)、表征:短时记忆以视觉或听觉的表象表征为主,也可以用抽象的语义命题表征;长时记忆的表达较复杂,一种观点认为陈述性知识以命题网络表征,程序性知识以产生式系统表征;另一种观点认为,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既可用语义编码,也可用形象编码。

3.【答案要点】教师期望效应主要包括以下过程: (1)教师对不同学生产生不同的态度与期望。 (2)不同态度与期望导致了不同的教育方法。:

(3)学生对教师不同的态度、方法产生不同的态度、反应。 (4)学生的反应加强印证了教师的期望。

(5)学生的学习成绩沿着教师的期望而提高或降低,证实期望。 4.【答案要点】学习迁移发生的条件主要有: (1)学习对象之间有无共同因素; (2)对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 (3)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4)定势的作用。 5.【答案要点】低智商的人很难有高的创造力;而高智商的人也可能口右低的创造力。因此,智商高是创造力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高智力不一定都有创造力,但低智力却实实在在阻碍创造力。 6.【答案要点】新型师生关系要求: (1)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对待学生; (2)以爱学生为基础,信任、理解学生; (3)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4)要讲民主,宽松和谐; (5)塑造和提升现代教帅人格

四、 论述题 1..【答案要点】(一)学习者的主观因素

(1)学习者的智力发展水平。著名心理学家奥苏贝尔在皮亚杰的基础上将认知:伊段,具体运算阶段,抽象逻辑阶段。一个班级的学生虽然年龄阶段相同,但不同的个体其三个阶段的认知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有的已经处在较高级的第三阶段,而有的可能还处在第二阶段,甚至是第一阶段。根据多元智力理论,不同的个体智力倾向是不同的、多元发展的。就同一个体而言,在其不同的认知领域的智能和发展水平也是不平衡的。所以对同样概念的学习就会表现出个体的差异,即智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2)学习者的经验水平。班级学习者已有的经验水平(前科学概念)是学习科学概念的基础,人们往往是根据亲身情感或实践体验来理解概念。当然,对概念的学习会起积极作用的是那

些合理因素占主导成分的前科学概念;而不合理因素占主导成分的前科学概念,是模糊的、不清晰的,对科,学概念的学习毫无疑问会起障碍作用。如在学生的经验中“茎总是向上生长的,根总是向下生长的,果实总是长在植株的地上部分”,所以很难想象“藕、荸荠是茎,而不是根,花生的果实是长在地下的”“鱼是生活在水里的,因此,鲸、甲鱼都是鱼”“鸟是会飞的,所以蝙蝠也是鸟,而家鸡不是鸟”“酸是酸性的,所以酸性的一定是酸”“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等”?在这里,经验反而成为概念学习的阻碍因素。

(3)学习者的情感态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不同的学习者在不同的学习时间或面对不同的概念学习情境时,会出现不同倾向的情感体验。:通过积极的体验,积极的情感态度出现时,思维活跃,精力集中,能选择最优的认知策略,使概念的学习达到最佳状态,概念的建立快速、牢固;反之,当学习者大脑皮层的神经中枢处于疲劳状态,则心理趋向消极,思维迟钝,精力不易集中,其效果可想而知。

(4)学习者的认知,策略。不同学习者对同样的概念的学习,由于各种因素影响,会采取不同的学习策略,有的所作出的学习决策是科学高效的,有的则是低效率的。因此对同样概念的感知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尤其是那些不正确的学习:策略,会影响概念的正确习得。如类比不当:将“珙桐”的两1片白色的大苞片说成是花瓣;将银杏的“白果”说成是“果实”等等。再如,随意改变概念的内涵和. 外延,学习者往往会根据自己原有水平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因为菜豆种子没有胚乳,故所有的双子叶植物都没有胚乳”,忽略了像蓖麻等个别有胚乳的双子叶植物;“因为水沸腾时的温度是IOO℃,所以水的沸点是100℃,”忽略了?一个标准大气压“这个条件;“因为在相同条件下,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浓度高,所以认为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二)概念本身的客观原因

