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学翻译的艺术性与科学性

更新时间:2023-08-10 14:50:01 阅读量: 工程科技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万方数据 

18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第3卷历史背景,作者的世界观、创作意图、艺术手法和总的艺术风格,以及译文所可能产生的艺术效果和社会作用等等。这些已经是远远超出语言学范围,进入美学和艺术学范围了【1】。”就连被公认为翻译科学派代表人物的奈达也认为,“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较多地使用比喻和新颖的语言,作者的真正意图可能要到字里行间去体味,去捕捉。如果把原作中的比喻形象统统删去,把一切联想的意味统统明说出来,那就会出现这样的结果:译文懂是好懂,但却寡然无味,达不到文学的目的【zJ。”显然在他看来,对文学作品中的比喻和新颖的语言,译者即不能删除,也不能明说,而要进行艺术再创造。难怪70年代以前还一直持翻译科学观的奈达,70年代以后又开始持翻译的艺术观,并且强调译者具有天赋才能。这种观点也能从他的“功能对等”论窥见一斑。他把对等分为最高层次的对等和最低层次的对等。不但承认高度对等几乎是永远达不到的,而且指出在最高层次和最低层次对等之间可有各种不同层次的对等。“承认对等有一定的范围,是较为现实的做法,比只承认一个对等标准的做法要现实的多【3】。”既然对等标准有多个,选取哪一个就完全取决于译者的艺术创造性。可见,成功的文学翻译必须强调其艺术性。译者翻译文学作品正如画家临摹名画,演奏家演译音乐作品,演员扮演角色一样,是离不开艺术创造的,不仅离不开,而且其艺术创造性还是第一位的。尽管有人为说明译者的从属地位把译者说成是“戴着脚镣跳舞”,或“穿着紧身衣的作家”,但译者毕竟还是在跳舞或写作,还是在干一种有创造性的劳动。

奈达提到的“比喻和新颖的语言”也包括文学作品中的成语、谚语、文字游戏等。这种语言往往含有深厚的文化内涵,给翻译增加了不少难度,也使得译者翻译的艺术性成为必要。比如说,汉语的“天生有福”,译成俄语为“穿着衬衣生下来的”;译成德语为“梳好了头才出世的”;而译成英语为“生来嘴里就含着一把银勺”(born

with

silverspoonin

one’S

mouth)。再如汉语成语“一

箭双雕”或“一举两得”,译成法语为“一块石头打两处”;译成俄语为“一枪打死两只兔子”;译成德语为“一个拍子打两只苍蝇”;译成英语为“一

万 

方数据石打死二鸟”(to

killtwobirdswith

one

stone)。之所

以有不同的译法,是因为受不同文化习俗的影响,各民族表达相同概念的说法是各不相同的。在翻译类似成语时,译者如果逐词直译,定会让译文读者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绝没有“和原文读者相同的反映”。

再对比莎士比亚的名言“Tobe,or

notto

be,that

isthe

question;”的几种译文: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朱

生豪译)

死后存在,还是不存在,——这是问题。(梁

实秋译)

应活吗?应死吗?——问题还是……(黄兆杰

译)

由于英、汉属于两种不同的语系,二者语源相去甚远,几位译者的译文虽没能完美再现作者原意:人在进行重大抉择时强烈尖锐的矛盾、忧虑和困惑,2

艺术性文学翻译更有利于文学作品社会作用的实现

“文学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中的一种特殊的审美

意识形态,其特殊就在于它是通过具有审美意义的艺术形象,去影响人们的思想感情,从而影响社会生活的【引。~文学的社会作用是一种审美教育作用,是一种与美的感动相结合的教育作用,它同时影响人的理智和感情,影响人的整个精神,对人的思想和情操都有影响【5】。”可见,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主要在于通过影响人的思想感情而进行审美教化。翻译文学作为文学的一种,其主要功能依然在于审美教化。结合“功能对等”的标准,文学翻译的标准应是译文的艺术性与原文的艺术性相符。只有这样,才可能保证译文读者在译文中领会到的美学价值和原文读者在原文中领会到的一样。既如此,就要强调文学翻译的艺术性。否则,强行把艺术事实还原为语言事实,把美学问题还原为逻辑问题,着重强调语言对应原则,结果只能是逐词翻译,必然走上形式主义的翻译道路,复制出一批语言上正确,但艺术上苍白无力的文学作品来。这就失去了文学作品“审美教育”的作用。所以,原作的美学价值要

