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单元教材分析 全册

更新时间:2024-07-12 07:4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教材基本分析

针对刚开学有一个教师节,所以本册第一单元课文围绕“园丁之歌”这一主题选入了3篇课文。《师恩难忘》平实的语言传递的是浓浓的师生情;《陶校长的演讲》演讲稿辞真意切,极有鼓动性,感染性,体现的是老师对孩子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古诗《寻隐者不遇》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所见》语言清新流畅,明白如话,把一个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刻画得栩栩如生;习作也是选择自己印象最深的一位老师帮助,教育自己的事情,这样的安排不仅从认识上了解我们的老师、孩子,强调尊师重教的重要,也有利于在行动中落实这一主题。 (二)单元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分析 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

1、学会本单元生字23个,会认读二类字4个,读准多音字“正”。

2、能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读懂课文大意。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3、认识古诗语言表达的特点。会背诵两首古诗《寻隐者不遇》《所见》。积累有关风的诗句。 能力: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用“即使??也??”、“既要??也要??”造句。

3、能凭借语言文字,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4、能在具体的语言材料中,读中悟,感受人物形象,体会思想感情,提高阅读能力。 5、能展开丰富的想象,仿写相关诗句。

6、能通过诵读和欣赏《题秋江独钓图》,进一步提高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7、能在遇到困难的情况下,学会请教别人,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情感:

1、《师恩难忘》抒发了作者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激发学生热爱尊敬老师的情感。

2、《陶校长的演讲》激励和鞭策自己不断进步,确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体会老一辈教育家对学生的关怀和爱护。

3、《古诗两首》引导体会诗人的情感,激发对乡村田园风格的热爱。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4、《学会请教》培养学生团结合作意识,养成文明礼貌用语的习惯。

1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师恩难忘》作者选取的事例平常普通,却很典型具体,情感流淌在字里行间,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品读课文,紧扣重点词句,细细研读。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 2、《陶校长的演讲》重点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结构,了解语言特点,侧重词句的训练和朗读训练,进行学法渗透。

3、《寻隐者不遇》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所见》要凭借语言文字,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4、《习作1》重点要引导学生由课文激活学生的素材库,并作好习作点的指导,让学生写具体细腻。

5、《诵读与欣赏》重点要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丰富情感,以此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6、《口语交际》要引导学生在情景中学会交流,学会如何请教,达成交际目的。 (三)每篇课文的训练点 篇目名称 《师恩难忘》 训练点 语言浅显易懂,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自读自悟; 学习作者平常但典型的事例来表达真情实感的写法。 陶校长和同学们谈了哪四个问题?他为什么要谈这些《陶校长的演讲》 问题?初步了解演讲稿的特点。通过朗读指导,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会,从而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引导学生在细读中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生动形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真正品味到古诗所蕴含的内在意境;体会《访隐者不遇》一诗描绘的情景,再写下来。 会通过具体生动典型的事例把人物写得细腻感人并能习作1

二、篇目教学分析

1.师恩难忘

文本解读:

《师恩难忘》是一篇情景交融的叙事性散文。作者是著名作家刘绍棠文章用平实的语言叙述了40年前的一堂生动有趣的语文课,塑造了一位可亲、可敬的乡村老师形象。通读全文,朴素的文字背后,是作者对师恩的回味和感激,是作者对老师的敬重和怀念。全文依循行叙事后抒情的顺序,情真意切,塑造了一位可敬、可亲的乡村

2

《古诗两首》 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 让学生在作文中做到写真事表真情。

教师形象。课文共9人自然段,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可以分为3段。教学时,宜根据班级学生实际情况,有效地组织学生读书、悟情,并在读、悟的基础上感受作者对老师的敬重和感激之情。

教学目标分析: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并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教学资源运用:相关课件

课时分配及目标设置:2课时。

第一课时

1、通读课文,整体感知大意。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感知理清课文脉络。 第二课时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教学构想或建议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上学以来,你最喜欢哪一个老师?说说理由。

