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复习题库(选择题)

更新时间:2023-04-06 02:27: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复习题库(选择题)□“断竹续竹,飞土逐肉”的《古弹歌》记载在

×. 《淮南子》√. 《吴越春秋》

×. 《吕氏春秋》×. 《山海经》

□较详细地记载后羿射日神话的古代文献是

×. 《山海经》×. 《楚辞》

√. 《淮南子》×. 《庄子》

□《诗经》“风、雅、颂”中,“颂”的本意是

×. 颂扬×. 祭神

√. 舞容×. 宗庙

□据文献记载,我国有典有册的历史起于

×. 黄帝时代×. 尧舜时期

√. 殷商时期×. 西周早期

×. 《大浩》×. 《多方》

□《春秋》的记事止于

×. 鲁哀公元年√. 鲁哀公十四年

×. 鲁哀公二十二年×. 鲁哀公二十七年

□《左传》的记事止于

×. 鲁哀公元年×. 鲁哀公十四年

×. 鲁哀公二十二年√. 鲁哀公二十七年

□今天我们见到的《论语》是在________的基础上,参照其它本子形成的√. 鲁《论语》×. 齐《论语》

×. 古本《论语》×. 敦煌古本《论语》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出自《论语》中的×.《学而》×. 《述而》

√. 《子罕》×. 《阳货》

□战国时期与儒家并称为显学的是

√. 墨家×. 道家

×. 法家×. 纵横家

□下□最早提出“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文艺批评方法的是×. 孔子√. 孟子

×. 荀子×. 庄子

□晚周诸子中,对儒家经典传授起过重要作用的人物是

×. 孟子√. 荀子

×. 李斯×. 韩非

□为古代议论文基本样式奠定了基础的是

×. 《孟子》×. 《庄子》

√. 《荀子》×. 《韩非子》

□据文献记载,“楚辞”这一名称最早出现在

×. 战国时期×. 秦代

√. 汉武帝时×. 西汉后期

□下列艺术表现手法不属于汉大赋特征的是

×. 主客问答×. 铺陈状物

×. 喻本相间√. 比喻象征

1

□西汉作品《士不遇赋》的作者是

×. 贾谊√. 董仲舒

×. 司马迁×. 扬雄

□扬雄指责汉武帝“游观侈糜,穷妙极丽”的作品是

√. 《羽猎赋》×. 《甘泉赋》

×. 《长杨赋》×. 《逐贫赋》

□西汉时被认为作赋是“童子雕重”小技、“壮夫不为”的作家是×. 司马相如×. 司马迁

√. 扬雄×. 董仲舒

□与《服鸟赋》同属一个作者的作品是

×. 《论贵粟疏》√. 《治安策》

×. 《答客难》×. 《报孙会宗书》

□认为当时局势可谓“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的西汉政论文是√. 《陈政事疏》×. 《过秦论》

×. 《论积贮疏》×. 《论贵粟疏》

□西汉文景之际,被称为“智囊”的是

×. 贾谊√. 晁错

×. 枚乘×. 邹阳

□司马迁为继父业为太史令,是在汉武帝

×. 元鼎六年×. 元封元年

√. 元封三年×. 太初元年

□《吴越春秋》的作者是

×. 蔡邕×. 赵壹

×. 王符√. 赵晔

□《孔雀东南飞》最早见于

×. 《昭明文选》√. 《玉台新咏》

×. 《乐府诗集》×. 《古文苑》

□《行行重行行》一诗最早收录于

√. 《文选》×. 《玉台新咏》

×. 《乐府诗集》×. 《文章流别集》

×. 孔融×. 刘祯

×. 徐干√. 杨修

□建安时期的重要作家,除了“三曹”、“七子”外,还有×. 傅玄×. 何晏

×. 王弼√. 缪袭

□魏晋时期,“改造文章的祖师”是指

×. 孔融√. 曹操

×. 曹丕×. 曹植

□下列作品中,被后人喻为“诗史”的作品是

√. 《蒿里行》×. 《观沧海》

×. 《秋胡行》×. 《精列》

□曹植诗歌中,被称为“辘轳体”的作品是

×. 《白马篇》×. 《美女篇》

×. 《吁嗟篇》√. 《赠白马王彪》

2

□被曹丕评为“体气高妙”的作家是

√. 孔融×. 徐干

×. 王粲×. 陈琳

□魏晋之际,开创我国五言古体抒情古诗体例的作家是×. 曹操×. 曹植

√. 阮籍×. 陶渊明

□宫体诗始于南朝梁代的

√. 萧纲×. 萧绎

×. 徐陵×. 庾信

□“徐庾体”指的是

√. 宫体诗×. 永明体诗

×. 玄言诗×. 山水诗

□集南北朝文学之大成的作家是

×. 谢朓×. 郦道元

√. 庾信×. 王褒

□艺术上代表南北朝小说最高水平的是

×. 《博物记》×. 《拾遗记》

√. 《搜神记》×. 《幽明录》

□“李寄斩蛇”的故事属于

×. 传奇小说√. 志怪小说

×. 轶事小说×. 话本小说

□鲁迅说“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指的是×. 《搜神记》√. 《世说新语》

×. 《西京杂记》×. 《笑林》

□为初唐“五律之冠”的诗人是

×. 沈佺期×. 宋之问

√. 杜审言×. 王勃

□陈子昂《感遇》诗所模仿的作家是

√. 阮籍×. 左思

×. 鲍照×. 庾信

□有“孤篇压倒全唐”美誉的作品是

×.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贺知章《回乡偶书》√.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下列作品中,不属于王维创作的是

