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金融风险管理复习思考题

更新时间:2024-03-28 20:4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一、题型:填空、多选、名词解释、论述(简述)。

第一章 金融风险的基础理论

1.明确什么是金融风险;了解金融风险的类型

金融风险:是指经济主体在金融活动中遭受损失的不确定性或可能性。

类型:1.按照金融风险的形态划分

(1)信用风险(2)流动性风险(3)利率风险(4)汇率风险(5)操作风险(6)通货膨胀风险(7)法律风险(8)政策风险(9)国家风险(10)环境风险

2.按金融风险的主体分

(1)金融机构风险(2)企业金融风险(3)居民金融风险(4)国家金融风险

3.按金融风险的性质分

(1)系统性金融风险(2)非系统性金融风险

4.按金融风险的层次分

(1)宏观金融风险(2)微观金融风险

5.按金融风险的地域分

(1)国内金融风险(2)国际金融风险

2.明确什么是金融危机;了解金融危机的类型

金融危机:金融风险的大面积、高强度的爆发,是金融风险累计到一定程度时所导致的结果。

类型:①银行危机;②货币危机;③债务危机;④证券市场危机;⑤保险危机。

3.明确金融风险所产生的微观经济效应

金融风险的微观经济效应:

①给经济主体造成经济损失,甚至威胁其生存与发展。如:巴林银行倒闭;海南发展银行倒闭等。

②影响投资者和存款人的信心和预期。如英国的岩北银行的挤提事件;英国诺森罗克银行挤兑事件。

③增大金融交易的成本。如:增加经济主体的管理成本,金融资产难以估价,交易难以正常进行等。

④降低资金的利用率。为了应付金融风 险保证流动性要求,往往会导致大量资金闲置,资金利用率降低。

4. 了解金融不稳定假说的主要贡献者 明斯基,金德尔伯格

5.了解信息不对称所产生的结果 信息不对称必然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1

6.明确金融风险的传染机制理论 (1)接触传染机制

①债权债务关系②交易与结算关系③持股关系

(2)非接触传染机制

金融机构的经营与金融市场的运作都特别依赖于公众的信心,公众的信任是金融业的最终基础。一旦失去了公众的信任,就容易在公众中产生恐慌心理。金融恐慌的形成和发展使得金融风险有了一种自我强化、自我放大机制,尽管金融活动参与者之间可能没有任何资金联系或接触,但金融风险仍然能得以快速传染开来。

7.理解从现实说明金融全球化加大了金融体系的风险 1. 金融全球化加大了金融体系的风险

金融全球化主要表现为金融机构全球化、国际资本流动全球化和金融市场全球化。 (1)金融机构全球化滋生两种风险,一是因缺乏国际性监管,容易发生违规和高风险经营活动;二是容易导致国家风险,即受信国本身因信用或其外债偿还能力有问题导致无法按期还债的风险。

(2)国际资本流动全球化会滋生国际资本的投机。目前国际游资超过了任何一个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据统计,美国就有4000多家对冲基金,而且常常以高于其自身资本2–5倍进行交易,所以当国际游资进入一个国家时就会带来该国金融动荡。

(3)金融市场全球化不仅使国内国际金融市场连为一体,也使国际金融市场连成一片,这就给国际投机资本“兴风作浪”创造了条件,而且风险会很快就波及全球。 2. 金融全球化加快了金融风险在国际间的传递

(1)金融全球化为金融风险的国际传递提供了自由流动的资本载体。金融全球化的最基本的内涵就是国际资本能够在全球范围内无限制的自由流动。但管理跟不上,大规模的资本转移就成为金融风险在国际间传递的主要载体。

(2)金融全球化促进了金融交易的电子化、网络化,为金融风险的国际传递提供了技术基础。在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金融业与信息业连成一体,金融交易都是通过网络进行的,交易成本大大降低,为国际资本的快速传递提供了技术基础。当然也就加快了金融风险在国际间的传递。