2、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有关描写老师的课文(板书课题《师恩难忘》)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自由读文,边读边思考作者难忘的是什么呢?(提出读文要求:读准字音,在重点的词语下面做上记号。粗略知道文章大意。) 2、交流反馈

(1)检查学生对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检查是否读准了字音。 重点指导易读错的字:“戛然而止”的“戛”。 重点指导易写错的字:“恭恭敬敬”中的“恭”字。

3、检查学生读课文的情况,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4.教师根据学生的整体感知情况小结。 三、再读课文,理解感悟重点词句意思。 (一)阅读质疑

1、默读课文,在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提出质疑。

3

预设:(1)田老师上课爱编故事对“我”有什么影响?(或为什么说是田老师在“我”心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 (2)师恩指什么?

(3)“我”为什么会难忘师恩呢? ?? (二)探究感悟

引导理解:田老师上课爱编故事,对“我”有什么影响?

1. 抓住第7自然段中“我听得人了迷”这句话,体会田老师对“我”的影响之大。 (结合“身临其境”“发呆”“惊醒”等词语理解感悟。)

2、从“听了上千个故事,犹如春雨点点”等内容体会对“我”的影响之大。 3、抓住 “在文学方面,让我开了窍”这句话,理解体会田老师编故事对“我”的影响。(理解“开窍”词意。) (三)感悟重点段落

过渡:田老师编的故事到底有什么特点才会让作者如此迷恋,以至于会产生那么大的影响呢?

1、引导学生找出田老师所讲的小故事。

2、默读思考,这个故事编得象我们学过的什么文体?感觉怎样? 3、引导学生联系学习过的“文包诗”的学法体会所编故事的特点。 4、试讲故事。

5、从这件事上,你体会出田老师是个怎样的老师? 6、田老师编故事对作者有什么影响呢?

7、理解师恩的含义及“我”为什么难忘师恩。 四、布置作业

1、查阅刘绍棠简介。 2、抄写生字词

3、收集一些赞颂老师的名言、文章、诗、音乐。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听写:娓娓动听、引人入胜、身临其境

2、联系课文内容用上以上几个词说说田老师是怎样说故事的。 二、精读品味课文3至7段

1、默读课文第3至7自然段,画出我听田老师课时的神态的句子,通过这些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用三两句话把自己的体会写下来。 2、教学最让人佩服的地方,并用笔画下来。

3、品读第5自然段,体会重点语句:“我在田老师那里学习四年,听了上千个故事,这些故事有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 三、品读课文8、9段

4

1、默读课文,思考:哪些语句反映了“我”难忘田老师的教诲之恩?

2、品读:8、9自然段,思考:四十年后,“我”回到了家乡,在村边遇到了田老师,“他拄着拐杖正在散步”。当年风华正茂的田老师如今却如此苍老,是哪些原因导致他如此苍老?

3、品读作者四十年后遇到他的田老师:“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礼。”,此时我已是近50岁的人了,而且还是个知名度非常大的作家,为什么还象小学生一样给老师行礼呢?从“恭恭敬敬”这个词你读出了什么?(指导朗读) 4、“谈起往事”,他们会谈些什么?“我”会想些什么?

5、齐读最后一自然段,谈谈“师恩”指的是什么?这一段与课题有什么关系? 师:同学们,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老师默默无闻地谆谆教诲,古往今来,有多少名人大家都把自己对老师的感激之情溢于笔端,付之行动。毛泽东、周恩来、鲁迅、居里夫人等等。中国有句古话说的好:“一日为师??”(生接下半句)是啊!老师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中做着不平凡的工作,最后让我们再深情地背诵《老师,您好!》作为即将到来的教师节的礼物献给所有为我们付出心血和汗水的老师们吧。(生背文) 四、总结全文,升华认识 1、朗读课文。 2、总结全文。

本文通过回忆,记叙了自己在小学时的一位爱讲故事的田老师,抒发了对这位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3、这篇文章有什么特色?