×. 《鹿柴》×. 《鸟鸣涧》

√. 《宿建德江》×. 《辛夷坞》

□盛唐边塞诗人最富于浪漫主义特色的是

×. 高适√. 岑参

×. 王之涣×. 王昌龄

□下列体裁中,李白不特别擅长的是

√. 七律×. 七绝

×. 五律×. 歌行

□“子美之后,定当推为巨擘”的诗人是

×. 韦应物√. 刘长卿

3

×. 钱起×. 李益

□被称作“五言长城”的诗人是

√. 刘长卿×. 韦应物

×. 李益×. 常建

□被称作“诗囚”的诗人是

×. 贾岛√. 孟郊

×. 李贺×. 卢纶

□白居易将《长恨歌》编在

×. 讽喻诗√. 感伤诗

×. 闲适诗×. 杂律诗

□晚唐最有成就的骈文作家是

×. 杜牧√. 李商隐

×. 皮日休×. 孙樵

□唐代通俗诗派的开创者是

×. 白居易√. 王梵志

×. 寒山×. 拾得

□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以词名家的文学家是

×. 白居易√. 温庭筠

×. 韦庄×. 李璟

多项选择题

□下列文献中,比较完整着记载女娲神话的是

×. 《山海经》×. 《楚辞》

√. 《淮南子》√. 《风俗通》

×. 《穆天子传》

□在《诗经》反映战争的诗歌中,具有爱国思想的有×. 《击鼓》√. 《采薇》

√. 《载驰》×. 《东山》

√. 《无衣》

□下列寓言中,出自《战国策》的有

√. 画蛇添足√. 鹬蚌相争

×. 郑人买履×. 缘木求鱼

√. 南辕北辙

□下列寓言故事,出自先秦诸子散文的有

√. 揠苗助长√. 涸辙之鲋

×. 画蛇添足√. 郑人买履

√. 刻舟求剑

□下列篇章中,属于楚辞《九歌》的有

√. 《湘君》√. 《大司命》

×. 《橘颂》√. 《河伯》

×. 《涉江》

□下列汉赋作品中,属于骚体的有

√. 《吊屈原赋》√. 《士不遇赋》

√. 《服鸟赋》×. 《长杨赋》

√. 《刺世疾邪赋》

4

□枚乘《七发》在汉赋发展史上的意义是

×. 标志着散体大赋的完全成形

√. 转折性作品

√. 结构格局上为大赋奠定了基础

×. 讽谏的思想内容为司马相如所继承

√. 后世有许多模仿性作品

□被唐人称做“通儒之文”的作家是

√. 董仲舒×. 东方朔

√. 刘向×. 杨恽

×. 刘歆

□参与了《汉书》一书写作的人物是

√. 班彪√. 班昭

√. 马续×. 马融

×. 窦宪

□下列人物,见于《汉书》的有

√. 李陵√. 陈汤

√. 陈万年√. 窦婴

√. 霍光

□汉乐府诗的特点是

×. 强烈的抒情性√. 生动的故事性

×. 较为整齐的句式√. 鲜明的人物形象

√. 语言朴实凝练

□《孔雀东南飞》艺术上的特点是

√. 五言体√. 整个故事基本由对话组成×. 浓厚的文人情调√. 浪漫主义的结尾方式

√. 古今第一长诗

□下列西晋作家中,属于贾谧“二十四友”的是

×. 张华×. 傅玄

√. 潘岳√. 左思

√. 陆机

□属于“竟陵八友”的作家是

×. 谢灵运√. 谢朓

×. 江淹√. 沈约

×. 鲍照

□下列作品,属于骈文的有

√. 《登大雷岸与妹书》×. 《兰亭集序》

√. 《玉台新咏序》√. 《北山移文》

√. 《哀江南赋序》

□宫体诗

×. 出现于宋齐之际√. 以萧纲、萧绎等为代表

√. 内容以色情为主√. 格调不高

×. 完全是诗歌的祸水和逆流

□下列作家中,属于“北地三才”的是

×. 郦道元×. 杨衒之

5

√. 温子昇√. 魏收

×. 王褒

□初唐四杰的贡献是

×. 使格律诗定形√. 反对绮靡文风

×. 善于写送别诗√. 开拓了赋体骈文的境界

√. 开启盛唐之音

□陈子昂的贡献是

√. 更加自觉地批判齐梁文风×. 创作了大量的律体诗

√. 提倡“风骨”、“兴寄”√. 《感遇》三十八首开新的诗风

√. 古文创作在文学史上有地位

□下列作家中,属于田园诗派的作家是

×. 王昌龄×. 王之涣

√. 常建√. 储光羲

×. 李颀

□唐代擅长七言绝句的作家有

×. 陈子昂√. 王昌龄

√. 李白√. 杜牧

×. 杜甫

□李煜的词

√. 具有强烈的抒情性√. 擅用白描手法

√. 语言自然精炼×. 风格委婉靡丽

√. 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复习题库(名词解释)

□赋、比、兴

赋、比、兴是前人概括出的《诗经》的三种表现手法。朱熹说:“赋者,敷陈其事物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所谓“赋”是陈述铺叙的意思,从本质上讲就是直接描绘,直接抒情,直接铺叙,如《氓》中“氓之蚩蚩,抱布贸丝”;“比”是带比喻性质的一种手法,如《硕鼠》中用“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作比;“兴”是引用其它自然现象引起所要咏叹的情感,有时甚至能起到比的作用,如《关雎》用“雎鸟”的鸣叫起兴,引出诗人即景生情的联想。

□《尚书》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历史散文集。《尚书》即上古之书,是一部上古历史文献汇编,记载了从上古到周朝的历史,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个部分。《虞书》、《夏书》是春秋战国人根据古史传说编纂而成的;《商书》、《周书》主要是商周两代的官方文献。《尚书》以记言为主,其特点是质木古朴,读起来佶屈聱牙,艰涩难懂。《尚书》后被儒家奉为经典。

□《左传》

《左传》是先秦时期的一部历史著作,原名《左氏春秋》,司马迁认为作者是左丘明,但这一说法并不准确,现在认为是儒家一派学者杂采各国史料及传闻编纂而成,其成书约在战国初年。《左传》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此外还附录了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韩、魏、赵三家灭智氏的史实。书中生动反映了这一时期巨大而深刻的历史变迁,再现了重大的历史事件以及有关的诸侯、卿大夫等各类人物的活动。在思想上,《左传》基本倾向于儒家。

□《春秋》

《春秋》本是周朝各国史书的通称,我们今天见到的《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书中按年代记载了上起鲁隐公元年下至鲁哀公二十四年的重大事件。相传孔子曾对它加以修订,后来被儒家当作经书。《春秋》记事简略,不带有文学色彩,在记事的用语和行文中,体现出鲜明的思想倾向。

6

□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是指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战国时期,多政治中心并存的现实,各阶级阶层之间的斗争复杂而激烈。代表各阶级、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及思想家都企图按照本阶级、本阶层、本集团的立场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或提出主张。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他们都思想积极,勇于建功立业,而且敢想敢说,从不隐瞒自己的观点,互相辩难。于是出现了历史上百家争鸣的局面。

