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工中级技能鉴定试题库答案

更新时间:2023-10-26 16:1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二章 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

一、单项选择题

1、D2、A3、A4、D5、D6.B7.A8.C9. A10.C 11.B 12.A 13.C14.C 15.C16.B17.D 18、D19.A20.C 21. C22. D 23.D 24.A25.D26. D27. C28. B29. B 30. B 31.C32.A33. B 34. C 35. D36. B37. C38. B39. C40. B 41. A42. C43. C44. B45. B46. D47. D48. A49. C50. A 51.B52. B53. B54. C 二、填空题

1、0.35% 2、五 3、四 4、二 5、随机 6、系统 7、系统 8、随机 9、实际能测得的数字 10、准确数字,估计数字11、测定值与真实值12、准确度13、精密度14、多次平行测定取平均值15、精密度16、准确度17、Q检验、格鲁布斯18、t检验法19、F检验法20、F检验法21、t检验法22、n1+n2—2 23、方法24、仪器25、试剂26、操作27、先F检验再t检验28、可疑数据29、可疑数据30、正态 三、判断题

1.(√)2.(√)3.(√)4.(√)5.(√)6.(√)7.(√)8. (√)9.(√)10.(√) 11.(√)12. ( ×)13.(×)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28.(√)29.(×) 30、(×)31、(×)32、(×)33、(×)34、(√)35、(√)36、(√)37、(√) 四、简答题

1、(1) 系统误差中的仪器误差,可采用校正仪器消除,或更换。 (2) 系统误差中的仪器误差,可采用校正仪器消除。 (3) 系统误差中的仪器误差,可采用校正仪器消除。 (4) 系统误差中的仪器误差,可采用校正仪器消除。

(5) 系统误差中的试剂误差,可采用校正方法消除。 2、(1) 系统误差中的试剂误差,可采用空白试验消除。 (2) 偶然误差,可采用多次测定消除。

(3) 系统误差中的操作误差,可采用多次测定消除。 (4) 系统误差中的方法误差,可采用校正方法消除。 (5) 系统误差中的试剂误差,可采用对照试验消除。

3、误差是衡量准确度高低的尺度;偏差是衡量精密度高低的尺度。 准确度:分析结果与真实值接近的程度,其大小可用误差表示。

精密度:平行测量的各测量值之间互相接近的程度,其大小可用偏差表示。 准确度表示测量结果的正确性,精密度表示测量结果的重复性或重现性。虽然精密度是保证准确度的先决条件,但高的精密度不一定能保证高的准确度。 4、进行数据统计处理的基本步骤是,首先进行可疑数据的取舍(Q检验或G检验),而后进行精密度检验(F检验),最后进行准确度检验(t检验)。 五、计算题

1.按有效数字运算规则,计算下列结果。 (1)3.00 (2)1.28 (3)0.0884 (4)5.34 (5)5.3 × 10-6 2. 解:

(1)Er =(±0.01/2.00)× 100% = ±0.5% (2)Er = ±0.05% (3)Er= ±0.025% 3. 解:

(1)Ea = 0.5 ×(±0.1%)= ±0.0005g (2)Ea = 1 ×(±0.1%)= ±0.001g (3)Ea = 2 ×(±0.1%)= ±0.002g 4.解:分析结果(平均值)为: 24.90% Ea = 24.90% - 24.95% = -0.05% Er = -0.05% / 24.95% = -0.2%

5. 解:甲 = 39.15%; Ea = 39.15% - 39.19% = -0.04%;乙 = 39.22%; Ea = 0.03%; s = 0.04%

通过计算可知:甲的分析结果精密度高,但准确度不高; 乙的分析结果精密度较高(不如甲),但准确度高。 6. 解: = 1.13%; s = 0.022%; cV = 0.019% 7. 解:

= 41.25%;

=(0.01% + 0.02% + 0.02% + 0.01%)/ 4 = 0.015% s = 0.018% 8. 解:

= 1.13%; s = 0.022%; cV = 0.019%;

95%的置信度下,当n=5时,查表得:t=2.776, ∴μ=(1.13 ± 0.03)% 9.解:(1)Q检验法

排列:1.53%、1.54%、1.61%、1.83%

xn-x1=0.30% ; xn-xn-1=0.22% ; x2-x1=0.01% ; 90%置信度下,n=4时,查表:Q表=0.76 Qn=0.73 < Q表 、 Q1=0.033 < Q表,∴无可疑数据。

s = 0.03% 10. 解:排列 34.77%、34.86%、34.92%、34.98%、35.10%、35.11%、35.19%、35.36%;

计算得:Q1 = 0.15 ; Qn = 0.29

90%置信度下,n=5时,查表Q90%=0.47,比较后x1、xn均应保留 s = 0.19%

11.?RE%?2?0.0001?100%?0.1%

w?w?0.2000g

12. ?RE%?2?0.01V?100%?0.1%?V?20mL

13.解:6.02%、 6.12%、 6.22%、 6.32%、 6.32%、X6-X1 =6.82%-6.02%=0.80% X6-X5=6.82%-6.32%=0.50%

Q= =0.62

n=6时 Q =0.56 Q>Q表 ∴ 6.82%应舍弃 Q =0.76 Q<Q表 ∴ 6.82%应保留 14.解: =0.2043 mol?L

= ×(0.0002+0.0006+0.0004+0)=0.0003 mol?L 相对平均偏差=0.15% S= 0.00043

cV=0.00043/0.2043×100%=0.21% 15.解:甲: =20.60% 相对平均偏差=0.25%

6.82% S=0.070 cV=0.34% 乙: =20.61% 相对平均偏差=0.48% S=0.12 cV=0.58% 16、19.解:

(1)平均值=34.28%;平均偏差=0.065%;相对平均偏差=0.19%;标准偏差=0.082%

17、21.解:4.71舍弃,4.99保留

18、绝对误差=-0.05%,相对误差=-0.15%。

第三章 滴定分析概论

一、单项选择题

1. B2. A3. C4. C5. C6. D7. C8. D9. B10. B

11. D12.D13.D 14.D 15.A16.C 17. C 18. B 19. A 20. B 21. C 22. A 23. A 24. A 25. C26. D 27. A 28. C 29. C30. A 31. D 32. B 33. A 34. B 35. B 36. D37. A38. A 39. A 40. A 41. B 42. D 43. A44. B45. A 46、B 二、填空题

1、氧化还原滴定法2、偏高3、0.02000 mol/L4、3次5、标定法6、置换滴定7、硼砂8、酸碱滴定分析法9、偏低10、硼砂11、硼砂的摩尔质量大称量时相对误差小12、6.702×10-3g/mL,13、9.582×10-3g/mL,14、9.260×10-3 g/mL15、除去内壁残留的水分,确保标准溶液的浓度16、邻苯二甲酸氢钾17、配位滴定法18、氧化还原滴定法19、沉淀滴定法20、化学计量点21、滴定终点22、滴定误差23、滴定曲线24、滴定突跃25、指示剂26、指示剂的理论变色点27、指示剂的变色范围28、标准溶液29、基准物质30、分布分数31、质量平衡32、电荷平衡33、质子平衡34、直接 三、判断题

1.(√)2.(×) 3.(×)4.(×) 5.(×) 6. (√)7. (√)8. (√)9. (×)10.(×) 11(√)12.(×) 13.(×)14.(√)15.(×)16.(×)17.(√)18.(√) 19.(√)20.(√)

21.(√ )22.(×)23.(×)24. ( √ )25.(√)26.(×)27.(×)28.(√)29.(×)30.(√)

31.(×)32.(√)33.(√)34.(√)35.(×)36.(×) 37.(√)38.(√)39.(√)40.(√)