本文语言朴实,感情真挚,用平实的语言表达了对老师的一片深情。 五、布置作业 1,小练笔

写一写师生相逢会是怎样的一个动人情景,我会对田老师说些什么样的感谢的话。 2、实践活动:自制贺卡,在教师节前夕送给你现在和以前的老师,写上你由衷的祝福,表达对老师的敬意。

附板书: 娓娓动听 编故事

1、师恩难忘 感激、怀念

身临其境 受滋润

课时作业设计:

一、将赞美老师的名言警句写完整。

1、学而不厌,( ) 。2、春蚕到死丝方尽,( )。 3、采得百花成蜜后,( )。4、落红不是无情物,( )。 5、随风潜入夜,( )。

5

3、写好钢笔字。

4、练习口语交际,学会请教。 5、学写毛笔字。

课时分配及目标设置:2课时 第一课时

1、引导学生处处留心观察自然,积累背诵古诗,并能展开想象,续写诗歌。 2、学习古诗《题秋江独钓图》,诵读理解,感受诗人逍遥自在、怡然自得又难免孤独寂寞的心情。 2、写好钢笔字。

第二课时

1、练习口语交际,学会请教。 2、学写毛笔字。 教学构想或建议: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语文与生活) 1、教学第一部分。

(1)要求学生自读第一部分,了解诗歌所写的内容。

(2)引导学生从诗歌的前两部分寻找共同点。

都是以“风儿在哪里?你不知道,我不知道。”提出疑问,以“风儿已从那里走过”收尾。

(3)引导学生观察诗歌旁边的插图,进一步理解诗歌。

(4)你能模仿这两小节续写这首诗歌吗?充分展开想象,注意观察插图。 学生自由续写。同桌相互交流,小组交流。 (5)指名交流,选择写得好的师范读鼓励。 2、教学第二部分。

(1)学过的古诗有很多,指名背诵几首。

(2)在我们学过的古诗中,带有“风”字的你知道多少? 分组交流,共同回忆。

(3)将全班分成两组,比比哪一组背得多。 (4)选择其中的一两首齐读背。

3、小结:在课外注意古诗的积累,还可自己尝试着写一些简单的诗歌或儿歌。 二、教学第二题(诵读与欣赏) 1、请学生借助字典,认读古诗。(教师正音) 2、指名读古诗,齐读古诗。 3、简单介绍古诗的作者。

4、仔细观察古诗边上的插图,图诗结合,尝试着理解。分小组交流理解。

16

5、指名全班交流,师相机点拔。

从这首古诗中,你感受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6、练习背诵。

7、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三、教学第三题(写好钢笔字) 1、指导。

(1)认读要写的一段话。

(2)引导学生读帖,重点观察这段话的版面(行、列)安排。老师在学生观察比较的基础上小结,指导学生书写。

(3)提示个别不太容易写好的字应认真描红。 2、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教师巡视指导。 (2)教师及时小结,再让学生仿写。 3、反馈。

展示写得好的字,说说好在什么地方;对写得不好的字,予以纠正,再练习。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四题(口语交际) 1、审题。

(1)启发谈话:当我们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自己不能解决的时候,就要向别人请教。那么,请教别人要注意什么呢? (2)指名读题,明确此次口语交际的内容和要求。 2、指导。

(1)回忆自己遇到过的请教别人的生活场景。(指名说)

(2)不同的说话方式带来的结果相同吗?体会请教别人的方法的重要性。 (3)选择下面的实例,想想应该怎么说,怎么做。分组练说推荐理由。 (4)每组推荐代表发表讲话,师生评议。 3、反馈。

二、练写第五题(毛笔字) 1、出示例字“笑”和“花”

2、偏旁的共同点:形状扁宽,左右相似。 3、提示写法。 4、范写。

5、各自练习。

6、师生评价,展示好作品。

17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教材基本分析(简要叙述)