研究表明,概念的关键特征越明显,学习者的体验越深,印象越深刻,学习起来则越轻松,对科学概念的建立越容易;相反,无关特征或干扰因素越突出,信息的提取越难,获得概念也越困难。此外,概念是否有通俗易懂的典型的正例或反例,来佐证说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也是影响学习的重要因素。 2..【答案要点 (1)远离“师道尊严”的封建思想,与学生平等相待,减少师生冲突时的对,立情绪,班主任必须远离“师道尊严”的封建教育思想,在处理师生冲突时,平等的对待学生,倾听学生的心声。只有这样班主任才能得到学生的理解和信任,减少对立情绪,为师生冲突的解决创造一个轻松互信的心理环境。

(2)以退为进,注重引导,发挥学生自己解决师生冲突的主体性

教室是班主任管理学生的主要场所,师生冲突大部分发生在教室。此时,班主任的言行稍有不慎,就可能使师生冲突扩大化,特别是面对有心理障碍或在班集体中有威信的学生,班主任不恰当的批评可能使他们感到没“面子”,误认为班主任是故意让他们丢人现眼,从而采取激烈的对抗行为,导致不可收拾的场面6班主任在处理师生冲突时如能以退为进,落其锋芒,引导、学生解决师生冲突,效果有时反而会更好o (3)做学生利益的维护者,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班主任平时要多.J‘解学生的家庭生活情况,关心学生,对学生遭受的家庭冷漠和家庭暴力要加以抚慰,并与家长联系,在教育方式上给予引导。

五、 名词解释

强化:指凡施加影响有助于有机体反应频率、速度和强度增加的过程,是影响行为形成和改变的最重要因素。 教学效能感:指教师对自己完成教学任务的能力的自我评价和判断,它直接影响教师对自己教学活动的自我监视和调控。

试卷八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 2. 3. 4.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 知识 评价 行

常规管理,平等管理 , 民主管理

二、单项选择题

5. 6. 7. 8.

基础性 普及性 发展性

知识的传授 学习方式 学习愿望 主动性原则 活动性原则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1. A【解析】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

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修订的义务教育第二条规定,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 2. C[解析]新法进一步明确了我国义务教育的公益性、统一性和义务性。这是义务教育的

三个基本性质。所谓公益性,就是明确规定“不收学费、杂费”。

3. C【解析】发现学习法是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提出,的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师

不加讲述的情况下,学生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获得新知识、寻求解决问题方法的一种教学方法。

4. C【解析】性格是一个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

人格特征,是人格的核心。

5. B[解析]儿童发展的阶段性是指在儿童发展的连续过程中,其发展在不同年龄阶段会表

现出某些稳定的、共同的典型特点。这种现象又被称之为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

6. C【解析】教育对儿童发展的具体作用表现为:(1)教育目标要真实反映社会的要求;(2)

在成熟的基础上引导发展;(3)在整体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个性发展;(4)尊重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

7. A[解析]题干是教学模式的定义。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

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教学过程是指由若干能够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教学环节组合而成的有教师的教授与学牛的学习双边瓦动的活动进程。 8. C【解析】略。

9. B【解析】法律责任是法律运行中不可缺少的保障机制,是制止违法行为、保障权利的

重要环节。题干是法律救济的含义。法律救济具有的特征:首先,权利受到损害是法律救济存在的前提,如果权利未受到损害,就无所谓救济。其次,法律救济具有弥补性,它是对受损害的权利的弥补。再次,法律救济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合法权益并保证法定义务履行。

10. D【解析】略。

11. D【解析】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12. A【解析】此观点强调人的发展,强调教育对个人发展的作用,符合人文主义突出人贬

低神的观点。

13. A【解析】1985年1月,国务院总理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上提曲建立教师节的议案,令国

人大常委会通过了这一议案,确定每年的9月10,日为教:师节,1985年9月lO日为新中国的第一个教师节。 14. B【解析】略。 15.

三、名词解释

1.智力:通常叫智慧,也叫智能,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学目标:也称为行为目标,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后应该表现出来的可见行为的具体明确的表述。

3.课程:指课业及其进程。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

4.教育学: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目的是深化人们对教育的认识,更新人们的教育观念,并为教育的发展和改造提供依据。 5.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指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四、简答题

1.[答案要点]

(l)加强目的性教育; (2)组织实践活动;

(3)充分发挥班集体和榜样的教育作用; (4)启发学生加强自我锻炼;

(5)根据个别差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2..【答案要点】(1)精选教材; (2)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3.【答案要点】

(1)充分利用已有经验,形成知识结构体系。 (2)分析问题的构成,把握问题解决规律。 (3)开展研究性学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4)教授问题解决策略,灵活变换问题。 (5)允许学生大胆猜想,鼓励实践验证。 4.【答案要点】 (1)及时复习。 (2)分散复习。