41.(×)42.(√)43.(√)44.(×) 45.(×)46.(×)47.(×)48、(√)49、(×)50、(√) 四、简答题

1. 答:(1)反应要按一定的化学反应式进行,即反应应具有确定的化学计量关系,不发生副副反应。

(2)反应必须定量进行,通常要求反应完全程度≥99.9%。

(3)反应速度要快。对于速度较慢的反应,可以通过加热、增加反应物浓度、加入催化剂等措施来加快。

(4)有适当的方法确定滴定的终点。

2.答:(1).组成恒定并与化学式相符。若含结晶水,例如H2C2O4 ·2H2O、Na2B4O7 ·10H2O等,其结晶水的实际含量也应与化学式严格相符。 (2).纯度足够高(达99.9%以上),杂质含量应低于分析方法允许的误差限。 (3).性质稳定,不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和CO2,不分解,不易被空气所氧化。 (4).有较大的摩尔质量,以减少称量时相对误差。

3、在化学计量点前后±0.1%,溶液浓度及其相关参数发生的急剧变化为滴定突跃。突跃所在的范围称为突跃范围。

指示剂的变色范围:指示剂由一种型体颜色变为另一型体颜色时溶液参数变化的范围。

4、滴定度是每毫升标准溶液相当于被测物质的质量,以符合TT/B表示,即TT/B

=mB/VT

5、化学计量点:滴定剂的量与被测物质的量正好符合化学反应式所表示的计量关系的一点。

滴定终点:滴定终止(指示剂改变颜色)的一点。 滴定终点与化学计量点不完全一致会造成滴定误差。 6、写质子条件式的要点是:

a.从酸碱平衡体系中选取质子参考水准(又称零水准),它们是溶液中大量存在并参与质子转移反应的物质。

b.根据质子参考水准判断得失质子的产物及其得失的质子数,绘出得失质子示意图(包括溶剂的质子自递反应)。

c.根据得、失质子数相等的原则写出质子条件式。质子条件式中应不包括质子参考水准,也不含有与质子转移无关的组分。由于水溶液中的水也参与质子转移,所以水是一个组分。

7、根据化学反应的分类,滴定分析法可分为酸碱滴定法、配位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和沉淀滴定法。

以质子转移反应为基础的滴定分析方法是酸碱滴定法 以形成配位化合物反应为基础的滴定分析方法是配位滴定法 以氧化还原反应为基础的滴定分析方法是氧化还原滴定法 以沉淀平衡反应为基础的滴定分析方法是沉淀滴定法

8、滴定分析方式包括直接滴定、返滴定、置换滴定和间接滴定。

适合直接滴定分析法的条件有(1)反应要按一定的化学反应式进行,即反应应具有确定的化学计量关系,不发生副副反应。

(2)反应必须定量进行,通常要求反应完全程度≥99.9%。

(3)反应速度要快。对于速度较慢的反应,可以通过加热、增加反应物浓度、加入催化剂等措施来加快。

(4)有适当的方法确定滴定的终点。 五、计算题

1. 解:m = cVM = (1 × 500 × 10-3 × 40)g = 20g

2. 解:c = m / MV = 4.18 /(105.99×75.0×10-3) = 0.5258mol/L 3. 解:反应为 Na2CO3 +2HCl === 2NaCl + H2CO3

c = 2m / MV =(2×0.1580)/(105.99×24.80×10-3)= 0.1202mol/L 4. 解:反应为 H2C2O42H20 + 2NaOH === Na2C2O4 + 4H2O c = 2m / MV =(2×0.3280)/(126.07×25.78×10-3)= 0.2018mol/L 5.解:反应为 Cr2O72- + 6Fe2+ + 14H+ === 2Cr3+ + 6Fe3+ + 7H2O ω(Fe)= 0.1200×28.62×10-3×55.85/0.3669 = 52.28%

ω(Fe203)= 3×0.1200×28.62×10-3×159.69/(0.3669×6) = 74.74% ω(Fe3O4)= 2×0.1200×28.62×10-3×231.54/(0.3669×6) = 72.25% 6.计算下列溶液的滴定度,以g/mL表示:

解:T Ba(OH)2/HCl = 0.2615×10-3×171.35/2 = 0.02240g/mL T Ca(OH)2/HCl = 0.2615×10-3×74.09/2 = 0.009687g/mL

7. 解:反应为 2MnO4- + 5C2O42- + 16H+ === 2Mn2+ + 10CO2↑ + 8H2O c =(2/5)m/MV =(2/5)×0.2178/(134.00×25.48×10-3)=0.02552mol/L 8. 解:c = 2m/MV = 2×0.4709/(381.37×25.20×10-3)=0.09800mol/L 9. 解:V = 0.5×0.10×98.08/(1.84×96%) = 2.8mL 10. 解:反应为 CaCO3 + 2HCl === CaCl2 + H2CO3 HCl + NaOH === NaCl + H20

ω(CaCO3)=(1/2)×(0.2006×25.00-0.2050×15.50)×10-3×100.09/0.2500 = 36.78%

11. 解:(1)m = cVM = 0.1000×500×10-3×204.23 = 10.21g (2)c = 0.1000×25.00/24.84 = 0.1006mol/L

12. 解:c(H2SO4) = 0.4830/(381.37×20.84×10-3) = 0.06077mol/L

13. 解:ω(CaCO3)=(1/2)×(0.2500×25.00-0.2012×5.84)×10-3×100.09/0.3000 = 84.66%

14.解:T H2SO4/NaOH = 0.1032×10-3×98.08/2 = 0.005061g/mL T CH3COOH/NaOH = 0.1032×10-3×60.05 = 0.006197g/mL

15.解:ω(CaCO3)=[(1/2)×0.2012×22.30×10-3×100.09/0.2303 = 97.50% 16.解:

17. 解: 根据

18、解

19.解:

20.解:

推出V2=4.18mL

21.解:C1V1=C2(V1+V), 推出V=9.0mL

22.解: C(HCl)=T NaOH / HCl ×1000/M NaOH=0.08653 mol/L 23.解:

第四章 酸碱滴定法

一、单项选择题

1. D 2. C 3. B 4. B 5. A 6. A7. B8. D9. A 10. B

11. B 12. A 13. A 14. B 15. D16. B 17. A 18. B19. B20. B 21. B 22. B23. C 24. A25. B26. D27. D28. A29. A 30. C 31、D32、D33、B34、A35、A 二、填空题

1、1个 2、2个 3、.[H+]﹢[HCO3-]﹢2[H2CO3]﹦[OH-]﹢[NH3] 4、[H+]﹢[H3PO4]﹦[OH-]﹢[NH3]﹢[HPO42-]﹢2[PO43-]5.NH2CH2COOH 6. 10.87。 7. 1,8、不变,

9.H2C2O4和HC2O4-, 10.7.8, 11.7.3-4.3 12. C6H5O- 13.1个 14.标准滴定, 15. 4.3~6.3。

16.逐出溶液中的CO2。

17.

18. V甲基橙>V酚酞。 19. (1)NaOH

20.碱的强度, 21.4, 22. 10-14。

23.共轭酸碱对,24、KaKb= Kw

25、是缓冲溶液26、7,27、滴定误差,28、正29、Na2CO330、Na2CO3+ NaHCO331、NaHCO332、≥10-833、甲基橙,34、9,35、酚酞36、混合指示剂37、均化效应38、区分效应39、滴定常数 三、判断题

1.(×)2.(×)3.(×)4.(×)5.(√)6.(×)7.(√)8 .(×)9.(√)10.(√) 11.(×)12. (√)13.(√)14.(×)15. (√)16. (√)17.(×)18.(×)19.(×)20. (√) 21.(√)22.(×)23. (×)24.(√)25.(√)26.(×)27.(×)28.(√) 29.(×)30.(√)