本单元围绕“探究自然的奥秘”选编了四篇课文。《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是一首清新明快的现代诗,作者以敏锐的目光捕捉了大自然的奇趣妙景,召唤少年儿童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去探索、发现,去从“绿色课本”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去开启大自然之门。《装满昆虫的衣袋》记述了昆虫学家法布尔童年时痴迷于昆虫以至于被责骂的故事,告诉学生打开自然、走进大自然不仅需要观察、还需要锲而不舍、孜孜以求的精神;《变色龙》中作者通过细致地观察,生动地描写了变色龙这一珍稀动物的外形及捕食、变色的情景,告诉了学生打开自然的方法——观察,展示了大自然神奇的生物资源。《金蝉脱壳》这篇课文极其生动地介绍了金蝉脱壳的过程,展示了那奇特动人的情景,激发了学生去研究自然科学的兴趣。

练习是以积累歇后语和观察的名言为主。单元习作则是在学生学习本组课文描写方法的基础上,仿写一种动物的外形和动作,实现读书写作的结合。

(二)单元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分析 单元教学目标分析

1、会读写本单元的30个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重点词语的意思。 2、会有感情地朗读、背诵相关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尝试根据文章表达的顺序给文章分段。

4、能在学文的过程中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并模仿着写一种自己喜欢的动物,把动物的外形和动作写具体。领会过渡段的作用,并在习作中灵活运用。

5、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坚持不懈的精神,激发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6、学会搜集资料。 重点难点分析

1、结合例文重点语段让学生掌握仔细观察大自然的方法和有条理记述的方法。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妙的欲望。 (三)每篇课文的训练点

18

篇目名称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训练点 指导学生在品读诗歌中去自主探究 “绿色的课本里有哪些内容?”和“怎样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为什么把大自然比作绿色课本”等问题,在解疑的过程中感知诗歌的节奏美、韵味,体会大自然的绚丽多彩。 以中心词“着迷”、“迷恋”、“痴迷”为抓手展开教学。一是引导学生回归原文,读中想象法布尔小时候捕捉“纺织娘”的情景,感受《装满昆虫的衣袋》 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二是找出并品味法布尔捉甲虫时动作及遭受责骂后坚持的相关句子,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在品读中活化人物形象。三是挖,以“成人后的法布尔又是怎样痴迷的”为思维导向,引导学生补充相关的课外资源,以填补课文空白,丰富人物形象。 《变色龙》 聚焦重点语段,让学生在读、找、划重点语句中品读变色龙外形、捕食、变色的奇特。 引导学生紧扣“神奇有趣、奇特动人”,精心设问,引导学生在《金蝉脱壳》 圈圈画画中进一步研读课文,思考释疑,感受金蝉脱壳的神奇、奇特,激发学生乐于观察周围的事物的兴趣。 二.篇目教学分析

4.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1、文本解读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是一首清新明快的现代诗。文题以“绿色的课本”喻“大自然”,形象贴切且富有感召力。整首诗歌作者以敏锐的目光捕捉了大自然的奇趣妙景,以生动的笔触展示了大自然的绚丽多姿。

全诗结构严谨,层次清晰,语言流畅而又饱含激情,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全诗共有六小节,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小节为第一部分,写可爱的祖国召唤少年儿童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第二、三、四、五小节为第二部分,写只要少年儿童勇于探索,善于发现,大自然会给他们以丰富的馈赠。最后一小节为第三部分,是第一节内容的反复,呼应开头。其中,第2―5节是全诗的主体部分,诗人紧紧围绕“去呼吸山水间芬芳的空气”,“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驰骋想象,探索大自

19

然神奇的秘密,感受大自然绚丽的景色。

2、教学目标分析

(1)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5个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挺拔”、“饱览”、“攀登”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3)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能品味出诗歌所用的首尾呼应、拟人等手法,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绚丽多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3、教学资源运用

(1)课文录音磁带、课文插图

(2)学生曾经拍摄的大自然美景的照片。 4、课时分配及目标设置 第一课时: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会读、写本课的生字新词,理清诗歌的条理,能自主解答“绿色的课本里有哪些内容?

