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民工输入地“民工荒”现象的成因

更新时间:2024-05-30 13:0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我国农民工输入地“民工荒”现象的成因

[摘 要]本文试从成本与收益的角度,探讨我国农民工输入地“民工荒”成因,进而提出解决“民工荒”问题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民工荒;农民工输入地;收益;成本

1 问题的提出

“民工荒”并非新生事物,早在2004年我国部分农民工输入地区就已经出现了招工难的情况。2008年金融危机过后,我国经济逐渐回暖,特别是我国农民工输入地区经济恢复较快,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量迅速增加。2009年年底到2010年年初,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又出现新一轮“民工荒”。2010年2月底,广东省缺工人数为90万人,福建省缺工人数为28万人。当月浙江省的劳动力市场求供比率为1.5∶1。显示出农民工输入地区农民工供给数量的严重不足。“民工荒”的出现不仅制约农民工输入地区经济发展,也阻碍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和有序流动。

2 农民不是盲流,是理性人

20世纪70年代,哈里斯•托达罗提出了农村—城市人口迁移模型,他认为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移民的决策是根据城乡预期收入的差距作出的。西奥多•舒尔茨认为个人迁移行为决策,取决于其迁移成本与收益的比较结果。按照西方经济学的观点,我国农民应当符合理性人假设,即他们所采取的经济行为是为了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农民外出打工前,一般都会了解流入地的工资状况、就业信息、消费水平等情况,并对外出就业的成本与收益进行比较,再作出是否外出就业的决策。因此,农民不是盲流,而是讲究实际的“经济人”。本轮农民工输入地 “民工荒”的产生,也是农民在综合考虑利弊得失之后作出的理性选择。

3 农民外出就业的成本分析——阻力因素

3.1 流动成本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8h9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