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通史资料-全套整理【精品】

更新时间:2023-03-08 04:35:18 阅读量: 高中教育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通史资料全套整理

历史阶段特征及知识整合 第1讲 中国古代史

●注:政治包括社会形态、社会矛盾、制度建设、民族关系或中外关系、军事斗争和对外政策;经济包括经济形态、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发展动力、经济各个领域的表现、经济制度、政策;思想文化包括重大思想运动、教育、科技、文艺等,以下问题同上。 总特征:

政治:奴隶社会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经济: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手工业、商业发达;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 思想文化: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古代科技文化世界领先 对外关系:由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一、先秦时期: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先秦时期((前2070年—前221年))

阶段特征:先秦是指我国秦统一以前的历史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经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 ㈠夏商周时期(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 【具体史实】

1、政治上: 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鼎盛,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西周确立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奴隶社会强盛。,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占卜)、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经济上: 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发生变化。石器助耕,青铜器在农业很少使用;简单协作;(1)农业:实行井田制;耕作方式:青铜中耕但仍以石器锄耕为主;大禹治水;

(2)手工业:商朝已有织机,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妇工;以“青铜冶炼”为主的官营手工业产生,青铜时代(代表礼制、权力和秩序);陶向瓷过渡;

(3)商业:职业商人和最早货币出现;工商食官;

3、文化上:以甲骨文和青铜器制造为代表的商文化在古代世界占有特殊的地位;最早文字商代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周朝金文;宫廷舞蹈;礼乐文化;《诗经》的内容;绘画:从萌芽走向成熟关键期;夏朝历法《夏小正》。 ㈡、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年)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总特征】:政治: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分封制逐步瓦解,县制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

经济:生产力得到显著的发展,封建经济形成和初步发展; 思想:思想和科技繁荣,奠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具体史实】

1、政治: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周天子势力衰微,诸侯割据争霸,分封制破坏;诸侯各国纷纷变法,商鞅变法建立县制,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封建社会形成;选官制度:世官制 2、经济:

农业: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生产力得到显著的发展,封建经济形成和初步发展;男耕女织的农耕经济(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特点;农业技术:精耕细作;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使用;土地制度: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井田制逐步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确立;经济政策:商鞅变法确立重农抑商政策,奖耕织;兴修水利:都江堰、郑国渠;

手工业:商鞅变法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铁器的出现和推广;以冶铁业为主的私营手工业产生。陶向瓷过渡;出

现钢剑;

商业:私商出现,打破“工商食官”局面;市井、商业都会形成;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

人。商业繁荣。 3、文化:

(1)思想百家争鸣,以儒、墨、道、法为代表诸子百家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法家思想符合社会发展需要,成为各国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1

(2)学术下移;教育打破学在官府局面,私学兴起,学在民间;

(3)天文、历法、医学、等科学技术和文艺有了发展。科技:记录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太阳黑子、哈雷彗星、《石氏星表》、《甘石星经》;医学《黄帝内经》;战国司南,有关火药知识的记载文字:大篆;文学《诗经》、楚辞代表了当时的文学成就;;战国的帛画《人物龙风图》《人物驭龙图》,表明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以乐舞戏谑为业的艺人,称为优伶。

二、秦汉时期:(公元前221~220年)封建社会的统一和初步发展的时期(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时期)

【总特征】:政治:国家统一,封建社会形成和初步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巩固,官僚体制逐渐代替贵族体制,奠定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同西域各族发生密切交流;中国向朝鲜、日本、西亚和欧洲的交往

经济:封建经济初步恢复和发展;中外的经济交往频繁;

思想:思想专制,服务政治;儒学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科技文化在世界长期领先的基础;科技文化得到很大发展; 【具体史实】

1、政治上: 秦朝灭六国,统一全国;建立皇权至上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央确立皇帝制度与三公九卿制;地方废除分封制,全面推行郡县制);颁布《秦律》。汉朝:汉初采用郡国并行制;汉景帝平定了“七国之乱”;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建立“中朝”、设刺史、实行“推恩令”;实行察举制选官。中国向朝鲜、日本、西亚和欧洲的交往; 2、经济上:

农业:重农抑商政策,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牛耕逐渐普及全国;汉代田庄;行“泰半之赋”农学;著作《氾胜之书》;西汉发明犁壁、耧车、耦犁等先进农具和代田法、垄作法;水利:漕渠、白渠、坎儿井和东汉王景治黄河;耕作制度以连年种植为主,有休耕和两年三熟制;

