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经济学复习

更新时间:2023-09-14 05:29:01 阅读量: 初中教育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讲 公共经济学导论

四、学习和研究公共经济学有什么意义?

五、结合公共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谈谈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性。

第二讲 市场失灵与公共经济

一、资源配置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在资源配置中要优先考虑效率原则? 资源配置的内涵

? 资源配置是在资源稀缺条件下,为了生产出更多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而进

行的资源结构优化方式和资源整合过程。其中,生产要素配置的优化是关键。

? 资源配置需要解决的问题:效率、公平、稳定和可持续。

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

? 市场通过价格机制的形成和运行来保证资源配置效率。

– 资源配置问题的核心是使生产出来的产品符合社会的需要,最大限

度地提高社会福利。这就需要对社会需求进行正确的评价。

? 价格机制是评价社会需求的一种内生机制。 市场的投入产出效率

? 与投入产出相对应,市场上存在的各种报酬方式可以为参与交易者提供激

励,从而提高投入产出效率。如果市场信息充分透明,则

– 市场是评价劳动者(一般劳动、管理劳动)贡献的最有效的方式 – 对劳动者贡献的评价反映在各种报酬方式上

– 正确的贡献评价和报酬体系能够为劳动者提供充分的激励,从而保

证投入产出效率

五、何谓财政均等化?何谓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什么要稳步推进我国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七、何谓混合经济?结合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经验,谈谈你对发展混合经济的看法。

? 混合经济,是一种有政府干预色彩的市场经济,强调政府与市场在资源配

置中的互补性,注重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 1. 双引擎动力机制:既保持市场活力和个人追求经济利益的自由度,又

追求全社会的公共利益和公共目标。

? 2. 双向经济决策机制:社会经济决策具有双向性,一是来自个人或企业

的非公共经济决策,一是来自政府的公共经济决策。

? 3. 政府干预和责任共担机制:政府与市场、国家与个人通过职能分工建

立经济合作关系;政府介入经济活动的范围取决于社会共同利益需要。 ? 4. 公共权力制衡机制:公民有选择政府的充分权力

混合经济资源配置的基本原则 ? 效率原则——市场原则 ? 公平原则——分配原则 ? 均衡原则——稳定原则

混合经济的发展目标 ? 经济发展目标:

? 物价稳定:一定时期内保持物价水平相对稳定; ? 充分就业:有就业意愿的适龄人口都能实现就业;

? 经济增长:以GDP衡量的国内人力、物力、财力持续增长; ? 国际收支平衡:对外贸易盈余和赤字保持合理水平。

? 社会建设目标:

? 基本民生保障 ? 公共安全保障 ? 社会事业发展

第三讲 公共经济主体

一、公共经济主体有哪些基本特征?

? 公共经济主体是指为了满足社会需要依法以其可支配财力向社会提供公

共产品和服务的各类机构或组织。

? 公共经济主体的基本特征:非营利性;公共性;自主性;责任性。

四、为什么政府作为公共经济主体必须发展公益事业?

六、为什么私人企业作为公共经济主体必须依法获得特许经营资格或国家授权?

七、为什么要加强城乡社区公共服务建设?

第四讲 公共产品

一、什么是公共产品?公共产品有哪些特征?

? 公共产品是指政府、私人企业、社区、第三部门和国际组织等公共经济主

体为满足一般社会需要依法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 特征

? ※ 消费非排他性; ? ※ 消费非竞争性;

? ※ 生产不可分性(要么向所有人提供,要么不向任何人提供,如国防);

※ 生产自然垄断性(如铁路运输、电力、电信);

※ 投资一过性(初始投资特别大,后期维护经营成本较小,如光缆); ※ 效益广泛性(规模效益巨大,如公共基础设施、公共电视频道); ※ 收费无效性,或获益无因性(对消费者收费不易或收费成本特别高,如路灯)。