(3)学习一、六、二自然段,了解首尾呼应的手法,感受大自然美丽动人的画面。 第二课时:

(1)能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诗歌。

(2)学习三、四、五段,能说出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的作用,并仿写段落。 (3)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能探究并自主解答 “怎样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为什么把大自然比作绿色课本”这两个问题。

(4)能在读文中品味出大自然的绚丽多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建议本课采用两课时。 5、教学构想或建议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读题质疑 1、谈话导入 2、读题质疑

20

预设1:绿色的课本指什么?预设2:绿色的课本里有哪些内容?预设3:怎样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预设4:“为什么把大自然比作绿色课本”、??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初步感受大自然之美。

2、放声读诗歌,把生字的字音读准,把课文句子读通顺,初步感受诗歌的主要内容。

3、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小黑板出示本课生词),用查找工具书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温馨”、“挺拔”、“饱览”、“攀登”等词语的意思。

4、指名分节读文,理清诗歌条理。

三、默读诗歌,自主探究预设的1、2两个问题

1、默读全诗,想一想绿色的课本指什么?绿色的课本里有哪些内容?(用笔划出相关词语)

2、交流,得出结论:大自然这绿色的课本里有空气、翠竹、松柏、果园、沃野、鸣禽、野花、青山、绿水、云锦、微风。大自然真是美丽神奇、多姿多彩。

四、品读诗歌,启发想象大自然美丽动人的画面

1、引导学生朗读感悟1、6自然段,感知首尾呼应的结构特点和祖国妈妈对少年儿童的亲切召唤,

2、自读第二自然段:先在景物特点的词下面加小圆点,再边读边调动生活的积累想象文字所描绘的画面。

3、针对翠竹挺拔、松柏苍劲的特点交流读书的体会。 4、交流在丰收的果园和耕耘的沃野看到的美丽动人的景象。 5、探讨怎样才能看到这美丽的画卷?(要去观察、发现) 6、感情朗读第二自然段。 五、指导写字

教师示范书写,指出书写的注意点。学生练习,描红。纠正学生书写的姿势和个别字的书写。

六、课时作业设计 1、抄写本课生词。

2、调动生活的积累,描写自己看到的果园丰收或沃野耕耘的场面。

21

第二课时

一、听写生词 复习旧知(让学生说说大自然课本中有哪些内容) 二、品读诗歌 感悟诗情

1、利用插图领略诗歌意境,让学生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

2、插图这么美,诗人的描写也很美。引读第三小节,感受“鸣禽、野花”的活泼友好,“祖国山水”的热情相邀。

3、男女生互读第四小节青山、绿水的句子,交流:(1)从祖国山水的话语中听出了什么?(2)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

4、自主朗读课文第5段,感受天空的热情好客、大地的慷慨无私。 5、感情朗读全诗、背诵全诗。 三、拓展文本 深化主题

1、设疑:大自然的确绚丽多姿、神奇无比,通过学习这首诗,自主解答预设3的问题:怎样才可以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呢?

2、学生多角度地交流后,师总结:我们可以调动多种感官去观察发现、去欣赏描绘、去亲近联欢,去探索攀登。

3、生探究除书本上的方法,还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预设:阅读描写大自然美景的名家名作;游览祖国名山大川??)

4、小组合作讨论并解答预设4:“为什么把大自然比作绿色课本”这一问题。 四、总结全文,赏读课文。

1. 师总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得就是既要向课本学习,还要向自然学习,知识无处不在,关键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一颗勇于探索的心。

2. 生再品味:自由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课时作业设计 1、仿写

走进大自然,鸣禽、野花要和我们联欢,他们会对我们说些什么呢?仿照课文的第四节,把下列句子补充完整。

小鸟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

野花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提示:微笑吧,欣赏美妙的乐曲,敞开少年的心扉。快来吧,跳起优美的舞姿,放飞少年的心灵。)

2、写下自己对大自然的认识。

在诗人的眼里,大自然是绿色的课本,因为 ;