但其不同程度的艺术再创造成份是显而易见的。

第3期郭来福:论文学翻译的艺术性与科学性

79

想在译作中得到传达,必须依赖译者的艺术再创造。

这里还涉及到另一个问题,即译文能否超越原文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存在两种相反的观点:我国学者卞之琳、叶水夫等认为,艺术性翻译首先得讲本分,认为译文译得比原著好,就“不是好译品了”。就是“对原著欠忠实,既算不得创作,又算不得翻译,当然更不是艺术性翻译的理想怕J。”另一部分人则认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如原上海译文出版社编审黄杲戈斤认为英语格律诗汉译时有可能“超越”原作;范存忠教授也说“有些译诗经过译者的再创造,也可以胜过原作¨】。”语言学家和翻译家WernerWinter从语言学的角度证明,“译作可能是杰作,甚至超过原作,但永远不可能是和原作一样的复制品【8】。”美国印第安那大学欧阳桢教授1981年2月5日在北京外文图书出版社讲课时指出,如果你的想象力比较丰富,你就可以译得更好,甚至要好于原文。笔者认为,如果原文的文学性一般,译文很有可能超越原文;即使原文是公认的文学名著,文学艺术性很强,译文也有可能超越原文,尽管这种情况少见。可见,不管忠实与否,译文超过原文的可能性是存在的。那么从翻译文学的教化功能来讲,我们当然希望译者能充分发挥其艺术创造性,译出比原文更好的译文来。如果因这种译文不忠于原文而对其持否定态度,则既不利于文学作品的重译(不断地重译,迟早会有超越原文的译文出现),更不利于世界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正如一首歌曲,尽管是因原唱者而为听众所熟悉,但如果有其他歌手唱得更好,听众自然会喜欢后者的演唱。

可能有人会认为这样不能算作“忠实”的翻译,但怎样才算忠实,忠实的标准由谁来定本身就是不确定因素。“忠实”是一个非常主观的概念,因其缺乏客观的定义或标准而缺乏可操作性。正如前面所言,同一部原著,有十个译者就有十种译文;即便是两位公认的翻译权威,对同一原著的翻译定有不同之处,哪个算忠实呢?再如,英语中的成语“togild(paint)thelily”译成汉语可以有好几种译法:给百合花镀金;给百合花上色:花上贴金:花上添锦;锦上添花:画蛇添足;徒劳无益;多此一举等。除前两种译法因不像成语

万 

方数据而易被大部分译者排除外,译者在后几种译法中的取舍就有不同了。所以说,“忠实”本身就有一定的浮动范围,在此范围内的抉择完全取决于译者的能动性。换句话说,没有绝对忠实的标准,译文在各方面、各层次上很难等同于原文,而是要么劣于原文,要么优于原文,既然如此,我们宁可看到优于原文的译作。另外,判断“忠实”与否并不取决于科学性与艺术性。科学性与艺术性都是实现“忠实”的手段,惟有“忠实”才是二者的共同目的。如何去实现“忠实”本身就是一门艺术。在译者创造性的文学翻译实践中,表面上可能牺牲一部分‘‘忠实”,但这往往是为了保证更大部分的“忠实”能够实现,仍然是为了“最大限度的”忠实。3

翻译的艺术创造性有助于解决诗歌“不可译"问题

雅各布逊在《翻译的语言学问题》一文中谈到

了诗歌的翻译问题:“(诗歌艺术)唯一的翻译形式是艺术转换:在语内翻译中用同一种语言的其他诗歌形式替换特定的诗歌形式;在语际翻译中从一种语言转换到另一种语言;而在符际翻译中则是从一种符号系统转换到另一种符号系统,如把言语艺术

