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用策略

更新时间:2023-08-20 00:21:01 阅读量: 高等教育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用策略

作者:邓小燕 徐国珍

来源:《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13年第11期

教学语言主要是指教师教学实践过程中用于组织教学的语言。应用于语文教育的教学语言,除了一般学科教学语言所具有的内容的教育性、交流的口语性、过程的反馈性等共性外,还具有功能上的基础性,表达上的情感性和形式上的示范性等个性。为适应上述特点的要求,我们建议,语文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中,可根据不同的使用目的采用不同的言语策略。

一、陈述性语言——规范流畅,力求示范性

在语文教学中,或交代背景材料、或介绍学习内容、或陈述基本观点、或点明写作方法,都需要运用陈述性的教学语言。教师在操作这种具有说明和强调性质的语言时,应格外注意用语的规范性和流畅性,力求起到语文教师本身用语的示范性功能。

不论是中学生还是小学生,均处在学习语言的重要阶段,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本身,对学生具有重要的示范性。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高度重视自身语言的规范性。具体而言,首先要注意发音的正确;其次要善于选择恰当的词和句子,并注意构成句子时语法结构的正确;最后,在语言表达时,要注意表达的连贯性、逻辑性和论证性。做到了上述三点,就可说是为学生的母语学习提供了良好的语言蓝本。

据说,上海余漪老师的学生使用语言一般都较准确和流畅,且不乏优美甚至华丽。一次,一位学生在回答问题用了“表明了作者的感情含而不露,露而不浮”等句子,一旁听课的上海师大中文系的学生觉得这些话语并非初中生所能说出,以为这是学生事先作了准备所致。然而,当他们听了余老师半个多月的课之后,不禁发出了由衷的感叹:原来,余老师的教学语言是那么的准确、规范、流畅、优美,难怪她的学生们会拥有如此超乎寻常的语言表达能力!这就是教师教学语言引领性和示范性的表现,这就是教师语言对学生语言能力潜移默化的影响力。

二、阐释性语言——形象生动,力求感染性

培根曾指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此话形象地说明了文学与数学不同的学科特点。同理,要实现不同的表达目的,就应采用不同的言语方式。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占有很大的比重,在对这些古今中外的佳作名篇进行阐释时,教师应尽量采用生动活泼、情感丰富、形象具体、含蓄蕴藉的语言策略,使其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以使学生深刻理解这些文学作品的内涵。

例如:有位教师在解释“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两句诗时,指出:“第一句写诗人做客异乡,一愁时间漫长,二愁空间遥远,三愁触景生情,四愁境遇尴尬,真是愁上加愁,怎一个“愁”字了得。第二句则是一个“苦”字:思乡苦,孤单苦,多病苦,年迈苦……”[1]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8h6j.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