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作品与案例分析答案

更新时间:2024-01-11 11:42: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考试题型:概念理解+实例分析(自选+限选)

一、概念理解(结合具体案例,要求言之有据。) 1、新闻真实是指什么?新闻作品如何做到真实?

新闻真实就是所报道的新闻必须确有其事,所叙述的时间内容必须是真实发生的。 如何做到真实:(1)新闻媒体不能过于相信权威信息源,而应尽力独立采访,查明真相。(2)加强媒体内部管理(3)加大政府监管力度和社会监督(4)记者一定要尽积极最大的努力去追求 新闻的真实。

2、什么是新闻客观?新闻作品如何实现客观?

新闻客观就是记者在报道某一新闻事件时隐藏自己的立场,排除新闻工作本身带有的价值判断,采用公正的立场上进行报道。 如何实现客观:(1)阐述真实的新闻事实(2)记者应当而且必须坚持用客观报道来传递事实,并把这一原则当作自己终生追求的职业理想。

3、什么是新闻伦理?新闻作品如何恪守新闻伦理?

4、什么是舆论监督?新闻媒体如何做到舆论监督?

新闻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介对社会权力和公共事务中的偏差现象和行为进行报道和评论的一种倾向性传播活动。

5、什么是舆论导向?媒体如何做到正面的舆论导向

又称“舆论引导”,是一种运用舆论操纵人们的意识,引导人们的意向,从而控制人们的行为,使他们按照社会管理者制定的路线、方针、规章从事社会活动的传播行为。

6、什么是人文关怀?新闻作品如何实现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所揭示的是平凡人的内在精神、品格、信念、理想和尊严,所弘扬的是蕴含其中的质朴、坚韧、善良、互助这些美德,人文关怀坚守的人本身的真、善、美,这些道德价值才能促进社会健康发展。

二、作品评析

1、请评析下面一幅经典摄影作品《胜利之吻》,可以从主体、构图、线条、新闻价值、美感价值等角度评述。(20分)

士兵和护士成为整幅画面的主体,身着白衣的护士显得十分突出,黑色海军服和白色护士装在色彩上又形成鲜明的对比。他们身后的街道向后延伸,在视觉上给人一种立体感,也意在说明二战胜利后光明美好的道路。护士的头、腰、脚三部分形成三角形,给人一种稳定感。士兵放在护士腰间的右手刚健有力,而护士的腰纤细柔美,刚柔相交,使得整个画面充满着温馨和浪漫。他们身后的人们都面带笑容,可以看出此时战争刚刚结束,人们内心的喜悦溢于言表,这也在时新性上体现了这幅照片的新闻价值。

3、在本学期评点过的电视新闻作品中,评析一部你最喜欢的,或者提出一部你觉得在制作思路上有待商榷的,并请具体阐述你的新的制作思路。 (30分)

王志的采访特色:1.在质疑中求证质疑,是为了获得真相。

采访不是写小说,不是要塑造一个英雄或者小人,坚持将采访对象还原成一个普通的讲述者,在平等中质疑,在质疑中求证。

2. 固执的反问这是质疑的技巧。在双方你问我,我问你的僵持中,向受众传递了明显的信息,也有音在话外的效果。3.节目是做给观众节目是做给观众,因此,不仅是要记者弄明白,关键是观众也要有兴趣看,看明白。专业术语显然是这期节目中的主要障碍。通过一系列简洁的提问,王志不露声色地让被采访者(学者刘姝威)讲回答简化,也留给观众思考的时间。

《与神话较量的人》中的采访心理:在新闻采访过程中,记者需要用自己的问题引导被采访者说出自己想要、观众想知道的事情,这种提问需要采访技巧为支撑,同时也处处体现出新闻心理学中的采访心理。在《新闻调查——与神话较量的人》中王志对刘姝威的采访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采访心理在其中 的体现。 首先,记者需要有新闻敏感,也就是发现、认识、判断有价值新闻的一种特殊能力。记者对要采访的事件怀有一颗好奇心,就会产生新闻敏感的动机,之后就需要有对被采访对象的充分了解。从王志的采访手记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为了这次采访,与刘姝威见了两三次面,通了若干电话,对她的基本资料和时间的经过都有了详细的了解,这为他的提问提供了基本事实。王志说,有些时候花在联

