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整理的教育心理学笔记

更新时间:2023-10-07 05:3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3.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4.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5.关键期,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刺激。(奥地利生态学家劳伦兹)

6.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临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教育意义在于不应只看到现在水平,还应看到仍处于形成的状态)

7.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的并使其与他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8.自我同一性指个体组织自己的能力、动机、信仰及其活动经验而形成的有关自我的一致性形象。(角色混乱)

9.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到心理自我)

10.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

11.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场独立与场依存(威特金提出、飞行员)、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型(吉尔福德))

12.辐合型认知方式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常表现出辐合思维的特征,表现为搜集与综合信息与知识运用逻辑规律,缩小解答范围,直至找到最适当的唯一正确的答案。 13.发散型认知方式

14.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人格的核心

15.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人的学习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的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学习内容三方面: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的掌握;问题解决能力和

创造性的发展;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的培养)

16.学习层次8分类(顺序性):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结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或原理学习;解决问题学习。5结果(也是五种学习类型):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态度。

17.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

18.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激活、指向、强化三种功能)

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两个基本成分是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

19.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受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

20.诱因是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21.学习动机种类(高尚和低级、近景的直接性和远景的间接性、内部和外部)

22.学习动机的理论有强化理论、需要层次理论、成就动机理论、成败归因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

23.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24.问题情境指的是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 25.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正迁移、负迁移;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同位性迁移、顺位性迁移与重组性迁移)

26.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负迁移指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水平迁移也叫横向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垂直迁移又叫纵向迁移,指处于不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一般迁移也称普遍迁移,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具体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或经过某种要素的重新组合,以迁移到新情境中去。

27.迁移理论包括形式训练说、相同要素说、经验类化说、关系转换说与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28.学习的心向与定势常指的同一种现象,即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

29.知识就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其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和联系的反应,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类型: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

30.知识学习的类型(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下位、上位和并列结合学习) 符号学习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或者说学习符号本身代表什么。(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事实性知识)概念学习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实质上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命题学习指学习由若干概念组成的句子的复合意义,即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

31.知识学习的过程包括知识获得、知识保持和知识的提取三个阶段。 32.知识的获得通过知识的直观和概括两个环节来实现。

直观是主体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教学材料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进行加工,从而形成对有关事物的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认识的加工过程。(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言语直观) 概括指主体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深度加工改造,从而获得对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的抽象的、一般的、理性的认识的活动过程。(感性概括和理性概括)

33.知识概括的方式: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正确运用变式;科学地进行比较;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所谓变式,就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

34.记忆系统分为瞬时记忆、短时和长时记忆三个子系统。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就是瞬时记忆或叫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包括直接记忆和工作记忆。长时记忆是指信息经过充分的和有一定的深度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保留下来。 35.遗忘原因:痕迹衰退说(起源亚里士多德,桑代克发展);干扰说;同化说;动机说(也叫压抑理论)

36.知识保持方式:深度加工材料;有效运用记忆术;进行组块化编码;适当过度学习;合理进行复习(及时复习、分散复习、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

所谓组块,指在信息编码过程中,利用存储在长时记忆系统中的知识经验对进入到短时记忆系统中的信息加以阻止,使之成为人所熟悉的有意义的较大单位的过程。

37.所谓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分为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 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有对象

客观性、执行外显性和结构展开性。心智技能也称智力技能,(阅读、运算、记忆等技能)有对象观念性、执行内潜性和结构简缩性。

38.操作技能的形成(分为操作定向、模仿、整合与熟练四个阶段)和心智技能的形成(我国教育心理学家在加里培林和安德森的基础上形成了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的三阶段理论)

39.所谓原型操作,就是依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主体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扶住实施。

所谓原型内化,即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形式的过程。

40.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

认知策略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有助于有效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

元认知策略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策略,包括对自己认知过程的了解和控制策略,有助于学生有效地安排和调节学习过程。资源管理策略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环境和资源的策略。 41.所谓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两个成分:对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观念与对认知行为的调节和控制。

42.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和方法。方法有:指导教学模式;程序化训练模式;完形训练模式;交互式教学模式;合作学习模式

43.问题,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鞋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

分为有结构问题和无结构问题。问题的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

44.问题解决的过程分为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四个阶段。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问题的特征;已有的知识经验;定势与功能固着。功能固着也可以看做是一种定势,即从物体的正常功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势。

45.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影响创造性的因素:环境、智力和个性。

46.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是沿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方式。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特征: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

47.态度是通过学习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

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其成分都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

48.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品德发展由动荡(初中)向成熟(高中)过渡。

49.态度与品德形成的过程经历依从、认同与内化三个阶段。

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认同指在思想、态度、情感和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50.良好态度和道德培养的有效方法有说服、榜样示范、群体约定、价值辨析、奖励与惩罚等。

51.社会学习主要是指人如何在社会环境中进行学习

52.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体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53.中学生易产生的心理障碍: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恐怖症、人格障碍与人格缺失、性偏差、进食障碍、睡眠障碍

54.心理评估,指依据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两种参考架构:健康模式与疾病模式)

55.所谓心理辅导,是指在一种新型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中,学校辅导老师运用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与服务,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认识环境,依据自身条件,确立有益于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的生活目标,克服成长中的障碍,增强与维持学生心理健康,使其在学习、工作与人际关系各方面做出良好适应。(学会调适和寻求发展) 56.学生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惩罚法和自我控制法。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全身松弛训练、系统脱敏法与肯定性训练。

57.系统脱敏的含义是,当有些人对某事物、某环境产生敏感反应(害怕、焦虑、不安)时,我们可以在当时人身上发起一种不相容的反应,使对本来可引起敏感反应的事物,不再发生敏感反应。

58.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布卢姆等将其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8i6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