在你的眼里,大自然是 色的课本,因为 。

5.装满昆虫的衣袋

1、 文本解读

这是一篇记叙文,主要叙述了昆虫学家法布尔小时候的两件事。儿时的法布尔对昆虫充满了好奇,在一天傍晚,他独自寻找“纺织娘”,忘记了回家;八九岁时去放鸭子,他却花了大量时间观察昆虫并把捉到的虫子装在了衣袋里,父亲的责骂也没有改变他对昆虫的迷恋。课文并没有写法布尔是怎么成为一名昆虫学家的,而是记叙了他小时候对小虫子非常着迷的两件事。这是课文的重点。

全文共有11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自然段为第一部分,概括地介绍了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从小就对小虫子非常着迷。第二至十自然段为第二部分,通过写捉纺织娘和捉小甲虫这两件事来具体表现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第十一自然段为第三部分,写人们为了纪念法布尔,在给他建雕像时,把他的两个衣袋做得鼓鼓的。

2、教学目标分析

(1)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痴迷”、“笼罩”、“纵横”、“兴致勃勃”、“厉声”等词语的意思。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从法布尔喜欢昆虫的两件事中受到启示,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孜孜以求、坚持不懈的精神。 (4)学会搜集资料。 3、教学资源运用

(1)《补充阅读》中的课文助读,了解法布尔的生平简介。

23

(2)《同步拓展阅读》中法布尔的故事 。 4、课时分配及目标设置 第一课时: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会读、写本课的生字新词,理清课文的条理,能自主解答课文写了哪几件事说明法布尔小时候特别喜欢昆虫?

(3)会抓住国籍、身份、功绩三个方面简介法布尔。 第二课时: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会抓住课文中表现法布尔“着迷、迷恋、痴迷”的重点语句,体会法布尔的不懈追求。

(3)能探究并自主解答 “为什么把装满昆虫的衣袋”作为课题。 建议本课采用两课时。 5、教学构想或建议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交流资料 1、揭示课题。

2、学生简介法布尔(抓住国籍、身份、功绩三个方面简介)和《昆虫记》。 3、为什么法布尔会取得如此巨大的成绩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童年,去寻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自由读文,把生字的字音读准,把课文句子读通顺,初步感受文章的主要内容。 2、检查生字词的读音,联系上下文理解“怒气冲天”、“笼罩”、“纵横”、“兴致勃勃”、“厉声”等词语的意思。

3、检查课文朗读。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说说这部分主要写了什么。

4、探讨:课文写了哪几件事说明法布尔小时候特别喜欢昆虫? 三|、再读课文,质疑释疑

1、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提出自己的疑问。

24

2、小组内交流探究部分问题,教师巡视。

3、教师根据学生不能解答的疑问,确定为下节课的研究目标。 (1)为什么题目用“装满昆虫的衣袋”? (2)从哪些地方看出法布尔对昆虫的喜欢? 四、指导写字

1、生观察生字的结构,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范写较难写的 “察”、“毒”、“殿”。 3、学生描红,教师巡视指导。 五、课时作业设计 1、抄写生词。

2、摘录纺织娘和甲虫外形的语句。

第二课时

一、 复习旧知 聚焦中心“迷”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小法布尔是个怎样的孩子啊?

2、文中有三个词,准确地表达了他对昆虫的这种感情。学生轻声读文,找出相关的词语。(板书:着迷、迷恋、痴迷)

3、理解这三个词的意思逐层加深。 二、研读赏析,品读其“迷”