四、公共产品供给有哪些融资形式?请谈谈你对提高公共产品有效供给能力的看法。

? 公共产品的融资形式

? 税收 ? 收费 ? 募捐

六、谈谈你对公共产品外部性的看法。

? 外部性是指一个经济单位的活动所产生的对其他经济单位的有利或者有

害的影响。

? 外部性包括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

– 正外部性:一个经济单位的行为“出乎意料”地增加了其他经济单

位的收益; – 负外部性:一个经济单位的行为“出乎意料”地损害了其他经济单

位的利益。

? 外部性的基本特征是其外在性,它是独立于既定市场之外而产生的一种经

济后果,并非由于交易双方的合意行为所导致。 ? 公共产品提供的过程往往伴随着一定的外部性,这是由公共产品自身的特

点所决定的。

? 公共产品的正外部性:公共经济活动增加了其他经济单位的收益。 ? 公共产品的负外部性:公共经济活动损害了其他经济单位的利益。

政府对公共产品正外部性的纠正 ? 建立利益共享和制衡机制,使公共产品正外部性获益者所得利益成为一种

社会公益。

1. 免税:对公益事业实行免税激励。

2. 定向税收:对公共产品正外部性利益课税。 3. 补贴:对公共产品正外部性贡献者给予补偿。 4. 法律制裁:对偷逃税款者依法处于重罚。 5. 教育:社会教化,形成良好社会氛围。

建立损害补偿和制衡机制,使公共产品负外部性受损者所受损害得到合理补偿。

1.行政管制:以行政手段限制公共产品负外部性的产生。

2.税收:如果公共产品造成环境污染,应根据污染者付费原则,征收污染产品税。

3.补贴:西方国家有所谓“向污染者行贿”主张,以此让负外部性的制造者放弃输出负外部性。

4.法律制裁:使负外部性制造者受到制裁。

5.教育:通过教育使负外部性制造者悔悟

? ? ? ?

第五讲 公共选择与公共经济决策

二、请阐述公共选择理论的经济人假定,谈谈你对这一假定的看法。 经济人假设

? 所有社会成员都是理性的自利主义者,人们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目标

而相互竞争。

? 公共选择理论把经济学中的经济人假设运用到政治科学中,并以此为前提

研究政治市场。

? 政治市场中的经济人分为三类:

? 选民,他们手中的选票相当于经济市场中消费者手中的货币。 ? 政治家,他们通过选民手中的选票来产生,是靠迎合选民意愿而生

活的人。

? 官僚,他们是选民所选择的公共政策的职业执行者。

政治市场中选民的投票行为和投票过程构成了公共经济决策的微观基础,是公共选择理论的核心内容。

? 公共选择过程就是作为集体的选民做出公共经济决策的过程。

? 公共选择的合理性取决于如何进行选择,而不在乎选择结果的好坏。 ? 解决公共选择问题的关键有二:集体行动和偏好加总。这是公共选择的两

大基本问题。由于集体行动和偏好加总都取决于规则,因此规则才是最根本的。公共选择问题归根到底就是规则问题。

公共选择理论的最终目的就是寻找一种规则,使理性的经济人在自利的同时也能够造福社会

四、合乎公共选择要求的投票规则有哪些?

? 根据公共选择理论,在非市场决策中,投票是最重要的决策方式。投票是

一种纯粹的社会选择行为。社会按照投票制度加总选票做出选择。

一致同意规则:要求合格投票者100%同意票数 ※ 多数同意规则

1. 绝对多数同意规则:要求合格投票者2/3或以上(3/4,4/5,

5/6??)多数同意票数

2. 简单多数同意规则:要求合格投票者不少于1/2多数同意票数 3. 相对多数同意规则:要求多于其他竞争者的合格投票者同意票数

七、何谓“政府失灵”?请结合具体案例加以分析 1.“政府失灵”的含义 ? 所谓“政府失灵”,是指在经济社会正常运行过程中,政府放弃履行其应

尽的法定职责,或不实施客观上需要且只能由政府实施的公共行为,或实施了客观上不应当法律上也不允许有政府实施的公共行为。 ? “政府失灵”归根到底是由于政府不作为或不当作为所致。 ? 2.“政府失灵”的三种表现形式:

? (1)政府失职:没有依法提供广大民众需要且政府有能力提供的公共产

品;

? (2)政府失策:政府公共行为受利益集团左右,利益团体出于私利而进

行游说活动,推动政府实行有利于某些特定利益集团却损害广大民众利益的政策;

? (3)政府失误:没有对社会经济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导致资源配置效率

低下和官僚腐败现象 第六讲 公共预算

四、什么是复式预算?它有哪些优点和不足? ? 复式预算,是把预算年度内的全部财政收支按收入来源和支出性质分别编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预算表的一种预算编制形式和管理制度。

