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2014真题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论述

更新时间:2023-04-28 10:36: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41.简述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2-93

答: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具体表现如下: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总之,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动力、标准和最终目的,这些都是实践对认识决定作用的具体表现。

42.简述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内容。3-176

答: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内容:

(1)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

(2)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3)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

(4)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43.简述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及其意义。4-201

答:根据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1)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这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会发生价值量的变化,所以叫做不变资本(c)。

(2)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不仅再生产出劳动力的价值,并且生产出剩余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量的变化,实现了价值增殖,所以叫做可变资本(v)。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是马克思的重要理论贡献,它的意义在于:

(1)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说明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资本产生的,而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2)为揭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根据,正确地表明资本主义剥削程度的是剩余价值率。

44.简述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实质。6-293-294

答: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从生产力方面看。

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生产力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度,社会财富迅猛增长,经济保持了较长时期的相对稳定发展。

(2)从生产关系方面看。

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在所有制关系、劳动关系和分配关系三方面都做了一系列调整。

(3)从上层建筑方面看。

资本主义发展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已经建立起比较成熟的政治制度和法制制度。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实质:

(1)当代资本主义虽然发生了许多新变化,但它的经济基础仍然是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制。

(2)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导致经济危机的根源依然存在。

(3)当代资本主义借鉴社会主义所进行的某些社会改良,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目前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说明它在总的量变过程中,已经发生了某些阶段性的部分质变。

45.简述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7-331

答:

(1)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2)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先锋队。

(3)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党。

2010年7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第1 页共34 页

(4)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党。

(5)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团结统一的党。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6.试述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并用这一原理说明怎样正确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形势。1-64

答: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1)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不忽略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不忽略矛盾的次要方面。

(2)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要着重地抓住主要矛盾,在研究某一矛盾时,要着重地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原理正确认识我国的经济建设:

(1)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就是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重点。

(2)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一系列“两手抓”的方针,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要分清主流和支流,既要抓住主流、坚持信心,又不忽略支流,都是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具体表现。

47.试述平均利润的形成及本质。5-240-242

答:

(1)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平均利润。

(2)部门之间的竞争是以资本转移为特征的,即资本向利润率高的部门转移。

(3)原来利润率较高的部门,由于大量资本转移进来,引起商品供求关系的变化,导致商品价格的变化,从而影响利润率的变化。

这样,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的转移,最终形成平均利润率。

平均利润率=社会的剩余价值总额/社会预付总资本

平均利润=预付资本×平均利润率

平均利润本质上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在各生产部门资本家之间的重新分配,体现着整个资产阶级剥削整个工人阶级的经济关系。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41.简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

答: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实事求是.

1、实事求是是长期的艰巨过程。儒学范围内的实事求是主要指治学态度和方法,但当时也没有得到大多数学者的共识。

2、因为客观事物,包括自然和社会在不断变化发展,要坚持实事求是就要不断地解放思想,不断地实事求是,不断地解决新问题。

3、坚持实事求是,关键是理论联系实际。道理上承认实事求是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能否在实际行动中也坚持实事求是。

cba4778910661ed9ac51f34f

42.简述意识的本质。

答: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反映客观物质存在的主观映象;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43.简述级差地租两种形态的形成条件及本质。

答:1级极差地租形成的原因是

一是不同地块的土地肥力程度的差别。具有不同肥力的土地,首先是自然历史的产物,其面积又是有限的。由于肥力的差异,在同等投资的情况下,其产量和收益也会出现差异,肥力较高的土地因其具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而获得超额利润。

2010年7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第2 页共34 页

二是不同地块的地理位置的差别。即指距市场远近的差别。即使土地肥力相同、产量相同的地块,由于距市场远近不同,其运费和收益也会出现差异。由于距市场较近的地块运费较少,因而可获得超额利润。

2级极差地租形成的原因是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每次投资的劳动生产率必然有所不同,产生超额利润,转化为地租,即为极差地租2

差地租I与级差地租Ⅱ,虽然各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是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它们由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之间的差额所形成的超额利润转化而成的。在二者的关系上,级差地租Ⅱ要以级差地租Ⅰ为前提和基础

44.简述垄断利润及其来源。

答:垄断利润的源泉,归根到底仍然是雇佣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和其他劳动者创造的一部分价值。垄断利润主要是通过四条途径获得的:

(1)加强对本国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剥削;

(2)掠夺非垄断企业占有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和其他商品生产者所创造的一部分价值;

(3)加强对国外劳动人民的剥削;

(4)通过资产阶级国家干预经济如军事订货、实行财政补贴、减免税款等手段,对国民收入进行有利于垄断组织的再分配。

垄断利润不仅体现了垄断资本剥削和压迫国内外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经济关系,而且还体现了垄断资本与非垄断资本利润分配关系

45.简述实现共产主义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

1.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资料极大丰富;

2.人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劳动成为人们的第一需求;

3.人的自由和全面的发展。.cba4778910661ed9ac51f34f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6.试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第一,科学技术是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因素和重要力量。马克思明确指出:机器生产的发展要求自觉地应用自然科学,“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马克思的这一论断已经为不断发展的社会实践所证实。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是生产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其中的生产资料是同一定的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劳动者也同样是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并向现实生产力迅速转化,改变了生产力中的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和管理水平。科学技术为劳动者所掌握,极大地提高了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和保护自然的能力,提高了生产劳动能力。在生产力系统中,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性要素和主导性的要素。

第二,科学技术是现代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第一要素。过去,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主要靠劳动力、资本和自然资源的投入,现代社会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智力资源日益成为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决定性要素,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主要靠的是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的实践来看,更是如此。第三,现代化科学技术的超前性对生产力发展具有先导作用。19 世纪末发生的第二次技术革命,是科学、技术、生产三者关系发生变化的一个转折点。在此之前,生产、科学、技术三者的关系主要表现为,生产的发展推动技术进步,进而推动科学的发展。