(3)金融全球化使国际投资资本的冲击作用放大。金融全球化的发展使国际投机资本可利用的金融工具越来越多,活动空间也越来越大,一些新的金融工具还可以放大交易超过其本身资本的好多倍,从而使得其投机的冲击作用更大,这样也使得金融风险的影响更大。 (4)金融全球化使一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出现“溢入溢出效应”。溢出效应是指由于金融全球化的影响,国内的政策没有或者只有很少一部分作用于国内经济变量,从而使货币政策达不到目标。溢入效应是指国外的货币政策影响国内,从而干预国内的货币政策。 (5)金融全球化给国际金融监管带来困难。因为金融全球化出现一批离岸金融市场。这种金融市场监管环境十分宽松,资本进出几乎没有限制所以国际金融组织也很难监管。

8.掌握如何防范金融风险在国际间传递的对策

防范金融风险在国际间传递的对策

1.审慎有序地推动资本项目的自由化

资本项目的自由化使国际短期资本在国际间自由流动成为可能。当一国出现较严重的金融风险时,投机资本可以不受限制的撤出该国的资本市场,进入另一国避险或进行新的攻击。正是这种国际短期资本在那些资本项目过早实现自由化又缺乏有效监管的国家间的转移,引

2

发了金融危机在国际区域内的蔓延。所以要审慎有序地推动资本项目的自由化。 2.加强对私人资本流动的约束

大量私人资本流入新兴市场经济体造成了不可持续的繁荣。而这些资本快速撤离加剧了金融危机的深化和蔓延。所以要加强对私人资本流动的约束。具体措施共有五点。(保护;控制;税收;限制;提高) 3.改进汇率制度安排

僵硬的汇率制度安排(如钉住汇率制)被认为是金融危机发生和蔓延的一个重要原因。许多国家在金融危机后都转向了自由浮动汇率制,并加以政策干预。 4.加强区域金融协同监管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或其他多边机构以及各国、各地区监管当局是国际金融监管的主要力量。从金融危机发生及在国际上传递的事实来看,加强区域性金融协同监管十分重要。

第二章 金融风险管理的基本原理

1.明确什么是金融风险管理,了解金融风险管理的分类

金融风险管理:指人们通过实施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来控制金融风险以消除或减少其不利影响的行为。

分类:(1)按主体:内部管理和外部管理 (2)按对象:微观管理和宏观管理

2. 明确金融风险管理的意义

1. 金融风险管理对微观经济的意义

(1)有效的金融风险管理可以使经济主体以较低的成本避免或减少金融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

(2)有效的金融风险管理可以稳定经济活动的现金流量,保证生产经营活动免受风险因素的干扰,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3)有效的金融风险管理为经济主体作出合理决策奠定了基础。 (4)有效的金融风险管理有利于金融机构和企业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2. 金融风险管理对宏观经济的意义

(1)金融风险管理有助于维护金融秩序,保障金融市场安全运行。

(2)金融风险管理有助于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并健康发展。金融风险一旦发生具有极大的破坏性:一是社会投资水平下降;二是消费水平下降;三是经济结构扭曲。因此,金融风险管理为经济运行创造良好的环境,使社会供需总量和结构趋于平衡,并以此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3.掌握现代金融风险管理的发展变化

1. 金融风险管理战略化、制度化

如:银行管理决策层将风险管理纳入其发展战略计划,建立起内部风险控制机制。并且形成了由金融机构董事会及高级经理直接领导的风险管理部门和风险管理系统。

2. 金融风险管理全面化、产品化

声誉风险和人才风险概念的出现。各种风险管理工具层出不穷。 3. 金融风险管理模型化、信息化

如VaR模型、KMV模型等。建立起了风险信息管理系统。 4. 金融风险管理理论化、全球化

3

现代金融理论的三大支柱是货币的时间价值、资产定价和风险管理。全球化:一是金融机构更加注意系统防范来自世界各地的风险;二是国际监管机构与各国监管部门加强合作取得成效。

4.了解金融风险外部管理的组织形式

(1)行业自律。(2)政府监管。

5.明确金融风险管理的程序

金融风险识别;金融风险度量;金融风险管理决策与实施;金融风险的控制。

6.了解市场风险的测度有哪些方法

(1)均值—方差模型。(2)β系数法。(3)缺口模型。

7.明确什么是金融风险控制

金融风险控制:指对金融风险管理措施实施后的检查、反馈和调整。

8.了解金融风险管理有哪些策略

一、预防 二、规避 三、分散 四、转嫁 五、对冲 六、补偿

第三章 金融风险的监管

1.明确金融风险监管有效性的争论

1. 监管成本论

观点:监管存在成本,监管不合算。 监管成本分为两类:

(1)直接的资源成本。一是行政成本二是奉行成本

(2)间接的效率损失。一是引发道德风险。二是削弱市场竞争。三是妨碍金融创新。 2. 监管俘虏论

监管俘虏论认为,金融监管机构并非始终代表公共利益,而是保护了一个或几个利益集团。监管机构的成立是社会公众的压力与各利益集团达成妥协的结果,由于公众只是松散的短暂联盟,随着时间的推移,监管者就成了被监管者的俘虏了,成为被监管者的代言人。 3. 监管经济论

生产者需要监管以控制新的竞争对手进入,影响替代品和互补品的生产、实行固定价格等等,消费者需要监管以限制劣质产品和服务,政治家提供监管是为了获得竞选经营,选票和办公津贴,监管是不同社会阶层和政治力量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由于消费者为数众多,组织成本高,因此监管可能有利于被监管者。 4. 监管失灵论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市场固然存在缺陷,政府同样也会失灵,其表现在:一是监

管者也是经济人。监管者是独立的利益个体,也有利益最大化的要求。二是监管行为的非理想化。监管者的主观愿望与实际结果可能不相符。三是监管的低效率。监管机构缺乏竞争和约束,容易出现官僚主义。

2.了解金融风险监管的目标和原则

4

金融风险监管的目标:

1.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安全。2.维护社会公众的利益。 金融风险监管的原则(对监管机构而言)

1.独立原则。2.适度原则。3.法制原则。4.公正、公平、公开。5.效率原则。6.动态原则。

3.了解世界各国对银行监管的类型

英国:非正式监管 美国:规范化监管

4.明确什么是存款保险制度,

存款保险制度是指监管当局要求接受存款的金融机构为其吸收的存款投保,当投保的金融机构发生危机无力支付存款时,由存款保险机构代为支付限定数额保险金的一种制度。 (1)官办型。(加)(2)官方与银行业合办型。(日)(3)银行同业合办型。(英)

5.了解监管当局对银行危机处理的方式

①紧急救助。②直接接管。③收购兼并。

6.了解证券发行监管制度的类型 (1)注册制 (2)核准制

7.了解对证券公司监管的主要内容

1)证券公司市场准入的监管2)证券公司行为规范的监管3)证券公司经营状况的监管

8.掌握现代金融风险监管体制的发展变化

现代金融风险监管体制的发展变化 1.政府监管与自律监管趋于融合

在监管体系中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的重要性不同。前者的监管设有专门的监管机构并制定相应的管理法规,主要的作用是保护社会公众的利益。后者主要是对行业内部的管理,规范行业运作,避免不当竞争。随着监管的发展二者逐渐出现了融合趋势。 2.外部监管与内部控制相互促进

外部监管与内部控制犹如外因与内因的关系,内部控制是外部监管的基础,没有良好的内部控制也不可能真正做到有效的监管。随着监管的不断发展,二者也在相互促进、不断提高。 3.分业监管向统一监管转变

分业监管是指根据金融机构及其业务范围划分,由多家监管机构分别进行监管;统一监管是指由一家监管机构,将金融业作为一个相互联系整体统一进行监管。由于统一监管的优点,尤其是混业经营的国家增多,所以呈现出分业监管向统一监管转变的趋势。 4.功能性监管理念对机构性监管提出了挑战

功能性监管概念由哈佛商学院的罗伯特·默顿提出。我们现行的机构型监管是以金融机构的类别为标准来划分监管机构的。而所谓功能性监管则是根据金融产品的特定功能来确定该产品的监管机构。功能性监管能够有效解决混业经营中金融创新产品监管的归属问题,更适应于混业经营对金融监管的要求。

9. 理解从现实看金融监管国际合作的必要性

金融风险监管的国际合作的必要性

1.国际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加大,单凭一国的监管力量难以控制。由于各国金融机构之

5

间的业务联系、债权债务关系更加密切,各国金融市场的资金供求、交易规模、市场价格等都呈现互动趋势,一个的金融风险不再局限于一国的境内,而是通过各种途径传播到其他国家。所以一国难控制。