手工业:两汉出现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煤炭作燃料;东汉杜诗发明的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东汉晚期烧制出成熟的青瓷; 商业:秦汉统一了货币,但又严格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运活跃,对“市”管理严格,商业区和居住区严格分开,全国性商业中心形成:长安和五都,外贸发展:丝绸远销欧洲,获“丝国”称号;

3、文化上:秦朝“焚书坑儒”;汉初“无为而治”。汉武帝时形成以“大一统”、“天人感应”为核心的新儒学,并确立正统地位,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

(1)思想专制,秦朝 “焚书坑儒”, 汉初“无为而治”。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一统、天人感应与天人合一、君权神授、罢黜百家?,仁政和纲常),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2)科技、文化、教育、绘画得到很大发展,奠定我国古代科技文化在世界长期领先的基础,形成东方特色的实用科学,以《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九章算术》、天文学(浑仪是望远镜发明前世界上最先讲的天文观测工具,地动仪)、造纸术的发明、《氾胜之书》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科技的巨大贡献。秦小篆,汉隶、楷书;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的“汉赋”成为主要文学体裁。绘画门类丰富,壁画、帛画;《夫妇宴饮图》是杰作。太学出现、察举制。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时期(是我国封建国家的大分裂和民族融合时期) 【总特征】:

政治:政权更替频繁,封建国家大分裂,局部统一出现和民族大融合,士族制度形成;北方各族封建化,初步形成三省体制,选官:九品中正制;

经济:精耕细作农业技术成熟;南北经济发展的差距缩小,江南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并赶上北方;以北方黄河流域为中心农业经济格局开始改变;

思想:儒学面临严峻挑战同时取得新发展,科技文化取得辉煌成就,不少领域继续在世界上居领先地位 【具体史实】

1、政治:政权更替频繁,封建国家大分裂,局部统一出现和民族大融合,士族制度形成;北方各族封建化,初步形成三省体制,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方民族大融合;选官:九品中正制;

2、经济:

农业:《齐民要术》是世界现存最早的杰出农书;出现间作、套作的复种技术,绿肥种植是耕作技术一大成就;三国时马均发明翻车(灌溉工具),北魏均田制、三国屯田制推行;耕耙耱技术形成,直到今天人们基本上都沿用。江南得到开发,开始赶上北方。

手工业:发明灌钢法,达到当时世界最高水平;并烧制出成熟白瓷;

商业:社会动荡,北方商业波动性大;南方商业小幅发展,商税及其相关税种成为东晋南朝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南方商业有所发展,出现草市和草市尉。

2

3、文化:

(1)佛教盛行、道教广为传播,儒学面临严峻挑战但吸收佛、道精华取得新发展——“三教合一”;士人群体的形成 (2)科技文艺:祖冲之和圆周率、贾思勰和《齐民要术》;书法和绘画:进入自觉发展阶段,楷书完善、草书成熟、晋代盛行行书,书法家王羲之和《兰亭序》;绘画理论精辟,顾恺之“以形写神”,士大夫画家活跃,文人画注意以形写神,画家顾恺之和《女史箴图》;出现了《搜神记》等志怪小说。伴随着佛教的兴起,云冈石窟、龙门石窟也显示了辉煌的雕刻艺术成就。敦煌莫高窟开始出现。

四、隋唐时期:(581年~907年):古代中华文明的鼎盛时期

【总特征】:政治:封建社会的繁荣:国家统一,政局相对稳定;实行完善的中央集权制度;

经济: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显现繁荣景象;各民族联系加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对外开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文化:科技文化世界领先,全面辉煌,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中华文化圈。 【具体史实】

1、政治上: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互相牵制,分工明确,既提高了办事效率,又加强了皇权,中央集权制度完善;道州县,安史之乱后出现藩镇割据局面,中央集权遭削弱;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采用科举制的封建选官制度。

2、经济:农业:耕作技术:南方水田精耕细作技术成熟。水稻种植普遍采用育秧移栽技术;江东地区出现适应水田和各种土壤精耕细作的曲辕犁。发明灌溉工具筒车;地税:均田制、租庸调制、两税法;水利:大运河。南方进一步开发,开始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手工业:制瓷业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唐三彩,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并远销欧洲。丝织业技术精湛、吸取波斯织法和图案;海上丝路;匠户制度,官营手工业规模大、私营手工业兴起。