□《逍遥游》

《逍遥游》出自《庄子》内篇。逍遥游是庄子追求的人生最高境界。在《庄子》作品《逍遥游》中,对其有所描述。逍遥游即所谓“乘天地之气,御六气之辨,无所待而游无穷的人”的绝对自由的境界。庄子的逍遥游,只是心灵的遨游,带有某种神秘色彩,但又并非随心所欲的主观冥想。这篇文章想象丰富,带有很多寓言故事,有浓厚的浪漫色彩。

□《九歌》

《九歌》是屈原在楚国民间祭神乐歌的基础上加工创作而成的祭歌,总共包括《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楚歌体楚歌是中国古代流行于楚地的一种民歌,一般句式长短不齐,中间、句尾带“兮”字,用于歌唱,比较悲凉。战国后期,屈原在“楚歌”基础上,创作出“楚辞”这一文体。西汉项羽、刘邦等人亦用楚歌进行创作,创作出《垓下歌》、《大风歌》等作品,刘彻也有《秋风辞》、《瓠子歌》。东汉用“楚歌”创作的文人有张衡的《四愁诗》和梁鸿的《五噫歌》。

□骚体赋

骚体赋是汉赋中的一类,它是从楚辞中发展而成的,形式上属于骚体,所以称为骚体赋。骚体赋的大都是抒发“怀才不遇”的不平,抒发一种“不得帮闲的牢骚”。首倡者是汉初的贾谊,代表作是《吊屈原赋》、《服鸟赋》等。

□散体大赋

散体大赋是汉代辞赋的代表,它师承屈原、宋玉及《诗经》的“雅颂”与战国时期的纵横游说之风。它的内容多属为统治者扬威颂圣,思想倾向比较空泛,艺术形式过于简单僵化。散体大赋普遍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作品篇幅巨大,文字排铺堆砌,对事物进行铺陈描写。从形式上来说,它更像散文,直接继承了先秦散文。散体大赋的代表作有枚乘《七发》,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扬雄《长杨赋》、《羽猎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两京赋》等。

□乐府

乐府是个音乐机关的名称,正式成立于西汉汉武帝时期。乐府机关的只能一是写词配曲,演习排练,以供给皇帝和有关部门的需要,另一方面,就是组织人到各地去采集民间歌谣。乐府中的作品后来又被称为乐府诗,其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厚薄云。乐府诗在思想上大体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痛苦,如《病妇行》。其二,反映战争徭役给劳动人民造成的灾难,如《十五从军征》。其三,反映青年男女婚姻恋爱方面的问题,如《孔雀东南飞》。其四,反映社会动乱给文人造成的忧惧漂泊之痛,如《西门行》。流传至今的大约有六十余篇,主要保存在宋代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中。

□《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昭明文选》,作者为东汉时期已不可考的一些下层文人。他们或直抒胸臆,或借题发挥,书法的大都是个人的厉害得失,怀才不遇,以及穷困潦倒的各种忧愤之情。由于这些作品本无统一名称,但在内容风格上相近,萧统讲这些作品编在一起,题名为《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是早期文人五言诗的重要作品,对后代具有很大影响,钟嵘说它“几乎一字千金”,亦被刘勰喻为“五言之冠冕”。

□建安风骨

建安风骨是前人概括出的建安时期作品的风格特点。建安诗人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广泛地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苦难,展示广阔的时代生活画面;抒发作家建功立业的理想壮志和积极进取精神;也流露出人生短促、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情绪。这些作品意境宏大,笔调明朗,形成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风格,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色。

□永明体

永明体又称新体诗,最早出现于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此时,声律说有了突破发展,诗人自觉地把声律说自觉地运用于

7

诗歌创作,产生了面目一新的新体诗。这些新体诗自觉地运用“四声”、避免“八病”,形成了“永明体”。永明体的代表作家有谢朓、沈约、王融。

□永州八记

“永州八记”是柳宗元在贬官永州期间,游览永州山水胜景后所作的八篇游记。包括《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考试的时候,以上写出三个就可以)。永州八记写出了山水景物中的奇妙动人之处,画廊式的展现了永州的山水胜景。抒发了作者贬官的郁闷心情。“永州八记”在古代山水文学发展有重要地位。

□沉郁顿挫

沉郁顿挫是指感情而言,“沉郁”者,“意”也,“沉郁”是指有深挚、沉雄,郁结,抑塞的感情内容;“顿挫”者,“法”也,“顿挫”是指感情的力度,深度,浓度,侧重于意和思想,是指感情表达的方式。沉郁与作品的内容主题有关;顿挫与作品的谋篇、结构、遣词造句等表达方法有关,而两者之间又是统一的。纵观杜甫的作品,思想内容博大精深、韵味深远;感情境界凝重深沉、忧郁悲壮;表达方式百转千回、反复咏叹。

沉郁顿挫在杜诗中,有感情和形式两方面的体现。在感情上,是深厚、悲怆。感伤、郁结的,体现了杜甫的忧国忧民之情。沉郁顿挫”风格形成的原因与杜甫的经历、思想、美学观点有密切的联系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复习题库(简答题)

□简述《左传》辞令的特点。

答:春秋时期,贵族文化高度发达,社会盛行重礼尚文的风气。在外交场合要公平应对,需要表现出温文尔雅的风度以及贵国的文化修养,要讲究辞令之美。因此,在《左传》中便记载了很多文才斐然的辞令。

①辞令委婉巧妙,典雅从容。在彬彬有礼的外表下包藏着锋芒,即使是敌国交战,在兵戎相见之际,也不失温文尔雅之态。如襄公二十五年,郑伐陈,郑国的子产向晋献捷,晋人三次责难郑国,都被子产巧妙地顶了回去。子产多次凭借辞令之妙,使大国不敢对郑非礼。优美巧妙而又体现了礼的精神与深厚的文化修养,是《左传》辞令的普遍特点。

②论辩方式上,其辞令往往援引典章,依礼而论,用道义的力量使对方折服。春秋时期,礼保持着一定的约束力,如果行为违礼,将会受到谴责,因此相互之交谈要以礼为依据。如名义与齐考公的对话,就是以道义为出发点,指责对方的不道义行为。前人称《左传》“婉而多切”,就在于他不仅有彬彬有礼的外表,更有以礼服人的力量。