(3)阅读和尝试回忆相结合。 (4)部分与整体相结合

(5)运用多种感官协同记忆. 5..【答案要点】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6..【答案要点】(1)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①知识的主观性:知识是在不断更新的;由于教师传授的是他所理解的有限的知识;知识是学生在自身基础上主动建构的意义。

②知识的情境性:知识与具体的社会物理系统相适应,没有适应一切的真理;知识是在具体情境中学习、运用的。

③知识的群体性: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群体协商的产物,因此知识是参与群体实践的能力。 ④知识的建构性:知识是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建构起来的。 (2)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①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

②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

③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

④同化和顺应是学习者认知结构发生变化的两种途径或方式。 (3)建构主义的教学观:

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提倡情境性教学。

7.【答案要点】教育学创立的标志:

一、从对象而言,教育问题构成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受到了思想家或教育学家们的特殊关注;二、从概念和范畴而言,形成了专门的反映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教育概念和范畴以及概念和范畴的体系;三、从方法而言,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四、从结果方面而言,产生了一些重要的教育学家,出现了—些专门系统的教育学著作。

8.【答案要点】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的顺利进行有重要作用。学校实施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可以从以下儿方面人手:第一,提高思想认识,积极承担指导家庭教育的责任。第二,开展调查研究,分类做好家庭教育的指导工作。第三,办好家长学校,提高家长教育子女的能力。第四,拓宽联系渠道,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交流。第五,开展科学研究,为家庭教育的开展提供有益经验和理论指导。

五、论述题

1.【答案要点】第一,教师道德也是一种职业道德。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必须遵守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的总要求。

第二,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基本内容:

1) 教师爱岗敬业。教师爱岗敬业可以归纳为三个层面上的内容:①情感上——爱校爱教爱

生理念上——教书育人③态度上——认真负责;

千爱岗敬业,一般分为乐业、敬业、勤业,精业等不同状态。乐业——是建立在对自己所从事的教师职业的积极态度、浓厚兴趣和深深热爱的情感基础止的。乐业的教师对教育工作:对学生由衷的喜爱;不计较待遇多少、地位高低,工作再苦再累是享受。他们为学生的每一点进步而兴奋,这属于情型的爱岗者。敬业—一是教师在对其职业的理智思考基础上形成的积极态度。敬业型的教师出于对教师职业的性质、社会意义以及个人发展意义的认识,树立起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认真、一丝不苟、作风严谨作为自己的工作准则,这属于理智型的爱岗者。勤业—一体现了教师对工作的根本多严和履职程度,勤业的教师总是踏踏实实、勤勤恳恳、埋头苦干,尽职尽责地做好本职工作,这属于态度型的爱岗者。精业——有扎实的教学教育基本功,并不断钻研,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这属于创造型爱岗者。

2) 教师的博爱(师爱)。即教师对学生的爱,简称为“师爱”。师德是教师素质的灵魂,师

爱是师德的灵魂,因此说师爱是教师魂中之魂。教师对学生的爱不是一种纯粹的情感过程,,也不是一种纯粹的认识过程,有些人把它定义为一种情理相融的心理过程,一种严慈相济的心理特征。教师爱生是人类心灵一种完美与理想的象征。

3) 教师的公正。教师的公正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对待不同利益关系时所表现出来的公平和

正义。教师公正的内容:教师自己对自己的自重、教师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教师对家长的公正和教师对学生的公正。

4) 教师的义务,教师的法律义务:①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②贯彻国家

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任务。③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本原则和爱国主义、民族刚结的教育,法制教胃以及思想占古傯、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钡字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④关心爱护学生、尊币学牛人格、但讲学牛在品德、体质等方面发展。⑤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枝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⑥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教师的道德义务包括一般道德义务、遵守承诺、扶贫济困、善待他人,见义勇为等等。职业道德义务有依法执教、爱岗敬业、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等。教师的职业道德简单的说就是教书育人,否则就是误人

子弟。

2.【答案要点】(1)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

(2)重视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即从过分关注学业成就逐步转向对综合素质的考查;

(3)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即从过分强调量化逐步转向·关注质的分析与把握;

(4)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即被评价者从被动接受评价逐步转向主动参与评价;