商业:商业繁荣:城市——唐代长安、洛阳, 扬州、益州商业繁荣;市——以长安两市为最,西市胡风胡俗流行,城市兴起并有专门的交易场所“市”,后期商业经营的地域限制逐渐被打破;农村集市贸易草市作用显著,夜市繁荣;金融货币——出现柜坊和飞钱;外贸——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设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商船规模大、利润可观,海上丝绸之路发达。 3、文化:

思想:儒学发展更为辉煌,提出“三教合归儒”主张,儒学复兴;

科技:隋唐时期的雕版印刷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雕版印刷868年《金刚经》、火药发明、应用于军事;

文艺:进入黄金时期,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的诗是唐诗发展繁荣的丰碑;通俗文学体裁——“传奇”出现。书法楷书步入盛世,名家名作迭出,欧体、颜体、柳体争奇斗艳,注重规范法度;草书大家张旭、怀素,潇洒奔放,尽显时代气息。绘画吸取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风格,杰出画家(展子虔、阎立本、吴道子);莫高窟壁画盛极一时,山水画展现盛唐景象;促进了亚洲文明的发展和西方文明的时步。 教育:科举制度推行;

音乐舞蹈:民间音乐进入宫廷,称燕乐,反映民族融合;宫廷舞规模宏大,吸收各族风格; 五、宋元时期(960~1368年):古代中华文明继续发展时期

【总特征】政治:中国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以汉族为主的两宋政权和蒙古族建立的元朝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战争一度频繁,但各民族交流密切,进一步走向融合;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很尖锐

经济: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超过了前代,经济中心南移完成,南宋时南方已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

文化:达到高度繁荣,形成新儒学即理学,科技外于世界领先地位,教育事业发达,绘画艺术有很高的成就; 【具体史实】

1、政治上:分裂割据和若干民族政权并立走向统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北宋加强中央集权解决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和武将争权的问题。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和有效地加强了对全国的管辖和统治。政治制度及措施:中央:宋代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为宰相;设枢密院(使)为最高军政机构;设参知政事和三司使分割宰相行政权和财权,皇帝得以独揽大权。地方:派文臣任地方官,更戌法,设通判、转运使;宋代改道为路,设路州县三级;监察:设通判监察地方官。元代中央: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另有宣政院、枢密院。地方:创立行省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中国省制的开端。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西南土司制度,

2、经济上:

3

农业:稻麦复种制标志精耕细作技术全面成熟;北方出现中耕农具耧锄;宋朝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外来农作物品种的引进和推广、引进占城稻;南北作物相互推广、种植区域扩大、苏湖熟,天下足;元朝《农书》;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

手工业:部门增多,出现了新兴的棉织业,棉花种植到闽粤地区,元代黄道婆改进技术,推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宋朝时,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出现了五大名窑,景德镇著名瓷都,吸收写实风格;元代成为全国制瓷中心,元代烧制出青花瓷。

商业:城市经济发展,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打破市、坊限制并出现晓市、夜市,不受官府直接监视,经济功能增强,商品种类增多;货币——四川地区出现世界最早纸币交子;贸易——边境贸易、对外贸易发展。城市——宋代汴梁,元大都等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繁华的商业大都市;杭州是南方最大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泉州是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交通——元代疏浚大运河

3、文化上:

思想: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思想,形成新儒学即理学(程朱理学),南宋的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存天理,灭人欲”实际是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

科技:宋代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用于航海和火药广泛应用在军事上,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伟大的贡献,是我国成为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元代郭守敬的《授时历》在当时世界也是最先进的。王祯的《农书》是四大农书之一。

教育:学校制度完备,书院兴起,知识分子地位提高、市民阶层队伍扩大

文艺:宋词、元散曲成为主要文学体裁;宋“话本”兴起。元杂剧把中国的戏曲艺术推向成熟阶段,关汉卿等的优秀剧作鞭挞了封建势力对人民的压迫。

书法与绘画:书法追求个性、忽略风度,倡导有意无法,书法四大家;绘画艺术全面发展,两宋宫廷画活跃、画学兴起;绘画成为商品;风俗画为最大亮点,代表作《清明上河图》

六、 明清时期(1368~1840年):古代中华文明的繁盛与危机并存时期 【总特征】

政治: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时期;封建专制制度空前强化和日趋腐朽衰落;