? 复式预算的内容:其一,是经常预算(或称普通预算、经费预算、统一基金预算),主要包括政府一般行政经费支出,而其收入来源主要包括各项税收收入以及一部分非税收入。其二,是资本预算(也称为特别预算、投资预算或贷款基金预算),主要包括政府的各项资本性支出,如政府对国营企业的投资、对公共工程项目的投资、战略物资储备、政府贷款以及偿还国债和国外借款等支出,其收入来源主要包括经常预算结余、国债收入和国外借款等。

? 复式预算是政府干预经济的产物,兴起于20世纪30年代。最早实行复式预算的是丹麦、瑞典等北欧国家,随后美、英、法、日、印等许多国家也都陆续采用复式预算编制形式。 我国也实行复式预算制。

?

? 复式预算的优点:

(1)便于考核预算资金的来源和用途;

(2)有利于分析预算收支对社会需求的影响;

(3)有利于通过预算进行宏观调控,使预算成为促进经济发展和提高就业水平的强有力杠杆。

? 复式预算的缺点:

(1)经常预算支出的资金来源主要是税收收入,而一国税收收入在整个预算收入中占有很大比重,这样容易掩盖支出浪费的现象;

(2)资本预算支出的资金来源主要依赖于举债,如果举债规模控制不当,容易导致通货膨胀、物价上涨,最终影响到国民经济的稳定;

(3)将预算分成经常预算和资本预算两个部分,给统一预算科目的划分标准和统一预算编制带来困难。

五、美国政府预算制度及其管理经验对我国预算制度改革有何启示?

第七讲 公共支出

一、公共财政支出应遵循哪些原则?

? 公共财政支出原则是政府在安排和组织财政支出过程中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包括:

(1)依法支出原则。财政支出应依法进行。

(2)效率原则。财政支出应有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3)稳定原则。财政支出应促进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 (4)量入为出原则。财政支出应坚持收支平衡。

(5)纠正市场失灵原则。符合社会需要而市场又不能有效提供的产品,应通过财政支出来提供。

(6)公平原则。财政支出应有助于促进社会公平。

(7)民本主义原则。财政支出应以民为本,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加社会福利。

二、请解释瓦格纳法则的主要内涵和理论逻辑。

瓦格纳法则的理论逻辑

1)市场失灵和外部性的存在需要政府活动相应增加。

(2)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以及从事的生产性活动,也会随着工业化而不断扩大。

(3)城市化以及城区的高居住密度会导致外部性和拥挤现象,这些都需要政府出面进行干预和管制。

(4)市民对于教育、娱乐、文化、保健以及社会福利等公共服务的需求增加,而相关支出的收入弹性较大,为了体现公平,需要政府在这些方面增加公共支出。

三、请解释发展阶段增长论关于公共积累支出、公共消费支出和转移支出的基本观点。

? 财政支出与一国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在国民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中级阶段和成熟阶段,财政支出中的公共积累支出、公共消费支出和转移支出的增长情况存在很大差异。这些观点被概括为公共财政支出“发展阶段增长论”。这一理论产生于20世纪中后期,代表人物有马斯格罗夫(R. A. Musgrave)和罗斯托(W. W. Rostow)。

不同发展阶段的公共积累支出

? 财政投资占社会总投资的比重取决于资本品的外部性。公共部门主要从事具有较大外部经济性的投资。在经济发展不同阶段,以财政投资形式安排的公共积累支出具有不同特点,表现在:

(1)经济发展初期:公共积累支出占较高的比重,因为政府必须加大交通、通讯、水利等经济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创造良好的生产经营和投资环境,加速经济“起飞”。

(2)经济发展中期:私人部门资本积累已经较为雄厚,各项经济基础设施建设也已基本完成,在这个时期财政投资只是私人投资的补充。

(3)经济发展成熟期:财政投资增长率有可能回升,因为在这一时期,人均收入水平很高,人们对生活的质量提出更高要求,需要更新经济基础设施,加大社会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本的投资。

不同发展阶段的公共消费支出

? 公共消费支出的增长取决于社会成员对公共消费品需求的收入弹性。从整个经济发展阶段看,这一弹性一般大于l。

? 根据恩格尔法则,随着一国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方式将会发生变化。衣、食等基本消费品在整个消费支出中的比重会逐渐下