(5)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即从过分关注结果逐步转向对过程的关注。关注结果的终结性评价,是面向“过去”的评价;关注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则是面向“未来”、重在发展的评价。 3.【答案要点】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方法: (1)充分利用已有经验,形成知识结构体系。 (2)分析问题的构成,把握问题解决规律。 (3)开展研究性学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4)教授问题解决策略,灵活变换问题。 (5)允许学生大胆猜想,鼓励实践验证。 >创造性的培养:

一、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1)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2)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3)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二、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l)保护好奇心;(2)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对学生所提问题,无论是否合理,均以肯定态度接纳他所提出的问题;(3)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4)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5)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三、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1)发散思维训练。训练发散思维的方法有多种,如用途扩散、结构扩散、方法扩散与形态扩散等;(2)推测与假设训练;(3)自我设计训练;(4)头脑风暴训练。

六、案例分析

1.【答案要点】首先,提供获得成功的机会。鼓励这位学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通过成功使学生转移注意力,获得自我激励,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其次,善于发现这位学生的长处,多向学生提供别人对他的正面评价信息,以帮助他正面评价自己。要鼓励学生把握时机,并帮助他克服困难,鼓励他尽力学习自己所喜欢的某一方面内容,以力求在方面获得成功。 冉次,帮助学生以积极的补偿手段来代替消极的自我心理保护机制。帮助学生正确地看待地震这件事,适当调整心理。最后,用名人学者奋斗、克服困难的故事开导学生,让学生从中获得精神营养,树立信心。 2.【答案要点了(1)①我国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位教师的做法正是体现了这一德育教育的原则。 ②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德育教育原则。这位教师的眼中没有差生,他客观地运用责任激励机制,激励学生克服消极因素,努力学习。

③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这名教师依据新的教育理念,联系学生的具体情况实施了、德育?教育。

;④德育教育要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的精神。热爱劳动、关心集体、关心同学就是集体主义精神的一种表现。⑤体现了以人为本、个性发展的教育原则。

⑥体现了赏识教育的原则。教师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一经发现便给予鼓励,使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观。 ⑦体现了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学生的教育原则。教师的眼里没有差生,便是对学生的尊重。

运用新的现代教育观,依据学生自身特点,引导、帮助、鼓励学生主动的学习,使学生向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及健全的性格特征的方向发展。

(2)①教师要忠于我国的教育事业,为国家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

热爱学生是教师搞好教育工作的前提。

③教师必须与各方面协同合作,以便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完成培养人的工作。

④教师的言行举止、品德才能、治学态度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要做到身教,身体力行,发挥表率作用。

⑤教师要高度自觉,自我监控,成为学生的榜样。

⑥教师要有高度的教学机智,能够正确、及时地解决课堂上发生的突发事件。

试卷九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A[解析]教育法规定的法律责任是一种行政法律责任,作为一种行政法律责任,教

育法规定的责任具有以下特征:一是承担主体具有多重性;二是法律责任的承担具有相互性;三是行政法律责任的追究机关及追究程序具有多元性。 2. .A[解析]略。

3. ,B[解析]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班集体既是班主任教育

对象,又是班主任工作依靠的教育力量。一个好的班集体,需要班主任进行长期工作,精心组织和培养。

4. 解析]自我调控系统:以自我为核心的人格调控系统,主要作用是对人格的各个成

分进行调控,证人格的完整、统一、和谐。属于人格中的内控系统或自控系统。包括:自我认识: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自我调节的重要条件)。我体验:自我意识在情感上的表现,是伴随自我认识而产生的内心体验。(3)自我调控:自我意识在行为上的表现,是实现自我意识调节的最终环节。 5. ,B[i[解析]教师要具有符合时代特征的教育观、学生观。时代特征的教育观要求

对教育功能有全面认识,全面理解素质教育;时代特征的学生观要求全面理解学生的发展,理解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全体发展与个体发展的关系以及现实发展与未来发展的关系。 6. C解析]略。

7. B解析]我国《义务教育法》第三十一条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当

地公务员的平均水平。”