47.试述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首先弄清楚相对剩余价值概念;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假定工作日为八小时,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各为四小时,剩余价值率为100%。如果把必要劳动时间缩短一小时,则剩余劳动时间就增加一小时,由此增加的剩余价值即为相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的增加,主要取决于劳动生产率和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

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家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自己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比一般资本家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其来源仍然是该企业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追求超额剩余价值是每个资本家改进生产技术的直接动机,通过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就会提高,相对剩余价值又是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所以说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资本所有者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过程钟实现的

2010年7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第3 页共34 页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41.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重要意义。1-40

答: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简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2)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3)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42.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2-106

答: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它是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是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的两个阶段,它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它们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联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2)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43.简述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4-201

答: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是马克思的重要理论贡献,它的意义在于:

(1)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说明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资本产生的,而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2)为揭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根据,正确地表明资本主义剥削程度的是剩余价值率。

44.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6-277

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即资本主义的国家与垄断资本相结合的资本主义,这种结合有多种形式,并且这些具体形式还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变化,但其基本的、主要的形式则可归纳为以下三种类型:

(1)国家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也就是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国有经济、国有企业。

(2)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也即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国有资本与私人资本结合在一个企业中的经济形式。(3)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也就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资本主义私人企业的外部起作用,通过种种方式来促进、诱导私人企业向既定的方向发展,从而实现国家对经济的管理和调节。

45.简述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7-326

答:

(1)在这些国家里大力发展生产力,赶上和超过发达国家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2)在这些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与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充分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2010年7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第4 页共34 页

性,也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3)这些国家的建设和发展是在与资本主义国家并存的环境下,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主导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中曲折前进的,面临着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

(4)这些国家的执政党和广大人民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对社会主义建设客观规律的认识和利用,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6.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意义。3-135

答: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就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先进的或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社会向前发展;

2、落后的或错误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延缓社会的发展进程。

二、观念形态的文化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

1、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2、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体现民主精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可以推动科学的发展。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47.试述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5-230

答:(1)资本周转速度对年剩余价值量有影响作用。

产业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影响到一定数量的预付资本在一定时期内所能带来的剩余价值量的多少。由于全部预付资本中的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源泉,所以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可变资本周转的速度越快,带来的年剩余价值总量就越多。

(2)资本周转速度对年剩余价值率有影响作用。

产业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影响到一定数量的预付资本的年剩余价值率的高低。资本周转速度越快,实际发挥作用

的可变资本就越多,年剩余价值总量越多,年剩余价值率就越高。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41.简述实践的含义和基本特点。1-44-45

答: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客观物质活动。

实践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点:

(1)客观性(2)自觉能动性(3)社会历史性

42.简述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分歧。3-173

答:(1)是谁是历史创造者问题上,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存在着根本分歧。

(2)历史唯心主义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认为历史是少数英雄人物创造的,否认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这是英雄史观。

(3)历史唯物主义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的基本原理出发,认为人类历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群众史观。

43.简述借贷资本的主要来源。5-250

答:在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职能资本家手中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成为借贷资本的主要来源,这些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主要有:

(1)暂时闲置的固定资本折旧费;

2010年7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第5 页共34 页

(2)暂时闲置的流动资本;

(3)暂时闲置的用于资本积累的剩余价值。

44.简述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6-293

答:(1)从生产力方面看。

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生产力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度,社会财富迅猛增长,经济保持了较长时期的相对稳定发展。

(2)从生产关系方面看。

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在所有制关系、劳动关系和分配关系三方面都做了一系列调整。

(3)从上层建筑方面看。

资本主义发展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已经建立起比较成熟的政治制度和法制制度。

45.如何理解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及其实现的必要条件?8-346

答: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指每个社会成员的体力智力获得全面发展和自由运用,个人的全部智慧、力量和潜能素质都能全面自由地尽量发挥,每个社会成员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意愿以及社会的需要自由地选择职业。

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

(1)人们完全摆脱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阶级压迫的束缚。

(2)人们完全摆脱了旧式分工的束缚。

(3)人们完全摆脱了仅仅是谋生手段的劳动束缚。

(4)人们完全摆脱了接受教育和训练的限制。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6.用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统一的原理,说明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持的正确态度,2-115-117

答: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具有如下关系:

(1)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依存。

(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互相包含、互相渗透。

(3)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

把握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统一的原理,对于我们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有重要意义。

(1)马克思主义是真理的,它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它正确地反映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因而具有绝对性的一面。但是,它又没有穷尽一切事物及其规律,需要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因而又具有相对性的一面。

(2)正因为马克思主义真理具有绝对性,所以我们必须坚持它并以它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又因为它具有相对性,所以我们又必须在实践中丰富它、发展它。既坚持又发展,才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

47.试述价值规律的内容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4-193

答:剩余价值规律的内容,就是通过资本对雇佣劳动的支配,不断提高对雇佣劳动力的剥削程度来达到获取剩余价值的目的。

(1)剩余价值规律体现着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

(2)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支配着资本主义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各个环节。

(3)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衰亡的全部过程。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41.简述联系的复杂多样性。

(1) 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具体联系是复杂多样的,不同的联系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2) 认识事物联系的复杂多样性,对于我们观察和处理问题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必须坚持全面的观点,尽可能的从各个方面把握事物的各种联系。其次,必须抓住事物中本质的、必然的联系,避免对不同的联系不分主次、甚至本末倒置的倾向。