31.(√)32.(√)33.(×)34.(×)35.(×)36.(×)37.(×) 38、(√)39、(√)40、(√)41、(√)42、(√)43、(√)44、(√)45、(√) 四、简答题

1、质子平衡:当酸碱反应达到平衡时,酸失去的质子数与碱得到的质子数相等。质子平衡的数学表达式称为质子条件式,又称质子平衡式。 根据质子条件可以计算酸碱溶液的[H+]。

2.答:给出质子的物质是酸,如HCl;接受质子的物质是碱,如NaOH;既可以给出质子显示酸性、又可以接受质子显示碱性的物质,如NaHCO3。

3、共轭酸碱对如下:HAc - NaAc、 HF - F-、 HCl - Cl-、 NH4+ - NH3、(CH2)6N4 - (CH2)6N4H+、 CO32- - HCO3-、 H3PO4 - H2PO4- 根据质子理论: HAc(Ka=1.8×10-5); HF(Ka=3.5×10-4); NH4+( Ka=5.5×10-10);

(CH2)6N4H+(Ka=7.1×10-6);HCO3-(Ka=5.6×10-11);H3PO4(Ka=7.6×10-3);HCl(Ka>>1)

∴HCl为最强酸、CO32-为最强碱。 4、(1) HCOOH : [H+] = [HCOO-] + [OH-] (2) NH3 : [H+] + [NH4+] = [OH-] (3) NaAc : [H+] + [HAc] = [OH-] (4) NH4NO3 : [H+] = [NH3] + [OH-]

(5) NaH2PO4 : [H+] + [H3PO4]= [HPO42-] + 2[PO43-] + [OH-]

5. 答:(1)在滴定到化学计量点前后0.1% 时,滴定曲线上出现的一段垂直线称为滴定突跃。

(2)弱酸(碱)溶液浓度和它们的离解常数。

(3)指示剂的变色范围全部或部分处于滴定突跃范围之内。

6.答:∵ c(HCl) =2m/MV ∴m理论值比实际值要大,而V理论值比实际值要小,标出的浓度偏高。

7.答:∵硼砂基准物带有10H20,保存环境的相对湿度不达标准60%,则结晶水不够10个,称量的质量m理论值比实际质量要低,消耗体积V理论值比实际体积大,标出的浓度偏低。

8、答:酸碱指示剂是一类有机弱碱或弱酸,它们的共轭酸碱对具有不同结构,因而呈现不同的颜色。当溶液的pH值改变时,指示剂失去或得到质子,其结构转变,引起颜色的变化。

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范围:pH=pKHIn±1;理论变色点:pH=pKHIn

9、答:HCl标准溶液一般用浓HCl间接法配制。先配制成大致所需浓度,后用基准物质标定。常用的基准物质有无水碳酸钠和硼砂。

10、准确称取一定量试样,溶解后,先以酚酞为指示剂,用HCl标准溶液滴定至红色刚消失,记下用去HCl的体积V1(mL);再接着向溶液中加入甲基橙,继续用HCl滴定至橙红色,记下用去的HCl体积V2(mL)。然后根据消耗的HCl的体积V1(mL)V2(mL)比较其大小,判断混合碱的成分,再根据反应方程式计算每种组分的含量。

11.答:(1)是指示剂的变色范围全部或部分地落入滴定突跃范围内。 (2)是指示剂的变色点尽量靠近化学计量点。

12.答: 混合指示剂是利用颜色之间的互补作用,使变色范围变窄,从而使终点时颜色变化敏锐。

13.答:当溶液的pH由pKHIn-1向pKHIn+1逐渐改变时,理论上人眼可以看到指示剂由酸式色逐渐过渡到碱式色。这种理论上可以看到的引起指示剂颜色变化的pH间隔,我们称之为指示剂的理论变色范围。 14. (1)温度(2)指示剂用量(3)离子强度。

15.答:① 当 ≥10-8时,这一级离解的H+可以被直接滴定;