③有些辞令真率有力,以鞭辟入理的分析见长。《左传·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向秦穆公分析利害时,就是采用直率而深入的方式,利用矛盾抓住秦不信晋的心理,讲晋国如何失信于秦,火上浇油,威言耸听,紧紧地抓住了秦伯的心理,有力地打动了秦伯。

④《左传》虽以细密婉曲著称,但又不尚铺陈,不事夸张,无论记事记言,都能言简意赅,意味悠深。

□简述《战国策》辞令的特点。

答:《战国策》的散文艺术成就很高,前人称它为“辩丽横肆,亦为文辞之最”,《战国策》中的辞令引人注目。

①《战国策》说辞纵横驰骋,辩丽姿肆而又浅显生动,形象生动,引喻谐调,气势充沛,说理充分。《战国策》的辞令与《左传》谦恭文雅、道德礼义的辞令有很大不同,为了打动人心,往往无所顾忌地分析形势,直陈利害,甚至不惜张大其辞,危言耸听。说者在分析利害时或抓住一点,尽力发挥,诱使对方上钩;或虚张声势,极力渲染对方的不利地位,使其听从安排;或故作惊人之语,先在气势上压倒对方,再详加辩析。

②《战国策》辞令在语言上词藻富丽,准确传神,句式错综变化,文中常常综合运用铺陈、排比及夸张、比喻等手法,造成淋漓酣畅的气势和铿锵有力的节奏,如《战国策·齐策一》中记录苏秦劝齐宣王合纵的说辞,文中极尽比喻夸张之能事,气势强大,语气强烈。又如《战国策·楚策四》中庄辛对楚襄王的说辞,层层设喻,气势之壮、辞采之富、描摹之工,都前所未有。

③《战国策》有很多寓言故事。这些寓言大多是说者根据临时需要而顺手拈来,取材广泛,寓意鲜明。《战国策·楚策一》中就用“狐假虎威”的寓言说明诸侯表面上怕楚将昭奚恤,而实际是怕楚国。《战国策》中,“画蛇添足”、“鹬蚌相争”、“南辕北辙”等其它一些寓言也都是脍炙人口的佳篇。这些寓言通俗生动,富于现实感。

□简述《孟子》论辩艺术。

答:《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章法巧妙,气势充沛,章法巧妙,表现出高超的论辩艺术。

8

①孟子善于在论辩中抓住对方心理,因势利导,诱其就范。一次,齐宣王向他问起齐桓王之事,但孟子却巧妙地把话题引到王道仁政上来。他先提起齐宣王不忍以牛衅钟的小事,称赞他有仁心,引起对方的好感;进而批评他虽有仁心却不行仁政,是“不为”,而非“不能”;然后又揭穿其“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的大欲,并指出,以武力征服天下,后必有灾,只有行仁政,才能无敌于天下,终于引起齐宣王对仁政的兴趣。在对话中,孟子始终掌握主动,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他的宣讲。

②采用迂回战术,设好圈套,让对方钻,乘其不备,突然袭击。孟子为了批评齐宣王未能治理好国家,先问他:“有人把妻子托付给朋友,自己到楚国去,朋友却让妻子挨冻受饿,该怎么对待他?”回答说:“抛弃他。”又问:“法官不能审理好案子,怎样处理他?”回答说:“罢免他。”经过这样两问两答,孟子突然把话题转向治国,问道:“国家没治理好,该怎么办?”齐宣王无法回答,只好“顾左右而言他”。

③先通过设问,使对方暴露其理论弱点,当找到突破口之后,再发动猛烈反击。在同农家学派的陈相辩论时,他针对其老师许行“贤者与民并耕而食”的观点,层层追问对方:许行的各种生活用品来自何处,迫使他说出“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的话,然后反问道:“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紧接着就展开正面论述,说明社会分工的必要性,又举尧舜为例,说明圣人忙于治理天下,无暇亲自耕作,充分暴露了许行观点的不切实际。在此基础上,还批评对方背弃儒家师说而追随许行。由于抓住了对方的破绽,有破有立,文章具有锐不可当的逻辑力量。

④提出正面的议论,围绕中心观点,严谨细密地展开论述。如“天时不如地利”一章,在开门见山地提出论点之后,对天时、地利、人和的作用层层分析比较,最后又以“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总结全篇,全文步步深入,首尾相应,虽未独立成篇,但已具备完整严密的论说文的雏形。其他如“鱼我所欲也”等章,也都具有这种特点。

□简述司马相如大赋的特点。

司马相如是汉朝有名的辞赋家,他的赋在当时具有一定的特点。

①结构宏伟,富丽堂皇。司马相如的赋讲求场面开阔,层次分明;由外及里,由上及下,由近及远,有空间的转移和时间的流动;有多种生活、场面和气氛构成了广阔复杂而又极其统一和谐的艺术画面。他的作品正是他自己“赋家之心要包括宇宙”主张的最好体现。

②讲究绘声绘形,有声有色。声音色彩多种多样,富于变化,穷形极相,动魄惊心。他的赋在总体气氛上又是富丽、欢娱、热烈而又庄严的,与东汉以后的词赋大不相同。

③极大程度地利用了中国方块字在字形构造上的突出特点,排列上给阅读者以强烈的视觉刺激。司马相如直接继承了枚乘《七发》中用字方法,并将之推到了顶峰。一排列几十个山字头,几是个水字边,几十个鱼字旁,几十个草字头……给人造成了一种扑面而来的气势感。

□简述班固的文学成就。

答:班固是东汉著名的史学家和辞赋家,他具有很高的文学成就。

①班固辞赋的代表作是散体的《两都赋》,其特点为天子做喉舌,替朝廷说教。除了《两都赋》外,班固骚体赋的代表作是《幽通赋》。

②班固的散文写的也不错,他模仿东方朔《答客难》,创作了《答宾戏》。

③班固的诗歌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他的《咏史》是第一首有案可查的文人五言诗。

④班固最著名的是他的《汉书》。作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基本尊重客观事实,在叙事及语言上有自己的特点,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简述汉乐府的艺术成就。

答:汉乐府民歌从劳动人民的角度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及他们的喜怒哀乐,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①生动的故事性。乐府大都是叙事诗,非常注意故事的生动性及情节场面的描写。《孤儿行》中通过叙事写一个被兄嫂虐待,奴隶般受罪的孤儿形象,反映出他前路茫茫,苦海无边。