2.国际金融活动跨越多国国境,造成各国监管管辖权范围不明确。一方面由于国际金融活动跨越一国的行政管辖权,容易出现监管真空。另一方面是各国从本国利益出发对海外机构进行管理。可能出现矛盾冲突。

3.各国金融监管制度的差异,导致国际金融市场上的不公平竞争。如果各国对其国内金融业监管的覆盖面、标准、政策差别大,又缺乏协调,就无法形成公平的国际竞争环境。也使得一国的监管无法适从。

第四章 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

1.明确商业银行风险产生的现实起因

商业银行风险的现实起因 1.宏观经济政策与泡沫经济

宏观经济的不稳定将严重损害银行的稳健经营。糟糕的宏观经济政策表现为失当的货币政策,具体来说就是:在经济萧条时,没有放松货币资金的供应,相反在经济高涨时却过度放松货币供应,结果导致出现泡沫经济,而随着泡沫经济的破裂,商业银行经营就会出现风险危机。

2.金融管制与金融自由化

放松管制使银行处在一个盲目的竞争中,必然带来更多风险。 如果银行在金融自由化下从事冒险活动,且相对于其经营环境而言资本金不足,结果给银行带来的不是好的结果而是银行危机。 3.内部管理与道德风险

银行风险的产生与其内部管理是分不开的,内部管理不严,也会出现道德风险。 内部管理不严主要有:

①银行管理层对银行经营缺乏控制和管理,内部权责不明 ②对一些业务所涉及的风险认识不足 ③缺乏内部控制制度或控制制度不完善 ④银行内部各级之间缺乏信息沟通

⑤缺乏有效的稽核制度,审计稽核不严格 4.经济环境与非经济因素

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银行经营风险不直接表现出来,但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就会出现许多制度上的真空,银行就显得很自由,银行风险也就随着而产生。

同时市场经济也是一种信用经济,信用条件不好,银行经营上的风险就在所难免。

2.了解对商业银行市场约束的内容

①完善信息披露制度。②有限的金融安全网。③坚持严格的退出政策。

3.明确银行证券投资风险的策略

证券投资风险的管理策略

1.建立健全证券评级制度,选择高级别证券投资。银行在进行证券投资时要明确证券的评级,一方面自己进行评价,另一方面也可以参照专业评级机构的评级,作出正确的风险风险,选购优质证券。

6

2.通过有效证券组合,分散证券投资风险。由于证券投资有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而非系统性风险只与个别证券有关,通过有效组合就可抵消这种风险。组合的方式主要有:投资三分法、投资领域组合法、投资区域组合法、投资期限组合法、共同基金投资法等。 3.掌握证券投资技巧,正确进行证券投资操作。证券投资的技巧多种多样,掌握技巧进行投资,自然有助于降低风险。

4.利用创新金融工具,进行证券保值。新的金融工具多种多样,正确利用这些工具,可以保值防范风险。

5.设立投资风险准备金、弥补证券投资风险损失。投资风险损失要弥补,建立准备金就弥补损失的方法。

4.明确什么是回购协议,福费廷业务,期权

回购协议是指证券持有人将证券卖给投资者,同时承诺在将来某一日期购回该证券的融资业务活动。

福费廷(Forfaiting)业务,是指包买商从出口商那里无追索权地购买已经承兑、并通过由进口商所在地的银行担保的远期汇票或本票的一种业务。

期权又称选择权是指赋予其购买者在规定期限内,按双方约定的价格购买或出售一定数量的某种金融资产的权力。

第五章 证券公司的风险管理

1.了解证券公司内在脆弱性的表现

(1)高负债经营导致的脆弱性(负债率高)(2)管理制度导致的脆弱性(奖惩不对称) (3)竞争压力导致的脆弱性(放宽条件)(4)高传染性导致的脆弱性(全球性传递)

2.明确金融资产价格过度波动性的原因

金融资产价格的过度波动性

(1)金融资产难以定价(虚拟资产)(2)金融资产价格受市场信心影响很大 (3)投机力量和信用交易机制的影响(投机使价格偏离价值,信用交易放大)