降,而需要公共消费品作补充的私人消费品的支出比重会提高,因而公共消费支出占社会总消费支出的比重也将提高。

? 公共消费支出变化的表现:(1)经济发展初期和中期:社会成员对公共消费品的需求较少。(2)经济发展成熟期:人们的消费档次大大提高,特别是“成人玩具” (如私人拥有的摩托艇、豪华轿车等)的出现,不仅需要政府提供各种公共设施与之配套,而且政府的各种管理费用还会增加。此外,随着人们对生活环境和质量要求的提高,政府的有关管理机构(如治安、环保)不断膨胀。

不同发展阶段的转移支出

? 转移支出的大小取决于经济发展各阶段政府的收入分配目标。如果政府的目标是要减少收入分配中的不公平,转移支出的绝对额会上升,但转移支出占GNP的比例不会有多大变化;如果政府的目标是确保人们的最低生活水平,转移支出占GNP的比例会随着GNP的增长而降低。

(1)经济发展初期和中期:转移支出的主要目标是支持经济落后地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用于调节收入分配的转移支出十分有限。

(2)经济发展成熟期:转移支出的主要目标转向均等提供教育、卫生和福利等方面的服务。此时,用于社会保障等收入再分配方面的转移支出规模将会超过其他公共支出,而且占GNP的比重将会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六、如何判断政府公共支出结构是否合理?

※ 一是一国所处经济发展阶段以及政府在该阶段所追求的主要经济政策目标;

※ 二是政府支出各项目之间的相对增长速度; ※ 三是社会公众对政府支出效果的满意度。

? 根据上述标准,如果政府支出安排与本国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并与政府的主要经济政策目标相一致,各项支出相对增速保持在合理水平,且多数社会公众对政府支出效果比较满意,那么,这样的政府支出结构就是合理的。

第八讲 政府采购

一、简述政府采购的内涵和主要特点。

? 政府采购(Government Procurement), 也称公共采购(Public Procurement), 是公共部门为了履行职能和公共服务的需要,使用财政资金,依法采购集中采购目录以内的或者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在我国,参与政府采购的公共部门包括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

? 政府采购是财政支出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不仅是指具体的采购过程,而且是采购政策、采购程序、采购过程及采购管理的总称,是一种公共采购管理制度。

? 采购活动的法定性 采购主体的特定性

采购目的的非赢利性 采购对象的广泛性

采购数量的规模性 资金来源的公共性 采购信息的公开性 采购政策的导向性

二、政府采购应坚持哪些主要原则? 1.公开透明原则

? 公开透明原则,是指政府采购的有关法律、政策、程序和采购活动的内容都必须向社会公开。这是我国政府采购的首要原则,也是世界各国政府采购普遍遵行的原则。只有公开透明才能更好地接受监督。

2.公平竞争原则 ? 公平竞争原则,是指所有参与竞争的投标人都能够获得平等的竞争机会,并受到同等待遇。

? 竞争是保护采购主体(消费者)利益的重要方式。通过竞争,政府采购机构就可以形成买方市场,实现最有利的市场格局,从而节省采购资金,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 公正原则,是指政府采购活动的各个环节都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一视同仁,不偏不倚。公证原则是由政府采购资金的公共性所决定的。

4.诚实信用原则

? 诚实信用原则,是指政府采购的所有参与方都要诚实守信,不能弄虚作假,更不能做出违法乱纪和有违社会道德的事情。

? 诚实信用是市场交易正常进行的基础。

? 国货优先原则,是指在政府采购中优先购买国产产品,以保护本国相关产业及本国工人的利益。这一原则深受贸易保护主义者推崇,但由于与世界贸易组织宗旨和原则相悖,容易引发国际贸易争端。

? 国货优先原则最早是由美国提出并实施的。1933年,美国国会于通过了《购买美国产品法》,要求联邦政府采购要购买本国产品,即在美国生产且增值达到50%以上的产品。2008年以来,美国次贷危机蔓延到全球,引发全球性经济危机。国货优先原则一时间成为主导美国政府采购的重要原则。

三、为什么说政府采购是“阳光下的采购”?