络动员上的时间与精力比正式采访还要多,但是它绝对必要,而且值。 在对采访对象的认知中,记者应该根据采访对象的态度、心理活动、性格等因素,来决定以什么样的方式、态度来接近被访者,并营造出良好的氛围。与刘姝威的接触之中,王志对于她的经历、性格和目前所处的环境有了一定的了解。他在手记中写道:“(刘姝威)人比想象中的要好”。在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到,刘姝威虽然深处麻烦之中,但依然没有软弱,说话条理分明,数字记忆确切,但由于官司缠身,显得有些憔悴,并且一度情绪失控。而一向以提问方式犀利、冰冷著称的王志一改以前的风格,变得比较温和,注重倾听而不是发问。刘姝威需要的是更多的理解和支持,而王志努力想要做到这一点。正如他在手记中所写的那

样:“而我作为采访者所要做的,只是不要去影响她的发挥,仅此而已。” 在采访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刘姝威算是比较利于采访的对象,她思路清晰,把事件的前因后果、自己的举证等问题都说的很清楚,不需要王志做过多的提问。而他的提问也多是根据刘姝威的话而接下去的,比如说,刘姝威说:“然后12月1号的时候又发生了一个让我很震惊的事情。”王志紧接着问:“什么事?”还有刘姝威说:“当时我有了一种不祥之兆。”王志问:“不祥之兆?”这些都引导刘姝威把自己的经历说出来,而不加记者自己的观点,这不仅保证了新闻节目的客观性,

也给了被访人以诉说的机会,从而有利于采访。 在采访过程中,我们可以多次看到刘姝威的反问,她没有从正面回答王志的问题,而是用“你不这样认为吗”“你觉得呢”这样的话,把问题挡了回去。王志在手记中说这是因为刘姝威是一名学者,这样做是她的习惯。节目其中有一段对话——记 者:你指的这个因素是权力吗?刘姝威:你说呢?记 者:我问你。刘姝威:我问你。你听了我的讲述的话,你认为这个因素是什么?记 者:你是当事人。我们可以看到王志提问的技巧:他更不会自己回答这个问题,他只是想让刘姝威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留给观众做判断。在整个节目中,我们从头到尾看到的只是刘姝威的讲述,缺少事件的另一当事人“蓝田集团”的声音。从中可以看出,节目

制作者还是带有感情倾向的,他通过这种录制引起了观众对于刘姝威的同情和支持。王志问过刘姝威,如果知道600字的短文会让她陷入如此的困境,她还会不会写,还会发表吗?刘姝威肯定地说:“不会。”然而这一段没有播出,于是刘姝威就成了“一个与恶势力作斗争的英雄”了。由此可见,采访前的准备工作、采访中氛围的营造、采访方式的选择,在新闻采访中都是至关重要的。王志用这种相对“沉默”的采访方式,使采访顺利的进行了下去,让观众了解了事件的来龙去脉,并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反响,由此可见,这期《与神话较量的人》是比较成功的

传播心理在采访中的运用:摘要:新闻采访中的心理活动,从微

观说,与采访是否成功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宏观说,还会影响到采访信息的传播 效果,《新闻调查———与神话较量的人》采访过程中涉及的心理活动对其成功采访起了关键作用。

一个完整电视采访的心理活动应包含记者、采访对象和受众三方面。林之达教授说:“在传媒市场激烈竞争的条件下,在传者本位已让位给受传者本位的今天作为电视采访,其成败的关键在于是否围绕受传者心理系统这个隐形的轴心,《与神话较量的人》始终围绕受众心

理机制展开采访的。其标题中“神话”、“较量”字样显示了事件冲突性,易激起受众猎奇心理。标题已经把受众吸引了,如何在四十分

钟连续吸引受众让其把节目看完?人有安全、利益需求,了解与自己安危、利益相关的事后,需求才会得到满足。《与神话较量的人》所选内容是当时的热点,且这件事和广大储户利益密切相关。这期节目把该事件原貌展现给受众,证明这件事是真实的,更重要的是,提供的信息是独家的。