2010年7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第6 页共34 页

42.简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答案.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3).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4).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43.简要说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第一,人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产生。我们知道,科学早已经证明,人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来的。那么,是什么东西使人和猿区别开来的呢?地理环境的变化是猿变成人的一个外部条件。早在二、三百万年前,地球上气候变冷,森林大大减少,这就使类人猿不能象以前那样靠大自然提供的食物和条件生活了。地理环境的变化迫使类人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是猿变成人的一个外部条件,显然不是人的本质。类人猿要继续生存下去,就必须要战胜恶劣的自然环境,创造自然界不能提供的物质生活资料。而要战胜自然界,创造物质生活资料,单靠个体的力量是不行的,必须结成一定的关系。这种结成一定关系去创造物质生活资料的活动,就是劳动。由此可知,正是由于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才能进行劳动,类人猿才变成人,人才和猿区别开来。劳动是人的活动,劳动把人和猿区别开来,但不是人的本质。决定劳动的是一定的社会关系,人一产生就是社会关系中的人,人从一开始就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说,人的本质是一定社会关系的总和。? ?第二,人作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存在和发展。人类要存在和发展,就必须解决衣食住行等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进行劳动,也就必须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人们结成怎样的社会关系,人们就怎样劳动创造,人们也就怎样存在和发展。我们还知道,人和动物的另一个重要区别,是人的目的意识性。人的目的意识性是在劳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那么,人的目的意识性也就是由人的社会关系所决定的。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现代人和未来人的意识仍然是社会的产物,所以说,不仅劳动创造性,而且目的意识性,都是由于人们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才具有的。由此可知,人类是以一定的社会关系的形成而存在和发展的,每个人都是作为一定社会关系的总和而存在和发展的,因此,人的本质就是一定社会关系的总和。

44.什么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商品、价值本质上都不是物,而是被物所掩盖着的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商品经济关系的实质,是各个商品生产者在抽象劳动的层面上进行等量劳动相交换。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商品与货币的矛盾,都是商品经济中的内在矛盾,这些矛盾都来源于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这一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来自于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两个基本条件: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分属于不同所有制(其最初表现形式就是私有制)。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具体表现在:商品生产者的劳动首先是私人劳动,必须通过交换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被社会所承认。

(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之所以成为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因为:它是商品经济中各种内在矛盾和相应的一系列经济范畴产生的根源;它贯穿于私有制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这一矛盾能否解决,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45.简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

1、实质——生产相对过剩。

2、根源——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3、当这一矛盾发展到尖锐的程度,致使商品大量积压,从而使社会再生产的实现条件遭到严重破坏时,就会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6.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第一,科学技术是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因素和重要力量。马克思明确指出:机器生产的发展要求自觉地应用自然科学,“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马克思的这一论断已经为不断发展的社会实践所证实。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是生产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其中的生产资料是同一定的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劳动者也同样是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并向现实生产力迅速转化,改变了生产力中的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和管理水平。科学技术为劳动者所掌握,极大地提高了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和保护自然的能力,提高了生产劳动能力。在生产力系统中,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生产力

2010年7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第7 页共34 页

发展的关键性要素和主导性的要素。

第二,科学技术是现代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第一要素。过去,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主要靠劳动力、资本和自然资源的投入,现代社会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智力资源日益成为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决定性要素,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主要靠的是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的实践来看,更是如此。第三,现代化科学技术的超前性对生产力发展具有先导作用。 19 世纪末发生的第二次技术革命,是科学、技术、生产三者关系发生变化的一个转折点。在此之前,生产、科学、技术三者的关系主要表现为,生产的发展推动技术进步,进而推动科学的发展。例如,蒸汽机技术革命主要是从工匠传统发展而来,在生产经验积累的基础上摸索出技术发明,然后才总结出热力学理论。以电力技术革命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以来,这种生产带动科学技术发展的情况发生改变,现在是科学推动技术进步,再推动生产的发展。科学技术越来越走在社会生产的前面,开辟着生产发展的新领域,引导生产力发展的方向。如电磁学理论的建立,它先主要是通过科学实验探索出电磁学理论,通过促进电力技术的革命,并最终引发电力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邓小平在总结科学技术这一发展趋势时深刻指出:“现代科学为生产技术的进步开辟道路,决定它的发展方向。许多新的生产工具新的工艺,首先在科学实验室里被创造出来。”“大量的历史事实已经证明了:理论研究一旦获得重大实在,迟早会给生产和技术带来极其巨大的进步。”

47.试述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及其主要内容。

经济全球化是在国际分工不断深化化,生产的国际化与资本的国际化不断发展的条件下必然的产物。-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社会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当社会分工跃出了国界,就进一步发展为国际分工,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各国经济的孤立性与闭关自守状态被打破,资本主义的生产日益向着国际化生产和交换发展,从商业资本,借贷资本到产业资本的国际化,资本国际化的发展促使国际经济关系逐步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导致经济全球化的到来。经济全球化是指国际经济发展中的这样一种趋势,记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并相互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经济全球化内容包括很多方面,大体可从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三方面来考察。生产的全球化,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一系列高精尖技术产品和工艺技术的出现,生产领域的国际分工和协作的加强,各国再生产上密切配合的趋势。

贸易的全球化,国际贸易活动虽然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但他的全球化则是在进几十年来在工业和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出现的,尤其是近二、三十年来发展的更快。资本全球化,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输出意味着,资本国际化开始出现,近二、三十年来,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加,形成了资本全球化趋势。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41.简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0-16

答: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1)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

(2)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还表现在它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上。

(3)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首先表现在它不带任何偏见,其次还在于它的理论是深刻的,再次不仅在于它提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且还在于它经受了实践的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42.简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2-115

答:真理具有绝对性,通常把真理的绝对性称作“绝对真理”。真理的绝对性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1)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总是包含着不依赖主体和人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2)人的每一个真理性认识,都是向着这个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真理是绝对的,同时又是相对的,具有相对性,通常把真理的相对性称作“相对真理”。真理的相对性有两个含义:(1)真理性的认识在广度上是有限的,是受条件制约的。

