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0课 小石潭记 同步训练1

更新时间:2024-07-10 11:3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0课《小石潭记》

同步练习(一)

一.语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篁竹( )、清冽( )、坻( )、嵁( )、佁然( )俶( )、翕忽( )、犬牙差互( )、悄怆( )( )、幽邃( ) 2.解释下列句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1)乐:A.似与游者相乐: B.心乐之: (2)游:A.皆若空游无所依: B.同游者:

(3)从:A.录而从者: B.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4)以:A.全石以为底: B.卷石底以出: C.以其境过清:

(5)见:A.下见小潭: B.明灭可见: (6)清:A.水尤清冽: B.以其境过清: (7)可:A.潭中鱼可百许头: B.明灭可见:

(8)差:A.参差披拂: B.其岸势犬牙差互: 3.解释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2)下见小潭: (3)皆若空游无所依: (4)日光下澈: (5)斗折蛇行: (6)其岸势犬牙差互: (7)四面竹树环合: (8)近岸: (9)凄神寒骨: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伐竹取道: (2)水尤清冽: (3)为坻: (4)佁然不动: (5)俶尔远逝: (6)乃记之而去: (7)崔氏二小生: 5.翻译句子。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3)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4)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5)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6)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7)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二.阅读理解。 (一)课内阅读。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

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心乐之(指代篁竹) B.不可知其源(指代小溪) C.以其境过清(因为) D.乃记之而去(于是,就) 2.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二自然段写潭中游鱼的姿态和情趣。 B.第三自然段写小石潭险峻的岸势和源头。 C.第四自然段写潭的四周环境和作者感受。 D.作者感情随景而变,由乐而忧。 3.“似与游者相乐”与“悄怆幽邃”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样不同的心情?

4.第2段中侧面描写水清澈透明的句子是哪句?

5.文章第四段写出了小石潭怎样的氛围?表现了怎样的心情? 6.“皆若空游无所依”意在说明什么? (二)中考链接。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文章的作者是唐代的文学家 (人名)。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①潭 中 鱼 可 百 许 头 ②其 岸 势 犬 牙 差 互

3.作者通过谢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的环境,意在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 4.请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句子: 理由:

5.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

(三)比较阅读。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子城①西北隅,雉堞圮毁②,榛莽③荒秽。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④通。远吞山光,平挹江濑⑤,幽阒辽⑥,不可具状⑦。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和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⑧然;宜投壶⑨,矢声铮铮然:皆竹楼之所助也。

公退⑩之暇,被鹤氅,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节选自王禹偁《黄冈竹楼记》)

【注】①子城:城门之外的套城,也叫瓮城、月城。②雉堞(zhìdi?):城墙上矮而短的墙。圮(pǐ):毁坏。③榛:丛生的杂树。莽:深密的荒草。④月波楼:在湖北省黄冈县城上。⑤平挹(yì)江濑(lài):意思是平视沙滩清流似乎伸手可汲。挹:汲取。濑:沙滩上的流水。⑥阒(qù):静。(xi?nɡ ):远。⑦状:描述。⑧丁丁(zhēnɡ zhēnɡ ):棋子敲击声。⑨投壶:古代宴饮时举行的一种娱乐游戏,用箭往壶里投,以投中次数决定胜负。⑩公退:办公归来。被:同“披”。华阳巾:道士戴的头巾。第:只。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水尤清冽: (2)不可具状: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乃记之而去 公退之暇 B. 其岸势犬牙差互 待其酒力醒 C. 潭西南而望 野芳发而幽香 D. 以其境过清 以中有足乐者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边句子。

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 4.文段理解。

(1)甲文第二段共有三句,其中侧面描写潭水清澈透明的是第 句;乙文第一段中由远及近写景的对偶句是“ ”;乙文中暗示了作者在政治上的遭遇的一个词是“ ”。

(2)甲乙两文都表现了作者遭贬后为排解内心愤懑而寄情山水的心境,请根据两文内容,结合作者的心境,补写下面的对联。

见永州石潭,乐山水树竹,感受凄寒之景;

登黄冈竹楼,宜琴棋诗壶, 。 《小石潭记》参考答案 一. 语言积累与运用。

1.huáng lia chí kān yǐ chù xī cī qiǎo chuàng suì 2.(1)A.玩乐。B.以??为乐。(2)A.游动。B.游玩。(3)A.跟从,跟随。B.介词,由。(4)A.用。B.而。C.因为。(5)A.露出。B.看见。(6)A.清澈。B.凄清。(7)A.大约。B.可以。(8)A.长短不一。B.交错。 3.(1)名词作状语,向西。(2)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下面。(3)名词作状语,在空中。(4)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下。(5)名词作状语,象北斗象那样,象蛇那样。(6)名词作状语,象狗的牙齿那样。(7)名词作状语,像环一样。(8)形容词作动词,靠近。(9)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凄凉,使??寒冷。 4.(1)砍伐。(2)格外。(3)成为。(4)呆呆的样子。(5)忽然。(6)离开。(7)

年轻人。 5.(1)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2)(鱼儿)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人一同快乐。(3)(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或明或暗,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4)由于这地方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5)砍伐竹子,得到一条小路,往下走就看见一个小石潭,水特别清澈。(6)四周被竹子和树木环抱着,寂静冷落没有一个人。(7)那石岸的形状象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二.阅读。

(一)1.A 2.B 3.前者表明作者欢悦的心情,后者却表现了作者凄苦孤寂的心情。作者被贬,政治上失意,虽然寄情山水获得片刻的欢悦,但悲凉的心情始终缠绕着他。4.潭中鱼可??影布石上。5.写出了小石潭幽深泠寂的氛围,表现了作者孤独忧伤(痛苦)的心情。6.说明水清澈透明。

(二)1.柳宗元。2.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或:潭中鱼/可百许头)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3.意在表现孤寂悲凉的思想感情。 4.示例:句子:佁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理由:这几句描写游鱼,动静结合,充分显示出游鱼的情趣;也间接地表现了小石潭水的清澈。5.示例:小石潭位于小丘西南面120步,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著述环抱,环境十分优美,是观光旅游、愉悦心情的好去处。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小石潭由此闻名遐迩。 (三)1.(1)格外(或:特别、尤其) (2)详细(或:全部、一一)2.D 3.江流山峦之外(或:江流山峦的远处),只看到风中的白帆,沙滩上的水鸟,轻烟淡云,翠竹绿树而已(或:翠竹绿树罢了)。4.(1)第一空:一(或:1) 第二空:远吞山光,平挹江濑 第三空:谪(或:谪居)(2)示例:“消遣世虑之情”、“排解谪居之忧”等。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8i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