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钱学森

更新时间:2024-01-25 18:50: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钱学森

我从小到大,一直比较喜欢的书籍类型是人物传记、报告文学类。借这次读书会的机会,我和大家分享这一本《走进钱学森》,让我们在书本中重温钱老的求学路,在书本中感受钱老的爱国情,在书本中领悟钱老给我们留下宝贵而又丰富的精神财富。

可能有人会有疑问,为什么我要选这样一本书和大家分享?选这样一位科学家的传记,可能他的业务牵涉更多是航天领域,或者说这样的科学研究离开我们的一线工作可能有很远的距离,为什么要和大家来分享一个物理学家的一生?而不是选择一个成功的地产界人士或园区管理者的一生?其实很简单,我觉得从他身上彰显的是一种中华民族的精神,这是我们这一代人需要学习、领悟和传承的,而这种精神,他是没有领域的界限的。

一、前言

思绪飞回到那一年,我还只是一名普通中学的预备班的学生,当年的老师把我推荐到少科站参加区内科技竞赛小组的培训,在第一次的培训中,老师就介绍了一名科学家,那就是至今都是响彻心扉,那就是“钱学森”。在我幼小的心灵中,老师绘声绘色、用丰富的语言临摹了一个高大而又伟岸的形象,那是我国“两弹一星”的元勋,爱国而又淡泊名利的科学家。这无疑对当时的我是极大的鼓舞,在心底油然而生的崇敬之情持续至今。我从那时起,便开始默默的关注这位科学家。在这十几年期间收集了很多一些小的报道和新闻,其中特别让我感动的是在他晚年期间,也就是2005年的时候,温家宝总理前去探望钱老的时候,他提出了一个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在病榻上的他依然关注着国家的命运,依然关注着国家的发展,这是一种怎样的爱国情怀?

2009年10月31日,钱学森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作为一代科学大师,钱老对国家民族、对科学研究、对青年人才、对科学道德的挚爱,感动了全民族。他的崇高人格和科学精神就像一座灯塔,照亮后人前行的路。

后来,我在书店发现了这本《走进钱学森》,这本书图文并茂,很多珍贵的照片都是第一次公布,还详细记载了钱学森本书深层次解密了钱学森的传奇人生:出生华丽家族,家学渊远,赴美求学,科学巨星,崭露头角,回国受阻,被捕入狱,五年抗争,终回祖国,运筹

帷幄,两弹一星,功勋卓著,载人航天,历史巨献。

二、走近钱学森,感悟四种精神 1、伟大志向,爱国情怀 “我要为您的复兴而效劳”

钱学森考取了清华大学的公费留学生,于1935年8月从上海乘船前往美国学习。黄浦江波涛滚滚,望着渐渐远去的祖国,他暗暗发誓: “亲爱的祖国,今天我去美国学习,他日归来后我要为您的复兴而效劳。”

“人民中国才是我永远的家”

1945年,钱学森在美国已经成为有名望的优秀科学家。旅美20年,他在学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生活上享有丰厚的待遇,工作上拥有便利的条件。然而他始终眷恋着生他养他的祖国,一直保留着中国国籍。l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的成立使客居美国的钱学森心潮澎湃,他对夫人蒋英说:“祖国已经解放,我们该回去。人民中国才是我们永远的家。”

“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

在钱学森的心目中,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钱学森多次说过:“我作为一名技术工作者,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如果人民最后对我的工作满意的话,那才是最高奖赏。”

科学无国界,但是科学家有国界。钱老怀着报效祖国的崇高理想远赴重洋,学成之后怀着满腔的赤子之情义无反顾地回到祖国。他对祖国和人民无限热爱,他无私奉献的精神令人肃然起敬。

这不由让我想起周恩来总理儿时的一件小事,那就是“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样赤诚的爱国情操,在我深受感动的背后,受到了更多的鼓舞,的确,我们每个人都在为成就中华民族伟大事业的新巅峰而努力。

2、淡泊名利,率真性情

钱老的一生.是远离浮躁、无私奉献的一生。他的“不题词,不为人写序,不出席应景活动,不接受媒体采访” 四条原则,以及不爱钱、不恋官、淡泊名利等美德,使他成为功德盖世、受人敬仰的伟大科学家。古今中外的历史证明,凡是热衷于急功近利、沽名钓誉的,在科学事业上不会有大作为。跟“钱学森之问”相仿佛.人们发出“我们的科学家为什么拿不到诺贝尔奖” 的疑问.也同样令人深思。美国人在100多年诺奖获得者中占了309人.其中有好几位是华裔科学

家。许多获诺奖的都是老者,而不是正值创造颠峰状态的中青年科学家。比如获诺奖的高锟生于1933年,史密斯生于1930年,博伊尔生于1924年,英国人拉马克里希南从事与核糖体有关的研究已有31年,他的办公室还不到1O平方米。难怪许多诺奖得主感言: “不急功近利,方能修成正果。”同样。获得我国2009年度最高科技奖的谷超豪、孙家栋.以及过去10年获得该奖的。也都是多年埋头苦干、默默无闻的高龄专家学者。