(2)真理的认识在深度上是有限的,是受一定条件制约的。

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具有如下关系:

(1)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依存。

(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互相包含、互相渗透。

2010年7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第8 页共34 页

(3)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

43.怎样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3-138

答:邓小平总结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

(1)科学渗透于现代生产力系统的各要素中,能够转化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

(2)现代化生产中,出现了“科学——技术——生产”过程,使科学对物质生产具有了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3)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大杠杆。

44.简述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作用。4-193

答: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以下几方面作用:

(1)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分配的比例,即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

(2)价值规律自发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价值规律会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分化。

45.加快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有什么影响?5-230

答:(1)资本周转速度对年剩余价值量有影响作用。

产业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影响到一定数量的预付资本在一定时期内所能带来的剩余价值量的多少。由于全部预付资本中的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源泉,所以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可变资本周转的速度越快,带来的年剩余价值总量就越多。

(2)资本周转速度对年剩余价值率有影响作用。

产业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影响到一定数量的预付资本的年剩余价值率的高低。资本周转速度越快,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就越多,年剩余价值总量越多,年剩余价值率就越高。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6.为什么说我国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3-164

答:我国的改革之所以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1)是由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

(2)它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

(3)改革革除不适合生产力发展、不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部分和环节。

(4)改革的目的是兴利除弊,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

47.试述利息率的决定因素。5-252

答:(1)利息率的最高界限不能等于或高于平均利润率,否则职能资本家无利可图;利息率的最低界限不能等于零,否则借贷资本家无利可图。所以,利息率变动的高低界限是在平均利润率和零之间,即低于平均利润率高于零。(2)一定时期利息率的高低受两个因素影响:一是平均利润率本身的高低,其他条件既定时,利息率与平均利润率同方向变化;二是由平均利润分割为利息与企业利润的比例所决定。借贷资本供不应求,利息率上升;反之,借贷资本供过于求,利息率就下降。

(3)在一定平均利润率水平和借贷资本供求平衡时,利息率的高低由一个国家的习惯和法律传统决定。

(4)此外,利息率还受其他一些因素影响,如预期价格变动率、国家财政货币政策、借贷资本风险大小、借贷时间长短等。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41.简述规律的含义和特点。1-78

答:规律就是物质运动发展过程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的特点包括:

(1)客观性

规律的客观性是指,规律是运动着的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2)普遍性

2010年7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第9 页共34 页

规律的普遍性是指,规律不是只在个别的、特殊的事物和现象里起作用,而是在较大的范围和领域起作用。

42.简述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规律的内容。3-142

答: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1、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2、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改变。

二、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1、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先进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不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使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之间呈现出,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础上的基本适合这样一个发展过程。

43.简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和典型特征。5-235

答:(1)经济危机期间最根本的现象和典型特征是商品生产过剩。其他许多现象,如商品滞销、物价下跌、生产下降、工厂倒闭、工人大量失业等等,都是直接或间接地由生产过剩这个根本特征所引起的,都是生产过剩在社会经济生活各方面的具体体现。

(2)经济危机的根本特点是商品生产过剩,但并非与劳动者的实际需要相比的生产绝对过剩,而是与劳动者有支付能力昀需求即与劳动者的货币购买力相比的相对过剩。因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实质上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3)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44.简述当代资本主义在生产关系方面的新变化。6-293

答:(1)在所有制关系上,出现了所谓资本社会化的趋势,建立和发展一定比重的国有经济,同时私人企业股权分散化,并出现了工人持股的现象。

(2)在劳资关系上,采取包括建立所谓劳资共决制度,发挥工会在维护工人就业、工作条件改善和进行工资谈判等方面的作用,允许工人代表参加企业管理等多种形式,改善劳资关系,缓和阶级矛盾。

(3)在分配关系上,许多发达国家对收入分配政策进行了某些调整,如实行社会福利政策,通过再分配手段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

45.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是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8-359

答:(1)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低级阶段,是走向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的必由之路。

(2)实现共产主义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如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全体社会成员文化教育的普及和道德品质的极大提高等,只有在社会主义历史阶级经过长期奋斗才能创造出来。不经过社会主义社会的长期发展,不具备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条件,就不可能实现共产主义。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6.试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并说明割裂二者的统一在理论和实际工作中会导致的错误.2-106-108

答: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它是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是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的两个阶段,它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它们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联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2)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就会犯经验论或唯理论的错误。在实际工作中,经验论和唯理论是经验主义和教2010年7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第10 页共34 页

条主义的认识论根源。

(1)经验主义夸大个别的、局部的经验的作用,把它当作普遍真理,到处搬用,否认科学理论的指导意义;(2)教条主义夸大理论和书本知识的作用,轻视实际经验,不是从实际出发,而是从书本出发,把理论当作万古不变的公式,生搬硬套。

这两种错误都曾给我们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带来重大损失,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避免的。

47.试述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5-228

答: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有两个因素:

一、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

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包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长短。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越短,资本周转速度就越快。

二、生产资本的构成

生产资本依据其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两个部分。

生产资本的构成对产业资本家预付的全部资本的周转速度具有重大影响,这种影响来自两个方面:

1、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

2、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本身的周转速度。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41.简述规律的含义和特点。

答:规律就是物质运动发展过程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的特点包括:

(1)客观性规律的客观性是指,规律是运动着的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2)普遍性规律的普遍性是指,规律不是只在个别的、特殊的事物和现象里起作用,而是在较大的范围和领域起作用。

42.简述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规律的内容。

答: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1、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2、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改变。

二、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1、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先进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不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使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之间呈现出,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础上的基本适合这样一个发展过程。

