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更新时间:2023-08-30 22:12: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如何使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所以以数学课堂的生活化是加强学生实践能力,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一、创设生活情境

在数学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体验,科学、有效地创造生活情景,让学生在熟悉的数学生活情景中愉快地探究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规律。让学生体验自己生活中存在的数学,加深理解教材所学的内容,从而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的能力。

二、挖掘生活中的数学。

知识是前人在生活中积累经验和提炼出的规律,而教学目标是为了掌握规律及学习规律的方法。若教育者只是让学生掌握知识,那就是把学生头脑当成了知识的容器,而学生的头脑是一把需要点燃的火炬。因此,教学中必须让学生了解知识的产生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捕捉书本信息,获取、积累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1.挖掘教材中的生活资源。

如:数学中的“折扣 ”,商场,民航在节日期间经常推出一些优惠活动,如打八八折或者八折优惠,学生见到过,也会说,但不是很清楚它的实际含义,通过教学,我们要使学生在会说的基础上知道它的含义,会正确用、熟练用,能用它来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中可以让参加过这样优惠活动的学生举例说说八折的意思,老师反复问一些学生类似的问题,某专卖店节日时八折优惠,一件衣服定价500元钱,买这件衣服你该花多少钱?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理解和熟练掌握知识。

三、捕捉生活素材,体会数学

"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上向前的需要而教育。"(陶行知语)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渗透在生活的每个角落。在数学教学中,我经常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体会数学,贴近他们的生活素材。在教学中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即可积累数学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最佳途径。如:在运动会上,跑200米和400米的学生为什么不在同一起跑线上,还有电线杆为什么都做成圆柱形状?等等。因此,学生

善于研究生活中的数学,本身就是最好的学习方法,学生在研究中不断思考,不断尝试,并不断地体验成功。

四、摄取学生熟悉的现实中的素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渗透在生活的每个角落。在数学教学中,我经常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体会数学,贴近他们的生活素材。只有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将数学与生活有机的整合到一块,让学生能从生活中感受到学习数学是“非常有趣的,也是非常有用的。”从而增加了立志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例如:在教学千克和克时,让学生到生活中观察几件物品的包装,记下他们的重量,在交流时,同学们提出了许多现实的问题,如:方便面袋上印着总重量:120克面饼+配料:117克面饼:86克,从而知道包装袋重3克,配料重31克。不同的方便面厂家,生产的方便面的重量不同,学生提出的问题也各不相同,方便面学生经常吃,但一下子进入数学课堂后,引来许多数学问题,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高涨起来,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也相应的调动起来,学习的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五、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数学知识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知识的主体,在他们身上蕴藏着丰富的、宝贵的教育资源——生活经验。同时,他们幼小的心灵又对周围的这些事物和现象充满了无比的好奇,若教师能真正意识到这一点,紧紧抓住这份难得的好奇心,突破传统的教育模式。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实例,着力加以诱导、挖掘,这样将会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利用身边事物,探究数学问题

很多数学规律,数学思想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它们的原型,我们要善于捕捉,尽量提供,使学生能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主动探究数学规律。例如:我在教学“元、角、分”时,在课堂上设计“生活剧”:我让一名学生到“商店”买4支铅笔,“售货员”告诉他一支铅笔3角2分钱,学生拿出2元钱,让“售货员”准确地找给零钱。这样学生在课堂上不仅对元、角、分有了充分的认识,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进行计算。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体会到了数学知识的来源,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生活。

2、借用学生熟悉的自然现象学习数学

在学习“循环小数时”,关键是理解什么是循环,可让学生联系自然界中的循环现象来进行教学。先让学生观看一段春夏秋冬自然风光的录像。大自然的绮丽风光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从四季的更换、周而复始,获得了对“循环”含义的初步理解。接着,老师启发说:“像这样的事例,你们还能举出一些吗?”有的学生说:“每天早上太阳从东方升起,晚上从西边落下,第二天又从东方升起……,无穷无尽。”有的学生说:“每个星期,星期一、星期二……到星期日,过了星期日又是星期一、二、三……,周而复始,无穷无尽。”教师接着说:“那么,

数学中有没有 循环 现象呢?请同学试算:(1)21÷22,(2)1÷3,(3)0.5÷0.9。在计算和讨论中,学生掌握了循环小数的含义,生活中的知识为循环小数的进一步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六、回归生活空间,应用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便于更好地去服务生活。应用与生活,学以致用。因此,编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让学生练习,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学生参与具有生活实际背景的数学实践活动中,这样做不仅巩固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又能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体验数学的实践性。例如,在教学:"你喜欢什么电视节目?"的实践活动课中,事先真正让学生了解周围的人们都喜欢什么节目,初步让学生体会到收集,整理信息方式,了解某些具有倾向性的现象,明白男生比女生更喜欢体育节目,学生比家长更喜欢动画片等。通过这样的活动,提高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在数据整理中,获得了更多的信息,同时,班内回报交流过程,也是数学交流提高过程。

2、与生活问题相结合。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教学中,教学应该努力发掘出有价值的实习作业,让学生在现实中寻求解决方案。"数学练习要引进相关的生活问题,使学生学用结合。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后,我要学生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和宽,及门窗黑板的长和宽,然后利用所学的知识,测算教室要粉刷的面积。通过学生具体搜索信息,并多信息加以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整个过程都是学生学习长方体表面积的真实体验。有利于学生数学知识的理解、消化。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把社会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学会用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8gti.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