3.了解证券公司风险的类型

1.系统性风险

(1)政策风险(2)经济周期波动风险(3)利率风险(4)汇率风险(5)购买力风险 2.非系统性风险

(1)操作风险(2)信用风险(3)流动性风险(4)财务结算风险(5)管理风险

4.明确证券承销业务的风险管理

证券承销业务的风险管理

1.以人为本,加强市场营销

证券公司的投资银行部要与市场调研部加强合作做好市场的调查与预测,选择良好的证券发行人。

2.做好发行价格的调查研究

主要是做好二级市场的调研,摸清同行业、同类型证券的市盈率,同时了解投资者对发行价格的承受力。

3.做好证券承销前文件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的核查

7

因为从法律上来讲,公司通过资本市场向社会公众发行股票,如果出现弄虚作假、欺骗公众的事件,除发行人之外,包括承销商在内的所有中介机构都必须承担法律责任。因此,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并保证发行成功,必须做好资料核查工作。 4.选择适当的证券承销方式,降低风险

由于选择不同的证券承销方式其风险不同,因此,证券公司要对所承担的风险作出正确的评估,选择合理适当的承销方式。

5.明确对证券经纪业务的风险管理

证券经纪业务的风险管理

1.建立健全证券公司经纪业务的行为规范和行为禁止制度

2.建立公司、经纪业务部和营业部三级风险控制机构,对风险进行分类监控。 3.利用现代化通讯手段,加大信息系统投入,对营业部进行实时监控。 4.加强稽核审计的力度,确保营业部财务明晰,及时结算,防止突发事件。

5.对要害岗位实行不定期检查,采取主要负责人轮调方式,防止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作案,给公司造成损失。

第六章 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

1.了解保险公司的种类和主要的业务

保险公司的种类

(1)资本构成和组织形式分

①国有独资保险公司。②股份制保险公司。③相互保险公司。 (2)业务种类分

我国是:财产保险公司,人身保险公司 国际是:寿险保险公司和非寿险保险公司 (3)承担风险的层次分:

①直接保险公司②再保险公司 (4)经营的区域分:

①国内的保险公司②国际的保险公司 4.保险公司的主要业务

(1)展业(2)承保(3)防灾防损(4)理赔(5)分保(6)投资。

2.明确保险公司风险形成的机理

保险公司风险主要有三个层次的形成机理:一是行为人的有限理性和外部的不确定性造成的决策风险;二是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三是我国由于委托人主体虚置加大了第一、第二种风险。

3.了解保险公司风险管理的目标

保险公司风险管理的目标

风险管理的基本目标是以最小的风险管理成本获得最大的安全保障。保险公司风险管理的目标可以概括为生存、持续经营、盈利和持续发展目标。

4.了解保险公司业务管理风险包括哪些类别

8

一、经营性风险

是保险公司面临的最重要的风险。 1.决策管理风险

(1)决策风险 (2)产品开发风险 (3)产品定价风险 2.财务管理风险

(1)准备金风险(2)应收保费风险(3)投资风险 3.业务管理风险

(1)营销风险(2)承保风险(3)理赔风险(4)分保风险(5)挤退风险 二、人为性风险

1.道德风险2.心理风险3.逆向选择风险 三、外部环境风险

1.自然环境风险2.宏观经济变动风险3.市场竞争风险4.政策性风险5.监管风险6.法律风险

5.明确如何对保险公司的风险进行管理

一、规范业务管理,完善“两核”制度 1.完善核保制度

(1)建立科学的核保机制(2)建立和规范核保制度 2.完善核赔制度

关键是对理赔和核赔人员的管理。 二、规范财务管理,强化偿还能力

1.保险产品合理定价 2.科学提取各种保险金3.合理确定自留额水平4.建立利率波动准备金 三、充分运用再保险分散风险

1.再保险的主要作用 2.再保险中的风险控制 四、科学进行保险投资的管理

1.加强保险投资管理 2.防范保险投资风险 五、建立以人为本的高效管理模式

1.保险业是个劳动密集型行业。 2.人力资源是保险公司的宝贵财富。 六、完善和加强对保险公司的监管

1.正常层次的偿付能力的监管 2.偿付能力的额度监管。

第七章 信用风险的管理

1.了解信用风险分析的专家制度法的缺陷

专家制度存在的缺陷

(1)要求的银行分析专家多,成本大。 (2)实施的效果很不稳定。(素质不一)