反观我们的社会现实,真是令人汗颜,就拿房地产行业而言,也存在急功近利的情况,有些开发商重速度不重质量,结果房屋交房后出现许多问题。浮躁是一种社会病,不医治不得了。心浮气躁、急功近利不仅“冒不出”国际一流科学家,更出不了实绩。远大理想、宏伟蓝图、奋斗目标,都要靠长期艰苦努力、拼博奋斗。功利短视有悖于可持续发展。 “樱桃好吃树难栽”、“天上掉不下馅饼”。宋代欧阳修说得好: “务持重.不急功近小利”。只有把像钱老那样,鄙弃浮躁,才能助我们一臂之力,让我们在工作上拥有更好的心境,取得更好的实绩。

3、虚怀若谷,宽广胸襟 “我不敢当。”—— 这是钱老常说的一句话。可以说,没有钱学森,就没有中国的航空航天事业,他既是开拓者,也是奠基人。然而,他从来不认为自己的成就有多么大,对于别人的赞誉,他总是说: “我不敢当!”

“我只是沧海一粟!”—— 在钱老给别人的书信中,他反复强调,原子弹、氢弹、导弹、卫星的研究、设计、制造和实验,是几千名科学技术专家通力合作的成果,不是哪一个科学家独立的创造。他一向反对人家称他为“导弹之父” ,他说: “我只是沧海一粟!”

“我们都是小学生。”—— “在科学上,没有什么认识是最后的。在任何新的领域,我们都是小学生。”作为科技界的一面旗帜,钱老的这句话也许最能解释他一生不断学习、不断创新的动力所在。

大师的分量在于学养风范,才高八斗仍虚怀若谷;大师的力量在于品质操守,身处顶端却拒绝名利。是什么成就了大师?是境界!是淡泊的心性,低调的处世态度和对真善美执著的追求。

那句“我们都是小学生”,深深震撼我的心灵。的确,我们的岗位不同,掌握的业务也千差万别,也许换一个角度我们就都是小学生,然而我们很少有这样的认识,更少的带着这样的态度去学习,我想在

读书会上,正是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让我听到不同领域的声音,当然也鞭策着我们更应高瞻远观,不局限于自己岗位的知识,更应立足整个园区开发事业多学习,带着我是一个小学生的态度,多钻研,这种执着而又钻研的精神会让我们终身受益。

4、严谨执着,开拓创新 飞镖的故事

钱学森聪颖过人, 活泼好动。上小学时,男孩子喜欢玩一种飞镖,钱学森是高手,他折的飞镖,飞得又稳又远,小伙伴谁都赶不上他。老师让钱学森说说其中的奥秘,钱学森说: “我的飞镖没有什么秘密,我也是经过多次失败,一点儿一点儿改进的。飞镖的头不能太重,重了就会往下扎;也不能太轻,轻了,尾巴就沉;翅膀太小,飞不平稳,太大,就飞不远,爱兜圈子。” 小小飞镖,里面有科学,钱学森无师自通,成功奥秘在于用心钻研和突破创新。

尊重权威但不迷信 有一次,钱学森参加学术讨论,他发言后一个老头提出不同意见,钱学森一句话就把他反驳回去了。会后,导师哈哈大笑,问钱学森: “你知道那老头是谁吗?”钱学森说不知道,导师说,他是鼎鼎有名的大教授,又说,你那句反驳的话好极了。尊重权威但不迷信权威,并且勇于创新,这正是成就伟大事业的优秀品质。

在《钱学森最后的一次谈话》中,他说:“中国还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都是些人云亦云、一般化的,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东西,受封建思想的影响,一直是这个样子。我看,这是中国当前的一个很大问题。”在钱学森看来,存在问题的原因则是我国大学缺乏弥足珍贵的创新精神,是对我们的教育提出了一系列的疑问,因为时间关系我这里不展开阐述了,重点我想说一下,我们已经走入社会这个大学堂的同学们该如何看待创新精神这一问题。

首先,我认为创新精神也是我们这一群活跃在各个岗位的年轻人所匮乏的一种意识。有人会说,可能我们在不同的岗位上,有些时候是周期性完成一些事务性的工作,创新从何谈起?我想说,其实我们更需要的是一种创新的意识,有了这种意识,我们就能在岗位的点滴上有一点小的方式方法的转变。

读完这本书,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钱老虽然已去,但他的精神永存。我们悼念这位曾改变中国科技命运的大家,愿我们在他离去

时,能念及他追寻科学的一生,理解他晚年的忧虑,好好反思并起而行。因为,对逝者最大的尊重,不在于献上多少花圈和眼泪,而在于是否尊重他的遗愿,让他的理想为后来者所实现,让他的精神为后来做所传承!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8h9w.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