②鲜明的人物形象。乐府诗非常注意描写人物,为了刻画人物,使用的有些手法是具有开创性的。《陌上桑》中为了烘托罗敷的美丽,不去直接写罗敷的容貌,而是通过旁观者见到罗敷时的神态举止来表现罗敷的美写别人在她的美面前的种种反应,就“美的效果来表现美本身”,精彩至极,显现出鲜明的人物形象。

③句式自由,变化多样。与《诗经》中以四言为主的句式不同,乐府诗采用杂言体和五言体形式。汉代乐府形式上的最大贡献是开创并完成了五言体诗歌的形式。汉乐府作品中,以《陌上桑》和《孔雀东南飞》最为杰出,推动了文人

9

五言诗的发展,为建安时期五言诗歌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④语言朴实凝练,善于叙事言情。基本上都是口语,朴素自然,没有什么人为的雕饰。它的现实主义传统一直被后代许多杰出的作家们所继承,他的风格形式,具体的表现方法深刻地影响着后世。《采莲》中,尽管没有一个华丽的词语和一点着力的痕迹,但却勾勒出一幅生动活脱的水墨画。

□简述曹植诗歌创作的前后变化。

答:曹植的生平、思想以曹丕称帝为界,明显地分为前后两期,其诗歌创作也明显地分为前后两期。

①前期诗歌的重要内容是抒写自己的理想和怀抱。《白马篇》塑造了一个身怀高超武艺,渴望“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游侠儿形象。这一形象实际上是曹植自我形象的投影,表达出诗人对自己才华的自信,也表达了建功立业的远大政治抱负。在他的前期诗中也有不少描写宴饮游乐的,《公宴》、《名都篇》等都是他邺下时期生活和情趣的真实反映。在前期,曹植创作了《赠徐干诗》等赠友诗以及《送应氏·其一》等反映社会现实的诗。

②后期的诗歌比前期的诗歌内容显得更深沉,艺术更成熟。后期诗歌在内容风格方面与前期大不相同,更多地表现了壮志不得施展的苦闷,备受迫害的无限压抑和悲愤、反抗,对生存的忧思和恐惧。构成了后期诗歌的悲愤基调。《赠白马王彪》一诗,始终倾注了诗人悲愤忧伤的强烈感情色彩,情真意挚,悲切动人,具有极强的抒情性和感染力。运用多种抒情手法,多角度多层次地抒写那深沉复杂的感情,表达的淋漓尽致而又从容不迫。诗的形式新颖,自创新题,显示了诗人高超的创作技巧。有志难申的苦恼,无可奈何的忧愁,对迫害的愤怒与反抗,对生存的忧思和恐惧,共同构成了他后期诗歌悲愤的基调。著名的《七步诗》就有很深的这种基调,另外他后期的一些游仙诗和情诗也带有这些人生内容。

□简述阮籍《咏怀诗》八十二首的思想内容。

答:阮籍所生活的时代,政治上的黑暗,造成了他内心的悲愤,在诗中多方面地表达了自己的真实感受,他的内心积郁,无由发泄的痛苦与愤懑均通过其诗文表达出来。阮籍《咏怀诗》八十二首是其代表作,真实地反映了诗人一生极度复杂的思想感情。

①抒发当时社会条件下诗人寂寞的处境和抑郁苦闷的情怀。“忧思独伤心”是整个《咏怀诗》的基调。他身处名士少有全者的乱世,抒写自己忧生惧祸的心情。三十三(一日复一日)中的“胸中怀汤火”,“终身履薄冰”深刻地揭示了他无限焦虑与恐惧的心态。

②也有讽刺时政及某种丑恶社会现实的。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反抗。十六(徘徊蓬池上),以朔风微霜喻司马氏之肆暴,以飞鸟走兽喻小人之逢迎,以羁旅无俦喻自己之处境,曲折地反映了司马氏操纵大权,为所欲为的重大历史事实。

③少量自述平经历和建功立业理想的篇章。三十九(壮士何慷慨)写得豪壮动人,诗中刻画的临难赴危、誓死报国的英雄,显然有自况之意。

④还有一些游仙之作。通过游仙表达脱离苦难现获得自由的一种追求,把神仙境界与黑暗现实对立起来。如二十三、三十二,都是诗人为解脱苦恼,追求遗世高蹈情怀的流露,也是诗人同黑暗显示相对立的美好生活追求。

□简述谢灵运在山水诗在文学史发展中的地位。

答:谢灵运是玄言诗向山水诗转变的关键人物,他的山水诗真正以自然山水为独立的、客观的审美和描写对象。

①对山水景物的精细刻画,善于营造画境。《登池上楼》中,“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生动地描绘出初春时节,绿色的小草在碧波荡漾的水边悄悄生长,发满新芽的柳树上各种各种新奇的鸟婉转鸣叫,描绘出一幅有声有色,充满了和谐和生机的画面。

②诗作工于锤炼字句。注重景物的形象描绘,雕琢字句,排铺对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评价谢灵运的诗“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

③开始了以自然山水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对于扭转玄言诗风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虽然他的诗中还有一些玄言和佛理的成分。他对自然景物的精细描绘,在表现手法上的刻意求工和大开声色,对永明新体诗和后世山水诗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钟嵘称他为“元嘉之雄”不为过誉。

□简述鲍照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

答:鲍照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占有重要地位,并对诗体发展做出了贡献。

①他继承和发展扬了汉魏乐府和建安风骨的传统精神。用诗歌来反映现实,抒怀言志,代表了诗歌发展的正确方向。

10

《拟行路难》中,他酣畅淋漓地发泄了自己的怨恨之情,塑造出一个顽强、倔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②他对诗体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变逐句用韵为隔句用韵,并可自由换韵,对七言诗的发展,树立了样板,开辟了广阔的发展道路。同时,他学习南朝民歌所写的五言绝句所写的五言四名小诗,如《吴歌》三首、《采菱歌》七首等,清新俊逸,情致浓郁,开创南朝文人五言之风,对后来五言绝句的形成颇有影响。

③他对古代诗歌的题材也有新的开拓,特别表现在边塞诗方面。他的边塞诗,集中地表现了边塞风光、激战场面、报国壮志、征人边愁。自他起,古诗中边塞题材的范畴已大体确立,对后世边塞诗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简述白居易新乐府的理论创作主张。