②当相邻的两个Ka的比值,等于或大于105时,较强的那一级离解的H+先被滴定,出现第一个滴定突跃,较弱的那一级离解的H+后被滴定。但能否出现第二个滴定突跃,则取决于酸的第二级离解常数值是否满足 ≥10-8

③ 如果相邻的两个Ka的比值小于105时,滴定时两个滴定突跃将混在一起,这时只出现一个滴定突跃。

16.答:先配制NaOH的饱和溶液(取分析纯NaOH约110g,溶于100mL无CO2的蒸馏水中),密闭静置数日,待其中的Na2CO3沉降后取上层清液作贮备液(由于浓碱腐蚀玻璃,因此饱和NaOH溶液应当保存在塑料瓶或内壁涂有石蜡的瓶中),其浓度约为20mol/L。配制时,根据所需浓度,移取一定体积的NaOH饱和溶液,再用无CO2的蒸馏水稀释至所需的体积。

17.答:因为醋酸的Ka=1.8×10-5,c0Ka≥10-8,硼酸的Ka=5.8×10-10,c×Ka≤10-8,所以氢氧化钠不能直接滴定硼酸。 五、计算题

1.解:δAcˉ= Ka/([H+] + Ka)= 1.8 × 10-5/(10-5 + 1.8×10-5)=0.64 ∴[Ac-]=δAcˉ×CHAc = 0.64 × 0.1 = 0.064mol/L

2.解:δ(C2O42-)= Ka1×Ka2/([H+]2 + Ka1×[H+] + Ka1×Ka2)

=5.9×10-2×6.4×10-5/(10-10+5.9×10-2×10-5+5.9×10-2×6.4×10-5)= 0.86

∴[C2O42-]=δ(C2O42-)×c = 0.86 × 0.1 = 0.086mol/L 3.计算下列溶液的pH值:

(1)0.05mol/L的NaAc 查表:Ka(HAc)= 1.8×10-5 解:∵c/Kb = 0.05/(Kw/Ka) = 0.05×1.8×10-5/10-14 > 500 又∵cKb = 0.05×10-14/1.8×10-5 = 2.8×10-11 > 20Kw ∴[OH-] =

= 5.27×10-6

即:pOH = 5.28; pH = 8.72

(2)0.05mol/L的NH4Cl 查表:Kb(NH3)= 1.8×10-5 解:∵c/Ka = 0.05/(Kw/Kb) = 0.05×1.8×10-5/10-14 > 500 又∵cKa = 0.05×10-14/1.8×10-5 = 2.8×10-11 > 20Kw ∴[H+] =即:pH = 5.28

(3)0.05mol/L的H3BO3 查表:Ka(H3BO3)=5.7×10-10 解:∵c/Ka = 0.05/5.7×10-10 > 500 又∵cKa = 0.05×5.7×10-10 > 20Kw ∴[H+] =即:pH = 5.27 (4)0.1mol/L的NaCl 解:pH = 7.00

(5)0.05mol/L的NaHCO3 查表:Ka1(H2CO3)=4.2×10-7;Ka2(H2CO3)=5.6×10-11 解:∵c/Ka1= 0.05/4.2×10-7 > 20 又∵cKa2 = 0.05×5.6×10-11 > 20Kw ∴[H+] =

= 4.85×10-9 = 5.34×10-6 = 5.27×10-6

即:pH = 8.31

4. 解:c(NH3)=15×350/10000=5.25mol/L

∵pH = pKa + lg[c(NH4+)/c(NH3)] ∴c(NH4+) = 0.945mol/L m(NH4Cl) = cVM = 0.945×1.0×53.45 = 51g

5.计算下列滴定中化学计量点的pH值,并指出选用何种指示剂指示终点: (1)解:pH = 7.00 ; 选用中性红作为指示剂 (2)解:pH = 7.00 ; 选用中性红作为指示剂 (3)解:化学计量点时c(NaAc)=0.1mol/L ,Kb=Kw/Ka=10-14/(1.8×10-5)=5.56×10-10