8. D[解析]完整的记忆活动分为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四个基本的过程。

9. A[解析]知觉的基本特征包括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恒常性和知觉

的理解性。而题干描述的是知觉的选择性。

10. C[解析]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课程“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

态度、价值观。

二、多项选择题

1. ACDE[解析]想象主要处理图形信息,或者说表象,而不是词或者符号,因此具有形象性

的特征。想象是对旧有的表象积极的再加工和再组合,因此具有新颖性的特征。当然,还有其他特征:生动性、现实性、丰富性、主动性等。因此答案为ACDE。

2. ,ABCD[解析]生成学习不仅需要学习者在头脑内部积极主动地构建认知结构,同时也需

要学习者运用划线、做摘要、列提纲、画网络框图等多种具体的做笔记技术来促进这一构建过程。

3. ABC[解析]德育对智育、体育和美育等方面具有促进作用,其作用包含动机作用、方向

作用及习惯和方法上的支持等三方面。

4. ABD[解析]代币制经济只在下面三种情况下建议使用:(1)当学生对功课完全不感兴趣,

而又对其他各种管理方式没有反应时,可尝试用代币制经济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2)当学生很长时间一直没能取得学业进步时,可以用代币制经济鼓励学生进步;(3)当课堂上问题行为较多、秩序非常混乱时,可利用代币制经济加强课堂行为管理。

5. .ABCDE[解析]教育评价可以拓展到教育的方方面面。在宏观层面,涉及教育目标、教

育结构和教育管理体制等方面。在中观层面,包括教师队伍、办学条件、学校各项工作等。在微观层面则主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三、填空题 6. 提出假设 1. 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7. 知识 2. 心理变化 8. 最近发展区 3. 模象直观 9. 道德两难 4. 权利 10. 技能学习 5. 共同成分

四、名词解释

1. 学校咨询与辅导:是指学校咨询工作者直接或间接地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和发展过程中的

困难,以及对有关的心理和行为障碍进行诊断矫治的过程。

2. .智力:是人的一种综合认知能力,包括学习能力、适应能力、抽象推理能力等。这种

能力,是个体在遗传的基础上,受到外界环境影响而形成的,它在吸收、存储和运用知识经验以适应外界环境中得到表现。

3. .教育法制化:是教育法律化和制度化的简称,它是指国家机关制定完备的教育法律,

并依照法律的规定来领导和管理教育事务,促进教育管理的法制化、制度化。

4. 个性差异:人们之间的个性差异主要体现在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包括需要、动

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等。

5.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

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诎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五、简答题

1.[答案要点]

(1)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2)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 (3)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

2.[答案要点]

(1)外部条件:①家庭教养方式;②社会风气;③学校教育;④同伴群体。 (2)内部条件:①认知失调;②态度定势;③道德认知。

3.[答案要点]

内容:(1)钻研教材;(2)了解学生;(3)制定教学进度计划。 要求:(1)熟悉《课程标准》,深入钻研教材,明确教学目的和要求; (2)认真设计课程教案,科学地调节每一节课的教学结构; (3)备课必须材料准备充分; (4)备课过程中,正确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同时要关注工作对象的个体差异; (5)要体现出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6)尽量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技术。

4.[答案要点]

(J)国家采取措施加强和发展师范教育,加速培养、培训师资,有计划地实现小学教师具有中等师范学校毕业以上水平,初级中等学校的教师具有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毕业以上水平。 (2)国家建立教师资格考核制度,对合格教师颁发资格证书。师范院校毕业生必须按照规定从事教育工作。

(3)国家鼓励教师长期从事教育事业。教师应当热爱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文化、业务水平,爱护学生,忠于职责。

5.,[答案要点]

教师职业道德的具体标准:在政治上,要求教师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在业务上要求教师要有广博扎实的知识和科学育人方法;在道德行为上,要求教师要热爱学生,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并能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6.[答案要点]

(1)深度加工记忆材料; (2)有效运用记忆术; (3)进行组块化编码; (4)适当过度学习; (5)合理进行复习。

六、论述题

1.[答案要点]

一般来说,教学工作的实施,由备课、上课、作业布置和批改、课外辅导几个环节构成,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小学教学工作具体实施最常见、最普遍的过程。 (1) 备课

备课是教学工作的基础,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备课的过程,是教师提高自身文化科学知识修养的过程,也是教师积累、总结教学经验和提高教学能力的过程。备课主要应当从三个方面为上课做好准备。①钻研教材。钻研教材包括学习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研究教科书,阅读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参考材料。②了解学生。学生既是教师教学的对象,更是全部教学活动的主体,成功的教学只能是建立在对学生充分而准确了解的基础上。只有根据学生的发展现状和发展需求设计和实施教学,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③设计教学过程。在钻研教材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教师要设计教学活动如何进行,具体地说,要完成以下三个计划的编写:一是学期(或学年)教学进度计划;二是单元(或课题)教学计划;三是课时教学计划(教案)。 (2) 上课