经济:农耕经济高度繁荣,农业、手工业发展超过前代水平,商品经济空前活跃,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并缓慢发展,经济总量仍然处于世界前列;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农抑商政策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中国发展缓慢,已经开始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

思想:出现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传统科技进入总结停滞,近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明显落后于西方;文艺空前繁荣,反映封建制度的衰落。教育、科举、文化政策都体现君主专制制度强化的色彩。 【具体史实】

1、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空前强化:明朝裁撤中书省,并废除丞相,权分六部,由皇帝直接管理;明成祖时内阁制度正式确立,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实行厂卫特务统治、八股取士等,地方废行省设三司;清朝沿用内阁制,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大兴文字狱。对外:海禁和闭关锁国。君主专制得到强化同时暴露封建制度的腐朽性。封建制度走向衰落,阻碍了社会进步,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

2、经济:

农业:农耕经济过度发展: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出现风力水车;双季稻扩种和产量提高,玉米和甘薯等高产作

物引进和推广,棉花广泛种植并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耕地面积扩大、人口增长;徐光启《农政全书》 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制瓷技艺进一步发展,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江西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丝织业中心:苏杭,《天工开物》、资本主义萌芽,私营手工业取代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商业:大批商业市镇出现,城镇经济空前繁荣,城市生产性和专业性增强;商帮涌现;农产品商品化,商品流通扩大;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世界经贸中心之一。“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重农抑商、“禁海”“闭关锁国”政策严重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

3、文化:

思想:理学发展到新阶段——王阳明心学;出现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批判封建理学,否定君主专制,并主张个性自由,提倡“经世致用”、“工商皆本”;科技:传统科技仍走在世界前列,近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明显落后于西方;明李时珍《本草纲目》

文艺:空前繁荣,反映封建制度的衰落,具有高度的反封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通俗文学形式——小说蓬勃发展,四大名著出现;传奇、京剧的产生与发展,并在同光年间迎来第一个繁盛期。绘画艺术最突出的是士大夫文人画,最能反映其风

4

貌的是写意画,民间绘画兴盛;书法艺术强调个性创造,平民化和世俗化。

科技:以《农政全书》、《本草纲目》为代表的古代科技达到顶峰。

第二讲 古代希腊罗马

阶段特征;

政治:古希腊的民主制度,成为近现代西方政治思想和制度的渊源;古代罗马逐渐建立了系统而缜密法律,对近现代法制国家的建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经济:手工业、海外贸易发达;商品经济占有重要地位

思想文化: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是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对外关系:对外扩张,航海和海外贸易发展 [大事件]

政治:古希腊民主政治建设(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伯利克里改革);

罗马法:习惯法、《十二铜表法》、公民法、万民法、《民法大全》 思想文化:人文精神起源智者学派、苏格拉底关于人的价值的阐述

古代希腊罗马史—— 西方文明的源头 古代希腊罗马史(公元前8世纪~6世纪)是西方文明的源头。 时间 公元前8世纪前后 前594年 前509年 前6—5世纪 前469—399年 前5世纪中期 前443---429年 前427—347年 前384---322年 人或事件 希腊出现许多“城邦”国家,显著特点:小国寡民。 梭伦改革将雅典引上民主政治的轨道 克利斯提尼改革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 古希腊奴隶制经济发达,出现新兴的工商业奴隶主阶层 苏格拉底在世,提出“知识即美德” ①以普罗泰戈拉、安提丰为代表的智者学派兴起,主张“人是万物的再度尺度”。 ②古罗马颁布《十二铜表法》,成为第一部成文法,标志罗马成文法的诞生。 伯利克里改革把古代希腊奴隶制民主政治推向顶峰 柏拉图在世,其关注的焦点是人类社会,著《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在世,古典哲学集大成者(百科全书思想家)名言:“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著作:《形而上学》、《政治学》 最大哲学成就:逻辑学 前3世纪中期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智者 学派 背景 概况 代表人物 主张 影响 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组织、风俗习惯和伦理规范等;反对迷信, 强调自由。 、安提丰等 罗马法由“公民法”逐步演变为“万民法”。 对雅典民众的 起了积极作用。关于奴隶制度不符合人性的观点,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尤显难能可贵。 大哲学家 苏格拉底 反对 的民主政治,不断针砭时弊,提倡 人民,改善人的灵魂;提倡善良的道德,主张“ ” 柏拉图 关注 ,把人分为几等,各尽其责 亚里士多德 关注自然界和 ,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