43.简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和典型特征。

答:(1)经济危机期间最根本的现象和典型特征是商品生产过剩。其他许多现象,如商品滞销、物价下跌、生产下降、工厂倒闭、工人大量失业等等,都是直接或间接地由生产过剩这个根本特征所引起的,都是生产过剩在社会经济生活各方面的具体体现。(2)经济危机的根本特点是商品生产过剩,但并非与劳动者的实际需要相比的生产绝对过剩,而是与劳动者有支付能力昀需求即与劳动者的货币购买力相比的相对过剩。因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实质上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3)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44.简述当代资本主义在生产关系方面的新变化。

答:(1)在所有制关系上,出现了所谓资本社会化的趋势,建立和发展一定比重的国有经济,同时私人企业股权分散化,并出现了工人持股的现象。

(2)在劳资关系上,采取包括建立所谓劳资共决制度,发挥工会在维护工人就业、工作条件改善和进行工资谈判等方面的作用,允许工人代表参加企业管理等多种形式,改善劳资关系,缓和阶级矛盾。

(3)在分配关系上,许多发达国家对收入分配政策进行了某些调整,如实行社会福利政策,通过再分配手段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 45.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是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答:(1)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

2010年7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第11 页共34 页

会的低级阶段,是走向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的必由之路。(2)实现共产主义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如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全体社会成员文化教育的普及和道德品质的极大提高等,只有在社会主义历史阶级经过长期奋斗才能创造出来。不经过社会主义社会的长期发展,不具备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条件,就不可能实现共产主义。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6.试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并说明割裂二者的统一在理论和实际工作中会导致的错误. 答: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它是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是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的两个阶段,它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它们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联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2)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就会犯经验论或唯理论的错误。在实际工作中,经验论和唯理论是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认识论根源。

(1)经验主义夸大个别的、局部的经验的作用,把它当作普遍真理,到处搬用,否认科学理论的指导意义;

(2)教条主义夸大理论和书本知识的作用,轻视实际经验,不是从实际出发,而是从书本出发,把理论当作万古不变的公式,生搬硬套。

这两种错误都曾给我们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带来重大损失,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避免的。

47.试述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

答: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有两个因素:

一、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

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包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长短。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越短,资本周转速度就越快。

二、生产资本的构成

生产资本依据其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两个部分。

生产资本的构成对产业资本家预付的全部资本的周转速度具有重大影响,这种影响来自两个方面:

1、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

2、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本身的周转速度。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41.简述真理及其客观性的含义。2-113

答:正确地反映客体的认识就是真理。

真理的客观性有两个含义:

(1)任何真理都包含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类的客观内容。

真理的客观性就是承认认识的内容来自客观实际又符合客观实际。在主体之外有一个客观对象,真理就是指主体的认识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相一致。简言之,真理的客观性就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2)真理的客观性是指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实践,实践是一种感性的物质活动,实践的主体、客体、手段、结果都是客观实在,都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42.简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含义及主要表现。3-136

答: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被社会存在所决定的同时,还具有自身的能动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它的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并不总是保持着一致和平衡。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有:

(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变化发展的非完全同步性,社会意识往往落后于社会存在,先进的社会意识能在一定程度上预见社会发展的趋势,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

(2)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某些社会意识形式的发展水平可2010年7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第12 页共34 页

能较低,与此相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某些社会意识形式的发展水平可能较高。

(3)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任何时代的社会意识都和以前时代的社会意识有联系,它的产生和发展要以前人所积累的思想材料为前提,继承前人的思想成果。

(4)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5)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或称能动性,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重要表现。

43.简述价值规律的内容及作用。4-192

答:剩余价值规律的内容,就是通过资本对雇佣劳动的支配,不断提高对雇佣劳动力的剥削程度来达到获取剩余价值的目的。

(1)剩余价值规律体现着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

(2)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支配着资本主义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各个环节。

(3)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衰亡的全部过程。

44.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6-277

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即资本主义的国家与垄断资本相结合的资本主义,这种结合有多种形式,并且这些具体形式还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变化,但其基本的、主要的形式则可归纳为以下三种类型:

(1)国家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也就是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国有经济、国有企业。

(2)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也即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国有资本与私人资本结合在一个企业中的经济形式。(3)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也就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资本主义私人企业的外部起作用,通过种种方式来促进、诱导私人企业向既定的方向发展,从而实现国家对经济的管理和调节。

45.简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7-327

答:

(1)各国在社会主义革命时,其生产力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是不同的,由此决定,不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

(2)各国的历史传统、文化习俗及具体国情各不相同,这是各国的发展道路不同的另一原因。

(3)在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各国都在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时代在前进,实践在发展,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因此而更具多样。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6.试述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并用以说明应怎样对待我国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1-68

答: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

(1)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即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而进行的对自身的否定。

(2)辩证的否定具有两个重要特点:其一,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其二,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

(3)作为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之统一的辩证否定是扬弃。扬弃是既克服又保留。

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就要对一切事物采取分析的态度,否定什么和肯定什么,批判什么和继承什么,都要从实际出2010年7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第13 页共34 页

发,进行具体分析,反对不加分析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

用辩证否定观怎样对待我国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的意义:

(1)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要采取批判地继承的态度。

当然这种继承只能是有批判的继承,批判和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做到“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既要反对全盘肯定传统文化的复古主义,又要反对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

(2)对于外国文化,要采取有分析、有选择、有批判的借鉴和吸收态度。

要以博大的胸襟和开放的视野,大胆吸收外国文明中的一切优秀成果。与此同时,又要批判和抵制外国资产阶级腐朽的、没落的东西。对于外国文化,既不应全盘照搬,也不应一概排斥,而应立足于中国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吸纳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建立既能体现现代世界文明水准又有自己民族特点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体系。