(3)容易产生官僚主义,降低银行应变市场的能力。(循规蹈矩,不适应变化) (4)加剧银行在贷款组合方面的过度集中,使银行面临更大风险。(偏好) (5)标准不一,主观性较大。(个人尺度)

2.了解Z评分模型和ZETA评分模型的缺陷

Z评分模型和ZETA评分模型的缺陷 (1)主要依赖财务报表账面数据,忽略资本市场资本,削弱了预测结果可靠性和及时性。 (2)缺乏对违约系统性风险的认识,理论基础薄弱,难以令人信服。

9

(3)模型都是假设变量之间是线性关系,而现实经济现象往往是非线性的,这也削弱了预测结果的准确性。

(4)两个模型都无法计算企业的表外信用风险,也没有考虑到行业特点。

3.明确什么是信用度量制模型,明确什么是受险价值模型

受险价值模型就是为了度量一项给定的资产或负债在一定时间内和在一定的置信度下其价值的损失额。

信用度量制模型是在已有的“风险度量制”—(VaR)方法的基础上,所创立的一种专门用于非交易性金融资产如贷款和私募债券的价值和风险进行度量的模型。

4.掌握信用度量制方法的运作步骤 看资料!

5.了解信用度量制模型还有哪些争议性的问题

信用度量制模型若干引起争议的技术问题

(1)关于信用等级的转换问题(2)关于贷款的估价问题

第八章 流动性风险的管理

1.了解金融机构保持流动性的重要性

1.现金流动最频繁2.是信用企业3.负债程度高4.为应付竞争5.经营较敏感

2.明确金融机构流动风险的内部来源

1. 流动性风险的内部来源

(1)金融机构资产与负债不对称的影响(2)决策者的经营思想和行为的影响 (3)金融企业信誉的影响 (4)金融机构资产质量的影响

(5)金融机构负债结构的影响 (6)其他业务、特别是衍生工具的影响

3.了解金融机构流动风险的外部来源

流动性风险的外部来源

(1)中央银行政策的影响(2)金融市场发育程度的影响 (3)客户信用风险的影响(4)市场利率变动的影响

4.了解资产流动性管理的技术方法

资产流动性管理技术 1.资产流动性衡量法 (1)存贷比率:(贷款总额/存款总额)×100%(我国要求小于75%)

(2)流动性比率(流动性资产/流动性负债)×100%(我国要求要大于25% ) (3)超额储备(准备)比率

(超额储备/存款总额)×100%(我国曾规定不得低于5%) (4)流动性资产减易变性负债

2.流动性需求测算法(看如何算)

(1)经验公式法(2)时间序列预测法

10

A.平均数预测法 B. 趋势移动平均法 (3)流动性需要计算表法(特别这个)

3.资产流动性保持法

(1)保持足够的准备性资产 (2)合理安排资产的期限组合 (3)通过多种形式来增加资产的流动性

5.了解负债流动性管理的技术方法

负债流动性管理技术

1.开拓和保持较多的主动性负债

(1)发行大额可转让存单(2)发现银行债券 (3)开展同业拆借 (4)向中央银行借款 2.对传统的各类存款进行多形式的开发与创新 3.开辟新的有利于流动性的存款服务

第九章 利率风险的管理

1.明确什么是持续期,明确什么是资金缺口分析法

资金缺口分析法是基于在一定的考察期内,利率变动使资产或负债而产生的净利息收入或支出发生变化造成收益或成本不确定而采用的一种方法。 持续期实际就是指以现值所表现的金融工具价值的平均期限

2.了解利率敏感性缺口管理的操作策略(与持续性缺口管理相反)

3.明确资金缺口分析法的局限性

资金缺口分析法的局限 (1)资金缺口分析法假设同一时段内的所有头寸到期时间或重新定价的时间相同,忽略了现实中它们的差异。

(2)资金缺口分析法只考虑重新定价的风险,忽略了期权性的风险。

(3)资金缺口分析法只考虑到了利息收入的风险,没有考虑到利率变动对非利息收入和费用的影响。(如:一些以资产收入收费的代理业务,因利率下降,资产收入减少,代理业务收费就减少。)