答:白居易对新乐府有一套完整的理论,并在自己的创作中实践他的理论。

①认为文艺是社会生活与政治的产物,是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具有深刻的社会认识价值。他在《策林》六十九中指出:“大凡人之感于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成歌诗矣”。

②明确创作目的与政治相关。他认为文学不仅具有反映社会的价值,而且也具有能动地改造社会、干预政治、直接影响人的思想意识的巨大功能。他特别提倡周朝的采诗制度,主张“补察时政,泄导人情”。他在《与九元书》中,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创作主张。同时他在《新乐府五十首序》中提倡真实,认为只有“核而实“,才能”传而言”。

③文学的特性、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要求诗歌创作不仅要发挥社会作用,更要以情感人。认为诗要“以情感人,以美感人”,在《与九元书》中,他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将诗歌比作植物,用“根、苗、花、果”喻“情、言、声、义”。另外他坚决主张“系于意,不系于文”,认为形式要为内容服务。

□简述古文运动产生的背景。

中唐的古文运动是中国散文史上一个重大事件,它的产生绝非偶然,既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更有文学演变的原因。

①社会条件。安史之乱后,出现了一个小中兴时期。这一时期,一方面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复杂尖锐。另一方面,下层的知识分子也渴望为国效力,有强烈的责任感,迫切地要求社会改革,要求文学为日益兴起的社会变革社服务。

②儒学复古思潮的高涨。以韩愈为代表的儒学复古思潮的高涨,他们要努力的从意识形态领域确立儒学的统治地位,为巩固唐王朝的统治服务,儒学复古思潮的实质也是反映了改革现实,重整纲纪的需要,安史之乱之后,唐朝政府的权威日益下降,各种社会矛盾越来越复杂,所以要求变革的人认为首先要从思想上开始整顿,提倡儒家的思想整顿国家的纲纪,来维护中央的权威,同时用儒有的仁政的思想来改革政治弊端,关心百姓的疾苦,缓解当时的社会矛盾,儒学复古思潮也要求有一种工具来做宣传,古文就成了宣传儒学思想和改革的最好的工具。

③古文自身发展的原因。批判骈文,提倡散文。骈文过于讲究形式,束缚表达。如《腾王阁序》中“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中的人名本是“杨得意”,但由于骈文文体的局限,只能削足适履,改换人名。从初唐四杰、陈子昂到安史之乱前后,涌现出一大批倡导古文的作家,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和更高级的层次上推动了古文的发展,也是其自身发展的结果;

④文学讽时刺世的现实思潮的影响。在中唐时期,形成了教化中心说和完整的文学理论。元结人强调褒贬讽谏,认为文章应“极帝王理论之道,系古人规谏之流”。中唐的古文运动是齐、梁以来古今文体之争的必然结果。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复习题库(论述题)

□试论《庄子》哲理与诗意交融的特点。

答:庄子追求的逍遥游的境界,本身就带有艺术的特点,富于艺术魅力,所以说逍遥的境界就是艺术的境界。庄子哲学的核心就是人生问题。

①饱含激情的笔触,描写体道、得道的情景,形成了诗意盎然的艺术境界。注重表现生活理想和内心感受,全书带着强烈的主观性和抒情性,给人以哲理的启迪,更富于艺术魅力,《逍遥游》中,大到“扶摇而上”九万里的鲲鹏,小到浮游野外的尘埃、草芥;从志向短小“决起而飞”的斥鴳,到御风而行的高人;从八千岁为春秋的椿树,到“不知晦朔”的短命朝菌。它们之间虽然有着大小之分,长短之别,但有所依赖,有所期待都是一样的,都是并不得逍遥游,进不了绝对自由的境界。而真正做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才是无所待,才是逍遥游。庄子笔下的这类境界,给人以哲理的启迪,更富于艺术魅力。

②以艺术的态度来体味人生。善于从生活中发现诗意。在《齐物论》中,由庄生梦为蝴蝶,产生了“蝴蝶之梦为周

11

与”的奇想。《秋水》中,写庄子站在濠梁上,感受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这些饱含着审美感受的故事,把读者带入物我两忘的诗的意境。庄子为人傲岸不羁,潇洒脱俗,书中大量记载了他放旷豁达的言行。

③强烈的抒情色彩。庄子主张齐物,在他的作品中跳荡着强烈的激情,不仅表达了对生活的理性认识,更包含着深厚的情感体验。《徐无鬼》中,庄子站在惠施墓前,深情地发出感慨,在对友人的怀念中流露出世无知音的孤独感。《大宗师》的结尾记载了子桑对悲惨遭遇百思不得其解,只得归之于命运的寓言。强烈的抒情性,使庄子的作品达到了哲理与诗意的和谐交融。

□以《离骚》为例,说明屈原的艺术成就。

以《离骚》为代表的屈原作品,开辟了我国浪漫主义诗歌传统,通过此诗展现出屈原杰出的艺术成就。

①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纯洁高大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这个形象是对自我形象的描写。屈原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备受打击,作者在长期政治上斗争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和态度加以升华,运用想象进行高度的集中概括和大胆的艺术夸张。他一再克服这痛苦的经历,这是具有伟大心灵和坚强意志的人才能够作到的。这种对未来的道路进行过苦苦的探寻的心情在《离骚》中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有所体现。这种情怀与伟大的人格,使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峻洁、高大。

②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和强烈的抒情性。他的整个心灵都被痛苦所充塞,但从未忘记国事,这种至死也不忘怀祖国的真情,在那种险恶的环境中本身就带有某种悲剧因素,体现在作品中基调就是苦,感情核心却是恋,这种苦恋使屈原在精神上经受着巨大的折磨,在作品表现出浓郁的悲剧情调及无限的悲愤,在失望夹杂着希望的感情中抒发着作者强烈的感情,使作品融进一种缠绵凄婉的悲剧气氛,如《离骚》中‘惟昔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表达出了作者的那种危机感与无奈的恋之情。

③浓郁的浪漫主义思想。在创作中驰骋想象,采用夸张的手法,使作品充满着激荡人心的浪漫色彩。作者运用想象,大胆的夸张,使作品奇诡动人,在《离骚》中。诗人把现实和幻想结合起来,用这种方式表达自己复杂的思想感情。“乘坐美玉、象牙的宝车,由飞龙驾驶,腾空而逝,辞国远游”,上天入地的,富有浪漫主义的想象力和感情。屈原善于把神话传说与自己的思想感情结合起来,运用神话素材抒情写志,扩大了诗歌的境界,使他的诗歌别具风格。