1、品味“着迷”——法布尔为抓纺织娘忘记了回家。

(1)默读2、3自然段,找出表现法布尔对昆虫着迷的句子,并圈画出重点词语,写批注。

(2)交流

A..抓住“三天前”、“终于”感受小法布尔为捉到纺织娘等待的时间之长和捕捉过程的艰辛。

B.抓住“歌唱家”感受小法布尔对纺织娘的喜欢。

(3)想象练笔:法布尔会怎样把历经辛苦才捉到纺织娘的喜讯告诉妈妈呢?请发挥你的想象,抓住经历的辛苦和当时的心情来写一个片段。

(4)指导感情朗读2、3自然段

25

2、品味“迷恋”——捉甲虫虽遭父母责骂,依然痴迷于昆虫。 ◆八九岁的时候,法布尔一边放鸭一边继续观察他迷恋的小昆虫。

(1)出示第6自然段:夕阳西下,法布尔赶着鸭子,满载而归,心理甜滋滋的。 读句子理解“满载而归”。

(2)默读第5自然段,说说法布尔收获了什么?这些东西中,哪一样他最喜欢? (3)抓住捉甲虫动作、语言的词句感受法布尔的快乐和对甲虫的喜欢。 (4)感情朗读4、5、6段,读出法布尔捉甲虫时的快乐。 ◆可是当法布尔甜滋滋地回家时,等待他的又是什么呢? (1)四人小组分角色读7、8、9、10段并交流读书的体会。

(2)创设语境反复引读:法布尔难过极了,眼泪刷刷地往下掉,很不情愿地把心爱的小宝贝放进了垃圾堆。

A.在双亲的则骂声中——读

B.那只闪烁着金属光泽的漂亮的小甲虫被扔进了垃圾堆——读

C.那只比樱桃还要小,颜色比蓝天还要蓝的小甲虫,被扔进了垃圾堆——读 D.那只被法布尔小心翼翼地放进蜗牛壳里,包上树叶,装进自己的口袋,打算回家后再好好欣赏的小宝贝,被扔进了垃圾堆——读

(3)品读第10小节,抓住“丝毫”、“没能阻止”、“仍然”、“兴致勃勃”、“背着”、“躲”“偷偷地”等词语感受法布尔面对阻挠仍然沉醉于对昆虫的研究,这就是“迷恋”。

(4)朗读中体会法布尔情感的变化:甜滋滋——难过——兴致勃勃。 三、拓展升华,“痴迷”铸伟业

1、结合教师补充的中年法布尔的资料,(《同步拓展阅读》第29页),品味 “痴迷”。

2、出示《昆虫记》片段,指名读,交流读书收获。 四、解读课题,“迷”贵坚守

1、研读第11小节,感受法布尔地孜孜不倦、执着追求。 2、再读课题,探究“为什么以“装满昆虫的衣袋”为题? 五、课时作业设计

1、阅读《昆虫记》中最感兴趣的内容,并写批注。

26

2、学完课文,尝试写一篇读后感。

3、写系列观察日记,可以从昆虫的样子,颜色,生活习性等方面去写,也可以只抓住其中的一个方面详细写,其余略写,但要注意写出昆虫的特点。

板书:着迷

迷恋 执着追求 坚持不懈 痴迷

6.变色龙

1、文本解读

契诃夫笔下的变色龙是指现实生活中某些善于察颜观色,投机钻营的人。 这是一篇介绍变色龙的趣味性强的科普故事。作者借用一次摘四季豆时的所见、所闻,引领我们走进变色龙的世界,解开变色龙的奥秘。让学生感受到动物世界的奇妙,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研究的兴趣。课文通过人物间的对话从变色龙的外形、捕食、变色这三个方面描述了变色龙的特征,作者采用对话方式叙述,使得语言更加亲切自然,易于学生理解接受,并留下了深刻地印象。全文共十六个自然段,可分三段。第一部分是第一至第八自然段,写我们发现变色龙,那是条长30厘米左右,似蛇非蛇的怪物。第二部分是第九至第十五自然段,写我们端详变色龙,了解了变色龙的特点。第三部分是第十六自然段,写我们将变色龙放回了原始森林。

2、教学目标分析

(1)能学会本课9个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端详”、“绘声绘色”、“窥探”、“伺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根据文章的表达顺序给文章分段。

(4)能结合具体的语句了解变色龙外形奇、捕食快、会变色的特点 (5)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3、教学资源运用

(1)《同步拓展阅读》中有关变色龙的资料。 (2)上网搜集有关变色龙的图片做成课件。 4、课时分配及目标设置

27

第一课时:

(1)能学会本课9个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端详”、“绘声绘色”、“窥探”、“伺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根据文章的表达顺序给文章分段。 (3)学习文章第一部分,感受变色龙隐蔽性强的特点。 第二课时: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通过研读课文二、三部分,关注过渡段和变色龙外形奇、捕食快、会变色的特点。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建议本课采用两课时。 5教学构想或建议

第一课时

一、游戏导入,揭示课题

1、听老师的口令,做动作。一只眼睛睁开,一只眼睛闭上;两只眼睛看左边,两只眼睛看右边; 两只眼睛看前面,两只眼睛看后面;一只眼睛看前面,一只眼睛看后面。

2、揭示变色龙“一目二视”的神奇本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了解变色龙。 2、出示生字词。①自由读。②指名读,齐读。

3、联系上下文理解“端详”、“绘声绘色”、“窥探”、“伺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4、检查课文朗读情况,学生自由选择最喜欢的部分读,说说这部分写了什么。 5、按“我们发现变色龙”“我们端详变色龙”“我们放回变色龙”的表达顺序,尝试给课文分段。

三、研读第一部分 1、分角色朗读第一部分。 2、自主探究:

(1)我们在哪发现了变色龙?

28

(2)它留给我们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3、抓住“冷冰冰”“怪蛇”、“绿莹莹”、“一模一样”、“很难发现”等重点词语,理解变色龙触觉上冷冰冰、样子有点怪、隐蔽性强的特点。

4、指导朗读。 四、指导写生字

1、观察字形,指名说写字时的注意点。 2、描红、临写。 五、课时作业 1、抄写生词

2、搜集变色龙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听写生词,复习课文主要内容 二、品读端详变色龙

1、默读课文9-14小节,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端详”变色龙的? 2、交流并板书(外形、捕食、变色) 3、研读外形怪

(1) 渗透观察顺序:朗读课文第9小节,思考:这一自然段是按什么顺序写变色龙外形的?(板书:全身、头、身躯)

(2) 紧扣部位特点:你对它的什么部位感兴趣?请学生结合图片和书中的语言文字谈体会。(身体的颜色、嘴巴的形状等等)

(3)再读本段,感受外形的“怪”和作者观察的细致、描写的详尽。 4、研读捕食快准

(1) 指名朗读10-12节,关注过渡段并思考:变色龙的样子“怪”, 那它捕食呢?(板书:快)

(2) 自由读第12节,在能表现捕食快的重点词语下面圈圈画画。 (3) 交流(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刷”、“刹那间”) 指导朗读第12节 (4) 变色龙之所以能快速捕获食物,除了舌头帮忙,它那双奇特的眼睛也功不可没。

29

默读课文11节,思考:它的眼睛奇特在什么地方?

(5)交流:抓住“单独”、“分别”、“同时”等词。(板书:准) 5、研读变色多

(1)指名朗读第14节,找出颜色的变化(绿色 棕色 浅灰色) (2) 思考:它的颜色是依据什么而不断变化的?

(3)想象,变色龙还会怎样变色: 教师出示相应的图片,用“在 上,它是 色”的句式说。

(5)理解“名副其实”的意思并造句。

6、总结描写动物的方法:仔细观察,抓住其特点来写,注意按一定顺序来写。 赠送名言:“观察,观察,再观察。——巴浦洛夫” 三、放回变色龙,涌起保护动物之情

读第16小节,交流读书的体会(板书:保护) 四、整体回顾

1、看着板书,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选择自己对变色龙最感兴趣的部分,上台向同学作介绍。 五、拓展延伸 ,激起探索自然之趣 1、交流搜集的变色龙的资料。

2、探究其它动物的特异功能——保护方法及特点 六、课时作业设计

1、作一次小解说员,向家人或邻居讲解变色龙的相关知识,写一篇体验日记。 2、以“变色龙”为专题,编辑一张小报。

附:板书设计

发现

外形(奇)

端详 变色龙 捕食(快准) 保护动物

变色(多)

放回

3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8fw.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