47.试述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历史进步性和阶级局限性。4-218

答:(1)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在反对封建专制的斗争中,以及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与发展的上升时期,反映了社会进步的要求。早期的资产阶级启蒙学者和思想家,在政治、哲学、法律、经济、文化、艺术、教育、道德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富于进取的精神的先进理论和观念,继承和发扬了人类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是人类思想的一次大解放,具有历史进步意义。

(2)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毕竟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之上,是为资本主义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制度服务的,因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本质上是维护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思想体系。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斗争的展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在整体上逐渐丧失其历史进步性,日益演变成公开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竭力反对马克

思主义,反对社会主义的理论思想体系,从而充分暴露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阶级本质和阶级局限性。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41.简述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其直接理论来源。0-4

答: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作为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统一整体。

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产生最直接、最重大影响的,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它们代表了19世纪上半叶人类思想的最高成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42.简述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主要表现。1-54

答:它们之间的对立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

(2)发展变化观点和静止不变观点的对立。

(3)承认事物内部矛盾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

43.超额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出来的?单个企业能够稳定长期地获得吗?4-203

答:(1)超额剩余价值就是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之间的差额。个别企业率先采用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使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这个企业的资本家就会由于按社会价值出售商品,而能够比其他资本家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即获得超额剩余价值。

(2)由于其他企业也可以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其个别劳动时间缩短、个别价值降低,因此单个企业不能够稳定长期地获得超额剩余价值。

44.简述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6-296

答:(1)当代资本主义虽然发生了许多新变化,但它的经济基础仍然是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制。

(2)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导致经济危机的根源依然存在。

2010年7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第14 页共34 页

(3)当代资本主义借鉴社会主义所进行的某些社会改良,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目前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说明它在总的量变过程中,已经发生了某些阶段性的部分质变。

45.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是在曲折中前进的?7-329

答: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主要是由以下因素决定的:

(1)同一切新生事物一样,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经济制度,其成长过程必然不会一帆风顺。

(2)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对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不可能一次完成,而是一个不断反复的过程,从而导致社会主义的发展是一个曲折前进的过程。

(3)世界经济政治形势错综复杂的发展变化,国际经济政治秩序和格局的变动演化,也是决定社会主义曲折发展的一个影响因素。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6. 用认识反复性的原理,说明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2-110

答: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和有限与无限的辩证统一。

(1)认识过程具有反复性,由于受客体和主体诸多因素的限制,人们对复杂事物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

(2)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不断深化的过程:

(1)长期以来,我们认为完全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这种认识使我们社会主义建设遭受了重大挫折。

(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实行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大促进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3)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还将随着实践的发展,进一步深化和发展。

47. 试述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原因和源泉。5-257

答:资本主义级差地租就是与土地不同等级相联系的地租,它是由农业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超额利润所构成的。

级差地租形成的条件是土地肥沃程度、地理位置等生产条件的差别。

级差地租的形成原因是对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

(1)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使得经营优等和中等地的农业资本家都能获得形成级差地租的超额利润。

(2)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使资本主义农业中可以长期稳定地获得形成级差地租的超额利润。

级差地租的源泉是耕种优等和中等地的农业雇佣工人所创造的超额剩余价值。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41.简述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2-101

答: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它们之间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

(1)主体和客体的实践关系。

(2)主体和客体的认识关系。

(3)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

42.简述生产方式的含义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3-134

答: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必要的生活资料的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是特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

第二,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第三,生产活动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

第四,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43.简述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的区别。5-239

答: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的区别:

2010年7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第15 页共34 页

(1)二者表现不同的经济关系。剩余价值率表示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利润率表示预付总资本的增殖程度。(2)二者数量不同。利润率是剩余价值和预付总资本的比率,而剩余价值率只是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因而利润率总是小于剩余价值率,它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程度。

(3)剩余价值率清楚地表明剩余价值的来源是可变资本,而利润率则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实来源,似乎剩余价值是由全部预付资本所产生出来的。

44.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6-277

答:第一,国家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也就是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国有经济、国有企业。

第二,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也即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国有资本与私人资本结合在一个企业中的经济形式。

第三,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也就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资本主义私人企业的外部起作用,通过种种方式来促进、诱导私人企业向既定的方向发展,从而实现国家对经济的管理和调节。

45.简述“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内容。8-349

答:(1)人类从自然界的奴役下解放出来,摆脱盲目自然力的支配,成为自然界的主人;

(2)人类从旧的社会关系束缚下解放出来,摆脱一切剥削压迫和旧式分工的束缚,成为社会关系的主人;

(3)人类从剥削阶级的思想观念下解放出来,摆脱传统观念和传统思维方式的束缚,成为社会意识的主人。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6.试述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1-85/86

答: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

(1)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2)认识和利用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原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各项工作中,我们必须把发挥人的主动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实践热情与科学的求实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要踏踏实实,按规律办事。坚决反对片面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无视规律,盲目蛮干。

(2)我们既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按规律办事,又要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勇于开拓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主义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47.试述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历史进步性与阶级局限性。4-218

答: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历史进步性:

(1)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在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主义的斗争中逐步萌芽和产生,并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而逐步发展形成的。

(2)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在反对封建专制的斗争中,以及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与发展的上升时期,反映了社会进步的要求。

(3)早期的资产阶级启蒙学者和思想家,在政治、哲学、法律、经济、文化、艺术、教育、道德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富于进取的精神的先进理论和观念,继承和发扬了人类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是人类思想的一次大解放,具有历史进步意义。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阶级局限性:

当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以后,特别是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以后,随着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斗争的展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在整体上逐渐丧失其历史进步性,日益演变成公开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竭力反对马克思主义,反对社会主义的理论思想体系,从而充分暴露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阶级本质和阶级局限性。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41.简述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和根本方法。0-26

答: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

(3)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2010年7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第16 页共34 页