转换成音乐、舞蹈、电影或绘画掣91。”可见,在他

看来,诗歌是不可译的,只能是创造性地移植。因为诗歌意义在很大程度上所依赖的诗律本身是不可移植的。相反,勒菲弗尔则认为诗歌翻译是可能的,并提出了诗歌翻译的“七项策略和一个方案”,提倡译者应从整体出发,但在细节处理上享有一定的自由。看得出,不管“可译”还是“不可译”,二人都认可诗歌翻译中的“创造性”或“自由”。类似的评论还有很多:威廉弗罗斯特在《德莱顿与翻译艺术》一书中也认为,从理论上来说,诗歌是不可译的,诗歌翻译只能是再创造;T.R.斯坦纳在《英国翻译理论:1650.1880))一书中也强调翻译是艺术,翻译中应有创造性,诗歌翻译家必须首先是诗人。

由于两种文字分属两种不同的文化,因此不可避免会出现难以相互传译的词句,这种情况更能看出译者的艺术创造性。如汉语中的拆字游戏:“人曾为僧,人弗可以成佛;女卑为婢,女又何妨称奴。”若照字面译为:‘'The

manwhohas

been

monk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cannot

第3卷

become

Buddha;Thegirlwhois

bond

这一静态逻辑语符的。忽视了对原文的信度,翻译活动会失去它应有的意义和作用。

maidmaybecalledslave.”则不但汉文的妙处完

全丧失,而且有悖于语言艺术表现的现实和规律。马红军将其译为:“Monastical

but

menmakemonks.

become

Buddhas

barely;Miserablemaidens

SO

参考文献:

[1]谢天振.建立中国译学研究的文艺学派[J].外国语,

1995(4):26.

makemaids,styled

slaves

squarely¨Ⅲ.”笔者以为

汉语原文因拆字而形美,而马译英文也因全部押头韵(二、四行barely和squarely也押韵)而形美,且语义也基本一致。因此,尽管译文和原文之间仍有趣味上的差别,但毕竟译出了原语的很多“味道”。和原语相比,马译中有很多艺术创造成分。可见,类似的汉语妙句如“此木为柴山山出,因火成烟夕夕多”,“山石岩前古木枯,此木是柴;白水泉中日月明,三日是晶。”并非不可译,关键在于充分调动译者的艺术创造性。翻译语言学派之所以认为“双关语”、诗的格律、诗的离合特征、有意采用的头韵等都是不可译的,就在于他们过分强调语言之间的对应关系,而低估了译者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是不利于跨文化交流的。

总之,翻译是一项非常复杂的活动,涉及多方面的问题,包含诸如艺术与科学,形式与内容,创作与模仿,原作者与译者等多对矛盾。在强调文学翻译艺术性的同时,我们必须承认译者主观能动性的限度。因为译者的创造毕竟是基于原文

[9][8][4][3][2]

谭载喜.新编奈达论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郭建中.当代美国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

社,1999:69.

毕桂发.文学原理教程[M].北京:中国古籍出版社,

1996:433.

[5]闵开德,黄书熊,等.文学概论[M].北京:光明日报

出版社,1986:109.[6]

罗新璋.翻译论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655.

PoetryandEnglishTranslation[J].外

[7]范存忠.Chinese

国语,1981(5):8.

郭建中.当代美国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

社,1999:238.

廖七一.当代英国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

社,2000:343.

[10]马红军.翻译批评散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

公司,1999:123.

OntheArtisticnessandScientificalnessofLiterary

GUOLaifu

(ForeignLanguagesCollege,NorthwestNormal

Translation

C历i坩瑙f班Lanzhou,Gansu730070,China)

Abstract:Itisbelieved

by

the

comprehensiveapproach

thattranslationisendowedbothwith

scientificalnessandwithartisticness.Inthispaper,theauthortriestoarguethatliteraryshouldbemoreartistic

than

scientific,whichisprovedbythecomprehensiveness,socialfunctionsofliteraryworks

and

thespeciality

ofpoetry

translation.

translation;artistic;scientific

Keywords:literary

(责任编辑:邓耀彩)

万方数据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8fqj.html

Top