近代史部分

概览 中 国 特征 工业文明撞击下的近代化和中华民族的奋起 政冶: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表现 经济: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和社会生活的变迁 世 界 血与火的征服和资本主义近代化的新篇 政冶:资本主义政冶制度的确立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经济: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思想文化:中西文化的交汇与碰撞和近代思想解放潮流 思想文化:近代以来日新月异的科技和多姿多彩的艺术 5

㈠核心内容:科技发展迅速,资本主义统治确立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㈡阶段特征:

基本线索:一个中心(工业革命)、三大思潮(自由主义、社会主义、民族主义)、三股潮流(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民族解放运动)

特征:人类历史进入了蒸汽时代,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取得胜利

政治:①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遍及世界,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确立(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不断完善(三次议会改革);美国内战(1861年);法国共和制最终确立(1875);俄国农奴制改革(1861年)、日本明治维新(1868年)、德意志统一(1871年)),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英国海外殖民霸权和世界霸主地位的确立。②国际工人运动的兴起和发展,社会主义诞生和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欧洲三大工人运动、马克思主义诞生(1848年)、第一国际(1864-1871年)、巴黎公社(1871年));③西方殖民主义第二次扩张高潮,东方从属于西方.

经济:第一次工业革命(1765年)推动生产力快速发展(19世纪上半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随后法美相继完成,德意志、俄、日等国也陆续开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向工业文明转型,工业化时代的到来;资本主义列强加紧出全球范围的海外扩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世界联系越来越紧密。

文化:①思想界自由主义兴起(亚当·斯密《国富论》);②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弊端的逐渐暴露,社会主义学说产生(《共产党宣言》(1848年)),推动了社会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对“理性王国”和工业革命后的社会的失望和不满,催生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文艺思潮(拜、雪、巴、托);古典音乐(贝),印象派音乐与绘画。 科学理论重大突破:生物进化论(1859年),瓦特与蒸汽机;

第四阶段 垄断资本主义(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到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前)(电气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工业文明时代的纵深发展时期

㈠核心内容:新兴工业不断涌现,垄断资本主义到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但出现不平衡。 ㈡阶段特征:

总体特征:大企业时代到来,资本主义向私人垄断资本主义过度(帝国主义),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政治: ①垄断资产阶级开始干预国家政治。世界基本被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 ②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帝国主义列强矛盾激化,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③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更加健全,先后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俄、日、德是个别、暂时现象) ④新型的民族解放运动兴起(亚洲觉醒:中国、印度、土耳其)

⑤社会主义运动新发展:合法斗争为主,经济斗争为主,有组织的斗争增加,

经济:二次工业革命(美德:迅速。英法:缓慢。日俄:迅速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促进生产力发展,人类进入电气时代,产生垄断(组织),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最终形成;

思想:科学技术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动力(爱迪生与电的应用,爱因斯坦相对论和普朗克的量子理论 (20世纪初));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文学艺术出现了新的成就(印象派绘画与音乐(德);现代主义、电影和电视)。 重点整合: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一条线索——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四个阶段——雏形出现→扩大→初步形成→最终形成

四件大事——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五讲 中国现代史

[内容总论]

1、 时间:即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社会主义社会。总特点:崛起; 2、 一条道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3、两条基本线索:

(1)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及变化; 4.掌握四个重点: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以经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对外开放格局形成;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5、以现代化为主题,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准备与启动(1949~1956);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与延误(1956~1976);社会主义现代建设的重振与辉煌(1978年改革开放后)

11

6、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主要有以下内容

政治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制定和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不断完善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实行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拨乱反正,纠正冤假错案等;建立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层民主得到发展。

经济上: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一五计划完成,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实行改革开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思想文化上:1956年提出双百方针,文革后开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技成就上:两弹一星,杂交水稻,巨型计算机,航天工程。 7、中国现代史分为下列四个阶段。

⑴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12月底社会主义改造完成,这是人民政权的巩固和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⑵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到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这是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时期,也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开始时期。