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

42.简述真理和真理的相对性的含义。2-113/116

答:正确地反映客体的认识就是真理。

真理的相对性称作“相对真理”,有两个含义:

(1)真理性的认识在广度上是有限的,是受条件制约的。

(2)真理的认识在深度上是有限的,是受一定条件制约的。

43.简述上层建筑的两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3-144

答:政治上层建筑亦称实体性上层建筑,指政治法律制度以及军队、警察、法院、监狱、政府机关等设施,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一套组织。

观念上层建筑又称思想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艺术、道德、宗教、哲学等各种服务于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政治上层建筑与观念上层建筑之间既相互区别,又互相依赖、互相渗透、互相作用、互相转化。

(1)首先,观念上层建筑决定政治上层建筑。

(2)其次,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又会成为一种强大的、既成的物质力量,反过来影响观念上层建筑。

44.如何理解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4-184

答:劳动的二重性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1)生产商品的劳动从一方面来看是具体劳动。

各种商品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是由各种性质的形式不同的具体劳动所生产出来的。生产一定使用价值具有特定性质、目的和形式的劳动,就是具体劳动。

(2)生产商品的劳动,从另一方面来看又是抽象劳动。生产各种商品的劳动尽管其具体形式千差万别,但都是人们的体力和脑力的消耗,即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支出。这种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是抽象劳动。

45.资本主义垄断阶段的竞争与自由竞争阶段的竞争有什么不同?6-272

答:垄断阶段同自由竞争阶段竞争的不同点主要有:

(1)竞争目的不同;

(2)竞争手段有了新的变化;

(3)竞争的激烈程度和后果不同;

(4)竞争的范围不同。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6.试述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并说明这一原理对科学研究的指导意义。1-72/74

答:必然性和偶然性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

(1)首先,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的,它们是事物联系和发展中两种不同的趋势,二者产生的原因不同,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不同。

(2)其次,必然性和偶然性又是辩证统一的,表现在:(1)必然性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由此为自己开辟道路,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必然性。(2)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必要补充,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并受其支配,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偶然性。(3)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掌握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

(1)首先,因为偶然性是受必然性支配的,必然性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和前途,所以我们必须通过科学研究发现2010年7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第17 页共34 页

必然性,按必然规律办事,不要被偶然现象所迷惑。

(2)其次,因为必然性是通过大量偶然性表现出来的,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所以我们应当抓住偶然性提供的机遇,揭示偶然现象背后隐藏的必然性。

47.试述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基本特征。7-323

答: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要求。

在社会主义实践中,特别是中国的改革开放实践中,人们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2)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3)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是按劳分配。

(4)社会主义事业要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共产党的领导,建立起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

(5)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41.简述意识的本质。1-82

答:(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3)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42.如何理解人民群众范畴?简述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3-174

答:人民群众是指推动历史发展的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总和。

我国现阶段人民群众的内容是:

(1)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和广大农民,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2)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集团及拥护社会主义和赞成祖国统一的爱国者,也都属于群众的范围。

(3)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人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因而都属于人民群众的范畴。

作用:(1)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4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是什么?5-235

答:(1)经济危机的根本特点是商品生产过剩,但并非与劳动者的实际需要相比的生产绝对过剩,而是与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即与劳动者的货币购买力相比的相对过剩。因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实质上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2)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当这个矛盾达到十分尖锐化的程度,就会引起经济危机的爆发。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

44.简述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6-265

答:(1)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2)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的统治;

(3)资本输出在经济生活中占重要地位;

(4)国际垄断同盟在经济上瓜分世界;

(5)垄断资本主义列强瓜分和重新瓜分世界。

45.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是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8-359

答:(1)依据共产主义社会发展两阶段原理,人类社会的发展,只能从资本主义社会首先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而2010年7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第18 页共34 页

不能超越社会主义这个历史阶段。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低级阶段,是走向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的必由之路。

(2)共产主义社会不会自行到来,必须通过社会主义历史阶段大力进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创造出一系列主观和客观条件的基础上,才能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的全部发展过程,也就是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逐步创造条件的过程。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6.试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理,并说明中国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意义。2-113-117-118

答:(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因为:真理是主体对客体及其本质的正确反映,检验真理就是要判断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是否相一致。第二,实践是人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它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对照,从而使认识得到检验。一般来说,人们按照一定的认识去行动,如果取得了成功,就证明这种认识是正确的,如果遭到失败,就证明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2)我国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实质是要不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问题。只有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才能冲破教条主义的束缚,坚持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东西,放弃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东西,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不可能做到实事求是,就会亡党亡国。

47.试述商品的价值量是如何决定的。4-186

答:(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

商品价值既然是人类一般劳动的凝结,因而商品价值量的大小取决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的多少。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则是由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平均的劳动强度所决定的。

(2)商品价值量同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关系

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复杂程度不同的劳动所生产的各种商品,其价值量的确定,是通过把一定量的复杂劳动换算为多倍的简单劳动来实现的。

(3)商品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的生产效率或能力,通常由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或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劳动生产率越高,一定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数量就越多,但所形成的价值总量却不变,从而平均到单位商品内的价值量就越少;反之,劳动生产率越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大。所以,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而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这是商品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基本关系。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41.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48

答: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生活的本质。

(1)劳动实践是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

(2)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

(3)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42.为什么说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意义更加重大?2-109

答:认识的这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具有更加重大的意义。这是因为:

(1)只有经过这次飞跃,才能把理论用于指导实践,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2)只有经过这一次飞跃,使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才能使之得到检验,得到丰富和发展。

43.简述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3-154

答:(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贯穿于每一个社会形态的始终;

(2)这两对矛盾制约和决定着其他各种社会矛盾,决定着整个社会的面貌,决定着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和客观趋势,决定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的演进。