∵c/Kb > 500 ; cKb > 20Kw [OH-] = = 7.46×10-6mol/L , pOH = 5.13; ∴pH = 8.87 ;选用酚酞作为指示剂

(4)解:化学计量点时c(NH4Cl)=0.1mol/L ,Kb=1.8×10-5 、Ka=5.56×10-10 ∵c/Ka > 500 ; cKa > 20Kw [H+] =

= 7.46×10-6mol/L ,

∴pH = 5.13 ;选用甲基红作为指示剂 6. 解:查表 Ka(HCOOH)=1.8×10-4 (1) 加入19.98mL的NaOH时:

[HCOO-]=19.98×0.1000/39.98=4.997×10-2mol/L; [HCOOH]=0.02×0.1000/39.98=5×10-5mol/L;

∴[H+]=1.8×10-4×5×10-5/4.997×10-2=1.8×10-7; 即pH = 6.74 (2) 加入20.00mL的NaOH时:c(HCOONa)=0.05mol/L;Kb(HCOO-)=5.56×10-11 ∵cKb > 20Kw ; c/Kb > 500

四、简答题

1、(1)指示终点的原理 滴定反应:Ag++Cl- → AgCl↓

指示终点反应:2Ag+ +CrO42- → Ag2CrO4↓(砖红色) (2)滴定条件

指示剂的用量:指示剂CrO42-的浓度必须合适。

溶液的酸度:滴定应在中性或微碱性介质中进行,适宜的酸度范围为pH6.5~10.5。 滴定时应剧烈震摇。 预先分离干扰离子。 (3)应用范围

本法主要用于Cl-、Br-和CN-的测定。 2、答:

(1)沉淀反应必须迅速,并按一定的化学计量关系进行。 (2)生成的沉淀应具有恒定的组成,而且溶解度必须很小。 (3)有确定化学计量点的简单方法。 (4)沉淀的吸附现象不影响滴定终点的确定。

3.答:荧光黄是一种有机弱酸,用HFI表示,在水溶液中可离解为荧光黄阴离子FI-,呈黄绿色:HFI

FI-+H+ 在化学计量点前,生成的AgCl沉淀在过量

的Cl-溶液中,AgCl沉淀吸附Cl-而带负电荷,形成的(AgCl)Cl-不吸附指示剂阴离子FI-,溶液呈黄绿色。达化学计量点时,微过量的AgNO3可使AgCl沉淀吸附Ag+形成(AgCl)Ag+而带正电荷,此带正电荷的(AgCl)Ag+吸附荧光黄阴离子FI-,结构发生变化呈现粉红色,使整个溶液由黄绿色变成粉红色,指示终点的到达。 (AgCl)Ag++ FI- 4.答:

(1)指示剂K2CrO4的用量对于终点指示有较大的影响。

(AgCl)AgFI (黄绿色) (粉红色)

(2)CrO42-浓度过高或过低,Ag2CrO4沉淀的析出就会过早或过迟,就会产生一定的终点误差。

5、答:(1)沉淀的比表面积要尽可能的大(2)溶液的酸度应有利于指示剂显色型体的存在(3)胶体颗粒对指示剂的吸附能力应略小于对被测离子的吸附能力。(4)滴定应避免强光照射(5)溶液浓度不能太稀。 6、答:

(1)重量分析是通过物理或化学反应将试样中的待测组分与其它组分分离,以再予以称量的方法。称得待测组分或它的难溶化合物的质量,由此计算出待测组分在试样中得含量。

(2)优点:准确度高、可测含量大于1%的常量组分、可用于仲裁分析; 缺点:操作麻烦、程序多、费时。

7. 答:同离子效应、盐效应、配位效应、酸效应。 8 答:定向速度大于聚集速度,将形成晶形沉淀。 9. 答:

(1)共沉淀是在进行沉淀反应时,溶液中某些可溶性杂质混杂于沉淀出一起析出的现象;后沉淀是在沉淀过程结束后,当沉淀与母液一起放置时,溶液中某些离子可能慢慢地沉积到原沉淀上,放置时间越长,杂质析出量越多。

(2)沉淀反应在稀热溶液中进行;缓慢滴加沉淀剂的稀溶液;不断搅拌;沉淀完成后,将沉淀与母液一起放置,陈化一段时间;为减少沉淀的溶解损失应将沉淀冷却后再过滤;采用均相沉淀法。 10. 答:

(1)沉淀要完全,沉淀的溶解度要小,要求测定过程中沉淀的溶解损失不应超过分析天平的称量误差。

(2)沉淀必须纯净,并易于过滤和洗涤。

(3)沉淀形应易于转化为称量形 沉淀经烘干、灼烧时,应易于转化为称量形式。

11、答:对称量形式的要求:①化学组成确定;②化学性质稳定;③摩尔质量大。

12、答:重量分析法可分为沉淀法、挥发法和萃取法。

沉淀法是利用沉淀反应使待测组分以难溶化合物的形式沉淀出来。挥发法是利用物质的挥发性质,通过加热或其他方法使被测组分从试样中挥发逸出。萃取法是利用被测组分与其他组分在互不混溶的两种溶剂中分配系数不同,使被测组分从试样中定量转移至提取剂中而与其他组分分离。 五、计算题

1. 解:c(AgNO3)= [0.1169/(58.44×20.00×10–3)] = 0.1000mol/L 2. 解:设KCl为xg;则KBr为(0.3208 - x)g X/74.56 + (0.3208 – x)/119.01= 0.1014×30.20×10–3 ∴x = 0.07314g

即:KCl% = 22.80% ; KBr% = 77.20%

3. 解:m(BaCl2)=1/2×(0.1020×40.00 – 0.09800×15.00)×10–3×208.24 = 0.2718g 4.解

:5.解

:6.解:

7.解:

8.解:

9.解:

10. 解:设KCl和KBr的质量分别为x(g)和y(g),则

…………………………(1)

X + Y =0.3000 …………………………(2) 故: ω(KCl)=37.93%; ω(NaBr)= 62.07% 11. 解:

(1)F = 2×26.98/101.96 = 0.5292 (2)F = 2×246.45/222.6 = 2.214 (3)F = 141.95/(2×1876.53) = 0.03782 (4)F = 151.99/(2×323.18) = 0.2351

12. 解:SO3% =[(0.1491×80.06/233.39)/0.1616 ]×100% = 79.49% 13. 解:Fe3O4 % =[(0.1370×2×231.54)/(3×159.69)/0.1666] ×100% = 79.49% 14. 解:设混合式样中K2SO4的质量分数为x,则:

0.6490x(233.39/174.27) + 0.6490(1-x)(233.39/132.14) =0.9770 ∴ x = 61.12%

15. 解:设试样中Al2(SO4)3和MgSO4的质量分数分别为x和y,则: 0.9980x(459.42×2/342.16) + 0.9980y312.61/120.39=0.874 0.9980x(101.96/342.15) + 0.9980y40.31/120.39=0.1067 ∴解得:x = 12.73% ;y = 19.54%

16. 解:设试样中NaCl的质量分数为x、KCl的质量分数为y, 则:0.5x + 0.5y = 0.1803 (1)

0.5x(143.32/58.44)+ 0.5y(143.32/74.56)= 0.3904 (2) 由 (1) (2)解得:x = 16.52% ;y = 19.54% 17. 解:化学计量关系为: 2P ~ MgNH4PO4 ~ Mg2P2O7 P2O5 ~ MgNH4PO4 ~ Mg2P2O7

P% =[0.2825×(2×30.97/222.60)/0.4530] ×100% = 17.35% P2O5 ~ MgNH4PO4 ~ Mg2P2O7

P2O5% =[0.2825×(141.95/222.60)/0.4530] ×100% = 39.77% 18.解: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8hk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