⑶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到“文化大革命”结束,这是“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遭受严重挫折的时期

⑷从1976年10月“文革”结束至今,是全面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阶段特征和史实】

第一阶段:过渡时期(1949年——1956年)

总体特征: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两个阶段:1949年至1952年是新中国恢复国民经济,巩固人民政权阶段。1953年到1956年是社会主义改造和工业化建设起步,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阶段。

政治:①巩固新政权:追歼国民党残余势力、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和平解放西藏。②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起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 1949 新政协召开和《共同纲领》通过;开国大典和新中国成立;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和1954年宪法颁布;三大制度的形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共与民主党派合作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提出;民族区域自治区的设立。③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外交:外交开创新局面,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美国敌视中国;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另起炉灶、一边倒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联苏反美、中苏建交和毛泽东访苏;《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同17国建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外交政策的成熟;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经济:经济的恢复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展开,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开始启动:

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1.恢复国民经济,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稳定物价、统一财经;合理调整工商业。

2.向社会主义过渡: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实行“一化三改”,一五年计划的开展,基本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体系,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1956年底,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和中国社会20世纪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 文化:毛泽东思想的新发展;重视科技文卫事业:

1.思想:毛泽东思想的丰富和发展:著作《论人民民主专政》,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毛泽东的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政治理论准备。

2. 文艺: 1956年4月提出“双百”方针;文艺成就文学艺术界出现了一大批出色的作品。

3、教育:《共同纲领》提出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建立社会主义新型教育制度;1954年宪法确立新中国教育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性质;

4、科技:1949年,中科院成立;1956年国务院成立科学规划委员会和确定《十二年科学发展远景规划》,提出向科学进军; 社会生活: 生活有改善但总体水平低,社会风气根本改变:实行粮食、食用油等统购统销;人民基本生活得到保障。颁布《婚姻法》。相继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公路交通发展迅速。《人民日报》等成为党的喉舌,《光明日报》等并存。 国际形势:二战后形成两极格局对峙局面;两大阵营对立斗争。以美为首的帝国主义经济上封锁、政治上孤立、军事上包围威胁,企图扼杀新生政权。

12

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

第二阶段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阶段(1956~1966年) 总体特征: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基本特征是“探索性”。

一方面,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寻求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而艰苦探索,取得了巨大成就。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经验,由“左倾”思潮发展到“极左”泛滥,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造成极大危害。总之,这一时期成绩与挫折并存。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1、政治:①1956年4月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提出了一系列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理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②中共八大召开:1956年9月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③ 19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左”倾错误的产生和发展;

2、外交:中苏关系恶化,中美仍处于敌对状态;反苏反美;两个拳头打人;一条线、一大片——重视同亚非拉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加强与第三世界的合作和团结;

3、经济:“一五”计刊的经济建设指标超额完成; 1956年中共八大制定的经济建设方针;1958年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1958年发动的“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运动;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严重脱离中国农村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加上严重的自然灾害和苏联政府的背信弃义,导致1959—1961年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使社会主义建设遭受重大的挫折;1960年党中央开始纠正经济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并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使国民经济从1962年起开始恢复发展。

4、文化:为调动建设积极性,双百方针使科技文艺事业取得重大突破思想: ①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等报告中,提出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方针,丰富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理论②科技:“两弹一星”(导弹、原子弹、人造卫星);1965年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③教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学前教育、大中小学教育及成人教育初具规模,全日制、半工半读、业余教育共同发展;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及高素质人才)。

5、社会生活:①新中国电影业出现新特点,反映工农生活和革命题材的作品纷纷涌现;②1958年中国电视业诞生。北京电视台成为中国第一家电视台;③服饰变化:列宁装和连衣裙受青睐;

国际形势:美苏争霸;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美国侵越战争;国际格局的变化。 第三阶段、“文革”十年(1966年5月~1976年10月)

给中国社会主义带来巨大灾难,同时中国人民也克服了“文革”带来的破坏取得重大的成就。基本特征是曲折中前进。由“左倾”思潮发展到“极左”泛滥,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造成极大危害。使党和国家、人民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失误。长期以来“左”的错误得不到纠正,领导者对国内形势的错误认识,对国际范围内阶级斗争形势作了严峻的估计,野心家的利用,导致了这场人类的浩劫。