八、我国政府采购中存在哪些主要问题?请结合实际谈谈你对完善我国政府采购制度的认识。

? 随着我国政府采购规模的不断扩大,政府采购制度缺陷逐渐暴露出来,相关法律在实施中也存在一些问题,违反政府采购原则的案件屡有发生,影响了政府采购的信誉和效率。

1.国内法律冲突问题

? 主要是《招标投标法》和《政府采购法》之间的冲突。 2.国内法律与《政府采购协议》的冲突问题。

? 主要是政府采购透明度和非歧视问题,包括军备采购。 3.政府采购中的违规问题

? 幕后交易、串通投标、冒名投标等问题屡见不鲜。 第九讲 公共收入

四、如何判断政府财政收入规模的合理性?

判断政府财政收入规模合理性的基本标准:

第一,是否与本国或本地区一定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第二,是否属于为一个有效率的政府履行其法定职能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所必需;

第三,是否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社会公平; 第四,是否符合纳税人的经济负担能力和容忍度并为纳税人所接受 。

五、有人认为:“中国财政收入占GDP比重过低,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千方百计增加财政收入。” 请谈谈你对这种观点的看法。

第十讲 税收原理与税收制度

一、简述亚当·斯密的税收思想。 ? 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 亚当·斯密提出以下税收原则:

– 国民应依其在国家保护下所得收入的多少为比例,向国家缴税。(1)取消贵族和僧侣的免税特权;(2)税收保持中立,不能因征税而改变财富分配的原有比例,不能影响经济发展;(3)按收入比例纳税。(平等原则)

– 税目要确实,纳税时间、地点、手续、数额要明确。(确实原则)

– 应在收入丰裕时征税,且简便可行;方法要简便易行,不要让纳税人感到繁琐;税务机关要设在交通便利的场所,给纳税人以方便。(便利原则)

– 国家的收入额与纳税人所缴纳的数额之间的差额越小越好。如果民众付出的多,而国家收入的少,就存在弊端:(1)税吏过多;(2)征税过重,抑制了产业发展;(3)对逃税惩治过严,没收逃税者的资本,使他们破产;(4)稽查过繁,使纳税人不堪其扰。(最少征收费用原则) 二、为什么现代税收必须同时遵循财政原则、效率原则和公平原则?

四、纳税人可以合理避税吗?

第十一讲 公共分配

一、什么是公共分配,它与收入分配有什么区别? 公共分配概念

1.概念:公共分配是指公共管理部门(如政府)根据一定原则(如促进社会公平原则)将一部分国民收入或社会产品分配给社会集团或社会成员的经济活动过程。

2.与收入分配的区别

? 收入分配是指企业、个人和政府根据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

对社会财富形成的贡献情况对全部国民收入所进行的初次分配和社会再分配。

分配主体不同

? 公共分配主体:主要是政府

? 收入分配主体:企业、个人、政府 ☆分配对象

? 公共分配:部分国民收入 ? 收入分配:全部国民收入 ☆分配领域

? 公共分配:社会再分配+部分初次分配 ? 收入分配:初次分配+社会再分配 ☆分配方式

? 公共分配:按公共需求、基本生活保障需求等进行分配 ? 收入分配:按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进行分配

二、简述公共分配的主要形式及其社会功能。 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 “摸着石头过河”: 1979-1987,按劳分配为主,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企业承包责任制,扩大收入差距。

? “十三大” :1987,按劳分配为主、其他分配形式为补充。其他收入包括:债券利息、股份分红、风险补偿、雇工收入。主张打破大锅饭,同时调节过高收入。

? “十四大”:1992,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兼顾效率与公平。引入竞争机制,打破平均主义,多劳多得,合理拉开差距。

? 二、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 ? 按劳动要素分配 ? 按资本要素分配

? 按能分配(“能”:得到社会认可的实际劳动能力,表现在劳动贡献、经营才能、承担风险能力等方面)

? 按需要分配

? 三、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 “十五大”:1997,首次提出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允许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规范收入分配,防止两极分化。

? “十六大”:2002,调整和规范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分配关系,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作用;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调节。

公共分配制度的完善

? “十七大”:2007,强调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针对收入分配领域的突出问题,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 “三次分配”:

– 初次分配(市场机制,是国民收入分配的基础)

– 二次分配(政府调节,如社会保障、税收、财政转移支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8gd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