上课是全部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取决于教师上课的水平。教师上课一定要有经过详细准备的教案,但上好课又不仅仅是有好的教案就足够的,相反,过分拘泥于教案可能会影响教学效果。教师只有善于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运用教案,才能把课上好。一般来说,一节(次)好课应当符合以下标准:①教学目的明确;②教学内容正确;③教学方法适当;④教学过程紧凑;⑤学生主体性充分发挥。 (3) 作业的布置和批改

作业的布置与批改是教学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上课的延续。学生作业分为课内和课外作业两种,!,学生作业的直接目的在于巩固所学内容。 (4) 课外辅导

课外辅导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上课的补充和辅助,是适应学生个别差异,-因材施教的主要途径和措施。

2.[答案要点]

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这四者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知,即道德认识,是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理解和掌握;对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判断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识辨能力,也是人们确定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内在依据。情,即道德情感,是人们对社会道德思想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是进行道德判断时引发的一种内心体验。意,即道德意志,是为实现道德行为所作的自觉努力,使人们通过理智权衡,解决思想道德生活中的内心矛盾与支配行为的力量。行,即道德行为,是人们在行动上对他人、社会和自然所做出的行为反应,是人的内在的道德认识和情感的外部行为、外部表现,是衡量人们品德的重要标志。 道德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提高道德认识、陶冶品德情感、锻炼品德意志和培养&嚼摹‘,:,习惯。知、情、意、行四个基本要素应是相互作用的。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具有多种开端,即不一定遵守知、情、意、行的一般教育培养顺序,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导之以行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或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 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 1. 2. 3. 4. 5. 6.

试卷十参考答案

B[解析]现代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班级授课制。

C[解析]概括是人脑把抽象出来的事物间共同的、本质的属性联合(综合)起来的过程。 B[解析]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主要是通过书本或从教师那里学习间接经验。 C[解析]我国现代学校产生于19世纪末期。 A[解析]智育的根本任务是发展学生的智力。

A[解析]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是沿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是创造性的主要成分或霓核心。 7. A[解析]略。

8. B[解析]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是:备课、上课、作业的检查与批改、课外辅导、

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上课是教学工作诸环节中的中心环节,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上好课。

9. D[解析]课程有多种划分方法,根据课程任务划分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

程;根据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划分国家课程、地方i厂课程、学校课程;根据功能划分为工具性诜课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和实践性课程。

10. B[解析]人身自由指未成年学生有支配自己人身和行动的自由,不受非法拘禁、搜查和

逮捕。

11. A[解析]班主任了解学生的基本方法是观察法。

12. C[解析]此题旨在考查说课的本质,由说课的定义可知。 13. A[解析]“矮子里找高个”“水涨船高”都是相对的,所以是相对评价。

二、填空题, 1. 回忆 6. 学生的行为 2. 知识在记忆系统中 7. 学科基础知识 ;教育学科基础知识 3. 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 8. 150% 4. 知识的组织与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 9. 责任感 5. 发散思维 10. 隐匿性和突发性

三.名词解释

1.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

的结构。

2. 学习迁移: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

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迁移广泛存在于各种知识、技能、行为规范与态度的学习中。 3. 课程评价:是指检查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现的程度如何,

以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作出改进课程的决策。 4. 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和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预防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发生,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5.气质:心理学把人在情绪体验和行为反应的强度与速度等方面的特点称作气质。

四、简答题 1.【答案要点】

复式教学是把两个年级以上的儿童编在一个教室里,由一位教师在同一堂课内分别对不同年级的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它的主要特点:直接教学和学生自学或做作业交替进行。 2.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组织严密;课堂气氛热烈。 3.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4.(1)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2)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和体力的和谐发展;(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殊功能;(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五,论述题

1.这种建议有一定的道理。心理学研究表明,表扬与奖励比批评与指责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因为前者能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对学习有促进作用;而后者恰恰起到相反的作用。虽然表扬和奖励对学习具有推进作用,但使用过多或者使用不当,也会产生消极影响。所以,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当奖励,当然,对于某些学生而言,适度而善意的批评有时也能促进学习。 2. 学习动机的培养

(1)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 (2)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的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8jg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