1、政治: “以阶级斗争为纲”,民主与法制被践踏:“红卫兵”运动和破四旧运动、“全面夺权”,党政机关瘫痪,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无法正常召开, 1971年林彪反革命集团和1976年四人帮反革命集团被粉碎;

2、经济:“左”倾错误扩展到经济领域,经济受到严重的损失,但由于周恩来、邓小平及人民的努力仍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973年周恩来对经济的整顿和调整和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和国务院工作对经济的全面整顿——经济得到复苏和发展;

3、文化:极“左”思潮泛滥,百花凋零;但仍有重大突破:①“双百”方针被废除,文化凋零——文化典籍和文物遭烧毁和洗劫;文艺界人士和知识分子遭批斗;样板戏——八亿人口八个戏;②教育革命——教育事业遭冲击、上山下乡运动、学校学制、教学体制和学校领导体制改革、改革高校招生制度;造成文化断层、人才断层,影响国民素质提高和现代化事业发展;③科技——1967年氢弹爆炸、“东方红-Ⅰ”号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成功发射返回式遥感卫星、袁隆平和杂交水稻;

4、外交:对外关系重大发展: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2年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国际上出现更广泛的同中国建交的热潮,表明从50年代以来美国孤立遏制中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局终于被打破。1974年,毛泽东提出了“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是我国当时制定对外政策的重要依据。

5、社会生活:服饰式样和色调单一:军装和“干部服”盛行; 第四阶段:新时期(1978年——至今)

13

总体特征: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实现了党的历史的伟大转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形成并发展。改革开放后走向世界

1、政治: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建立和完善民主政治,依法治国。提出“一国两制”构想,祖国统一大业大步迈进:

①1978年《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否定了“两个凡是”,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②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和党的工作重心转移;三大路线(政治路线、思想路线和组织路线)的确定;③1979年全国人大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和两岸停火;1980年两岸交往逐步打破;1981年叶剑英提出祖国统一九条方针;1982年宪法成为中国在历史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20c80年代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并写入政府工作报告;1984年《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1987年两岸三通实现;1992年“两岸共识”;1993年汪辜会谈;1995年江泽民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讲话;对台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1997年依法治国提出;1997年和1999年香港和澳门分别回归④民主法治建设: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把依法治国写入宪法;民主法治建设的成就(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平反冤假错案;1982年人大通过了《新宪法》。加紧立法工作,形成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1997年,中共十五大将依法治国确立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1999年,依法治国被写入宪法,成为中国法制建设的里程碑。在民主制度建设上,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到完善,颁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基层民主得到推广。通过《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2、外交:推进全面开放,接轨世界,进行广泛的交流和合作: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的提出;反对霸权主义和维护世界和平,为建立国际新秩序而斗争;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在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基础上,同任何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一是与西方大国开展不结盟的和平外交;努力构建战略协作关系(伙伴关系或互惠关系)。二是重视和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关系。三是积极开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3、经济:特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对内经济体制改革,接轨世界:单一公有制经济变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并存,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农村经济全面振兴,推动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和共同富裕 ,工业现代化建设巨大进展:对外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创办乡镇企业;城市国有企业改革——20c80年代国有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20c90年代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主要形式:股份制;1992年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7年十五大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的论断;对外开放——经济特区设立,沿海开放城市的开放,沿海经济开放区;海南成为经济特区;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2001年,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4、文化:现代化的科技文教事业取得跨越式的发展,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方向;科教兴国战略的逐步实施,教科文成就突出:①指导思想: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提出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形成;“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②文艺——“二为”方针的提出和双百方针的共同指导,文艺取得了丰硕成果;体育大国向强国迈进;

③教育——1977年高考制度的恢复,尊师重教风气形成;1983年“三个面向于”提出成为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1993年“211工程”提出;1995年科教兴国提出;教育提法取得重大成就——《义务教育法》《教师法》等;教育全方位改革取得的成就;

④科技: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1985年《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制定83计划、星火计划、火炬计划等;1988年科学技术史第一生产力的提出;提出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改革开放后尖端科学技术领域取得重大成就;“银河-Ⅰ”型和“银河-Ⅲ”型计算机研制成功、1999年第一艘“神州”号宇宙飞船安全返回、2003年“神州”五号宇宙飞船发射成功。