二有研究者认为采访是记者与采访对象间的心理战。我认为:采访不只是心理较量,其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整个过程应以人为本。王志采访刘姝威时,从某种程度上看,他是质疑的、咄咄逼人的,这是作为出镜记者应具备的采访特点,但他问及刘姝威的生活时,不光是采访需要,更是对他人发自内心的关心。采访的成功靠技巧,更靠人格。但不可以否认的是整个采访中,贯穿记者与采访对象的心理活动。1 .心理互动。记者和采访对象间本质上是情感互动关系。二者都需以适度的情感激发认知活动。认知评估和非认知信息加工综合作用会导致记者和采访对象生理和情感体验,引发他们的情绪情感,激发出采访进行的动力,并引起合适的采访氛围推动采访顺利进行。耶基斯和多德森定律证明,在中等强度的情绪情感状态里,工作效率最高。在采访对象情绪情感过于激烈时,记者应帮其平静;在其过于平静时,应激起其情绪情感。刘姝威心理上配合采访,但她是一个谨慎学者,说话严谨,王志要出彩就要适当激发她的情绪情感。王志能抓住刘谈话中的细节进一步挖掘信息。他打开刘姝威的回忆系统,让其谈起治安队长带来感动而流泪,王志用:“你真的很害怕吗?”帮她平复情绪,之后用:“当时都在做什么样的设想?”再次激起其情绪,紧接着发问:“你担心发生什么事吗?”刘就毫不犹豫地说:“我担心可能会有生命危险。”这环环相扣的采访,正是王志抓住刘姝威的情绪情感,并将其控制在一定的“度”内,借机推进的。 2.保持自我的统一性。自我一旦形成就有极强的稳定性和统一性,人都会努力维持统一的自我,保持自己公开形象的一致性。这为记者逐步接近敏感区发问提供了心理依据。采访中,王志先提与敏感区相关的柔和问题,每个问题又向敏感问

题多靠一步,让对方慢慢适应。开始,王志试探性地说:“在我看来你的600 字短文就是直接原因。”此时刘姝威眼睛看别处,未像之前那样直视王志,可推测其内心对此说法是抵触的。采访后期,王志再次抛出此话,“就是600 字粉碎 了一个上市公司的神话??”刘有点被激怒了,口气严肃,“我纠正你的说法??你不能说因为我发了这600 字才把这个神

话粉碎的??”王志借着刘的愤怒情绪,打开了其心理防线,为最敏感问题的提出打下基础。“那照你这么说没人说这个事,银行没有及时采取行动的原因,不是因为技术上的原因?”“你指的这个因素是在商业因素之内还是之外的?”这些问题层层深入,到王志问:“你指的这个因素是权力吗?”引出了刘隐晦回答:“这个问题我想应该让公众来分析吧。”3.心理节奏感的把握。王志提问犀利又不把对方逼得太紧,时紧时松,王:“??为什么会让你的生活陷入

另一个世界?”刘:“??这将成为中国法律史上的一个大笑话??这是一个丑闻。”王追问:“你这样认为?”刘反问:“你不这样认为吗?”王:“为什么说它是一个丑闻,你的观点。”刘:“它沾污了法律。”这种针锋相对的连读对话,造成心理上的快节奏。短暂的停顿也很必要,倾听对方,缓和气氛,使对方自由发挥。王:“你指的这个因素是权力吗?”刘:“你说呢?”王稍事停顿后,再反问:“我问你。”紧张中带缓和的节奏会提高采访效率和成功率。把握不好心理节奏,采访气氛过于拖沓或紧张,会引起受众心理上的疲劳和采访对象的逆反心理。4.心理感应。心理感应是电视观众与在新闻片中进行现场采访的记者间出现的特殊的具有期待性的心理互动现象。观众的“心理期待”会对事件产生参与感,将自己的期待寄托于记者身上,把自己的思想延伸到现场去。王志说:“要顾及到采访对象

的情绪,但根本上讲我不是担心采访对象怎么样,我更关注观众的想法。你要把握好这个尺度,你要保证采访对象在采访结束前不会因为不高兴而离开你,这是底线。”王志始终代表观众发问,当他说:“在我看来你的600 字短文就是直接原因”时,这个“我”不是王志而是观众。采访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复杂多变,涉及到采访者、采访对象和受众的心理,能够正确把握三者在采访过程中的心理特点,能够提高采访的成功率。__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8hk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