④继承和发展了《诗经》独具特色的“比兴”的表现手法。《离骚》突破了《诗经》中既有的“比兴”手法,开辟了香草美人的典范。在屈原笔下,花鸟虫兽、日月风雷、仙灵神鬼、历史传说、神话故事,都成了诗人展示内心世界的意象。比喻的多样性,丰富性和奇特性为诗人驰骋浪漫主义的奇思妙想开辟了一个广阔的天地。

⑤在文学形式和诗歌语言的运用上,极富开创性。汲取楚地民歌的丰富营养,又吸取散文的章法和句法,创造出一种句式长短不齐、音节抑扬顿挫、章法灵活多变的“骚体”诗。不受形式的拘束,使诗的结构错综变化。《离骚》善于运用楚国的民间方言口语来写,带有大量的“兮”字,诗歌语言丰富多彩,显示出浓郁的地方特色。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和叠音词,创制对偶句式,使诗歌句式整齐、韵律和谐,增强了诗的音乐美。此外,《离骚》中含有不少散文化句式,大量运用“之”、“乎”、“者”、“也”等语助词,打破了《诗经》四言为主的句法形式,创造出了舒卷自如的新诗体。屈原作品极大地丰富了我国诗歌的表现手法,对后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述《史记》的人物形象塑造。

《史记》中的人物个性形象鲜明、生动,为我们展现了一首丰富多彩的悲剧英雄人物的画廊。这些人物形象都具有非凡的感染力,无一例外的具有一种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它们身上无一不闪现着司马迁本人的美学理想,《史记》中的人物能写得如此成功,有几个方面。

①注意刻画细节,极力描摩人物的神情口吻。在《项羽本记》中,关于项羽瞋目镇敌的细节描写,最能表现这位英雄豪杰叱咤风云的威势和气概。据司马迁说,项羽是重瞳子,就是一眼双眸,显然“炯炯有神”一词已不足以形容这双重瞳之目射出的威严之光。司马迁紧紧抓住项羽这一容貌特征进行细节描写。项羽威严的目光,竟使惯于骑射的高手目畏手软,又使久经沙场的骑将人马俱惊。《史记》中这样的细节描写比比皆是,这些细节看似漫不经心,信手拈来,实际上却是作者精心选择、提炼而得。这些人物的只言片语,一颦一笑,较之千军万马的会战和攻城掠地的壮举,更能显示出人物的性格。

②通过矛盾冲突集中、尖锐的场面来表现人物。“鸿门宴”一节,是刘邦、项羽较量的关键时刻。宴前的紧张气氛,

12

宴会上的剑拔驽张,使双方人物的神经都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作者通过这场面对面的斗争来表现人物性格。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不仅写活了项羽,而且也写出了刘邦的老练权变、善使手段,张良的沉着冷静、察颜观色,樊哙的忠勇无畏、善于言辩,范增的阴险狠毒、脾气暴躁等,显而易见,这种写法又能在一件事中写许多人物,达到一石数鸟的艺术效果。

③通过渲染来烘托人物,增强故事的感染力。项羽打被败后,四面楚歌,一个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竟落到了这步田地,本来已经使人感慨嘘唏了。在如此气氛之下,又写他慷慨悲歌,“美人和之”,“左右皆泣”,更加构成了一种无限的悲凉的气氛。

④运用互见法写人。在《项羽本记》中,司马迁基本上如实记载了项羽一生的功过是非,作者的态度和评价也基本上是客观的,既写了他“气吞山河、功盖天下”的一面,也写下了“凶狠残暴”的一面。但对于项羽的弱点,司马迁还是本着本传略,他传详的原则,用互见法补足人物的全貌。《高组本纪》载刘邦、项羽形成相持状态时,刘邦出了项羽十大罪。关于项羽十大罪状,《项羽本记》也多有涉略,但借刘邦之口集中道出,确有一种触目惊心之感。

□论述《史记》“无韵之离骚”的含义(《史记》的抒情性)。

《史记》有强烈的抒情色彩。鲁迅曾赞《史记》为“无韵之离骚”。

①所写人物融入了自己的感情。文章从始至终都带有一种强烈的主观色彩,充满了自己的爱憎感情。司马迁写《史记》不是为了客观地记载历史,而是要通过写史来表达他的政治理想,达到他改造或改良现行社会的目的。《史记》是一部饱含作者激情的文学著作,它是爱的颂歌、恨的诅曲,是一部充满血泪的悲愤诗。在《报任安书》中,司马迁指出自己因为被处以腐刑后,决定发愤著书来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对现实抗争,让后人通过《史记》去理解自己的理想和冤屈。

②有的作品通篇像一首抒情诗。《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写屈原在困境下创作《离骚》,表现出屈原不公的待遇,表达出很深的感慨。又因贾谊写过《吊屈原赋》,亦为感伤诗人。司马迁将屈原、贾谊两个怀才不遇的诗人放在一起同时写,从形式上更像抒情诗。

③多处引由歌谣、俚谚,融合在叙事议论之中,挥洒自如。这些歌谣谚语用于刻画人物、说理记事,妙趣横生,寓意透辟,使读者恍睹其容,恍闻其曲,形成《史记》另一道别致而亮丽的风景线。《项羽本记》中,垓下之围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用《垓下歌》作为项羽英雄末路垓下之围的序曲,将楚歌原本具有悲凉慷慨之韵,揉以项羽叱咤风云、而最终以悲剧作结的一生,抒写了英雄末路之悲与儿女情长不免英雄气短的一面,呜咽悲慨,凄凉动人。

④夹叙夹议。议论带有强烈的抒情色彩。《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对廉颇失势时与人的对话的描写,抒发了他对世态炎凉之感慨,对廉颇不怕死的精神,给予赞扬时,充分地表达了作者对他的景仰之情以及司马迁本人的生死观。

⑤语言的总体风格朴拙、浑厚、气势沉雄。在记叙悲剧人物的篇章中(如《项羽本记》),突出了体现了《史记》语言的风格。《史记》语言风格多样,随各篇内容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风格特点,使语言与其表达的内容达到高度的统一、和谐。辛弃疾曾用“雄深雅健”来形容《史记》的语言。