(4)资金缺口分析法只考虑到了利率变动对当期收益的影响,没有考虑利率变动对银行经济价值的影响。

4.明确持续期缺口分析法的局限性

.持续期缺口分析法的局限性

(1)只能反映重新定价的风险,不能反映基准风险,以及因利率和支付时间的不同而导致的头寸实际利率的敏感性差异,也不能很好的反映期权性风险。

(2)持续期是对利率风险敞口的线性近似,当利率变动非常小时,这种线性近似有效,但当利率变动幅度较大时,则其预测的准确性就会大大降低。一般是当利率上升时,会高估金融工具价格的下降;而当利率下降时,会高估金融工具价格的上升。

5.明确什么是远期利率协议

11

远期利率协议(FRA)实际是一种远期利率合约,在合约中,交易双方商定将来一定时间段的协议利率。并指定一种参照利率,在将来清算日按照规定的期限和本金数额,有一方向另一方支付协议利率与届时参照利率之间的差额利息的贴现金额。

6.了解远期利率协议的特点

远期利率协议的特点

(1)较低的成本性(基本上没有费用) (2)极大的灵活性(币种多;期限多) (3)良好的保密性(场外交易,影响较小) (4)极少的管制性(游离政府外,管制少)

7.明确什么是利率期货

利率期货是指买卖双方按照事先约定的价格在期货交易所买进或卖出某种有息资产,并在未来某一个时间进行交割的一种金融期货业务。

8. 了解利率期权的分类

借贷方向分:借款人期权 贷款人期权

第十章 外汇风险的管理

1.明确什么是外汇风险,了解外汇风险的类型

外汇风险又称汇率风险,是指经济主体在持有或运用外汇的经济活动中,因汇率波动而蒙受损失的可能性。 外汇风险的类型

1.会计风险 2交易风险 3.经济风险

2.了解银行外汇买卖的风险有哪些管理方法

1.银行外汇买卖的风险管理技术

(1)即期外汇头寸限额(2)掉期外汇买卖限额(3)外汇敞口头寸限额 (4)交易的止损点限额。

3.了解经济风险有哪些管理技术或策略

经济风险的管理技术 1.营销战略选择

(1)市场选择(2)定价策略(3)促销策略(4)产品策略 2.生产调整战略

(1)生产要素重新组合。(购买便宜生产要素)(2)转移生产任务。(对于跨国公司来说的) (3)厂址选择。(选择货币贬值国设厂)(4)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自动化,关闭低效厂) 3.财务选择战略

(1)财务匹配策略。(资产与债务货币的匹配) (2)业务分散策略。(全球分散生产与销售基地) (3)融资分散策略。(融资选择多种货币计价) (4)运营成本管理。(跨国公司转移定价行为)

12

4.了解根据市场汇率的预测方法有哪些

根据市场汇率的预测方法

(1)购买力平价(2)费雪效应(3)国际费雪效应 (4)利率平价

第十一章 国家风险的管理

1. 明确什么是国家风险,了解国家风险的类型

国家风险是指经济主体与非本国居民进行国际贸易和金融往来中,由于别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等方面的变化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国家风险的类型

1.按引发国家风险事故的性质分

(1)经济风险。 (2)政治风险。 (3)社会风险。 2.按借款者的行为划分

(1)间接风险(2)到期不还风险(3)债务重新安排风险(4)债务勾销风险

2.了解国家风险评估有哪些主要的机构

国家风险的评估机构

1.专门的国家风险评估机构

商业环境风险信息机构(BERI)、《欧洲货币》杂志、《机构投资者》杂志、国际报告集团等。

2.国际资信评估公司

穆迪、标准普尔、汤臣百卫、费奇等 3.国际性银行

瑞士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

3.了解国家风险评估有哪些方法和计量模型

国家风险的评估方法

(1)结构定性分析法。(2)清单分析法。 (3)德尔菲法。 (4)政治经济风险指数。 (5)情节分析法。 2.国家风险的计量模型

(1)多重差异分析模型(2)逻辑分析模型(3)政治不稳定分析模型

4.了解国家风险有哪些管理技术

国家风险的管理技术

一、风险回避 二、风险分散(“国别限额”银团贷款、共同投资和联合融资) 三、风险转移 四、风险抑制(保险,非保险) 五、风险自留

掌握(6个) 明确(15) 概念(16)

13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8ik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