44.简述资本积累的实质。4-206

答:资本积累的实质就是,资本家用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进行资本积累来增大资本的规模,以便继续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从而占有不断增大的资本来扩大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

45.平均利润率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什么因素?5-242

2010年7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第19 页共34 页

答:平均利润率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两个因素:

(1)各个生产部门利润率水平的高低。各个生产部门的利润率水平较高,平均利润率水平也就比较高;反之,各个生产部门的利润率水平较低,平均利润率水平也就比较低。

(2)社会总资本在各生产部门之间分配的比例,即投入各生产部门的资本在社会总资本中所占的比重。社会总资本中投入利润率较高生产部门的资本所占比重越大,平均利润率水平就越高。反之,社会总资本中投入利润率较低生产部门的资本所占比重越小,平均利润率水平就越低。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6.论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及其现实意义。2-118

答:提出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真理论的特点,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真理问题上的革命变革,它彻底推翻了主观真理论者在真理标准问题上的错误观点。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因为:真理是主体对客体及其本质的正确反映,检验真理就是要判断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是否相一致。第二,实践是人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它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对照,从而使认识得到检验。一般来说,人们按照一定的认识去行动,如果取得了成功,就证明这种认识是正确的,如果遭到失败,就证明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2)我国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实质是要不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问题。只有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才能冲破教条主义的束缚,坚持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东西,放弃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东西,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不可能做到实事求是,就会亡党亡国。

47.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为什么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7-325

答:一、这些国家已具备了一定程度的社会化生产力,这是发生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基础。

以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最根本的物质根源,在于生产的社会化要求改变束缚其发展的生产资料私有制。这些国家虽然比当时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落后,但其国内的资本主义经济已有所发展,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社会化生产力。这些经济文化落后、生产社会化程度还不高的国家,一般都受到国内存在的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剥削和统治,严重地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这些国家发生无产阶级革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要求。

二、这些国家发生社会主义革命时的客观形势和条件,使得它们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能够获得革命的成功。

1、无论俄国革命还是中国革命,其社会历史背景是:社会矛盾极其尖锐,靠在旧社会内部进行渐进式的改良,根本不可能解决当时的社会基本矛盾,靠这些国家发展不充分的资本主义也很难达到强国富民的目标,尤其是在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未进入发达国家行列的落后国家要想走上同发达国家同样的道路,用资本主义方式赶上乃至超过发达国家,是根本不可能的。

2、在革命前,这些国家劳动人民遭受到多重的苦难和剥削、压迫,他们迫切要求进行彻底的社会变革,推翻压在头上的内外剥削阶级的反动统治。同时,这些国家的革命都是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引和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的。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带领工人农民起来进行革命,通过武装斗争,推翻剥削阶级的统治,建立起红色革命政权,从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率先进入社会主义,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客观现实,有其深刻的内外原因,并没有违反历史发展的规律,不是什么“反常现象”和不该出生的“早产儿”。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41.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和理论品质。0-14-19

答:根据恩格斯的描述,对马克思主义的内涵作以下几点说明:

(1)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

(2)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了它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而且包括它的继承人的理论,特别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理论。

(3)列入马克思主义范畴的理论,必须是在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价值取向等方面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前后相继、一脉相承,在本质上相一致的。

(4)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不是孤立的、互不联系的,而是组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处于核心地位的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2010年7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第20 页共34 页

42.简述本质和现象的辩证关系。1-77

答:本质和现象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

(1)本质和现象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

(2)本质和现象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43.简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含义。 2-115-116

答:真理具有绝对性,通常把真理的绝对性称作“绝对真理”。真理的绝对性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1)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总是包含着不依赖主体和人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2)人的每一个真理性认识,都是向着这个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真理是绝对的,同时又是相对的,具有相对性,通常把真理的相对性称作“相对真理”。真理的相对性有两个含义:(1)真理性的认识在广度上是有限的,是受条件制约的。

(2)真理的认识在深度上是有限的,是受一定条件制约的。

44.相对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出来的? 4-202

答:(1)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

(2)生产相对剩余价值,必须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需要降低劳动力价值。而劳动力价值是由工人及其家庭必要的生活资料价值所构成,因而就需要降低这些生活资料的价值。可见,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为条件的。

45.简述借贷资本的形成和本质。5-250

答:在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职能资本家手中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成为借贷资本的主要来源,这些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主要有:

(1)暂时闲置的固定资本折旧费;

(2)暂时闲置的流动资本;

(3)暂时闲置的用于资本积累的剩余价值。

借贷资本的本质是为了取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借贷资本一方面体现着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另一方面又体现着资本家之间共同瓜分剩余价值的关系。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3.试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党的群众路线的一致性以及坚持群众路线的重要意义。2-128

答:我们党的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从群众中来”就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到群众中去”就是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也就是实践——认识——实践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这表明群众路线同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是完全一致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

人心向背决定一切,我们要永远不脱离人民群众,和人民群众在一起。在新的历史时期,仍然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仍然要坚持从为人民群众谋利益这个根本前提出发,相信和依靠群众,实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完成振兴中华的伟大历史任务。

47.试述资本主义国家对外输出资本的必要性、可能性及其对经济落后的资本输入国的影响。6-284

答:垄断阶段资本输出的必要性,在于大量所谓“过剩资本”的出现,这是资本输出的财力基础。

资本输出的可能性:

(1)垄断资本主义形成时期,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经济也在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输出和经济侵略,使这些国家原有的自然经济逐步趋于瓦解,商品经济开始发展起来,并被卷入了世界市场。

(2)这些国家的劳动者出现了分化,劳动力市场出现,有充足而且价格很低的劳动力供给。

(3)这些国家基础设施的发展,铁路、公路、港口等发展近现代工商业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已有所建设,为输入资本2010年7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第21 页共34 页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8h7q.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