□论述陶渊明诗歌的艺术成就。

陶渊明是东晋时期文学成就最高的诗人,他的诗歌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

①内容平淡自然,内容贴近生活,亲切淳真,富于真情实感。所描绘的场景、叙写的事情,为人们熟知习见。通过朴素自然的田园风光的描写,善于运用白描的手法,朴素的语言,不加雕饰,把生活的情景和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原原本本地描述出来。这就形成了一种清新自然的特点。如《归园田居》中的“少无适俗韵”的描写,“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平淡自然,这些生活情景及诗人的志趣,心情,都是诗人真实的感受,写得十分亲切。

②浑融完整,意境高远。作者善于创造意境,他的田园诗中多有精彩的景物描写,取与自己心境相合之景入诗,既有客观实境,又有意中之境。使自然景物都渗透着诗人的主观感情色彩,情景交融,浑然一体,令人回味无穷。它往往与具体的景物和诗人的真挚感情有机结合在一起,具以情景为主,把人们引向一种更加高远而深沉的境界,这种情、景、理的高度融合,即诗与哲理的结合,更使陶诗意境高远,清新拔俗。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悠然”一词,很朴实,但又含有一种韵味,是不经意的看到了南山,人和自然之间是一种非常亲和的关系,这种关系在平淡的语言中得到了表现。“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是一种客观的景物描写,从“飞鸟相与还”可以看出陶渊明对田园生活充分的

13

肯定和满足的情感,韵味很深。

③精工而本色的语言。陶诗的语言朴素、直率,毫无斧凿之痕,平淡、本色,简练朴素,明白易懂,但绝不是浅薄粗俗。他诗中那些看似极其普通的“田家语”,实则是经过艺术提炼的,是诗人苦心经营的结果,其中有许多极富形象性和表现力。《时运》“有风自南,翼彼新苗”中的“翼”字、《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均能于本色中见精工,于朴素中见华采。钟嵘在《诗品》中评价陶诗“文体省净,殆无长语”。

□分析岑参、高适边塞诗的异同。

答:二人都是盛唐边塞诗的代表,都创作了许多广为流传的边塞诗,都在诗中抒发了自己从军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描述了边塞的风俗风光。但二人的边塞诗又具特色,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①内容方面。岑参的边塞诗成就最高的是在边塞风光、边塞生活的描写。“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入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十分生动形象的描绘出一幅边地雪景。充满着异域情调和浪漫色彩。高适的边塞诗则以思想深刻见称,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比岑参的诗更强烈。《燕歌行》,诗中通过对比手法,写出了我军将士浴血奋战,保卫孤城的献身精神。更更可贵的是同情下层士兵,还通过对比,揭露将士之间苦乐悬殊的不平待遇,指出这是造成边战失利的重要原因,“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这就难怪使士兵们“至今犹忆李将军”。这种前后呼应的描写,饱含了作者对视士兵如草芥的将军的强烈遣责。使诗的思想性更为深刻。

②艺术方面。岑参的边塞诗以壮丽姿肆的浪漫主义为主要特色,形式上用自由的七言歌行体,自己另立新题,善于表达更丰富思想感情,描写边塞的奇和丽,采用丰满的想象,大胆的夸张,多变的节奏,如“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内容上除写军旅生活外,同时还抒发报国豪情,特别是表现边塞风格、边地风俗方面,风格上是浪漫主义。高适的边塞歌和岑参的热烈浪漫、想象夸张不同。最大特色和最高成就在于思想深刻,触及到深层次的社会内容,现实意义比岑参诗更强烈。其诗作常常是直抒胸臆、直陈其事、直议其理,比兴寄托,寓情于景,含蓄委婉的描写较少,显得更凝重深沉、浑厚苍老。体裁更习惯乐府旧题和整齐的五七言体。如“校慰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既写出了军情的紧急,又通过“羽书飞传”“猎火照山”等进行形象的描写,使整首诗具有高亢悲壮的格调。

③清朝王士桢说:“高悲壮而厚,岑奇逸而峭”大致说出了两人的区别。

□论述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

答:李商隐的诗歌内容丰富,师承极广,继承了屈原香草美人的寄托手法,阮籍旨趣遥深、难以情测的风格,杜甫的忧国伤时的精神和沉郁顿挫的诗风,韩愈的雄奇横放,李贺的幽冷奇艳,六朝诗歌的精工秾丽,以及民歌的清新流丽。

①构思缜密,情致深蕴。较少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力避平直之语,诗中大量运用比兴,象征等手法,造成一种缠绵顿挫,缜密深曲的特色。精确的对偶,工丽深细的语言,和美婉转的音律,外形特别美丽,意义往往隐晦。《锦瑟》中,诗人大量借用庄生梦蝶,杜鹃啼血,沧海珠泪、良田生烟等典故,采用比兴手法,运用联想与想象,把听觉的感受,转化为视觉形象,以片段意象的组合,创造朦胧的境界,从而借助可视可感的诗歌形象来传达其真挚浓烈而又幽约深曲的深思。

②长于用典,精工贴切,含而不露,可以使人产生更多的联想,如《安定城楼》,作者表达了自己的不得志和失落之情绪,“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诗中以这两位古人自比,显得既含蓄而又贴切。“不知腐鼠成滋味, 猜意鹓雏竞未休”借用庄子寓言告诫一些人不要妄加猜疑,从而表明自己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典故的灵活运用比直抒胸臆有更好的效果,诗人通过典故可以表达更多的思想内容,这是直抒胸臆不能所做到的。

③锤炼字句,工于造语。李商隐的诗语言凝练而丰富,不但注重锤炼实词,选择虚词,运用叠字,同时注重对成语典故、民谚方言的敷色加工,使诗歌语言造境新颖,蕴涵丰富。《向晚》“花情羞脉脉,柳意怅微微”中叠字的运用,创造出了声、色、情俱佳的境界。另外,李商隐的诗歌中,在后世有大量精美典雅的名句传世。如“相见时难别亦难”,“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使干”等等。

④总之,李商隐诗秾丽而时带沉郁,摇拽而不失厚重。丰富深厚的思想内容与曲折见意的表现形式达到完美和谐的统一,形成“深情绵邈”、典丽精工的独特风格,以其意蕴的深婉、词采的精美和朦胧的美学追求,为抒情诗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天地,为古典诗歌以及后世词、曲的发展都做出了重要贡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4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8ifl.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