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论文

更新时间:2024-06-26 23:1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浅析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摘要:本文从思想政治课的性质、功能出发,主要探讨怎样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重点从特点、原则和教学模式三方面进行了剖析。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切实发挥学校德育教育主渠道作用,尽量避免单纯追求分数的错误倾向。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 德育渗透 原则

新大纲明确规定:“思想政治课要帮助学生确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为培养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奠定基础 。”可见,思想政治课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德育工作的主渠道。虽然中学其他各科都有育人的责任,但是不像思想政治课那样,整个教学都着力于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因此,思想政治课本质上应该是一门德育课程,应义不容辞地发挥其德育的主渠道作用。 一、思想政治课德育渗透的特点: 1、德育渗透的有目的性和无意识性:

作为施教者,在德育渗透过程中,有着明显的价值取向和教育目标,而作为受教育者,则多半处在无意识状态,德育渗透是有目的性和无意识性的辩证统一。

在德育渗透过程中,一方面,施教者有着十分明确的德育目标,但我们不能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而要通过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通过诱导、启发和关键点的点拨,使受教育者心甘情愿地接受施教者的观点;另一方面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者的观点时,心理意

识又处于无戒备状态,消除了对抗情绪和逆反心理,但又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思绪活跃,情绪亢奋,在教育者的主导作用下,受教育者始终扮演着教学活动的主角。 2、德育渗透的艺术性:

它主要通过教育者的教育技巧和水平体现出来。从施教过程来看,渗透教育不同于一般教育的特质在于它不具有强制性,它在引导人们感悟人生、进行理性思维时,能心甘情愿地接受科学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崇高思想品德的熏陶,于潜移默化中培养出高尚的情操,这其实是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育人艺术。

3、德育渗透的载体和实施:

德育渗透的载体,是指教育者实施德育渗透时的凭借物。在德育渗透中,良好的载体是教育者的依托,缺乏必要的载体,德育渗透就成了无本之木,德育渗透的载体具有多样性、分散性的特点。它不是单一的,也不会固定地集中附着于某几件物体上。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探求一系列灵活多变、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乃当前政治课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在课堂教学中,可采用阅读→讲授→巧练模式、设疑→点拨→总结模式、诱新巧问→阅读点拨→总结精练模式、温故知新→精讲→多练模式、发问→阅读→讨论模式,此外还有边讲边议,讲议结合模式等。

如此实施教学,势必会取得积极的效果:其一,课堂氛围和谐,学生思维活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以充分体现;

其二,教师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诱导、启发、点拨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自悟中明白深刻的道理,从而达到德育渗透的目的。

二、思想政治课教学德育渗透应遵循的原则:

无痕化的课堂德育,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让学生在心里自然而然的接受,是一种符合学生实际的教育方法的优化,实践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情、理、法并用:

情是学生思想教育的基础。许多实例说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的情感浓厚,教育者的要求就容易被受教育者接受。情感熏陶可以使学生减少心理障碍,防止逆反心理,增强接受教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理是学生思想教育的根本。学生情感丰富,易于对客观事物产生激情。但他们阅历浅,经验不足,对客观事物的看法又容易偏激,故一定要以理服人,只有使学生掌握了科学理论,他们的人生信念才会树立得坚定持久。法是思想教育必不可少的手段。思想教育切忌简单化,要“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但没有法,情有时变得没有原则,理也就会显得苍白无力。只有法,才会使他们按照社会、学校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可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情是必要的,理是必须的,法是不可缺少的,只有三者并用,思想教育才会达到理想的效果。 2、贴近学生:

贴近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贴近学生的认识规律,贴近生活,

从近入手,把和学生相关、密切的、能够影响他们的因素抓住,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3、开放民主:

坚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地位。老师不居高临下,而是充分启发,引导学生的主动性;变单纯灌输知识为启发学生运用知识,变传统说教为形象教育。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两个课堂,书本和实践两种教材。“精雕细刻,深入浅出;授人以渔,激励思维;情真意切,育人导行”的政治课,学生享用终身。 三、思想政治课德育渗透模式: 1、灌输教育模式:

所谓灌输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性质和任务,由外界向受教育者系统地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的一种教育方式。今天正确的政治方向、社会主义的思想品德不可能在短期内由中学生自发形成,只能通过“灌输”。有意识有目的地将先进的思想、理论、道德规范这股活水引向学生的心田,为学生所掌握、内化,以使政治课具有导向和铸造的功能。新课程要求教师的教学方法必须有所变化,要注意采用有效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热情,摆脱学生被消极“灌输”的状态,让学生参与实践,对自己进行自我教育,从而达到发挥德育功能的作用。德育的高明之处在于“润物细无声”,通过课堂教学,悄无声息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讲到“财政的作用”、“税收”等内容时,顺理成章地让同学们理解国家富强对于每一个公民的重要意义,培养

学生从经济角度对国家尽义务等思想意识。 2、辩论会模式:

辩论会容易碰出思想的火花,也比较容易加深学生对德育的领悟。如在讲授《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可把全班学生分为正反两个辩论队,就各种消费观念进行辩论,学生在辩论过程中不知不觉就领悟到各种消费观念各有各的优点和不足,都必须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3、寓教于活动:

思想政治课教材涉及到不少当代的社会生活、政治经济等领域。“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就是要让学生参加更多的“活动”,在动态中接受教育,使学生觉得思想政治课是一种有意思的“活动”,这样就能更好地发挥德育的主渠道作用。

综上所述,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如果每个政治教师都能抓住德育渗透的特点,遵循德育渗透的原则,实施恰当的德育渗透模式,相信必定会取得良好的德育渗透效果。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8ja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