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发现历史》读后感
更新时间:2024-03-24 09:3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 《在中国发现历史》读后感推荐度:
- 相关推荐
读《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有感
一、冲击——回应理论
书的第一章,作者对冲击——回应理论进行了一系列的批判,认为这一理论本身就存在
※
极大的漏洞,同时在研究中国近世史所能起的范围极其有限,作用也并非极其重要。
较有意思的是作者在文中对西方这一概念的阐述,作者写到“‘西方’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没有‘东方’或‘非西方’和它比较,西方根本就不存在,我们的词汇里也不会出现这个词来表达这个概念。”作者以此来论述西方内部各国从“西方”这个框框中跳出来后,其实各不相同。最后得出“‘作为整体的西方’ 从来没有对任何社会产生过任何冲击”。而我想说的是,作者如此的论断在批判了冲击——回应理论的同时,是否也让所有的理论(曾经的或将来的)有了这个所谓的漏洞。因为所有的概念都是相对产生的,世界上所有国家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没有其他国家与一个国家相比较,那个国家根本就不存在,那是不是中国本身就是不存在的,世界上所有国家本身也是不存在的,甚至这个世界,这个地球,这一切,本身也是不存在的?
另外,作者认为,西方冲击中的“西方”,一方面是中国理解上的西方。另一方面,它只是“西方”整个整体的一部分,并不能代表全部。不可否认,中国人有对西方的再创造来改造局势;也不可否认,中国人对西方的印象不是全面的。从细节上分析,很容易发现,西方已被中国人改的面目全非,印象也是中国人自己拼凑起来的。但是,从大方向来看,有些东西归根结底是西方给的。这只是分析角度的不同而已,且不能说,中国人理解意义上的西方便完完全全的不是西方。
我认为,这套理论本身可能有一定的问题,在一定意义上也以西方为中心,过分夸大了西方的作用。但是,西方冲击,中国对这种冲击的直接或是间接回应,在一些或较多方面还
※
是存在的,而且我认为,这并不是作者所说的主动与被动的问题,而是影响和吸收的问题。主要是影响还是不影响,以及影响发挥了多大作用;吸收还是不吸收,以及吸收多少的问题。 二、传统——近代理论
传统——近代理论对于描述西方是适用的,对于用来描述中国晚清时期的一种不同于以往的现象,作为一个概念,也是可以使用的。但我想近代这一概念在中国使用时必须与西方隔离开来,两者必须有不同而明确的定义。
不然,在用这套理论分析中国近世史上的失败时,就会产生一个荒谬的现象。首先,按这套理论,我们暂且把中国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近代化水平不如西方,也就是近代化程度高的西方打败了近代化程度低的中国。我们知道近代这一概念是西方就其自身提出的,也就是说,这种近代是以西方为模板的,其衡量的标准就是西方,而近代化程度的高低,以另一种说法看来就是一个社会在政治、经济等方面与西方相似程度的高低。最后,我们就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中国在近世长期失败的原因,就是它与西方不一样。
另一方面,这一观点在解释西方给中国带来了什么的问题上也会产生一定的偏颇。书本常常写到西方列强的入侵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如果以以上的线路去分析的话,也就是说西方列强的入侵促进了中国与西方的同化。诚然,西方对东方的入侵给东方带来了另一套思想、政治体制、经济结构等,在一定意义上为东方这个文明古国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向。但另
※
一方面,是不是可以说,西方在这一过程中也扼杀了这个古老文明进行自我蜕变的可能性,以及单一了其发展的方向,从此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或是由资本主义而衍生出的无产阶级道路。可不可以说,西方,在18、19、20世纪期间,中断或者说是改变了一个古老文明历史 ※※
对于近代这一概念,在此采用作者的观点写为近世史 这里的吸收是中性词,并无褒贬之意。 ※
这里的自我蜕变不是说后来的中国发展不是一种自我蜕变,而是说没有西方这个大方向参与的蜕变。
原有的可能蜕变出来的所有方向。所以,对于近代化这个词本身,我想也是很难评价的。 三、帝国主义
第三章的标题是“帝国主义:是现实还是神话?”对于帝国主义这一概念,首先,我在一定意义上承认佩克口中的美国的中国问题专家们的观点,它“给中国人带来了感情上的安慰”。同时,我十分赞成佩克的观点,它是真实存在的。
作者在本章中例举莫尔德的观点,为什么只有日本成为非西方中的重要工业资本主义国家,一是因为其他非西方社会对经济合并开放不足;一是非工业国家所处的“卫星”地位。对于以上这些话,我想可以换一种方式来说,首先为什么中国最后只有挨打的份?一是因为你太不顺从了,一是因为你处于小罗罗地位,可以欺负你。由此,不难看出,西方是以一种高姿态来看待所有问题的。我想这本身就是一种帝国主义。
另外,关于帝国主义的后果,作者列出了两方观点,有一方观点认为帝国主义,促进了民族主义的崛起。我想,这也是一种高姿态的显示,它以帝国主义的压迫来解释了民族主义的产生,将西方美化成了造福者而不是掠夺者,就如作者在第四章引用小说《河湾》中所说的“他们既得到奴隶又得到雕像”。同时,以上其描述帝国主义后果本身就带有帝国主义。它是长期存在的,不管是思想上还是战争上,比如越南战争、伊拉克战争等。 四、以中国为中心
“以中国为中心”是作者从本书开始一直试图阐发的观点。在前三章的字里行间也不难看出作者对立足于中国自身的历史的支持。该观点主要有三方面特点,一是从中国着手,以中国为准绳看待大事件;二是从横纵两方面全面阐述;三是广泛沿用历史学外学科分析历史。可以说,这三个特点使得对中国历史的研究更加的细致化,内部化。
但是,在这章的最后,作者写到了“局外人”这一概念。在本章的最后第二段,他认为,不论是外国的研究者还是中国的研究者,对于这段历史来说,“在某种意义上都是局外人”。以此来说明美国人的观念,思维方式并不会妨碍其“钻到中国历史的‘内部’”“形成正真的内部观点”。但在这章前面的注中,作者又写到“力图设身处地按照中国人自己的体验去重建中国的过去,并不意味着史学家就得对中国人的行为与价值观念从道义上予以赞助。”也就是在不认同的基础上,去力图设身处地按照中国人自己的体验去重建中国的过去。而这与以上的观点两者结合,也就是说,一个国家的人,以不认同另一个国家的局外人的身份,去研究这个国家历史。那么,这样的研究,是否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的会带有一定的偏颇。
但是,必须说,这一理论,使以西方为中心的研究者能够恍然意识到自己研究思想上的偏颇,也为原来以西方为中心的思考方式带来了另一种明确的思想体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摆脱那种以高姿态研究中国历史的状态。
正在阅读:
《在中国发现历史》读后感03-24
老坝口小学党建带团建工作总结02-29
实验三04-03
北京市平谷区2012-201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题04-18
湖北多级泵型号大全12-18
安静精彩4篇03-27
住宅楼入户防盗门和单元门招标文件2016.2.2711-06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读后感
- 中国
- 发现
-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