5、社会生活:衣食住行变化翻天覆地:吃讲营养、穿讲时尚,住讲舒适;铁路、公路密集,民航世界大国;2003年年固话、移动电话世界第一;报刊业恢复生机;电影走向辉煌的新时代,电视普及,建成广播电视传播网络;;20世纪90年代中国接入互联网之后,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势头方兴未艾。

6、国际形势:两极格局走向终结,多极化趋势加强,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趋势发展。

第六讲 世界现代史

从俄国十月革命开始,世界进入现代史时期。世界现代史是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曲折前进,两种社会制度竞争共处,世界人民争取独立、民主、和平与发展的历史。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界,世界现代史可划分为两个时期。 第一阶段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社会主义的建立和资本主义的调整时期 【时间】1917-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总体特征: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 【具体特征及史实】

14

时期 20世纪20年代的世界 大危机和二战(1929-1945)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 (1)社会主义:苏俄开展了社会主义建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新经济政策 (2)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国家从战后经济恢复和发展 (1)社会主义:苏联斯大林模式:基本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2)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布雷顿森林资本主义:德、意、日法西斯国家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体系”(WB、IMF)、《关发动对外战争来解决经济危机,成为欧亚战争策源地;贸总协定》(GATT)。 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以加强国家干预的办法,避免在危机形势下走上法西斯道路,资本主义运行新机制的建立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20年代国际关系相对稳定。1、危机期间,各国以邻为壑,大打贸易战和关税战,(1)社会主义:俄国十月革恶化了国际关系 政治 命的胜利,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苏联建立。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w. (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政局混乱,社会动荡; 2、1936年苏联新宪法,标志着苏联社会主义的建成和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3、意、德、日建立法西斯专制。英法绥靖政策,成为欧亚战争策源地,二战爆发(1939-1945)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雅尔塔体制、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 “北约”和华约;德国、朝鲜的分裂和古巴导弹危机。 战后初期的世界(1945-50年代初) 经济 ①物理学的革命(相对论和量子理论),先进科学技术成果被应用于军事,②现代艺术占主导地位:现代主义文学反映了现代西方人心灵的迷惆和痛苦;现代主义美术,具有明显的反传统反理性特征。现代主义音乐兴起。它文化 日益通俗化大众化,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社会主义文学成就辉煌;③影视艺术产生发展:卓别林是“无声片”时代最负盛名的艺术家;苏联电影迅速发展;1927、1935有声、彩色电影分别问世;1925电视的发明(贝尔德),1929年,英国播送了世界上第一个电视节目。 第二阶段 两极格局下的世界(1945年----今):两种社会制度共同发展与相互竞争的时期

【时间】1945-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年,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冷战共处和激烈竞争的和平共处时期,也是当代资本主义和当代社会主义曲折发展的时期;同时也是民族解放运动纵深发展-----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瓦解时期;还是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发展及对全球影响深化扩展时期。

【总体特征】两极格局、冷战争霸;两极格局解体,多极化趋势加强 【具体特征及史实】 分期 五十至七十年代初 七十至八十年代 九十年代以来 1、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恢复时期。成为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资本主义世界1、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呈现出三足鼎立的局面。 展趋势:欧盟、北美自由贸2、以美国为主导的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和国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际贸易体系构成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2、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系,世界经济向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势全球化进入高速发展阶3、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利用国家政权大力干预经济,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欧共体的形段,它既加速了世界经济的成、日本崛起为经济大国、中国的振兴。 度。 发展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2、社会主义在发展中逐渐陷入困境,进行经争中的利益失衡,对发展中济体制的改革: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国家而言既是机遇,又是严但未突破斯大林体制;改革最终失败。 峻挑战。 3、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陷入“滞胀”,各国 减少了对经济的干预。 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放弃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战争危险与平1、世界政治多极化的出现:A.因素:欧1、了科学社会主义和党的领衡并存:雅尔塔体制、①美苏冷战:A.杜鲁门共体的形成、日本的崛起、不结盟运动的导,国内政局失控,苏联解主义←→共产党与工人党情报局、马歇尔计划兴起、中国的振兴、美苏自身实力的相对体、两极格局瓦解: ←→经互会、北约←→华约、柏林危机)B.热下降 2、世界局势趋向缓和,世界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

B.表现: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世界经多极化趋势的加强:①政治15

经济 政治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8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